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貓癬、耳蟎、毛囊炎、寄生蟲病(跳蚤、體內寄生蟲、弓形蟲等)的治療,請看這裡

摘自:《婦女保健學》我國在70年代末即將「在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同時,注意提高人口素質」作為基本國策,胎嬰兒質量無疑是人口素質的基礎,只有胎嬰兒質量高才有高素質的人口,才有高素質的人口,才有良好的人力資源,才能使家庭幸福、國家興旺發達。影響胎嬰兒質量的因素主要有四種: 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孕母的職業以及不良行為和疾病、社會心理因素。人類的各種遺傳性性形狀(表型)和疾病,除偶然事件外,都是遺傳(基因型)與環境之間,相互通過複雜的生化代謝、病理生理變化,交互作用的結果。 Wilson(1972)分析出生缺陷病例中,由遺傳因素所致者佔25%;由環境原因,如宮內感染、母體代謝失調、藥物或毒物、放射線等所致者佔10%;由兩者相互作用所致或原因不明者佔65%。一、 遺傳因素人類受精卵繼承來自雙親的23對染色體,這些染色體傳遞由DNA(脫氧核糖核酸)組成的遺傳信息。這些DNA分子片段構成了基因,目前已知由10萬個基因控制著人體的生長發育和功能。基因可在細胞複製時發生差錯,也可因外界因素作用產生突變。DNA是遺傳的物質基礎,各種生物所以能世代保持其特性,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類結婚繁衍後代都是DNA決定的。基因不僅可以通過複製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還可以使遺傳信息得到表達。不同人種之間頭髮、膚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異所致。遺傳因素的作用包括主要基因、特異性基因和染色體畸變的影響。當代由於環境污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使基因突變頻率增高,使人群中致病基因增加。遺傳性疾病是指父母輩或祖輩由於細胞內遺傳物質缺陷,傳給後代所致的疾病。任何器官都可以發生與遺傳有關的疾病,目前所發現的遺傳性疾病超過了4000種。遺傳因素為主引起的疾病可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病3大類。1、單基因遺傳病 80年代統計,人類單基因遺傳病有3300種。由單個基因或一對等位基因發生變異所引起的疾病。1)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AD)位於常染色體上的兩個等位基因中,如果有一個基因突變,這個突變基因的異常效應就能顯示發病。該類疾病已達1700多種,如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多指、並指 等。其遺傳系譜特點是:遺傳與性別無關,男女發病機會相等;患者雙親一方有病,則子代發病機會為50%,若雙親無病,子代一般不發病;家族中連續幾代都有發病者。該種疾病的外顯率為60%—90%。1)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AR)致病基因為位於常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只有純合子才發病,雜合子不發病為攜帶者。發病者大多是兩個攜帶者所生的後代。這類疾病約為1200多種,如先天性聾啞 、白化病、苯丙酮尿病、地中海貧血等。雜合型隱性致病基因攜帶者,本身不表達相應的性狀,但可將致病基因傳給後代。遺傳系譜特點是:男女發病機會相等,發病與性別無關;雙親均為無病攜帶者,子代中有25%發病、25%正常、50%為攜帶者;家族中無連續幾代發病,往往只有患者一人;近親婚配者,子代發病率高。