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官本主義: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學分析
2013年5月28日晚7點,在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黃進教授的主持下,備受關注的第71期法治政府論壇拉開帷幕。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凱風政治發展研究所所長俞可平教授做客本期論壇,他以「官本主義: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學分析」為題為莘莘學子們帶來了清新的學術之風。
論壇伊始,黃校長首先向在座師生介紹了主講嘉賓俞可平教授,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俞教授的到來。接下來,俞教授以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和官本主義的概念辨析為邏輯起點展開了生動的演講。他立足於中國歷史的客觀實際,圍繞社會等級、社會榮譽、資源分配、社會禮儀、等級特權、文化價值等各個方面,全面而細緻地剖析了官本主義對中國傳統社會的深刻影響;在此基礎上,他又透過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君主主義、專制主義、民本主義等概念的解讀,進一步指出:對於傳統中國而言,君主主義是官本主義的最高形態,專制主義是官本主義的典型特徵,民本主義則是對抗專制主義的政治理想。俞教授繪聲繪色、旁徵博引的演講激發了同學們求知的渴望。在學生提問環節,眾多同學踴躍提問,俞教授都予以了耐心而細緻的解答。論壇全程氣氛熱烈,圖書館報告廳不時傳出雷鳴般的掌聲。晚9點鐘,黃校長對本期論壇做了精闢總結。他感謝俞教授為師生們帶來的精彩演講並宣布此次論壇圓滿結束。論壇精華摘錄主持人:黃進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能邀請到俞可平老師做客政法大學。他為大家演講的題目是「官本主義: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學分析」。大家都知道,俞可平老師不僅是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一個官員,而且是一個知名的專家學者,在政治學領域建樹頗豐,研究涉及政治哲學、當代中國政治、比較政治、全球化、治理與善冶、公民社會、政府創新等諸多領域。俞老師早年在北京大學學習、研究,師從著名的政治學者趙寶煦教授,獲得了北京大學的政治學博士學位。他還曾到美國哈佛大學、杜克大學、德國自由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訪學,獲得了德國杜伊斯堡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俞老師是在我國政治學界、思想界都非常具有影響的專家學者。不知道在座的諸位是否和我一樣,我最早知道俞老師是通過《民主是個好東西》這篇論作。俞老師是一位好專家、好學者,也是一位好官員。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俞老師演講。主講嘉賓:俞可平教授謝謝黃校長。同學們,晚上好!今天我想給大家講一講中國傳統。同學們可能會納悶,俞老師不是關注現實的嗎,怎麼想講歷史呢?其實呢,我非常喜歡歷史,喜歡讀史書,思考歷史問題。喜歡歷史到什麼程度呢?到我的太太,也是歷史系畢業的,現在是歷史學教授。當然,歷史跟現實的關係是割不斷的,促使我研究歷史的原因還在於現實問題。今天,我們無論推動民主還是法治,都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其中非常重要的國情之一就是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所以政法大學請我來演講這麼一個題目,我想這也是與法治建設有關係的,法治建設不能離開對歷史傳統的了解。直接促使我研究歷史傳統的還是這些年來我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取得的經濟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不僅如此,我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也都取得了全面的進步。政治上取得了極大的進步。比如說確立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把人民民主當作社會主義的生命。