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經印證『見性』後如何『無修真修』

佛經印證"見性』後如何"無修真修』

【前言】:最近這【無修真修3篇】重點講"見性』之後怎樣"無修真修』。有心學人,只細心玩味最近這3篇足矣,裡面的鏈接很多,已經涉及方方面面了。

關於如何是"見性』,有很多相似見解,都搞清楚不迷了,才是"真正見解』。有心學人,只細心玩味去年寫的【見性3篇】經典博文,裡面的鏈接很多,已經涉及方方面面了。

剛見性的凡夫佛位中人,可以入佛也可以入魔剛見性的凡夫佛位中人,知道一切就是自己能覺之性,這裡還會分出三乘人(心外求法者外道、不見性的學佛人也分為這3種根性,見性的人也有這3種根性),可以入佛也可以入魔,還有2種人不得"中道』,學人萬分注意:1、極左:小乘偏空知見,轉為消極,以為什麼也不要做了。成佛尚在遙遠,他就不修菩薩道了。——此類人縱然見性,不行菩薩道不得增進,最多先得禪定善境界。又因為聽聞過真理,以後還能逐漸改悔,再行菩薩道逐漸成圓滿佛。2、極右:以空破戒、走火入魔,肆無忌憚、翻成魔徒。——此類人縱然見性,下地獄有份。又因為聽聞過真理,從地獄出來以後還能逐漸改悔,再行菩薩道逐漸成圓滿佛。3、中道:按《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的「身以人倫為本,心以大道為本。」在自己本來身份上,行世間法中庸之道,時時見性無修真修,同時積極行菩薩道,不違背本分上的戒律,可以權開方便,但是都嚴格按照《彌勒菩薩戒本》。——此類人才會在世間行真禪真菩薩道,速、疾、滿成圓滿佛,永無入魔之虞。--------------------------==============================

【正文】

佛經印證"見性』後如何"無修真修』

1、《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印證"見性』後"無修真修』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花)品第二》佛陀開示:

知道自性之理透徹以後就是「見性」。「見性」以後,只有「時時見性」是「無修真修」,其餘任何法門都不能成佛。

佛直接破斥入禪定三摩地、甚至修成阿羅漢「才是見性了」的說法.如果不知道這個,哪怕佛陀十大弟子阿羅漢都還沒有「見性」。

佛又直接破斥說:若還要修任何法門才能成佛,那都是天魔波旬說的邪法。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花)品第二》:

「天王。唯有信心,能入是最上道。云何起信:"不依心性,他不成佛』?所以者何?於心性外,無成佛路。如是了知,真實求者,能人是道」。

【財富禪註:世尊又說:「天王啊。只有相信這個真法,能得無上道。為什麼要相信「不見自性,不得成佛」呢?在自性之外,沒有成佛之法。知道這個的人才能成道。】

「智慧如舍利弗,多聞如阿難陀,辨才如布婁那,解空如須菩提,持戒如優婆利,神通如目健連,天眼如阿那律,如是此輩,皆不成佛。所以者何?此輩皆得心性假用,未得心性真實體故」。

【財富禪註:那些阿羅漢們,即使像舍利弗一樣智慧第一、阿難一樣多聞第一、富樓那一樣辯才第一、須菩提一樣解空第一、優波離一樣持戒第一、目犍連一樣神通第一、阿那律一樣天眼第一。如此之輩,(以他們現在的見地)都不能成佛。為什麼呢?他們(只證得三摩地得個受用,並未見性),只得心性的空假妙用,卻不見自性本體。——注意:佛又直接破斥入禪定三摩地、甚至修成阿羅漢「才是見性了」的說法:】

「唯證性體,必滅佛道。如是了知,真實求者,能入是道。

天王,或有知見心性妙實體者,知見之時,即體妙理。無放無離,行住坐卧,心身融一。見聞覺知,根性融一。如是修行,即行佛道。

在家菩薩,出家菩薩,非異非別,唯以"融一個』之道。我於即時,成佛道已,世間出世,修行無咎」。

【財富禪註:世尊說:「只有自證自性,必滅掉所謂佛法(只有自性,別無一法),知道這個無修真修,才能成道。

知道了自性是真實妙體,知道之時(理上見性)就能體察到自性了(你自己"能覺之心』即是自性,一切"所覺之境』和"心念、見聞覺知』其實皆是此自性本身,非是"能覺之心』之外另有單獨的"所覺之境』和"見聞覺知』)。

行住坐卧之時,認取身與心為一。見聞覺知之時,認得"六根六塵六識』皆與"自性』為一。如此"時時見性』,就是"真修行』,就是"行佛道』。在家人、出家人都是一樣如此真修。即時見性時,我就是已經成佛,無論在世間(在家)還是出世間(出家),都可這樣修行無礙。】

【財富禪註: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見性、無修真修,不希求禪定和神通。隨緣行菩薩道也是起妙用而不是正修,萬勿本末倒置。世尊在此說只要時時見性,便是真修。下面佛還說:六度萬行在性體中本來就圓滿,不自外修。而六度萬行一切法都不廢,而度有緣眾生。

六祖見性後,即是在獵人中時時見性,不做六度萬行有為法,就能於自性中顯發功德,具大威德後方才出山,傳真法。永嘉大師證道歌:「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學人不了用修行,只是認賊當做子」。不肯了,以修行見到個什麼為成佛,是又迷了。】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月輪品第三》載:爾時,世尊造(告)迦葉言:「摩訶迦葉。七佛所說,無有異路,諸佛成道,無有異法。唯以是一知見,明見自己一心形相性理,即成佛耳。

