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湖文化】風格相近的散文

聚集在白馬湖的名師大多又是作家,他們的文學成就影響甚為深遠。「白馬湖派」作家描寫白馬湖的散文都有「清」、「淡」、「樸素」、「雋永」的特點,他們描寫湖光山色,表達真情實感,闡發人生哲理。下面我們選擇一些片段,來領略一下這一流派的特點。夏丏尊被公認為白馬湖散文流派的領軍人物,他的《白馬湖之冬》成為「白馬湖派散文」的典範之作,多次入選各種散文集子和中學教材。他這樣寫白馬湖冬天的風:那裡的風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響,好像虎吼。屋宇雖系新建,構造卻極粗率,風從門窗隙縫中來,分外尖削,把門縫窗隙厚厚地用紙糊了,縫中卻仍有透入。風颳得厲害的時候,天未夜就把大門關上,全家吃畢夜飯即睡入被窩裡,靜聽寒風的怒號,湖水的澎湃。隨後,他解釋「白馬湖所以多風」的原因:那裡環湖都是山,而北首一個半里闊的空隙,好像故意張了袋口歡迎風的樣子。夏丏尊的寫景散文是這樣的清淡樸素,他的議論散文也一樣,清淡樸素之外又顯雋永和深刻。在《春暉》半月刊「課餘」欄目里有夏丏尊的一篇隨筆(後人根據內容加了一個題目《無奈》),從「同業某友近撰了一副聯句,叫做"命苦不如趁早死,家貧無奈作先生』」寫起,接著分析「無奈」,說它有「主觀」和客觀的區別。夏丏尊愛喝酒,於是便從喝酒說起,現身說法,入情入理。他說:慣吃黃酒的人遇到沒有黃酒的時候只好用白酒解癮,這是客觀的「無奈」;本來喜歡吃白酒的人,非白酒不吃,只能吃白酒,這是主觀的「無奈」。基督的上十字架出於「無奈」,釋迦的棄國出家也出於「無奈」,耐丁格爾「無奈」去親往戰場救護傷兵,列寧「無奈」而主張革命。啊!「無奈」——「主觀的無奈」的偉大啊!橫豎「無奈」了,與其畏縮煩悶的過日,何妨堂堂正正的奮鬥。用了「死罪犯人打仗」的態度,在絕望中殺出一條希望的血路來!「煩惱即菩提」,把「無奈」從客觀改為主觀的,所差只是心機一轉而已。這是我近來的感懷,質之某友以為如何?相信看過此文,不但「某友」能有所感悟,對於一般懷著「客觀無奈」而消極於人生的人也是一劑良藥。再看看朱自清的散文。他有一篇《春暉的一月》寫初來時看到的白馬湖景色:走向春暉,有一條狹狹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細小的顆粒,腳踏上去,便發出一種摩擦的噪音,給我多少輕新的趣味。而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的木橋。橋黑色,由這邊慢慢地隆起,到那邊又慢慢的低下去,故看去似乎很長。我最愛橋上的欄干,那變形的「卐」紋的欄干;我在車站門口早就看見了,我愛它的玲瓏!橋之所以可愛,或者便因為這欄干哩。我在橋上逗留了好些時。這是一個陰天。山的容光,被雲霧遮了一半,彷彿淡妝的姑娘。但三面映照起來,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裡,白馬湖裡,接著水光,卻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個小湖,左手是個大湖。湖有這樣大,使我自己覺得小了。湖水有這樣滿,彷彿要漫到我的腳下。湖在山的趾邊,山在湖的唇邊;他倆這樣親密,湖將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綠的,那軟軟的綠呀,綠的是一片,綠的卻不安於一片;它無端的皺起來了。如絮的微痕,界出無數片的綠;閃閃閃閃的,像好看的眼睛。湖邊系著一隻小船,四面卻沒有一個人,我聽見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詩,真覺物我雙忘了。(《春暉的一月》)如果說與夏丏尊有所不同,那就是朱自清的散文筆觸更細膩清新優美。晚睛山房

早期春暉,名人薈萃,不僅名師濟濟,而且名家絡繹不斷來春暉講學考察。一代宗師、高僧李叔同(弘一法師)就是其中一位名家,他幾度到酷愛的白馬湖誦經著書,並與春暉師生共聚。他的好友夏丏尊、經亨頤和學生劉質平、豐子愷等於1929年專門集資為弘一法師在春

暉後山腰建造三間平房作禪室,稱為晚睛山房。後山房毀於抗日戰爭時期,至今遺址蕩然無存。為紀念這位藝術大師和佛門高僧,1994年,上虞市弘一法師研究會募款在象山腳另擇址重建晚睛山房,新建山房共四間,仍有當年老山房痕迹。趙朴初、冰心和雷潔瓊分別為晚睛山房和弘一法師紀念堂題匾。於是具有紀念和教育意義的晚睛山房又在春暉校園邊重現,成為弘揚白馬湖藝術的教育基地。
推薦閱讀:

春秋末期旳吳越兩國皆地處江南地區,為何吳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踐劍會在湖廣地區旳楚國出土?
《周易》與中國文化之「根 」張立文
神秘主義與迷信有哪些本質上區別?
鞋趣橫生的中國古鞋文化
小北爸爸談讀書 | 每個女孩都有一個公主夢——《格林童話》

TAG:文化 | 風格 |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