一方面,我們看到了許多進步,但另一方面還有很多現實問題受到學者和老百姓的關注。比如說特權腐敗問題尚未根除,官本位思想仍有殘留。官本位思想甚至還滲透到學術領域。前段時間,網上報道重慶工商大學的老師聚集起來,反對學校的一項改革措施。這項措施使得學校行政崗位上的科長工資待遇比副教授還高。幾年以前,深圳有個大學招聘一個處長,結果20多個教授應聘。再比如現在評職稱需要刊發論文,刊物也是分為國家級、省部級,甚至還有地廳級的。課題也是分國家級、省部級、地廳級課題。不僅如此,我們的生活領域也滲入了官本位的思想。前幾年有個酒鬼酒,這個酒一上市價位很高,但後來銷售業績不佳。他們就請了一位文化界的名人出謀劃策,這個藝術家想出了個絕妙的點子,讓酒鬼酒推出了一款新酒——「內參」,市面上可能是難以見到的,它價位很高,但很成功。內參就是高級幹部看的內部參考,大家就覺得喝了這個酒就相當於高級領導幹部了,是地位的象徵。湖北有個酒廠看到內參酒成功了,就模仿推出了個更厲害的——「清樣」酒。新華社每天發的《國內動態清樣》是給省部級領導看的,這個酒一推出確實很流行。那麼,官本位思想流傳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首先,肯定不是因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講民主、講平等。有人說是不是蘇聯體制的餘毒呢?特權等一些方面的確是受蘇聯傳統模式的影響,但很多問題,蘇聯也是沒有的,並不能說全都是蘇聯影響的結果。所以,本來就很喜歡歷史的我就特別想知道,到底我們中國傳統是個什麼樣的歷史。所以我就看書、思考,用半年時間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官本主義引論》。昨天剛發表,今天好多網站就掛上去了,像人民論壇網、共識網。大家如果想詳細了解我的觀點,可以去看一下這篇文章。今天,我為大家講一下其中的主要觀點。首先我們要講一下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一講資本主義,大家肯定想到馬克思。馬克思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並指出資本主義一定滅亡,社會主義必將勝利。法國有個著名的歷史學家——布魯戴爾,他就提出馬克思沒有講到資本主義。於是很多馬克思主義研究專家就去查閱經典文獻,結果發現馬克思還真的幾乎沒有明確使用「資本主義」這個概念,但這並不妨礙說馬克思是對資本主義分析最為透徹的。馬克思用了接近資本主義的概念,比如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等,我們認為馬克思還是資本主義最權威的解釋者。「資本主義」一詞的翻譯是從日本流傳過來的,翻譯得非常確切。馬克思定義的資本主義就是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剝削剩餘價值的社會制度。它的兩塊基石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實質是資本是決定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的主要因素。說白了,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有錢就好辦事。大家想一想中國傳統社會是這樣的一個社會嗎?不是的。歷史學界有過激烈爭論,中國到底有沒有資本主義,絕大多數歷史學家得出結論,中國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沒有資本主義完整的制度。現在教科書、眾多論作都用封建主義描述中國傳統社會,接下來我們看看封建主義是什麼?封建主義有兩個定義。一個是傳統思想家柳宗元寫的《封建論》中的封建,他所說的「封建」特指春秋以前各國「封國土,建諸侯」的分封制度。我們都認為這種制度到秦朝以後就消失了,從長期來看,中國顯然不是柳宗元所說的封建國家。還有一種封建主義,是馬克思語境中的封建主義,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封地采邑制度,它指的是以領主或地主佔有土地,剝削農民剩餘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回顧歷史,我們發現中國傳統社會制度並非嚴格意義上馬克思所說的封建制度。近年來學術界對這一主流分析框架的質疑之聲日益高漲,質疑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所謂的「五種社會形態」論並非馬克思的觀點,馬克思從未提出過「五種社會形態」,而是斯大林從蘇聯傳播到中國的,這個姑且先不論。