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原文】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諧偶者,云何不等同耶?願天中天,普為說之!」
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燃燈。凈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後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戒而已,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燃燈、禮拜,恆懷狐疑。嗔恚罵詈,惡口嫉賢。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持著弊篋,衣服不凈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凈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或從宿行惡道中來,現世罪人也,非佛弟子,死當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現自衰耗,後復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積惡,其行不善。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緣所之,精神報應,根本從來,謂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無功,怨憎天地,責聖咎天;世人迷惑,不達乃爾。不達之人,心懷不定,而不堅固,進退失理,違負佛恩而無返覆,遂為三途所見綴縛,自作禍福。罪識之源,種之得本,不可不慎!十惡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從善生。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可以渡水。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福報自然,從善至善,非神授與也;今復不信者,從後轉復劇矣!」
佛言:「阿難!善惡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墮惡道!罪福分明,諦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語至誠,終不欺人。」
佛復告阿難:「佛無二言,佛世難值,經法難聞,汝宿有福,今得侍佛。當念報恩,頒宣法教,示現人民,為作福田,信者得植,後生無憂。」
阿難受教,奉行普聞。
阿難復白佛言:「人不自手殺者,不自手殺為無罪耶?」
佛言:「阿難!教人殺生,重於自殺也。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為縣官所見促逼,不自出意,雖獲其罪,事意不同,輕重有差。教人殺者,知而故犯,陰懷愚惡,趣手害生,無有慈心;欺罔三尊,負於自然神,傷生杌命,其罪莫大!怨對相報,世世受殃,無有斷絕。現世不安,數逢災凶;死入地獄,出離人形,當墮畜中,為人屠截,三途八難,巨億萬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時,令身困苦,啖草飲泉。今世現有是輩畜獸,皆由前世得為人時,暴逆無道,陰害傷生,不信致此。世世為怨,還相報償,神同形異,罪深如是!」
阿難復白佛言:「世間人及弟子,惡意向師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佛語阿難:「夫為人者,當愛樂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寧持萬石弩自射身,不可惡意向之。」
佛言:「阿難!自射身為痛不?」
阿難言:「甚痛!甚痛!世尊!」
佛言:「人持惡意向道德人、其善師者,痛劇弩射身也。為人弟子,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當視之如佛,不可輕嫉,見善代其歡喜。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寧投身火中,利劍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阿難復白佛言:「為人師者,為可得呵遏弟子,不從道理,以有小過,遂之成大,可無罪不?」
佛言:「不可!不可!師、弟子義,義感自然。當相訊厚,視彼如己;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崇禮律,不使怨訟。弟子亦爾。二義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誹謗,含毒致怨,以小成大,還自燒身。為人弟子,當孝順於善師,慎莫舉惡意向師。惡意向師,是惡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無異。天所不覆,地所不載!觀末世人諸惡人輩,不忠、不孝,無有仁義,不順人道。魔世比丘四數之中,但念他惡,不自止惡,嫉賢妒善,更相沮壞;不念行善,強梁嫉賢,既不能為,復毀敗人,斷絕道意,令不得行。貪慾務俗,多求利業,積財自喪,厚財賤道,死墮惡趣大泥犁中、惡鬼、畜生。未當有此,於世何求?念報佛恩,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濟神離苦,超出生死,見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入大罪。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耶!」
阿難復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緣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當云何?天中天!」
佛言:「阿難!有受佛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三尊,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
阿難言:「世間事,世間意,云何耶?天中天!」
佛言:「為佛弟子,可得商販營生利業,平斗直尺,不可罔於人,施行以理——不違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為世間事也。世間意者,為佛弟子,不得卜問:請祟、符咒、厭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擇良日、良時。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當啟三尊;佛之玄通,無細不知。戒德之人,道護為強,役使諸天、天龍、鬼神,無不敬伏!戒貴則尊,無往不吉,豈有忌諱不善者耶!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達之人,自作罣礙。善惡之事,由人心作,禍福由人,如影追形,響之應聲。戒行之德,應之自然,諸天所護,願不意違,感動十方,與天參德;功勛巍巍,眾聖嗟嘆,難可稱量!智士達命,沒身不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阿難聞佛說,更整袈裟,頭腦著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來,普恩慈大,愍念一切,為作福田,令得脫苦。佛言至真而信者少,是世多惡,眾生相詛,甚可痛哉!若有信者,若一、若兩,奈何世惡,乃弊如此!佛滅度後,經法雖存而無信者,漸衰滅矣!嗚呼!痛哉!將何恃怙!惟願世尊,為眾黎故,未可取泥洹。阿難因而諫頌曰:
佛為三界護,恩廣普慈大;願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別真,痛矣不識者,罪深乃如是!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兩,經法稍稍替,當復何恃怙!佛恩非不大,罪由眾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聞?世濁多惡人,還自墮顛倒,諛諂諀訾聖,邪媚毀正真。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是人是非人,自作眾罪本。命盡往無擇,刀劍解身形,食鬼好伐殺,鑊湯涌其中。淫泆抱銅柱,大火相燒然;誹謗清高士,鐵鉗拔其舌。亂酒無禮節,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獄中,洋銅沃其口。遭逢眾厄難,毒痛不可言;若生還為人,下賤貪窮中。不殺得長壽,無病常康強;不盜後大富,錢財恆自滿。不淫香清凈,身體鮮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則為大王。至誠不欺詐,為眾所奉承,不醉後明了,德慧所尊敬!五福超法出,天人同儔類,所生億萬倍,真諦甚分明。末世諸惡人,不信多狐疑,愚痴不別道,罪深更逮冥!蔽聖毀正覺,死入大鐵城,識神處其中,頸上戴鐵輪。求死不得死,須臾已變形;矛戟相毒刺,軀體恆殘截。奈何世如是,背正信鬼神,解奏好卜問,祭祀傷不仁,死墮十八處,經歷黑繩獄,八難為界首,得復人身難。若時得為人,蠻狄無義理,痴駿無孔竅,跛躄啞不語,朦朧不達事,惡惡相牽拘,展轉眾徒聚,禽獸六畜形,為人所屠割,剝皮視其喉,歸償宿怨對,以肉給還人。無道墮惡道,求脫甚為難;人身既難得,佛經難得聞。世尊為眾佑,三界皆蒙恩,敷動甘露法,令人普奉行。哀哉已得慧,愍念群萌故,開通示道徑,黠者即度苦。福人在向向,見諦學不生,自歸大護田,植種不死地。恩大莫過佛,世佑轉法錀,願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漿。慧船到彼岸,法磐引大千;彼我無有二,發願無上真!
阿難頌如是已,諸會大眾,一時信解,皆發無上正真之道,僧那大鎧甘露之意,香薰三千。從是得度,開示道地,為作橋樑。國王臣民,天龍、鬼神,聞經歡喜!阿難所說,且悲、且恐。稽首佛足,及禮阿難,受教而去。
[譯文]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後漢』,是指朝代說的,代表譯經的年代。『安世高』,是譯經人的名號。世高大師,是當時安息國人,以國為姓,名清、字世高。安息,唐稱波斯,就是現在的伊朗。世高大師,本是安息王太子,聰明仁孝,有智慧,有德行,多才藝。他父王故去之後,他繼承王位,不到一年,將王位讓給他的叔父,自己出家修道。法師與我們中國特別有緣,所以,得道以後,就游化中國,是中國佛教初期譯經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大師。他在後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來到中國當時的首都——洛陽。備受朝廷禮敬,譯出佛經共有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歷時二十二年。至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一七O年),才停止翻譯的工作,游化江南,在豫章(現在的江西南昌)創建大安寺,為中國江南有佛寺之始。他的傳奇故事很多,諸位可以參考高僧傳初集。
『沙門』二字是印度話,也是古印度對出家人的通稱。義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此處是表示大師身份的稱呼。
『譯』,是翻譯,將印度梵文,翻譯成中國文字。
以上,我們將本經的經題、內容、翻譯者,已經介紹過了。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諧偶者,云何不等同耶?願天中天,普為說之!』
這一段經文,是阿難請法的言詞。他提出兩個問題:(1)是學佛得到富貴,事事如意的果報。(2)是學佛以後,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貴、地位,所得到的是諸事皆不稱心的果報。同樣是學佛,果報為什麼不同呢?願佛慈悲,普遍為我們說出其中的道理!
『諧偶』,是事事稱心如意的意思。『天中天』,是佛弟子對佛陀的尊稱;意思是贊佛為諸天人中的天人,而為諸天共同尊敬,故稱之為『天中天』。
下文是釋迦牟尼佛的答覆,經文有三段。先答學佛得善報之由;次答學佛不得善報之故。後文訓誡學佛應破除迷信及錯誤的執著。
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燃燈;凈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後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這一段經文,是佛答阿難第一問,學佛得善報之由。
答中可分三點來討論:
第一、是師承。華嚴經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勿生疲懈,勿生厭足,皆應隨順,弗見過失。時善財童子一心憶念,依善知識,事善知識,敬善知識,於善知識起慈母想,於善知識起慈父想,得聞法已,歡喜踴躍....。』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求學無不重視師承。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國治天下平!
『從明師受戒』。歐陽竟無說:『師以知見為體,不以得果或但儀式為體。』法華經云:諸佛世尊為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涅槃、瑜伽,無不主知見,故唯知見是天人師。天人師,佛教唯一根本。
『明師』,是指對一切法,佛法及世間法,確實圓滿通達無礙,品學兼優,有修有證的老師。佛陀教我們學佛要求明師,雖然如此,明師畢竟是可遇不可求,若非宿世福德因緣,難得遇到。要是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也應當求一位正知正見,能聖言、能施聞者,而師事之。經云: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羅剎可帥。唯明達世出世法的好老師,才不會把我們帶入歧途,才不會錯指方向。尤其是當一個初入佛門的朋友,不免存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初學若不遇明師,縱然日後遇到真善知識,也不容易盡棄成見,改變方向。這是初發心學佛者,第一大事,就在慎重擇師,求善知識。
『受戒』,就是接受老師的教誡。『戒』字的含義,是學問融會於身心生活中,學問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學問;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圓融的修學。這一句經文的意思是:學佛要跟一位通達事理,有修有證,具足悲願辯才的好老師,接受他的教導,依教奉行。請看下文:
『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
這三句是講事師之道。古制,君所不臣於其臣者,當其為師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釋奠於先聖先師,天子北面拜。事師無隱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是以求學,第一要對老師生敬重之心,尊師重道,師道就是人道,師道就是佛道。老師的教誨,經典里所說的理論,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能做到專信不犯。一心無疑,叫專信。不違教訓,叫不犯。這是最好的修學態度。唐大圓居士說:『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無相無分別。次求後得智,能分別一切法。亦如中國往日教蒙童讀經,先但句讀,後乃開講,自然開悟,是為東方文化一貫之思想。學佛亦應熟誦應讀之經論,不求甚解,即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聞發思修慧,是為後得智。以是比較東西,東方不急求解,是培養根本智,而發達後得智;西方初學,即求甚解,是破壞根本智,而失後得智之用。』歐陽大師亦云:『今時有謂聖賢經論深理,不適孩提,當廢讀經。嗟乎冤哉!並此冥種而亦蕩然,有死之極,無生之氣矣。』之嘆!所以『專信不犯』是接受教學的不二法門。
『精進奉行』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純專一,勇猛向前,天天求進步,而不退轉。佛法教材——經典,是具有超越時空性質的教科書,是永遠不變的原理原則。唯其是永恆不變,才能大用無方。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歷代註疏中證實。同一部經,於其不變的真理中,必有其時代性的解釋,時代不同,需求亦異,而經典能作種種契合時代的解說,利益現代眾生。這就是不變根本智,而以後得智隨順眾生種種緣,得到厚生的大用。這正是日日新的『精進』。而不是讀死書的書獃子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佛教的教學,是日新又新的,是精進的,是永逮站在時代最尖端的!
能精進奉行老師的教誡,自然對於學問道業,日有長進而不致退失。第一小段的意思,就介紹至此。
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燃燈;凈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
這一段經文是講『修學』——『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形像鮮明』一句是修誠敬。『形像』指所供養的佛菩薩形像;供養形像,不是迷信,不是拜木偶,而是教學最高藝術化的表現。佛菩薩莫計其數,也不是泛神教,而是以其代表我們自己本性里的無盡德能。佛家、佛名,表果地性德;菩薩像、菩薩名,表因地修德。禮敬佛菩薩,意在敬重性修二德;自重自愛,莊敬自強之義。加『釋迦牟尼』一名,『釋迦』義為『能仁』,表性德中的仁慈;『牟尼』義為『寂默』,表性德中的清凈寂靜。『地藏菩薩』義為大地資源寶藏,引申為性修根本的——孝道,代表修德中的百善孝為先;其他如『文殊』表智慧,『觀音』表大悲,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彌勒』表大慈忍讓,『普賢』表性修廣大.....等等,不勝枚舉。諸如此類,在佛法教學中,務使學者眼見佛像,耳聞名號,皆能引發性修之心,興起向上之志,見賢思齊,依其典型,來塑造自己真善美的高尚品格,何迷信之有。更何況,釋迦是啟教的本師,菩薩是前期的學長;供養形像,正是教人學誠修敬,返本報始的教學法。人能存心敬賢,必然樂行善事,造福社會,救度眾生。這是佛教供養『形像』的意義。『鮮明』是說整潔,要時常保持佛像的整潔,這正是修習誠敬之道。
『朝暮禮拜』一句是修身。『恭敬燃燈』一句是修心。『朝暮』指早晚定謀,學佛者所必須修學的。『禮拜』是學禮,是學敬。敬禮人事,毋不敬也。孔子也說:『不知禮,無以立也。』又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況佛家『禮拜』的方法,是依據禪定的原理,動定無礙、動靜不二的道理而實行的,確是良好的養生健身運動。早起百拜;勝於早安晨跑多多。此中妙理,又有幾個人能道得呢?
『燃燈』是修心,『燈』代表光明、智慧和熱能;表我們性德本具的智慧光和慈悲的熱忱。『恭敬燃燈』就是表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溫暖別人。以誠敬心,燃起自己智慧之火、精進之火,放出無盡的光和熱,救世濟生。這兩句很像孔子所說的:『好學近乎智』。著重在『學』。
『凈施所安,不違道禁。』二句是說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意思是修正自已的身心行為。凡人之心,莫不為貪嗔痴三毒所障,真心正念不能現前,而身口所造,多是慳著財物,多求不息,開諸罪門,專造惡業,墮惡道中,誠為可嘆!佛教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修學人手處,即是『凈施』;『凈』是清凈,『施』是布施、是放下。『凈施』就是以清凈心,恭恭敬敬的修布施。這正是大乘佛法中所說的離相布施;就是不求報答,無條件的施捨。『凈施』的功德,能破貪嗔痴迷,能斷一切惡行,利樂大眾。同時,也正因為自己真能放下,斷除迷障,理事明達,身心自在。由此可知,『凈施』是正修行;而『所安』正是修正行為後所獲得的真實受用,也就是果報。
『不違道禁』,『道』是說理,『禁』是說事,這一句意思是說:一位佛門弟子,心之所思,不可違背佛陀所傳授給我們的『修行』原理原則。待人、處世不違背佛陀的禁戒——如五戒、十善等,做一個憑依道理行事的善人。這兩句與孔子所說的『力行近乎仁』的皆趣相同;注重在『行』。
『齋戒不厭』一句是工夫。心地清凈叫做『齋』。佛常教給我們,必須要學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正是要我們『修清凈心』,清凈心中,本具無量福慧。而我們的心,不得清凈,實在是因妄想習氣太多,未能證得,這是我們的奇恥大辱。佛教我們要學『戒』,『戒』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妄念、習氣、煩惱,恢復吾心固有的清凈德用。所以,『齋戒』兩個字,就是『懺除業障』、『降伏其心』的具體有效的修行法門。業障除盡,心極平等、極清凈、極慈悲,就叫做『成佛』。因此,『齋戒』的修法,是不可以時日計的,一定要不疲『不厭』,持之有恆,是真精進,工夫才能圓滿修成。『不厭』也有『不退轉』的意思。不退轉是大勇,孔子說:『知恥近乎勇。』這必須是事理都能通達的人,才能做到。
『心中欣欣』一句是說功德圓滿、法喜充滿,不亦悅乎的真實受用。
依照這一段經文所說的道理和方法,修正我們身心的行為、我們的生活必定美滿、幸福、快樂;然後才能體會到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第二小段『修學』要領,介紹至此。
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後必得道。
第三小段是說如法學習的利益。一個具有良好學習態度的佛弟子,必然是常受三界二十八天、諸天的天神、善神們的尊敬,擁戴和保護。『所向諧偶』,就是說:心之所向、行之所向,無論做什麼事,都能稱心如意而無障礙。『百事增倍』是指一切事功,都有日新月異的進展。『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此句說一切四王天、八部護法鬼神,敬護其人,同時,也為現前當來的大眾們之所敬仰師法。以上是說現前的利益。
『後必得道』一句,是講以後的究竟果報。『得道』就是『成佛』。成就圓滿智慧德能慈悲的完人。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佛說:像上面所說的,如理如法的事佛、學佛的善男信女,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
以上所講,是佛陀答阿難尊者第一問:『事佛得富貴諧偶者』的一段經文。
前面我們講到阿難尊者提出兩個問題:(1)學佛得到富貴、事事如意的果報。(2)學佛所得到的是衰耗及事事不如意的果報。同樣是學佛,為什麼果報竟然不相同呢?
