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從李春雷《我的中國夢》談起

關於報告文學的「文學性

——從李春雷《我的中國夢》談起

封秋昌

李春雷是一個多產高產的報告文學作家。從2011年到現在,在短短的十一二年中,僅長篇報告文學的出版就多達17部之多,另有中、短篇報告文學《夜宿棚花村》、《索南的高原》、《北海,你好》、《雪中小卓瑪》等百餘篇。其中,《寶山》獲得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成為歷史上獲得魯獎的最年輕的報告文學作家。此外,還多次獲得全國和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蟬聯二、三、四屆徐遲報告文學獎,是惟一三次蟬聯該獎項的作家。由於他在報告文學創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績,不僅為河北爭得了榮譽,也當選了新一屆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的副會長。

最近,讀他發表在2013年1月13日《人民日報》上的《我的中國夢》,和讀他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寶山》、《木棉花開》、《夜宿棚花村》、《玉樹日記》等作品一樣,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瀰漫在字裡行間的那種激情和活力。對於一個報告文學作家來說,我以為這種「激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說到底,所謂「激情」,實際上就是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感,一種不顧個人安危親臨現場的職業素養,一種由此而來的藝術敏感和擔當精神。李春雷的「激情」和「活力」,不僅表現在文字中,尤其體現在他的具體行動上。比如,當2008年四川「5·12」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災區的情況牽動著他的心,使他寢食難安,並且意識到到災區採訪,是一個報告文學作家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在5月15日深夜,主動向中國作家協會提出到第一線採訪的請求獲得批准後,是第一批趕到震區中心映秀鎮的作家,寫出了引起文壇強烈關注的《夜宿棚花村》,獲得2011年全國首屆短篇報告文學獎一等獎中的第一名,併入選大學語文課本。2010年4月,玉樹大地震發生後,受中國作協的委派,連夜飛往西寧,接著驅車連續17個小時,翻越4800米高的巴顏喀拉山,到達震中——結古鎮。然而,強烈的高原反應,使得他50多小時沒有睡眠,每天要多次吸氧和吃葡萄糖。就這樣,他每天步行二十多公里堅持進行採訪、寫作,完成了《雪中小卓瑪》、《索南的高原》、《永遠的綠色》和《玉樹日記》等四篇報告文學。其中,《索南的高原》獲得全國第二屆短篇報告文學獎。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激情」,能夠有上述的行動和作品產生嗎?因此,我覺得有理由這樣認為:激情就是社會責任感和良知的外化,激情就是信念和勇氣的體現,而有激情才會有夢想,有激情才會有寫作的動力。

讀春雷的這篇報告文學,我感到作為科學家的羅陽,不僅具有科學家嚴謹的科學精神,在他身上,同樣富有激情和夢想。但所不同的是,由於他所從事的工作和肩負的責任,使得他的這種激情和夢想遠遠超越了普通人的一己的激情和夢想,而是和我們的國家的富裕、強大、安寧僅僅地聯繫在了一起。因此,他的夢想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夢想,即中國的夢想。我想,這篇報告文學取名《我的中國夢》,大概原因就在這裡。

羅陽畢業於北航高空設備製造專業,1982年分配到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擔任設計員。有一次到美國考察,看到人家的艦載機在航母上自由的起起落落,想到自己國家的落後,急得他直想大哭。艦載機的出現始於1912年,我們整整落後了一百年。羅陽知道,常規武器可以購買,而尖端技術卻是賣不來的,只能靠自主設計和製造。2007年羅陽擔任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之後,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在工作上遇到難題的時候,敢於迎難而上,另闢蹊徑,為了爭分奪秒地搶時間,他打破了先設計,後製造的老規矩,將兩個單位的人員整合為一個集體,不分你我,不分先後,聯合設計,聯合製造。當艦載機第一次起飛訓練的現場總指揮的重任落在他肩上時,幾個月的準備工作可以用日以繼夜、馬不停蹄、南下北上來形容。