若有他法令成佛者,即是天魔波旬邪法」。【財富禪註:世尊告大迦葉尊者:「大迦葉,七佛所說的法全都一樣。只有這一個"見性成佛』的知見,明見自己心性形象性理,即可成佛。

如果有人說"有其它修法能讓人成佛』,那就是天魔波旬的邪法。」

——看看,佛陀直接說:除了時時見性無修真修,其他任何法都不能成佛。】

如果說修禪定、修不染著、修心不掛礙等等,逐漸得個禪定三摩地「才叫見性」。甚至說「理上見性後」還要修禪定、修不染著、修心不掛礙等等「才能成佛」。這些都是魔王波旬的邪說!專門迷誤無量眾生!

你修心不掛礙不染著,那只是神秀的見解、功夫邊事,修到極點也最多到阿羅漢的功夫,還沒有出四空天,不叫出世間,佛說他們還沒見性。

佛陀說:除了時時見性無修真修,其他任何法都不能成佛。

見性之人,雖說「煩惱就是菩提、本來無煩惱,自性也沒有作用過」,這是從根本法上說的。從世間法上說,度眾生過程中還是有很多煩惱,需要菩薩去克服解決的。這就需要一些善方便。

見性不退轉的菩薩乘人,在自己選擇的世間事業上行菩薩道,只是時時見性、無修真修。

——這就是《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序品第一》佛陀說人皇軒轅黃帝的行為:「心以大道為本(時時見自性),身以人倫為本(在自己本分上行世間法)。」——這就是見性的不退轉菩薩,在世間法上無修真修,做的都是自己身份上本分上該做的事。軒轅黃帝該戰蚩尤還得戰,該統理大眾還得統理,該教化大眾人倫五德還得教化,因為那是他自己本分上的事。舜帝在民間時只是真誠地行好自己本分上的事,就被堯帝選為接班人,原因就是如此。

他為度眾生也有煩惱憂愁,正這麼做時就是"無煩惱』。他為此設一切辦法、憂愁執著掛礙,都是"無染著、無掛礙』。因為都是自性,本無一物,無生無滅。「煩惱就是菩提、都是自性,本來無煩惱,自性也沒有作用過」。

這種境界不是二乘人,以不敢做事、不敢動心、不敢掛心,當作"不染著』。

也不是不見性大乘人的見解,以"因緣生滅』、"空假夢幻觀』,當作是"不染著』,如此見解以生顯滅,以滅顯生,不解真實義、仍有生滅。

縱然知道「一切都是自性,自性就是能覺之心」,相似見解的歧義也有很多,有的還極為相似。本文最後附了一些相似理解。前面【見性3篇】、【無修真修3篇】經典博文,也列舉了各種相似邪說。

關於如何是"見性』,有很多相似見解,都搞清楚不迷才是"真正見解』。有心學人,只細心玩味去年寫的【見性3篇】經典博文,裡面的鏈接很多,已經涉及方方面面了。

佛見心體月輪形與"知見無見』

人間好比只是「考佛場」,並非實有人間,不管你地位高低,不管你的菩薩本願在人間有沒有圓滿實現,最終花開見佛悟無生,本來無一物,人間本來就不是實有,真實義都是只有「自性」是唯一真實。

到凈土花開見佛後,曾經的人間如同夢幻一場,不用計較人間圓滿不。那只是佛菩薩給你夢中出的考題而已。只有時時見性無修真修,才是滿分答卷!在天上地上都一樣!

凈土經典的「上上品往生」,其實就是自性凈土——常寂光凈土,自見心體月輪形,一切如來密凈妙圓,盡顯其中。也非實有一個極樂世界、安樂凈土。

其餘品的往生凈土,會使人感到好像是有個極樂凈土,佛菩薩在那裡教化大眾,安樂清凈,妙法蓮花。其實只是「化城」,如來願力所化。

----------------------

2、無修真修做什麼?在自己本分上做凡夫法、世間善法。

見性的菩薩,是直接在自己本分上的世間事業上行的,做凡夫法、世間善法.

這樣來時時見性無修真修。在煩惱中認得佛性菩提,不斷煩惱,不修涅槃。

《首楞嚴三昧經》說:若修首楞嚴三昧,應修凡夫法,若見"凡夫法、佛法不合不散』,是名"修集首楞嚴三昧』。

——見性以後,應在"凡夫法』上無修真修——若見"凡夫法就是佛性,不合不散』,是名"修集首楞嚴三昧』(無修真修)。

——這就是《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序品第一》佛陀說人皇軒轅黃帝的行為:「心以大道為本(時時見自性),身以人倫為本(在自己本分上行世間法)。」——這就是見性的不退轉菩薩,在世間法上無修真修,做的都是自己身份上本分上該做的事。

軒轅黃帝該戰蚩尤還得戰,該統理大眾還得統理,該教化大眾人倫五德還得教化,因為那是他自己本分上的事。舜帝在民間時只是真誠地行好自己本分上的事,就被堯帝選為接班人,原因就是如此。《首楞嚴三昧經卷上》: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等說。若人不得首楞嚴三昧,不得名為"深行菩薩』,如來不謂此人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故汝等,若欲遍行一切道者,當學得是首楞嚴三昧,不念一切諸所學故。」