關於學佛得善報的道理,上一段已經講過了。
底下經文所講的,是佛陀要為我們解說學佛得不善果的原因,想必大家對此問題都很關心。佛在本經,分作五點解釋惡報因果。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戒而已。
這四句經文,就是第一小段。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這是學佛不如法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沒有遇到好老師。楞嚴經上說:『末劫一切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又說:『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熾盛世間,廣行貪淫,殺生食肉,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炫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的說:『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傢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由此可知,學佛如果遇不到好老師,品學如何建立呢?尤其是初學,最要緊的,無過於親近善師。
『不見經教』是說不解經義,縱然每天念經,不解如來真實義,也等於是不見經教。解義好比認識路,受戒好比走路,如果不識路,試問究竟怎麼個走法呢?
『受戒而已』是說僅有外表的形式,三皈、五戒、在家戒、出家戒,雖然受戒,而於戒禮、戒法、戒行、戒相、開遮持犯,一無所知,又將從何下手修行證果呢?
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然燈、禮拜,恆懷狐疑,嗔恚罵詈,惡口嫉賢。
這一節經文,是說不得善報的第二種因緣。
示有戒名...心意猶豫。是講雖然有受戒之名,而缺乏受戒之實。名實不符,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他『憒塞不信』,『憒』是昏憒,自己迷糊,不能覺悟。『塞』指閉塞,對於師友的教導,不能理解,不能明了,甚至不能入耳,焉能生起信心?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業功德,沒有信心,必無所成。
因此,他的心思行為,自然就會時常『違犯戒律』,而對於佛法博大精深的理論、或是因果報應的道理,尤其是佛陀教人待人處世的原理原則——戒律,他們的態度是『乍信乍不信』,有時候,認為佛所講的道理,大概不錯。有時候,『心意猶豫』,不願接受、不敢接受,這顯然是未解其理的必然後果。如果道理不明,修法無知,便一昧盲從地奉行,就是所謂盲修瞎煉,結果總是屬於徒勞無功。
『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意思是說,對於聖學經典暨佛像,毫無尊重恭敬心;這是輕慢師承,不重視道學的表現。燒香、燃燈、禮拜、早晚課誦,也不能如法依教奉行。修學固然不廢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心行。香、燈是令人燃起自心的誠信、智慧、光明;禮拜是教我們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若不能如是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縱然是天天燒香、燃燈、禮拜,也等於是不燒香、不燃燈、不禮拜。由於事理不明,所以『恆懷狐疑』。平素一些不良的習氣,不能革除、不能改正,如嗔恚、罵詈、惡口,古云:利刀割禮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嫉妒賢人善事等等,這是修行人所不應該有的,還時有造作,怎麼能得好果報呢!
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持著弊篋衣服不凈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凈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
這一節經文,是說不得善報的第三種原因。
為佛弟子,最要緊的是修平等心、清凈心和慈悲心。若不能每天修學,一個月至少也應該修學六天。六齋日,以往是指農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等六日,這幾天應當修齋,培養清凈光明的心地,做修心養性的工夫。如今,我們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由君主時代進入到民主時代,意識型態、生活方式都時時在改變之中,然於身心之修養,每周也應當作一二日齋心的工夫,實在有益於心理健康,延年益壽、福慧增長。
『殺生趣手』,是指由於貪慾、嗔恚、愚痴等煩惱而起心動念,親手殺害眾生。這是佛教絕對禁止的,有很重的罪報,嚴重的破壞了慈悲一切和清凈心。
凡是讀書人,無不愛惜書本,甚至視書籍重於一切。佛弟子敬愛法寶——『佛經』,有重於生命者,因為『佛經』是學佛的依靠,印證知見、修正行為的準則。『不敬佛經』就不是學佛,正如不愛書本,就不是讀書人一樣。將佛經隨便放置在破爛的竹箱里,或者與髒亂不幹凈的衣物放在一起,『或著妻子床上、不凈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一句中的『座席』是比喻,比喻說:有客來訪,主人必為安設座席,以表敬意。我們對『佛經』也要有專用的『經櫥』、『書架』,這就是經書的『座席』,恭敬法寶之意。無有書架、經櫥,將經書視同一般書本一樣,隨便放置,是一種不重視道學修證的表現,學佛的人,連經書都不尊重,那還有什麼成就可言呢!
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或從宿行惡道中來,現世罪人也。非佛弟子。
這一節經文,是佛說學佛不得善報的第四種因緣。
論語中說:『子之所慎,齋、戰、疾。』疾病乃人生之所不免,佛法以破迷信、開智慧為宗旨。若是生病了,就應當一心調養,與醫護人員合作,以求早日康復。若能以凈信心,念佛菩薩名,有不思議的力量加持,這是屬於心理健康,有其甚深學理依據,不是迷信。如果不信佛陀教誡,而去信鬼神,『便呼巫師』,巫師是專門與鬼神往來打交道的一種人,男曰覡,女曰巫。來為病人治病、占卦問卜、或是作法解奏消災,『解』指解冤,『奏』是以文疏報告鬼神。『祠祀邪神』是世俗所謂許願、還願而祭祀那些不應該祭祀的鬼神。孔子也說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可見聖哲所見,大致相同。佛弟子對待鬼神的態度,應是敬而遠之。前清周安士先生,每過一切神祠,必祝願曰:『唯願尊神,發心出世,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早成佛道,普度眾生。』如是為鬼神說法,是學佛者應當學的。如果迷信邪鬼邪神,時常接近,自然就離遠諸天善砷,不會得到福佑善護。於是取而代之者,則是『妖魅日進,惡鬼屯門』。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常』指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常八德是中國人基本的人格,棄絕五常八德,其心行知見,自然與邪惡交感,『令之衰耗,所向不諧』,也是必然的結果。
這些人,何以不信佛言,不依教誡而行呢?佛又說:『或從宿行惡道中來。』『宿行』是指過去生中,意思是講:這樣的人,或者是才由惡道轉生人世,因此,還帶有前世惡道的邪見惡習,正是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惡習氣力求戒除,善習氣應當培養,關係迷悟、苦樂的果報,不可不留意。『現世罪人』,是佛說此人,縱然是受過三皈五戒、或者出家,由於尚存邪見惡習,多諸惡行,『現世罪人也』。他們有學佛之名,而名實不符;『非佛弟子』,佛陀不會承認他是佛弟子。
以上所說的四點,可見都不是真學佛,因此,現前果報衰耗不諧偶。來世果報則更為可怖!
死當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現自衰耗,後復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積惡,其行不善。
這一節經文,是佛陀為我們說不如法的修學,迷信、盲目的修學,所得的報應。
三世因果的事實和理論,佛經中講得極為透澈,值得吾人深入研討,以窮宇宙人生的真相。
令世所作的業因,來生後世,因緣際會,必定現行受報,正是絲毫不爽。如前所說,邪知邪見,迷信鬼神的假佛弟子,不僅是現在果報不好,報終死後,還不免要受地獄——泥犁——的苦報。這都是由於其生前所作的行業,罪在由迷入迷,導他入迷信之故,所以佛說:『現自衰耗,後復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這幾句話,全是講現前及未來世的苦報,真是痛不可言,追究其根源,實在是『皆由積惡,其行不善』。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觀其義理,省察身心,誠然,惡不可積,行不可以不善也。
下面要給大家講解的一段經文,是世尊特別開導我們學佛必須破除迷信和執著。
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緣所之,精神報應,根本從來,謂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無功,怨憎天地,責聖咎天,世人迷惑,不達乃爾。
這一段經文是講愚人招尤,文有兩小節,這是前節,說明愚人不明事理真相,怨天尤人的罪過。
『愚人』,在佛法中說有五義:(1)沉迷五欲、(2)是非顛倒、(3)喜惡憎善、(4)聞道不解、(5)從惡道中出,叫做『愚人』,總是惡習氣未除。心思昏迷,無正知見,稱為『盲盲』。
『宿行因緣』,是講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因,如佛經中說:『佛在祇洹說法,有六十初發心菩薩,共到佛所,五體投地,悲淚如兩,各問宿世業緣。佛言:汝於拘留孫佛時,出家學道,道心減滅。其時有信心檀越,供養二法師,極其欽敬,汝於是時,生嫉妒心,在彼檀越,說法師過,令彼漸生輕慢,斷其善根;以是因緣,墮於四種地獄中,若干萬歲,後得為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愚痴無知,常為人所鄙賤。汝等將來命終之後,於五百歲,正法滅時,尚生惡國惡人之處,為下賤人,被他誹謗,迷失本心,過是五百歲,滅盡一切業障,得生阿彌陀佛國。』讀此文,當知行為果報之可畏如是,敢不慎乎!
學佛,必定要信佛言真實無欺,相信三世因果報應。
這一節經文中說:愚痴的人,心無正知,目無正見,兩俱『盲盲』,不辨是非、邪正,不知善惡、利害,當然他是更不會去反省『宿行因緣所之』了。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那『精神報應,根本從來』,是有原因的。果然明白了這個道理,為什麼不學著「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眼前種種不順心、不稱意的果報,不曉得真正因緣,以為是『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無功』。『宿祚』是說過去世所修的福祿。『宿祚無功』就是講前世沒有修福,今世那裡會有福報呢?現在還不曉得止惡、修善,反而『怨憎天地,責聖咎天』,怪責老天無眼,佛菩薩不靈,對不起他,未能保佑他稱心如意;『世人迷惑,不達乃爾』,這是說世間有一些像這樣迷惑顛倒的人,不通達事理,才做出這樣違悖情理的事情來,豈不可嘆!
不達之人,心懷不定,而不堅固,進退失理,違負佛恩,而無返覆,遂為三塗所見綴縛,自作禍福;罪識之緣,種之得本,不可不慎。
這是後節,說明不達事理真相,自作自受的緣故。
佛說:『不達之人,心懷不定,而不堅固。』由此可知,我們學佛,第一要真正明了佛經義理,就是『願解如來真實義』;經義道理不明,心意必然猶疑不定,也絕不能生起清凈堅定的自信心。心思行為,當然不如法,所以才『進退失理,違負佛恩』。我們的身命得自父母,而慧命則得自老師,是以老師是我們的慧命父母,佛是我們的本師,恩過生身父母。為佛弟子,不明經教,不依法行,違背教誡,辜負佛陀恩德太多了。如果能及時回頭,還來得及;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可惜的是,不達之人,『而無返覆,遂為三塗所見綴縛,自作禍福。』『無返覆』就是執迷不悟,不知懺悔,不肯回頭。『三塗所見』是指貪嗔痴慢、名聞利養,意思是說這些皆是墮落入三惡道的邪惡知見。『綴』是累綴,『縛』是纏縛;意思是講,他沉迷於名利五欲之中,為貪嗔邪見所纏縛累綴,造善惡業因,受禍福果報,皆是自作自受。下面三句是——『罪識之緣,種之得本,不可不慎』。『罪識之緣』一句,是指本性無始以來漸染習氣而變為『罪識』,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說的性,就是佛說的本性;孔子說的習,就是佛說的『罪識』。習雖有善、惡,俱有圬染、清凈本性的作用,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種子永不壞滅,遇緣一定起現行結果,還得報應。凡夫藏識種子,惡多善少,所以叫做罪識。『罪識』在此處是指罪業種子,邪惡習氣。經文講的『種之得本』,本指果報,因此,習氣種子,不可以不善。平素存心行事,對於邪正、是非、善惡,尤其不可不慎重;因為現前當來,必定是有果報的。
下面經文是第二段,佛陀開導我們善惡的標準和因果的定律。文分兩節,先說善惡之喻,後論因果不爽。
十惡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從善生;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可以度水;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福報自然,從善至善,非神綬與也。今復不信者,從後轉復劇矣。
『十惡怨家』和『十善厚友』二句,是佛教給我們認識善惡的標準,旨在教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十惡』是將諸惡業歸納為十類,身之惡有三:殺生、偷盜、邪淫;口之惡有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之惡有三:貪慳、嗔恚、愚痴;是謂之十惡。十惡乃性德之賊,故稱之為『怨家』。怨仇相逢,必受其害。十惡以殺生為最惡;中國歷史,稱為信史,史冊所載,歷代殺生最重者,果報最顯者,有周宣王至明末流寇李自成、張獻忠約有二百零二人,其因果報應之事皆有徵可考。而佛經所載,尤為詳盡。十惡俱作,果報定在阿鼻,就是無間地獄,苦報無盡。人生苦短,不過數十寒暑,一切儘是過眼雲煙,何苦造諸惡業!佛經中有說鬼鞭屍一案云:『昔外國有人死,魂還有鞭其屍,傍人問曰:是人已死,何以復鞭?報曰:此是我故身,為我作惡,見經戒不讀,偷盜欺詐,犯人婦女,不孝父母兄弟,吝財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墮惡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復言,是故來鞭之耳。』這一段公案,是否真實,姑且不論,但其寓有甚深哲理,實堪玩味。益明我此有用之身,勿令廣造諸惡也。
『十善』者,十惡之反面,就是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慳、不嗔恚、不愚痴;是謂之十善業。此十種善行,為人世福德,生天資糧,學佛根本之所必備者。佛法中有十善業道經,專門討論此一問題,教人修學。我們依此標準與人為善,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友有助力,厚益盡心,世間最靠得住的『厚友』,就是『十善』。我在此舉一個例子,廿五史梁書庾詵傳說:『庾詵,字彥寶,篤學經史,嘗乘舟,載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載三十石;寄載者說,君三十石,我百五十石,庾詵恣其取足。』『鄰人有誣為盜者,詵以書質錢二萬,令門生詐為其親,代之酬備,鄰人獲免,謝詵。詵曰:吾矜天下無辜,豈期謝也。』『晚年每日六時禮懺,誦法華經日一遍。後夜中,忽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容止甚異,呼詵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梁武帝中大通四年(一三八六年),忽驚覺曰:願公復來,不可久住。顏色不變,言終而寂,舉室咸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凈域矣。詔謚貞節處士。』按此傳為念佛往生凈土確有憑證,載在正史中者,中國自晉時慧遠大師首創蓮社,提倡念佛法門以來,歷代依教奉行確有成就者,不知千萬人也。近代念佛往生,本省尤多;如台北念佛團李濟華居士往生,啟發徐醒民一心專修凈土,就是一個好例子。千萬不可看作迷信,希望大家多多留意,不要自失大利益,自己錯過大好機緣也。
『朋友』是五倫之一,志同道合,患難相助,成就世間功業。然於念佛一心,明心見性,成佛作祖,世間厚友則無力相助,必須自己勤修十善、戒定慧三學,才能滿願,所以『十善』真是世出世間的『厚友』,我們必須敬重學習。不然且看楞嚴會上,阿難尊者,聰明多聞,在工夫方面,他總以為:『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他沒有想到,佛對他說:『他人吃飯,己不能飽。』雖與佛陀為至親骨肉,也不能相代,幫不上忙。佛教絕對不迷信,我們一定要覺悟,修行證果,一定要靠自己,所以佛陀才教我們遠離十惡怨家,深交十善厚友;要認真地反省,此一日中,果然惡念少而善意濃;與人為善,不與人為惡的話,那自然會『安神得道』,安神是說現前身心安穩,無憂怖、無煩惱。得道是指身後,往生佛國,成佛作祖。這『皆』是『從』斷惡修『善』而『生』的真實果報。佛語真實,朋友,你何樂而不為呢?