1) 性連鎖遺傳病多為隱性致病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男女發病率有顯著差別,如紅綠色盲、血友 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這類疾病約200種。致病基因一般是父傳女,母傳子,患者是隔代遺傳。遺傳系譜特點是: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其中只有一條有此隱性基因就不發病,男性只有一條X染色體,這條染色體有此隱性基因即發病,故男性患者的發病率高於女性;男性是患者則男胎都正常,女胎都是攜帶者;女性是患者,則男胎有50%發病,女胎有50%為攜帶者;女性是攜帶者,則男胎有50%發病,女胎有50%為攜帶者。2、 多基因遺傳病該類疾病目前有多少種,尚無明確統計。這類疾病是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涉及兩對或多對基因位點的遺傳病。這些基因並無顯性與隱性之分,每對基因的作用是微弱的,只有當累計相加超過閾值時才發病。發病還與個體是否易於患病有關,稱為易感性。當具有易感性的人,受環境因素,如三廢、病毒、藥物、營養、放射或情緒影響時,則表現為病態。此類遺傳病包括早發冠心病、高血壓、變態反應、糖尿病、精神分裂症、智力缺陷及先天畸形如唇齶裂、無腦兒、脊柱裂、畸形足、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等。多基因遺傳病的特點是:發病的風險率隨家庭人員中患病人數的增加而增加;風險率隨血緣關係的疏遠而降低,一級親屬>二級親屬>三級親屬;再發風險率與患病人數有關,一級親屬中患病人數愈多,下一代發病率愈高;患病率與種族、性別有關。如唇裂患病率在黑人為0.4‰,白人為1.0‰,黃種人為 1.7‰,且男多於女。3、染色體病人類染色體的數目及結構,不同種族及地域而異,通常是穩定的。正常人染色體的數目及所載基因間的排列順序和空間關係是一定的。染色體的數目或結構異常稱為畸變,由此引起機體結構與功能異常稱為染色體病,已知有300多種。染色體畸變發生於雙親的生殖細胞成熟過程減數分裂中,或雙親本身染色體異常的遺傳。1) 染色體數量異常主要由於生殖細胞成熟過程中染色體的不分離,細胞核中的染色體數目不是23對。 如果多出一倍、二倍或三倍,稱為多倍體,多倍體的胎嬰兒難以成活。正常人為二倍體;如 多出一條或減少一條,則成為非整倍體。多出一條的就構成某一號染色體增多的三體型,患者可以成活,但都有智力發育障礙;減少一條的就構成某一號染色體的單體型,常染色體減少一條的不能存活,只有性染色體減少一條,細胞內有X染色體的才能存活,細胞核型為45,XO,稱為Turner綜合征,患者為女性但性腺不發育。2) 染色體結構異常在內外誘因作用下,染色體發生斷裂,斷裂的染色體斷端能與其他染色體的斷端再結合。按斷端重組情況,可使染色體形成缺失、重複、倒位、移位等畸形。缺失的結果是遺傳物質的部分丟失,導致畸變,如貓叫綜合征(5p-綜合征)。結構的異常則改變基因間原有的順序,從而導致異常,如第3號染色體部分斷裂倒位引起的習慣性流產。Burkitt淋巴瘤為第8,14號染色體長臂間的相互易位。母親為染色體易位攜帶者時,可能有15%的子女受累;父親為攜帶者時,則有2%-—4%的子女受累。常染色體異常患者,常有嚴重的身體畸形,即使生存到生育年齡,長出現性腺功能障礙。僅有少數染色體異常者有生育能力,而且常生育染色體異常的後代;即使其後代染色體正常,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礙等非特異性異常。總之,從50年代初期發現DNA結構及闡明染色體數目和結構以來,到現代基因定位問題,人類對遺傳機制研究的進展巨大,但關於遺傳病的許多問題遠未能解決。