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祕密生命
<內容簡介>植物的存在現象本來就充滿許多不可思議,但還沒有到這樣匪夷所思:它能夠和悉心照顧它的人靈犀相通,不管離得多遠;它能夠感知旁邊即使只是一個單細胞的生命終結,以明白而強烈的方式;它會記得曾經催折它同類的人,而且顯示它的恐懼;為了欺騙對它有敵意的人它會假裝昏迷,好像不能逃過一劫至少也可換來一個較為愉悅的死亡……難道這是在說,植物也有智慧,而且------它們會思考?然而這部當代經典並不是要提供一個茶餘飯後的趣味話題,雖然它是那樣神祕而有趣。在它那引人入勝、教人為之屏息的內容中,讓我們看到人與自然萬物無礙溝通的可能,也揭示了一個同時性宇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終極祕密。<本書特色>從花仙子到夸克中存在的不為人知的自然之靈!出版後好評不斷,並締造超熱銷佳績!2005年博客來年度百大網友推薦100!<作者簡介>彼得.湯京士(Peter Tompkins)早年位美國戰略情報局(OSS)工作,和克里斯多福.柏德共同撰寫了超暢銷書《植物的祕密生命》和《土壤的祕密》(Secrets of the Soil);湯京士的其他著作有《大金字塔的祕密》(Secrets of the Great Pyramid)、《墨西哥金字塔之謎》(Mysteries of the Mexican Pyramids)、《方尖碑的不可思議》(The Magic of Obelisks)、《自然的祕密生命》(The Secret Life of Nature)等書。克里斯多福.柏德(Christopher Bird)早年任職於美國中情局日本分局及陸軍心戰部門,也曾是《時代雜誌》南斯拉夫特派員。除了與湯京士合著的兩本書外,他也是《上帝隻手》(The Divining Hand)、《加斯東納森斯的迫害與審判》(The Persecution and Trial of Gaston Naessens)等書的作者。他在1996年因心臟病去世。<序>一九六六年,在紐約有一位美國首屈一指的測謊器檢驗者克萊夫白克斯特,將一架測謊器的電極接到他辦公室中一株龍血樹的葉子上。白克斯特突發奇想,要測試葉片會不會因為根部澆了水而受影響,龍血樹吸收水分的時候,電流計應該因溼度漸增而顯示導電係數增加。令人驚訝的是,座標紙上的筆竟然畫出了一大堆鋸齒狀的運動紀錄,他的龍血樹做出的反應與人類感受短促情緒刺激的反應十分相似。難道,這植物是在表露情緒嗎?這個發現是扭轉白克斯特一生的關鍵,他開始大力投入研究證明植物確有知覺和感覺,他甚至實驗出,一株橡樹會在持斧來砍它的人逼近時顫動,胡蘿蔔看見兔子時會發抖!經過多位科學家的驚人發現,植物的存在的確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它能夠和悉心照顧他的人靈犀相通,不管離得多遠;它會記得曾經摧折它同類的人,而且顯示它的恐懼;為了欺騙對它有敵意的人,它會假裝昏迷,好像不能逃過一劫至少也可換來一個較為愉悅的死亡……難道這是在說,植物也有智慧,而且它們會思考?然而這部當代經典並不是要提供一個茶餘飯後的趣味話題,雖然它是那樣神秘而有趣。在它那引人入勝、叫人為之屏息的內容中,讓我們看到人與自然萬物無礙溝通的可能,也揭示了一個同時性宇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終極秘密。從花仙子到夸克中存在的不為人知的自然之靈希望園區 嚴守仁整理Peter Tompkins & Christopher Bird 著 / 薛絢 譯台灣商務印書管出版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bTqDPyKEHkIDSozci4U-/article?mid=255植物的存在現象本來就存在許多不可思議,但還沒有到如此匪夷所思: 它能夠和照顧它的人靈犀相通,不管離得多遠;它能夠以明白而強烈的方式,感知旁邊即使只是一個單細胞生命的終結;它會記得曾經催折它同類的人,而且顯示它的恐懼;為了欺騙對它有敵意的人它會假裝昏迷,好像不能逃過一劫,至少也可換來一個較為愉悅的死亡..... 難道這是在說,植物也有智慧,而且---- 它們會思考?然而這部當代經典並不是要提供一個茶餘飯後的趣味話題,雖然它是那樣神秘而有趣。在他那引人入勝、教人為之屏息的內容中,讓我們看到人與自然萬物無礙溝通的可能,也揭示了一個同時性宇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終極秘密.......<主要章節重點>第一卷 石破天驚的發現第一章:植物的ESP ( extrasensory perception , 即超感知覺)白克斯特很想衝到大街去宣告:「植物是會思想的!」但他沒有這麼做,只是埋頭進行研究,要以最吹毛求疵的方式來觀察這個現象。龍血樹與測謊檢流計….測謊專家白克斯特的發現第二章:植物看透人心事實就是如此:人與植物可以溝通,而且確實在溝通。植物是有生命的實體,有感 覺,生根在空間裡。植物是衡量人類感情變化極敏瑞的儀器。IBM 福爾格與喜蕉樹見證「心理能」交融(生物電位平衡)第三章:再開一扇門世間有許多現象是不能用現今的物理學原理解釋的,物理學界定的三度空間世界以 外還有另一個世界。眼前的這個三度空間世界,不過是四度空間的非物質世界的影子。索凡對植物情緒起伏的實驗… .120公里外與女友至湖邊度假小屋繾綣時,家中植物在擴音振盪器上反映了他的性高潮快感。第四章:外星訪客外星訊息傳送可以瞬間跨越幾百萬光年的遙距,那麼人類需要的不是太空傳,而是與外星人連絡的正確「電話號碼」。生物動力場工作站可能接通宇宙通訊總機,而扮演接線生的恰巧是小巧活潑的植物。勞倫斯發現植物與星際間同儕進行「對話通訊」…第五章:蘇聯的研究成果有一名關在陰溼牢房裡的囚犯,得到好心獄卒送他的一本舊書。囚犯翻開書頁時,發現裡面夾著一粒比針頭還小的種子。這是他在牢中多年來首次見著真實的生命跡象,心情激動不已。西伯利亞科學家證實植物有記憶能力;玉蜀黍會救濟被玻璃皿隔離數星期無水的同伴第二卷 探索植物奧密的先鋒第六章:放大一億倍我們自己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真的有關係嗎?這個問題不是憑臆測可以解決的。最後的 定奪必需交給植物自己,若沒有植物的親筆簽署,任何證據都不足以被承認。印度孟加拉科學家博斯爵士:「要以一條明確界線劃分物理學現象與生理學現象,是很難的。有生命者與無生命者之間的差距,也許並不如一般所想像的那麼寬闊而不可跨 越。…我們應切記,一切探討行為都是為了要求得完整的知識。」第七章:植物的形變歌德認為,植物外表特徵的易變性只是表面,必需往更深層的層面探索才能看清其本質。他進而想到,可能一切植物都是從一種植物發展而來的。這個念頭使世界觀整個改變,進化論的理念隨之而生。第八章:善解人意的植物伯班克起初得用鑷子拔出扎在雙手上的上千根刺,終於仙人掌不再生刺。伯克班說:「我常跟仙人掌說話,以便製造愛的振動。我對它們說:『不要怕,妳們不需要長自衛用的刺,我會保護你們。』」第九章:特斯奇基的魔法師他把治好的植物送還原主的時候,對方總會問他怎能起死回生?他只輕聲回答:「花朵都 會和我說話,樹林裡的好多小生物也會。我會治病都是從觀察它們,愛護它們學會的。」第三卷 與宇宙的音樂唱和第十章:植物欣賞音樂植物對巴哈音樂的反應顯然是正面的,因為它們向前傾斜了空前的 35 度。然而,它們更加喜歡香卡琴音,不但每棵都朝印度古曲的方向傾倒了 60 度以上,最靠近揚聲器的那棵差不多擁抱住揚聲器了。第十一章:植物與電磁自富蘭克林的時代起,人們就知道凸出的尖物會吸引空中的電 ---- 避雷針就是按這個道理設計的。蘭斯特洛姆則解釋說:「植物的尖凸處作用如避雷針,會收集空中的電,促成空中與地上電荷的交流。」他指出,從冷杉樹幹橫切面的年輪可以看出,一年之中的生 長過程完全與極光與太陽黑子活動強度相呼應,越往北走,這種影響越顯著。電氣栽培可使小麥、馬鈴薯增產超過20%。第十二章:植物的磁力場報導中說細胞能互相「交談」,講起來雖然玄得很,但第一組被人毒害的細胞發出的紫外 線能傳送譯為閃光強弱的密碼,第二組細胞不知是用什麼方法,能收到這訊息,就好像摩斯電碼用點和線傳遞消息一樣。比特曼登在《作物與土壤雜誌》的文中說:「阿婆種南瓜的時候一定要把瓜子尖端朝北, 恐怕是大有道理的。」據拉考夫斯基在《生命的起源》中指出,細胞是極其微小的振盪電路,而疾病乃是細胞振動失衡所致,健康細胞與病原體 ---- 如細菌和病毒 ---- 的交戰是「放射作用之戰」。假如病菌的放射作用比較強,細胞就會呈現非周期的振動而「患病」。細胞一旦停止振動,便是死了。如果細胞振動佔了上風,病菌就會被殺死。為使細胞恢復健康,必需用適當頻率的放射作用來治療處理。電視的放射線既然能把豆苗變得奇形怪狀,兒童承受的折磨也就不難想像了。第十三章:電光之謎身體正面的能量流動從橫膈開始向下以 L 形曲線狀流到一條腿上,再以反的 L 形向上 流動至另一邊肩頭,然後轉至身體的北面,繞著身體形成 8 字模式。正面背面的兩對 L 形字母放在一起形成 卍 字形,此乃自古以來就代表「福」的一個梵文字…..。冷光攝影分辨出患病的樹葉 …. 古代哲學、東方古籍、神智學(神秘主義的各種教義文獻)都說到與肉身完全一樣的一個 能量體,這能量體又可稱為以太體、液態體、前物質體(prephysical body)。它使有形的 身體統合一致,是一個磁力區,宇宙中無形體的或亞原子的渦流在它裡面轉化為個人。它也是生命與有形體交融的通道,是通靈力與特異功能投射的媒介。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設法使這個「體」現出形來。中國針灸術之穴道在人體上共 700 個點穴 , 正是人類生命力或能量循環的門徑。基爾良照像術顯示人體閃光最亮的部位,似乎都是針灸穴道圖上標示出來的部位。第四卷 土壤的孩子第十四章:生命之本法國種的高大的佩爾什花斑馬在烏克蘭飼養了才幾代,就縮成和哥薩克馬一樣矮小。這件 事告訴我們,一切生物都是其生長環境的生化照片。我們的祖先早就知道,生命活力與健康最終取決於大地。美國玉米田使用硝酸鹽化肥造成飲用水污染。硝酸鹽本身對人體無害,與腸內細菌相遇後卻會變成劇毒的高鐵血紅蛋白,會阻止血管內氧的自然輸送。高鐵血紅蛋白血症的患者會窒息而死,嬰兒特別容易罹患這種病症。許多「嬰兒猝死」的病例後來都歸因於這個病。瓦桑 : 「這不僅僅是治療生了病的動物或人的問題,必須治好泥土,才可免去治療動物與人之累。」第十五章:化學殺手化學方法農業的最終結果離不了疾病,先是泥土生病,然後是植物生病,最後是動物和人 生病。放眼世界,凡是用化學方法進行農耕的地方,人都有病。唯一受惠的是那些製造化學藥品的公司。尼可斯:「美國人是全世界吃得最多而營養狀況最惡劣的。如今的美國正患著生物性枯萎衰退病。」第十六章:活土活植物他從植物共生實驗獲知,藥用黃春菊能促進小麥生長,使小麥結更大的穗,但是黃春菊與 小麥夾種的比率不可多於一比一百。這項發現證明俄國農民夾種矢車菊與裸麥的古老習俗是有道理的。第十七章:田園中的點金術士必需有極強大的「固定能量」才能夠形成元素的穩定性。所以煉金術士既無法製造導引這 能量,也就絕不可能把一種元素變成另一種元素。然而植物卻在不斷使元素質變。全然不代化的原子撞擊機。一葉小草、一朵小花都有點金術般的本領。第五卷:生命的輻射光第十八章:輻射占卜術巴赫與帕拉切蘇斯都相信,一切有生命之物都有輻射能,輻射率高的植物可以幫助輻射降 低的人恢復正常的強度。他說:「草藥療方能夠提高我們的振輻,引來精神力量,將身心滌淨,從而治療疾病。」第十九章:輻射電子殺蟲劑第二十章:意念駕御物質德波爾說:「一棵大橡樹發出來的能量,可以使人的輻射電光或個人的生命活力暫時增加。」 鐵血宰相俾士麥常聽私人醫生的建議,在公務繁忙導致疲憊的時候,就會藉擁抱一棵大樹恢復精神。植物的秘密生命:放大一億倍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eddyfarmin-chin/article?mid=160&prev=161&next=-1加爾各答大學以北有一個建築,裡頭放著一系列的儀器,用來觀察植物的生長與行為,其功能精細入微,可將觀察所得放大一億倍,儀器的主人名叫博斯,是孟加拉人,他曾經結合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於一體,而且在植物的研究上,因為已經超越當代科學觀太多,以至於無法確估其價值有多高。博斯年幼時,他的父親選擇讓他進印度鄉村小學,以免英式教育僵化兒童的心靈。博斯四歲時是由家中的長工扛在肩上送去上學的,這長工是個改邪歸正的賊幫頭目,出獄後找不到工作,只由博斯的爸爸收留他。從小博斯就聽著長工的打鬥歷險故事長大,儘管在世人眼中長工是被冷眼相看,但對博斯而言,再慈祥的保姆也比不上他。雖然他嘲笑社會的司法約束,對自然的道德律卻懷著最衷心的敬重。博斯曾說:「我最初懂得做為人的意義,是從那些耕種土地、使大地翠綠的人們歸納得來的,是從愛講奇特動物的漁夫那兒學來的。」博斯從聖沙勿略學校畢業時,數理方面尤其優秀,於是到劍橋大學修物理、化學、植物學等課程,老師名叫瑞里,因分離出氬氣體而得過諾貝爾獎。博斯次年轉學到倫敦大學,進修完畢後,博斯獲派為印度第一學府「加爾各答管區學院」物理教授,但卻遭人反對,理由則是「印度人教不來科學」。結果,校方只給博斯一半的薪水,而且沒有研究實驗的設備,博斯三年不領薪水以示抗議,但也因此生活清苦。儘管如此,他開課是非常受歡迎的,不需點名學生也是從不缺席,最後校方終於向事實低頭,還給他全額的薪水。1895 年,加爾各答市政府舉行的一次會議中,博斯當眾示範,在演講廳裡發射電波,透過三道牆─以及主席的身體─傳至另一個房間,觸動繼電器,繼電器拋出一個鐵球,將一把手槍發射,炸開一個小煙火。他的成果引起英國皇家學會的注意,而後學會助博斯發表論文「電放射波長之測定」,之後倫敦大學頒了博士榮銜給他。之後博斯的研究應用在航海者的燈塔,裡頭有電磁波放射器幫助船隻航行。英國政府原本要博斯主持一個高級教學中心,卻被人從中作梗,因而告吹。博斯照樣潛心研究,於1898 年發表了4偏電波的論文。1899年,博斯發現接收電波的金屬檢波器如果持續使用,就會變得敏感度降低,但如果隔一陣子再用,敏感度又恢復。因此他推斷,金屬也會有恢復精神的情況,就和人類一樣。進一步的實驗讓他開始思考礦物究竟是否為「非活體」,大有商量的餘地。於是他跨出物理學的領域,走進生理學,開始做比較研究無機物與生物組織的反應曲線。
令他大感驚訝的是,鐵的磁氧化物受熱後的曲線和肌肉的反應曲線有極明顯的相同之處。而且反應力一樣會隨著時間降低,休息後同樣會恢復反應力。其他的金屬亦同。同年9月,博斯在布萊德福(Bradford) 的英國科學促進會發表論文,他當眾示範金屬的反應曲線,和肌肉的反應曲線有多麼類似。此事過後,博斯突然想到何不試試植物的反應?於是他隨手摘了七葉樹的 葉子來試,結果反應大同小異。他還發現,儘管植物沒有神經系統,一樣會被麻醉,在移植時如果先行麻醉,植物便不會有驚嚇的反應。1901年5月10號的晚上,博斯示範他4年來的實驗成果,最後做了以下的結語:
我今晚給諸位看的是生物與無生物受各式刺激的儀器自動記錄。這兩種圖跡看來多麼相像啊! 像的簡直分不出彼此。面對這種現象,我們怎能劃一條分界線,然後說,線這邊是物理現象的截止點,線那邊是生理現象的起點?這樣絕對的界線是不存在的!我看了這些自動記錄的無言見證,從其中窺見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統一面相,一切盡在其中;光線中漂浮的微塵、地球上豐富的生命,在我們頭頂上照耀的燦爛太陽。我看到這些,對於我的祖先於三千年前在恆河畔宣示的訊息才開始有了一點了解,他們說:「那些在宇宙變遷萬象之中只看見唯一的人,他們也看見了永恆真理─非如此不能看見。」一個月後,博斯又在皇家學會發表一次相同的論文,卻遭人奚落,此人名叫柏登山德森,理由為他曾做過多年實驗卻無得到此種結果。由於此人是大老級的專家,加上有多人忌妒博斯的成就,以至於博斯往後的重要發現都遭埋沒。直到萬斯教授和郝斯兩人前來拜訪,提供林奈學會替他出版其論文,博斯才又活躍起來。1902年,博斯決定自己出書,書名為《活體與非活體之反應》。他的下一步開始專心求證植物的動作和人類相似,可以確定的是植物沒有肺而能呼吸,沒有胃而能消化,沒有肌肉而能動作。因此,植物不需複雜的神經系統也能有相同的反應刺激現象。我們如果摸到燙的鍋子,會反射性的收回手。博斯發現含羞草也有相同的「反射弧」(reflex arc)。之後他還發現植物對於冷熱、二氧化碳、酒精的反應,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樣會造成植物窒息,若是及時補充氧氣便能甦醒。有趣的是,植物也會喝醉,而且還會宿醉!1917年間,博斯婉拒以研發成品申請專利,他再次聲明自己的心願,要使研究所完成的一切新發現成為公有財產,他說:「不朽成就的種子不在實物中,而是在思想中;不在財物中,而在觀念中。建立真正的人道帝國靠的不是物質的獲得,而是無私地傳播思想觀念。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要求我們永遠不受為私利利用知識的慾望牽制。」研究所成立一年後,博斯召開會議宣布,經過八年努力,他終於完成一種全新的儀器—植物生長顯示器(crescograph)。此裝置不但能顯示放大一萬倍的動態,而且能自動記錄植物在一分鐘之內的生長速率與所發生的變化。1920年4月23日,博斯在生理學專家們的見證下使用電磁植物生長顯示器,過程圓滿無暇,使得世人終於認同博斯的成就,足以將植物組織生長放大一億倍。博斯不像其他實驗者,會逐漸喪失對於「美」的感受。相反地,他認為透過植物他了解自然萬物都有生命脈動,人類只要肯學習與它們溝通之道,這一切會比童話故事來得奇妙。植物的秘密生命:輻射電子殺蟲劑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eddyfarmin-chin/article?mid=202&prev=206&next=201&l=f&fid=519世紀末,舊金山富商之子阿布蘭斯(Albert Abrams)醫生藉著自己的儀器,憑一滴血就測出身體有什麼疾病。此外,他用兩架反射聲機,第二架包括三個變阻器,校準刻度分別為10、1、1/25單位,將第一架反射聲機的效應引入第二架,不但能診出病人患的是什麼病,還能判斷病情到什麼階段。他做了一個實驗,他將瘧疾患者的血液放在儀器上,會發出沉悶聲,而他把瘧疾的特效藥奎寧處理成奎寧硫酸鹽碎粒後,和血液放在一起,顯示瘧疾的沉悶聲就變成有清晰共鳴的聲音了。在場的40多名醫生都是見證人。阿布蘭斯說:奎寧分子發出的輻射恰好抵消瘧疾的分子,這屬於電學定律,另外汞治梅毒也是一例。阿布蘭斯想發明一種散發波長的儀器,用來改變疾病的振波,效果就和吃藥一樣了。後來他設計出一個「析波器」(oscillo-clast),幫忙他一同完成的人是霍夫曼,他是個卓越的無線電工程師。這個析波器能夠發出各種振波來治病,由於醫生們不懂箇中道理,都覺得這東西簡直就是魔法奇蹟。阿布蘭斯的醫療最後並沒有被醫學會接受,於是漸漸被冷落,直到他過世30年後,舊金山一位醫師寇蒂斯.厄普頓(Curtis P. Upton)想把析波器另作他用,轉向農業防治蟲害的利器。1951年夏天,厄普頓和克努士一起開車到亞利桑納州的一處棉花田。兩人從車上拿下大小與手提收音機差不多的析波器,儀器上有調頻盤,有天線。他們實驗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要用照片為媒介物。兩人拿出一張高空攝製的棉花田照片,放在儀器底部的「集電板」上,上面放了殺蟲劑。這次實驗的目標是:不噴灑農藥就能將害蟲除盡。