『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可以度水』。這二句是比喻,刀兵劫指戰爭,戰爭起因於嗔恚仇恨。水喻為貪愛,貪慾不足,為一切禍災之根源。十善厚友可以消除三毒煩惱,是有消滅戰禍及超越苦海的功能,使我們得到安和樂利的幸福生活。因此佛說:『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福報自然』,『從善』行『到善』果,自修自得,『非』是『神』仙佛菩薩『授與』你的。如果你還是不相信,諸惡皆作,眾善不行的話;那麼,苦報必然是轉復加重了。
佛言:『阿難,善惡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墮惡道。罪福分明,諦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語至誠,終不欺人。』
這一節經文,是論因果不爽之理。佛告訴阿難說:善惡報應,追逼於人,如影之不離,絕無逃避之理。『諦信』意為『正智信』;『不迷』指不為邪說物慾所迷。經云:『過去祇園精舍附近有一貧賢者,每日至精舍掃地,至心不倦。有一長者游觀大澤中,見有數十間七寶舍,問人得知是貧賢者掃佛舍,福應生此。長者心喜,找到貧賢者,以五百金買得。貧賢者得金,廣段供養布施眾生,佛為說法,即得道跡。』這是說明善惡必有報,佛語真誠,決不欺人。以上將佛陀教我們破除迷執、辨善惡、明果報一段經文講完了。
接著再續講第一大段的末後一段。三寶難逢,文分兩節,先說宿有福由得逢佛法,後講囑宣教法,並作福田。
佛復告阿難:『佛無二言,佛世難值,經法難聞,汝宿有福,今得侍佛。』
在這一節經文里,『佛無二言』一句,真是苦口婆心,一再叮嚀囑咐,唯恐我們又錯過了這一次的大好機緣。『無二言』誠至極矣!如何不敬信。『佛世難值』是講佛陀出生於世間,機緣相遇,非常困難。因薦,修成佛道,一般說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古印度數字單位,照中國計演算法,是萬萬為憶,萬憶為兆;而一阿僧祇,為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再乘以三,真是龐大的天文數字。從凡夫地修成佛道,通常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其次是以本師釋迦世尊為例,佛滅度到今年(民國六九年)依虛雲老和尚據中國計演算法,應該是三OO七年了。第三,就彌勒佛降生此土,經雲,約為五十六億年後。第四,是生在佛前,或在佛法滅後,是為八難之一;可見,能遇佛同住的機緣是非常不容易,真是可遇不可求。為什麼我們要求與『佛同世』呢?因為與佛同世,得親見佛陀,聞法契機,易得解兢。我們雖不值佛世,但能生在釋迦末法第一千年之末,尚得見聞經教,也是不幸中之大幸了,願大家自愛自重,莊敬自強,努力修學,不負佛恩。
經法難聞』句,先需了解經法的用途。『經』和『論』的作用是修正我們的知見,戒律是修正我們行為的依據。所以,經律論三藏,是學佛唯一的準則。世尊滅度時,遺言『四依法』,即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指三藏經典,如果末世弘法者,無經典依據,即不可依信。第二、是『依義不依語』,『義』指佛所講的道理,語是表達義理的工具,義為主,語為賓,這是叫我們要依據佛所講的道理,而不要執著語言文字,死在言句之下,那就喪失佛陀教化之義了。第三、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了義』是佛依世俗而說,是方便說;『了義』是依佛親證說,是真實說。因此,佛要我們依了義真實說的一乘法,而不必依照方便說的方便小乘和人天小教。第四、是『依智不依識』,這是叫我們應具備良好的修學態度;『智』是『理智』,『識』是『感情』,是『迷執』。佛教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育,應當以『理智抉擇』來接受,不可以感情用事,更不可迷執。這就是四依法。末世佛子,果能依此而行,就與佛陀同住世間,親聆教益無異了。末世眾生福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若不遵四依法,必入邪途,是故『四依法』不可不遵行。再說經典功用,現前有拔苦與樂之功,後來有解脫生死之益。經典分親聞佛說及記載流通,親聞者契機深,記載者契機淺。再講就是記載,也不容易,如姚秦時代,法顯十人,唐玄奘大師孤身西求;歷代釋迷傳講,流通至今,談何容易!我們尊重經典,就是對佛陀演教暨歷代大師傳述之功,略表敬意耳。是有『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再待何時度此身』。阿難尊者有福,得作佛侍者。又如金剛經所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是佛為我等授記的一段經文。可見若無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是很難接受佛陀教育的。我們當知自勉。
當念報恩,頒宣法教,示現人民,為作福田,信者得植,後生無憂。阿難受教,奉行普聞。
這一段是講『囑宣教法並作福田』,也是問事佛吉凶最後的一段。
『當念報恩』是佛教我們做人應當念念存報恩的心。報恩一定先要知恩,那些人有恩於我呢?第一是父母,於我有養育之恩;第二是師長,於我有教導之恩;第三是國恩,政府有保護人民安和樂利之恩;第四是眾生,一切眾生,有各盡智能,互為依存,創造美滿社會、幸福環境之恩。是以佛常教人『知恩報恩』。
如何報恩?佛教我們,第一要『頒宣法教』,『頒』是頒布,就是普遍傳播的意思,普遍傳播宣揚佛法的教學;且不止是言教,佛要弟子們,人人行解相應,知行合一,做大眾的模範、典型,示現給人民做榜樣的身教。因此,佛教法中出家,本來就是為上報四種恩德,下濟眾生苦難,助佛弘化,潛消禍亂,為眾生作依止、作福田。福田有三種:(一)敬田三寶、(二)恩田父母、(三)悲田貧苦。誠敬、孝順、慈悲是萬善之根本。誠敬自敬佛法僧而生,孝順則由報父母而生,慈悲實由憐憫一切貧苦眾生而生。所以,佛說:佛菩薩、師長、父母、眾生,是我們植福的良田,人沒有不求福的,福向何處求呢?雖然人人有福田,可是幾個人知道呢?佛慈道出,信者得植,勤於植福而後才有享受不盡的福報。朋友!你信不信、願不願修福呢?
請看經文:『後生無憂』,這一句有兩層意思,第一是未得道而命終,來生以福德深厚,必生天享福,身心安樂無憂。第二是道業成就,明心見性,斷惑證真;或是上生佛國,永脫輪迴,究竟無憂,這才是究竟圓滿的果報。由此可知,為佛弟子,必知恩德,作人天師範,報恩弘教,為作福田。須知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阿難尊者,就是我們的好榜樣。『阿難受教,奉行普聞』。尊者敬受世尊的教誡,立刻就能依教奉行,將佛陀講的道理,傳播十方,令一切眾生普聞生信,破迷開悟,叫我們明了,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學佛,才能夠得到富貴諧偶、事事如意。
以上將本經第一大段:『問事佛吉凶』講完了。
接看看,第三頁最後一行最後三字:『阿難復白佛言』起,至第四頁最後一行『罪深如是』止。有十行經文,是本經第二大段,問答殺業責任問題。佛教戒律,第一是不殺生,無論是出家在家,一切佛弟子都必須遵守的。佛在楞嚴會上說:『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食肉羅剎,報終必沉』,這些叮嚀,皆是說明,嗔恚心強,慈悲心弱,非佛弟子。殺生之害處、果報,痛不可言。經中又說:『眾生斷殺,得離生死』,『清凈比丘,不蹋生草』,『於世真脫,不游三界』。這是說明持戒、護戒,才能體會同體一如,慈悲平等的境界,才是一個依教修行的聖弟子。
阿難復白佛言:『人不自手殺者,不自手殺為無罪耶?』
這一節是阿難請教的話,其問意還是為了利樂有情眾生。因為眾生最苦是死,慘死尤甚,故以殺生為第一惡行。世出世間聖教同宣戒殺,中華文化,仁慈為五常之首,佛教中,護生為第一善行。經文雖只說到殺生一事,意含全部戒律。儒家的禮教,佛家的律學,都是本諸我人同具的性德,表現於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慧的行為,絕不是有意約束人的、吃人的,其教學目的,皆為復性而設施。本經咯舉其一,其餘則思之可得。
『阿難復白佛言』,是阿難聞佛講完事佛吉凶緣由之後,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請教佛陀,他說:『假設有人,沒有親手殺生——殺生有親手殺、教他殺,或者是見殺心喜,這裡阿難顯然是指教人殺生,而不是自手殺生,所以他問—不自手殺是不是就無罪呢?』
佛言:『阿難,教人殺生,重於自殺也。
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為縣官所見促逼,不自出意。雖獲其罪,事意不同,輕重有差。
教人殺者,知而故犯,陰懷愚惡,趣手害生,無有慈心,欺罔三尊,負於自然神,傷生杌命,其罪莫大!』
這一段經文,是佛陀對阿難解釋殺生罪過責任輕重的開示。
大意有三點:(一)教人殺生重於自手殺。(二)無知、官迫為輕。(三)明知故犯者最重。現在就依次講解:
『教人殺生』就是現時法律中的『教唆罪』。佛告訴阿難,殺業罪行的輕重,教唆別人殺生的罪過,要比那自手殺生的罪來得重,因為殺生行為不是出於自意,而是出自教唆者之意,所以教殺生者罪重。下文,佛再對阿難解說道:『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這幾句經文說明輕重的理由,世尊特地舉出兩個例子:(一)是一般家庭,奴婢愚小下人,都是聽從主人指使的,主人命令他殺生,他不得不服從,而他們自己卻是愚昧無知,不知罪福。(二)是服務在公家機構里,『或為縣官所見促逼』,這是佛舉當時的例子。古時行政司法權不分,縣官同時也是法官,假設有人犯法,縣官判決犯人死刑,執行行刑的人,當然不是縣官自己,而是縣官部下的劊子手,劊子手雖然是自手殺者,而不是出自自己的心意。『雖獲其罪,事意不同』。事,是指殺業之事,是奉命行事。意,是指存心,若以愚惡嗔恚心教人殺者,罪業極重。辦案尚且如此,何況其餘呢!從前,唐太宗對侍臣說:『古者用刑,君為之撤樂減膳,朕庭無常設之樂,然每因此不啖酒肉』。可見,決獄執法者,皆是菩薩心腸,無冤枉、多積陰德,縱遇罪無可赦,也是慈心、憐憫,不得已而殺之,非惡之、恨之而殺之也。所以經說:『輕重有差』。
下面一段經文是講故犯欺罔為重。『教人殺者,知而故犯』,這是說自心具有殺害的意念,而命令他人去執行,所以佛說:『陰懷愚惡,趣手害生,無有慈心。』『愚惡』是指嗔心未凈,不信因果,又無明達事理之智慧,往往造作一切惡行,而不能剋制。如果身為三寶弟子,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學菩薩行者,殺心不除,那就是『欺罔三尊、負於自然神』。『三尊』是指三寶—佛、法、僧—為學佛者所皈依處,是世出世間最尊。(三寶的意義,在後文中解釋。)欺罔三尊,就是欺騙三寶。『自然神』就是自己的良心,不但欺騙三寶,也是自欺良心,做出傷生杌命的事。杌命是令他身心不安的意思,其罪甚大!
