男孩危機是個偽命題

  「中國男孩危機」並非是一個振聾發聵的警言,而是一個危言聳聽的偽命題。我們不能只看到城市女孩在學業上的進步和優勢,而忽略了她們同樣是應試教育和性別角色刻板化的受害者,需要拯救的不僅是男孩,女孩子同樣需要拯救。

  中國男孩「陷入全面危機」、需要被「拯救」的專家觀點引發熱議,一直致力於婚姻、家庭研究的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安琪卻對此質疑,認為「男孩危機」並非是一個振聾發聵的警言,而是一個危言聳聽的偽命題。

  高考狀元女生越來越多?

  全國高考狀元中的女生比例持續上升,甚至通常是男生「優勢領域」的理科狀元也逐漸被女生佔領,「女生獲得獎學金的比重超過男生」等一系列「陰盛陽衰」的例證被媒體和專家津津樂道,他們認定這是男孩學業危機的主要測量指標。

  然而,根據徐安琪的調查,許多女生考分高的專業(文科為主),都給予男生降低入學標準的優惠待遇,即在120%(最高為140%)投檔範圍內的男生,即使分數較低也可優先錄取。一些學校認為女生比例在50%以上就達到了性別平等(但實際上該專業的女生考分高於男生的佔60%-90%),或借口女性死讀書、創造性思維差、後勁不足、畢業分配難,甚至以學生宿舍中廁所等設置無法讓更多的女生入住等各種理由限制或少招女生。

  許多學校在某些女生考分高的專業,通常在20%-40%的自主選擇中「惠男抑女」,這已是圈內人眾所周知的「合乎情理」的潛規則,也是未被公眾所監督的教育不公正的客觀事實。但在某些專業尤其是所謂的高端專業,即使男生考分較高或錄取率達70%-90%,也很少有學者或學校認為對女生不公平,並提議或採取將男生比例限制在50%的做法。

  「男高女低、男強女弱依然被社會所普遍認同為常態、合理和公正的,反之則是非常態、不合理和不公正而需要糾正的。」徐安琪指出,儘管女生入學率上升較快,但仍然顯現出教育層次越高,女生比例越低的現象。2009年女生在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生中所佔的比例分別為52.4%、48.9%、49.3和34.9%。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2009年6月的數據統計顯示,在有相關資料的148個國家和地區中,女性在高等教育學生總數中的比例超過50%的有104個(達70.3%),其中超過60%以上的就有27個,最高的達84.6% 。也就是說,女生學業成績優秀、升學率高是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普遍現象,即使在20年前,包括菲律賓、蒙古、古巴、科威特、阿根廷、牙買加等34個國家高等教育學生中的女性比例就已過半。而在中國不僅在高校,即使在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學,女生的比例也都只佔47%左右。也就是說,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中國女孩的總體教育機會仍少於男孩,農村地區更是如此。

  「假如以女生成績優秀、入學率升高來印證教育領域的『男孩日趨衰退』,那麼,許多國家在20年前、大多數國家在目前都將盛行『女孩威脅論』,目前更有70%的國家要驚呼『男生節節敗退』了!」徐安琪認為男孩的全線危機說言過其實。

  其他學者的研究也部分印證了徐安琪的說法。

  2009年幾所名牌大學在上海的錄取情況分別是,復旦大學錄取男生422人,女生488人;上海交大錄取男生632人,女生407人;清華大學錄取男生48人,女生32人;北大錄取男生29人,女生36人。

  2010年,據湖北省對10年來高考狀元的性別統計發現,「陽盛陰衰」現象依然明顯:1979年以來,該省43名狀元的男女比例,仍然是男生偏多。43名狀元中26名為理科狀元,男生23人,女生3人,男生占絕對優勢;文科狀元共有17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0人,女生略勝一籌。有趣的是,2000年以後,12名理科狀元中,女生只有1人;11名文科狀元中,男生卻上升到5人。

  由此可見,在十幾年前、二十幾年前,名牌大學尤其是理工科名校,絕對是男生的天下,而現在總趨勢是,男女生「平分秋色」,這是社會進步、教育公平的結果,也是社會變化發展的總體趨勢。

  應試教育是「男孩危機」最兇猛的殺手?