這個實驗的理論是照片上的感光劑分子的原子結構,會與實物發出的振頻共鳴。之後證明電子除蟲法使得產量增加25%,因為此法不僅能殺害蟲,還能讓蜜蜂安然地幫助棉花之間的 受精作用。厄普頓的同學阿姆斯壯同樣用此法做一個實驗,唯一不同的是他將照片剪掉一角,而照片內的範圍之內少了80%~90%的害蟲,但那一角中的田地裡害蟲的數目絲毫未少。厄普頓、克努士、阿姆斯壯集思廣益,以三人姓氏頭一個字母為名,組成UKACO公司,專為農人消除蟲害。在西岸,他們幫助栽種洋薊的農人除羽蛾。而且每畝只收一美元,比起農藥的花費簡直是零頭小錢。之後又成功幫助伊斯頓的馬鈴薯田增加了30%的收成。次年,農耕局的研究組技工都學會操作UKACO的儀器,得到的收成比原先多了22%。儘管電子殺蟲劑既環保又有效,然而還是有可能失敗。因為灌溉導水管、高壓電線、漏電的變壓器、鐵條圍欄、雷達等等都會干擾輻射,使其失效。而農藥業者當然不會放過這些失敗案例,他們藉此大聲指控電子殺蟲劑是騙人的,根本沒有任何效果。由於此法本身沒有完善的科學基礎,本來就難以讓人接受,加上許多報導開始攻擊它,導致UKACO沒有新主顧了。既然沒有穩固的科學基礎,也就無法申請專利。而由於此法光靠一張照片、一組儀器、一些殺蟲劑就能殺蟲,實在匪夷所思,所以許多科學家都不以為然,完全不給UKACO公司任何證明自己的機會。美國政府更深怕這種技術被用到軍事上,撲殺的對象就不限於害蟲了,於是在產、官、學三界都不支持的情況下,UKACO公司倒閉,但是「輻射電子學」(radionics)的故事才剛開頭。海拉尼莫斯(T. Galen Hieronymus)是一位年輕的工程師,他的鄰居普蘭克博士請他用機器切削各式各樣裝組儀器的零件,都是尺寸要求極為精準的。後來普蘭克說到自己從舊金山一位醫學天才那裡學到神奇的治病技術,卻未說明這些儀器的功用。直到普蘭克往生後,他的遺孀才把海拉尼莫斯請到家中,要他把工作房裡用得到的東西拿走,因為她完全用不著。海拉尼莫斯這時才知道,那位醫學天才就是阿布蘭斯。之後海拉尼莫斯嘗試解釋這種輻射能量的作用,於是將這種輻射能量稱為「電光能」(eloptic energy)。並且在「國際輻射電子協會」的幫助下,成功於1949年為自己發明的儀器取得專利,編號2482733,專利品是「物質放射之檢測及其分量之衡算」。他於英國與加拿大的專利申請隨後也都被批准了。海拉尼莫斯曾與阿姆斯壯交換意見,之後把析波器改良成新儀器,他用來對付玉米穗上的蟲子,結果這些蟲子都死成爛糊狀。有鑑於此,海拉尼莫斯感到驚心動魄,因而打定主意,除非有正派研究者幫助他解明這項發明,他絕不會把這套裝置的造法和操作法全盤透漏。1968年,他與夫人露易絲—亦即是他的儀器操作者—決定,要追蹤首先登陸月球的人的身體狀況。他們向華盛頓訂購三位太空人的照片,將照片放進儀器裡。據他們說,傳送的能量不會被太空艙的金屬外殼阻擋,也不受距離影響。此外,他們還能計量太空人在各種情況時所受的影響。之後海拉尼莫斯在意外之下發現植物也有類似人類的的器官反應,他做了各種生理機能波長的測試。他發現芒果樹、柳樹、松樹都有相當於肺、松果腺、胸腺、腦下垂體、腎上腺、甲狀腺、胃、結腸壁、攝護腺、卵巢、神經系統的構造,但是,只有芒果樹具有淋巴系統。而只有柳樹、松樹有脾和十二指腸。由於各種雜誌連續刊載有關海拉尼莫斯實驗的報導,到了1973年夏天,他成為眾所矚目的人,不斷有各方的信件和電話來和他請教。他對此表示:「我們無意阻擾科學探討,但我們也不會一五一十把全套技術知識廣告世人,正如同我們不會把炸藥和火柴交給小孩子。如果有一群有責任感的人,為人類福祉之考量,願意幫助我們進行正確而廣泛的電光能研究,我們會樂於配合而知無不言。」植物的秘密生命:在環境教育上的省思陳麗美一、前言植物有感情?會思想?人與植物可以溝通?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有在童話故事裡,或文人、詩人的筆下,植物才具有這樣的生命特質,但是在《植物的秘密生命》一書中,作者(Tompkins & Bird, 1989/1998)記錄描述著從1966年以來,許多歐美的科學家對植物所進行的一些實驗性研究,這些研究讓植物的「生理特質」具體而微的展現在世人面前,也讓人們對植物,乃至於對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有全新的體會。近日,高雄長庚醫院中醫部針灸傷科用樹治療許多疑難雜症,其大多是被西醫放棄,或找不出病因的病人,雖然這項療法推出後,醫界不少人斥之為「怪力亂神」,但因病人反應成效頗佳,使高雄長庚醫院的醫生們繼續研究下去。(胡宗鳳,2003)。植物究竟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生命呢?本文擬整理介紹《植物的秘密生命》一書中對植物之秘密生命的研究,並對我們的環境教育作一反省思考。二、有關「植物之秘密生命」的研究《植物的秘密生命》一書中所介紹的研究非常多,限於篇幅,本文僅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介紹其中幾個令人印象較為深刻的研究。(一)白克斯特的研究1960年代,克萊夫.白克斯特(Cleve Backster)是美國首屈一指的測謊器檢驗
者。1966年的一天,白克斯特突發奇想,他把一架測謊器的電極接到一顆龍血樹(Dracaena massangeana)的葉子上,結果意外的發現:龍血樹似乎具有與人類相同的情緒刺激反應。白克斯特想要試試當植物的安危受到威脅時,其葉片上電流計的指針會有什麼
反應。他想:點個火來燒接著電流計的葉片。當火焰的形象在他腦中浮起的那一刻,記錄筆立即在座標紙上畫出代表劇烈變化的一長條往上掃的軌跡。白克斯特去別的房間取火柴,回來時發現記錄又有一個往上掃的突起,這時,他點燃火柴,但心中已不想這麼做了,座標紙上又畫出一個較小的突起,他打消了燒葉子的念頭,但卻仍然假裝做著要燒葉子的動作,這一回,座標紙上並沒有任何反應記錄。之後,白克斯特和他的合作夥伴到美國各地,利用別的儀器試驗了至少二十五
種植物,結果都差不多。植物有記憶力!白克斯特設計了一個實驗,他讓他的六個學生蒙上眼睛抽籤,
中籤者要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把實驗室裡兩棵植物中的其中一棵拔出來,放在地上踐踏、弄毀。之後,白克斯特再將倖免於難的那一棵植物接上測謊器。實驗的結果是:植物只對其中一人有反應,兇手一目了然。接著,白克斯特透過一系列的實驗證明,植物和悉心照顧它的人之間存在著靈犀相通的關係,而且不受距離的影響,但是這種關係往往也成為一些實驗中的干擾因素,為了排除類似這樣的干擾因素,白克斯特在不同學門科學家的幫助下,設計了一個徹底排除人力介入的實驗。此次實驗的過程與結果發表於1968年的《國際心理玄學期刊》第十卷,標題為〈植物基礎知覺之證據〉。自此,白克斯特對植物的研究引起了廣大的注意,許多人都想按他的實驗照樣
做做看,美國加州、紐澤西州、維吉尼亞州…日本、蘇聯、歐洲…等都有許多的科學家進行類似的實驗,其中哈薩克科學家們還按巴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的制約反應原理,使一棵喜樹蕉對礦石產生反應。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實驗皆證明了:只要把植物當朋友,並排除一切成見,植物就能與人溝通、協調、感應,一般而言,兒童與植物的感應溝通能力要比成人來得好。(二)博斯的研究孟加拉科學家伯斯爵士(Sir Jagadis Chandra Bose),他結合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於一體,在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目前尚無人能出其右。博斯提出:要明確的劃分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是很難的,也就是有生命(有機)
和無生命(無機)的分野,大有商榷餘地。博斯的研究報告震撼著當時的科學界,同時也招致許多英國生理科學界大老批評他不該游離自己的本行(當時博斯是物理學家),但博斯並不放棄,他設計了許多儀器,能測量並放大植物最快速與最緩慢的動作(準確度達千分之一秒),這些儀器使植物發出的訊號自動轉換為可讀出意思的字跡,讓無言的植物表達它們的生命故事,博斯使用這些儀器取得了令人不得不信的植物神經脈衝記錄,再度發表在英國的《哲學會刊》上,這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重要科學發現系列刊物。此時,植物學界開始承認植物確實具有與動物神經類似的傳導組織。博斯認為:人將自然界這個廣大的住所分成幾個廂房,每個廂房有自己的大門,物理學家、生物學家…等各走各的門,也都各自擁有自己的知識部門,但都習慣本科與其他科無關,這樣的思維態度應該改變,因為一切的探討行為最終目標都
是為了求得完整的知識。1918年,博斯60歲了,他又發明植物生長顯示器、平衡生長顯示器等,其能自
動記錄並顯示放大植物的任何動態至一百萬倍以上,測量植物生長速率變化的精密度高達每秒十五億分之一吋,讓一般人眼中本來固定不動且沒有知覺的植物奇蹟般的活起來,甚至比人和動物感覺更靈敏。風格一向保守的英國《時報》寫道:「我們英國這邊還沉緬在野蠻人的未開化的經驗主義之中,莫測高深的東方人已將宇宙一舉而綜合,看見萬變不離其宗的元一。」(三)其他的研究究竟是什麼樣的能量振波把人的念頭或內心感受傳遞給植物?這是許多科學家一直在追尋的答案,相關的研究很多,研究的焦點多在「電」上面。博斯發現任何植物細胞質都會有電反應,法國科學家雷蒙尼耶發現大氣中恆有電存在,俄裔巴黎工程師拉考夫斯基(Georges Lakhovsky)認為:一切有機物的細胞都是電磁放射器,會放射並吸收高頻波。耶魯大學教授諾斯若普(F.S.C. Northrop)與布爾(Harold Saxton Burr)認為電場是生命體的真正組織原。英國羅爾(W. G. Roll)博士表示:心理力場(psi-field)類似電磁場、引力場,可能萬物皆有,能彼此相互反應。蘇聯以伊紐辛(Vlidimir Inyushin)教授為首的科學家們則以為人就是藉著一種生物原生質體(biological plasma body)與宇宙連為一體,從而對他人的心情、情緒、對季節、潮汐、月亮盈缺有反應,並與植物直接感應,但此種生物原生質體是什麼,目前則尚未有確切的答案。雖然上述科學家們尚未能解開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生命之謎,但他們一致以為,人與自然萬物是同生命共呼吸的,但人先入為主的想法、信條、個人偏見掩蓋
了人的心靈之眼,那是人與自然萬物間存在的潛在的感受力。三、在環境教育上的省思雖然我們尚未能完全解開植物具有哪些秘密生命,但是我們都知道,覆蓋著大地的這一層草木就好比是人類和動物生命真正的「形成層」,它們每天進行著奇蹟似的光合作用,為我們和動物製造氧氣與食物,沒有它們我們不能呼吸,甚至無法吃喝,我們從出生至躺進棺材為止,一切的食、衣、住、行、育、樂幾乎都離不開植物。然而據聯合國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99)的估計,自1990-1995年,全世界消失的森林面積為每年112,600平方公里,相當於每分鐘消失33個足球場面積的森林。2001年巴西《下午報》報導(李小玉,2001):僅僅在亞馬遜地區,平均每8秒就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在那裏消失;亞馬遜林區佔全世界木材總蘊藏量的45%,生物物種佔全世界總數的五分之一,淡水資源佔世界總量的18%。因此,亞馬遜河流域對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有著舉足輕重的的影響。但美國科學家賓州大學教授James Alcock(2001)預估亞馬遜森林將在半個世紀內消失。實際上,人類對綠色大地的破壞不僅僅止於森林,這種破壞幾乎遍及世界的每個角落:人們把工業廢物、垃圾、酸、鹼以及其他毒物傾倒在大地上,用水泥和滾燙的瀝青覆蓋供養人類的土地,侵蝕地球萬物生命的「形成層」;水泥、瀝青像瘟疫一樣,從城市蔓延至鄉村,侵佔並毀壞綠色的植被,消滅植被中的植物、動物、菌類…人類用水泥毀滅自然,是否最終將毀滅人類自己。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因為人類有思想、有文化傳承,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於是人類便利用此種特有的天賦異秉,去改造自然甚至破壞自然。然而從《植物的秘密生命》一書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現代人類的科技一日千里,但若將人類從宇宙大自然中所發現的已知與尚未發現的未知相比,前者是蓮葉上的一顆小水珠,而後者猶如蓮葉下的大湖。可是人類卻常以為這有限的已知就是一切,甚至讓有限的已知阻礙自己去發現無限的未知。因此,環境教育是刻不容緩的!文化傳承是人類特有的能力,人類應該利用它來教導我們的下一代,以及教導自己學會如何謙卑的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聯合國自1975年推動國際環境教育計畫實施以來,各會員國都全力配合,我國也將環境教育納入九年一貫教改的六大議題中,對於環境教育的哲學理念、定義、目標、內涵實施方法等皆有相當多的探討(王佩蓮,1915;王懋雯,1915;汪靜明,2000;洪如玉,2001;楊冠政,1915;鄭勝揚,2000)。但是生活在現代都市叢林中的孩子,每天看到的是汽車,是錢,看不到日出日落,看不到地平線;他們吃精緻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在高樓居住,隔絕於孕育萬物的風雨和泥土;他們天天聽各種機械的聲音,但聽不到蟲鳴鳥啼;他們能注意到大人的眼色,但注意不到季節變化的顏色。書本中抽象文字所堆積出來的環境教育知識,在孩子
們接受評量後,不知還有多少能深植在他們的心中?已經有許多人發現環境教育應結合社區與行動,應回歸生活(許世璋,2001;胡寶林,2001;張蘭生,2001)。在《植物的秘密生命》一書中的許多科學家一致以為:兒童與植物的感應溝通能力要比成人來得好,因為成人具有較多先入為主的想法、信條、個人偏見。那麼,一個教育工作者是否應該反省兩件事。其一:教育的過程若不謹慎,會不會反而讓一個人產生許多偏見?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已盡量避免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形成許多的偏見,如此反而影響孩子向自然學習的能力。其二:我們是否給予孩子適度的環境,盡量的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較多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機會?環境教育的教學,除了書本、教學媒體的設計以外,校園、社區中是否也應該盡量保留綠地,減少水泥與柏油,讓許多居住高樓的孩子,甚至是大人,能與自然更靠近一點。「老師,我告訴你喔,明德樓的那條水溝,有很多水生動物喔!」「操場後面的那片草地有很多獨角仙的幼蟲,還有蟋蟀和很多螞蟻,還有…」「哇!那是木棉花的種子嗎?好多,好像在飄雪,好美喔!」孩子原本就是親近大自然的,他們會去造訪校園中每個充滿生命的角落,訴說種種生命的驚奇,其實這就是一種活生生的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的落實除了讓孩子理解書本裡的知識以外,最重要的是不能剝奪孩子親近自然的機會,只要師長再加以適度的引導,其成效是事半功倍的。另外,環境教育應該是統整的,廣納各學門的,因為自然環境本身就是統整的。人類將知識分門分科,那是基於研究上的方便與分工的需要,我們不應該迷失在其中。總之,我們的環境教育不應該僅從書本上去教導孩子獲得知識,應該引導孩子,從自然萬物中去獲得各種啟示,去涵養民胞物與的胸懷,去融合古老的東方智慧、精確的科學技術和現代的西方語言,開闢出一條人與自然萬物共存共榮的康莊大道。四、結語陶在樸教授(2000)綜合UNEP(聯合國環境綱要)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評估」(GBA)和其他資料指出:全世界物種滅絕正以每年一千種的速度進行中。鳥和哺乳動物最近一個半世紀的滅種量是過去的三倍。一九○○年以來,全世界的穀類物種大約已滅絕百分之七十五,消失的速度是每年五萬種。若地球萬物滅絕了,人類能獨存於地球嗎?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但若萬物消失了,這萬物之靈還有什麼意義呢?或者在地球萬物尚未消失殆盡之前,人類早已經不存在了。環境教育的推動是刻不容緩的,而環境教育的落實不能僅以書本上的知識為圭臬,應在日常生活中給予體驗自然的機會,不要讓現代城市的五光十色蒙蔽了人與自然萬物「心心相應」的心靈之眼。
第一卷 石破天驚的發現 第一章 植物的ESP 第二章 植物看透人心 第三章 再開一扇門 第四章 從外星傳來的訊息 第五章 蘇聯的研究成果第一章、植物的ESP(extrasensory perception)白克斯特 是首屈一指的測謊器檢驗者,他因為意外發現植物是會思考的。證據是測謊器得以檢驗出受測者念頭、情緒起伏,而受測者乃是一株龍血樹,更妙的是受測反應與人相近!接下來為了確認,他想點火燒葉片來觀察反應,沒想到他念頭剛過,記錄筆突然有明顯的反應!植物竟然能感應他的念頭!於是他又真的點火靠近,但心理不打算真的下手,紙上的反應就沒了。植物還能分辨真假!他將這種能力稱為植物的ESP(extrasensory perception)即{超感知覺}。但植物並沒有神經系統,那麼植物到底是如何感覺的呢?經由種種實驗,他發現植物還會有害怕的情緒,甚至還會裝死以自衛!為了考驗其記憶力,他讓學生6人中的1人破壞兩盆植物中的一盆,而隔天讓6人一一進入實驗室,而當兇手進入時,紀錄紙上畫出激烈的反應,證明植物能辨識兇手是誰!從發現植物能感應之後,他開始測驗感應距離,結果顯示不管再遠的距離,植物都能做到同步感應!{國家野生動物}在1969年2月將此實驗作專題報導,媒體隨之在後,因此他的實驗變得家喻戶曉令人覺得有趣的是:<一珠橡樹會因為持斧頭的人逼近而顫動><胡蘿蔔看見兔子會發抖>白克斯特開始將植物現象運用在醫療診斷、刑案調查、諜報活動,但備受爭議所以沒有被正式承認。他的研究結果顯示-生物彼此之間有某種基礎的溝通管道,這種溝通方式超越物理定律!白克斯特因植物反應發現雞蛋也有反應,而且與雞的胚胎心跳節奏相近,然而,這顆蛋是食品店買的,並非受精的種蛋。令人無法理解的是-蛋裡沒有足以發出脈動的任何生理結構,只能暫時以{能量磁場}的概念解釋,有待繼續探討研究。第二章、植物看透人心福格爾(Marcel Vogel)-一位化學研究員,曾經開發過各式各樣的新產品。如:電視螢幕上的紅色彩、螢光蠟筆、(黑光)偵查工具組-可藉著尿找出老鼠在地下室、下水道、貧民住宅區的密道。他鑽研磁學、光電設備、液晶系統,發明電腦的儲存裝置,並且取得專利。卻因為看到一本雜誌寫著「植物有感情嗎?」內容是白克斯特的實驗觀察,而開始跟著做實驗,他把學生分為三組,要他們跟著做,最後只有他本人成功!接著他開始示範植物能預測別人要摘他葉子的行為,如果更危險的舉動會導致植物更加驚恐!