上一段將『佛示殺業輕重』一段講完,下文是說殺業果報。經文也有三小段。
怨對相報,世世受殃,無有斷絕,現世不安,數逢災凶。
這一小段,是佛眼所見眾生殺業怨冤相報,永無休止的實況。
首先,我們要問:佛家所講的因果報應之事,真有嗎?我在此地肯定的奉告諸位,真有!又問:因果報應之理正確嗎?我奉告諸位,是真確的。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是永不變更的真理,絕不是迷信。佛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孔子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古德也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孔子家語註解中也講:『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之不祥。』其實一部二十五史,就是一部最大完整的因果報應紀實,鈿讀深思,必可悟得感應之理。然說因果道理最詳盡的、最透澈的,還是佛教經典,有志深究其中極則至理者,請讀佛經。希望你能深信不疑。
佛在本經中,給我們所講的『怨對相報』等五句經文,是說明現世果報的災凶,都是由前世引來的,世間人所以成為怨家對頭,都是由於彼此不忍讓而生的怨恨,怨恨若不能及時化解,必定是愈積愈深,演變成為鬥爭、仇殺、互相報復,乃至於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所以佛說『世世受殃,無有斷絕』。像這樣的反覆報復,一定是一次比一次慘酷,一次比一次痛苦,這種結果,實在說,全是由於無知、迷惑、顛倒所造成的;如果想免除這樣慘痛的果報,那就必須有一番大徹大悟,開真智慧,認真的修學『怨親平等觀』。首先,要能夠忍受果報,不再存有報復心理,才能漸漸斷惡緣、化惡因,化世世怨仇為大慈大悲,等念怨親,物我一如,入不二法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才是真正的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這種覺悟,是相當不容易,但是,並不是做不到,而是在於自己肯不肯真做。
如果不覺悟,不能真修,還是心為境轉,那就生生世世,都不能了斷。惡因不斷,惡緣增長,結果當然是『現世不安,數逢災凶』。現前身心不安,常有憂慮、恐怖,又時常遭遇到兇險不吉祥的災難,這都是屬於怨對現世的果報。
死人地獄,出離人形,當墮畜中,為人屠截;三塗八難,巨億萬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時,令身困苦,啖草飲泉。
這是第二小段,說明後世三途萬劫,永無止盡的苦報。
佛在前面給我們說了殺生現世的果報後,接著更進一步,再說明後世果報的真相。在此處,首先要肯定的認識,一切人和物,都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我們的肉身,雖然是隨看三世而有生滅的現象,但是我們的精神(世俗叫做靈魂)確是三世常存不滅的。民國六十九年九月廿九日下午華視播放『神秘的飛牒』里,也承認了:智慧、靈魂、精神是永存的,不隨身軀同滅,而且承認了轉世輪迴。因此,業報循環、因果輪迴,也就永無止盡了。靈魂是心智變現之物,在佛法唯識系裡,有非常深入的實證和詳盡的說明。這是真理、是事實,絕不是理論或推測。所以,古今聖哲無不是教我們提升心智、美化心靈,充實我們生命的實質,止於至善的境界,而後三世輪迴的身心環境,當然也會愈轉愈趣向真、善、美、慧的受用了。可嘆的是,世人每每將這麼重要的大事,忽略而不深入體察,以一己之偏見、陋執,撥無因果,反將聖哲明訓,誤會作迷信、荒唐無稽、不可依憑,於是逞己邪見,妄充通家,以世智辯聰,自誤誤人,以至於不可收拾;廢經、廢孝、廢除倫常道德,父母且殺,何況其餘!以致天災人禍,日漸逼追,民不聊生,天下大亂,究其根源,總由不知三世因果報應真相之所致。
佛在這一節經文給我們講的,的確是很可怕的事實。那就是:殺生的果報,除了現在的殃報、不安、災凶之外,身後還有三途萬劫的苦報。佛說殺業重的人,死了以後,神魂必定墮在地獄。一切經中常說十法界的業因、果報,尤其是每每講到三惡道,總是講得格外詳明:如貪慾心重,是餓鬼道因;嗔恚心重是地獄業因;愚痴心重(不能明辨邪正、是非、善惡)是畜生業因。『怨對相報』當然是嗔恚心特別重,一定是會感召地獄的果報。有關地獄果報之事理,諸位可以細讀『楞嚴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自然就明白了。地獄受苦時日很長,罪報受滿,出離地獄,大多數是轉生到餓鬼道,或是畜生道去還債。所以說:『出離人形,當墮畜中,為人屠截』。乃知夙生債負,受者毫釐不能增,與者毫釐不能減;吃他八兩,還他半斤。因此,才有『三塗八難,巨憶萬劫』,沒完沒了,實在可畏。明白了這個道理,才知道殺生是萬萬不可造的。
剛才講到『三塗八難』,這是佛學術語,在此地簡單解釋『三塗』:(一)火途,地獄猛火所燒之處。(二)血途,畜生互相啖食之處。(三)刀途,餓鬼以刀杖逼迫之處。十法界中此三道最苦。『八難』是說眾生見佛聞法,有八種障難:(一)三塗為三種,(二)北俱盧洲,(三)長壽天,(四)盲、聾、喑啞,(五)世智辯聰,(六)佛前、佛後。無有見聞佛法機緣。正如開經偈中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無有一些誇張。
『以肉供人』是說墮落在家畜之中,也有被人獵殺的野生禽獸之類,來償還命債的果報。說到果報酬償,實在是複雜極了。『未有竟時』,也就是講他虧負太多,非一生一世所能償了,往往一生所造,百世莫償,真是未有竟時。所以佛教誡弟子說:『隨緣消舊業,莫更作新殃』,意即在此。『令身困苦,啖草飲泉』二句,是形容畜生現世生活的苦狀。
今世現有是輩畜獸,皆由前世得為人時,暴逆無道,陰害傷生,不信致此。世世為怨,還相報償,神同形異,罪深如是。
這一段經文是佛為我說出現前畜生道的前因,也是問殺生責任一大段的總結。
『今世現有是輩畜獸』,佛陀舉出現在世間畜牲野獸,它們為什麼落得披毛戴角,如此不堪呢?這都是由於前世,或是多生多劫的前世,『得為人時』,做人的時期,『暴逆無道,陰害傷生』,陰險懷惡,暗中傷害眾生,『不信』聖賢教誨,不信因果報應,所以,他們才造作種種罪業,招來現前的苦報,一『致』於『此』。『世世為怨,還相報償』,這一句是佛說出世間眾生真相。佛陀五眼圓明,真語、實語、如語,從不欺人;佛眼所見,人之於人,人於眾生,人於萬物,實在是平等不二的。儒家講孝、講仁,『孝』字是合『老』與『子』為一體,二而不二;『仁』字二人合成一字,也是二而一的意思。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又說:『予一以貫之』,孔子說的『一』,即佛法中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門』的符號。中華文化道統,就是以『孝』、以『仁』、以『一』為中心,大乘佛法是以『一真』、『不二』為中心,是以古德云:識得『一』萬事畢。法華經說: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是『一』為大事,『不二』就是一,六祖說: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孝』是不二之法,『仁』也是不二之法,是佛法與中華文化同源、同一根本。正因為如此,才能與中華文化合而為一,發揚光大,其成果則遠超過印度本土。世間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沒有看到萬法『一真』、『不二』的實相,於是乎,在感覺上,總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吃虧,上他人的當,受人欺騙;以為自己的財物損失了,精神不安,憂慮恐怖,都是別人、或環境造成的。其實不然,如果見到三世的因果報償,就會恍然大悟,世間真的沒有人能佔到別人的便宜,也沒有人真正吃虧上當,因為,果報酬償是通三世的。只要因緣聚會,誰也不能躲過。躲過今天,躲不過明天,躲過今生,躲不過來生。經說:『一切眾生所作業,縱經百劫亦不忘,因緣和合於一時,果報隨應自當受。』語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又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知三界苦樂、六道升沈,皆由自心感召,茫無躲處。東嶽廟有一付對聯說:『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何不猛生悔悟,回頭是岸。禪宗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佛經說:『吉凶禍福,皆由心造。』又說:『罪福二輪,苦樂兩果,皆三業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嗔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痴暗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心凈則香台寶樹、凈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非是天降地生,實在是最初一念所致。離卻心源,更無別體。』因果的道理明白了,自今而後,決定要與人為善,成人之美;逆來順受,容過忍辱,了無怨尤,息滅報復,心意等慈清凈,才真正能夠免除『世世為怨,還相報償』的悲劇。若非如是勤修,則『怨對酬償』,世世不免。
『神同形異』,『神』是神識,俗稱靈魂,其實『神魂』是迷而不靈,孔子稱之為『遊魂』是很有道理的。『形』指六道眾生的身形。這一句經文的意思是講,『神魂』原來是一個,但隨著所造的善惡業力,輪迴在六道中,受苦樂果報的身形卻是千差萬別。這正是孔子所謂的『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夫子在佛法未入中國之前,也有同樣認識,正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罪深如是』,一句是總結說明一切造惡業的眾生,在六道輪迴中,尤其是三惡道最苦,出離最難,其於殺生關係最大,其次是偷盜,單就這兩種罪行,已足夠構成三惡道的循環了,而造成怨怨相報無盡期的慘劇。經文至此,將第二大段,殺生責任,講完了。
前面所講經文,意在止惡。今科意教修善,修善必有師承,故訓之事師之道。
底下要講的是本經的第三大段,討論『教學』問題。經文有廿三行,自第四頁最後一行起,至第七頁第三行『可不慎也』止。在這一段經文里,我們將可見到三千年前聖哲們的教學精神與教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阿難復白佛言:『世間人及弟子,惡意向師,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這一節經文,是阿難請教的話,問意很明顯,旨在請示世人做學生的本分事。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是人能知本分、盡本分,則近道矣。這的確是教學上最重要的課題。做學生、做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職責;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職責,一定先要認識教育、師道,與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及一切眾生的關係。佛陀教育和儒家教學,都是以『仁』、『孝』為基始根本,精進提升到真善美慧的完人境界,就叫做『聖人』,或稱做『佛陀』。所以古德有說:『學問之道,仁而已。仁之道,孝弟而已。』儒佛的教育就是『仁孝』的教育,其具體的教學就是倫常八德的修養。中國人自古以來『學孝、學仁』,『行孝、行仁』,『教孝、教仁』,將仁孝之心,提升到最高境界,擴展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皆朋友。而佛教更進一步,推展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時空物我一如,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的至極境界,這才是竭盡『仁孝』之極致;竭盡教育的功能,完成偉大不可思議的圓滿人格,稱之為『佛』。儒佛的教學,都是從『格物』、『致知』達到『誠意』、『正心』做起。佛法中的斷煩惱,就是格物功夫;學法門就是致知學問。大乘佛法,六度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格物工夫的具體修學法。『般若』更是『致知』之極致,根本智、後得智的圓滿成就。直心、平等心是意誠之極,深心、清凈心是心正之極,身修之極。大慈大悲是家齊之極,國治之極,天下公平之極。是儒道、佛道、天道、人道,一體也,一道無二道。圓修圓證此道之人,就叫做『聖人』,叫做『佛』。大乘佛法的教學,是以四大菩薩為中心。(一)地藏代表孝道,地能生育萬物,含藏萬物。孝為萬善根源,蘊藏無盡德能,是以孝心比如大地。這是佛教必修的第一門課程,導師就是地藏菩薩。儒家教學,首重忠孝,其在童年就接受真實、明德、福慧基本的教育,與地藏教學完全相同。(二)觀音代表大慈大悲,(三)文殊代表明哲理智,這兩位菩薩的教學又通於『仁愛』、『信義』四德目。『仁』者,人我一體也。『愛』者,一切恭敬也。『忠孝』是教學之體,『仁愛信義』是教學之用,待人接物心存『仁愛』,言有『信』無欺,行有『義』,『義』者,盡義務而無求報償也。此四德是用在壯年,服務於社會、國家的善良教學,是佛教的悲智雙運,普利眾生;是儒家的『在親民』,是教人修福、造福的教育。普賢代表大修行,等虛空法界的真實行,類似『和平』二德目。『和』者,恆順、隨喜也,就是一切法都能隨和、隨緣的意思;『平』者是心境平等、不變的意思。正是普賢教人,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的宗旨。如能養得性情和平,和於十方,平等三際,聖賢之學,究竟圓滿極於斯矣!從此,起心動念,言談舉止,無不稱性,也就是止於至善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美的享受,這種享受實在是和平提升至極而證得者;這是美的教育,是享福的教育。由此可知,儒佛的教育都是以『仁孝』為根本,少年基福,壯年造福,老年享福的中華福智教育。用來達成倫常社會、世界大同的至善目標。以上所講的,只是儒佛教學的粗淺簡介,希望能藉此機會幫助大家對儒佛教育多了解一些,明了儒佛大道是確實有益於我們實際生活的,然後才能談『尊師重道』,才會懂得這一段經文問答的意趣所在。現在解釋經文:『世間人』指一般人,『弟子』是指在學的學生說的,『惡意』指(一)輕慢(二)嗔恨(三)嫉妒(四)背叛(五)陷害等等,都是很重的惡意、惡行。『道德』,禮記上說:『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稱,大者包羅萬事,小則才藝善行。』『道』是一切聖凡共由之達道,日用事物當然謂之道。『德』是行道有得於心謂之德。佛教的戒定慧,儒家的五常八德,皆謂之德。『道德』是儒宗佛祖教人立身之大本。明教大師說:『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意即安貧樂道,止於止善)道德之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意即雖為天子,暴淫匹夫耳)』合起來講,就是修養戒定慧,或是力行孝悌忠信一切善法的,都叫道德之人。老師和道德之人,是鄉之寶、國之寶,因為他的道德學問,能化民成俗、福佑地方,功德最大。阿難問意是說:假若有人或是在學學生,惡意對老師,或是惡意對有道德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罪過呢?
佛語阿難:『夫為人者,當愛樂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
世尊答覆阿難的經文,可分為三節:(一)答問惡意向師及善人(二)惡意向師及善者之喻(三)說明善戒感天慎勿嫉妒。這是第一節。佛告訴阿難說:『夫為人者』,是說做人的道理,應當愛好他人之善,不可以嫉妒。『善』的標準,前面也講過不少,佛法中五戒十善,儒家倫常八德,是最重要的準則。禮記上說:『修身踐言,謂之善行。』中峰大師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則公平,公平是真善,利己則自私,自私是假善。古人有說:『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真善也。』了凡先生說:『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最宏。』由此可見,善人者,心善行善,其言行足以化導一方,為民師保,移風易俗,安定社會,福利國家,猶如暗路明燈,航海指南.不可失也。所以,做人應該常存心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切不可嫉妒善人,障礙好事。
『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這一句,如不學佛,的確是看不出其中果報的嚴重,佛的功德,無與倫比,說之不盡,不可思議。因為佛陀教化影響的範圍,是等同法性、周遍法界。因此,阿難在前面稱佛為天中之天,佛為九法界導師,眾生要是惡意對佛,果報都在無間地獄,出離很難。明了這個道理,才曉得佛說這句話的嚴重性。但是世間道德之人及善師,畢竟不是佛,為什麼惡意向之會得類似的苦報呢?須知惡意對待一個有守有為、心行善良的道德善師,是一種滅法害眾生的罪行。我們的身命得自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老師,所以老師的恩德等同父母,禮記中所說:『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就是這個道理。再說善師道德之人,其心行與佛心行相應,諸天善神,無不推崇受教,功同造化,普利眾生,是故果報與佛無異。
寧持萬石弩自射身,不可惡意向之,佛言:『阿難,自射身為痛不?』阿難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惡意,向道德人,其善師者,痛劇弩射身也。』
這是第二小節,說明惡意向老師及善人的比喻,經文很明顯易曉。佛說:寧願拿著萬石強大的弩弓來自射己身,也不可以用惡意來對待老師及道德之人。古時候一百二十斤為一石,萬石是形容弓的強有力,射程遠。弩弓是一種機械弓,同時可以發射多支箭的機械弓,是古代兵器中的利器。佛這句話是勸誡的語氣,其中深意,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以下三句是比喻。佛說:阿難,拿著這樣強有力的弩弓自射自己的身體,痛不痛呢?阿難回答說:很痛,很痛。世尊。佛又比喻說:如果有人用惡意對待老師及有道德的人,將來果報的痛苦,將是遠超過弩箭射身之痛。因為弩箭射身,痛止一時、一生。地獄苦痛乃千萬年求出離而不可得,弩箭射身如何能比。是勸告諸君,不可以惡意向師及道德善人。