我國12億人口中,遺傳病患者約有1.39億。若每年出生以1500萬人計,遺傳病活產兒約79.5萬。在各類嚴重疾病或殘疾中,約有9%起源於遺傳的原因。二、 環境因素人類總是和自然環境的各個組成部分—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地質圈處在一個辨證統一的整體中,這種統一表現在人體內60多種元素的含量與地殼岩石和海水中元素的分布規律的一致性,機體的調節機能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人類在體格、智力上的各種遺傳性狀,並非僅由遺傳決定,與所生活的一系列環境是分不開的。生態平衡的破壞、環境的污染,會給人類健康、繁殖、生存帶來危害。1、 原生環境原生環境就是天然形成的環境條件。這種環境質量比較差時,會影響長期居住在這地區的居民世世代代發生一些地方病。例如,氟磷灰石地區,水、土中的較高含氟量引起的地方性氟病、兒童先天性愚型;高山地區因雨水沖刷造成水、土中缺碘,可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克汀病流行。2、 次生環境次生環境就是人為的因素導致的生存條件的改變。隨著工業發展、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生態平衡破壞,環境質量惡化、環境污染嚴重地危害人群的健康和素質。不論是化學污染(如有機氯等農藥、有毒重金屬等)、物理性污染(如噪音、微波、輻射)或生物性污染(如病毒),均可造成人體急慢性中毒或致癌、致畸作用。胎兒的生理特點是對環境中有害因素有高度感受性,對於母體不出現中毒癥狀的劑量,即可引起胎兒中毒,例如,宮內汞中毒。環境中有害因素作用於胚胎後,其結局可能是胚胎死亡、流產、畸胎、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功能障礙如視力、聽力、智力的缺陷。環境中存在的致突變物質作用於人體生殖細胞,其後代將攜帶這種突變的基因,因而具有遺傳性。但生殖細胞中遺傳物質的改變,常需幾代人時間,不是短時間內能明顯表現的。環境污染物質常是低濃度、長時間作用於人體的,進入環境的污染物質又十分複雜,既有不同的生物效應,又有聯合作用的問題。如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後,發現歐洲某些地區的流產率、兒童甲狀腺癌等病的發生率上升,其他問題尚不清楚。三、 孕母的職業、不良嗜好、孕期用藥、孕期營養和食品衛生、孕婦疾病1、 職業性因素職業性因素對婦女生殖能力、胎兒發育,對男性生殖機能及第二代健康的影響均不能忽視。從受精卵到胚層形成這一時期對有害因素較不敏感,受精後第18天至第60天是敏感期,此後隨孕期的增加,敏感性降低。除對胚胎的作用外 ,職業性有害因素可促進妊娠及分娩期併發症增加,從而影響胎嬰兒質量。常見的職業性有害因素有以下幾種:鉛、汞、鎘、砷、汽油、二硫化碳、三氯乙烯、氯乙烯、麻醉劑氣體、放射線、噪音、微波等。這些因素經動物實驗證明對胚胎和胎兒均有傷害。2、 不良嗜好問題1)吸煙 吸煙孕婦的新生兒,比正常兒體重低,而且早產率高。Wilson(1973)觀 察吸煙孕婦組所生嬰兒先天性心臟病佔7.3‰,非吸煙組為4.7‰.Hernberg(1982)報告父親吸煙,母親不吸煙者,子代的先天缺陷發生率及圍產期死亡率,均隨父親吸煙支數加多而升高。父親不吸煙者子代先天缺陷率為0.8%;父親每天吸煙1—10支則為1.4%;每天吸煙>10支則為2.1%。2) 飲酒孕婦酗酒可使胎兒發生慢性酒精中毒,包括患兒體重減輕及面部異常,如小頭、小眼球、凹鼻樑、上頜發育不全、人中短缺等。這些新生兒出生時可有煩躁、震顫,以後可致智力減退及細微動作的功能障礙,圍產兒死亡率可高達17%。這些慢性酒精中毒兒的發生與孕婦的飲酒量有關。3、 孕期用藥孕產婦用藥對胎嬰兒的影響,於60年代歐洲出現海豹胎悲劇後,才引起人們的重視。