但為何只有他成功?他認為可能和心理學大師容格(Carl Jung)推而廣之的用語「心理能」(psychic energy)有關。為了解惑,他找來一位靈異秉賦的朋友菲雯.懷利(Vivian Wiley)指點。於是她告訴福格爾:「我從院子的虎耳草摘了兩片葉子,一片放在床旁桌上,一片放在客廳。我每天起床就要看這片葉子,心中祈願它繼續活下去;但都不去理會另一片葉子,看結果會如何?」一個月後,她通知福格爾到她家去,福格爾看見兩片葉子時,簡直難以置信。懷利不理睬的葉子及將枯朽,但她每天關注的葉子卻是綠的、生意盎然,就像是剛摘下來的!事後福格爾也實驗了三片葉子只理會旁邊兩片不理睬中間那片葉子。一星期後,中間的葉子已逐漸枯黃,但兩旁的葉子依然鮮綠!兩個月後連摘葉子時葉梗留下的傷痕都癒合了!福格爾親眼見證了(心理能)的作用之後,開始把此作用運用在顯微鏡上,他發現,如果他「鬆弛意志」,就能知覺到未在顯微鏡視野中呈現的動靜。他將此稱為「意志之眼」(my mind"s eye),即<頭腦想像>。他作成的結論是:晶體之固化為有形,乃是「預蘊形」(pre-form)促成的,也就是說,未有固體的形之前,先有靈質的意像,即純粹能(pure energy)存在。既然植物能接收到人類產生的意念,必是因為意念能產生某種能量磁場。為了精準觀察實驗,福格爾改善在植物葉子接電極的技術,他也發現,同種植物有的反應快,有的反應慢,有的反應明顯,有的反應不大清楚。不但植物各有各的脾氣個性,連葉片也是如此。含水量高的多肉葉片最好用。植物一天中似乎有活動期與靜止期,某時反應充沛,其他時候會「懶洋洋的」或「陰陽怪氣的」。他於1972年春天開始了另一回合的實驗,他要找出喜樹蕉感應的切確時刻。他接上檢流計,站於植物前,完全放鬆地深呼吸,張開手指幾乎要碰觸到它,一面把親切的感情傾注給它。每當他這麼做,紀錄紙就在紙上畫出一連串上升的波動,同時他的手也明確感受到喜樹蕉流出的某種能量。過了三、五分鐘才停止,他表示,事後他和喜樹蕉都非常欣喜與滿足。而後他發現距離不能影響這個實驗,甚至因此走到12公里以外的地方來作感應。此時福格爾認為他有把握當眾示範了,於是他帶著植物和記錄儀上了舊金山的電視節目,現場示範他的情緒對植物造成的反應。另外,他也上了美國廣播公司(ABC)節目「有求必應」(You Asked for It),示範植物反應他本人與另一人的意念。他認為,印地安原住民對這類能力都有所涉獵,會在有需要的時候到叢林中,將兩臂伸開,背部貼著一株松樹,以使樹的精力灌注在自己身上。他還說:「觀眾發出的敵意與否定,對於人和植物溝通是一大障礙。」當眾示範時,要抵銷負面能量是非常棘手的事,失敗就會造成植物「不來電」,沒反應,除非重新建立起正面的聯繫。福格爾認為,存於一切生命周遭的「生命力」(Life Force)或稱「宇宙能」(Cosmic Force)是所有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可分享的。一個人和一株植物可藉著分享這種能力而成為一體。「就是這種合一的狀態使人與植物互有敏銳知覺,使植物和人不但能交流,而且可以透過植物將彼此的溝通記錄下來。」一天,一位名叫黛比.賽普(Debbie Sapp)的小姐來拜訪福格爾。經由福格爾指導後成功將自己「投射」到植物裡面。並且看見了植物裡面的結構,她將此境界稱為純意識。在這個境界中,她特別注意到有一片葉子被電極頭嚴重灼傷了。事後福格爾拔下電極頭,果然看見葉子上灼穿了一個洞!之後福格爾又找了十多人做同樣的實驗,每個人觀察的結果一致,包括DNA分子的詳情都是。因此他推斷:「我們可以進入自己細胞之中,藉此了解人為什麼會生病。」福格爾知道,兒童不會先入為主,所以他著手教兒童與植物互動,結果相當不錯!據他說,成年人訓練成功的機率遠不如兒童。因為「不和植物交流,不把植物當朋友,只用操作機械的態度來作實驗」是最大的禁忌。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位朋友來作實驗時,植物本有一些反應,卻因不明原因突然「僵掉」,沒反應了。他趕緊問這位朋友剛才想些什麼?對方回答,他剛才在想他家的一棵喜樹蕉,覺得自家的喜樹蕉比福格爾的美太多了!所以福格爾的喜樹蕉的「感情」受了重傷,直到兩星期之後才再有反應。福格爾希望可以藉由植物看穿別人的意念,他讓一位核子物理學家在腦中解答一個題目,結果植物留下了116秒的連串紀錄,記錄筆一停住,他馬上說:「你已經解完題目了。」核子物理學家果然證實所言無誤!植物能接收到意念的訊息,比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意思還真確,而這種能力是人類也可以擁有的,只要你誠心和他們互相交流。第三章、再開一扇門紐澤西州西彼得遜(West Peterson)的一位『電子學專家』索凡(Pierre Paul Sauvin),他也是因為白克斯特而研究超感知覺(ESP),同時也了解遠距催眠和航太公司及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相關知識技術。使索凡開始研究的契機,是一個廣播節目,正好播出植物的知覺有什麼實際用途。白克斯特回答:『打叢林戰時可以將附近的植物接上電,藉此找出附近是否有埋伏或陷阱。』他隨後又說:『真正令人感興趣的,是人只要憑念頭一動就能支使一棵植物反應,藉此反應來完成一些動作,例如可以使一電動小火車前進後退。』這段對話使得索凡開始實驗,憑他的本領,不久就做到了意念操作玩具火車前進、後退的成果。實驗中,他把開關連結到一棵喜樹蕉的電流計上,索凡事先演練好受電擊的情緒反應使得喜樹蕉反應,電流計的指針便跳起來,撥動開關,使火車移動,索凡只需再回憶一次被電擊的感受,就能使得火車後退。因職務之便,他獲取了許多晶片,他就能改用以交流電計量電位的惠斯登電橋,他還製成自動的增益控制電路。這架儀器的敏感度比白克斯特的精準100倍,也排除了大量的電子『雜音』。他還把植物接上一個振盪器,透過擴音振盪器會發出各種不同音色,從而知道植物在如何反應。藉由錄音機24小時記錄著音訊,他對植物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索凡為了方便不惜大花心力發明整套設備,如今,他不管身在何處,都能控制自己家中的燈光、色彩、溫度、錄音。他也發現,與他關係融洽的植物反應最靈敏,這點和福格爾的實驗相同。當活細胞在植物周圍死去時,對植物造成的反應最強,所以他以電擊自己來作實驗,甚至距離120公里外的渡假小屋也不成問題。為了引起期刊的興趣,他想好一個題材:「藉著意念來使植物發動汽車,唯一的難處是要能轉動鑰匙並在發動成功後停止施壓。若是發明成功,上班族在寒冷的早晨不出門就能先暖車,另外回家時可以以意念使植物開車庫的門,由於植物只對主人有反應,所以還帶有防盜功能。」他還提出『防劫機計畫』,用植物連同電流計以及其他靈敏度高的裝置,掃描每一位乘客,即可辨認出情緒洶湧的劫機者,除了保障航空安全,同時也避免了被搜身的困擾。而後美國陸軍開始引進這些技術,主要是植物測量人的情緒反應的方法。在日本鎌倉,有一位橋本博士,他是著名的電子工程師,並定期為日本警方提供測謊器的諮詢服務。在接觸白克斯特的實驗報導後,他把測謊器接在家裡的仙人掌上,開始著手進行實驗。他把語聲轉為紙上紀錄的過程反過來,要把紙上的紀錄轉換為簡單的抑揚聲音,讓植物發出聲音,然而,他第一次實驗的結果失敗了,但沒想到他太太才略試身手,就開始有所突破。橋本太太叫仙人掌放心,說她是愛護它的,仙人掌立即有了回應。經由橋本博士的儀器轉換為聲音,是一種高音調的哼聲,節奏和音色都有變化,聽起來很舒服,甚至有溫暖歡愉之感。眾多的發明家無不了解到,意念操縱植物的可能性越來越有突破,但也非常憂心會被惡人所用,造成意念操縱植物的生存危機,或是被政府壟斷一切的發明,而無法造福大眾,所以紛紛對自己的發明有所保留,以免新時代的武器又造成許多悲劇。第四章、從外星傳來的訊息1971年10月底,47歲的電子工程師喬治?勞倫斯(L . George Lawrence)與其助理1名到加州南部佩欽卡(Pechenga)印地安保留區附近的橡樹林公園。他帶了一些科學儀器,來記錄野外的橡樹、仙人掌、絲蘭發出的訊號。之所以選中這裡,是因為這裡屬於電磁的『極邊緣』區域,沒有人為的干擾,所以對觀察植物反應而言,是最佳地點。勞倫斯用的記錄儀器與白克斯特、福格爾、索凡使用的都不同,他將活的植物放進隔絕一切電磁干擾的法拉第管,置於控制水溫的缸內。勞倫斯發現,活的植物組織接收訊號的能力比電子感應器還靈敏。他認為,活的東西傳出的生物性放射線用生物性媒介物來接收,效果最好。這套裝備不必把電極接到植物上,儀器本身也並非紙張紀錄,而是聲音紀錄,類似正弦波發電機發出來的。某一天他和助理下午吃點心休息時,順手把管子撥到鏡口朝天,兩人開始在附近吃點心,正準備開動,儀器傳出感應的聲音,並持續了半小時以上的時間。可見天空的那一端傳來了某種訊號,而碰巧被靈敏的感應者-植物-發現了。勞倫斯不敢肯定是真有外星訊息,所以又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改進儀器,才完成了為接收星際訊號而設計的「生物動力廠工作站」。到了1972年4月,他帶著新的設備再來尋找當時的方位,這回他來到7000公尺高的皮斯嘉(Pisgah)火山口,這裡周邊70幾公里連一根草都沒有,正合乎他遠離一切生物干擾的要求。這次他再度收到可辨認的、但較為短促的訊號模式。儘管實驗證明外星訊號確實存在,但他全然不知這些訊號來自何方,是誰發射的。勞倫斯表示:「我不認為這些訊號是發向地球的,我所收到的是他們之間的訊號傳送,但因為我們的生物通訊儀器還有待開發,所以沒有辦法理解這些來自外星的訊息」。而後勞倫斯將1971年10月的錄音複本和研究報告送到華府的史密森(Smithonian)科博館,當作日後可能成為歷史性的科學文獻保存。報告部分內容為:已觀測到明顯的連串星際溝通訊號,來處與目的地均不明。訊號攔截由生物性感應取得,故應可假定此為生物型之訊號傳播。實驗於電磁干擾最邊緣的地區進行,儀器設備本身亦屬電磁波所不能滲透。後續實驗未顯示儀器設備有瑕疵。由於收聽星際訊號並非經常性實驗,在此建議另往他處進行確認測試,或可於全球各地廣泛進行。此乃極重要之現象,不容漠視。勞倫斯說,觀測訊號的錄音聽起來並不悅耳,但聽過的人卻都覺得有莫名的吸引力,聽一星期以上尤其有這種感覺。這錄音機收錄的是連串逆增式的和諧振動聲,這些訊號有間隔停頓且反覆進行,顯然是某種通訊訊息。他歸納出最重要的結論:解讀生物性的訊號必須用生物性的感應器。標準電子學之所以派不上用場,是因為『生物訊號』存在於已知的電磁波譜外。勞倫斯雖然將植物視為重要觀測者,但他發現植物、生物學家都幫不上忙,因為他們都對物理學—尤其是電子學—所知有限,難以領會他的用意。於是他自己研讀實驗報告,其中古爾維契(Alexander Gurwitch)的實驗報告指出:洋蔥根尖的細胞似乎循著一定的節奏分裂。他認為是能量所致,但來源不限洋蔥本身。經過實驗證明,光線中的某種射線能增進細胞分裂,它稱之為「有絲分裂光」(mitogenetic rays)。然而,許多科學家不太相信生命活動可以產生這種能量,紛紛開始實驗,結果,巴黎有兩位研究者證實不假;莫斯科一位俄籍研究者也證明如果讓酵母接受洋蔥根的「有絲分裂光」照射,可使發芽增進25%以上;德國兩位研究者也證明活的細胞確實有放射能。但後來實驗成功者並不多,古爾維契就再也不被重視了。勞倫斯認為之所以不容易成功,是因為古爾維契的實驗包含心理、精神層面的因素。而後,勞倫斯看到了白克斯特的實驗成果,決定做出新的儀器,結果取得的反應之多是以往不能相比的。1969年10月,他開始發表一系列討論他研究實驗的文章,第一篇刊登在《電子學世界》的〈電子學與活的植物〉,文中指出,植物在這個世界已經活了幾億年,直到現在,才終於有人研究植物的「電動力學屬性」。勞倫斯提出了四大問題:1.植物是否能和電子數據整合,而組成資料探測器與轉換器?2.植物是否能接受訓練,對選定物體或影像做出反應?3.能否證實植物的超感知覺(ESP)4.在已知的35萬種植物中哪些植物利於電子學發展用?勞倫斯宣稱,做植物實驗必須是『綠手指』—擅長照顧植物,更重要的是,真心愛植物。半年後,他又在《電子學世界》發表了更具爭議性的〈電子學與靈異學〉。文章一開頭就問:「人是否有某些潛在的感受力被現代通訊設備扼殺了?」,因為此門科學有電子儀器之助,所以不怕大眾質疑,只怕連質疑都沒有就被直接否定。1971年《大眾電子學》刊出勞倫斯的一篇文章,提供「反應探測器」的詳細圖表與配件清單,使有興趣的人也能實驗植物的反應。他提醒讀者要注意植物不能不斷接受刺激、沒有按時澆水,否則會休克而死。因此實驗者應溫柔對待植物,給植物安靜的休息空間。後來一位捷克人梅爾它(Jan Merta)因勞倫斯的概念實驗成功且發揚光大。梅爾它從事出版業,研讀生理心理學,遷居加拿大後,靠栽種並進口熱帶植物維生,如果顧客家中植物變的不健康,老闆就會要他前往查看,他發現孤寂感會使植物憔悴,甚至死亡,所以他只需給與陪伴和細心照顧,就能使植物恢復生機,梅爾它活像個『植物醫生』。他提出垂榕當例子,某購物中心的垂榕即使按時澆水,兩天後就開始凋萎。而走道上的垂榕依然欣欣向榮,就是因為時常有顧客讚賞它們的美。1970年間,勞倫斯得知烏克蘭早在1930年代就開始用無線電波頻和超音波振動來刺激穀類種子增加產量,美國農業亦同。於是他辭退大學裡的職務,專心獨立研發高級設備,希望能刺激穀類生長地既快又好,畢竟,訊號刺激比起一大堆肥料,既節省又方便,何樂不為呢?後來他在《有機園藝與農耕》發表文章,內容提到:「當我還是小孩時,覺得整個世界都是活的,是有知覺的。樹木也是朋友,但在成長後,我又漸漸覺得,植物只是靜靜生長罷了,毫無任何情感。如今,我又返老還童了。」勞倫斯同時研究兩個未知的科學領域,星際通訊和訊號刺激生長,其中他認為長遠來看還是星際通訊較有可看性。後來在1973年6月5日 ,加州聖柏納迪諾(San Bernardido)的「鎮錨真理學會」(Anchor College of Truth) 的研究部宣布全世界第一所生物型星際通訊天文台落成,由勞倫斯擔任鎮錨副會長兼任台主任,他為新的研究設計了「恆星儀」(Stellartron),這個重達三噸的儀器結合了無線電望遠鏡與生物動力場,乃是一個劃時代的生物性訊號接受系統。會長艾德?強森(Ed Johnson)告訴新聞界,現今的無線電無法探知外星訊號,應該讓出寶座,讓生物性通訊一試身手。鎮錨學會的創始人哈瑞爾牧師(Rev. Alvin M. Harrell)認為,與宇宙的其他生命聯繫,將引發極大的知識爆炸。外星訊息可以瞬間跨越幾百萬光年到達地球,比起太空船,我們需要的,是與外星人聯絡的「電話號碼」。雖然勞倫斯的研究還在發展中,生物動力場工作站卻是接通宇宙的重要關鍵,扮演接線生的正是小巧活潑的植物。第五章、蘇聯的研究成果1970年10月間,數以百萬計的(前)蘇聯讀者從《真理報》上首次看到植物會把情感傳遞給人類的報導。記者敘述他在農業科學院目睹的奇異現象:「當時我位於該處的人造氣候實驗所,我親眼目睹,一粒大麥芽因為根部浸到熱水而叫出聲音來。正確來說,是藉由儀器發出驚叫聲,紀錄紙上的筆跡如同瘋了一般,畫著大麥芽的無限痛苦。然而,單看外表,實在不知它的反應是如此劇烈,麥芽內部某種訊號說出的話總算被人類察覺。」記者還訪問了該處系主任谷納(Ivan Isidorovich Gunar)教授。谷納教授在上百次的實驗結果肯定植物擁有脾氣、習慣、個性,沒錯,就和人類一樣。助理巴尼士金(Leonid A. Panishkin)認為這個實驗所和他之前待過的地方都不同,這裡是有生命的!另一位助理欽巴利斯(Tatiana Tsimbalist )表示,她學會用不一樣的眼光去看待大自然。谷納實驗小組做的研究可能影響植物育種,他們證實只要幾分鐘就能用儀器測出哪些植物怕冷和怕熱,或是其他的氣候條件。遺傳學家多年的研究在短短幾分鐘就被超越突破了。記者為了求證,特地跑到列寧格勒去,要訪問「農業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卡拉馬諾夫(Vladimir Grigorievich Karamanov),該中心已成立40多年,1959年第一期《蘇聯科學院報告》刊出他執筆的一篇〈自動化與控制論在植物耕種之運用〉。此文闡明一棵豌豆發出訊號可以透過儀器來開、關燈,達到最適合它的晝夜長度,它也能控制自己的供水,實驗證明它喜歡每小時喝水兩分鐘,而不是大量要求供水。於1972年,蘇聯也證明了植物的記憶與辨識能力,一樣透過讓它害怕的方式來證明(因為這種反應最為明顯),證實之後,他們還發現,植物會把水供輸給得不到水分的鄰近植物,實驗中,一棵玉蜀黍連續幾星期滴水未沾,卻和旁邊按時澆水的玉蜀黍一樣健康,這個實驗妙在不澆水的玉蜀黍是放在玻璃皿的,它們之間以什麼方式提供水分,仍不得而知。在英國,貝里(A. R. Bailey)博士嘗試把兩株植物做隔離,但距離相近,而只給其中一株植物水份,有趣的是每次植物a獲得水份時,植物b如同感同身受做出相同的反應。索魯辛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名囚犯被關在牢房多年,一名獄卒好心送他一本舊書,當他翻開書時,發現了一棵種子。他用一點土把它種在唯一能照射到太陽的角落,用眼淚澆它,希望它能夠成長,而最終有如魔法般地長成一根胡蘿蔔。這是個奇蹟,但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他希望都市人能夠對大自然存有仰慕之情。美國生化學家卡爾文(Melvin Calvin )在研究光合作用時發現,植物葉綠素受日照後會對氧化鋅之類的半導體釋放出電子,於是他製造出「綠色光生伏打電池」,配合氫醌的鹽溶液當電解質,使作用時間延長,計算結果為每10平方公尺 的「綠色光生伏打電池」可發出1000瓦的電力,比當時的太陽能電池便宜100倍。 這個成果使得蘇聯開始接受植物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投入更多的年輕科學家,繼續探討植物的知覺,希望利用植物的反應來解決各種植物的病症,來培育出健康的植物。
探索植物奧秘的先鋒第二卷 探索植物奧秘的先鋒 第六章 放大一億倍 第七章 植物的形變 第八章 善解人意的植物 第九章 特斯奇基的魔法師第六章、放大一億倍加爾各答大學以北有一個建築,裡頭放著一系列的儀器,用來觀察植物的生長與行為,其功能精細入微,可將觀察所得放大一億倍,儀器的主人名叫博斯,是孟加拉人,他曾經結合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於一體,而且在植物的研究上,因為已經超越當代科學觀太多,以至於無法確估其價值有多高。博斯年幼時,他的父親選擇讓他進印度鄉村小學,以免英式教育僵化兒童的心靈。博斯四歲時是由家中的長工扛在肩上送去上學的,這長工是個改邪歸正的賊幫頭目,出獄後找不到工作,只由博斯的爸爸收留他。從小博斯就聽著長工的打鬥歷險故事長大,儘管在世人眼中長工是被冷眼相看,但對博斯而言,再慈祥的保姆也比不上他。雖然他嘲笑社會的司法約束,對自然的道德律卻懷著最衷心的敬重。博斯曾說:「我最初懂得做為人的意義,是從那些耕種土地、使大地翠綠的人們歸納得來的,是從愛講奇特動物的漁夫那兒學來的。」博斯從聖沙勿略學校畢業時,數理方面尤其優秀,於是到劍橋大學修物理、化學、植物學等課程,老師名叫瑞里,因分離出氬氣體而得過諾貝爾獎。博斯次年轉學到倫敦大學,進修完畢後,博斯獲派為印度第一學府「加爾各答管區學院」物理教授,但卻遭人反對,理由則是「印度人教不來科學」。結果,校方只給博斯一半的薪水,而且沒有研究實驗的設備,博斯三年不領薪水以示抗議,但也因此生活清苦。儘管如此,他開課是非常受歡迎的,不需點名學生也是從不缺席,最後校方終於向事實低頭,還給他全額的薪水。1895年,加爾各答市政府舉行的一次會議中,博斯當眾示範,在演講廳裡發射電波,透過三道牆─以及主席的身體─傳至另一個房間,觸動繼電器,繼電器拋出一個鐵球,將一把手槍發射,炸開一個小煙火。他的成果引起英國皇家學會的注意,而後學會助博斯發表論文「電放射波長之測定」,之後倫敦大學頒了博士榮銜給他。之後博斯的研究應用在航海者的燈塔,裡頭有電磁波放射器幫助船隻航行。英國政府原本要博斯主持一個高級教學中心,卻被人從中作梗,因而告吹。博斯照樣潛心研究,於1898年發表了4偏電波的論文。1899年,博斯發現接收電波的金屬檢波器如果持續使用,就會變得敏感度降低,但如果隔一陣子再用,敏感度又恢復。因此他推斷,金屬也會有恢復精神的情況,就和人類一樣。進一步的實驗讓他開始思考礦物究竟是否為「非活體」,大有商量的餘地。於是他跨出物理學的領域,走進生理學,開始做比較研究無機物與生物組織的反應曲線。