為人弟子,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當視之如佛,不可輕嫉,見善代其歡喜。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寧投身火中,利劍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這一段經文,是第三小節,說明善心善行,感動天神,慎勿嫉妒。
佛在經中特別指為人弟子,絕對不可以輕慢老師,及用惡意對待有道德的人,應當將老師和道德之人,看作佛菩薩一樣,不可以輕慢嫉妒。『見善代其歡喜』一句,是修隨喜功德。更應當盡心儘力助成善行,身之敬事,口之讚揚,意之喜悅,財物之供養,是助成善行,功德等同。譬如鐘錶之功在指針報時,然構成鐘錶的每個零件,都有報時的功德;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功德並沒有兩樣,為什麼我們不肯做呢?佛又說:人能持戒清凈,德行能感動諸天神明的尊重,如唐道宣律師,感得博叉天王之子侍衛一樣。華嚴經說:『若能具足持凈戒,一切如來所讚歎』,一切鬼神自然恭敬保護。佛又說:寧可自己投身大火燒死,利劍自割死,都不算是苦。要小心謹慎,莫嫉妒善人善事,其罪不小。釋門自鏡錄中有『妒賢嫉化第四』,詳載報應之事,可以參看。
阿難復白佛言:『為人師者,為可得呵遏弟子,不從道理,以有小過,遂之成大,可無罪不?』
佛言:『不可不可,師弟子義,義感自然,當相訊厚,視彼如己。』
這是第一節,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尤其是末法時代,現前的社會,做一個好老師,良師、善師、明師,實在也是不容易的。現代的教育,比古時候普及太多了,學校多,學生多,老師也多。想想過去的學校(抗戰期間),一般學校,全校師生很少有超過一千人的,一個班級,多的也不過三四十個學生,少的只有十幾個學生,老師教學比較容易貫注,師生猶如父子,終身憶念不忘。至於不依情理處罰學生的老師,的確是很少見的。現在的學校里,像這樣的事,或有所聞,但這並不算是新聞,因為遠在三千年前,教學過程中,就有這種事實發生,所以,阿難尊者才提出來,請教佛陀。
阿難說:『一位做人老師的人,是可得任意呵斥、遏抑(壓制)學生,而不必依從正當的道理。或者是學生犯了小過,故意宣揚成為大過,像這樣的為人老師,會不會有罪呢?』佛說:『不可不可,做老師的人,不可以無理隨便呵斥處罰學生,不可以將學生的小過失說成大過。』『師弟子義,義感自然』,是講師生恩德情義,合乎性德,順乎自然。當相聚之時,情誼之交感,恩同骨肉,所以要彼此常相問訊,要存心厚道。學生對老師如父兄,老師愛學生如子弟。佛常教人慈悲一切,愛護眾生。做父兄師長的,要常常將自己一生感到遺憾的、錯誤的、失敗的經驗教訓,善告子弟,所謂『前車之鑒,後車知戒』,希望下一代永遠不犯上一代的錯誤,那麼,下一代的成就,才能真正超過上一代,比上一代更幸福、更美滿、更偉大,這才是真的愛護兒女、學生。做兒女學生的,也一定要體會父兄師長的恩德。
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祟禮律,不使怨訟。
這是第二節,說明老師應教學生正道規矩,無使學生心懷怨尤。『黜之以理』,黜指責罰,當學生犯了過錯,應該責罰時,老師可以責罰學生,但絕不是無理忿恨隨便處罰,而是基於愛心,目的使其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教之以道』,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在人能明道理。理,真理、天理、性理、自然之理,是古今賢聖共同遵循之大道;在儒家為倫常八德,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在佛法為五戒十善,二學三慧,六度一心,明心見性,入不二門,是教之以大道。人能體行大道,則一切科技發明,必能造福世人,而不會去製造殺人利器,毀滅世界,造無邊罪業了。因此,人必須受教育,一定要接受天理人道的教育,做好人、行好事,自利利他,造福國族人蕈的福慧雙修圓滿教育。『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崇禮律,不使怨訟』。儒家講禮,佛說戒律,『禮律』是行的哲學,是大道的實踐,是真善美化的幸福享受,一切聖哲、佛菩薩,無不竭力推崇弘揚。中國過去有禮義之邦美稱,一個講求禮律的國家,就是一切國家的模範。弘揚推崇禮律的社會,一定是真正的安和樂利的社會。『禮律』是德行教育,是根本教育。回想過去,童蒙教育,以洒掃應對、背誦句讀;佛門則五年學戒、誦經論、事長上,皆是禮律的根本修學,其根本深厚,終身受用不盡,那有不發達的呢?因緣具足,進可以福利國家社會;因緣其足,則為儒宗佛祖教化眾生,心安理得,那裡有怨尤不平呢?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問至此地,就叫做『得道』了。況且,『禮律』是大道的基始,禮主和,律主嚴,教和學,都得要寬嚴得中,才能達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境界。
弟子亦爾,二義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誹謗,含毒致怨,以小成大,還自燒身。
這一段經文是第三節,佛陀戒勸師生雙方不可互相誹謗。
『弟子亦爾』,這一句是說做學生的,也必須遵從禮律,尊師重道,師生雙方恩義真誠,做老師的要像一個老師,做學生的要像一個學生,各人要守各人的本分,千萬不可以互相誹謗。『含毒致怨』是說做學生的,心懷惡意,對待善師及道德之人。『以小成大』是講做老師的,絕對不可因為學生犯了一點小過,就渲染成為大罪。如果師生之間,惡意相向,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佛說『還自燒身』,古人說:觀其友而知其人,觀其師而知其徒,觀其徒而知其師,這是一定的道理。又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陽明先生說:『朋友相處,常見自己不是,方能默化得人之不是。』為學之道,首先在求自己不是處,方有長進。
為人弟子,當孝順於善師,慎莫舉惡意向師,惡意向師,是惡意向佛、向法、向此丘僧、向父母無異,天所不覆,地所不載。
這一段經文,是佛答問師教本分的總結,說明學生背師叛道的罪果。古德說:皈依佛者,不墮地獄;皈依法者,不墮餓鬼;皈依僧者,不墮旁生。何以故?佛為無上醫王,法是除病良藥,僧是導人知識,並為真凈福田,背之則邪,向之則正。若欲得道,當依佛語,違而得者,無有是處。佛言:一切眾生,若不皈依三寶,永劫墮三惡道。六祖惠能大師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皈依覺,二足尊;皈依正,離欲尊;皈依凈,眾中尊。』『從今以後,稱覺為師,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二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看,名離欲尊。自心皈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又說:『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皈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皈,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皈,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皈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三寶的定義,以及什麼叫皈依,六祖大師在壇經中,為我們說得如此的明白詳盡,才使我們深信佛言至誠無欺。我們的身命得自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老師,所以學生應當以孝順父母的心來孝順老師,要小心謹慎,不可以惡意對老師;如果以惡意對老師,那就同以惡意對佛法僧、對父母沒有兩樣,為鬼神所厭棄,天地所不容。佛答阿難問師生本分,經文至此告一段落。
觀末世人,諸惡人輩,不忠、不孝,無有仁義,不順人道。
這一段文長,現在我們分做三小節來看,這是第一小節。
師生本分雖已說,但時值末世(佛滅二千年以後,叫末法時期),世風日下,禮崩樂壞,師道漸衰,才悲嘆地說出這一段話,我們現在去佛已有三千O七年之久,目前世風敗壞的情形,佛教衰微的狀況,眾生種種行業果報,一一皆如經說,一點不錯,可見在三千年前,佛眼確已觀見,清清楚楚,了如指掌。
先說末世惡人,下面四類是世間一般惡人:(一)不忠。國以民為本,以君為尊,故盡忠為先,對國家、對元首、對職守,不能盡忠的是一大惡。(二)不孝。家以父母為尊,故盡孝為先,佛戒經說: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所以,人子對父母不孝是二大惡。(三)無有仁義。這是說處社會,則大眾為尊,故存仁行義為先,仁者慈悲一切,義者處事合理合情,若是在社會上待人處事,不仁不義,是三大惡。(四)不順人道。做人之道,儒講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佛門五戒十善,皆是人道,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楞嚴經也說:破根本戒則妖邪魔鬼興世。所以棄離五常,破根本大戒,就是不順人倫大道,是四惡。末法世間,這四種惡人很多,且佛門出家人也有不如法者。
魔世比丘,四數之中,但念他惡,不自止惡。
這是第二小節,佛說末世比丘諸不如法事。『魔世』,並無時間性,一般通指惡人多時則稱魔世,詳如楞嚴經第六卷說。『魔世比丘』,就是指世道人心敗壞之時,諸魔也就趁機滲透清凈的佛門,示現出家相,住持佛法,破壞佛道,所謂為師子蟲,還吃師子肉。『四數』是指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彌、沙爾尼。『但念他惡,不自止惡』,唯見他人作惡,自己一切過失惡行,不知禁止,不知反省,縱遇善友勸戒,也不知道回頭,自是四數中者。經文:
『嫉賢妒善,更相沮壞。』
這一句是說嫉妒阻善。『賢』是指有道德善行的人,真正修行,自行化他,魔見了一定生嫉妒心。『善』是指一切善事好事,別人行善做好事,利益大眾,魔見到了,一定要設法阻撓破壞。他們自己,唯有自私自利,從無利他的善念。所以佛說:『不念行善,強梁嫉賢。』『行善』指十善六度萬行。『強梁』猶言強橫、不講道理,橫行霸道。老子:『強梁者,不得其死。』『嫉賢』二字,連續重覆提醒,足見是大惡。『既不能為,復毀敗人。』這二句經文,是說出家所為,即是弘護正法,利益眾生,既然自己不能弘法利生,不知慚愧,反而破壞他人弘護正法,這不是滅法又是什麼呢?『斷絕道意,令不得行。』此句是說末世比丘,閉絕道門,令眾生長淪苦海,此類比丘皆魔化入佛,欲壞佛法者,防不勝防,世俗人壞法滅法者亦多,故佛子不可不護持,護法必有智慧善巧方便,這句是講破壞、阻礙人正修行。以上所說比丘害他。
『貪慾務俗,多求利業。』這兩句是說惡世比丘,貪求利養。講到出家,佛法中說有三種家:(一)眷屬之家——即田宅之家。(二)五欲之家——六塵之家。(三)六道之家——三界是家。『出』是出離,蓮他大師說有四類:(一)在家在家。身心居家,沒有出離之意。(二)在家出家。身雖在家,心恆在道,諸大菩薩多現長者、居士身,善巧化度眾生者是。(三)出家在家。身雖出家,心在名利,無異俗人,如經文所說,貪求五欲,專務俗事,多求自私自利的事業,於其個人無有利益,而有益於眾生的事業,他是不肯做的;所以說他,雖然圓頂受戒,現比丘身,其實是個俗人,非佛弟子。(四)出家出家。不染欲塵,心在三學三慧,志在一心見性,精進不退,是真佛弟子。請看經文:『積財自喪,厚財賤道。』從這兩句經文中,我們可以見到佛陀對於末世比丘愛之切,也責之深。積財者必自喪,俗話說:一家飽暖千家怨。世法尚且不可,何況出家佛子,這不但是不明道理,就是連因果報應的事理,也不能認清。一點露水道心早就被花花紙票給迷失了,可悲!可痛!把錢財看的厚重的,必然輕賤道業。前年我在港九講經,有青年比丘來求學講經,問我須要什麼條件,我告訴他說:(一)決心不要名利,(二)不怕餓死凍死,(三)八風(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動,不怨天不尤人。若能具足這三個條件,則可以學道講經,如果不能安貧樂道,又怎麼會有成就。可是,真能放下財富名利,修學佛道的,又有幾人?誠非真愛世人,慈悲一切者不能也。所以,真佛弟子,一定是重道、尊師、賤財,富實於我猶浮雲耳!不然,則如佛言:『死墮惡趣,大泥犁中,餓鬼、畜生。』此三句結論果報三塗,世間惡人,魔世比丘,須知造作惡業容易,而三途惡報決定不免,稍有明見者,決不肯造作愚昧之事。『惡趣』二字,總指三惡道。『大泥犁』是印度話,意思是無間地獄,為地獄最極苦地,長劫求出無期,事實具見地藏經。經文至此,已將末世興惡一段講完。
未當有此,於世何求,念報佛恩。
這三句經文是說,既然發心出家,就不應當作像上面所說的世俗事務,更不可以作惡,應該放下五欲名利,那麼出家弟子於世畢竟何求呢?佛陀告訴我們說:應當念報佛恩,在佛門日課迴向偈中,朝暮念念不忘者,『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一)念眾生苦,佛以眾生為心。(二)報恩唯有自度度他,以順佛心。佛恩中圓攝有父母之恩、師長之恩、國家之恩及一切眾生互助之恩,除此之外,尚有護法檀越之恩。求證佛道,必由報恩心始,發於衷者,必有其行,自行、化他、修道、研經、善行,皆為報恩濟苦耳。經文:『當持經戒,相率以道。』經論是印證知見的標準,戒律是修正行為的依據,修行人必須明經守戒,斷惡行善。斷煩惱,道自得。欲求出離,必求道;道載文字,求道在修行。心行似佛菩薩,自利然後能利他。相率大眾,教之以道。
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
『道』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的理論依據,及修行的方法,不可不學,這些無比珍貴的寶藏,全記載在經典之中。所以,經不可以不讀,讀經才能開啟我們本性中的真正智慧,使我們能認清人生宇宙的真實相,必須有智慧,對於人生宇宙具足正確、圓滿、深入的了解而後才會有善行,善不可不修,修善是培福積德,福慧雙修,世法中稱做真善美慧,極幸福之人生;佛法中稱為『二足尊』,意思是說,他的福慧二者,都達到圓滿具足而為天上人間一切大眾所尊崇者。這三句經文是講自學,第一句修道,好比走路;第二句讀經,好比認識路;第三句善行,好比交通工具,選擇最佳的交通工具,迅速到達幸福美滿的境界。這三句話,非常重要,如果違背了,自然是盲修瞎練,說食數寶,其果報不言可知。下一句『行善、布德』,是講度他利眾,度化眾生,一定要善行卓著,大福德人,是以佛菩薩廣修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惠施眾生,眾生感恩則易受教。『布德』,是講菩薩同時以大威德感化眾生,眾生仰德,知佛法必在恭敬中求,易成法器。我們在此地,可以見到佛菩薩教人自行化他的大悲方便了。
『濟神離苦,超出生死。』這兩句經文是總結念報佛恩的功德。『神』是指『神識』,一般稱作『靈魂』,無始劫來,造業受報,生死輪迴,苦不堪言;唯有佛法,可以使我們精神得到解脫,得到超越三界,確實獲得不生不滅境界。
以上我們將『應何所求』的第一段『念報佛恩』講完了。
見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入大罪,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也。
這一段經文,是佛陀教我們改革舊習氣,改造心理。前面說過,學佛修道的人,不可不慎習染,文具四事:(一)不可輕慢賢人,『見賢勿慢』。在過去,見到賢德的人,想想自己不如人家,不免生起嫉妒、輕慢,如仇如怨,其實這是自家的病態心理,精神的不健康、不正常。佛教我們要改過革心,從今以後,見到賢人,見到好老師,一定要恭敬、供養、承事,協助其弘法利生,像唐朝時的印宗法師,就是我們的好榜樣。壇經上說:『惠能大師自黃梅得法以後,一度避難到曹溪,但是不久,又被惡人找到,大師逃至四會縣,避難獵人隊中,經過十五年。有一天,自己想想,弘法利生的機緣成熟,就應當弘法報恩,不可終隱。這樣,大師離開了獵人隊,一日,行到廣州法性寺,恰好遇到印宗法師在法性寺宣講涅槃經,當時有風吹動懸幡,有一出家人說『風在動』,另一出家人說『幡在動』,爭論不已;惠能大師見到這個場面,遂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當時在坐的大眾,聽了能大師所說,都非常驚奇,印宗法師請至上席坐,請教佛法奧義,見惠能大師言簡理當,不由文字;說道:『行者定是非常人』,這時,惠能大師還是以在家居士的身分,所以印宗法師稱他『行者』。印宗於是執弟子禮,請教黃梅指示,六祖說:『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印宗問:『為什麼不論禪定解脫?』六祖說:『因為禪定解脫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在這裡,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六祖所傳、所修、所教授的,為一乘上上法,直指人心,明心見性,所以說『唯論見性』、『佛法是不二之法』,初學切忌錯會了意思,受害不淺,這是不得不先說明的。六祖又說:『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法師聽了以後,歡喜合掌,於是為惠能剃度,願事為師。六祖得到印宗的護持,才有機緣開東山法門,普度眾生。像印宗之遇六祖,以前輩大法師的身分,反而師事初剃髮出家的能大師,的確,非我慢情忘者不能也。其尊賢重道,捨己為人,真非常人可及也。是則六祖之功德成就,即是印宗的功德成就耳。印宗之於六祖,很像鮑叔牙之於管仲;由此可見,世出世間,建大功、立大業,利濟天下後世,都須要最有力的增上緣,是謂之機緣成熟。下一句『見善勿謗』。這是教我們不可阻礙人為善,凡是見到善事、好事,不論是什麼人做的,縱然是惡人做、怨家對頭做,只要他能行善,縱然是小善,也是應該讚歎,值得稱揚的,這正是使惡人遷善改過的最好機會。過而能改,回頭是岸,善莫大焉。明朝袁了凡說:『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之危,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老尊賢,愛惜物命,人能由此十事,自行教他,則萬德圓備矣。』正是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是世間第一等的善事。反過來講,阻礙人行善,尤其阻礙惡人向善,當然也是世間第一等惡事。惡事萬萬不可為也,這才是具有大智慧、大慈、大悲,真正的菩薩行。