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降,難度超乎人們的想像,飛行員的緊張程度超過空戰,被認為是「刀尖上的舞蹈」。因此,羅陽常說的一句話是:一手托著國家財產,一手托著戰友生命。為了國家財產、戰機效能和戰友生命,羅陽在抓產品質量上可以說是認真了再認真,細緻了再細緻。某個工序出現了問題,不滿足於表面上的解決,而是一定要找到「原因背後的原因,問題背後的問題」。

在羅陽的心裡,裝的是祖國的強大和安寧,也時刻想著科研人員的健康,把體檢由年檢變成了「周檢」,而唯獨忘了他自己。忘了自己的身體,忘了自己的衣食住行。他家住在家屬院的六樓,沒有電梯,廁所里還是過時的「蹲便池」;他不講究穿戴,多年來總是穿一件夾克衫(工作服),有一次到省里開會,才按上級「著正裝」的要求花1390元買了一套西服,會後這套西服又閑置了起來。上世紀八十年代,軍工工業蕭條,許多專業人才都下海了,而羅陽面對外面的世界和金錢的誘惑卻不為所動,他所選擇的是「堅守」,並開始自學俄語,後來又考回母校,讀全日制研究生,學的是飛機設計專業。

綜上所述,所謂羅陽精神,概而言之,就是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忘我奉獻精神。其精神內涵,我把它具體地概括為這樣三點:一是攻堅克難、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二是開拓進取,把產品質量視為生命的創新精神;三是廉潔奉公、恪盡職守、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

羅陽的英年早逝,無疑是中國航空事業的重大損失。但羅陽的精神,卻是值得我們永遠繼承和發揚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最後,我想談談這篇報告文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於李春雷這樣一位多次獲獎的作家,理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文學性的要求。假如我們把這篇報告文學當作小說來讀,假如我們把羅陽當作一個虛構性的人物來看待,那麼這種不足和問題就會變得比較明顯了。我認為,報告文學如果只有報告而缺乏文學性,那就屬於通訊報道了。報告文學也不能理解為「報告+文學」,它應該既是「報告」,同時也是「文學」。在這裡,報告和文學不能分開,而是水乳交融的統一整體。簡言之,報告文學是非虛構的文學。所謂「非虛構」,就是它所「報告」的人物和事件,包括細節,必須是真實的,不能有任何的虛構成分,但他本質上又是文學性的而不是新聞報道性的。那麼,文學的要義是什麼?用高爾基的話說,文學是人學。這就是說,報告文學既要「見事」,更要「見人」。這就要求報告文學不僅要寫人物做了些什麼,還要從人與事的關係中,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把人性的、文化的、心理的、情感的諸多方面的豐富性通過具體的、有表現力的細節表現出來。現在許多報告文學的通病,一是見事不見人,二是有事例而無細節。報告文學當然要寫事件,但不能淺嘗輒止,要看到事件的實質和價值所在,借用羅陽的話來說,就是要追問原因背後的原因,問題背後的問題。惟其如此,作品才會深刻,才能走進人物隱秘的內心和精神世界。文學性的另一要義是形象性和具體可感性。這就要求報告文學不能只有事例而沒有細節。因為,事例不等於細節。事例是靜態的,是完成了的過去時;而細節是動態的,是正在進行著的現在時;事例一般來說是抽象的,其功用是說明性的;細節則是形象的,表現性的,細節能夠表現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難以言傳的微妙的心理和情感狀態,而事例只能是抽象的說明。看不到造成事件原因背後的深層次的隱秘的原因,作品就會失之於膚淺、表面;缺乏足夠的有表現力的細節,作品就會失之於理念化。

如果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報告文學,我以為《我的中國夢》的不足在於:一是還沒能夠多側面立體感地揭示羅陽豐富的內心世界,二是事例多於細節。究其原因,我認為不是作家的能力問題,主要是為趕任務沒有時間進行更深入的採訪和思考所造成的。

上述所言,很可能純屬個人的偏頗之見,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2013年1月27日草就

推薦閱讀:

魯迅雜文:何種「文學性」?
在公共性與文學性之間

TAG:中國 | 文學 | 報告 | 文學性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