令他大感驚訝的是,鐵的磁氧化物受熱後的曲線和肌肉的反應曲線有極明顯的相同之處。而且反應力一樣會隨著時間降低,休息後同樣會恢復反應力。其他的金屬亦同。同年9月,博斯在布萊德福(Bradford)的英國科學促進會發表論文,他當眾示範金屬的反應曲線,和肌肉的反應曲線有多麼類似。此事過後,博斯突然想到何不試試植物的反應?於是他隨手摘了七葉樹的葉子來試,結果反應大同小異。他還發現,儘管植物沒有神經系統,一樣會被麻醉,在移植時如果先行麻醉,植物便不會有驚嚇的反應。1901年5月10號的晚上,博斯示範他4年來的實驗成果,最後做了以下的結語:
我今晚給諸位看的是生物與無生物受各式刺激的儀器自動記錄。這兩種圖跡看來多麼相像啊!像的簡直分不出彼此。面對這種現象,我們怎能劃一條分界線,然後說,線這邊是物理現象的截止點,線那邊是生理現象的起點?這樣絕對的界線是不存在的!我看了這些自動記錄的無言見證,從其中窺見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統一面相,一切盡在其中;光線中漂浮的微塵、地球上豐富的生命,在我們頭頂上照耀的燦爛太陽。我看到這些,對於我的祖先於三千年前在恆河畔宣示的訊息才開始有了一點了解,他們說:「那些在宇宙變遷萬象之中只看見唯一的人,他們也看見了永恆真理─非如此不能看見。」一個月後,博斯又在皇家學會發表一次相同的論文,卻遭人奚落,此人名叫柏登山德森,理由為他曾做過多年實驗卻無得到此種結果。由於此人是大老級的專家,加上有多人忌妒博斯的成就,以至於博斯往後的重要發現都遭埋沒。直到萬斯教授和郝斯兩人前來拜訪,提供林奈學會替他出版其論文,博斯才又活躍起來。
1902年,博斯決定自己出書,書名為《活體與非活體之反應》。他的下一步開始專心求證植物的動作和人類相似,可以確定的是植物沒有肺而能呼吸,沒有胃而能消化,沒有肌肉而能動作。因此,植物不需複雜的神經系統也能有相同的反應刺激現象。我們如果摸到燙的鍋子,會反射性的收回手。博斯發現含羞草也有相同的「反射弧」(reflex arc)。之後他還發現植物對於冷熱、二氧化碳、酒精的反應,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樣會造成植物窒息,若是及時補充氧氣便能甦醒。有趣的是,植物也會喝醉,而且還會宿醉 !1917年間,博斯婉拒以研發成品申請專利,他再次聲明自己的心願,要使研究所完成的一切新發現成為公有財產,他說:「不朽成就的種子不在實物中,而是在思想中;不在財物中,而在觀念中。建立真正的人道帝國靠的不是物質的獲得,而是無私地傳播思想觀念。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要求我們永遠不受為私利利用知識的慾望牽制。」研究所成立一年後,博斯召開會議宣布,經過八年努力,他終於完成一種全新的儀器—植物生長顯示器(crescograph)。此裝置不但能顯示放大一萬倍的動態,而且能自動記錄植物在一分鐘之內的生長速率與所發生的變化。1920年4月23日,博斯在生理學專家們的見證下使用電磁植物生長顯示器,過程圓滿無暇,使得世人終於認同博斯的成就,足以將植物組織生長放大一億倍。博斯不像其他實驗者,會逐漸喪失對於「美」的感受。相反地,他認為透過植物他了解自然萬物都有生命脈動,人類只要肯學習與它們溝通之道,這一切會比童話故事來得奇妙。第七章、植物的形變植物學,本來可以是趣味盎然的,卻被乏味的分類學與背不完的拉丁文詞彙給降格了。目前已有35萬種多音節的拉丁學名,但除此之外,並沒有多一點了解植物生命如何存在。一直到17世紀末,人們才知道植物是有性別的生物,而當時的性別說造成很大的爭論,長達近30年之久,才終於被認同。要知道,一粒花粉只使一個子宮受孕,一個子宮只孕育一粒種子,一個菸草蒴果裡平均有2500粒種子,這是必須有2500次授精完成的,這些授精作用又必須在24小時之內在直徑不到1/16英吋(約等於1.5公釐)的面積之內進行完畢。有些植物能以神乎其技的方式避免自體授精,例如棕櫚樹能一年只生雌蕊,一年只生雄蕊。禾本植物和穀類利用風媒完成異體授精,多數其他植物能是靠鳥或昆蟲幫忙。花朵在準備好受孕時會發出強而誘人的氣味,使得蜜蜂、鳥兒、蝴蝶聞到花香而來共襄盛舉。未受孕的花會持續放出香氣達七、八天之久。但花朵只要受了粉就會停止放出香氣,通常不用半小時就能止住香氣。約翰?沃夫岡?哥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在他37歲時帶著僕人前往南方的阿爾卑斯山區。此時他的身分是薩克森威瑪大公國(Saxe-Weimar)公爵的顧問暨礦業首長,但他仍舊選擇踏上「香櫞開花的地方」。這是他渴望多年的旅程.也是這位德國詩聖一生中的重要巔峰經驗。也許是詩人特有的靈感,幫助他洞悉了植物的本質,進而成為達爾文的生物發展理論的先驅之一。當時同輩雖然無人理會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後世人卻給予極高推崇。當時的植物學研究只注重歸類分析,遵奉科學界龍頭的機械論法則,認為世間一切都「隨著無生命的輪子和彈簧而動」。哥德在萊比錫的大學讀書時,已經發現科學界並不注重自然界的事實,因此他把求知的方向轉向催眠術、電實驗。後來他開始研究神秘學與煉金術,從中他學習到探討活的事實遠比鑽研死的目錄還要有用的多。他也發現,不能與大自然投契同感的人,不會找到大自然的珍寶。因此,為了看清植物的本質,哥德在就寢前先想像植物從種子發芽至花謝結子的各個生長過程,讓自己心神歸於寧靜。他住在威瑪大公的涼亭屋期間,對活的植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加上他的好友布克侯茲協助他培育私人的植物園,興趣培養得更濃。宏偉的帕都阿植物園之中,最令哥德印象深刻的是一整片牆上的火紅色紫葳(Bignonia radicans)。另外有一種蒲葵也特別引他注意,因為這種樹在靠近地面的葉子和往上生長的葉子形態完全不同。藉由這個觀察使他悟出「植物形變」的道理。他看出,植物從一個器官進到另一種器官的增生蔓延作用就是形態在變化的過程。按他所見,每種植物雖然外表不同,其實內在有著同一性。歌德改換新觀點看待植物後,認為大自然可以一個基本器官修改蛻變,逐步變成各式各樣的形態。這個念頭使得植物科學脫胎換骨,可以說和進化論有著相似的理論基礎,只是按進化論的說法植物處於被動,而歌德則認為植物是主動生長成可以適應現況的形態。他把這種「原型植物」的觀念和他的朋友赫爾德分享,卻遭到奚落,這件事使得歌德遭受打擊,但他仍想把大自然的寶藏與德國同胞們分享,於是嘗試出書,卻被出版商拒絕,理由則是文學家不該踏入科學家的領域。歌德的理念顯然超越了當代的科學觀,他認為極端相異的事可能像鐘擺擺幅的兩端,在更高處其實是一體的,唯有從這一點著手才有辦法真的了解科學。植物形變之說直到1814年才開始出現在書刊上,又過了30 年才被植物學家接受,他們對詩人的印象是忙於感覺、想像種種現象,從沒想到竟然能成就這麼重要的發現。歌德甚至比達爾文早30年發現,植物按兩種方式傾向生長:垂直傾向與盤旋傾向。他憑直覺認為垂直傾向的植物為雄性,盤旋頃項則為雌性,這個判斷後來證明是正確的。1832年3月22日哥德逝世時,是公認的德國最偉大的詩人,能鉅細靡遺地洞悉人性。但科學界並沒有公開肯定他的成就,直到達爾文證明了他的部分理念,連達爾文也對歌德有所誤解,恐怕是因為─在心靈的感受上,沒有人比的上歌德這位非凡的詩人吧!第八章、善解人意的植物費希納(Gustav Theodore Fechner,1801-1887)是一位醫學博士,1839年間,他因為一個實驗而逐漸失明,實驗內容為陽光造成視網膜影像殘留的探討。他因此把自己關在暗室裡等待能有眼睛復明的一天,三年後的春天,他感覺視力恢復了,總算走出室外,他高興地沿著河岸走,意外地發現岸邊的花草樹木都是有靈魂的。「我站在水邊端詳一朵花,似乎看見她的靈魂從花裡升起,她正在充分享受陽光,而且自以為是隱形的,有個小孩出現時她倒嚇了一跳。」仍在半隱居中的費希納開始寫下他的經歷,並整理成書,於1848年出版,書名為《南娜,植物的靈魂生命》。這本書雖在學界飽受批評,卻十分暢銷,初版在7、80年以後仍在德國印行。南娜即是條頓民族神話中花之公主的名字Nanna。費希納被植物的靈魂生命引動興趣,從中他發現一個人是否相信植物具有靈魂,足以左右他對大自然的整個領會。他比博斯先一步看出,植物既有生命和靈魂,一定也有某種神經系統,只是我們仍未發現罷了。他創出一門新知識,叫做「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廢除人為的身心分離的研究方式,將身心視為一體的兩面,心為主觀表現,身為客觀表現,恰如站在圓圈裡的人看圓周是向外凸的,站在圓圈外的人看圓周卻是凹形的。費希納解釋,困惑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很難同時站在兩個觀點看事。在他眼中,萬物是以不同方式表達同一個「宇宙之魂」(anima mundi)。費希納的生命哲學的基本原理是,所有生命只是一個,一切行動的最高利益考量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全體的最高限度樂趣,不是為了自己。他也以此為一切道德規範的基本依據。費希納宣稱,由於植物的根是固定的,行動的自由度必然不如動物。但植物會適時伸展枝椏葉子、卷鬚。他在《南娜》中抒情地敘述植物如何引誘昆蟲助它繁 衍後代,以及許多特別的自我繁殖方法,如馬勃菌等著被踐踏,以便孢子飄出來被封送到別處;如槭樹撒下螺旋式的種子會隨風飛播;如各種水果樹勾引鳥、獸、人類幫他們散播種子;如鱗莖的睡蓮和蕨類能在葉子表面再生細小而完整無缺的植株。他也詳述植物的根如何藉敏感的尖端保持方向感,攀爬的卷鬚如何在尋找附著物 的過程中繞出一個個完美的小圈圈。1892年,也就是費希納逝世五年後,美國加州聖塔羅沙(Santa Rosa)出版的52頁長的苗圃園主目錄《水果類與花卉類新產物》造成全美轟動,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所有的植物都是沒人聽過的,像是:一種闊葉的大胡桃樹,幾年之間就能生長到把整棟房子遮住;另有一種特大的菊花;一種半甜半酸的蘋果;一種草莓和覆盆子的雜交種,雖不結果,也仍是園藝奇蹟!這份目錄引起阿姆斯特丹一位教授的注意。這位余果?德弗里斯教授(Hugo De Vries, 1848-1935)以突變學說留名後世,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前去拜訪這份目錄的出版人,此人名叫路德?伯班克,原籍東部新英格蘭區,他的育種技術使「伯班克」(burbank)成為字典上的一個動詞, 為他自己掙得「園藝魔法師」的名號,也氣壞了那些猜不透他的育種秘訣的植物學家們。德弗里斯到了聖塔羅沙,看見伯班克前院中的闊葉胡桃其大無比,他走進伯班克的工作小 屋,看見伯班克並沒有大批藏書也沒有實驗室,只有一些瑣碎的筆記,而且用的紙都是用過的牛皮紙袋或信封,他簡直驚呆了。當晚,德弗里斯向伯班克請教育種的秘訣,伯班克回答:「關鍵在於能否做到去蕪存菁」。但問到詳細的作業流程,他的回答是:「我都記在腦袋裡。」德弗里斯甚感不可思議!伯班克認為他與植物的關係就像是陶藝師與黏土的關係,成品是千變萬化,隨時可以被塑造成連他本人都會為之驚訝的形態。這些話對墨守成規的植物學家來 說,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德弗里斯確信伯班克是天才,伯班特的工作成果為進化論打下深厚的基礎。伯班克生於麻州鄉下的盧能堡(Lunenburg),他在閱讀達爾文的《動植物在馴養中產生之變異》之後,書中主旨「生物脫離其天然環境後會產生變化」引起他極大興趣,某天,他突發奇想用馬鈴薯的種子下種,結果在23粒種子中,有一粒生長 出的塊莖有一般的兩倍之多。這種新馬鈴薯肉質鬆軟,烤食極佳,皮色是乳白色,相當特殊!1882年春天,一位精打細算的銀行家來找伯班克,希望他能在8個月內培植出可供兩百畝栽種的李樹苗,伯班特曉得正常情況最快也要兩年才辦的到,但他靈機一動,想到杏與洋李是同屬的植物,而杏發芽比較快,於是他買了一袋的杏核,用溫水逼它們提早發芽,並邀集附近所有的苗圃一同幫忙,大家日以繼夜的培苗,最後成功培育出19500棵樹苗,這件事不但使他賺得大量的利潤,還學到一個教訓:量產是挖掘大自然秘密的利器。伯班克的果樹栽培革命如是展開,各是新種洋李一一問世,包括一種鳳梨口味的,也有蘋果口味的。另外還有廣受歡迎的伯班克七月梨(Burbank July Elberta peach)、香甜多汁的伯班克黃金密桃(Burbank Flaming Gold nectarine)、一種播種六個月就結果的灌木型栗子、一種剔透白色的黑刺莓。伯班克做起水果育種又準又快,別的育種專家猛翻筆記資料才找出3、40種異花授精的優劣條件,他已經將上千種整理完畢。難怪別人對他的成果難以置信,按他的工作生涯計算,平均每三個月就培育出一種新植物,不管外人如何找碴,事實勝於雄辯,伯班克擁有奇蹟之手!儘管毀隨譽至,「園藝魔法師」還是受到行家的肯定,公認的美國植物學界泰斗李柏蒂?海德?貝利 (Liberty Hyde Bailey,1858-1954)曾在《世界之工》雜誌上發表文章說:「伯班克是一位專業的育種者,在這一行他對是絕無僅有的一人。他帶給這個世界那麼多的新植物,因此有了『園藝魔法師』的別名。」這個稱號使不少人忽略了一些事實,伯班克不是魔法師,他是個正直、坦率、細心、好奇心重、鍥而不捨的人。他相信原因會導致結果。這使伯班克甚感欣慰,另外美國一位遺傳學家韋伯(H.J. Webber)更是直說伯班克為全世界的植物育種工作節省了25年的時間。費爾柴德(David Fairchild)是植物方面的商人,他在拜訪完伯班克後有了這樣的心得:「有人說伯班克欠科學。其實不然,因為他想做的太多,太投入想創造新品種的願望,所以沒有時間仔細紀錄每一個步驟。」他的工作效率令人望塵莫及,在塞巴斯多普(Sebastopol)附近有他的實驗苗園,園裡有4萬顆日本李樹,他走過一整排剛發芽的花朵,連腳步都不用放慢就能選出實驗成功的植株,並把不想保留的植株抽掉。外人就算拿起放大鏡仔細端詳,也看不出所以然,但伯班克紙瞄一眼就看出來了。不知道的人看了他的目錄還以為他有數千個工作人員。伯班克曾經培育過無刺仙人掌,在歷時年餘的過程中,他得用鑷子拔出雙手上的上千根刺,並且對它們說:『沒有值得你們害怕的事,你們不需要長自衛用的刺,我會保護你們。』終於仙人掌不再生刺。伯班克做每項實驗都會和植物說知心話,並向它們保證他會非常關心愛護它們。談到培育的心得,他不像其他植物學家那麼制式化,他就像個孩子,耐心且充滿樂趣地培育它們,和它們做心靈上的接觸,對有偏見的人來說,是很難辦到的,但對天真的小孩子而言卻是輕而易舉,伯班克認為培育的技巧不該以灌輸的方式,而是要很自然地將這些知識滲透到培育者身上,讓他們自行吸收,自行理解,如此就能和他一樣,成功培育出下一個奇蹟!第九章、特斯奇基的魔法師植物會應人的要求而透露秘密,這對喬治 ?華盛頓 ?卡弗(George Washington Carver,1861-1943) 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這位農業化學界的天才雖是黑奴之子,卻以個人成就跨越這層障礙,在世之時便被人尊為「黑人達文西」(Black Leonardo)。他成功把當時只能充當豬食的花生和沒沒無聞的甘薯變成上百種的不同產品,化妝品、車軸油、油墨、咖啡,無所不包。卡弗從小就對一切生長的東西觀察入微,他家鄉金剛石林(Diamond Grove)在密蘇里州西南部歐扎克山腳下,他喜歡在田裡漫遊,一待幾小時,仔細看各種植物,而且會摘些能把生病的畜生醫好的草葉。小卡弗靠自己用殘餘陽畦和零星材料在樹林裡搭了一個秘密的溫室。有人問他去那裡做什麼?他回答說:「我到我的苗圃醫院去照顧好多好多生病的植物。」鄉間的農家婦女漸漸都帶著自家的盆栽來找他,求他醫治奄奄一息的植物。卡弗使用他自己的方法來照顧植物,他唱歌給植物聽,把植物放在錫罐裡用他自己調製的土壤栽培,晚上把它們小心蓋好,白天把它們「帶到太陽底下去玩」。當他把治好的植物送還原主的時候,對方總會問他是如何辦到的,他回答:「花朵都會和我說話,樹林裡的好多小生物也會。我會治病都是從觀察它們、愛護它們學會的。」1896年,卡弗修到了愛荷華州立農學院的碩士學位,此時「師範工業學院」的校長兼創辦人布克 ?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1856-1915)邀請他到阿拉巴馬州的特斯奇基 (Tuskegee)來擔任學院的農業系系主任。卡弗的心願就是替自己種族服務,便接受了特斯奇基之邀。他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則是盡可能講解得簡明透徹。卡弗令學生折服的是,他每天凌晨4點起床,到林間尋找植物供他上課講解示範用。他說:「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別人還在睡的時候,我向她求教的效果最好。」有十多年時間,卡弗天天在農地上進行土壤實驗,想要解開當地農民所遭遇的問題,最後發現問題出在將天然肥料廢棄不用,卻將商業肥料取代之。身為園藝學家,當然知道花生即使在貧療的土壤也能長得很好。同樣身為化學家的他知道,花生的蛋白質和里肌牛排相等,碳水化合物和馬鈴薯相等。於是他開始進行實驗,不眠不休忙了一星期。他先把花生分解為化學成分,將些成分放在不同壓力和溫度下進行反覆實驗,結果很令他滿意,他成功裝成20幾瓶的新產物。花生可以製成既營養又好吃的醬, 一百磅 的花生可以製成35磅的花生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染料短缺變成美國全面的一個嚴重問題。卡弗透過和植物溝通而成功製成536種染料,可用於染毛、棉、麻、絲,甚至能染皮革,其中有49種染料是從葡萄提煉出來的。卡弗還製成對紡織業極為重要的澱粉漿,後來成為郵票背膠的主要原料。卡弗還發現,花生油能幫助小兒麻痺症患者復健萎縮的肌肉。由於效果驚人,卡弗每個月得挪出一天時間專門為那些人看診。雖然這項成就從未被醫學界承認。到了1930年,花生已變成龐大企業,花生醬成為最普遍的食品。卡弗還用一種南方松樹製紙,後來導致南方林業變的相當有經濟價值。不只如此,他還應邀華府到國會演講,當場又拿出自製的石油代替品、洗髮液、雜酚、醋等等屬不清的玩意,堪稱為有史以來最精採的演講。卡弗的研究成果使上千人因此致富,自己卻極少為自己的想法申請專利。他說:「你我利用花生,上帝並沒有要我們付錢,我又怎能利用他們來牟利?」許多人問起他的靈感來自哪裡?他說:「秘訣在植物裡,只要多多愛護植物自然能夠知道。」他並不是在模糊焦點,他深信心靈的溝通就和眼前的事物一樣,是確實存在的。只需要你懇切地與它們溝通,你會發現靈感是源源不絕的!