其二是,封建主義只是中國秦以前的社會制度。對於秦以後的中國傳統社會,知名論理學家何懷宏教授提出是「選舉社會」,指的是皇上選拔官員,還有學者提出是「皇權專制」社會。這些觀點都很有道理,但並不十分確切。我認為比較確切反映中國社會傳統政治形態乃至整體社會形態的是官本主義。對我來說,還沒有發現比它更能抓住中國社會本質的其他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將需要對傳統社會進行全面的分析。我不是搞歷史的,作為門外漢,膽大,但是搞學術要嚴謹,所以文章寫完之後,我就想聽聽歷史學家的意見。我找到北大、社科院,那些學界公認的權威,他們看到後第一反應都是否定這篇文章。但通過他們提問,我一一解答,甚至同他們辯論。終於,被我徵求意見的老先生們,都被我說服了。但他們也警告我說,這個題目太大了,你文章發表後做好被批判的準備吧。我的歷史學教授太太也明確說,這篇文章發表後我會先接受歷史學界的批判。所以我現在是準備接受批判的狀態,今天晚上先接受同學們的批判。縱觀中國數千年的社會發展史,充滿著政治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然而,就傳統中國社會的整體而言,權力本位的實質並未改變。統治者不是因為佔有土地才享有社會的統治地位,相反,是因為佔有政治權力才佔有土地,並進而享有社會的統治地位。接下來我從幾個方面論述中國社會為什麼是個官本主義的社會。最初,我要對官本主義做一個界定。官本主義這一概念不是我原創的,學界一直就有人提這個概念,但是我把它學術化了,把它作為一個分析的範疇。官本主義就是以權力為本位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政治形態。在這種政治文化和社會政治形態中,權力關係是最重要的社會關係。嚴格來講,官本主義就是權力本位主義,通俗一點稱之為官本主義。在官本主義條件下,權力成為衡量人的社會價值的基本標準,也是影響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權力支配著包括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在內的所有社會資源的配置,擁有權力意味著擁有社會資源。從這一角度觀察,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並非商人,而大多是官員。1999年《亞洲華爾街日報》曾評選出過去1000年中,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其中上榜的中國「超級世界富翁」就有6人,第一個是成吉思汗,第二個是忽必烈,第三個是和坤。和珅是個極頂聰明的人,我們說一個政治家三起三落就了不起了,和珅六起六落。他本性貪婪,一貪就被皇帝拿下,過段時間皇帝實在喜歡他又提拔他,當然最後他是被賜死獄中。和珅死前寫了一首絕命詩,最後一句是「認取香煙是後身」,意思是來生作一個女子。有人就說西太后就是和珅的化身,最終滅亡了清朝,報了仇。和珅有多富有,不同的歷史學家有不同的統計,最多的一個說他有8億兩白銀。那時候清朝每年國庫收入是7000萬兩白銀,和珅富可敵十幾年國庫收入。北京大學有個教授做過一個最保守的統計,和珅最少有幾千萬兩白銀。第四個富翁是劉瑾,明朝的一個太監總管,他的財富至少也有數百萬兩。他是被凌遲處死的,分三天割了3357刀,一刀都不能少。所以說貪的時候很舒服,死的時候很痛苦。第五位是清朝時廣東的一位商人——伍秉鑒,他資產有2600萬兩,當時美國最富的富翁也只有700萬兩。這個商人也有三品頂戴。最後一位也是官,宋子文。你去看這個統計會發現,只有中國富翁大都是官員,而別國都是銀行家、投資家。所以說皇帝乃至整個官僚階級掌握著最重要的社會資源。歷史學家都說皇帝和官不一樣,但我把皇帝當作整個官僚階級的頭。皇帝加上官僚階級作為一個整體,遠遠比工商階層更加富有。下面我來具體的論證。首先,第一點,中國傳統社會具有一個官本位的社會等級體系。韋伯講現代政治的理性就是科層制,但是中國傳統社會並非韋伯意義上的科層,而是整個社會都納入到了官的等級體系裡面。所有進入社會中的人,都以官的等級來衡量你的社會地位,除非你到江湖去。進入官方體制之內的任何人,都被分成三六九等,所有這些等級最終都可以用官秩等級來折算。這種官爵等級體制從西周春秋就開始形成,日臻完善,一直延至清代。清朝將所有官員分為九品十八級,從正一品到從九品。這些等級用以區分官職高低並不稀奇,奇怪的是它也用以劃定社會各個階層人員的等級地位。比如商人一旦進入正式的社會等級體系,其社會地位就不再以其富裕程度來計算,而是按照其官方給予的官僚等級來認定。所以才有了所謂的「紅頂商人」。一提到這個,大家都先想起徽商胡雪岩,他被朝廷賞封為「布政使銜」,從二品文官,成為名聲最盛的「紅頂商人」。