經文:『不以小過證入大罪』。這一句是第三個事例,過不證罪。一個做人老師的人,對待學生,正如慈母之待赤子,如理如法的教導,為國家民族,為世界眾生,小心地培育下一代的幼苗,焉有不盡心、不儘力之理。是以師恩有過於父母者,若以學生犯了些小過失,便證入大罪,處以重罰,使學生懷恨心頭,那是摧殘下一代而不是培育下一代了,其功過報應,先已說過,不再重覆了。第四個事例是:『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也。』這四句經文,是佛陀教我們要慎因果。特別是做人老師—和尚的人,古印度稱『和尚』就是親自教我的老師,要不是親自教我者,我不稱他做『和尚』,所以『和尚』是親教師的稱呼。由此可見,『和尚』是眾生的親教師,如果親教師不依法理,就是違背諸佛所證的真理—平等心、清凈心、慈悲心,一心不二的見性之理,又不能契機,換句話說,就是學無所用,所學不適合其現前所需,也就是現前不得其受用,不得其利益的教學,都是違法失理。我們知道,佛教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機構,寺院的主持,就是一方大眾的親教師,他負有傳道、弘道,教導一方大眾修學大道的神聖使命,是一方眾生法身慧命之所依,故一方大眾稱之為『和尚』——親教師。他要是教學不如法、不如理,那就有很大的罪過,古人說:為不善於顯明之中,人得而誅之;為不善於幽闇之中,鬼得而誅之。又說:庸醫殺人身命,死墮十八層地獄;庸教誤人子弟,死墮十九層地獄,何況主持聖教為天人師者,如法依理,化導一方,功德真不可思議;經論史實,可證罪福,必須謹慎。第三大段,師弟之分,到此講完。
阿難復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緣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當云何?天中天。』
經文從這一段至第八頁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止,是本經的第四大段。在這一大段中,要討論的是『學佛』與世俗日常生活,究竟有沒有妨礙?有沒有什麼不方便之處?這對於初學佛的人,尤其是想學佛而又望門不敢輕進者的最佳指導,即使是老同修,也應該讀誦此文,三省吾身,是不是如理、如法,奉行佛陀教導,以求個心安理得。經文可分兩段,先問答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有無抵觸,後段是世尊訓示佛法中要以道戒為重。這一節經文,是阿難看出眾生對於學佛的疑慮,深恐學佛不利家庭幸福,有礙於事業發展,所以大發慈悲,代眾生向佛請教說:『末世弟子,因緣相生。』這一句是問意所在,自來有疑,末世尤甚也。『弟子』指在家學佛者。『因緣相生』,佛經常說:萬法因緣生,此言善惡二事,皆由因緣;世間因緣,結世間果報;出世間因緣,結出世間果報。在家人的所作所為,都是世間因緣,怎能學佛超越世間,成佛、成菩薩呢?因此,才提出這個問題來請教世尊,意思是說:在家人學佛,免不了有理家之事,衣食的需求,為身口所束縛拖累,妨礙了修行,關於這個問題,應當怎麼辦,才能獲得兩全其美呢?天中天呀!其實,學佛、成佛、成菩薩,問題並不在乎出家或在家,且佛門中諸大菩薩大多數皆是現在家相,為在家佛子作模範,四十華嚴經里,為我們示現的,有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甚至包括外道身分者,於此當知,學佛是學覺、求覺,覺則不為一切事理所迷惑,正智照見人生宇宙的實相,何有在家出家之分?更有何世事妨礙呢?且看世尊的開示。
佛言:『阿難,有受佛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三尊,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
佛陀非常慈悲,叫著阿難對他說:若是有人發心學佛,接受過佛陀教戒,『禁戒』是佛弟子自律處眾的規範,如三自皈、五戒十善、菩薩戒等,都是生活教育、行的教學,因此,佛弟子都要至心誠信受持,依教奉行。學佛第一要孝順父母,須知世出世間大道,順孝而已矣!在大乘佛法中,孝為地藏,能生育萬物,容忍萬物,學佛先要以地藏菩薩為導師,學順孝根本法也。人能順孝,心定和順,則可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量福慧,從此生起,誠聖學第一學處也。孝順之人,不敢惡於人,不敢慢於人,起心動念,造作行為,畏因慎果。『敬歸三尊』,是講恭敬歸依三寶,特別是要明了自皈依自性三寶的道理,前次舉壇經中六祖大師的開示已經講過。『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這三句是佛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行之事。『養親』就是善事父母,善養父母之身,身康健;善養父母之心,心安樂;善養父母之志,無負父母之期望。於佛法中尤以勸父母學佛,弘護正法,善養父母之法身慧命,才盡到養親之教。『盡忠』是教我們對國家、對社會、對大眾的服務,要盡忠心,負賁任,盡職守,於佛法中,尤須護持正法道統,發揚光大,盡心儘力,協助培養儒宗佛祖,這才是一切眾生萬善萬福的根源,這是佛陀教誡弟子盡忠之意。『內外謹善』,內指心,外指身,身心之善行,表裡一如也。『心口相應』,楞嚴經中佛告訴阿難說:『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心直言直,中間永無諸委曲相。』由此可知,欲證得無上菩提,凈圓妙心,一定要從『心口相應』下手,就是心直、口直、行直。『直』是誠至極處之稱,也就是大菩提心中的『直心』,觀無量壽經上稱作『至誠心』。佛陀在此地的七句開示,是教人務本盡誠而已,而務本盡誠,正是世出世學之大本,世君子尚且能務本,何況學習大乘菩薩道者?若不從根本修學,正如建高樓而未立地基,其後果思之可得也!下面二句『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是佛正答阿難之問。佛教我們說,世間事可以做,但是不可有世間意。
阿難言:『世間事,世間意,云何耶?天中天。』
阿難聽了佛陀的教訓,但不知世間事和世間意,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可以做世間事,而不可以有世間意?於是更進一層,請佛為我們作一個明確的解釋,故有此問。下面是佛陀的解答,先解釋什麼叫世間事。
佛言:『為佛弟子,可得商販、營生利業,平斗直尺,不可罔於人,施行以理,不違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為世間事也。』
世間事,無量無邊,佛陀在此處,只不過略舉幾個例子來為我們說明,使我們覺悟,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不礙世間法,世間法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而且佛法的修行工夫,也正是在日常生活種種瑣碎的事務中,看破、放下,然後再提起。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做佛陀的學生,無礙於世間事,可以經營商業,可以販賣貨物,可以從事各種生產營利的事業,只要以誠敬忠信待人接物就好,所謂但取仁中利,莫求義外財,凡是合乎道義的利益,就可以去做,在四十華嚴里,諸佛菩薩種種示現,就是榜樣。『平斗直尺,不可罔於人』,罔是欺騙,此二句是教忠信,買賣要公平,不可欺騙人,更不可害人。『施行以理』,這一句是教誠敬,凡事必須合情、合理、合法,以『仁愛信義』四德服務社會,造福社會,這樣就是學佛,就是行菩薩道。『不違神明自然之理』,此句是指吾人本性而說,人性本善,天理良心,是本有的性德,本性本具無量智慧,萬德萬能,故稱『神明』。此處意思是說,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本諸天理良心,求個心安理得。不然,縱使逃過法網,絕難逃過良心的責備。『葬送之事』,是慎終追遠之意,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此人情至厚之道也。地方社會,能儘力推行,則民化其德,可歸於厚道。『移徙姻娶』,移徙是遷居,包括所謂的移民;姻娶,就是婚嫁,像這些都是世間事,都可以為之。我們從佛陀所舉的這幾個例子里,就應該覺悟到,佛教與我們日常生活習慣,實在是沒有違背,佛並無制止。佛告訴我們不可以做的是世間意。什麼是世間意呢?
世間意者,為佛弟子,不得卜問、請祟、符咒、厭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擇良日良時。
從這一節經文中所舉的例子,我們可以體會到,佛所說的世間意,就是指的『迷信』。『不可得為世間意』,就是教人不可以迷信,不可以做迷信的事,尤其不可以做迷信鬼神的事。迷信之事,也是有很多的,但願能於此體會得知,這些皆是世俗習氣。其實,若究竟言之,凡情識用事,皆世間意,四智菩提則超世間,此又不可不知也。佛說:做佛陀的學生,(一)不可以卜問,包括算卦、測字、看相、算命、風水、預卜吉凶禍福等世俗習氣。(二)不可以請祟,這一句是指那些巫婆、覡童(乩童)、扶鸞、駕乩、延請鬼神狐仙之類者,佛子不可以作。(三)符咒,佛子不可以學習畫符、念咒、驅鬼、治病等事。(四)不可以厭怪,這是外道邪術鎮壓之類。如古時泥木工之壓人術,中外皆有。漢武帝時,江充之禍,即是明證。江充是漢武帝的繡衣使者,一天,路逢太子乘車馬馳道中,馳道是皇帝專用的道路,太子車馬馳道中是不敬。江充是皇帝近臣,太子見到了,拜託他不要將此事報告皇帝,江充未聽,還是將這樁事報告皇帝。有一次武帝生病了,江充很怕,萬一皇帝死了,太子即位,有被殺頭的危險,於是設計陷害太子,故意在皇帝面前說,皇帝的病,是蠱祟所起,有人慾謀害皇上,武帝果然相信,就命江充帶著胡人巫師,掘地捕蠱,燒鐵鉗強人承認,老百姓冤死者數萬人。江充又說宮中有蠱氣,遂掘太子宮,得預先埋藏的木人,獻皇上,太子冤無由申,皇上將木人交江充斬之,皇后、太子皆自殺。武帝後來才知道是江充欺詐陷害,後悔莫及,遂滅江充三族。為佛弟子,絕不可為也。(五)不可以祠祀,此處所說的祠祀是指奉事邪鬼、邪神,拜拜、許願、還願之類者。(六)不可以解奏,所謂解釋怨仇,以疏文(書表)奏天帝鬼神之流者。(七)也不可以選擇良日良時,這也是習俗所尚,世人凡有所作,總要選一個黃道吉日,擇個好時辰。總而言之,佛所講的世間意,全都是世俗迷信,違背性理,不但為佛弟子不可以作為,就是孔子也說過: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是以世儒之高明者,也不為世間意。但是,時至今日,世風日下,佛、孔微言絕,而怪力亂神大興於世,蠱惑人心,眾競尚之,欲天下之不亂,不可能也。儒佛之教,皆以真理啟發人之正智,所以是理智,絕非迷信。在前面已經說過,善因必得善果,惡因定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世事不可強求,必須要知道,迷信鬼神,求助鬼神,諂媚巴結鬼神,不但不能轉好運,反而越轉越糟、越壞,以至於不可收拾,那裡能得到一點好處呢?佛教我們不得為,孔子教我們敬而遠之,都是教我們破除迷信,啟發正智,凡是迷信的,都是世間意。然趨吉避凶,乃人之常情,既不得為世間意,那又應該如何做,才能真正得到身心吉祥安穩呢?下面經文,佛陀就要為我們說明做佛弟子所當為者,經文中有六點指示,是真正趨吉避凶的不二法門,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必須依教奉行的。
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當啟三尊。佛之玄通,無細不知。
這是佛陀對我們的第一點指示,說道:接受佛陀五戒的教學,又能確實修習者,一定是個有福德的人。福德就本經所講的是(一)長壽(二)大富(三)清凈(四)眾奉(五)德慧,而諸經所說大同小異,福德是果報,五戒正是其修因。佛弟子,修善因,得福果;有所施作,必依三寶。佛之玄通,無所不知,依教修學,定得感通。
上面講到佛弟子可以做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之後,佛陀非常慈悲,又為我們指示六點趨吉避凶,自求多福大慧的修行法門。第一點,就是說佛弟子有所施作,應當啟白三寶,佛前焚香禱告是向佛報告,所作所為不違經訓是向法寶報告,與善師或道德之人商討請教,就是啟白僧寶,做事合乎天理良心,自然與佛玄通感應道交了。
戒德之人,道護為強,役使諸天,天龍鬼神,無不敬伏。戒貴則尊,無往不吉,豈有忌諱不善者耶。
第二點指示,是說明一切行為中,唯有道德戒行,最為諸天鬼神尊崇敬伏。能夠守持佛戒,有得於心的道德之人,道德隨其修學,日日提升,諸天天神更為擁護,使其道德格外具足威重,是道護為強。『役使諸天』,是天神敬伏道德人的具體行為表現,如唐朝的李通玄居士,終南山的道宣律師,皆有天神長期為服勞役。且高僧傳內所載,天神事奉道德之人的事迹甚多,可以參看。『天龍鬼神,無不敬伏』。這是指四天王所屬的八部鬼神,他們見到持戒修道的人,無不恭敬伏侍。所以,『戒責則尊,無往不吉』,佛門戒律精神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絕對不惱害眾生,與人為善,成人之美,是善行中最為可貴者,且戒之在心,他法難與之比。故戒德之人,一切作為,實在是無往不利,可見這是大吉大利的修行法。『豈有忌諱,不善者也。』這是說人所避忌而諱言者,如人心中恐怖不祥之事類,當我們明了道護為強的道理,那裡還有什麼忌諱?什麼不利的呢?是又何必自屈而為世間意呢?我在各地講經,時有人來問,第三次大戰眼看不可避免,何處最為安全呢?我告訴外人說,台灣最安全,告訴國人說,行善、積德、修道,最為安全,無往不吉也。
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達之人,自作掛礙。
這是第三點指示,道指真如、本性、真心,就是斷惑、明心見性之事,心量之大,經中比喻說:虛空在心,猶片雲之在太空。故心包天地,這是真實的事相,可惜迷人不達此理,不見此事,結果是自作障礙。楞嚴經說:『性空真覺,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眾生之妄見,正是『妙明真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卻不知『本是無上菩提,凈圓妙心,妄為色空,及與見聞。』所以佛才感嘆的說:不達之人,自作掛礙,若得悟入,便超世間。
善惡之事,由人心作,禍福由人,如影追形,響之應聲。
這是第四點指示,說明善惡在於人心,而果報則如影隨形。這幾句話和感應篇上所說相同,語意淺顯,的是至理誠言。善因、福果,惡因、禍殃,心造身受,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果能明了此事真相,當起心動念之時,便知果報禍福,是真有智慧的大福德人。所謂眾生畏果,菩薩畏因也,此是佛陀教人修道求福的下手處,最初方便也。
戒行之德,應之自然,諸天所護,願不意違,感動十方,與天參德,功勛巍巍,眾聖嗟嘆,難可稱量。
這一節經文,是第五點指示,盛讚戒行功德參天,勸勉認真修學。凡是律己者為小乘戒,利益眾生者是大乘戒,持戒行善有道德的人,自然與佛菩薩感應,諸佛菩薩,隨緣現相,不變本性,故曰自然,此是一說。又,菩薩度眾,隨緣現相,應以何身度,即現何身相,不違本體應之自然。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曉得只要自己能持戒修善,不必求神、求仙、求菩薩、求佛,自然有感應的,既然有感應,當為諸佛菩薩所護念,那諸天鬼神那有不保護的道理呢!『願不意違』,是講事事順心如願,有求必應,心同佛心,口如佛言,身同佛行,自行化他,必定感動十方,心行稱性,無為無作,若日月經天,四時化育,是與天地萬物融合一體,同一化用,謂之與天參德。功勛巍巍,是指自行化他的功德大,世出世間一切聖賢無不讚歎,戒善之德,不可思議,讚歎不盡。我們讀了這一段開示,應當發心,一意專修此眾聖所贊的真實功德,無負佛陀慈悲教誨耳。
智士達命,沒身不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這是最後一點開示,說明唯有智慧之人,才知道如教奉行。『智士』指有智慧明事理的人。『達命』是講通達明了因緣生法,自然之理,知天命也。『沒身不邪』,以達命故,所以終身不疑不惑,不為邪知邪見邪行。『善如佛教』,重在善字,就是說見得理明,守得心定,又能恆順眾生,隨喜中成就無量功德,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戒、定、智慧三學具足,無不稱性,無不自在,才是善如佛教。依教奉行,雖然在家,也可以得證度出世間的菩提大道,成佛、成菩薩。以上將本經第四大段講完了,讀了這一段經文之後,才曉得在家學佛本無妨礙,也沒有什麼不方便,如理如法,善如佛教,必能使您的生活更美滿、更幸福,使你的生命,更有價值、更有意義了。
下面是本經的第五大段,說明阿難尊者,聞佛四番開導之後,自己慶幸遇佛聞法,獲大利益;然不聞佛法者,不免迷惑造業,於是悲憫眾生,請佛住世,這是阿難聽教的心得感想。
阿難聞佛說,更整袈裟,頭腦著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來,普恩慈大,愍念一切,為作福田,令得脫苦。』
經文可以分為三小段,這是第一小段,大意是講,阿難聽聞佛陀上來四番所說,『更整袈裟、頭腦著地』,是最敬禮,以表示感謝世尊的慈悲教誨。『唯然世尊』,唯字是表信之極,而絕無疑惑之辭,這是阿難表示自己信受。『然』字是指一切眾生,尚有未聞佛法者,不信佛法者,這是代眾生請法之辭,金剛經上也有同樣的句法。『我等有福,得值如來』,此句照應『唯』字,是說我們與會的大眾們,宿福深厚,有此機緣得遇如來。『如來』是佛十種別號之一,含義甚多,意思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普恩慈大,愍念一切』,這句照應『然』字,是贊佛平等、大慈、大悲,普遍賜給一切眾生—九界有情眾生—最大的恩惠,為一切眾生作無上真正福田,凡得遇佛法,善如佛教,必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印光大師說:彌陀為第一福田,念佛往生為第一大福,上根利智,能信能行,佛祖誠言,絕無相欺也。
佛言至真,而信者少,是世多惡,眾生相詛,甚可痛哉!若有信者,若一若兩,奈何世惡,乃弊如此。
這是第二小段,大意是阿難尊者,悲憫世間多惡少信,尤以今時為最。『佛言至真,而信者少』。佛陀的言語教訓,真實之極,佛在般若會上,告訴須菩提長老說:『如來是真語者』,真則無妄。『如來是實語者』,實則無虛偽。『如來是如語者』,所言必如其事理。『如來是不誑語者』,所言絕無誇張,絕不蓋人。『如來是不異語者』,所言必無先後矛盾,前後不一。佛陀在世,說法四十九年,句句至真如是。阿難很感嘆的說:『而信者少。』為什麼世人不能相信佛的教導呢?尊者又說:『是世之人,多造十惡業,互相的詛咒,互相的傷害,這是非常可悲可痛的事。當然,世人之所以信假不信真,認假不認真,這種愚昧的行為,實在是善根少、福德薄、煩惱重、業障深之所致;當他有緣遇到善友佛法,竟當面錯過,真是可惜!可嘆!『若有信者,若一若兩』,這也指信者只有萬分之一二,正如佛在金剛經上所講的:『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後五百年,就是佛滅後第五個五百年以後,正是指我們現在的時代,有持戒修福者,持戒,是指勤修戒定慧三學者,修福,指真修六度;這樣的人,佛說定能信佛言說以為真實。佛又說:『當知是人——今世能信佛言說的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得無量福德。』這都是講,佛言至真,就是在末世,也還有少數真能持戒修福者信得過,只是人數比例太少。『奈何世惡,乃弊如此』,這是阿難嘆惜世風何以敗壞到如此地步!