【財富禪註:和上面所舉的佛經一樣,佛在這裡也說:如果不見性的(見性就是首楞嚴三昧),不能叫「深行菩薩」,不算具足六婆羅蜜。如果你們要具足六婆羅蜜,應當學會見性(就是首楞嚴三昧),這才是是行一切道法。你們就不會再去修學別的法門(當作才能成佛)了。】爾時,堅意菩薩問現意天子言:「菩薩若欲得是三昧,當修行何法?」【財富禪註:堅意菩薩問現意天子:「菩薩想修首楞嚴三昧,該修行什麼法門呢?」】  天子答言:「菩薩若欲得是三昧,當修行"凡夫法』。若見"凡夫法、佛法不合不散』,是名"修集首楞嚴三昧』。」

【財富禪註:天子說:「菩薩想修首楞嚴三昧(見性),該修行凡夫法(世間事業、世間善法)。如果你正做凡夫事業的時候,你心中知道這"凡夫法』與佛法(自性)其實不須再去合起來、也不曾散開過,這就是修首楞嚴三昧(時時見性就是無修真修)。」】  堅意問言:「於佛法中有合散耶?」

【財富禪註:堅意菩薩問:「佛法不是無一物可得嗎?哪裡有什麼合、散呢?」】  天子答言:「凡夫法中尚無合散,何況佛法?

云何名"修行』?若能通達諸"凡夫法、佛法無二』,是名"修集』。

而實此法無合無散。善男子,一切法集,無生相故,一切法集,無壞相故,一切法集,虛空相故,一切法集,無受相故。」

【財富禪註:天子說:「當然,連凡夫法中都實際沒有什麼合散。

什麼叫真修行?如果你知道一切凡夫法(一切境界、見聞覺知、自心)其實與"佛性』是不二的——能見之心、所見之境、知見,三者其實一體,就是這能見之心本身,只是被凡夫錯覺成三種了。

時時這樣見得,這就是修首楞嚴三昧(時時見性就是無修真修)。

(下面意思是說,所以三者不須合、不曾散,本來是一。都是自性"能覺之心』,所以不再當作三種不同的事物。——佛說「無心、無相、無知見」等等,真實含義其實都是這個意思,都是"自性』真心,本無一物。)

注意:而不見性人就會理解錯「無心、無相、無知見」,搞成「滅心、滅念頭、滅知見、滅相」、另外一些人則象神秀一樣做工夫去「時時勤拂拭——不染著、不掛礙」等等,都是相似見解,不能見性。而不知「無心、無相、無知見」都是"自性』真心,無任何工夫可做!所以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曾有塵埃可染?】時時如是見得,只是認得都是自心,無法再從中取捨什麼當做自性,也無一物,無法染著。這就是所謂的"心不掛礙』,實際上為度眾生菩薩有煩惱憂愁時,就是心不掛礙,本來自性沒有動過。

菩薩現在世間度眾生,做世間事業、凡夫事,菩薩正這麼積極有為時,就是看似"心有憂喜、有掛礙』,其實就是"無為法』。

這不同於二乘人的"舍境取心』,不掛礙境界,不染著,壓滅憂喜、壓滅情感、壓滅知見。

其實,《楞嚴經》上六根解脫、二十五圓通的最核心的原理,都是如此(時時見性,無修真修,積極去做世間法,饒益眾生),但三乘人理解各不相同,生出各種方便法。

若說"首楞嚴三昧』、"祖師禪正法眼藏』,只是一心解脫,認得根覺、塵境都是"能覺之自心』,實相不合不散,不再"取著』也無可"捨棄』,按世間法行菩薩本願(雖然看似凡夫行,沒什麼奇怪,也無工夫做,卻能成佛作祖、廣度眾生)。如此在世間法上時時見性、無修真修,雖是凡夫身,已知一切就是自心本身(沒有變化過沒有作用過,不要錯會,積極按照菩薩本願去做凡夫事,就是自性不曾動過),逐漸自然道力充盈,永無入"五十陰魔』之憂慮,永不退轉,直至圓滿菩提。

《楞嚴經》卷七開示:觀世音菩薩能三十二應化身到世間,有梵天帝釋、有國王大臣將軍官員、聖人賢人、男人女人、居士、和尚道士、天仙、鬼神等等,各種身份都有顯現。

眾生在世間,如果喜歡做什麼事業,觀音菩薩就顯現出這個行業的尊者,來度他解脫(其實就是度他見性)。即使他喜歡小乘不了義修法,觀音菩薩也會顯示出聲聞/緣覺/獨覺的尊者身份度他解脫(給他講大乘了義佛法、度他見性成佛。)

