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山水畫新技法實驗1
作者簡介:
劉安祥,號雲水山人,畫春堂主,49年生、重慶潼南人,「蜀中三張」 (張大千 張善子)張采芹嫡傳弟子,實力派山水畫家,新古典畫派創始人,通南北二宗,精多路畫法,其畫承古典神韻,開自家筆墨,自創十多種獨家技法,他筆下的雲山秀水以宋元經典的山水風骨,水墨華章的獨特風格,千姿百態的不同風貌,清新精美的筆墨風韻享譽海內外,作品被眾多中央、省市機關企業,海內外名流收藏。
他現為中國國際華人書畫藝術院副院長,重慶市美協會員,十多家機構藝術顧問、特聘簽約畫師,並編著有《中國山水畫總論》《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歷代傳統山水名畫220幅技法解》《中國傳統山水畫創新畫法》等十多部著作,入編多部大典,出版發行有多套紀念冊、郵票、郵幣卡等,重慶電視台等多家媒體作過專訪。
創新古稱求變,即不默守成規,不一味摹仿前人畫法而另闢奚徑另創格體。創新是藝術的永桓話題,之所以如是說,是因為畫壇創新實不容易,尤以能創出讓世人普遍認可的畫法更不容易,歷史上現實中有創意的畫法亦不少,但能為人們普遍看好和接受的極少,所以,歷史總會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摹仿之風,有的一種成功的創新畫法往往被摹仿流行少則幾十年,多則數百年。如李成范寬的畫法,幾乎北宋整個時代都在摹仿,而元畫則風行了明清兩個朝代數百年。
古人總結山水畫之變曰:山水則大小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李成范寬一變也,劉李馬夏又一變也,大痴黃鶴又一變也,這裡的變主要指筆墨技法的變化。創新求變通常是從四個方面努力,一是風格之變,二是筆墨之變,三是對象之變,四是構圖之變。
風格之變是指整體面貌的變化,有與他人不同的顯著特徵,如荊關李范的北派畫是以雄奇陡峭的高遠山勢構圖造型而彰顯其風格,而董巨元人則以平緩深遠的丘陵地貌構圖造型風格立身,這種風格上的差別一眼即可看出哪是唐畫哪是宋畫哪是元畫。
筆墨之變,通常是指筆法和墨法的變化,筆法的變化又主要體現在線法和皴法上,線法主要有弧線法,折線法和曲線法構圖,如荊浩的畫使用的弧線構圖,而關仝李成郭熙多用曲線構圖,馬夏則多用折線構圖,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皴法上更是各顯神通,比較典型的如董源、黃公望的披麻皴,馬夏的斧劈皴、王蒙的牛毛皴雲頭皴、倪雲林的折帶皴等,也使作品風格各異。
描寫對象之變,有的專門畫山,有的專門畫水,有的重點畫樹,有的則突出畫瀑布,有的專門畫江南小鎮,也有的專門取灘涂濕地,更有張擇端一類,專畫都市風情,無論取何對象,只要提練出它的美麗之處,畫出很美的畫面即可。下面列舉若干範例展示此三變。
構圖之變,是指在畫面布局,景物造型上出新,打破原有的模式,用新的思維方式,新的形式模式構建畫面。如南宋馬遠多採用一角構圖人稱馬一角,夏圭則採取半邊式構圖被稱夏半邊,元人倪瓚則以一河兩岸簡練的平遠構圖造型風格與眾不同,