情況是這樣:在50年代後期,西德市場上供應新葯「反應停」(Thalidomide)治療妊娠嘔吐。因效果好而被廣泛應用,但不久即發現服此葯後,所生嬰兒常有無肢或短肢,類似海豹的畸胎。此葯持續應用了5年,到1961年才被取締,僅在西德就產下5000例海豹胎。以後才引起人們對孕婦用藥的重視。1) 藥物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的特點在胎兒發育的不同階段藥物的影響不同:A、 受精後的7天內,受精卵尚未著床,此期因胎兒、胎盤血液循環尚未建立,故不受藥物的影響。B、 受精後8—15天內,胚胎雖已著床,但組織尚未分化,藥物如有影響則引起流產,不致發生畸形。C、受精後15—55天,相當於末次月經後的30—70天,正是胚胎各臟器的分化階段,各臟器的萌芽都在這段時期內分化發育,易受藥物等的影響而致畸,例如神經系統的最敏感期為受精後的15—25天,心臟為20—40天,眼為24—39天,外生殖器為36—55天。此時孕母用藥會對胎兒發育造成很大影響。D、 受精8周後各臟器的萌芽已分化完成,並已初具人形稱為胎兒,這時藥物的致畸閾明顯上升,致畸影響也就大為減小。孕母用藥影響胎兒的原因是與胎兒機體的功能特點有關:A、胎兒的血液循環由臍靜脈進入胎體後,約有60—80%的新鮮血液進入肝臟,其餘的通過靜脈導管進入下腔靜脈,再進入右心房並通過卵圓孔進入左心房,再由主動脈進入腦部。因此肝、腦接受的血液最多,溶積和重量也最大,胎兒分解藥物的酶系統活性不完善,如胎肝缺乏葡萄糖醛酸轉移酶,藥物及其代謝產物易蓄積於肝臟中,胎兒血腦屏障滲透性高藥物易積聚於腦中; 胎兒腎臟中腎小球量少,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低下,藥物不易排出。B、 胎兒在孕28周以前體內脂肪積聚極少,即便到足月,也只佔全身體重的15%,因 此脂溶性藥物不易在胎兒體內積聚。C、 胎兒全身總水量由孕10周時的佔94%,到足月時約佔76%,故水溶性藥物易在胎兒體內積聚。D、 胎兒血液中白蛋白對藥物的親和力較低,因此遊離狀態的藥物增多。由於以上原因,藥物治療劑量對母體不致中毒,但已可能影響胎兒。2) 藥物對胎嬰兒的影響A、 毒性大的藥物此類藥物對胎兒有明顯的毒性反應或致畸形象,孕婦禁用。放射性同位素,如碘、鉀、鈉、磷等都容易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各種抗癌藥物對胎兒都可有致畸影響,特別是在孕早期用藥危險性比較大,而在孕中、晚期則相對比較安全;四環素能與鈣鹽相結合成為鰲化物,防礙鈣鹽進入軟骨和骨骼,孕早期用藥者可能引起肢芽發育不全和小肢畸形,孕16周後用藥者可影響胎兒骨骼發育,還可使乳齒髮黃,牙釉質發育不全。。B、 毒性較為肯定的藥物抗甲狀腺葯,如硫氧嘧啶或他巴唑,較大劑量用藥時,可抑制胎兒的甲狀腺功能,使甲狀腺素合成不足而患呆小病;性激素,雄激素能使女胎男性化,服用雌激素較多的孕婦所分娩的男嬰成長後容易發生睾丸發育不良、附睾囊腫和隱睾;鏈黴素類藥物對胎兒的聽神經都有不同的損害,其順序為鏈黴素>卡那黴素>丁氨卡那>慶大黴素;嗎啡,孕婦注射嗎啡後胎血中濃度高於母血濃度,對新生兒的呼吸抑制較強。C、 可能有毒性的藥物 用藥時要衡量利弊,然後抉擇,一般不必顧慮太多。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癲癇葯、解熱鎮痛葯、磺胺類藥物、氯黴素、抗滴蟲藥物等,孕母在孕早期服用這些葯都有可能對胎兒發育造成影響,故應慎用4、 孕期營養和食品衛生1) 營養A、 熱量及蛋白質 孕期營養不良主要是熱量和蛋白質的不足,其後果可造成:新生兒低出生體重;出生營養不良的兒童中,30%有神經與智力方面問題;低體重兒伴先天異常者較體重正常兒多8倍;低出生體重兒的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上升。