——這就是在告訴我們說:世間見性的不退轉菩薩,在世間做什麼事業,隨自己的愛好和志願,都可以做。只要是行菩薩道就是善法,在其中都能時時見性無修真修。

===============

新浪網友有個誤解很有代表性,答覆轉過來。yangguang20008 2014-05-21 08:43:55您好,大德師兄,起世經上有佛關於打坐的開示,可見當時佛是鼓勵大家打坐的,楞嚴經上有打坐出現的種種境界,佛說非為證聖,並沒有說讓大家別打坐呀,為什麼現在人們都理解成了不讓打坐?楞嚴經云:「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楞嚴經上這樣寫,是讓大家誦楞嚴咒,張貼楞嚴咒,或者身帶楞嚴咒,就可以防止魔擾,沒有說不讓打坐的呀?-----------------財富禪 回復 yangguang20008:2014-05-21 20:42:12打坐是一種修禪定婆羅蜜的方便法,可以用,但是那和成佛沒關係。祖師禪多次告誡門人不要打坐,佛在《父子合集經》等多部了義經也都說:修五婆羅蜜上千劫也不如剎那正念觀察般若。禪定也不就是打坐,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很多都不是打坐的法門,裡面真正見性的都是暗合於祖師禪的般若正觀,這才是真禪真定。因此六祖反覆告誡門人:「汝等慎勿坐禪、觀空、觀凈、及空其心,此心本空」。臨濟祖師反覆斥罵:「有一般瞎禿子飽吃飯了便坐禪、觀行、把捉念漏」,向內修、向外修等等,要門人見性時時正念觀察般若,「免被野狐精魅惑亂」。

------------------

-------------------------------

3、其他大乘了義佛經印證"見性』後如何"無修真修』?

用不用專修禪定之法?

見性的菩薩不用專修禪定之法(包括禪定、不掛礙、不染著、熄滅知見等等,都是禪定功夫),因為那只是人天善法。禪定既不是成佛,也不能改變業力,與成佛沒有任何關係。

禪定最多修到天道(有28層天,對應28種禪定功夫;其餘的低級禪定更多,都是地行鬼仙的功夫而已)。

有沒有禪定,就和窮人和富人差不多,跟成佛沒有一點關係。只要見性,窮人富人都能成佛,不見性都不能成佛。

天人要想成佛,也要見性後時時無修真修,和人的修法是一樣的。六道眾生要想成佛都要這樣,在各自的世間里,時時見性無修真修,都可以成佛,不需要非得到天上才能成佛。

時時見性需要「終身不退轉」。由於天上的時間慢,一天頂人間百年甚至更長,天人一生比人間一生時間長得多。

這樣算起來,還是在人中修行無修真修,花開見佛證無生法忍的時間更短一些。在天上地上都是這樣。不需要羨慕天人安樂,在哪裡都是一個修法,一個結果。

無修真修只在時時見性,終生不退轉,不在於什麼非得當個國王大臣、有個天仙神通!

修禪定的都是羨慕天人安樂、神通,或者誤以為到哪裡能成佛。其實,那裡成佛還沒有人間快呢!太安樂了也不思解脫。

迷於修禪定,就像一個農夫,羨慕國王富貴,夢想去當國王,放棄了屬於自己的農田,十億人中沒有一個能成功,絕大多數這樣做的反倒落得兩頭空。

就算當了國王你就能成佛了嗎?國王想成佛還是要時時見性、無修真修,和普通農民的修法一個樣。

沒有必要去修神仙皇帝,倒不如按照佛教的真法,在自己的身份上隨自己的志願做世間的善事業,時時見性、無修真修,還快一些。

沒有必要在人間卻非要羨慕天人有禪定,成佛與禪定功夫無關!只要時時見性無修真修,人間凡夫和天神一樣都能成佛,甚至比他們快得多!

所以六祖不重禪定,反覆告誡門人不要修禪定功夫,只是時時見性。倒不如按照佛教的真法,在自己的身份上隨自己的志願做世間的善事業,時時見性、無修真修,還快一些。

沒有必要在民間卻非要羨慕國王大臣富貴,成佛與富貴無關!只要時時見性無修真修,平民和國王大臣一樣都能成佛,甚至比他們快得多!

所以臨濟祖師反覆告誡:「我不取你國王大臣,也不取你辯似懸河,我只要你真正見解。」「今日學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見解。若得真正見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勝,殊勝自至。」

仰山祖師云:「不要三明六通,神通是聖末邊事,得本不愁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

趙州禪師開示正法眼藏,亦曾向學人賭咒發誓:若薦取這正法眼藏,時時保任五年十年而不得度,「截取老僧頭去」!

以下摘自《趙州禪師語錄》(二十六):師上堂,謂眾云:「若一生不離叢林,不語十年五載,無人喚你作啞漢。已後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截取老僧頭去。」【財富禪註:趙州開示:若明得並安住心性之理,終日語而未曾語,若能這樣(時時認得,自性其實不曾動)五年十年(時時無修真修),以後佛也奈何不了你。你若不信(這樣能得大自在),可以截取趙州之頭去!】

見性後,時時無修真修,"終生不退轉』於「無修真修」,定入聖位:

《六祖壇經》中六祖開示:「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定入聖位。」

就這樣在世間無修真修,時間久了,自然具足一切禪定神通方便。自古祖師多有如此得到成就者。

即使現世不顯發神通證量,根據凈土經典,這樣的人臨終能上品上生往生凈土,剎那就花開見佛、證無生法忍了。所以也是只需要一生的時間就能入聖位。

凈土經典的「上上品往生」,其實就是自性——常寂光凈土,自見心體月輪形,一切如來密凈妙圓,盡顯其中。也非實有一個極樂世界、安樂凈土。

其餘品的往生凈土,會使人感到好像是有個極樂凈土,佛菩薩在那裡教化大眾,安樂清凈,妙法蓮花。其實只是「化城」,如來願力所化。

《觀無量壽經》關於「九品往生」的開示,印證了見性之後無修真修是上上品往生:

上品上生(第一等人):見性後的菩薩無修真修(不退轉地),堅持在世間行菩薩道(普賢行),即使沒有功夫證量,即使行菩薩道還未普遍,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凈土,臨終就能"上品上生』於凈土,剎那花開見佛證無生法忍。