佛滅度後,經法雖存,而無信者,漸衰滅矣!嗚呼,痛哉!將何恃怙,惟願世尊,為眾黎故,未可取泥洹。
這一段是阿難為悲憫執迷不悟的苦難眾生們,求佛住世間,教化救度之意。『滅度』指應身示寂,而法身實在常住。阿難的意思是說:一旦世尊示現入滅之後,縱然還有經典及修學方法存在世間,怕的是再也沒有人真正的相信、接受、奉行了,佛陀教育必漸漸趨向衰微,以至於絕滅了。按佛的法運,有正法一千年(佛滅後初一千年),以去佛尚不遠,信守修行,成就的人極多;至佛滅後第二個一千年,稱像法時期,以去佛漸遠,經法流傳,訛錯漸多,但是還有不少人修成禪定;到佛滅二千年以後,就叫做末法時期,去佛已遠,修學漸漸不如法,也就談不上什麼成就了,而念佛生到彌陀國土者,為數還不少。但就整個法運、世運看,的確像阿難所說:『漸衰滅矣』,今則尤甚!『嗚呼,痛哉!』上痛佛法衰,教化不行,下痛眾生苦,無法救度。佛法是我們光明幸福的指引,佛法衰矣,愚迷苦難的眾生今後將依靠什麼呢?末後三句是阿難代表眾生請佛住世。『眾黎』,眾指一切眾生之類,黎則專指百姓平民,黎是黑色,平民頭髮也,故稱做黎民百姓。阿難的意思是,為了那些苦難的平民百姓,求佛不可取泥洹。泥洹,也稱做涅槃,是印度梵語,意為圓寂,乃功德圓滿、清凈寂滅之稱,此處是指與世長辭而示現入寂滅的意思。佛菩薩、善師、道德之人,真正是人天眼目、眾生福田,是以我們有責任請求他們長住世間,慈悲一切,教化眾生,令一切皆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本經長行文,就講至此。
接著要講的是,阿難所說的二十八首偈頌。在未講此文之前,首先要將佛經文體向各位作一個簡單說明。佛經文字體裁有十二類,術語叫做十二分教,又稱作十二部經;若就形態歸納,不外長行、偈頌、密咒三大類:(一)長行,是屬於散文體,便於發揮義理,如天馬行空,罄控縱送,充暢盡致。(二)偈頌,偈頌類似我國的詩歌,但不重視平仄,也有押韻,土不家中國律詩那麼嚴格;偈頌,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不等,但其句法整齊,每四句為一首,可以和曲合唱。本經是五言偈頌,共有二十八首。佛經通常在長行文後面,多有偈頌、或密咒,偈頌是取其便於背誦、修習而得深入其境,又於歌唱中巧收潛移默化之功,益見佛陀教學之苦心。(三)密咒,本經雖無,然大悲咒、往生咒、白衣神咒、六字大明咒等,確為眾所周知,大致說來,密咒只存古音,少翻其義,原因是其中多含有六道言語,一般習慣,但誠心誦念即可。如中國人所習誦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章嘉大師曾為解釋,唵是身義,嘛呢是蓮華,叭咪是保持、持守義,吽是心意,合起來講是保持自己的身口意業,像蓮華一樣的潔凈。由此可見,咒語含義圓備真善美慧。且一經圓具三體,三髏卻是一義,其目的都是為了契機。
阿難因而諫頌曰,這一句說出了阿難說偈動機。『因而』,就是因前面自慶憫他,覺得末世眾生實在是太苦了,因此,阿難不但是代表末世眾生請佛住世,而且,還再以詩歌(偈頌)勸導當時以及後世的佛弟子們,要誠信佛言,依教奉行。二十八首偈頌,可分為七個段落:(一)有三首頌請佛住世,(二)有三首頌是重頌疑謗重罪,(三)有四首頌各罪個別的果報,(四)有四首頌五戒的果報,(五)有三首頌疑罪苦果,(六)有六首頌世間意的果報,(七)有五首頌讚佛恩大,勸勉種因。請看經文:第一頌
『佛為三界護,恩廣普慈大,願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
這一首是阿難為大眾求佛住世,在普賢十大願中,第七願請佛住世,因此,請佛住世乃是佛弟子的本願,阿難尊者也可以說是實踐他行菩薩道的弘願。前二句也是說明請佛住世的理由。『佛為三界護』,佛陀是三界六道的真正護持者,唯有佛陀才能夠做我們的保障,為眾生的依靠,為一切眾生真正的皈依處,所以,『恩廣普慈大』,佛的恩德慈悲,被及九界眾生,三根普被,廣大無邊。後二句是阿難求願,阿難之心,願佛慈憫,為了三界一切沉迷受苦、無以自拔的眾生故,不可示現入般涅槃,求佛長住在人間。請看第二首頌眾生罪障法緣:
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別真,痛矣不識者,罪深乃如是。
這一首偈是阿難訓責眾生意,責備實為憐憫,希望他能改過自新。『值法者亦少』,是講佛法難聞,眾生罪障太深故,得遇佛聞法的機緣不多,何以故呢?『盲盲不別真』,楞嚴經第六卷說:末劫之時,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又九卷說:魔於末法,在我法中,修道出家,...令真修行,總為魔眷。讀此經文,想今時之正知見少,必依戒修定開慧,方為正途。看破、放下、持戒、念佛,求生凈土,上上根人,上上智人也,舍此而不入魔者幾希。此處經文比喻為心盲眼盲,不能辨別真正佛法。後二句是阿難見眾迷倒,而感傷之意。阿難心痛眾生罪障深重,自己障礙了法緣,諸佛菩薩雖然常常示現在人間,眾生要是沒有福,縱然是遇到,也不肯相信。還有一種人,把邪神邪法當作佛法,佛魔莫別,真是可痛極了。何故不識呢?誠為過去罪業重障乃如是耳!請看第三首,頌弘法者少,法漸衰滅。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兩,經法稍稍替,當復何恃怙。
這是第一段的最後一首,說明得遇佛法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因此,佛法必然是逐漸衰微。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無人弘,如何能不衰滅呢?『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兩』,是說即使有宿福得遇佛法,為數也不過是億萬分之一二耳。若無宿福,必終身不聞。佛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想我等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無結果,豈不可惜。過去有人問日中一食義,我以貧困答,主要是不求人,傳道與人,要人信受,如果處處有求於人,多求於人,則人不信,反招疑謗重罪。所以,為佛弟子,必須吃人不願吃的苦,作人不肯作的事,必忍辱、必謙讓,此非清高,一切為利生著想耳。『經法稍稍替,當復何恃怙』。佛子若不能弘揚正法,則正法漸漸廢滅,佛法廢滅,佛子之責任大大虧負了。佛法變質,佛法廢滅,在於傳而不習,眾生的解離線緣失去了,後來的人依靠什麼自拔自救呢?正如嬰兒,失去父母,其苦難可想而知矣!這便是阿難要請佛住世之由。今去佛已遠,幸得知識、善師、道德之人,我亦如阿難,懇求其住世,利益人天,才不負佛陀、阿難教導之恩耳。
請看經文,第二段也有三首,頌對佛法懷疑、謗法,令人對佛法失去信心,失去破迷啟悟、離苦得樂的機緣,故結重罪。
佛恩非不大,罪由眾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聞。
第一首頌演法不聞,首句講佛說法度眾生,故恩德最大,若不說法與眾生則無恩德,可惜的是,眾多罪業,由於眾生自作故,所謂『妄想執著』,自劃界限,還自束縛,隔離聖人大道,楞嚴經中之『認浮漚而棄大海』者也。後二句是說,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無時無處不說法,法音如鼓,遠振三千大千世界,以眾生罪業障自本性,所以不聞。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若水有波動則不見月,眾生心水亦然,心水清凈則聞佛法音,心水浮動則不聞說法。隋時天合智者大師,親見靈山一會未散,即是明證。故佛經證信常言『一時』,而不記年月日時,義亦如是。請看下一首:
世濁多惡人,還自墮顛倒,諛諂諀訾聖,邪媚毀正真。
這一首是說惡人自甘墮落,造毀謗佛法之罪。『世濁』是說五濁世間,多有造作十惡業者,這樣的人,一定會自己墮落的。所以經上說:『還自墮顛倒』,俗話說,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然欲迷心竅,利令智昏,眾生八識田中,惡習氣的種子特別多,而且是強有力,所以,一遇惡緣,就像水一樣,自自然然的向下流去,顛倒錯亂,越墮越深。『諛諂』是指入佛法中破佛者,實為名聞利養,假意奉事佛教者。『諀訾聖』,諀是惡言,訾是毀謗,指存心有意謗佛法、謗聖賢人。其實,聖賢、佛菩薩心行如同日月,焉能損?無知迷人,欲以不正當的邪法,毀滅正法真理,要知道,正法真理,決定不滅,非是邪法能勝正法,不過一時蔽之,叫人迷惑而已,結果必定還是自作自受。這在末法,時常見到信奉邪教邪見的人,往往比修學正法佛法的人多多,是迷不別真耳!正所謂可憐憫者也。請看經文,末後一偈,頌罪上又加罪:
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是人是非人,自作眾罪本。
邪見之人,不信世間有佛;佛是大智大覺之人,說佛法不是大道。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佛經教義,若未涉及,而言佛法非大道者,狂妄之徒也。禪宗六祖示法達禪師云:佛猶覺也,開示悟人覺之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其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由此可知,佛法實自性正法、真法、大法,如何不信呢?不信之人,雖外具人形,其實,已失人格根本。儒家人格為仁義禮智信,佛法人格是五戒十善業。棄五常、廢五戒,強不知以為知,固執自己妄想分別,錯誤的思想邪見,造作出邪惡的言行,自是重罪的根本。『自作』是講造因,『罪本』指三途苦報。由此可見,一切世間罪惡根本,就是因不信佛法而生起的。請看經文,第三段有四首偈,說明各罪別報,願深思之!
命盡往無擇,刀劍解身形,食鬼好伐殺,鑊湯涌其中。
這一首是講地獄總報,意思是說造作上面所說的重罪之人,命盡之後,一定往墮無擇;無擇就是無間地獄,楞嚴經及地藏經上都有詳細的說明,後三句說地獄中的苦刑,有刀山劍樹,『食鬼』指牛頭馬面,惡鬼夜叉,性情兇殘好殺。『鑊湯』就是油鼎。
淫泆抱銅柱,大火相燒然。
這二句是講邪淫的果報,抱柱像其形,火然應其感,故罪報實由自心習氣所感召而有的。
誹謗清高士,鐵鉗拔其舌。
造二句講誹謗罪報在拔舌地獄,人因不知好歹善惡則造口業,如明善惡因果,必能遠邪歸正,親近賢人善人。『高士』指出家高僧,在家高士,就是善師、道德人也。
亂酒無禮節,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獄中,洋銅沃其口。
這一首是講亂酒罪報,酒為放逸之門,大聖知其苦本,所以教人遠離。食肉是斷大慈之種,大聖知其殺因,所以教人蔬食。招慈善、感延年,是為布施無畏者。至於聖教,於此則有權實,權則漸誘,以輕脫重,初開無犯,據其障理,非無其過;約實教則輕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佛法五戒,殺盜淫妄四戒,大眾都不疑,唯對酒戒,以為軟酒並不算什麼過失,確實是如此。五戒前四叫做性罪,酒戒叫做遮罪,遮是預防的意思,是預防亂酒以後而破前四戒,所以軟酒,尤其是醉酒,列在重戒。經文初句說亂酒失態,二句說失人道,人道就是五戒,破了五戒就是失人道。後二句是講果報在洋銅地獄。
遭逢眾厄難,毒痛不可言,若生還為人,下賤貧窮中。
這一首是講總結破五戒的苦報。前二句說三途之苦,言不能盡;後二句說縱然三途罪滿,再得人身,因為他的惡報習氣尚未斷盡,所以感應人中下賤貧窮的報應。感應之理事,昭彰如是,的確可怕。學佛的人必明此理,必知此事,而後才能趨吉避凶。以上我們將破戒的後果講完了。
經文第十頁第四行第一句『不殺得長壽』起,有四首是偈頌中第四段,說明守持五戒的福報。
不殺得長壽,無病常康強。
這二句是講不殺生的殊勝果報。我們都知道,凡是有血氣之屬,必定有知覺;凡是有知覺的必同禮,楞嚴經上說: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微命不傷,才是真慈悲,以平等真慈心養生,自然得長壽、康強、無病的果報。佛弟子不但戒殺,更積極的是吃素放生,此乃推己及人,仁民愛物之最善事也。佛弟子也是世間最懂得養生之道的,素食,實在是具足衛生(保衛生理健康)、衛性(保衛性情健康)、衛心(保衛心理健康),其無病、康強、長壽的果報,乃是必然的結果。我們如果希望得到無病、健康、長壽,就應該要培養平等慈心,戒殺、放生、吃長素。
不盜後大富,錢財恆自滿。
這二句是不盜的善報。學道之人,第一要知足,安貧樂道,以清凈智慧廣行布施;財布施得大富,法布施得大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戒經上說,他人金銀重物,以至一針一草,不得不與而取。若常住公用物、官府物(政府財物)、民眾物、一切物,或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偷稅、逃稅等等,皆為偷盜。偷盜所得,依然是自己命中故有的,若命中無有,縱使巧詐偷竊,必無所獲。故古語說:君子落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真知命之言。所以不盜者能施,其果報必財用不缺。唉!人又何苦見財起盜心呢?