但不是官職最高的,最高的是清末滇商王熾,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品」「紅頂商人」。剛才我提到伍秉鑒,他雖然錢多,但如果沒有官職,社會上很多榮譽地位,他都是享受不到的,所以他也有官階,他是三品。不光是商人,在封建社會最邊緣化的婦女,她們的社會地位取決於兒子的官職高低。中國古代有個「誥命夫人」的說法,唯有婦女的丈夫或者兒子官職做到五品以上,才能享受「誥命夫人」的待遇,可以立牌坊,享受一套特殊的禮儀。所以,在傳統中國,如果你想光宗耀祖,活的人模人樣,光有錢是不行的,光有漂亮的臉蛋也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官職。第二,社會的榮譽體系也建立在官的級別之上。官越大,榮譽越高。中國人和西方人不一樣,不僅看重生前的榮譽,還看重死後的榮譽,所以才有了「蓋棺定論」這一說法。在中國古代,這兩種榮譽都與個人的官職緊密相關,人們的官爵就是其最重要的社會「名份」。在傳統社會,一個人生前最重要的榮譽是被朝廷封爵。雖然官職並不直接與其爵號等同,但通常只有擁有一定官職的人才能封爵,爵位就是朝廷頒發的榮譽。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了不起的改革家——北宋名臣王安石。我特別推崇這個人。當然,由於他推行改革觸動了很多權貴的利益,對於他有很多污衊的言論,寫匿名信、偽造檔案,當時都有。在中國歷史上據說只有兩位丞相沒有三妻四妾,王安石是其中之一。他的妻子曾為他納妾,想為他納一個家境貧寒需要錢為父親治病的女子,但王安石堅決不同意,堅持退婚。不過為了幫助這個女子,沒有退聘禮。王安石深得皇上喜愛,皇上經常越級提拔他。王安石經常抗旨,拒絕提拔。我的印象中,王安石最多的一回推脫了12次提拔的聖旨。當然,中國古代的確有皇帝任命官員之後,官員要客氣推脫的傳統。但像王安石這樣真心推脫的,極少。王安石曾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尚書左僕射」(丞相)、「鎮南節度觀察處置使」(軍隊大員)等實職,除此之外,他還擁有許多爵位封號,包括「開府儀同三司」(辦公享受司馬、司徒、司空同級別的待遇)、「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譯經潤文使」(檢查佛經譯文)、「檢校太傅」、「特進」、「司空」、「荊國公」等。大家可以看到,官和爵密不可分,有什麼樣的官,就有什麼樣的爵。這是生前的榮譽,至於死後的榮譽,中國古代對達官貴人死後的名號,有一整套十分完備的制度——「謚法」制度。這個謚號,普通人是沒有的,通常只有正三品以上的官員方有謚號,小官都沒有。清代則更加嚴格,通常只有一品以上大員才有資格享受這個死後的榮譽。死後的榮譽和生前的榮譽一樣,最高的榮譽是授予皇帝的。比如清康熙皇帝的謚號就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把能給的榮譽都給他了,就是因為他是皇帝,不見得就是他品行最好。第三,官本位的資源分配體系。傳統上,官員總是和資源配置聯繫在一起的,什麼樣的官就享有什麼樣的資源配置。在傳統中國,官階與官秩總是不可分離地聯繫在一起。有些朝代,官秩就是靠可支配的物質資源來確定的。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物質資源就是糧食。所以漢代的官職常常以「二千石」、「比二千石」、「一千石」、「比一千石」、「六百石」、「四百石」等來稱呼。慢慢發展到後來,到了清朝就同時以糧食和銀兩計量,最高官爵的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最低的是從九品官,歲俸銀31兩5錢祿米31斛半。除此之外,還有官邸的規定。官品越高,住房面積便越大。古代嚴格規定了什麼樣的官享有什麼樣的房子,就是幾進幾齣,幾間房。一句話,如果逾制,重則殺頭,輕則罷官抄家,所以絕對不能逾制。再就是出行的轎子,我們看電視知道有八抬大轎、四抬大轎,最多有三十二抬大轎,這當然不是因為他人重,而是因為他的官位需要這樣的待遇。這就是官本位的資源分配體系。第四,官本位的社會禮儀。傳統中國的官方禮儀,完全按照官爵本位而設立。什麼樣的官爵,就享有什麼樣的禮儀。首先就是衣著。大家都知道「衣冠禽獸」這個詞,這個詞在古代不是罵人的,而是源於明朝官服的法定禮儀,文官服裝綉禽,武官服裝繪獸。從正一品到從九品,衣服上是不同的禽和獸。後來因為官員貪腐,這個詞才變成貶義詞的。就好像「小姐」這個詞一樣,以前「小姐」是一個很好的詞語,後來才演變了意思。第二是儀仗,儀仗體現官員的威嚴,是必備的禮儀。官員出巡時的「肅靜迴避」和「鳴鑼開道」等儀仗更是等級森嚴,任何人均不得越雷池一步。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北宋的儀仗有著細緻生動的描述。