與宇宙的音樂唱和第三卷、與宇宙的音樂唱和 第十章、植物欣賞音樂 第十一章、植物與電磁 第十二章、植物的磁力場 第十三章、電光之謎第十章、植物欣賞音樂1950年間,生物學家朱里安?赫胥黎到印度坦米爾省拜訪安拿馬來(Annamalai)大學的植物系系主任辛格(T.C. Singh)博士,得知辛格博士在用顯微鏡觀察秋水草(Hydrilla Verticillata)的活細胞質流動。赫胥黎因此想到或許可藉由此觀察得知植物是否會受聲音的影響。後來辛格指示他的助手波尼亞(Stella Ponniah)在靠近秋水草的地方奏出琴音,結果細胞質的流動加快了。後來辛格讓她演奏印度南方的旋律給含羞草聽,兩星期後,含羞草的單元面積內氣孔數目增加了66%,表皮壁變厚,柵欄層的細胞甚至擴大了一半。之後辛格請安拿馬來音樂學院的講師庫瑪莉(Gouri Kumari)演奏一首拉加曲給鳳仙花屬植物聽,每天演奏25分鐘,到了第五週,受試的鳳仙開始明顯超越未聽音樂的那一組,統計結果顯示,葉片平均多生72%,高度多出20%。辛格接著用各式各樣的植物實驗,如紫苑科、矮牽牛、大波斯菊、洋蔥、芝麻、羅蔔、甘薯、木薯等。實驗結果在比哈省的農業學院雜誌上發表,辛格肯定,和諧的聲波會促進植物的生長、開發、結果、結子。實驗有了成果,辛格想試著提高農作物產量。1960至1963年間,他在邦蒂治理區(Pondicherry)和坦米爾省七個村子裡實驗,藉由擴音器播放的音樂,使得收成比平時多出25%~60%。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Milwaukee)郊區的一位花卉栽培者―亞瑟?勞克(Arthur Locker),他也證實了音樂對園藝的貢獻。加拿大安大略省溫夫利特(Wainfleet)有一位農人名叫堪貝(Eugene Canby)試著對小麥田播放巴哈的小提琴奏鳴曲,結果產量增加了66%,麥粒變得較大而重。而且即使土質不同生長依然完好,可見其影響力非凡。聲音對植物的幫助不止於此,史密斯(George E. Smith)成功用超聲波來趕走害蟲,大幅提高收成量。萊特拉克是一位職業風琴演奏者間第二女高音。她為了作生物實驗報告而試著對植物播放音樂,她將植物分為兩組,第一組只讓植物聽重複的單音,第二組專播古典音樂,結果相當明顯,第一組的植物漸漸偏離播聲口,最後發黃、枯萎而死。第二組則是茂盛如常。種種的實驗都能證明音樂的影響力確實存在,但並非都是好的,像是搖滾樂反而降低植物的生命力,使得植物陷入驚嚇恐慌之中,我們應該參考植物的品味,聆聽和諧的音樂,因為―這是合乎自然的!第十一章、植物與電磁植物會對音樂的聲波反應,同樣的,植物也一直受到電磁波譜、地球、月球、諸行星、宇宙太空、以及種人造產物的波長影響。1720年代晚期,法國作家兼天文學家—賈克.戴爾社.德.麥朗(Jean-Jacques Dertous de Mairan)在自家的客廳裡給一些含羞草澆水,意外發現陽光的消失使得含羞草的葉片合了起來,就好像被人碰觸那樣。起初他猜測是光線的明暗造成的,為了確認,他將含羞草放進漆黑的櫃子裡,中午時,他發現其葉片依然張開著,到日落時,含羞草就自動合上葉片。麥朗因此認為,這些含羞草不需要「看見」陽光就能「感覺」到陽光。大約250年後,在佛羅里達州薩拉索他(Sarasota)主持「環境保健與光之研究中心」的奧特(John Ott)博士對麥朗的說法深有同感。他因而做了一個實驗,他在中午將含羞草帶到地下200公尺的礦坑裡,豈知它們立即將葉片合上了。即使在地下有燈泡的光線,葉片也不會張開。最先把電與磁關聯起來的是16世紀的英國人威廉.吉伯(William Gilbert,1540-1603)他因醫術高超兼哲學修養深厚而榮膺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Elizabeth I,1533-1603)的御醫之職。吉伯宣稱地球本身乃是一個球形的磁體,天然磁石是「它的生命母體—地球—所精選出來的子裔」,所以它是有「靈魂」的。吉伯也發現,除了琥珀之外,還有其他物質也會在摩擦後吸附質量較輕的東西。它把這類物質歸為「帶電體」(electrics),並且創出新術語「電力」(electric force)。即使到了20世紀,磁學方面的知識仍舊十分有限。電磁波不同於聲波,是因為它不需要媒介也能夠傳送,速度為每秒三億八千五百萬公里。1747年間,法國王儲的物理教師諾萊(Jean Antoine Nollet)想知道電對於種子的影響,便將幾十粒芥子種入兩個錫製的容器,每天早上七點至十點,午後三點至八點,將其中一個容器通電,一連做了七天,他發現通電過的芥子全都發芽了,而且長到約2.25公分高,沒通電的那一盆只有三粒芥子破土而出,高度僅有0.3公分。他自己不明白緣故,只在提交法蘭西學院的一份長篇報告中暗示,「電」顯然對生物生長有重大的影響。過了幾年,美國費城發布震撼全歐洲的消息: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在風雨交加的天候中藉著放風箏收集到閃電的電荷。閃電擊中風箏骨架上的一個金屬點,便順著風箏的濕繩傳到一隻萊頓瓶(Leyden Jar)中。這種瓶子是1746年間在荷蘭萊頓大學研發成功的,能將電蓄於水中,並以一次突爆釋出。以前只有靜電發電機取得的靜電可以儲入萊頓瓶。之後亞力山德羅.伏打(Alessandro Volta,1745-1827)發現使用兩種不同的金屬能夠引起電效應,在1800年發明了伏打電堆,以鋅、銅盤夾濕的紙交疊,可以立即通電,不像萊頓瓶只能充電一次,而是隨時隨地可充電無數次,研究者從此不必仰賴靜電和天然電了。這個電磁的始祖揭示了人造動電的原理。1868年到1884年間,興趣廣博的芬蘭科學家藍斯特洛姆(Selim Lemstrom)發現副極地區的植物生長茂盛並非是白晝長,而是受強烈電磁力的影響。他還解釋植物的尖凸處作用如同避雷針,會收集空氣中的電,促成空中與地上的電荷交流。他從樹幹的橫切面觀察出其生長過程與極光和太陽黑子活動強度相呼應,越往北走,這種影響越顯著。蘭斯特洛姆再做了一連串的實驗,結果顯示影響植物的因素還有溫度、溼度、土壤肥沃度、施肥...等等。1902年,他的著作《電氣栽培》在柏林出版,這個術語後來被收錄到李柏蒂.海德.貝利編寫的《標準園藝大全》之中。
洛吉成功改良蘭斯特洛姆的方法,他將電極板從固定在高竿上的絕緣物掛下來。結果使得當地的小麥每畝增產40%,而且製成的麵包品質更佳。之後紐曼與洛吉合作實驗後,將這套方法用在英格蘭的易夫山(Eveham),使小麥增產20%有餘;用在蘇格蘭的登弗里斯(Dumfries),使馬鈴薯也增產超過20%,另外草莓和甘蔗也變得更甜更多汁。
有趣的是,紐曼沒在植物期刊上發表報告,卻在第五版的《標準電機工程手冊》之中。此後研究電氣栽培的人也是工程界的多,植物界的少。第十二章、植物的磁力場匈牙利人莫利托里茲(Joseph Molitorisz)逃離被蘇聯佔領的故國,在美國完成工程師學業。偶然讀到諾萊神父的電滲透(electro-osmosis)的概念後,他想用來解決農業上的問題。令他覺得費解的是,紅杉木能把汁液送到幾百公尺的高度,人類製造的幫浦卻打不到10公尺 的高度,顯然樹木和電有些本事是公然藐視標準工程學的流體力學法則。加州河濱市(Riverside)有一所公家的農業研究中心,莫利托里茲決定利用此地的柑橘園實驗。首先他將電流接通柑橘樹苗,電流朝一個方向流的時候,樹苗的生長速度就加快;電流方向逆轉時,樹苗便萎縮了。由此可見,通電似乎會慫恿植物內含的電流自然流動,將電截斷則會阻礙這種流動。他另一項實驗的靈感部分來自貝爾托隆神父,即是將58伏特的電流通到一棵橙樹的六條枝椏上,其餘六條枝椏不通電,結果發現,不過18小時,樹汁在通了電的枝椏中暢流循環,未通電的枝椏卻無甚動靜。採收柑橘的難處再於果實並不是全體同時成熟,必須花許多天時間一顆顆選摘才可避免爛熟的情形發生。莫利托里茲因而想到,如果能用電流刺激使一棵樹把熟的果實落下,或許能節省採收的成本。他便將一顆橙樹接上直流電,果然能使熟橙落下而且讓青橙留在樹上。但是,儘管他已經做出這麼好的成績,仍舊籌不到進一步實驗的經費。以前他發明過一種「電力花盆」,可使花存活的時間比正常時間久,因此他認為,將來當可輕而易舉用電力採收水果,省掉許多的時間和金錢。懷特(George Starr White)博士發現,把打光的鐵、錫等金屬片搭掛在果樹的枝條上,可以加速其成長。紐澤西州企管分析師海伊(Randall Groves Hay)證明懷特的發現屬實,他把耶誕樹的金屬球飾掛在番茄樹上,導致番茄提早結果。他說:「起初我太太認為看起來很荒謬,但後來15棵掛了球飾的盆栽番茄的果實在嚴寒天氣熟起來,她就隨我繼續掛了。」南卡羅萊納州格林威爾(Greenville)的電子工程師史克里卜納(James Lee Scribner)做出來的實驗成果,足以媲美傑克種魔豆的童話故事了。他設法將花盆接上電源插座,結果,盆裡的一棵棉豆(利馬菜豆)竟然長到6.7公尺的高度(一般只有0.6公尺)。收成的熟豆共有約70升。史克里卜納認為:這是電子在光合作用尚未發生之前造成的影響。因為是電子使植物細胞中的葉綠素磁化,使光子能施展威力,以太陽能的形態成為植物的一部分。正是這種磁力將氧分子吸入植物中擴大了葉綠素細胞。因此我們必須承認,水分吸收純粹是一種電作用的過程。一般都認為是根壓吸收水分,其實是大量電子與苗圃中過多的水分在發生作用。在農業上大規模使用磁的神秘力量在美國出現了契機。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一位工程師考克斯 (H.Len Cox)博士湊巧在1968年的一期《航空週與太空科技》看到一則報導,其中說到,美國航太總署拍攝的紅外線照片顯示,豐收的田和受蟲害的田它們的照片明顯不同,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現象,他請教他的一位冶金學家友人,看磁化物質對植物生長是否真有影響。後來考克斯將磁鐵粉末加入泥土,種出的蘿蔔是一般的兩倍大,他再用蕪菁甘藍、碗豆、生菜、花椰菜實驗,都得到類似的佳績。考克斯的「電氣栽培公司」於1970年開始出售每罐重20磅的磁化粉,使用者都說,不但收成量大大增加,而且栽培出來的蔬菜好吃得多。論及這種活化劑的作用,他表示仍是一個謎,就像醫生不知道阿斯匹靈是如何發生功效的,但他提醒使用地點必須是地表上的泥土才有效用,所以在盆栽和苗圃是不會發生作用的。1920年代初,俄裔的巴黎工程師拉考夫斯基(Georges Lakhovsky)寫了一系列書,認為生命的基礎不是物質,而是與物結合的那些非物質的振動。他強調,每個活的生命都會釋出放射物。他在《生命的起源》中闡明他的主張。他認為,疾病乃是細胞振動失衡所致,健康細胞與病原體的交戰是「放射作用之戰」。假如病菌的放射作用較強,細胞就會呈現非週期的振動而「患病」。細胞一旦停止振動,便會死亡。所以如果使用適當頻率的放射作用治療,便能使細胞恢復健康。1923年間,拉考夫斯基設計了一種可以發出很短電波(2~10公尺)的儀器,他稱之為「無線電細胞振盪器」。他先給幾棵天竺葵接種致癌細菌,等到天竺葵長出腫瘤,他開始用振盪器治療,兩星期後,瘤突然萎縮了;最後這顆瘤自然掉落。其他幾顆天竺葵也都成功治療,擺脫癌症。這種治療和鐳療法正好相反,鐳療法主要是消滅癌細胞。拉考夫斯基認為:維持細胞振動所需的能量很可能來自宇宙射線,為了證明之,他挑了一棵先前接種致癌病菌的天竺葵,在其周圍繞上直徑30公分 的圓形銅螺旋,不相連接的兩端固定在支架上。幾星期後,他發現這棵天竺葵不但健康,而且長到原先的兩倍高。他將太空中各種頻率的放射線稱為「宇宙總放射線」(universion)。1927年3月,拉考夫斯基完成了論文《星波對於活細胞振盪作用的影響》,由他的好友達松瓦 (Jacques Arsene d"Arsonval,1851-1940)教授在法蘭西學院中宣讀。達松瓦乃是著名的生物物理學家暨透熱療法的發現者。
1928年3月,那棵有銅螺旋環繞的天竺葵已經長到1.36公尺的怪異高度,而且在寒冬中也一樣茂盛。他藉此確信這種治療法大為可用,於是他著手研發為人類治病的儀器,他稱之為「多波段振盪器」,這儀器在法國、瑞典、義大利都治癒了腫瘤、甲狀腺腫大,以及多種不治之症。德軍佔領巴黎時,拉考夫斯基逃到了美國,1941年他在紐約的大醫院採用他的多波段振盪器來治療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等病症。只可惜他於1943年逝世,並沒有人繼承他的治療法,美國政府更於1970年明令禁止多波段振盪器治療法。第十三章、電光之謎這班從莫斯科開出的列車即將到達終點站─克拉斯諾達爾(Krasnodar),這是俄羅斯南部庫班河(Kuban)上的一個內陸港,距離歐洲大高加索山脈最高峰的厄爾布魯士火山(Elbrus)約320公里遠。專供蘇聯高幹使用的軟臥車廂中,一位植物學家看著窗外千遍一律的鄉野景 象,接著他低頭打開提包檢查他從莫斯科溫室摘下的兩片相同的葉子。看見它在濕棉絮中依舊鮮綠,他才放心地靠向椅背,欣賞起漸漸靠近的高加索尖峰。當天晚間,克拉斯諾達爾的一間小公寓中,在權充實驗室的一個角落裡,電氣技師暨業餘攝影者基爾良(Semyon Davidovich Kirlian)與妻子娃倫蒂娜(Valentina Kirlian)正在調整他倆於1941年就開始建造的裝備。他們用自己發明的儀器可以不用鏡頭或相機將一種奇異的冷光製成照片,這冷光似乎是一切生物都在發出的,卻是肉眼看不見的。有人老遠從莫斯科而來,只因聽說他們夫婦倆能將奇異的能量製成照片,特意來請他們幫忙。他從手提包拿出那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基爾良夫婦十分興奮,相信這是正式測驗他們成果的機會。兩人一直忙到午夜過後,卻不免失望了。因為只有一片葉子發出的能量閃光製成了極佳的照片,另一片葉子發出的卻只形成微弱的感光。一整夜工作下來都是徒勞。第二天早上,兩人沮喪地把成果告訴這位植物學家,對方卻驚 喜地大叫:「你們分辨出來了!你們用照片證實了!」經他解釋他們才知道,其中一片樹葉是從健康的樹株摘下的,另一片則摘自患病的樹。兩片葉子儘管看起來一模一樣,在照片上卻截然不同。由此可見,植物外表看不出生病徵狀之前,其能量磁場已經呈現十分明顯的異常了。多少世紀以來,占卜者、哲學家都指稱,植物、動物、人類都有一層纖細的亞原子磁場或原生質磁場環繞。古代聖徒肖像頭部的光環與周身的光暈,也一直都有天生異稟的人表示能夠藉超感知覺看見。基爾良夫婦要攝取能量照片時,將底片或感光版貼著被攝物,用高頻率火花放電機使電流通過被攝物,每秒產生電脈衝 75000~200000,便可拍到這種「光暈」─或與之類似之物。與底片一同夾在這儀器的電極中的葉片,被攝取的光影如同一個有微細星光點點的小宇宙。葉片同遭的力場中有藍、白,甚而紅、黃的閃光,似乎是從葉片的孔道冒出來的。如果葉片受了毀傷,這些彩光就會扭曲,繼而隨著葉片死亡而漸漸昏暗消失。基爾良夫婦把這套技術搬到光學儀器和顯微鏡上,又可將攝到的光放大,照片中便可看見似乎有能量射線與旋轉的亮光火球從葉片裡射出。基爾良夫婦也檢測了各種各樣「無生命」的物質,包括各式金屬錢幣在內。他們發現,每種物質發光的模式都不同,最有意思的是,二戈比(copeck) 的硬幣只在邊緣發出持續的光芒,人的手指尖似乎會發出火焰似的能量。這次為莫斯科來的專家證實植物的病況後,又過了十年,基爾良夫婦才走出沒沒無聞的處境。1960年代初,蘇聯公共衛生部長費多羅夫(Lev Fedorov)博士認為電暈放電照相術可能對未來的醫療診斷有幫助,便頒發研究補助金給基爾良夫婦。但費多羅夫不久就逝世了,繼任者是對此懷著質疑的人,補助也就越來越少。他倆再受矚目乃是因為有一位記者貝洛夫(I. Belov)報導了他們的故事。貝洛夫寫到: 「沙皇時代因官僚打壓沒把握的事,創新不能出頭。如今的情勢竟是一樣糟。基爾良夫婦發明電暈放電已是25年前的事,主管部門卻至今仍未發放經費。」貝洛夫的報導奏效了。1966年間,從事「生物能」各方面研究的科學家們齊聚阿拉木圖(哈薩克首府)開了一個討論會,討論標題為「生物能學面面觀」。莫斯科的生物物理學家亞達門科(Viktor Adamenko)與基爾良夫婦合作的重要研究報告<論生物體之高頻率電場研究>,也在會中發表。文中強調研究「電生物發光」(electrobioluminescence)之艱難,但也指出,這些困難一旦克服,「吾人將可獲得有關活的有機體內生物能作用的重要資料。」蘇聯科學界興趣漸濃之際,曾把發現動植物「生命能」的萊許指為江湖騙子的美國科學界,還要再等3、4年才會開始注意這項新的研究發展。而引起美國注意的不是蘇聯發表的研究報告,而是1970年出版的一本書《鐵幕後的靈學發現》,作者是兩位美國記者奧斯特蘭德(Sheila Ostrander)與施羅德(Lynn Schroeder)。