不淫香清凈,身體鮮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則為大王。
這一首是講不淫慾的殊勝果報,前二句說明不淫能感得身體香潔鮮明,色香遠聞的意思。『光影常奕奕』,光影就是風度、風采,也就是所謂的神氣、精神。『奕奕』是偉大的意思,此處是形容他的光采神氣,別人是比不上的。『上則為大王』,大王是人間國主,一國至尊,為人爵之中最高最上,這是說不淫的果報,所獲得的福德,在人道中也可以感得王侯之尊。佛經中說,斷身淫生欲界上三天(兜率天、他樂天、他化自在天),斷心淫則生色、無色界,四禪天、四空天,是又可以解作上升天上而為天王的殊勝果報。
至誠不欺詐,為眾所奉承。
這二句是講不妄語的果報。佛為三界尊,為一切聖賢天人眾生所奉事,役有別的,只是誠信耳。至誠心就是真心、真如本性,必深明一真之理,悟入一實相境界,而後能極至誠、不欺詐,就是無緣慈與同體大悲心。所以初學者,一定要從誠信下手,先修心地正大光明,事無不可告人者,此中具足真常法喜。後句意思是說,一個誠信不欺之人,必為大眾所擁護,大眾既然敬順承事,則無事不辦。佛子若效佛度生,必須先修誠信。
不醉後明了,德慧所尊敬。
這二句說不飲酒的善報。佛弟子『願得智慧真明了』,而不飲酒正是保持身心清凈,定慧圓明,度化一切,而為道德、智慧之人,眾所尊敬。下一首是講五福臨門的殊勝果報。
五福超法出,天人同儔類,所生億萬倍,真諦甚分明。
五福就本經來講(一)是長壽(二)是大富(三)清凈,就是心無憂慮,身境安和。(四)是『眾奉』,也就是說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和擁護。(五)是德慧,五福之中,前四是福果,後一道德智慧是造福之因,能所相資,福慧日日增長,以至超出了世間,而與天人的福德等同類了。在佛法中,五戒是世間法福德的總因,十善業是諸天的福因,修戒善的因,必得福慧之果。『所生億萬倍』,是說修因得果,生生世世,福壽無量無邊。『真諦』指五戒,戒因福果甚為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有三首偈是第五段,說明愚惡之人,疑佛所說罪福果報,疑聖教,是自生大障,所以稱為根本煩惱之一。
末世多惡人,不信多狐疑,愚痴不別道,罪深更逮冥。
這一首偈,是講末法時期一切造作惡業的眾生,對於佛菩薩所講的事理因果,真諦分明,還是狐疑不信,其實,世間十惡之人,不信佛教,不入佛門,情有可諒;若出家為佛弟子,尚且不信因果,詐欺世人,破佛滅法,真是惡人中的大惡人也。在家不信五戒,狐疑因果感應的道理,以巧計偷心,求富貴長壽,豈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真是枉用了心機。出家人不信韋天有護法之力,懷疑佛陀白毫之賜,多求利養,心不在道,又能成就什麼呢?『愚痴不別道』,愚是沒有智慧,痴指迷惑不覺,愚痴之人不能明辨真妄、是非、善惡、利害的因果道理,以偽詐機巧心用事,真是罪上加罪,前途愈來愈黑暗了,所以阿難說『罪深更逮冥』。
蔽聖毀正覺,死入大鐵城,識神處其中,頭上戴鐵輪。
這一首是講破壞佛教的弘揚,障礙他人修學,所感召的果報。無論是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應當時時檢點自己身心,是不是有此心行?有沒有蒙蔽自己良心,毀壞了自己的佛知見。關於這一點,確實是修行關鍵,必須像江味農居士所說,對於教義必求深解、圓解,而後才能悟入佛之知見,不然,如此過失,總是難免的。下三句說果報。
障蔽聖教,毀滅人天正覺眼目,斷他法身慧命,是最極深重罪業,果報在無間地獄。『死入大鐵城,識神處其中,頭上戴鐵輪。』墮人地獄中的是自己的神識,神識就是世俗說的靈魂,頭上還要戴一個火燒燃的大鐵輪,這是他所感的果報。佛子應知,幻身無常,不過數十寒暑,何必五欲是求,六塵留戀,造諸罪業,感受無邊惡報,智者不為也。佛陀常戒弟子,少欲知足,樂善好施,必以真正解脫大道予人,方盡弘揚普度之事,是決不敢以一己之私慾,而障礙聖教,獲如此之重罪惡報也。下一偈是說地獄惡報的苦況。
求死不得死,須臾已變形,矛戟相毒刺,軀體恆殘截。
第一句是指無間地獄中的命無間,二句說身形無間,三句說受苦無間,末後一句說時無間。於此四句偈中,就把地獄裡面的苦況都說出來了,諸位如果想詳細了解地獄的因緣果報,可以參考地藏本願經,或楞嚴經,都有明細的講解。
請看經文,下面六首,講世間意的惡報,佛子不可不知。第一首是:
奈何世如是,背正信鬼神,解奏好卜問,祭祀傷不仁。
這一首是說世間意為諸惡業的原因。『奈何』,是阿難尊者感嘆之辭,為什麼這個世間會是這樣呢?眾生皆違背正覺,邪知邪見,反而迷信鬼神,佛陀告訴我們,鬼神大約可分為四王天及鬼獄三道,皆不出六道輪迴,知見不正,能力有限,見解多有錯誤,只可以加以恭敬,不可以信仰。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
左傳庄公三十二年,也說: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因此,佛弟子之於鬼神,應該像周安士先生,發慈悲心而度化之。後二句,說民間迷信習尚,『解奏』,是自作罪業,求他赦免,豈知鬼神也沒有特赦人罪的權力;如果不懺以往,不修將來,與事終究無益。佛說: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懺悔最重要的是,後不再造,孔子說:不二過。這樣才能消災免難,拜求鬼神是靠不住的。『卜問』的用意,無非是為了想趨吉避凶,妄圖儌倖免禍,非分得福,這些都是迷信,如果災禍能夠儌倖免除,福報能夠非分得到,那世出世間的因果律就可以推翻了!『祭祀傷不仁』,是指不是自己應當祭祀的鬼神,而去殺生拜拜,殺生供獻邪神之類,你想想,流他之血,害他之命,已經造作極惡之因,怎麼會有好報應呢?不但自家造了重罪,就是接受供獻的鬼神,也同樣的增添罪過,所以血食鬼神命終多數皆墮地獄,如是事理,不可不知。『不仁』是沒有慈悲心。
死墮十八處,經歷黑繩獄,八難為界首,得復人身難。
這一首是講為世間意者,造諸惡業所感的地獄苦報。『十八處』就是『十八泥犁經』所說的十八重地獄,有刀山、沸沙、沸屎,以及寒冰、鐵磨、烊銅等等,皆為根塵識不正之所現。這些還算是罪輕的報應,罪重的在根本無間、八寒、八熱等大地獄中。經歷黑繩獄,以黑繩量畫其身,按量畫寸寸刀鋸之,就是所謂的凌遲處死的刑法,其慘痛是無法形容的,這是根本地獄刑罰的一種。『八難為界首』,這在前面已經講過了的三途八難,意思是說,見佛聞法,有八種障礙,使人得不到見佛聞法的機緣。見佛聞法的好處,是可以獲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良好機會。『界首』界是差別的意思。全句意思就是講,八難為種種差別因緣之首,使眾生錯過了見佛聞法,喪失一生解脫的機會,以致於墮落三途惡道,求出無期。人身之所以最貴者,便是容易解脫;如果一生之中,都遇不到解脫的機會,那又有什麼可貴呢?因此,佛法中常嘆人身難得,既得人身者,為什麼不珍惜呢?
若時得為人,蠻狄無義理,痴駿無孔竅,跛躄啞不語,朦朧不達事,惡惡相牽拘。
這六句經文是講,在地獄中罪報受滿了以後,再轉生到人道來,雖然是又再得人身,奈何惡習因緣多,所以常逢災難。佛法中說,六道眾生八識田中,善惡種子皆有,投生之時,力量強者先牽。我們一天之中,試問問自己,曾有幾個念頭作佛、作菩薩?有幾念度眾生?有幾念利國利民、幾念是非、幾念貪嗔?是佛念強耶?善念強耶?惡念強耶?若一口氣不來,往那裡去?還不明白嗎!習氣可畏亦可愛,不可不慎!經文前二句是說,雖得人身,但是投生在文化落後,沒有開化的邊地蠻荒地方,在這種地方生活的人,沒有好教育,不明人道義理。後四句說罪報災難。『痴騃無孔竅』,痴是愚痴,騃是痴呆,這個字應該是『騃』字,經文中是『駿』字,『痴駿』講不通,所以『駿』字是個錯字,應該是『騃』字。『騃』字是『馬』字邊,右面一個語助詞的『矣』字。論語中,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的矣字。『無孔竅』是說五官不全,天生殘缺,或者解釋作痴呆、麻木不仁,於義亦通。一隻腳殘廢了叫做跛,雙腳都殘廢的叫做躄;不能說話的叫啞不語。朦朧是糊塗的意思,迷迷糊糊不能通達一切事理,這樣的人,心思迷惑顛倒,當然又會造業受報。所以說,惡惡相牽拘,惡因牽惡果,惡果又作惡因。當知愚痴是根本煩惱三毒之一,痴者必迷,迷者必定亂作妄為,胡作妄為之人,一定不喜歡善言善事,這就是不明是非道理,道理不明就無法勸他為善,他們一舉一動,只知自私自利,所以既受惡報,復造惡因,如繩鎖牽拘,不能解脫,實在可痛。
以上講到阿難諫頌中的第六段,為世間意所感召得的惡報。經文有六首偈,分為五節:(一)一首,說明世間意是眾惡之因。(二)一首,說明地獄果報種種苦刑。(三)一首半(六句),是說明地獄報滿,再轉人道,以惡報習氣未能除盡,故有先天六根不具,或生邊地遭遇種種災難。(四)一首半(六句),是說地獄報滿,生到畜生道受苦之狀。(五)有一首,總結三難。
展轉眾徒聚,禽獸六畜形,為人所屠割,剝皮視其喉,歸償宿怨對,以肉給還人。
這六句頌是講那些為世間意者,於地獄果報受滿之後,又為積習相牽而生到畜類之中。佛陀在一切經中,時常教誡我們:食慾薦餓鬼道的業因,嗔恚嫉妒爭鬥是地獄業因,愚痴不別善惡是非者畜生前因。的確,為世間意,必是愚痴迷信陋執之人,則畜生之報,機會必多,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是氣味相投也。即善不近惡,惡不近善,愚迷習氣自然交感畜生眾徒聚的惡報。『禽獸六畜形』,禽獸二字,總指畜道,六畜則單指為人所畜養的家畜,左傳所謂的牛、羊、馬、犬、雞、豬為六畜。凡是六畜,必為人充食,而受人屠割。剝皮視其喉,看眷刀之所割處,此句是描述被屠殺時的情況,詰其因果根源,還是要歸結到怨仇,或是前生欠債的報償宿怨對,而以自己的血肉給還人;正是所謂今生吃他八兩,來世還他半斤,明眼人見之,所憐憫者也。講到恩仇報復,有可思議者,有不可思議者,知其恩怨而報復的,是可思可議者;不知其恩怨,但是過去生中,也就是說前世有善惡緣者,彼此有前生之善緣,必定是一見如故;若是前世有怨仇,則見之生厭。此類經驗,實人皆有之,不但於人,即使是處所,也有初至若故居者,足證佛說三世因果不虛。但殺業之報,有早有遲,因緣遇會,不問天仙人鬼,總無逃脫。假令末來之世,殺生的人,生在人道中,被殺者生在畜生道中,則有蛇傷、狗咬、虎吃等事;或殺生的人生為良民,被殺者生為官吏,如是則有牢獄、枷鎖、枉死諸事,實在不勝枚舉。世人迷惑,一遇患難,就怨天尤人,而不知事無大小皆各有其因果在也。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請看下文:總結三難。
無道墮惡道,求脫甚為難。人身既難得,佛經難得聞。
就中華傳統文化而言,倫常八德是為世間大道;在佛法,則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為人天大道。如果喪失了大道,必定要墮惡道。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生。一經墮落惡道,求出無期,想脫離惡道,實在是很不容易,此是第一難。『人身既難得』,佛陀在一切經中,一再告訴我們說:人身難得,曾就神識投胎的機會比喻說;又以數量、時劫等種種比喻來說明此事,人身誠非易得。且六道中以人身最為可貴,其可貴處是在人身容易聞法,容易修道;天道雖好,但是天上樂多苦少,反而不容易接受佛陀教育,以致喪失了破迷開悟的大好機會。因此,佛弟子決不以生天為重。再講三途生活環境太苦了,積習愚迷陋執,也不能接受佛陀教育。由此可見,人道苦樂參半,且大多是苦多樂少,反而容易覺悟,易修易證。這是人身難得可貴之處。二難也。『佛經難得聞』,佛經是啟發智慧的指引,佛經是悟人至善的指南針,但是不容易遇到,有些人遇到了,卻是假的,不是真的。縱然遇到了真正的佛經,若不能理解,不能相信,還是等於不遇。即使能解、能信,若不能依教奉行,不能持之以恆,精進不退,也同不遇。所以,像上面所說,層層淘汰,則知佛經誠難得聞。開經偈說,百千萬劫難遭遇,當不為過。是以聞法必悟入一真實相境,才是真聞,是三難也。請看末後一段經文,共有五首,頌結勸。
世尊為眾祐,三界皆蒙恩,敷動甘露法,令人普奉行。
這一首是讚歎世尊的恩德。佛陀以教學為一切眾生的佑護者,三界六道,一切有情,莫不蒙恩。『敷動』是展布的意思。『甘露』是比喻佛陀教學方法的善巧,說法的微妙,能令一切聽受者,有如甘露滋潤身心,除煩惱熱,得自在清涼,福慧增長,是能令人普遍奉持推行,展轉教化,恩澤一切耳。請看第二首:
哀哉已得慧,愍念群萌故,開通示道徑,黠者即度苦。
這首是頌揚依教奉行的人所得的果報。『哀哉』是嘆息之詞。『已得慧』指已經斷煩惱、開智慧,明心見性,功德圓滿的那些大菩薩們。菩薩自證已圓滿,還以無盡的慈悲心,『愍念群萌故』,憐憫一切眾生的緣故,必然要為他們開闢一條通路,指示離苦得樂的康庄大道,什麼人能夠相信、接受、奉行證果呢?『黠者即得度』,黠者是指具有深厚善根、智慧福德之人,這些人聽了佛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他們能接受,能奉行,所以即達度脫生死煩惱苦海的真實利益。
福人在向向,見諦學不生,自歸大護田,植種不死地。
這一首是阿難勸我們要認真的求果報,我們既得人身,又聞佛法,就是真正有福之人。『向向』,第一個向字指目標,第二個向字指方向。世法中,孔子、孟子是我們師法的目標,倫常八德是我心行的方向;佛法中,釋迦、彌陀、觀音、普賢是我們師法的目標,五分法身香、四弘、三皈、三德、三身、六度、寂照不二是我們修行的方向。我們的生命是有目標的,我們的生活是有方向的。『見諦學不生』,諦是真理,就是一真法界、不二之理,禪宗的明心見性,凈土的一心不亂,都是見諦悟無生。『自歸大護田』,歸是歸依,佛為眾生真正福田,我們應當在佛菩薩的福田裡,『植種不死地』,唯佛福田,才能使我們獲得不生不滅、常樂我凈、離苦得樂之法。
恩大莫過佛,世佑轉法輪,願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漿。
此偈所說,意謂世出世間恩德最大的,莫過於佛。五濁惡世,唯佛能救,佛說法利生,常轉法輪,說明宇宙人生究竟。明了,則能控制宇宙,不明,則隨環境業力流轉。所以『願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漿』,這是比喻證得無上菩提,成就三身四凈德的意思。末後一首,三勸總結:
慧船到彼岸,法磐引大千,彼我無有二,發願無上真。
『慧船』是比喻佛法,佛法是智慧寶舟,能夠載運眾生到大涅槃的彼岸,此句說依教自度。『法磐引大千』句,是講依教度他,我們要以佛法之磐(代表教學),引導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同登彼岸。第三句是說自他不二,性相一如,平等實相,一真法界之究竟圓滿境界。『發願無上真』,這一句乃圓具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儒家所謂格物也。法門無量誓願學,儒家之致知也。佛道無上誓願成,儒家之誠意、正心也。而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願我同修,深思篤行,同圓種智,偈頌二十八首,至此全部講完。
向下有三行經文,是本經最後一大段,『大眾信解第七』,就是本經的流通分。
阿難頌如是已,諸會大眾,一時信解,皆發無上正真之道,僧那大鎧甘露之意。
這一節經文,是講阿難說完諫頌已後,與會大眾,對於佛陀訓誡,阿難的勸導,都能夠於言下信解,而且皆發無上正真之道心,這是非常難得的,不但發心,且能精進實踐。『僧那大鎧』指六度中的披甲精進。『甘露之意』,比喻所證菩提之果,修精進因,證菩提果,才是真發無上心者。
香薰三千,從是得度,關示道地,為作橋樑。
此節說自度度他。前二句自度,『香』指五分法身之香,普薰三千大千世界,從此得度。自度之後,更須如佛發心,捨己為人,普度眾生,為一切眾生開示正道之地,並作其得度之橋樑,為作增上緣也。
國王臣民,天龍鬼神,聞經歡喜,阿難所說,且悲且恐,稽首佛足,及禮阿難,受教而去。
王臣天神,都是講席中的聽眾,可見當時法會的盛況,『聞經』指佛所說,阿難所說的是二十八首偈頌,意為歡喜接受佛陀及阿難的教導。『悲』是悲憫一切業習深重,且無緣見佛聞法的眾生,不免沈倫惡道之苦。『恐』是唯恐自己又迷失正道,再墮下去,此是戒慎恐懼之心,是修學的良好態度。下面三句是禮謝之辭。『稽首佛足,及禮阿難』,暨感謝佛陀的教誨,再感激阿難的勸導。『受教而去』,受是接受,如教奉行,就是依照此經所說的理論及方法,回去之後,要認真的修學,才不辜負佛陀的恩德,和阿難尊者對我們的期望。本經講到這裡已經全部圓滿。
推薦閱讀: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二講-第15集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二講-第9集
※阿難陀(多聞第一) 恆河上空入涅盤
※阿難發願偈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二講-第3集
TAG:阿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