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真的是自殺嗎?(83)
屈原為什麼要選擇農曆五月初五「鬼節」投江?
也許這是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學史之謎。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既作為紀念屈原,又作為惡月惡日驅避日。
五月,是個「惡月」,瘟瘡災疫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故百姓們要在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以避邪趨毒,父母都在端陽節這天將未滿周歲的兒女帶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端午。
所以,端午節不是什麼好日子,而是一個需要「躲避」的惡日子。
從司馬遷的《史記》看,屈原因政治憂憤而投江自殺。
但唯一的證據,只是屈原被放逐後所寫的《懷沙》。詩中稱,自殺的方式已然確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躍,去擁抱(「懷」)江底柔軟的泥沙。
30年代,胡適先生提出質疑,認為《懷沙》一詩中的許多話語並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後人根據他自殺的傳說而炮製的一篇偽作。
那麼,屈原究竟是怎麼死的呢?在海內外學者和歷史學家中,「謀殺」說十分流行。
屈原寫過大量的情詩,其中《湘夫人》最令人關注,從詩中推斷,此女美貌驚人,而且比屈原的地位更高;所以無法與屈原公開見面,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約會。
這個女人,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湘夫人」三個字,「湘」就是楚國;「夫人」,楚王的妻妾。
屈原與鄭袖的暖昧關係被楚懷王知道後,便以政治名義放逐了屈原,使他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面。
十幾年後,楚懷王駕崩時,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捲土重來,楚王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捕殺。追殺地點就是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後壓上石塊投入江心。
在當時的暴政下,目擊了這一謀殺過程的百姓們不敢說出真相,於是導致了「端午節」的起源:
五月初五,舉行哀悼屈原的祭禮,用賽龍舟隱喻當時追殺屈原的激烈場面;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糯米飯象徵著屈原的肉體,粽葉象徵著裝他的袋子,粽絲象徵著捆紮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裡,則象徵著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推薦閱讀:
※屈原《九歌》中的神話人物,有怎樣的性格?
※如何理解《滄浪歌》中「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
※《屈原 · 九歌》原文+翻譯+賞析
※鮑鵬山:端午說屈原(之三)
※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