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常常看到父母吵架、酗酒、暴力行為,當他們長大成人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往往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所以,為人父母者千萬不要在兒女面前吵架或暴力相向。 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家M. Ehresnsaft教授發表一篇為期20年的調查研究報告,針對540名孩子及其母親進行研究。父母暴力相向 兒女起而效法 起初,Ehresnsaft為這些孩子做家庭訪問,每五年並做母子的家庭生活情況調查,二年前以問卷調查其生活變化、工作情況、侵犯性、夫妻感情與有無暴力行為等,結果發現,幼時曾被人虐待、毆打或性侵犯者,長大成人後較易有行為上的問題。 過去的社會工作較注重於安置受虐兒童,治標不治本;關鍵應是避免它的發生,尤其是少年時期的家庭生活。如果孩子曾經被毆打,則他們長大後也會如法炮製,誤認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夫妻有一方兒時曾受暴,那他(她)也會對另外一半施暴。一旦出現暴力行為就很難改變,故父母的表現對孩子有極大的影響力;又如果父母過分處罰兒女,或不如意時拿兒女出氣,也會留下無法挽救的諸多後遺症。 最近,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發表一項為期14年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父母俱全、家庭和睦的大學生表現較好,感情也比較穩定,吸毒的比率也比那些來自父母離婚的家庭低得多。而要維持家庭和睦要從日常的生活細節做起,親人多做感情交流最為重要。電視節目也會助長暴戾之氣 曾有報導指出,幼時,特別是六至九歲如果看太多暴力、侵犯性的電視節目,由於孩子沒有判斷能力,將演變成許多是非不明的錯覺,終究導致青少年犯罪行為。 曾有人討論行為與基因的關聯,如酗酒、害羞、同性戀、兇殺案等有特殊基因。疾病與基因的關聯是不可否認的,但許多深入的研究發現,並無任何基因能獨自運作而引起特殊行為。一些研究甚至很肯定地告訴我們,即使一個人具有犯罪或酗酒的基因,也不一定會犯罪、做酒鬼。曾經有報導指出,與酗酒父母一同生活的人,長大後酗酒的機率比常人高出二到四倍,但如果被人領養,則與常人無異。 後天環境與教育會改變人的行為表現,彌補先天的劣根性,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的經驗會在其腦部深刻塑造下來,故童年的家庭教育及生活細節會影響一生。
推薦閱讀:

2017 年 12 月 2 日東京京濱東北線赤羽站中國人被打受傷事件的來龍去脈是什麼?
#32.Charlie Murder
法律如何應對13歲少年之惡|暴力|青少年犯罪
校園暴力淺析 - 哥們乾杯!的日誌 - 網易博客
23拳,逼女人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TAG:孩子 | 家庭 | 家庭暴力 | 暴力 |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