曾是百老匯演員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神經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摩斯(Thelma Moss)博士,看了這本書非常感興趣,就寫信到蘇聯去。結果收到在阿拉木圖的伊紐辛(Vladimir Inyushin)教授的邀請函。伊紐辛曾於1968年將他與同事研究基爾良夫婦電暈放電實驗的經過與成果寫成長篇報告《基爾良效應之生物學意義》。基爾良自己認為,他製成的相片中的奇異能量是「將物體的非電屬性變為電屬性而轉移到底片上所致」。伊紐辛和同事又比基爾良向前跨了好幾步。他們宣稱,基爾良的相片中可見的生物發光現象不是有機體的帶電狀態引起,而是「生物原生質體」(biological plasma body)促成的。他們用的這個名詞和「以太」體或「靈魂」幾乎是相同意思。物理學中的plasma(等離子體)被界定為不帶電的、高度離子化的氣體,由離子、電子、中性粒子組成,稱為「第四狀態物質」(另三狀態為固體、液 體、氣體)。早在1944年間,俄國人格里申科(V.S. Grishchenko)撰寫的《物質的第四狀態》以法文版在巴黎出書了。因此,「生物原生質」(bioplasma)這個用語可以說是格里申科所創的。同年,發現「有絲分裂射線」的古爾維契在莫斯科出版了 總括他20年研究成果的著作《生物電場之原理》。摩斯撘晚班飛機到阿拉木圖後,伊紐辛便邀請她參觀他的實驗室並對他的學生演講。她想到自己將是到研究基爾良攝影術的蘇聯研究機構的第一個美國人,感到十分興奮。不料,第二天早上伊紐辛到旅館接她時卻說:「莫斯科發給的參觀許可還沒寄到。」不過,伊紐辛告訴她,根據他6年來的實驗經驗,他發現人體的某些部位顯示特有的顏色,這在醫療診斷上可能具有重要意義。他還說,下午4點攝的照片最清楚,午夜攝得的最不清楚。摩斯開門見山地問他,他所說的「生物原生質體」是 不是西方玄學文獻中所說的放光體(aura)或靈魂體(astral body),伊紐辛答:「是的!」古代哲學、東方古籍、神智學(神秘主義的各種教義文獻)都說到與肉身完全一樣的一個能量體,這能量體又可稱為以太體、液態體、前物質體 (prephysical body)。它使有形的身體統合一致,是一個磁力區,宇宙中亞原子的渦流在它裡面轉化為個人。它也是生命與有形體交融的通道,是通靈力與特異功能投射的媒介。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設法使這個「體」現出形來。摩斯教授停留在阿拉木圖的時候,著名的美國精神病學家,也是紐約市「邁蒙尼德醫學中心」(Maimonides Medical Center)精神科主任厄爾曼(Montague Ullman)正 在莫斯科訪問亞達門科。頗令厄爾曼訝異的是,亞達門科與其他蘇聯科學家都可以證明,「植物原生質」不但會在置於磁場的時候產生劇烈變化,而且會集中於人體內上百個部位,這些部位與中國針灸術所說的穴道似乎正符合。中國人在千餘年前就找出人體表皮上的七百個穴道,這些穴道是生命力或活力能量循環的門徑。將針扎入這些穴可以矯正能量流動之失衡,也可治病。基爾良照相術顯示人體閃光最亮的部位,似乎都是針灸穴道圖上標示出來的部位。至於伊紐辛所指的「生物原生質體」的現象,亞達門科還不敢確信,因為尚未見到其存在的強有力證據,所以寧願把那些看得見的光亮發射定義為「電子冷性放射」。在美國,這種「電子冷性放射」大都被譯為「電暈放電」(corona discharge),類似人從地毯上走過再觸摸接地的金屬後放出的靜電。這個名稱取自透過薄雲可看見的天體周圍的淡色光暈,或取自太陽色球層外面包裹的一層不規則的發光電離化氣體。然而,有了學院用的名稱,並不能解釋其性質與功能。烏克蘭的電生理學家包希比亞金(Anatoli Podshibyakin)博士曾發現,這種生物原生質會對太陽表面的變化立即產生反應,而太陽射出的宇宙微粒到達地球卻需要大約兩天的時間。厄爾曼本人也是「美國靈學研究學會」的會長,所以對這項發現十分感興趣。許多靈異學家認為,人類是地球生命、宇宙生命的一個固有的、脫不了身的部分。人藉著自己的物理原生質體與宇宙連為一體,並且回應各個天體行星的一切 變化,對於他人的心情、病痛會有反應,對思想、情緒、聲音、光線、顏色、磁場、季節變化、月亮的盈缺、潮汐、雷雨、強風、各種噪音都會反應。靈異學家說,宇宙與環境一有變化,人體的生命能量就產生一種共鳴,這共鳴會影響人的生理狀態。靈異學家相信,人正是藉由這種植物原生質體可與植物直接感應。另一位也在紐約邁蒙尼德醫學中心任職的柯里普納(Stanley Krippner)博士是靈異學的研究者他在醫學中心擔任的是很不平常的「夢實驗室」主任。1971年夏天,他也不遠千里來到蘇聯。他是到莫斯科「教育科學學院」心理研究所以靈異學為題發表演講的第一個美國人。到場聽演講的有精神病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太空科學家、受訓的太空人,共200人左右。柯里普納此行中獲知,到寧格勒「烏克托姆斯基軍事學院」的一位神經生理學家塞格也夫(Genady Sergeyev)製作了一批特殊的基爾良式相片。他找來有特異能力的庫拉吉娜,她不必摸到放在桌面上的迴紋針、火柴、香菸等物,只需抬手在這些物件上方掠過便能使它們移動。庫拉吉娜做這種遠距致動表演時,塞格也夫拍下照片。從照片中可看出,她身體周圍的「生物原生質磁場」會擴大而且呈現有節奏的脈動,此外,「她眼中似乎射出一道閃光」。1971年秋天,史丹福大學材料學系的系主任堤勒(William Tiller)應莫斯科「工技靈異學」主任接受人瑙莫夫 (Edward Naumov)之邀請,到蘇聯來觀摩基爾良攝影術。堤勒是世界知名晶體專家,也是第一個獲邀前來的美國物理學家。
他和摩斯、厄爾曼一樣,沒得到參觀實驗室的許可,但幸而有與亞達門科共處幾日的機會。返回美國後,堤樂在一篇極為專業的報告中表示,基爾良所創的方法與儀器等等,「對於靈異學研究及醫學診察有極重要的意義,有必要盡速建立此種設備,並複製蘇聯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堤勒隨即在史丹福大學內自己的實驗室中增添了設置基爾良照片的精密設備。再美國率先設置基爾良式照片的人士之一是摩斯,與她合作實驗的是她的學生強生(Kendall Johnson)。師生二人攝製的樹葉彩色照片幾乎包羅了可見光譜中的所有顏色,而美元的硬幣恰如其分地顯示紅、藍、白的國旗色,人的手指尖發出的能量也呈現這三種顏色。新墨西哥州阿布克基(Albuquerque)有一位電氣工程師蒙蒂斯(Henry C. Monteith),他在自己家裡裝配成功一架儀器,包括兩個六伏特的電池組、一個給汽車收音機供電的振動器、一個從汽車保養場買來的點火線圈。蒙蒂斯利用這個儀器,發現活的葉片會放出美麗的五顏六色的自體發射物,這個現象卻是書本上的理論無法解釋的。更令他不解的是,死掉的葉片如果會放出光來,都是同一個顏色。基爾良攝影術問世以來,似乎使物體會發散電光之說有了根據。西方科學家以前普遍認為這個研究方向近乎異想天開,等到這一切開始在美國成為事實,提供確鑿證據也漸漸成為非作不可的事了。柯里普納匯集了多方面贊助的經費,於1972年春天在紐約曼哈坦的「聯合工程中心」召開了「基爾良攝影術及人體電風首屆西方研究會」,出席的醫生、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師、靈異學家、生物學家、工程師、攝影師把工程中心一樓的大禮堂擠的水洩不通。研究會中展示了摩斯與強生師生兩人用基爾良攝影術攝製的照片,是一片葉子戳刺前後的照片。未被戳刺之前,葉子中央的能量呈現鮮藍色與淺紅色,被戳刺之後,這而變成一大片血紅色。摩斯進而發現,她與強生的手指攝出的照片每天都不一樣,一小時前與一小時後也不一樣。這足以使人更相信情緒心理狀態的確與指尖放出的射線有關聯。摩斯推斷:「我們不論用什麼頻率攝製照片,都在與之共鳴。因此,拍攝所得的不是一種全面的形貌,而是不同的訊息點滴。」堤勒則認為,從葉片或人的手指尖散發出來的射線或能量,可能是發自某種在固定物質形成之前存在的東西。這東西「可能是另一個層次的物質,它產生的葉片的能量模式是一種力場,這力場促使物質自行組成了這種有形的結構網路。」
堤勒認為,即使這結構網路被切除了一部分,促成結構的力場架式仍在。他這個想法顯然已經被蘇聯人證實了。英國出版的《精神物理學期刊》刊出了一張俄國人製成的照片,拍攝的是一片被切除了一部分的葉子,但在照片中仍看得見那已不存在部位的輪廓。這當然不是蘇聯在耍花招,因為美國人道格拉斯(Dean Douglas)隨即提出了證據。他拍攝的是紐澤西州一位用超能力為人療病的狄?婁區(Ethel de Loach)手指尖的照片。當她發功為人治病時,照片顯示出有大團橘色和紅色的光從捺指紋的指尖部位以下逬出。在提勒教授看來,蘇聯在這方面的主要貢獻是「提供檢測儀器設備,使我們能找出精神能量現象與數據的關係。使得世人更能接受,我們正處於非得有這類證據不可的幼稚階段。」首屆基爾良研討會大獲成功,因此1973年2月又在紐約市政大廳召開了第二屆。會中發表的最引人注意的論文之一是希臘裔精神病醫生皮拉科斯(John Pierrakos)之作。他展示了動植物發出電光的詳圖。他能看見這些散發在動植物周身的能量,並且能在神經精神有異常狀態的病人周圍監控到這些能量在持續活動。皮拉科斯在研討會中說:「人類是恆在運動振盪的鐘擺。人的精神困在身體之中,許多力量在身體裡衝跳,像心跳一般。生命有起伏節奏,因為運行脈動就是生命,當運行停止時,人就死了。」他把人體比喻為整個世代的容器,生物功能在其中作用100年左右,然後,這容器存在的形狀就改變了。生命能即是身體四周的散發物,和大氣層一樣,距離地球越遠就越稀薄。他展示的圖片是他觀察到的病人四周的三層光色。第一層是黑色,緊貼著皮膚,很像透明的晶狀組織。第二層是較寬的暗藍色,第三層是藍霧似的輻射的能, 病人健康狀況良好時可以散發到幾英呎遠,難怪我們會以「容光煥發」形容精神飽滿愉快的人。皮拉科斯也指出,病人身心狀態有異常時,這幾層光色就會有中斷,顏色也會變,只看得出粗略的模樣。一個精神錯亂的女病人告訴他,因為一直有人站在她身邊「保護她」,所以她覺得有安全感。皮拉科斯就請她讓他看看這個人,忽然他就發現這女病人身旁有一團人形的淺藍灰能量在那兒。身體正面的能量流動從膈(上腹部)開始向下以L形曲線狀流到一條腿上,再以反的L 形向上流動製另一邊的肩頭,然後轉至身體的北面去,整個能量流動繞著身體形成8字模式。正面背面的兩對L字母放在一起形成的卍,乃是自古以來就代表「福」的一個梵文字。皮拉科斯能看見人的能量場,也能看見樹木花草放出的能量。他特別提醒不可把基爾良攝影術顯示的現象和已知的放射線相提並論。「若是忘了生命在其中的真義,就變為機械化的科學探討了。」皮拉克斯這個觀點,與發明貝爾直昇機的哲學家兼數學家楊格 (Arthur M. Young)相去不遠。楊格認為,整個能量活動體系背後的真正原因還是「意念」。「內容需賴實質構成,不論是真正有形的物體實質性,或人類感覺、情緒的實質性。事物的真正內涵在其substance(實質;要旨),在於有形世界互動作用隱含的那一層。對物理學家而言,即是能量。對人類而言,即是動機。」
土壤的孩子第四卷、土壤的孩子 第十四章、泥土:生命之本 第十五章、化學殺手 第十六章、活土活植物 第十七章、田園中的點金術士第十四章、泥土:生命之本卡弗憑先見之明,教導阿拉巴馬州農民以輪耕作物和施用天然肥料的方式使土地恢復活力。然而,自卡弗逝世後,阿州以及美國每一州的農民都抗拒不了利益的誘惑,捨棄了天然法則,用人為的方式迫使土地鞠躬盡瘁。農民不肯耐心溫和地保持土地與大自然的平衡,不與大自然配合,反而要征服大自然。大自然得到的不是關愛而是蹂躪,這樣下去,不只它會滅亡,連它所滋養的一切也會跟著滅亡。以美國玉米盛產中心伊利諾州的迪凱特(Decatur)為例,1966年夏末的玉米田裡一派豐收將至的景象,每畝田至少可收2800升 至3500升 的玉米,這都要歸功使用硝酸鹽類化肥。次年春天,迪凱特的七萬八千居民之一發現,廚房飲用水有一股怪味。這水是由迪凱特湖直接供應—水源來自山加門河(Sangamon),這位居民將水送到迪凱特衛生所去化驗,結果得知迪凱特湖水含有很濃的硝酸鹽,已達到會致命的程度。
硝酸鹽本身對人體無害與腸內細菌相遇後卻變成劇毒的高鐵血紅蛋白,會阻止血管內氧的自然輸送,使得患者窒息而死。迪凱特的一家報紙刊出一篇特寫,暗示該市飲水可能因含硝酸鹽過多而污染了,而禍首可能是灑在玉米田裡的化學肥料。這篇報導如同在這帶玉米田裡投下一 顆炸彈。當時的農人一律用價格低廉的氮肥來達到每畝2800升 玉米的目標,因為玉米田需要大量的氮,而天然的氮是儲存於土壤內腐殖質的成分之一。以往農人耕種之前必需累積腐殖質,也就是將死掉的植物埋進泥土裡。等到收割作物的時候,必定會用動物肥和稻草等堆回田裡形成腐殖質。鄰近的蘇城(Sioux city)的大規模的畜牛業早有半世紀以上的歷史,畜養牲口數以百萬計,牛糞肥堆積的面積比一座足球場還大,可以成為迪凱特用之不竭的天然肥來源。其實,有天然肥來源的不只是蘇城。按統計,美國70年代的畜牧業排泄物已與全國人口的排泄物一樣多,到了1980年已達兩倍多。然而,放著這天然的腐殖質不用,農人卻去買人造的氮肥來用,僅是伊利諾州,人造氮肥消耗量從1945年的一萬噸暴增到1966年的50餘萬頓,此後更是只增不減。玉米既然用不了這麼大量的氮肥,就把多餘的滲過泥土沉入河川裡,最後到了迪凱特市民的飲水杯中。創立「天然食物同志團」(Natural Food Associates)的尼可斯醫生(Joe Nichols)提出報告,按他調查美國中西部農田的結果,發現玉米因使用過多合成氮肥而無法將胡蘿蔔素轉變為維生素A,這種玉米製成飼料也缺乏維生素D 與E。吃這種飼料的牛不但長不肥,而且繁殖能力減低,畜牧業者都無利可圖。有些品種的玉米因含氮量太高,放入飼料倉之後竟然爆炸了!流出來的汁液導致牛死亡。即便不爆炸,含氮的玉米在倉內也會形成致命的一氧化二氮。康門諾(Barry Commoner)博士撰寫的《惡性循環》學界同行下了戰書。他指出,新興科技使玉米產量劇增,從經濟觀點看,這也許是成就,從生態學的觀點看卻是災禍。密蘇里大學的土壤學教授奧布萊赫特(William Albrecht)博士自50年代起就呼籲著土壤健康的重要性。他還說,連牛都比人還懂得分辯營養價值,因為不論使用氮肥長出的飼草多麼高壯鮮綠,牛兒還是寧願吃一旁的雜草。奧布萊赫特多年的研究成績,很令法國阿勒福(Alfort)的「國立獸醫學院」的研究 主任瓦桑(Andre Voisin)博士感到欽佩。1959年間,瓦 桑 博士寫成了一本書,《土壤、草、癌》(Soil, Grass, and Cancer),由愛爾蘭「農業組織協會」譯為英文後在紐約出版。本書的要旨是:人類只顧生產食物給激增的世界人口,卻忘了保護泥土的重要性。瓦桑在英國期間,去訪是一所感染飼草性肢體抽搐症特別嚴重的牧牛場。牧場主人告訴他,牛群不是在乾燥處理過的牧草場上放牧的,而是放上新播種的嫩草地,這新生的草地用過大量的化肥,用的鉀肥尤其多。瓦桑就告訴牧場主人,鉀肥會使牧草過度吸收,因此草中的鉀鹼含量在短期間劇增,並且削減其他養分的吸收量,如鎂就會減少,而缺鎂正會導致肢體抽搐。始作俑者乃是德國著名化學家尤斯特斯?馮?李比希男爵(Baron 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他於1840年發表標題為《化學於農業及生理學之實用性》,文中指出,活的植物所需的一切成分,都可在植物焚化的灰燼中留存的礦物鹽中取得。這違反一般常識,但含氮、磷、鉀的人造肥料卻又真的能增加產量。肥料工業在19、20世紀交替之際便已走上正軌。當時就有一位英國醫生暨醫學研究者麥卡瑞遜提出相反的論調。他的理論概念是藉由觀察亨扎族人(Hunzas)所建立的,他們不但能在崎嶇的山路上一口氣走上190公里;能在冬季冰凍的湖面鑿兩個洞,跳下洞游水娛樂,而且從不生病—除了在通風不良的住屋內燃火引起的眼睛發炎以外,人人長壽。此外,亨扎人的智力高,言談雋永,舉止溫文。他們的族群人數少,鄰近的他族人又好戰,他們卻甚少受到侵略,原因是他們每戰必勝。生活在同樣氣候地理條件中的其他鄰近各族會罹患的許多病,從未在亨扎族中出現過。因此,麥卡瑞遜做了飲食比較研究,其範圍涵蓋全印度的族群。他將各類飲食餵給實驗的老鼠,結果發現老鼠的生長、體格、健康狀況都與食用同類飲食的人類雷同。仿效帕坦人 (Pathans)和錫克人飲食的老鼠,比只吃卡納拉人(Kanarese)和孟加拉人食物的老鼠長得快得多,而且也比較高大,身體也較健康。至於餵食亨扎族食物—不過是榖類、蔬菜、水果、未消毒的山羊乳、羊乳酪—的老鼠,則是實驗室裡最健康的一群。這些老鼠長得快,而且從不生病,交配繁殖的興趣甚佳。最令麥卡瑞遜稱奇的是,這群老鼠一生之中都是溫和、友善、好嬉戲的。「亨扎老鼠」以外的其他老鼠,會罹患與牠們吃同樣食物的人們罹患的那些病,甚至會表現出與這些人相似的行為特徵。