【財富禪註:經文上說的此人具「深心」,就是"見性』不退轉的人。佛經中的「深心」、「深行」,都是指見性、無修真修。

《首楞嚴三昧經卷上》:佛言:「如是,如是,如汝等說。若人不得首楞嚴三昧,不得名為"深行菩薩』,如來不謂此人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上品中生(第二等人):只是聽到第一義諦(見性)之時,不驚恐也不誹謗,但還沒有學會無修真修(還沒到"不退轉地』),此人深信因果,不誹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凈土,臨終就得上品中生。一宿後花開見佛,七天後得"不退轉地』,在凈土在時時見性無修真修,一小劫後證無生忍。

上品下生(第三等人):此人發願成佛普度眾生,把這個功德迴向往生凈土,臨終到凈土後一日一夜蓮花開。七日之中見佛身見不清楚,三七日後見清楚了,遊歷十方供養諸佛,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初地菩薩)。

中品上生(第四等人):一生持戒精嚴的人把這個功德迴向臨終往生凈土,也能即時見佛,但是才得個阿羅漢道,才是中品上生,是第四等人,和見性的不退轉菩薩相比,差遠了。(再往下,持戒不那麼嚴的第五等人、世間善人第六等人,到凈土後先得個須陀洹果,分別經半劫、一劫成阿羅漢。)

下品往生的(第七至九等人)都是惡人,因為結過善緣,臨終遇到善知識教他懺悔、求生凈土,這類人也能往生,但要經過六大劫、十大劫、十二大劫以後才能花開見佛,聽聞見性真法,悟無生忍。

人間好比只是「考佛場」,並非實有人間,不管你地位高低,不管你的菩薩本願在人間有沒有圓滿實現,最終花開見佛悟無生,本來無一物,人間本來就不是實有,真實義都是只有「自性」是唯一真實。

到凈土花開見佛後,曾經的人間如同夢幻一場,不用計較人間圓滿不。那只是佛菩薩給你夢中出的考題而已。只有時時見性無修真修,才是滿分答卷!在天上地上都一樣!

凈土經典的「上上品往生」,其實就是自性凈土——常寂光凈土,自見心體月輪形,一切如來密凈妙圓,盡顯其中。也非實有一個極樂世界、安樂凈土。

其餘品的往生凈土,會使人感到好像是有個極樂凈土,佛菩薩在那裡教化大眾,安樂清凈,妙法蓮花。其實只是「化城」,如來願力所化。

-----------------------

4、在世間無修真修的菩薩,怎樣降服煩惱?

見性之人,雖說「煩惱就是菩提、本來無煩惱,自性也沒有作用過」,這是從根本法上說的。

從世間法上說,度眾生過程中還是有很多煩惱,需要菩薩去克服解決的。這就需要一些善方便。

正這麼在為度眾生煩惱憂愁時,時時見性、無修真修,「煩惱就是菩提、都是自性,本來無煩惱,自性也沒有作用過」,為此設一切辦法,都是心無染著、心無掛礙,本無一物,無生無滅。

而不是二乘人以不敢做事為不染著。也不是不見性大乘人,以緣起緣滅、夢幻觀為不染著,如此見解以生顯滅,以滅顯生,不解真實義、仍有生滅。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開示:

稱念讚揚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功德,就是諸佛的很高深的行道!很難理解、不可思議。只有"一生所系菩薩』(即:不退轉菩薩、一生補處菩薩,即見性透徹的菩薩),才能真正信受奉行藥師法門,從不懷疑。

為什麼見性的不退轉菩薩,還要去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這不是初學佛人才念佛的嗎?

因為,剛見性不退轉菩薩,一開始沒有任何神通,降服不了世間法上面的煩惱,藥師佛發心供養/解決他們的麻煩,教給他們經常念藥師佛名號,常稱讚藥師佛功德,來降服煩惱,更好的在世間實現自己的菩薩本願。

我們雖然不和天人比享受,但是常念藥師佛號,可以使我們在人間能行菩薩本願時,少很多煩惱障礙。

《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中,地藏菩薩給大家講了"了義佛法』最關鍵的3種修法。真是"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深入淺出,慈悲為各種階段的修行人指明了完整的修行路徑:1)、祖師禪正法眼藏教的「真如實觀」(般若一體自性觀):知一切皆是自性真實體,無有"能覺之心、所覺之境』的差別,心境不二。以此知見,來練"無分別取相』(不起二見、不起異見、"心心不異』、心境不二),來轉識成智,圓滿菩提。2)、彌勒菩薩教的「唯心識觀」:一切唯心識所變,空假夢幻觀。以此知見,來練"心無掛礙』(心不染著境界);——地藏菩薩還指出:唯心識觀適用於根器鈍的人,打基礎用。根器利的人,或者已經修過唯心識定的人,可以直接用「真如自性觀」。

3)、地藏菩薩還進一步開示:煩惱不斷的眾生,應當專心念"地藏王菩薩』名號、然後過渡到「實相念佛」——再修"唯心識觀』、"真如實觀』。

——如果雖然信受了以上2法,但自身仍有障難,煩惱不斷,應當於一切時中(哪怕正做別的事也在心裡念誦),至誠念誦"南無地藏王菩薩』名號。待此人此人善根增長了,應當(在念佛菩薩名號的同時,),再修"唯心識觀』——觀一切相皆如空假夢幻,不可染著。最高功夫者是修"真如實觀』——能念所念、能見所見,都是我自性。-----------------------