還有就是中國古代上朝的次序怎麼排,座次怎麼排,站怎麼站,什麼官必須什麼樣,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是公文格式也是有規定的,大家讀一下近代的書籍也會有體會。前些年在台灣,行文涉及元首蔣介石時就要空出一行以示尊敬,現在當然是沒有了。在有些朝代,官員的印章大小、字型大小、字數都按照官員等級有不同的表現。官員死後的陵墓規格更是不一樣的,考古學家看到什麼規格的陵墓,大體就能推出主人是什麼官階。這些都是定製,是不能違背的,必須嚴格執行的制度。第五,官本位的等級特權體系。總體上說,傳統政治就是一種特權政治,特權無處不在。在官本主義條件下,特權實質上體現為官僚的等級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說,前述建立在官本位之上的資源分配體制,就是一種等級特權體制。除了衣、食、住、行等外,等級特權還分布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重要領域。首先是「官蔭」或「恩蔭」。官員的子孫可以享受官爵世襲的特權,不同朝代就有不同的規定,明代七品以上官員的子女可以被安排當官。比如正一品官員的兒子可以被安排一個從五品的官職。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的社會進步了,現在的官二代、紅二代被安排個工作,網上輿論都會罵聲一片,這樣的特權已經被取消了。其次是「官學」。朝廷辦的學校,比如國子監,就只有一定級別官員的後代才能進入學習,通常是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才有這個資格。各個地方也有「官學」,都是有不同的規定的。大家可能疑問說古代不是平民百姓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成為王侯將相嗎?大家去考察會發現,這樣的例子很少,不太多。並且科舉不一定非得要官學出身,私塾教出來的學生也可以參加。還有一個特權是「官罪」,就是官員犯罪可以以官職抵罪。法學學子都清楚,古代有官當,還有「八議」制度,八類官員犯罪可以從輕發落。現在我們強調建立法治國家,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個制度被廢除,社會當然是越來越好了。過去還有人認為官職和黨員身份可以抵罪。所以說,中國傳統社會就是一個特權社會,也是建立在官本位之上的。第六,官本位的文化價值體系。在官本主義條件下,不僅社會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和文化權益按照官職等級進行分配,而且對社會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也以官職等級為基本尺度。官位的高低甚至成為評判知識文化水平的標尺,官階越高,似乎掌握的知識和真理就越多。說白了,就是誰的官大,誰的學問就大。在傳統中國,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常常是真理和知識的化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編著了《御制大誥》,就是記錄他自己的言行和判例。這本書被免費發放,要求舉國上下人人學習傳誦。我看過一個記載,最多的一次全國16萬人去南京比賽,看誰活學活用的好。朱元璋沒上過幾天學,能有什麼學問呢?他自己覺得他把天下打下來了,你們知識分子都得聽我的,我的話就是真理。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派人編著了《四庫全書》,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果。但是呢,專家發現《四庫全書》中有很多錯別字,需要重新校對。學者們對此感到很奇怪,組織編著此書的都是大學者,怎麼會有錯別字呢,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發現一個巧妙的現象。乾隆皇帝要審閱《四庫全書》,他的最高境界就是審查錯別字,覺得你們這些大臣們什麼用啊,我能看出錯別字,特別高興。所以這些大學士,作為皇上的奴才,就故意寫了很多錯別字,讓皇上高興。但是皇帝沒有時間每篇都看,所以就遺留下很多錯別字。這就是傳統上官階決定了知識水平,不僅如此,官階還決定了倫理道德水平,誰官大誰就可以教訓別人。他認為我不僅掌握真理,而且還是道德的化身,權力有多大,道德就有多高。所以古代教化的責任不在於學者,而在官員。官員要擔負起教化民眾的責任,所以就有了「州牧」這樣的官職名稱,就像放牧牛羊一樣,引導民眾。對重大事件的記載和國家歷史的敘述,也是朝廷官員的職責。中國的國家政權很早就有官修歷史的傳統,國家設立專門的機構記載本朝的重大事件、帝王的起居言行和歷史沿革。