等到作病理解剖時,各式各樣的毛病 可以寫滿一整頁紙。這些老鼠的子宮、卵巢、皮膚、毛、血液都會生病,呼吸、泌尿、消化、神經、循環系統處處都有病。而且多半性情凶暴,若不隔離就會彼此打殺。麥卡瑞遜根據波蘭裔美國化學家卡西米爾?芬克(Casimir Funk,1844-1967)首創的維生素研究再進行實驗,按患甲狀囊腫者的飲食方式餵食鴿子,結果鴿子患了多神經炎。另麥卡瑞遜奇怪的是,以正常飲食餵養的其他鴿子體內雖有相同細菌卻不會發病。因此他認為,並非有細菌就會發病,而是因為飲食不當幫細菌打了勝仗。他在對「英 國外科 醫師學會」演講時說,兩年多他實驗期間,按較健康強壯的印度人族群飲食方式餵食的老鼠從未生過病。《英國醫學期刊》一篇評麥卡瑞遜演講的社論卻只偏重飲食可預防的疾病,完全忽略了另一個重點:只要吃對了食物,人能擁有的健康體魄,老鼠也能有。一般醫生慣用教科書上的解釋法,相信肺炎的起因是過度疲勞、受了寒、胸口受了重擊、老年體弱、其他疾病引起、肺炎球菌引起。所以不怎麼在意麥可瑞遜所說的:他在印度的實驗室中發現的每一個老鼠肺炎病例都是因為飲食不當所致。其他如中耳疾病、消化性潰瘍等病例也是如此。美國醫學界在這方面的反應和英國醫學界差不多。麥卡瑞遜在匹茲堡大學「生物研究學會」的梅倫講座 (Mellon lecture)中以「不當飲食與胃腸疾病之關係」為題發表演講,聽者大多無動於衷。他描述亨扎人的「胃腸健康無比,我回到西方世界以後,每一思之,深感高度文明社會處處都是消化不良與便秘者,與之實為鮮明對比。」他的演講並沒有引動任何人的興趣,所以他的實驗成果一直埋沒在《印度醫學研究期刊》之中。等到1938年,麥卡瑞遜的成果才開始重見天日。英國醫生倫區(G.T. Wrench)出版了一本書《健康之輪》,在序論中發人省思地問:醫學院裡為什麼只用生病的或康復中的人為教材,為什麼不用極為健康的人作教材?麥卡瑞遜尚未到吉爾吉特之前,西印度群島巴貝多(Barbados)的「帝國農業部」的一名年輕的真菌學家兼農業講師郝華(Albert Howard)正在研究甘蔗的真菌病。他認為,關在狹小的實驗室和堆滿花盆的溫室之中的研究者永遠不會發現植物疾病的真正原因。他的另一個職務是教導人們種植可可豆、竹竿、花生、香蕉、柑橘等各種植物,從而發現,他從實際與土地接觸的人們那而學到的,遠遠多於他在植物課堂上所學的。他照著印度農人的方法,不用農藥、化肥,只把刻意累積的動物排泄物和腐爛植物埋進土裡,成績果然奇佳。到了1919年,他已經懂得「如何栽種出幾乎不會有病害的健康作物,卻全然不需要真菌學家、昆蟲學家、細菌學家、農化學家、統計學家、資訊交換所、人造肥料、噴灑機、殺蟲劑、殺真菌劑、殺菌劑,以及現代化實驗所的其他昂貴大小設施幫忙。」更令郝華驚訝的是,他用的耕田牛吃了他的作物後,根本不會患口蹄疫、牛瘟、敗血症等牛類的疾病,即便是和患病的牛群接觸,也一樣健康,就如同那些作物自然能預防蟲害、病菌一樣。即得利益者雖然抨擊不止,郝華後來還是因為成就卓越而獲得爵士勳。柯坎諾(Joseph A. Cocannouer)教授於1950年代發表《野草:土壤的守護者》,書中指出,馬齒莧、藜草、蕁麻、豕草等一般人認為必須剷除的野草,能把下層土中的礦物質吸到表土裡,所以與少量野草共生可以使栽種作物吸收它們原本得不到的養分。許多事實證明自然的做法是較適合於生物的,藉由其他手段獲得的利益只是表面的,仍會有其他的危機潛藏其中,而這些危機往往都是現代的種種大小病症。第十五章、化學殺手喬.尼可斯37歲時已是德克薩斯州亞特蘭大市的名醫,不料卻患了心臟病,差點性命不保。他因而歇業幾個星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健康問題。醫學院教的知識、同行們的意見,都暗示他往後無望。除了服用硝化甘油丸沒有別的辦法,服藥丸雖可減輕胸口痛,卻會引起程度不輸胸口痛的頭疼。他既無法可想,閒來翻閱農業雜誌,赫然看到這麼一句話:「食用肥沃土壤種植的天然食物的人不會患心臟病。」「胡扯,豈有此理!」尼可思罵著這本由羅代爾主編的雜誌《有機園藝與農耕》,「這個人根本不是學醫的嘛!」他回想自己心臟病發作那天午餐吃的是醃肉片、火烤肉片、青豆、白麵包、甜點派。他覺得這一餐很合乎健康要求。這是他身為醫生的基本常識,雜誌上的言語卻把他難倒了,天然食物究竟是什麼?怎樣算是肥沃的土壤?尼可斯到亞市的圖書館,他看了一些有關營養的書和醫學文獻,都找不出答案。30年後,他的佔地千畝的農場成為德州的一個參觀景點,他的病再也沒有復發,他認為都要拜三本書所賜,一本是郝華爵士的《農業證言》,一本是麥卡瑞遜爵士所著的《營養且自然之健康》。他聽從這兩本書的勸誡,農場中不用一滴化肥,完全用天然堆肥培土。他明白自已吃的一向都是「垃圾食物」,是中了毒的土地出產的食物,也是導致他心臟病發的食物。第三本書是皮克頓爵士(Sir Lionel Picton)所著的《營養與土壤》,這本書告訴他,免除代謝性疾病之道即是食用肥沃土壤養育出來的食物。代謝作用在細胞─生命的基本單元—中產生,細胞中必須含有胺基酸、天然維生素、有機礦物質、脂肪酸、未精煉的碳水化合物,以及其他天然元素。天然食物含有「均衡」的有機礦物質和維生素。天然維生素與合成維生素有很大差別—是生物性而非化學性的差別。人造維生素欠缺某種可促進生長的特質。這項事實雖未被一致承認,卻是生化學家菲佛(Ehrenfried Pfeiffer)博士確證無誤的。尼可斯認為,菲佛用的方法恰好揭示了天然食物(含有天然維生素、礦物質、酶的食物)優於化學肥料養大的或化學方法保存的食物的真正原因。菲佛博士在瑞士故鄉已經研發出「敏感度晶化法」,可測出一般實驗室方法測不出的植物、動物、人類的細微動力。當時史坦納博士想要發現生物之中的「以太性形成力」,便要求菲佛設法找出一種有助益的試劑。菲佛用芒硝等多種化學物品試驗了一個多月,發現可將活的植物汁放入氯化銅溶液,以14~17小時的時間任其緩慢蒸發,便可產生一種晶化圖案,這種晶化形式會因植物汁之不同而各異。菲佛認為,植物固有的「形成力」乃是促使植物生成某種形態的力量,形成與生長力結合而導致各自不同的晶化圖案。菲佛的晶化法可用於檢測所有生物的特性。曾有人寄了取自不同松樹的兩粒種子給菲佛,請他檢測兩株樹的差異何在。菲佛便用晶化實驗檢測,一個圖案是諧調無瑕的,另一個卻是歪曲難看的。他寫信告訴對方,有一株數十分健康,另一株有嚴重的毛病。此人回信時寄了兩張照片,一張是挺立粗大的松樹,另一張松樹的樹幹十分扭曲,根本不能用作建材。菲佛另外發明一種更省時而簡易的方法,可以測知生命如何在活的土壤、植物、食物之中脈動,這個方法不需要繁複設備,只用直徑15公分的圓形濾紙,中間挖一個插毛細蕊的小孔。將圓濾紙放入無蓋的皮式培養皿,皿內放著盛了0.05硝酸銀溶液的坩鍋,溶液會昇上毛細蕊,在濾紙上滲開,從中心向外擴散至大約4公分 的距離。菲佛從鮮明的同心圓圖案解讀出生命的秘密。他用薔薇果萃取的維生素C檢測出來的生命力圖案,遠比人造維生素C—抗壞血酸—的強勁。菲佛認為,把一個天然的有機體析解為各種成分,並不足以使我們認識或證明這有機體的形成因素。現代化的食品加工胡亂把維生素、痕量元素、酶剔除,主要是為了使食物能存放得更久。尼可斯認為:「他們剔除了生命,其實是扼殺了生命,以免他活在那兒以後再死去。」他揪出來的頭號有毒食品包括製白麵包的漂白麵粉、白糖、精製鹽、氧化處理過的油脂。像蘇打餅乾這樣看來絕無含毒嫌疑的食品,囊括了以上所說的每一種有毒成分。尼可斯說:「垃圾食品是導致心臟病的直接原因。」尼可斯建議使用冷榨油,如橄欖油、葵花油,這種由是清澈而幾近透明的。蛋白質是人類的主要養分之一,人體的八種胺基酸乃是由蛋白質供應,美國人普遍吃肉來攝取蛋白質,但許多牛被強迫餵食噴灑有毒農藥的雜交穀類,這些養分直接進入牛的脂肪中,是導致心臟病的直接原因。生命的金字塔結構中,人類不可能直接汲取泥土中的滋養,所以植物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植物能藉由空氣、陽光、水而合成碳水化合物。泥土中的氮、硫、磷都是植物製造蛋白質的必需成分;鈣和石灰質也不可少;此外,鎂、錳、硼、銅、鋅、鉬都是所需元素,有些只需「微量」。尼可斯認為,化學性農業的最終結果脫離不了疾病,先是泥土生病,然後是植物生病,最後是動物和人類生病。「放眼世界,凡是用化學方法進行農耕的地方,疾病充斥著當地,唯一受益的是那些製造化學藥品的公司。」密西根大學動物學教授華里斯(George J. Wallace)博士早在70年代就公開反對噴灑農藥,他說其後果比濫伐森林更糟,殺蟲劑和除草劑不但毒害野生動物與淡水魚類,也漸漸侵入海洋。賽克斯比醫師們早一步看出,血癌、肝炎、淋巴肉芽腫,都和農藥有關。智能障礙兒童與農藥使用量增加的關聯性也令人震驚。 1952年美國出生的智障兒有兩萬人。1958年達到六萬人;六年後增至12萬6千人,到1968年已超過50萬人。尼可斯對於化肥和農藥所帶來的禍害,採取了兩個步驟,他先把自己的農場有機化,繼而找尋與他有相同體認的醫生和科學家,組成了「天然食物同志團」,他自己擔任第一任團長。這一夥人將事實昭告美國人,因為唯有輿論能拯救美國脫離此情況。尼可斯認為,使用化肥的後果是逐年增量,使用有機肥卻是逐年減量。以長遠來看,農人獲利反而比使用化肥還多。而且有機的方法適用於任何類型的農耕。動物糞便、下水道淤泥都可製造堆肥回歸於泥土。使用它們可以使泥土更加肥沃,從而使糧食供給加倍。從事有機農耕的農人表示,恢復土壤肥沃對於缺水問題有很大的幫助。以德州西部為例, 一百磅 的普通泥土吸不住30磅的水。 一百磅 的腐植土卻能吸住195磅 的水。肥沃的土壤通常色澤較暗,觸感也較軟,降雨時,沃土會將水分吸得飽飽的。尼可斯說:「我們必須懂得把雨水流在它落下來的地方,不要讓雨水把表土沖刷到河裡去。」即得利益者的立場當然會否定這些事實,但我們要認清事實,才有機會掌握美好的未來。第十六章、活土活植物終於有一群獨立作業的美國農人認清,人造化肥和農藥是有問題的。他們著手防止化學農藥的惡果發生,其中一位是福特(Frank Ford),他從德克薩斯農業機械大學畢業後,在赫里福買下1800畝農地,即有的農耕方式已將田地破壞了。福特將田地填補平坦,便施行有機農耕。他只用天然肥料施肥,完全不用農藥,只用瓢蟲來撲殺黑蟎等害蟲。他不肯使用除蟲草,也不把種子作化學處理來防止金針蟲,他絕不用自己不敢吃的麥粒去播種。另外,他投資「箭鏃磨粉廠」,這家磨粉廠的麵粉無添加防腐劑。他也說服一些農友採行有機農耕,這群志同道合的人便組成「聾鐵匠郡有機農友會」,目標除了栽種更有益健康的糧食,還包括保護並改善德州西境的土壤。希姆斯與農友會配合行動,將德州當地的牛糞製造堆肥。他聽從尼可斯醫生的建議到菲佛的研究實驗所。希姆斯從而認識製造堆肥的步驟:先是澱粉、糖,以及其他成分被細菌、真菌等有機物質分解,然後是微生物吸收新物質而茁壯。其微生物必須含有適當的種類。薩巴斯博士告訴希姆斯:「堆肥如果培養不當,原有的蛋白質和胺基酸會被分解為二氧化碳。製造堆肥一定要掌握細菌活動是否把含氮化合物分解得太快,阿摩尼亞味是一個指標。如果堆肥增溫太快,就必須翻動,中斷氨的生成,以便細菌重建穩定的氮化合物。」菲佛認為,「雜草」是一種人類自我中心的概念,他從植物共生實驗獲知,藥用黃春菊能促進小麥生長,使小麥結更大的穗,但黃春菊與小麥的比率不可多餘1:100。這項發現證明俄國農民夾種 矢車菊與裸麥的古老習俗是有道理的。
希姆斯將牛糞用菲佛的生物動力方法處理後,微生物將其中的化合物拆散後再聚合成新的有益化合物。他再用自己設計的機器翻動堆肥,每小時可翻600噸。他的堆肥不必磨碾也不必篩,而且沒有糞臭味。農人們使用他的堆肥不過兩年,每畝地用半噸,在三英吋的雨量之外只補施兩次灌溉,每畝玉米田竟有6072升的豐收量,是施用人工氮肥的伊利諾州玉米田的兩倍。約在1955年,格萊柏(Glenn Graber)的田裡出現了線蟲,作物大量折損,泥土經由送檢後,發現缺乏微量礦物質。這時候他得知,柯萊姆遜農業學院用海藻作的實驗成果奇佳。他們用海藻粉與液狀海藻精為肥料,於是格萊柏改用海藻灰施肥,每畝地用200磅。第一季結束後,他發現農具挖下之處有著健康的綠黴痕跡,線蟲也大為減少。自從格萊柏棄絕人造化肥後,土壤有了腐殖質滋養,還有蚯蚓和微生物使土壤透氣變鬆軟,再也看不到堅硬如石的土塊了。另一項效益是霜害抵抗力。有一回出現反常的冬天,氣溫下降到華氏20度,蕃茄和甜椒卻安然度過霜害,一顆也沒凍死。不像以往用人造氮肥時在這種冷天幾乎是全部凍死。有機農耕雖然好處多多,但有些人似乎太「純粹主義」了,這種立場和化工企業產生敵意。如果能稍讓一步,對方的態度也許不會那麼僵。格萊柏說:「兩邊陣營早該商議一下什麼是該做不該做的。」說到工技如何與自 然和諧共容,一位獸醫師惠特克舉了金屬蛋白的形成為例。這個過程即是以礦物質與有機物質結合而成蟄合物。另一位獸醫師韓茲也說:「動物的軀體可視為一個構造十分複雜的電池,不但能接收、儲 存、使用電力完成化學作用,而且能吸收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以維持自己的生命。這些物質出現時,身體認得出它們。每種有機物質都具有電動勢特性,它能否被吸收,取決於這個電動勢特性。動物需要養份時,會發出訊號,以便從吃下的食物中攝取這些養分。」土壤如果耕種過度、灌溉過度、放牧過度,會使土中不再含有充分的有機礦物質,所以栽種出來的植物已不再是營養充足的食物了。另有許多機構團體也有相同的認知,紛紛實驗合乎生態理念的農耕技術。 「新點金術研究所」(New Alchemy Institute)是相當突出的一個代表。其中的研究人員說,他們的三大宗旨是「恢復土地原貌,保護海洋,教導地球的管理員」。這些任務都是大地的植披在人類未來管理地球之前所承擔的。就這一點而言,植物才是資格最老的點金術士。第十七章、田園中的點金術士20世紀初期,法國布列塔尼有個名叫柯爾弗朗(Louis Kervran)的男孩。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雞群有一種奇怪的行徑,牠們以爪搔土之後總是啄食土中的細粒雲母—一種含硅的物質。但為何家裡殺雞烹食的時候,卻找不到任何雲母?雞明明沒有吃到鈣,為何生出鈣質殼的蛋?多年以後他才知道,雞能將一種物質變成為另一種物質。柯爾弗朗覺得,假如母雞能夠以某種方式在體內自行製造鈣質,那化學課本裡的全套知識都得重新檢討了。「近代化學之父」拉瓦錫葉曾於18世紀末申明一個定理:「沒有什麼會消失,沒有什麼會新創出來,一切都是變換」。從此,人們相信物質元素可以變動而形成不同的組合,但不能質變成另一個元素。但在20世紀初期放射線被發現的時候,得知有約20種元素不遵行守恆的定律,的確會變成別的東西。例如,鐳元素會變成雷、熱、光,以及鉛、氦等物質元素。等到核子物理學誕生,俄國農民天才化學家門捷列夫(Dimitri Ivanovitch Mendeleyev,1834-1907)所擬的元素表上沒有的某些元素,這些元素可能無法以自然狀態存在。早在1600年間,比利時化學家海爾蒙(Jan Baptista Helmont,1580-1644)做過一項重要實驗。他將一顆小柳樹種在陶盆裡,五年之中只有供水,最後發現樹的重量增加了164磅, 海爾蒙不禁懷疑柳樹能把水轉變成木質、樹皮和根。鐵蘭(Tillandsia)可以完全不與泥土接觸而生長在銅絲上。火化後的鐵蘭灰燼中找不到銅的殘餘,卻有氧化鐵和其他元素,只可能是靠空氣供給得來的。德國的一位男爵馮?海策勒(Albrecht Von Herzeele)於1837年撰寫《無機物質的起源》,書中舉證說明,活的植物不只能吸收泥土裡的養分,還能不斷自製養分。他還發現,植物似乎有鍊金術士的能耐,會把磷變成硫,把鈣變成磷,把鎂變成鈣,把碳酸變成鎂,把氮變成鉀。儘管他的實驗成果不被正統學術界接受,他仍一絲不苟地重複實驗,確保他的論點是正確無誤的。他甚至讓外人來做他的實驗,成果始終一樣。到了1963年巴朗傑也以實驗證明,豆科植物種子放在錳鹽溶液中發芽後,錳消失了,卻出現了鐵。經過進一步仔細觀察,他發現種子中的元素發生衰變有一套繁複的關係網,其中包括種子發芽的時間、受到何種光線照射,甚至與月亮的盈缺也相關。柯爾弗朗認為元素變化已經不在化學的範疇內了,而是另一門新的科學。例如將鈉(Na11) +氧(O8)就會變成鉀(K19),即是質子數相加而成。按核子科學所說,必須有極強的能量才能使元素發生變化,然而植物卻輕而易舉地使原素質變,一葉小草、一朵小花都有點金術師的本領。