5、見性的不退轉菩薩,已經具足了六婆羅蜜

《金剛經》上佛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財富禪註:佛說的"六婆羅蜜』就是"自性』,不是六婆羅蜜。而"六婆羅蜜』其實也只有"一婆羅蜜』——般若婆羅密——"念念見自性』。】

龍藏018:《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得決定,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是人即"住不退轉地』。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喜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為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

【財富禪註:佛說:若有人聽聞了般若真理,心中已經決定信受奉行(無論證果與否),不懷疑也不驚詫、不疑悔,此人即已經是"住不退轉地菩薩』了,決定成佛無疑。凡夫見性以後,就已經具足六婆羅蜜了。】

詳見:龍藏018:《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c93c890101085o.html

寶積部《父子合集經》中,佛對凈飯王說:「修"五婆羅蜜』一千劫,不如須臾正念觀般若。」

這是說,修其他五婆羅蜜法門一千劫,都不如一剎那正念觀察般若——時時見性,修無修真修,哪怕財一剎那,都超過了前面那些修行功德的總和。

詳見:修"五婆羅蜜』一千劫,不如須臾正念觀般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c93c890100zyva.html

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云:(見性之人)「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

凡夫這樣見性的"不退轉菩薩』一開始並沒有任何神通,自己也預知不了危險,自己也保護不了自己。理論上的經證有很多,幾乎所有的一佛乘的大乘了義經典(大藏經般若部有很多,其他部也有很多)都有開示過這個觀點。

事實上的證據,《大乘方便經》也提到過一個證據:

「佛復告智勝菩薩:善男子。乃往過去世,遇然燈佛,時有五百賈人,為求珍寶,入於大海。

善男子,時賈人中,有一惡人,多懷奸偽,常行惡業,初無悔心,善知兵法,恆為寇賊,奪他財物,以為產業,狀如賈人,共諸賈人,同載一船。時彼惡人,如是思惟:"此諸賈人,大得珍寶。我今當殺此諸賈人,取其珍寶,還閻浮提』。如是思惟已,欲殺諸人。

善男子。爾時有人,名曰"大悲』,於彼眾中,作大導師。時彼導師,於夜夢中,見海鬼神,來作是言:

「汝此眾中,有一惡人,如是相貌,恆為寇賊,劫他財物。彼人今生,如是噁心:"我當殺此五百人已,取其財物,還閻浮提。』若此惡人,得遂本心,殺五百人者,作大惡逆業。何以故?此五百人,皆是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菩薩』。若此惡人殺諸菩薩,以此業緣,障礙罪故,一一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惡人,於其中間,常在地獄。汝為導師,可作方便,令彼惡人,不墮地獄。彼五百菩薩,亦復可得,全其身命」。

【財富禪註:凡夫通達般若真理(見性)之人就是"不退轉菩薩』,一開始並沒有任何神通,自己也預知不了危險,自己也保護不了自己。這裡就是事實的證據。

這五百不退轉菩薩,當時只是下海尋寶的商人,他們並沒有任何神通,自己也預知不了危險,自己也保護不了自己。而佛陀的前世是他們的導師,也沒有神通預知這件事,但是海神來護法來給他報信。他想"我要是告訴大家,他們都會殺此惡人,犯殺生重罪。我要是不管,這個惡人就會犯下殺菩薩的地獄重罪。不如我獨自殺掉這個惡人,如果因此下地獄不讓他們受罪。』於是佛陀的前世為了保護這五百不退轉菩薩不得已殺掉了惡人,同時也保護了這個惡人(幹不成殺菩薩的地獄罪)免下地獄,佛陀的前世因為行此"方便大悲』的緣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

另外,《大乘方便經》中,有很多見性不退轉菩薩示現的善方便,統稱為「第七婆羅蜜」。

詳見,《大乘方便經》: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c93c8901010jtg.html

彌勒菩薩的《彌勒說菩薩戒本》,也是大乘菩薩在世間行法的行為準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c93c890100v7wg.html

在世間行佛法的準則——彌勒說菩薩戒本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又叫普賢行,概括了菩薩行的主要方面。小乘人學菩薩,只把無條件忍辱當作是「恆順眾生」,這不全面。全面的是按照《大乘方便經》中教的「第七婆羅蜜——方便婆羅蜜」去行菩薩行。《彌勒說菩薩戒本》其實就是「第七婆羅蜜——方便婆羅蜜」的具體準則。

《彌勒說菩薩戒本》中,對菩薩遇到各類情況怎麼變通,都有詳細的規定,特殊情況為度眾生對戒律可以開緣。這就是以大乘菩薩「恆順眾生」,恩威並施,變化自在。但是必須遵守在自己的身分上應該遵守的戒律,如果權開方便,需要嚴格符合《彌勒說菩薩戒本》戒律開緣的條件。不準隨意"以空破戒』、或教唆他人"以空破戒』——那樣就是"走火入魔』,褻瀆真法,必入地獄!