官修的歷史被稱作「正史」和「信史」,其他的則被稱為「野史」。不同於西方,這被稱為中國特有的「史官文化」。當然所有這些現象,我並不是說它不好,它存在肯定有它的合理性和優點,我只是把中國歷史中官本位的現象給大家描述出來。這就是我所講的官本主義作為一個分析範疇來分析中國傳統社會,在各個領域的體現。從我的角度看,沒有其他的概念能像官本主義這樣分析中國傳統社會。馬上就有學者或同學提出來,你講官本主義,我們中國還有民本主義呢?沒錯,中國有民本主義。我專門研究過民本主義,發現它不過是傳統社會的政治理想而已,而遠不是一種現實。大家去翻看歷史,哪個朝代是真正民本的啊?孟子作為民本主義的鼻祖,他的書在很多朝代都是禁書。相反,官本主義則是一種客觀實在,是數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踐形態。不僅如此,中國傳統民本主義思想的實質就在「君王為主、臣民為本」。就是民本主義的思想家也承認君主主權是天經地義的,是在承認主權在君的前提下,側重於強調「本」即臣民對整個政治體的作用,是強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王和臣民是兩個部分組成的統一整體,君王離不開臣民的支持,因此臣民是本,但主還是皇帝。民本主義與官本主義這兩個看起來截然相反的範疇,在實質上有著高度的同構性。強調「民本」實質上並不否定「君主」。民本主義是好的,但是完全不同於我們現在講的民主。民本主義既可以被皇帝用,也可以被老百姓用,它作為一種理想是對傳統的官本主義的抗衡。它具有雙重性,皇帝可以利用它制約官權,我們稱之為明君。而當地方官員和老百姓起激烈衝突的時候,皇帝站在官員一邊的,則被稱之為昏君。官員也一樣,聰明的官員用民本主義制約君權,我們稱其為名臣。這就是民本主義和官本主義的區別。還有學者提出,你怎麼解釋君主主義呢?我認為,官本主義的實質便是君主主義。在整個官僚體系中,君王居於最高權力地位,是整個官僚階層的總代表。皇帝作為「人主」,不僅是「民主」,也是「官主」。君主主義是官本主義的最高表現,官本主義則是君主主義的日常形態。「官為君設」,皇帝掌握著官職設置和官員升遷的決定性權力。中國傳統制度中,縣官也是歸皇上任免的,雖然他是在吏部的協助下處理事務,但是這個權力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決定著所有官僚的命運。從官職的升遷罷黜,到榮辱獎懲,皇帝擁有對全體官僚的生殺予奪大權。所謂,「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絕非戲言,所以說「伴君如伴虎」。官僚的根本職能是服務於君主。在帝王面前,無論官位多高,都不過是君王的「奴才」和「僕人」。我們現在知道的很多大官,最初都是皇上的傭人。比如說侍中,最早就是給皇帝端尿盆的。尚書就是給皇帝掌管書籍的秘書。所以在皇帝面前,最高的官都是奴才。這就是官本主義和君主主義的關係。還有學者提出來,官本主義和專制主義是什麼關係?專制主義是官本主義的典型特徵。在官本主義條件下,以君主為代表的整個官僚階層壟斷了國家的全部政治權力,其他社會階層不得分享任何政治權力。社會的權力高度集中於中央,最終集中於君主。在整個權力體系中,君主作為國家主權的掌握者實際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種權力超越法律之上,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具有極大的任意性。學法律的同學都知道兩個概念,改革開放前的法制,RulebyLaw,後來的法治則是Ruleoflaw。法制就是嚴格按照法律辦事,中國的許多朝代都是做的到的,尤其是像朱元璋,他就嚴格按照大明律辦事。但是中國傳統朝代永遠都不會出現法治,因為在法律之上永遠有個皇帝。皇帝的話是聖旨,可以改變法律,這是常態,總體上講皇帝是超越法律的,權力不受約束,當然不排除個別皇帝自願服從於法律。在官本主義條件下,國家的政治權力本質上沒有邊界,它無所不及,可以在任何時候進入任何領域,從控制物質資源到控制思想文化,既支配公共領域也支配私人領域。在官本主義條件下,行政權可以在決策、執行、監督之間有所分工,但立法權、司法權和執行權最終都集中於君王。在官僚體系內部,權力的從屬關係也決定著人身的依附關係,被統治者是統治者的奴僕。下級權力附屬於上級權力,下級官員依附於上級官員,所有官僚最後都依附於君主。所以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沒有西方法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下屬權力。這個下屬權力在很多國家的憲法里都有規定,它的意思是不同的等級有著不同的權力義務,下級和上級是相互獨立的主體,下級正當的權力,上級不能夠侵犯、剝奪,這就是下屬權力原則。