B、 無機鹽與微量元素 孕期營養包括無機鹽及微量元素。若孕期缺錳可引起胎嬰兒先天骨骼異常、共濟失調、腦功能不正常;流產、畸胎、低出生體重被認為與鋅缺乏有關,中度缺鋅可致胰蛋白合成減少,DNA合成降低,染色體畸變,肺表面活性物質合成減少等。C、 維生素 人類孕期維生素缺乏或過多,可致嬰兒失明、眼部畸形、中樞神經或泌尿生殖系畸形。葉酸缺乏可致流產、死胎、畸胎、腦發育異常還與心理行為發育有關。2)、食品衛生有害化學物質可通過各種途徑污染食物,孕產婦服用後,通過胎盤或乳汁進入胎嬰兒體內,使胎嬰兒發生先天性疾病或畸形。如含汞廢水可經水體中生物鏈的濃縮並轉化為甲基汞,若通過海鮮食品進入孕婦體內可危害胎嬰兒。糧食保管不善霉變,由黴菌所產生的黃曲霉毒素B1是目前已知最強和最毒的致畸、致癌物質;食入赤霉病麥可使人體急性中毒及動物雌激素分泌增加,致不孕或流產。腌漬保存食物中,由於使用硝酸鹽及亞硝酸鹽,以及細菌與酶的作用,常有N-亞硝基化合物存在,該物質致癌性較強,動物實驗研究表明,懷孕動物食入後,早期可使胎兒死亡,中期致胎兒畸形,後期可使子代發生腫瘤。5、 孕母疾病1)、孕婦慢性疾病 如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炎、糖尿病、肺心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可影響子宮胎盤血流量,使胎盤灌注量不足,致胎盤功能減退,這類疾病的胎兒發生髮育遲緩的幾率高達30—50%,其圍產兒死亡率也明顯升高。2)、孕婦感染性疾病尤其病毒感染如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皰疹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以及弓形體、梅毒螺旋體等病原體,孕婦感染後,可致胎盤絨毛膜炎,使胎盤功能減退,影響胎兒發育。病原體還可垂直傳播至胚胎,導致胎兒死亡後抑制細胞有絲分裂,使染色體畸變,引起胎兒發育不良甚至畸形,危害極大。A、 風疹病毒感染風疹是病毒感染,主要發生於兒童期,一次受感染體內即產生抗體,一般以後不再受 感染。王傳文等(1983)對北京905例早孕婦女作血清凝集抑制試驗(HI)發現陰性者佔9.5%,說明這些孕婦從未發生過風疹感染,有可能於孕期感染風疹。孕婦受感染時,全身癥狀輕,皮疹並不明顯,常被誤認為一般性的上呼吸道感染,但病毒可於出疹前7—10天通過胎盤屏障感染胎兒,使胎兒致畸。主要為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心臟病和神經性耳聾、小頭畸形、宮內發育遲緩等。對胎兒的影響,並不取決於孕婦感染時癥狀的輕重,而與受感染時孕期的早晚有關,孕期越早得風疹對胎兒危害性越大。孕12周前感染者,胎兒常為多發性缺陷;孕12周後感染者主要為神經性耳聾;孕20周後感染者則幾乎無影響。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對在兒童期未感染過風疹病毒的婦女在婚前檢查或孕前給予免疫接種減毒後的風疹活體疫苗,接種後應避孕3個月,以免引起人為的感染。孕期不應接種疫苗。經證實孕早期曾患風疹感染者,應行人工流產。B、 巨細胞病毒感染巨細胞病毒屬皰疹病毒範疇,能引起巨細胞包涵體病,使受感染組織的細胞增大。一般用補體結合試驗檢測血清中的特異抗體,作出診斷。美國成年婦女中的感染率為30—50%,日本為65—90%,WHO指出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人群中,幾乎100%受感染。感染後無特異性癥狀,可有發熱伴血象中單核細胞增多和肝功能異常,持續數周自愈。