若大乘菩薩為度眾生權開方便,也須嚴格符合"大乘菩薩戒』規定的"權開方便的適用條件』:事前不是自己控制不住而心想犯戒的,事中必須"心無四相差別、心無染著』,事後為不得已開戒律而迴向相關者。若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自己心有染著的,或輕易破戒、或教人破戒,必有無量罪過,輕則遭到他人報復、或遭到護法神懲罰,重則下無間地獄,業障現前時,悔之不及。一些道心不堅固的犯戒沙門、居士,看了佛菩薩、祖師教的"實相修行法』後,見之歡喜,以為不要遵守戒律,可以放縱身心了、以為"行殺盜淫妄也無妨』了。此等小根之人、聽聞無上真法,因智慧不足無法完整領會,就會"撥無因果、熾然作惡』、走火入魔。此等人實際已經是魔徒,還到處借講經說法宣揚邪見、當做都是佛菩薩說的。達摩祖師早就嚴厲告誡:「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解」。《彌勒說菩薩戒本》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c93c890100v7wg.html

《彌勒說菩薩戒本》規定舉例:

「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女色,現無系屬,習淫慾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舍不善業"。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多生功德。」(財富禪註:《彌勒菩薩戒本》規定:

(在家受菩薩戒者(居士),若有無主(未嫁)之女人耽於淫慾,向自己求貪愛。菩薩並不貪著她,但為了善巧方便引導她斷除邪淫,菩薩行人隨順她而行了男女之事,教給她端正人生觀讓她改邪歸正。這不犯菩薩戒,反而是大功德。若是出家人(沙門),則禁止示現自行任何不凈、犯戒之行,出家人不能開這種方便、不能隨順異性的染著。因為,出家人為了護持住持佛法,本身必須遵守小乘戒律,斷絕一切男女染著之事。)(財富禪補註:在家菩薩也不要輕易如此攝化人,能用正見正法教化人是最好的。因為,如果你的修行不夠深廣,去如此隨順異性染著的話,你不但攝化不了別人,還會因此被人纏住、陷害、敗壞家財、破壞名譽,影響你教化眾生,甚至連你的家庭和事業都被破壞了。《達摩祖師血脈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重點開示了"實相修行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c93c8901010r69.html。需要萬分注意的是:大乘"實相修行法』必須不違背自己本份上的戒律。若是居士,可以示現在家有妻子,但禁止邪淫;若是掌管刑法人員和鬼神,可以示現依法而殺生,但禁止貪贓枉法冤枉無辜;若是出家人(沙門),則禁止示現自行任何不凈、犯戒之行,出家人不能開這種方便、不能隨順異性的染著。因為,出家人為了護持住持佛法,本身必須遵守小乘戒律,斷絕一切男女染著之事。——若大乘菩薩為度眾生權開方便,也須嚴格符合"大乘菩薩戒』規定的"權開方便的適用條件』:事前不是自己控制不住而心想犯戒的,事中必須"心無四相差別、心無染著』,事後為不得已開戒律而迴向相關者。若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自己心有染著的,或輕易破戒、或教人破戒,必有無量罪過,輕則遭到他人報復、或遭到護法神懲罰,重則下無間地獄,業障現前時,悔之不及。一些道心不堅固的犯戒沙門、居士,看了佛菩薩、祖師教的"實相修行法』後,見之歡喜,以為不要遵守戒律,可以放縱身心了、以為"行殺盜淫妄也無妨』了。此等小根之人、聽聞無上真法,因智慧不足無法完整領會,就會"撥無因果、熾然作惡』、走火入魔。此等人實際已經是魔徒,還到處借講經說法宣揚邪見、當做都是佛菩薩說的。達摩祖師早就嚴厲告誡:「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解」。)

「出家菩薩,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

(財富禪註:《彌勒菩薩戒本》規定:(上面居士開女人緣的情),出家人不準和異性有任何不凈行,不準開這個緣,這是傳承佛教的需要,出家人如果開這個緣佛教就被敗壞了。《永嘉大師證道歌》云:「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

宣化上人開示那二比丘實際上並沒有起心犯戒:從前有兩個比丘一起住在山上茅棚里,無意中卻好像都犯了戒,而且很嚴重。怎樣犯戒呢?——這兩個比丘在山裡住,一天,其中一位比丘有事下山,在山裡住的比丘睡著了,這時來了一個樵女,這樵女生染污心,就(自己趁機)把這個比丘"強姦』了。這時下山的比丘回來,看這女人把他的同參給傷害了,就追她,這女人就跑,一不小心,她便跌到山澗,跌死了。——就這樣,一位比丘,因與女人行不凈行,就認為"犯淫戒』,另一位把女人追到山澗跌死了,就認為自己"犯殺戒』。他們於是就到波離螢光尊者那裡去求懺悔,這怎麼辦?波離螢光說這二人都是犯下無間地獄之罪,不通懺悔,沒有法子解脫他們的罪。

——那二比丘實際上並沒有起心犯戒。這時,維摩詰大士就對優波離和二比丘說:"無心無罪。』——你沒有起心去犯戒,這樣本來就沒有罪。而且從實相上來說,一切無不是佛性,本無一物,幻覺而有,如同夢幻。心無染著則無罪。若明了實相,亦無罪性可得。把他們的懷疑除去了。

《維摩經》弟子品第三: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凈故眾生凈。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凈;"顛倒』是垢,"無顛倒』是凈;"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凈。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

6、不退轉菩薩,須於三乘教一體護持

雖明正法眼藏第一義諦,但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妙法,於三乘教一體護持。不悟第一義諦之前,一切佛法,都是助緣、結佛緣、令人善根增上,幫助開悟般若第一義的無上方便妙法門。悟了第一義諦以後,一切佛法,都變成自行化他、六度萬行、莊嚴佛土、普度眾生的無上方便妙法門。所以:

《法華經》說:「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須於三乘教,一體護持。《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花品第二:世尊靈山會上對大迦葉付囑了"正法眼藏』以後,又說:

「迦葉當知:汝所付屬,八萬藏經。是諸教者,是即乘一心器也。譬如世間牛車馬車,是為諸法,乘之渡於道路器也,所有教經亦復如是。汝能奉持」。

----------------------------但是需要鑒別清楚,很多常見的方便法,雖是佛教的善法,但都不是究竟法,不可與正法眼藏混淆。

比如,黃檗禪師說:「唯心所變、唯識所現,猶是對外道邪見人說」。

一般人都搞不清楚為什麼?還以為那是正法眼呢?

如同32種色盲看一幅畫,看到的其實是一個"實相』,但色盲各自錯覺的32種"幻象』都不同。如井繩被錯看成一條蛇,其實井繩未曾變,那條蛇也不曾有,那條蛇其實就是井繩。而真心"實相』未曾動過,未曾變化出各種幻象,幻象其實就是實相本身。一切妄相,其實都是妄心顯現的。最初的錯覺是覺明分離,"能覺』被立為心(精魂),所覺的"明』被立為境(相),又立心對境的作用為"知見』。本是一真,心境才分離,剎那則成兩妄三妄。如此分別取相下去,則產生十法界的幻覺。「識迷無因,因迷自有」。若說"此真心"實相』剎那間幻化了32相』,乃至於說"真心實相幻化了自己看到的一種幻象』,猶是佛菩薩對外道邪見人說。所以黃檗說:「所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所變、唯識所現),此猶是對外道邪見人說」。若把方便說當作真說,必混淆真心與妄心,誤以"原來此妄心(精魂、心識、根覺)就是佛性,而一切是此妄心(精魂)所幻化的(已心境分離了)』,則是迷人。「王庫內都無如是之刀」。若以"能覺心』(精魂)為真心,以"境』為妄,則必然要唯取著"根覺』(佛早說了心不在內、不潛藏在根里),盡捨棄"妄塵相』,去作那"滅妄求真』的功夫。則此心仍是心境分離的,仍成妄心,落入二乘方便法修行。「以生滅心求於真常,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以如此不了徹知見而修行,若不悟真理,三大阿僧只劫也不能成佛。究竟說是"能所一體,心境一如,真妄不二,不舍妄不取真』,皆是真如自性、妙覺明體。真心妙覺明體不離妄心,也不即是妄心,未曾變化諸有為相。若不心境分離,心與境才一體都是這真心妙覺明體。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開示:以一切法猶如幻焰,不堅牢故。譬如此會,十佛世界微塵數等大菩薩眾,皆共住此摩竭提國,十二由旬,不相障礙。彼一一塵,各受無數諸佛世界,或仰或覆,或相向背,或復傍住,或相涉入,而無障礙,亦復如是。如人夢中見於一處,有種種事,以非實故,而無所礙。【財富禪註:這一段說一切法皆非實有,如夢如幻,眾生錯覺,所見法界互不相同,同時存在於現前,而互不妨礙。】是一切剎,靡不唯其心之所現,或見劫燒,或已燒盡,或風所成,或凈或穢,或復無佛。皆由眾生隨自心業,見如是等種種不同。譬如餓鬼,饑渴所逼,詣恆河所,或有見水,或有見灰、膿血便痢、不凈充滿。眾生亦爾,各各隨業,見其佛土,或凈或穢;或佛在世,或入涅盤,或處道場為眾說法;或有聞說第一義諦,或復聞說讚歎施法,或見行住,或見坐食;或見身長世人一倍乃至七倍或一由旬、或百由旬、或千由旬,或見威光如日初出,或如滿月;或由業障,值佛世尊久已滅度,或有不聞諸佛名字,如彼餓鬼,於恆河中,都不見水,但見種種雜穢之物;或見諸佛,各從本土,示現威德大菩薩形,來入此會;或一剎中,眾生唯見劫火所燒;或一剎中,眾生充滿,咸共見佛;或見如來攝一切剎入一佛剎,以一佛剎入一切剎。【財富禪註:這一段舉例說,所有不同的法界差別,都是眾生妄心隨自身業力眼根不凈,錯覺的不同而已,真心實無所現,亦無差別。】如眾翳者,同於一處,見各差別,互不相礙,皆由眼翳,不見正色。眾生亦爾,色性無礙,心緣異故,蔽於正見,不了真實。【財富禪註:如同32種色盲看一幅畫,看到的其實是一個"實相』,但色盲各自錯覺的32種"幻象』都不同。似乎32種幻覺同時存在於一處,而互不妨礙。而真心"實相』未曾動過,未曾變化出各種幻象,幻象其實就是實相本身,被錯覺了。識迷無因,因迷自有。若說此"實相』剎那間幻化了32相,乃至於說"實相幻化了自己看到的一種幻象』,猶是佛菩薩對外道邪見人說。若把方便說當作真說,則是迷人。王庫內都無如是之刀。】


推薦閱讀:

修真九要     (清---劉一明)
一篇文章盡覽天下丹道門派修真要旨
丘處機祖師修真箴言——讓你受益終身
道士不要妄想自己成仙
【修仙高手混花都】

TAG:佛經 | 修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