一、中國傳統山水畫典型畫法
1、工筆法
宋代以後工筆山水己有較大發展,作得比較精細獨到,構圖造型,勾、皴、點、染,色彩運用都很成熟,且至今技法變化不大,因此,可作為工筆山水畫標本看待,其中宋代的趙伯駒,明代的仇英、清代袁江、袁躍都是專攻工筆山水的高手,清代鄒之麟、劉度、陳謨、陳卓、高岑、劉彥沖等一批畫家的工筆青綠山水亦成就很高。
勾線:如是原創作品,勾線前最好起草一個畫稿,待設計滿意後,再臨摹到畫紙上去,因為工筆畫非常講究形態美,不象寫意畫可以隨意一些。初學者勾線可用濕墨,忌用濃度較高的墨,以便可改可救,待正式定稿後,再用較濃的墨勾一遍。
勾線最好將紙豎立勾畫,平鋪在畫台上勾畫易產生視覺誤差。或勾好後應掛起來或鋪在地上反覆審視修正,直到整個畫面構圖,景物造型滿意為止。
下圖設計的是北派石質山巒,所以勾線採用的類似於鐵線描的剛硬線條,山石造型交錯凸立,樹木造型以松為主,遠山用點簇法點出樹叢。
先用淡墨勾畫出山石、樹木、祥雲的主輪廓;再細分出山石、雲霧局部關係線和樹枝伸展走向。注意石山石頭的線條應有稜角,不要勾畫成圓滑的卵石狀,同時注意留出遠景和題款空白位置。待審定完全滿意後,再用濃墨將近、中景線條重勾一遍。
畫樹:勾線時,可同時將樹木畫出來,因為樹木大多是近景,且通常是在山體的前面,因此要先畫出來。工筆畫的樹木多以松樹、枯樹、夾葉樹為主,畫樹要注意樹枝、樹葉伸展狀態,要敢將枝條伸展出去,最怕樹無伸枝縮成一團。
松針多以車輪針、碗形針為主,用小號狼毫勾畫針葉。夾葉樹多以小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棱形等圖例表示,也可畫些點簇葉。
樹榦雙勾出輪廓後,松樹可順著兩條線畫些魚麟片狀,柏樹用長曲線勾畫,雜樹可順著兩條線用散鋒枯筆點刷結合,皴出紋理,將雙勾線掩去,中間適當留白,樹榦上畫幾處結疤,分支上畫幾枝枯枝更顯蒼古。(圖3)
皴紋:工筆畫皴紋通常皴陰面,因為工筆的墨染不能太濃,以免臟畫,影響色染的透明度,這樣山石的陰陽區分主要靠皴法來體現。
工筆畫很講究細膩,所以皴法應以細筆為好,本圖採用散鋒刷點皴,將筆毛適當散開,沾少許淡墨,順著山石陰面輕輕刷點,形成似點非點,似線非線的皴紋,靠輪廓線條處密一些,線外邊稀一些,山石光亮面留白。待干後再用濃墨皴一遍,此次皴紋主要皴靠近輪廓線條處,不要全部覆蓋笫一次的紋理。且注意近景皴濃密些,中景稀一些,遠景淡一些,以形成層次感。(圖4)
渲染:工筆畫染墨不宜過濃,否則易臟畫面,宜用淡墨淡染,再用重彩渲染。染法以分染為主,以展現出墨色的韻味。
先染畫遠山,逆鋒用筆塗出遠山形狀,迅速用清水筆將下面染開淡化,以形成過渡自然的雲霧狀。注意塗一個山染一個山,不要塗上很多處再染,那樣就染不開了。
之後染松樹葉,將墨汁塗在樹葉上,迅速用清水筆將邊緣染開淡化,另注意不要過多將墨色染出樹葉,以防弄髒畫面。夾葉一般不需染墨,可直接染色。
工筆畫山石陰面因巳用皴法區分出了陰陽,可以不染,如染也只染一下個別大關係凹處和山石下部。順著輪廓線陰面塗上墨汁,迅速用清水筆將外面染開淡化,注意塗一段染一段,不要塗上很多處再染,那樣就染不開了。
