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與涼山彝族等級制
06-11
本文摘自2003 年第3 期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陳國光著,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摘 要】印度教以獨特的種姓制度為依託, 將宗教等級觀念泛化到社會生活中, 將世俗的社會生活宗教化。從根本上說,種姓制度是一種根植於印度教潔凈觀念的價值體系。中國涼山彝族等級制度則以血親認同為標準, 以家支觀念和家支組織為依託,將社會關係親緣化, 把等級觀念滲入到社會生活中。嚴格的等級內婚是兩種制度共有的重要特徵。【關鍵詞】:種姓制度;印度教;涼山彝族;等級制;比較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植根於印度教。每個種姓都是一個世襲的職業集團, 基本上實行內婚制,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共同的宗教禮儀和生活方式的社會等級。在印地語里, 表示種姓的詞有兩個, 一個是瓦爾納(varna) , 一個是迦提(jati) 。瓦爾納一詞最早出自印度盛典梨俱吠陀, 原意為色。據說, 大約在公元前1500 年前後,印度次大陸的征服者為把自己同當地居民區別開來, 稱白皮膚的雅利安人為雅利安瓦爾納, 稱黑皮膚的當地人為達薩瓦爾納。嚴格說來,這時的瓦爾納尚無等級涵義。但到後來, 瓦爾納逐漸失去色的含義, 成了社會等級名稱。迦提則指那些從事同種職業, 內部通婚,有著共同生活方式的小集團。中文種姓一詞源自我國古代漢譯佛經和旅印高僧的著作, 用得非常貼切。種姓制度作為一種排他性的、嚴格的身份制, 一直在印度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把人劃分為四個等級, 即婆羅門(Brahmin)、剎帝利( kshatriya) 、吠舍( vaishya) 、首陀羅( shudra)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賤民0階層,稱做不可接觸者( Untouchable) , 實際上為第五個等級。婆羅門被看做是神在人間的代表, 他們世代從事傳授吠陀知識的祭司工作。剎帝利以武士為職業, 在戰爭中建功立業, 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非常活躍。吠舍則以從事商業和手工業為主,擁有享受教育和祭祀的權利。首陀羅則充當僕役和僱工, 大多從事與農業有關的勞動, 跟高種姓的人有人身依附關係。另外,被稱做不可接觸者的賤民, 主要從事被認為是最低下的職業, 如編織竹木器、理髮、釀酒、屠宰、捕魚、裁縫、清掃、焚屍等,備受歧視。涼山彝族自稱尼或諾蘇。大部分彝族認為自己都是曲涅和古侯的後裔。曲涅和古侯可以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面對印度即將出兵介入馬爾地夫內亂,中國會怎麼做?
※印度神話專題——接盤俠的美麗人生
※如何評價阿里1.5億美元投資印度版大眾點評?
※半個世紀的混亂——三次印度支那戰爭
※將印度東北六(七)邦獨立出去的幾率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