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人性的平衡――認識你自己
平衡是最佳的狀態,但也是最難保持的一種狀態,而不平衡乃是常態,因為不平衡所以人們常把「oh,my god」掛在嘴邊,也因為不平衡所以更值得人深思。?
道德源何而來?當我們判斷一件事的對與錯時不是依據我們過往的經驗,而是根據紮根在我們頭腦里的道德準則。我們所受的道德觀基本來自儒學,而這些道德觀在維持社會秩序和約束人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儒學成為封建時期中國的正統學說。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論無不強調人性的善良,但如果人性真如他們所說的那麼善良,那又何須道德來約束人性?道德觀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從而形成一個固定的標杆立在那供人檢驗自己的行為。一切都看起來很是和諧,可是這其中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性。?
儒家學說不要求人思考,只要人們接受他們提出的道德準則並且踐行它即可。如「君君臣臣,父父字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都是直接給你一個結果,你照著做就行。它忽略了一個了解人性的過程,而且它避談人性中的惡。我記得王小波和李銀河夫妻在調查中國同性戀問題時遭到很多人的反對,當時王小波說了一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好像只要不面對那個問題就不存在一樣」,這顯然是鴕鳥式地逃避,而儒學在面對人性的惡以及死的問題上採取的就是這個態度。所以我們忌談「死」,我們壓抑人性中惡的一部分。社會一如他們所想表面上和諧穩定,但實際上是漏洞百出。因為人一旦壓抑太久總要找個出口發泄自己的情緒。?
道德最初的目的是起約束作用,而我們現在很多人卻習慣用自以為正確的唯一道德觀對別人指指點點,他們否定了人性,更否定了他們自己。道德和人性的平衡,說實話,這兩者很難做到一定的平衡,況且空口說個平衡它們就能平衡嗎?我們能做的是不逃避面對人性,不逃避面對自己,用蘇格拉底的話說那就是「認識你自己」。比起滿口的仁義道德,認識你自己來得更為重要。
禾咒曲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知乎真的是精英環境?
※如何區分聖母和聖母婊?或者你們都怎麼對待身邊的聖母婊?
※160隻燕隼和一個無罪過的活人被綁在兩條鐵軌上,列車失控,你怎麼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經典分享,古今通用)
※現在有人會關注流浪貓,流浪狗,卻不會去關注生活在貧困線抑或向正在乞討的老太婆施捨一個饅頭,為什麼?是什麼使我們脫離了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