生命的輻射光第五卷、生命的輻射光 第十八章、輻射占卜術 第十九章、輻射電子殺蟲劑 第二十章、意念駕御物質 第二一章、芬德角樂園第十八章、輻射占卜術法國工程師西蒙東(Andre Simoneton)的發明也許是人類的一線生機。 這個設計是個簡單的擺,掛在一條短繩上,像探水、找失物的人使用的那種。中國人、印度人、埃及人、波斯人、米底亞人、伊特魯利亞人、希臘人、羅馬人自古都用叉狀棍子或垂擺來卜測水源或礦藏。歐洲的探杖測礦聖地在巴黎的一條小街上,有間名為「卜具探測之屋」(Maison de Radiesthesie)的珍品店。這間店由郎貝(Alfred Lambert)夫婦經營了半個世紀,架上擺滿了有關卜具的書,以及各式奇特的器械,各有不同的功用,有的是用來感應或擴大有益健康的輻射線,有的用於阻擋有害的輻射線。這些卜具有不同的形狀、大小、材質,有象牙或玉製的,有的是八角形的水晶。卜具可以探尋一切目標,美國卜測學會會長雪萊(John Shelley)曾經只用卜杖就探到他的薪餉支票,這張支票被藏在每層有數十個房間的兩層辦公大樓的某一個房間內。麥克林 (Gordon Maclean)可以用卜杖測出下一班油輪會在何時何地出現在海平線上。格勞斯(Henry Gross)能在一張攤開的地圖上指著未曾發現水源的地點說某處可以鑿井引水,結果都準確無誤。博威(Andre Bovis)是一位法國人,他曾用金字塔進行實驗,他發現死掉的動物放在金字塔底往上三分之一的位置不會被分解,只會脫水乾縮。博威說,所有的軀體都含有水分,所以會聚積地球的電流而緩緩發射出去。電流發散而與其他的磁力相互作用,因而使卜測者手持的擺受到影響。他用自製的擺可以測出食物的新鮮度,因為食物本身也有輻射力量。他設計出一個「生物尺」(biometre)來計算食物發出的輻射頻率。例如新鮮牛乳為6500埃(光譜線波長單位),放置12小時後喪失40%的輻射,24小時後喪失輻射達90%。將鮮乳殺菌處理會使波長完全消失,蔬菜汁和果汁情形亦然。然而,冷凍前後的輻射率相差無幾。水本身並沒有輻射,卻能藉著與礦物質、人類、植物的關係而「活力化」。例如,法國南部天主教聖地路德(Lourdes)的水,測出13萬6千埃的輻射率。西蒙東與博威有著相同的見解,他將食物分為四級,第一級是輻射波長比人類基本波長6500埃還高的,各類水果大都屬於這一級,剛摘下的蔬菜也屬於這一級,市面上的蔬菜大都喪失了三分之一的活力,等到煮過上桌時,又失掉三分之一了。水果依成熟期輻射率緩緩漸增,到巔峰後又漸漸減少,腐爛時降為零。以香蕉為例,摘下來頭八天吃最益健康,24天候開始腐敗。蔬菜生吃的話,輻射力量最強,但那是指沒有農藥的蔬菜而言。生的馬鈴薯只有2000埃,煮熟後竟會增至7000埃,如果烤熟,更會增至9000埃,塊莖類的情形都一樣。豆類食物如扁豆、碗豆、豆萊、鷹嘴豆,新鮮時有7000~8000埃的輻射率,變乾後只剩一半。吃了以後不益消化吸收,還會傷肝。最好是摘下後立刻生吃(無農藥),更好的是榨汁飲用,尤其是早上十點到下午五點之間,既容易吸收又不會使消化循環組織疲累。橄欖油的輻射率高達8500埃,而且非常耐久。榨成油之後放了六年,依然能有7500埃。反觀牛油,雖有8000埃的輻射率,卻只能維持大約十天, 之後便逐漸下降,至第20天降到谷底。海魚和貝類是有益健康的食物,輻射率在8500至9000埃之間。淡水魚的輻射率低於海水魚。第二級食物的輻射率在6500埃以下,3000埃以上。包括雞蛋、花生油、淡酒、水煮蔬菜、蔗糖、熟的魚肉。至於肉類,只有剛燻好的豬肉火腿肉腸是西蒙東所認可的,其他肉類的輻射率為6500埃,燻豬肉的輻射率高達9500~10000埃,所以吃了其他肉類容易產生勞累,必須靠咖啡來抵擋睏倦。第三級食品像是烹煮的肉類,包括內臟,以及咖啡、茶、巧克力、果醬、發酵乳酪、白麵包等。這一級食物輻射率低,幾乎毫無益處。第四級食品有人造牛油、防腐劑、酒精、烈酒、精製白糖、漂白的麵粉,就輻射率而言,全是死的東西。西蒙東用這套方法衡量人的輻射率,發像一般健康的人約是6500埃或略高。吸菸的人、嗜酒的人、好吃肉的人輻射率一律較低。罹患癌症的人只有 4875埃。由於癌症患者在症狀出先之前的輻射率就會偏低,所以用此法能預期發現以利提早治療。西蒙東發現,病菌的輻射率大都低於6500埃。依此推斷,只有體內活力低到波長與病菌相同的人才會被病菌感染。使用化肥的植物因為輻射率降低了,當然會被害蟲侵蝕。英國有一位醫生,他懂得發揮植物的療效。他是巴赫(Edward bach),他希望用自然的方法醫病,以免病人遭受副作用之苦,他決心找出可以醫治人類身心的花草。他相信許多疾病是因為不安的情緒與心理狀態引起的。他的療法並非向疾病進攻,而使體內的輻射率提高,疾病自然會消失。他測試出來的第一種有奇妙療效的植物是鮮黃穗的龍芽草(Agrimonia eupatoria),它的泡劑能治療憂慮和情緒不安。另一種是菊苣的鮮藍花朵,可使人平靜安詳,對於為人操心的人很有效。治療極度恐懼的是岩薔薇(半日花)。漸漸地巴赫發現他能感受到植物發出的振動,藉此他能更有效率地找出具有療效的花草。他還發現部分花朵的露水具有療效,他推斷是太陽輻射使得花朵發出振動,於是他將清澈溪水裝在玻璃碗內,再日照幾小時,果然水裡充滿這種花的振動。
法國的梅塞凱也做了和巴赫一樣的研究,他將病人的手或腳浸入野花草的泡劑中,成功治療數以百計的病。另一位比巴赫、梅塞爾更勝一籌,他是麥金尼斯(Alick Mcinnes),他能在不傷害花朵的情況下,將花朵的輻射能轉移到水中,他稱這種輻射能為「效能」(potency)。而具有效能的水命名為「花之鼓舞」(Exultation of Flowers),喝下這種水自然能提高人的輻射能而回復健康,疾病自然就會消失。除了口服,還有塗抹在割傷、燙傷的療法,有的是泡浴用。由於「鼓舞」無法測得其中的化學成分及振動,只能標示100%水。麥金尼斯曾治療過蘇格蘭乳牛的產乳熱,一位男士的哮喘,胡蜂的叮咬傷,草莓植株發黃病、母雞因吃了有毒穀物而發的病。他甚至發現把鼓舞噴灑在土壤上,可提升土壤中細菌的活動和品質。麥金尼斯收到鼓舞使用者數以千封的信得知,這水幾乎無病不治,他表示一切生命形態本該和諧共處,他甚至認為,眾生本是一體,誰也不能例外。第十九章、輻射電子殺蟲劑19世紀末,舊金山富商之子阿布蘭斯(Albert Abrams)醫生藉著自己的儀器,憑一滴血就測出身體有什麼疾病。此外,他用兩架反射聲機,第二架包括三個變阻器,校準刻度分別為10、1、1/25單位,將第一架反射聲機的效應引入第二架,不但能診出病人患的是什麼病,還能判斷病情到什麼階段。他做了一個實驗,他將瘧疾患者的血液放在儀器上,會發出沉悶聲,而他把瘧疾的特效藥奎寧處理成奎寧硫酸鹽碎粒後,和血液放在一起,顯示瘧疾的沉悶聲就變成有清晰共鳴的聲音了。在場的40多名醫生都是見證人。阿布蘭斯說:奎寧分子發出的輻射恰好抵消瘧疾的分子,這屬於電學定律,另外汞治梅毒也是一例。阿布蘭斯想發明一種散發波長的儀器,用來改變疾病的振波,效果就和吃藥一樣了。後來他設計出一個「析波器」(oscillo-clast),幫忙他一同完成的人是霍夫曼,他是個卓越的無線電工程師。這個析波器能夠發出各種振波來治病,由於醫生們不懂箇中道理,都覺得這東西簡直就是魔法奇蹟。阿布蘭斯的醫療最後並沒有被醫學會接受,於是漸漸被冷落,直到他過世30年後,舊金山一位醫師寇蒂斯.厄普頓(Curtis P. Upton)想把析波器另作他用,轉向農業防治蟲害的利器。1951年夏天,厄普頓和克努士一起開車到亞利桑納州的一處棉花田。兩人從車上拿下大小與手提收音機差不多的析波器,儀器上有調頻盤,有天線。他們實驗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要用照片為媒介物。兩人拿出一張高空攝製的棉花田照片,放在儀器底部的「集電板」上,上面放了殺蟲劑。這次實驗的目標是:不噴灑農藥就能將害蟲除盡。這個實驗的理論是照片上的感光劑分子的原子結構,會與實物發出的振頻共鳴。之後證明電子除蟲法使得產量增加25%,因為此法不僅能殺害蟲,還能讓蜜蜂安然地幫助棉花之間的 受精作用。厄普頓的同學阿姆斯壯同樣用此法做一個實驗,唯一不同的是他將照片剪掉一角,而照片內的範圍之內少了80%~90%的害蟲,但那一角中的田地裡害蟲的數目絲毫未少。厄普頓、克努士、阿姆斯壯集思廣益,以三人姓氏頭一個字母為名,組成UKACO公司,專為農人消除蟲害。在西岸,他們幫助栽種洋薊的農人除羽蛾。而且每畝只收一美元,比起農藥的花費簡直是零頭小錢。之後又成功幫助伊斯頓的馬鈴薯田增加了30%的收成。次年,農耕局的研究組技工都學會操作UKACO的儀器,得到的收成比原先多了22%。儘管電子殺蟲劑既環保又有效,然而還是有可能失敗。因為灌溉導水管、高壓電線、漏電的變壓器、鐵條圍欄、雷達等等都會干擾輻射,使其失效。而農藥業 者當然不會放過這些失敗案例,他們藉此大聲指控電子殺蟲劑是騙人的,根本沒有任何效果。由於此法本身沒有完善的科學基礎,本來就難以讓人接受,加上許多報導開始攻擊它,導致UKACO沒有新主顧了。既然沒有穩固的科學基礎,也就無法申請專利。而由於此法光靠一張照片、一組儀器、一些殺蟲劑就能殺蟲,實在匪夷所思,所以許多科學家都不以為然,完全不給UKACO公司任何證明自己的機會。美國政府更深怕這種技術被用到軍事上,撲殺的對象就不限於害蟲了,於是在產、官、學三界都不支持的情況下,UKACO公司倒閉,但是「輻射電子學」(radionics)的故事才剛開頭。海拉尼莫斯(T. Galen Hieronymus)是一位年輕的工程師,他的鄰居普蘭克博士請他用機器切削各式各樣裝組儀器的零件,都是尺寸要求極為精準的。後來普蘭克說到自己從舊金山一位醫學天才那裡學到神奇的治病技術,卻未說明這些儀器的功用。直到普蘭克往生後,他的遺孀才把海拉尼莫斯請到家中,要他把工作房裡用得到的東西拿走,因為她完全用不著。海拉尼莫斯這時才知道,那位醫學天才就是阿布蘭斯。之後海拉尼莫斯嘗試解釋這種輻射能量的作用,於是將這種輻射能量稱為「電光能」(eloptic energy)。並且在「國際輻射電子協會」的幫助下,成功於1949年為自己發明的儀器取得專利,編號2482733,專利品是「物質放射之檢測及其分量之衡算」。他於英國與加拿大的專利申請隨後也都被批准了。海拉尼莫斯曾與阿姆斯壯交換意見,之後把析波器改良成新儀器,他用來對付玉米穗上的蟲子,結果這些蟲子都死成爛糊狀。有鑑於此,海拉尼莫斯感到驚心動魄,因而打定主意,除非有正派研究者幫助他解明這項發明,他絕不會把這套裝置的造法和操作法全盤透漏。1968年,他與夫人露易絲—亦即是他的儀器操作者—決定,要追蹤首先登陸月球的人的身體狀況。他們向華盛頓訂購三位太空人的照片,將照片放進儀器裡。據他們說,傳送的能量不會被太空艙的金屬外殼阻擋,也不受距離影響。此外,他們還能計量太空人在各種情況時所受的影響。之後海拉尼莫斯在意外之下發現植物也有類似人類的的器官反應,他做了各種生理機能波長的測試。他發現芒果樹、柳樹、松樹都有相當於肺、松果腺、胸 腺、腦下垂體、腎上腺、甲狀腺、胃、結腸壁、攝護腺、卵巢、神經系統的構造,但是,只有芒果樹具有淋巴系統。而只有柳樹、松樹有脾和十二指腸。由於各種雜誌連續刊載有關海拉尼莫斯實驗的報導,到了1973年夏天,他成為眾所矚目的人,不斷有各方的信件和電話來和他請教。他對此表示:「我們無意阻擾科學探討,但我們也不會一五一十把全套技術知識廣告世人,正如同我們不會把炸藥和火柴交給小孩子。如果有一群有責任感的人,為人類福祉之考量,願意幫助我們進行正確而廣泛的電光能研究,我們會樂於配合而知無不言。」第二十章、意念駕御物質1930年代初,英國外科醫生李察士發表了著作《生命鍵》。這本書提到輻射電學在醫療上的功用,因而激起一小群想像力強的英國醫生的興趣, 因而想找一位工程師製造設備,結果找到了喬治?德拉華(George De. La Warr)。德拉華夫婦和UKACO有同樣的發現,不論以輻射電能直射植物本身,或只向葉片照射,甚至只向植物的照片照射,結果都一樣。為何照片會影響實物目前並不知道原因,但也有類似的例子,像是血液即使脫離人體卻會跟著人體的狀況一起變化。德拉華在實驗報告中說:「顯然每個物質分子都能產生其特有的微小電壓,而每棵植物、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固有輻射模式接收訊號。照片的作用即在此,因為,底片上感光劑保留了所攝物的固有輻射模式,所以可權充媒介而再次輻射。」德拉華夫婦嘗試把與植物營養相等的能量模式放射進入土壤,但是並非土壤本身,而是從高空所拍的土壤照片。一個月後,經過輻射處理的包心菜比往常大了3倍。之後再種花椰菜,收成大大增加了81%。接下來實驗的是生菜,他們將土地的照片分成四塊,只有一塊地拍攝了照片,持續了三個月的輻射照射,結果這塊地的豆株比另三塊地高出23公分,結豆萊的數目更是比另三塊地的總合還要多。他們接著作長距離的實驗,在牛津實驗室進行輻照,但實際上的作物在蘇格蘭,至少有350公里遠。結果胡蘿蔔比原先重了20%。若將輻射處理過的蛭石混入燕麥的種子,按每畝113公斤的比例種入一平方碼的土地,五個月後便可達到270%的收成,相當於每畝兩噸的收成量。更奇怪的是,把燕麥種在盛有蒸餾水的燒杯裡,蒸餾水只添入輻射處理過的蛭石,燕麥也可長得茂盛。這時候,一家全美知名的育苗公司請求做這個實驗,然而其效果大打折扣,德拉華夫婦作出驚人的推斷:也許植物打一開始就不是在感應機器發出的輻射,而是在感應人類。為了求證這個推論,他們到該公司實驗處重作同樣的實驗,果然成果非凡。人的因素列入考量,使整套理論變複雜,不得不進一步實驗。於是他們指示助理繼續同樣的實驗,但他們沒有告知助理那些蛭石沒有經過輻射處理,完全是惰性的。結果,摻了蛭石的燕麥長得比較快,顯然是因為助理的意識使其長得比較快。
羅爾牧師(Rev Franklin Loehr)曾做過700件以禱告影響植物生長的實驗,分別由150個人來做,用了27000粒種子,整個過程都紀錄在他的著作《禱告對植物之影響力》之中。其生長速率可加快20%。
匈牙利一位退役上校艾斯特巴尼(Oskar Estebany)有特別的醫病能力,他只須以手接近籠子裡的老鼠,就能加速其傷口復原。還有他捧過的瓶水可以增進榖苗生長。實驗證明一般人也能使得水改變其效用,結果取決於他們捧水瓶的當時心境。輻射電子學的基本理念是,每一個人、每個有機體、每件物質都會藉由獨特的振動波場發散並吸收能量,這些振動波場會表現某些幾何的、頻率的、輻射式的 特徵。這是一種向外伸展的力場,一切物質形體的周圍都存在這種力場。因此,意念本身就能散發出一種輻射,進而影響週遭的一切,當然包括好的和壞的影響。向善心是利於一切的,如果人人都有這層認知,這個世界就沒有病痛,沒有罪惡,只有無限美好的未來!第二一章、芬德角樂園植物與人類交流感應更進一步的實驗成果,出現在蘇格蘭北部默里灣(Moray Firth)之上的偏僻荒原。皇家空軍中隊長退伍的凱迪(Peter Caddy)帶著妻子藹琳 (Eileen)和三個年少的兒子,於1962年11月的一個下雪天搬到芬德角灣(Findhorn Bay),他希望能恢復地球的美妙原貌,因而遷居到芬德角。他們想在此開墾自己的園地,種植果菜。然而這個任務是常人所不能的,土地裡有很多碎石,除了硬而尖的草,不見別的植物生長。藹琳藉由自己的靈感,在每次把鏟子挖入土中時,都要把感應注入,以正確的感應為引力,從土中帶出相同的感應。凱迪挖掉1公尺寬2.7公尺長的草叢,再向下挖深45公分,將草的根向上並推回土坑裡,當肥料用。他照樣再挖了兩條坑,再細心的灑水、處理碎石,種下生菜、蘿蔔,建好擋風圍籬,豈知卻看見金針蟲開始侵佔幼嫩的生菜。他們聽從鄰居的指示,將煤煙灑 在菜園裡,這時剛好下了一場雨,煤煙因此不會被強風吹散,到了5月底,他們便有鮮美的生菜和蘿蔔佐餐了。他們四處蒐集肥料,像是牛糞、馬糞、釀酒場的糟粕、海藻..等等,並陸續種植水田芥、番茄、小黃瓜、菠菜、荷蘭芹、南瓜、蘆筍。圍起的園地達兩畝,重要的是每一吋都是他們以雙手誠懇栽培的。過了兩個月,這個地區鬧蟲災,卻絲毫沒有影響凱迪一家。藹琳每次作菜時都十分重視生命的週而復始,因此剩下的皮或梗都不可以丟棄,而是回歸泥土,增強泥土的生命力。他們後來還栽種水果約20種,計有蘋果、梨、杏、李、櫻桃、西洋李、羅甘莓、博益增莓..等。到了1964年五月,水果樹都已發芽。凱迪種植包心菜時原本預計一顆重3、4磅,想不到採收時有一顆重達38磅,還有一顆綠花椰菜,足夠供給他們幾星期的食用。1964年6月,本郡的園藝指導顧問來化驗芬德角的土壤,六星期後的化驗結果,證明他們即使只用堆肥和木灰也能使土壤裡的所有養分一應具備。此時他們栽種的蔬菜多達65種,水果也有21種,另外還有40多種烹飪與醫藥用的芳草。1967年春天,他們擴充園地,栽種許多不同種的花卉,且搭蓋起平房,建造出美輪美奐的環境。1968年,數位頗有成就的園藝家和農業專家到芬德角來參觀,他們都忍不住讚嘆,從未見過果、菜、花園優良栽培水平如此全面一致的例子。他們都不懂 為何以這樣的栽種方式能有如此豐碩的成果,原因恐怕只有凱迪一家能夠了解,因為他們懂得植物與人類如何交流感應。總括來說,人類對菜園果園的最重要貢獻,是耕種時投注的輻射能量,而這個人的能量是一種無形的滋養,能促進泥土的肥沃度與植物的生育力。人類若能與 大自然配合,甚至與大自然合一,將會發現許多不可思議的生命力。
推薦閱讀:
※年齡25+,今早發現臉上長皺紋了,想到了自己會死去,被死亡的念頭折磨著,有些難過?
※自在是生命之本
※生命的本真 每日禪話 833
※死亡是否是唯一公平的事情?(僅僅是死亡本身)?
※命的增長率、黨費的增長率、GDP的增長率、房價的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