所以,我說中國傳統官本主義的實質就是專制主義。官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辨析,開始我就講過了。在典型的資本主義條件下,金錢和資本是衡量一切的價值尺度,它奉行「有錢就有一切」的基本法則。社會中的物品大都可以折算成貨幣價值,並以貨幣價值為基準進行等價交換。人們只要擁有足夠的資本或金錢,不僅可以享受極大的物質權益,而且可以享有包括公共權力和司法特權在內的廣泛的社會權益和文化權益。與此不同,在官本主義條件下,官職和爵位成為衡量一切的價值尺度,它奉行「有權就有一切」的基本法則。社會中的物品大都可以折算成等級權力,並以權力價值為基準進行等價交換。但是,資本主義與官本主義也有同構性的一面。無論在資本主義還是在官本主義條件下,都存在一個享有廣泛特權的統治階級。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統治階級通過經濟剝削來實施對被統治者的政治壓迫;在官本主義條件下,統治階級通過政治壓迫來實施對被統治者的經濟剝削。接下來,我們談談官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我無需多講,大家都很清楚,這兩個根本上是對立的。社會主義要求平等,絕不容許產生一個官員特權階級。十七大,十八大報告都強調了,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社會主義官員由選舉產生,崇尚人的主體性,致力於廢除所有奴役人性的專制制度,實行按勞分配,最終消滅按照特權等級分配的剝削制度。最後我做一個小結,官本主義在中國延續幾千年,成為中國傳統文明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其長期存在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現實基礎,而且必定有其契合國民性的合理因素。今天我就是作為一個政治學者,一個歷史學的門外漢,藉助官本主義這樣一個新的分析框架,重新分析一下中國歷史。對於中國官本主義的傳統社會,還有許多問題,我沒有研究。比方說它的弊端和合理性到底有哪些?它的經濟基礎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我都希望歷史學家,還有在座的年輕的法學家們進行深入研究,找出答案。但無論如何,官本主義或者封建主義,都是要被我們拋棄的。我們兩次革命都是為了推翻它。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就是終結了封建傳統,用我的話說,就是官本主義社會,所以他很了不起。毛主席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也是為了消滅封建專制。而馬克思也是徹底否定官本主義的,社會主義肯定不能搞專制主義,君主主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不僅要反對資本主義,也要反對官本主義,反對封建專制。民主法治則是破除官本主義,使傳統政治文明向現代政治文明轉型的不二法門。這就是今天我演講的主要內容,非常歡迎同學們對我這個歷史學的門外漢進行批評、提問。謝謝大家!主持人:黃進校長各位老師,同學,剛才俞可平老師為我們做了一個非常精彩,內容非常豐富,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演講。下面進入學生提問環節,希望大家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向俞老師請教。每人只能提一個問題,下面開始提問。學生提問一:現在有些政府部門公信力滑坡,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主講嘉賓:俞可平教授公信力是一個大問題,十八大以後我在《人民日報》上曾談到要凝聚社會共識。現在政府面臨的嚴峻挑戰就是公信力流失,部分地方政府部門甚至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得名於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通俗地講就是指當政府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我們人民政府必須要取信於民。在中國法學會主辦的法治論壇上,我也以「政無信不立」為題展開了演講。我認為政權必須具有公信力。這個問題已經引起學者乃至政府決策層的關注。那麼如何解決公信力問題呢?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辦法總比困難多,我認為公信力的增強要靠政府帶頭,特別是在一些關鍵領域推行制度改革,必須有所突破。