最後染雲霧,工筆畫多畫祥雲,用淡墨順陰面分染,方法同上。(圖5)
染色:染色的方法與染墨基本相同,需待畫面徹底干透後再染,必要時還應加塗一層礬,以防翻墨弄髒畫面。工筆畫的渲染每次都染淡薄一些,多染幾遍,待頭遍干後再染二遍,層層加深,所謂三礬九染,方出好畫。
松針可用花青渲染,夾葉可多用幾種色渲染,予以區別。山石可用石青、石綠渲染,用橙黃加墨染山腳。工筆重彩色應重一些,否則就變成小青綠了。(圖6)
2、素畫法
素畫法是元代以後較為通行的畫法,特點是只有勾、皴、點而不染或少染,用墨清淡,畫面清爽,畫法也較為簡單。這種畫法即所謂的書法體,以書入畫的畫法。
勾畫出樹木,此樹以雜樹為主,設夾葉和點葉,用正鋒、側鋒筆法點簇出樹葉,可先用濃墨點,再用淡墨點外圍,分出層次。(圖7)
勾出山體輪廓線,用扁鋒破筆皴刷出山石、樹榦紋理,本圖用披麻皴。最後用刀筆點簇出山石上的草叢,勾畫出小船、飛鳥點景即可。(圖8)
3、勾斫法
勾斫法是傳統北派山水的基本畫法,特徵是以高山大嶺、蒼松古樹為原型,構圖雄偉大氣,講究布局造型,大多採用點子皴法,如關仝的釘頭皴,范寬的雨點皴,李成的麻皮皴,均工密精細,屬工寫結合的小寫意畫法,後期郭熙改變為較隨意的捲雲皴,南宋又變為斧劈皴等,使寫意性更強。下圖使用的熟宣,所以按勾、皴、點、染的步驟。
勾線:勾線看似簡單,實則關係到整幅畫成敗的關鍵,因為勾線實際是總體面貌的設計,通過勾線,山體、樹木的形態、走勢就確定了,這一步沒作好,後期無法補救,所以勾線後要掛起來反覆酌作修正,直到滿意為止。
用淡墨勾畫出山石、樹木的輪廓線,勾線應先勾近景,由近至遠,石質山和蒼松古樹線條不能太圓滑,應有一定的楞角,且線條應曲折有變化。(圖7)
圖7
畫樹:該畫有松樹、夾葉樹和枯樹,松樹碗形針葉,夾葉樹主要用小圓形圖案構成。樹榦部份用淡墨順著線點刷,皴出樹榦紋理。
樹枝上畫一些藤蔓,樹榦上點一些苔蘚更顯蒼古。畫藤蔓將筆毛刮成扁鋒,從上向下輕刷,長短不等,數量適度,並點些小點。苔蘚用正鋒點,數量適度不要太多。(圖8)
圖68
皴紋:山石均使用麻皮皴,用鈍筆蘸少許淡墨點皴陰面,靠線處皴密些,光亮面皴稀些。待干後,再用次濃墨和濃墨皴一至二遍,重點是皴山石陰面靠線條處,不要全覆蓋頭遍皴紋。皴時順便點簇出山上的樹叢草叢。(圖9)
先用淡墨皴一遍
再用次濃墨和濃墨加深
渲染:用淡墨染樹葉、中景山峰陰面。近景山石用濃墨染。
渲染採取分染法,用一支筆順著山石陰面塗上墨汁,另用中號清水筆染開淡化。遠山用淡墨塗出形狀,下面用清水筆染開淡化。
待整個畫面干透後,再將紙全部噴濕,用大號清水筆普遍罩染一次,罩染時,應在畫面內進行,避免將墨染出畫面弄髒天空。由於五代後的小寫意畫多為水墨畫,所以不再染色。(圖10)
推薦閱讀:
※最美桂林山水畫
※心系雪鄉曖暖情——杜曉波北國風情山水畫述評
※不同特點的四幅江南山水畫欣賞!
※山水畫家單玉清:墨韻奔騰展才情
※讓遠景有變化更生動,全靠這幾筆!山水畫技法遠樹畫法點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