妊娠後約有5—15%的孕婦,可在原有巨細胞病毒感染的基礎上激發,而於唾液、尿液或子宮頸的分泌物中排除病毒,此病毒能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國內外大量資料提示0.3—6%的新生兒有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感染的新生兒中約5%有嚴重的癥狀和體征,包括宮內生長遲緩、小頭、腦炎、視網膜脈絡膜炎、黃疸、肝脾腫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這些新生兒死亡率高,即使存活也常為殘缺兒。有人認為孕期巨細胞病毒感染可能是引起殘缺兒的重要原因。此病毒無特殊防治藥物,接種疫苗以防感染,尚在研究。C、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有血清2型,即1型(HSV-1)和2型(HSV-2)1型為口型或上半身型,2型為生殖器型或下半身型,即引起生殖器及腰以下的皮膚皰疹。感染胎嬰兒者主要為2型;孕早期感染者,病毒能破壞胚芽而引起流產,孕中晚期感染者雖極少發生畸胎,但可感染胎兒和新生兒。新生兒受感染後癥狀輕重不一,可有發熱、黃疸、出血、肝脾腫大及皮膚皰疹等,Nahmias報道298例新生兒感染,60%死亡 ,18%存活但留有後遺症 ,僅20%痊癒。該病診斷主要靠從水皰液中分離出HSV;也可作血清學檢查。D、 肝炎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是妊娠期黃疸最常見的原因,肝炎病毒已發現有5種。臨床上常見的為甲型和乙型。甲型肝炎病毒(HAV)主要通過含有病毒的水、食物、食具、手等經口傳播所致,孕婦非易感人群。甲肝病毒不能通過胎盤屏障,沒有垂直傳播關係。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感染,主要通過血液傳染,也可以通過接觸病員的分泌物,如唾液、精液、宮頸粘液等得到感染。妊娠合併肝炎以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者最為常見,發病率為0.025—1.6%。乙型肝炎部分會轉成慢性或無癥狀帶病毒者,傳染期長,難以控制,而且有轉化為肝硬化或肝癌的可能。孕婦合併乙型肝炎其病死率比非孕期高,是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孕期感染乙肝對胎嬰兒危害極大:妊娠晚期感染乙肝有較高的早產率(30—61.6%)、低出生體重兒發生率(13%)及圍產兒死亡率(130‰),畸胎率增加不明顯(2.6%)。乙肝病毒還會感染給胎嬰兒:孕婦在最初3月內感染者,胎嬰兒感染率接近零;孕後期感染者胎嬰兒感染率達69%。孕婦血HbsAg(+)者,則胎嬰兒感染率為40—50%;而HbsAg(+)且HbeAg(+)者,則胎嬰兒感染率升高至96—100%。胎嬰兒受感染後,一般不表現癥狀,但可成為乙肝病毒抗原攜帶者。多數在出生後3—6月末,轉為陰性;部分轉為慢性攜帶者,其中50%最終死於肝硬化或肝癌。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加強孕期監護,應將乙性肝炎病毒抗原抗體系統檢測列為產前檢查的常規項目,在妊娠早、中、晚期反覆檢查,以提高肝炎病毒檢出率;對有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婦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廣泛開展宣傳教育,肝炎流行地區的孕產婦必須注意加強營養;患病毒性肝炎的育齡婦女必須避孕,待肝炎痊癒後至少半年、最好2年後再懷孕。E、 弓型蟲病由弓型蟲引起感染的疾病叫弓型蟲病。弓型蟲的中間宿主非常廣泛,如羊、牛、豬、鼠、鵝、人等;終末宿主主要是貓,在貓的糞便以囊合子的形式存在。受感染的貓,每日從糞便中排除大量囊合子,囊合子在外界合適的環境中,經2—4天後分離出孢子囊,孢子囊被羊、牛、豬、人等吞食後受到感染。