在意識形態領域,學者、學生都是為了國家好才建言獻策,哪怕有些時候學者言辭可能和官員不完全一致,也要相信他們的初衷是好的。有一些領域還是要解放思想,這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經驗之一。公信力問題僅靠堵是不行的,要通過解放思想,辯證地建立共識。有些問題只有讓大家充分討論,通過辯論,才能達成共識,形成共識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的過程。共識並非每個人完全一致,而是多數人有相似的看法、態度。我們學術界也存在著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社會公信力、學術公信力的問題,重塑社會公信力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的努力,特別是青年學子的努力,你們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謝謝!學生提問二: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都有一個經濟基礎,我想知道官本主義中權力的基礎在哪裡?主講嘉賓:俞可平教授從傳統的角度講,封建主義的政治權力是上層基礎,是由土地私有制這一經濟基礎決定的。但是我研究發現,這個因果關係其實是倒置的,是先有權力,然後才掌握資源的。那麼權力來源於哪呢?我對這個問題也研究過。最早在春秋以前,權力起源於軍功,是依據殺多少人才被授予多大權力,論功行賞。有官職之後,你就可以跑馬圈地,萬戶侯管一萬戶,千戶侯官一千戶。幾千年來,權力的基礎肯定不只這一點,但我的研究僅止於此,我希望同學們也可以思考這個問題,找出答案。謝謝大家!學生提問三:東晉時期是門閥主導政治的社會形態,這一現象似乎不好用官本主義解釋。官本主義理論的適用是不是有界限的?主講嘉賓:俞可平教授這個問題有兩位老先生也向我提出過,我的回答是這樣的。當時門閥的形成是和權力密切相關的,在資本和土地積累的過程中,權力起到了主要作用。當然,我不能說所有的門閥都是這樣的,肯定有例外。我們看歷史看的是大勢,是主導的力量,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的主要規律還是官本主義主導社會形態。學生提問四:中國未來如何減少「官本主義」,增加「民本主義」?主講嘉賓:俞可平教授剛才我說了通過兩次革命,官本主義的制度和體系實際上已經被打破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生活中的確還存在著官本主義的某些影響。我認為克服這些負面影響無非是這麼幾個方面。第一是制度性改革,塑造新的政治文化。第二,要按照十七大報告的要求,重視公民意識教育,培育公民權利義務意識。最重要的還是推動民主法治的進程。這不是我今天演講的主題,但是我的許多文章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閱讀一下。主持人:黃進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今天我們都非常榮幸能聽到俞老師的演講。聽完這場精彩的演講,我首要的體會就是俞老師學術觀點的原創性,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結論的創新性。非常難得的是俞老師的文章昨天剛剛發表,他今天就來到了政法大學,給大家帶來了學術交流的機會和極好的學術享受。在辦學過程中,咱們中國政法大學就提出了「學術立校、人才強校、質量興校、特色亮校、依法治校」這樣的辦學理念。我們要特別重視學術,認為大學就是要回歸學術,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最後,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感謝俞老師的精彩演講!今天的論壇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聲明:以上是本期法治政府論壇講座主要內容摘錄,根據現場錄音和文字記錄整理,主講嘉賓和主持人的發言部分均未經本人審核。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王瀟漩,圖/沈成驕)
推薦閱讀:
※恐怖主義者為何總是覬覦世界大國
※個人主義者
※列寧主義經典著作:《國家與革命》
※劉訓練:共和主義:對一種政治思想傳統的界定
※美國保守主義運動的新動向:盧比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