  與此同時,徐安琪認為將男孩的學業成績已被女孩追上或超越歸咎於「應試教育」是「打錯了板子」。

  在她看來,近年來的各類考試已經越來越偏重於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僅靠死記硬背已難以獲得高分。女生的成績日漸上升只能說明,當今的女孩並非只是擅長死記硬背,她們同樣聰明自信、勤奮刻苦。

  徐安琪說,中國科學院的王極盛教授通過對四百多位高考狀元的研究,否定了高考狀元=高分低能的偏頗評價,認為高考狀元並非聰明絕頂、每次考試都得第一,他們大多是普通工人的孩子,成為狀元既具有偶然性如臨場發揮好,也有外因如家庭教育和學校環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時,他們也不是讀書機器,而大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科學文化和心理等綜合素質都較高。

  「實際上,女生進入高校比例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計劃生育國策全面推行的延伸。獨生子女的日漸普及,使女孩的價值有所提升,家長對男女孩抱有同樣的期望;在撫養、教育方面提供同等的資源和支持;女孩和男孩一樣承載著繼嗣、養老、帶給父母歡樂和成就感、實現父母未竟願望和激勵父母自身成長的功效;家庭中的重男輕女減弱,女孩的自尊、自信隨著自我價值和責任、壓力的提升而不斷強化,力爭學業成功成為她們及其家庭的主要奮鬥目標。」

  其實,從長遠來看,女性無論是在招聘、錄用、下崗、解僱,還是在培訓、晉陞、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明顯處於劣勢。男性在職場上的成功還是遠高於女性,領導力的優勢更顯著。所以即便在學業上真的完全超過男生,一旦踏入中國這個傳統的男權社會的職場,女性所謂的「學業優勢」也就喪失殆盡了。

  至於一些專家和傳媒所列舉或強調的在各種成長熱線、諮詢機構、網癮戒除機構中,需要幫助的男孩多於女孩,男孩沉溺於網路,患多動症、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等心理疾病的遠高於女孩,以及在工讀學校、未成年犯管教所中的男孩遠多於女孩,他們更易捲入暴力和犯罪等現象,即使具有較穩定的性別傾向,也未必表明男孩的心理和社會適應「面臨重重危機」。而且,把這些都歸因於應試教育扼殺了「男孩愛冒險、愛挑戰、愛爭吵、愛跑動」等天性和特長也缺乏充分的依據。

  正如不少研究報告了青少年中具有焦慮、抑鬱癥狀以及自殺意念和行為的女性更多,但也不能由此得出女孩的心理和社會適應不良的結論。「況且,青少年的不良適應與應試教育之間並非是簡單的因果關係,難道女孩是受到應試教育的恩惠、發揮了所謂的『死記硬背的特長』,繼而減少了網癮、多動症、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和暴力行為?」徐安琪反詰道。

  「父親榜樣缺失」導致「男孩陽衰」?

  「男孩危機」的另一殺手被認定為男子漢榜樣的缺失,包括父親參與教育的不足以及男教師比重的下降。「男教缺失論」的基本邏輯為:母親都會本能地溺愛孩子、過度保護孩子,而「溺愛」是勇敢、堅強、獨立、果斷、寬容、大度、負責、有愛心等男子氣質形成的天敵,使培養男子漢的理想成為泡影。父親和男教師在男孩成長過程中具有示範和引導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的作用應大於母親。如在成長過程中缺少正確的男性榜樣,將會給男孩「帶來災難性的打擊」;在「女人圈」長大的男孩將「終身『缺鈣』」,以至「中性化」、「女孩化」和「邊緣化」。

  徐安琪曾做過父職參與的專題研究,她指出中國父親在子女教養和關懷陪伴方面確實做得還很不夠,但由此貶損女性的教養方法、誇大男性主導作用以及將父教對男孩氣質的推斷尚缺乏充分的理論和實證依據——

  首先,儘管早期的性別角色理論側重於研究父親與兒子的男子氣之間的關係,但並沒有發現兩者具有穩定的相關性。史蒂文斯等通過對6420個核心家庭和14000個無父單親家庭的追蹤研究發現,父親缺失家庭和雙親家庭中的男孩與女孩並無顯著差異,學前兒童的性別角色在沒有父親的環境下也能得到發展。

  此外,徐安琪表示自己近30年來所做的以及其他學者有關親子關係的定量研究都顯示,中青年父親在與孩子的互動溝通、關懷陪伴方面,無論在主動與孩子談話或聊天、鼓勵、表揚孩子的行為或點滴進步、在孩子心情不好或遇到挫折時的安慰、引導、陪伴,或給孩子講故事,與孩子一起做遊戲、參加各種活動,還是在為孩子生日購買禮物,給予孩子擁抱與身體接觸等,都比以往的父親有更積極的關注和投入表現。因此,如果父教缺少致使「陽衰」男孩遞增的假設成立的話,那麼,隨著父親關懷陪伴的增加,男孩的所謂「中性化」、「娘娘腔」也應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啊!至於溺愛型教養方法無論在父親還是母親都只佔少數,不少研究表明溺愛型教養方法未呈顯著的性別差異,甚至顯示母親反而更少地溺愛孩子。

