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得知自己的Uber評分只有4.4分後……
所謂雷區,是指Uber在高峰時段通過提價的方式為乘客快速招攬到司機,這一提價區域便是雷區。而一般乘客的心理,自然是儘可能避免在雷區內叫車。但因為Uber的雷區設置是非透明的,乘客無法得知雷區的範圍究竟有多廣。加之雷區內計程車資源稀缺,乘客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碰運氣試著走出雷區,要麼就在雷區內加價叫車。而我所遇到的這名司機正是被1.7倍加價吸引過來的,他怕的是眼前的我乃釣魚執法人員,故意在雷區內引誘Uber司機。以我那4.4分的可憐評價,會有這種想法也沒什麼奇怪的。最終這名司機還是態度友好地將我送到了「終點」,不過這個終點距離我真正想要去的目的地還差了將近1公里。我沒有作聲,依然像往常一樣道謝、道別並下了車。「Uber也不怎麼靠譜嘛。」這種想法第一次在我腦海里湧現。
(每一次乘車經歷,Uber都會發郵件給你)第一次坐Uber的印象是深刻的,整個體驗就像坐親戚家的車子一樣簡單,而且比打計程車便宜得多。在約定的地方等候,在約定的地方下車,車費則是直接在事先設置好的支付寶或是信用卡里扣,不需要你多動手指。唯一額外的步驟,就是為你的Uber司機打分。當然,懷揣著體恤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我都給了5分滿分評價。哪怕那晚Uber司機並沒有將我送到指定地點,哪怕某一次Uber司機甚至中途把我送錯了方向,我都沒有一句怨言。只給5分,成為了我乘坐Uber專車潛意識下的教條。但事實上你在給Uber司機打分的同時,司機也在為你的Uber賬號作出評價。可悲的是,我的那一點心意並沒有獲得美好的回報。Uber司機在打分時,遠比你想像的還要苛刻。或許你認為4.4分並不是什麼非常低的分數,但你要知道,假設每一次Uber司機給你的評分都不會低於4分,那麼我總共做了十次Uber,其中就有六次收穫了4分,這是多麼高的概率。我甚至還沒有坐過評分低於4.4分的司機,當然這可不是我自己選的。
很多人認為Uber司機遠比計程車師傅來得更和藹可親,然而他們卻是這個行業內最難伺候的群體。Uber司機有自己的聯盟,有自己的群,還會有自己的聚會,這是我與Uber司機聊天時偶然獲得的信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專職司機,開Uber純粹只是為了好玩,或是為了打發閑暇的時光。非專職司機,明白這一點很重要,意味著像我們這樣的Uber乘客並不是簡單的被服務對象。路邊打車時,計程車師傅面前的我們才是被服務的對象,因為他們是專職司機,服務乘客是理所當然的。但是Uber司機大多不是專職司機,我們充其量只是Uber這款軟體的用戶而已。我們能夠利用Uber的評分機製表達出對司機的不滿,相反Uber司機也是如此。為乘客打分,便是Uber司機發泄不滿的手段。因為作為乘客,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分數。你可以為話務員、客服打分,但見過話務員、客服為你打分的嗎?沒有,道理便是如此。所以當我得知Uber評分只有4.4後,我苦思冥想這究竟是為什麼?每一次坐Uber,我都不缺禮數。不在車內吃喝,不在車內扔垃圾,也不在車內大聲談電話,哪怕是打噴嚏、咳嗽之類的小細節我都注意到而加以節制。下車時,我總是很禮貌地道謝與道別,我認為這是對服務行業最起碼的尊重。而且我坐Uber的頻率也不高,至多也就十次左右,似乎沒理由給我如此低的分數。但當我仔細回憶坐車的過程時,才發現很重要的一點——在車上,我幾乎全程與司機無交流。之前已經提到過,Uber司機平日里多為普通的上班族,他們與大多白領精英一樣善於社交,打扮體面,和同道中人(Uber司機)一起聚會、參加活動,開Uber無非為了消遣。此時Uber司機與乘客之間就不只是簡單的供求關係了,乘客想從司機這裡獲得舒適的乘車體驗,司機也想從乘客這裡獲得一份愉悅。這份愉悅本質來講就是社交,他們想做一名有格調的司機,期望著在旅途中認識形色各異的人。Uber的格調正符合他們的品味,他們也想當然地以為Uber用戶也應該是個能說會道的人,這樣旅途才不至於孤單寂寞。這就是他們的一廂情願了。找到了一點方向,我便開始調整戰略。在之後的Uber乘車途中,我開始有意無意地與司機攀談,儘可能了解他們的想法。我的策略也很簡單,讓他們覺得我是個可聊的人,並通過聊天的方式讓他們感到旅途的快樂。此時我不知道究竟誰才是乘客,誰才是司機了。經過近五六次的努力,當我再一次坐上Uber專車後,我問那個司機:「師傅,我的Uber評分現在是多少啊?」他起初還有些詫異,只是含糊地說著「評分似乎挺高的」。在我的再三要求下,他終於回想起了我的分數:4.6分。我心滿意足了,這意味著之後的Uber司機幾乎都給了我滿分。
你永遠不會知道Uber司機究竟為什麼沒有給你滿分,正如同司機也不知道乘客為什麼會給他們差評。Uber司機不止一次地當面向我訴苦,說前段時間有人給了他們1分評價,這將大幅拉低他們的總評分。而Uber司機還透露,當評分低於3.5分後,他們將會被扣除30%的獎金。當有司機發現他們的評分從4.8變成4.5後,就開始焦躁不已,對乘客的態度可以用「卑躬屈膝」來形容,這也真讓人哭笑不得。所以他們會因為走錯路而提前關閉訂單,會因為怕接不到你而每次都主動打電話確認位置,這一切都歸功於評分,這讓我們享受到恐懼之下最好的服務。但這樣的恐懼,還能持續多久呢?隨著Uber司機數量的不斷增長,很多問題也開始顯現。司機對道路的不熟悉,越來越缺乏專業性,甚至還出現有邊開車邊講微信的情況發生,這些可不是靠提前關閉訂單就能解決的,也不是以優質的車型等當借口就能糊弄過去的。Uber也會逐漸淪為普通的專車嗎?儘管如此,我還是會堅持著我的「滿分評價」原則,這只是一份尊重而已。
至於自己的個人評分,我不會再去care這個東西了,因為我已經達到了目的,了解了我想要了解的情況。我認為司機的本職工作就是將乘客送到指定的地方,其他一切都是多餘或說是額外的。如果Uber司機認為我是個無聊或是不友善的人,那就讓他們給我打低分好了。我不想再去取悅司機,甚至理應對他們的話題做出積極回應,這不是乘客該做的事。
推薦閱讀:
※Uber遭封殺,Airbnb引非法爭議,共享經濟咋就這麼難!
※紐約時報:Uber巨資死磕中國市場 補貼或達車費3倍
※Uber
※Uber 創始人和 Peter Thiel 有什麼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