人群中的感染率隨養貓喜愛和生活習慣的不同而異,Bennett(1970)報道非洲坦尚尼亞人群中的感染率為40—42%,Ruoss(1972)報道英國倫敦人群的感染率為22%,我國高曉英等(1986)報道北京的感染率29.2%。這種後天獲得性的弓型蟲病常無癥狀,有時由於弓型蟲滋養體破壞組織細胞,使局部組織壞死而有腦膜腦炎、心肌炎、視網膜脈絡膜炎等表現。妊娠前孕母感染弓型蟲,因病灶被纖維組織層層包裹而局限化,病灶中的弓型蟲無法逸出,故對胎兒沒有影響。妊娠期初次感染者,弓型蟲滋養體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妊娠早期感染者可發生流產或畸胎;妊娠中晚期感染者可發生宮內發育遲緩,神經系統損害,如腦膜腦炎、腦性癱瘓、癲癇、心肌炎以及視網膜脈絡膜炎等。Thalhammer(1979)年報道542例妊娠期新感染者的妊娠結局是12例圍產兒死亡,173 例新生兒有先天性感染,其中70%無癥狀,15%僅有輕度癥狀,9%為重度。Desmonts(1976)年報道47例無癥狀的先天性弓型蟲患兒隨訪1— 10年,發現31%出現了視網膜脈絡膜炎。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孕婦不應接觸貓;不應食生的魚片或肉片;瓜果要洗凈後吃;切過肉的刀和砧板要清洗;接觸過肉的手要清洗。F、 梅毒螺旋體感染梅毒螺旋體所引起的感染稱梅毒。孕婦感染梅毒後經宮內傳播而感染胎兒,多在懷孕4個月後出現流產、早產、死胎、死產或分娩先天梅毒兒,死亡率及致殘率都很高。據統計,未經的早期梅毒的孕婦所生的嬰兒全部都不健康,20%早產,20%死亡,40%患先天梅毒, 20%可能正常;未經治療的晚期梅毒的孕婦所生嬰兒20%可能為死胎或早產,10%患先天梅毒,70%可能正常及健康。由此可見,梅毒的母嬰傳播對嬰兒危害極大,尤其是孕婦患早期梅毒對胎嬰兒的危害更大。預防:在婚前檢查或孕早期檢查時,應採用非特異性診斷進行篩查,確定診斷後,對孕婦可用青黴素治療。治療後均應隨訪2—3年。妊娠梅毒則產前應每月複查。G、 淋球菌感染淋球菌所引起的感染稱淋病。孕婦受感染時,淋球菌不能通過胎盤感染胎兒,但於分娩時,當胎兒通過產道時可使眼部受到感染,如未及時治療,可使角膜發生混濁和潰瘍,導致失明。四、 社會心理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較為複雜,它既包括個人的家庭傳統、道德觀念、文化教育、社會背景、也包括受這些因素影響的個人認識和思維、情感和意志、人格和信念等。而由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人類緊張狀態,常常導致人們發生心身疾病,影響人們健康。婦女在孕期,生理上發生較大的變化,在精神上也會有響應的變化。孕婦的情緒對胎兒的發育和分娩起很大作用。研究表明,情緒活動與大腦皮層、中樞神經系統、植物神經系統等關係密切,情緒變化會引起生理變化。孕婦的心理狀態會多渠道影響胎兒:1、 當孕婦的情緒過度緊張,腎上腺皮質激素就會分泌過多,就可能阻礙上頜的發育而形成齶裂。2、 長期處於憂鬱的孕婦,血液中營養成分不足,常會引起早產或宮內發育遲緩。3、 長期嚴重焦慮的孕婦,經常伴有惡性妊娠嘔吐,並常導致流產、早產、產程延長或難產。這種孕婦所懷的胎兒,不但在宮內運動多,出生後也往往多動,容易激惹,好哭鬧,甚至影響餵奶和睡眠。4、 遭受重大精神創傷的孕婦,流產率、早產率和胎兒畸形發生率均較高。因此,作好孕婦的精神衛生,保持孕婦情緒穩定,心境愉快,對胎嬰兒質量大有影響。
推薦閱讀:

病從口入 | 食源性寄生蟲病
(轉載)美味殺機;1200萬人感染!你還敢生吃淡水魚嗎?寄生蟲肆虐
貓身上的寄生蟲詳解及應對方法揭秘
體內寄生蟲的驅除
豬的常見寄生蟲病

TAG:寄生蟲 | 治療 | 跳蚤 | 毛囊炎 | 貓癬 | 這裡 | 關於 | 看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