  其次,國外的「父親缺失」的概念並非我們一些專家所認為的,是因為父親工作壓力大而參與子女教育少,而是指因父母分居、離婚或父親死亡等形成的單親家庭子女缺少父教、父愛的現象。包括一些專家反覆引用的所謂「美國60%的強姦犯、72%的少年兇殺犯、70%的長期服役犯」來自父親缺失家庭,實際上是無父單親家庭(其中監護人為未婚母親的占相當比例),而並非父親參與教養少的家庭。

  也就是說,父親缺失、缺席的嚴重後果主要是歐美國家針對離婚率上升、單親母親增多,尤其是一些未婚爸爸逃避撫養責任,而缺乏資源的少女媽媽又難以給孩子提供較好的成長條件,以致孩子在認知、情感發展、心理適應、學校表現和攻擊控制等方面遜於雙親家庭。大多數研究顯示,父親缺失的不良影響,不是因為孩子缺乏性別角色榜樣,而是由於父親的多重作用(經濟的、社會的和情感的)沒有實現,或者沒有恰當地被實現。

  但另一方面,父親還通過他們所傳遞的行為、態度、信息等來間接地影響自己的孩子。總之,我們似未見有研究表明,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的作用應大於母親,或以母親為主的撫養教育方式會導致男孩的所謂「中性化」、「娘娘腔」。

  再次,要求男孩具備陽剛氣、女孩要有溫柔心是因循刻板的性別角色意識,強調男孩更需要運動、實踐和體驗,而女孩更需要文學、閱讀和審美也缺乏依據。隨著女性越來越多地走向社會,和男子一樣在公共領域拼搏、奮進,男子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家務勞動和子女撫育,並被證明他們同樣具有撫育性和關懷天性。加上信息社會、和平時代對強悍、勇猛氣質的期待弱化,纖弱、柔順也不再是社會所青睞的女性特質。

  「我認為那些『男孩軟弱、說話細聲細氣』、『女孩強勢、言行潑辣』之類的感嘆和憂心,反映了一些學者和公眾至今仍將男性視作具有睿智、自信、獨立、剛毅等品性且學業優秀、職場主角並馳騁世界的強勢群體。而性感、文弱、依賴、柔順被視作具有女性特質的常態,反之則是『缺乏女人味』、『中性化』。青少年如此狂熱地推崇超男、超女中的『中性偶像』,無疑顯示著性別差異縮小的社會發展趨勢。

  「專家提出的拯救男孩、造就新時代男子漢所要培育的責任、智商、體商、情商和逆商,不同樣是培育女孩所必需的嗎?責任、智慧、體能、情商和韌性難道不同樣是女孩的特質嗎?」

  徐安琪總結道,「中國男孩危機」並非是一個振聾發聵的警言,而是一個危言聳聽的偽命題。我們不能只看到城市女孩在學業上的進步和優勢,而忽略了她們同樣是應試教育和性別角色刻板化的受害者,尤其在我們這個重男輕女的國度,大量農村女孩因家庭貧困或無繼嗣、養老價值而被迫輟學,不能獲得與男孩一樣的升學機會,有的在吃、穿、用等方面的待遇都不如男孩,小小年紀還要幫助父母照顧弟妹、料理家務,女孩在越高層次教育中的落後和畢業後在擇業和就業上普遍受性別歧視的現狀更需要引起關注和改善。而出生人口性別比的畸高,更表明女孩在娘胎孕育中或出生後就被大量扼殺,她們的生命權、人身安全(比如女孩受性侵犯的惡性事件時有報道)受到更多的威脅、摧殘,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毋庸置疑。

  徐安琪非常認同著名教育家、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的一段話:

  「女孩子的所有優勢,在大學生畢業的時候,幾乎『喪失殆盡』。用人單位或者明顯或者含糊,表現出重男輕女的傾向。其中, 除了對於女性需要經歷生育、哺乳等事情外,往往體現出男性價值觀支配下社會對於女孩子的總體認識與評價。所以,我說,需要拯救的不僅是男孩,女孩子同樣需要拯救。」


推薦閱讀:

剩女不足為慮,剩男才是危機|時事話題
外遇給婚姻生活帶來危機和不安
破壞夫妻和諧"語言危機"!
致命毒黃瓜背後藏更大危機
2013年哪些星座情侶感情有危機

TAG:危機 | 男孩 | 偽命題 | 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