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新讀 余香滿口
標籤:雜談 | 分類:太極人生 |
各位拳友:大家好!
兩個月前,筆者轉載了陳炎林先生的《淺談太極推手》一文。由於當時博文更新太快,加之很多拳友近日剛剛光臨寒舍,只是瀏覽了筆者一些不成熟的有關太極松沉的文章,而忽視了陳炎林先生的這篇很有參考價值的好文章。
筆者重新拜讀此文,收穫頗多。深感陳先生淺談不淺。筆者重溫,將讀後之零星感受穿插其間,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註:筆者所感為紅字。
---陳炎林淺談太極推手參考數據:陳炎林先生1943年著作太極推手是太極拳的獨特的訓練方法。----推手乃特殊訓練方法,非競技手段。架子開始著熟,身法要求漸能把握,由外而內尋求松沉,就須學推手。------這裡指明了練拳循序漸進的過程:架子、身法要求、尋求松沉、然後開始推手的。推手是驗證架子是否練得正確,找出自身毛病 (丟頂)所在,再回到架子上改善不足之處。----練拳是學習,推手是考試。學不好,怎能考好?考試中出了毛病,應該從平時學習中查漏補缺。能反覆的在推手及走架兩方面追求,才能有好的進步。----注意反覆二字。考學相長。在推手時,不應以勝敗為目的。----再次強調推手的目的及心態。勝者應思考是次得勝是否全依太極拳的道理去做?敗者亦要思考自已為何會敗?哪裡出了問題?----常抱自以為非姿態,莫說別人是非,多查自己不是。寧願輸得合理,不求贏得不合理。學拳,我們應時常本著〔寧循理求真,不逆理爭勝〕的精神。----〔寧循理求真,不逆理爭勝〕的精神值得每個沒跳出三界的英雄兒女追求!
練架子有一段日子,往往都有良好的感覺。覺得自己很松,拳打得很好。可是一推手,身體處處僵硬,練架子時松的感覺不知跑到那裡。可知,沒有經過壓力下的松只是假像。----這話聽起來就像是你說的,這話聽起來又好像在說你。松的層次性只有等練者登山什麼山方可看到什麼景了!真的松要在推手時壓力下將身法要求一樣一樣的練好,才能慢慢的學會把幾十年用力的習慣抑制,走向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方向。這是換勁。----這鬆柔、松沉不是我們腦子裡想的那樣簡單,因為我們需要改變的是從母體降生以後逐漸發揚光大的後天之力。這段路漫長而艱辛,要有恆心,堅強信念及努力才能有成。----漫長、艱辛、恆心、信念、努力。
拳式只是工具,走架是練功,推手是驗證。----拳式、走架、推手的關係和功能。練拳不練推手是永遠進不了太極拳的大門,更不要談太極拳在武術體用的問題了。----從某種角度講不會推手的太極拳連太極的門還未進。既然進不了門,那隻能是操了。推手在體用中的作用和位置。在中國武術之中,只有太極拳主張不用力打人。這種論據,與日常用力的習慣相反。在一般人眼中,是天方夜談,不可能的事。----假如你不承認這一點,那麼就不好談太極的子丑寅卯了。就象你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別談中國的其他事情一樣。太極拳流傳已超過數百年,有這種論據,自當有其道理。用力是我們發出能量慣常方法,難道除了用力,便沒有其它發出能量的方法?要找出真諦,只能隨太極拳的練習方式去體驗。----練太極者應感到自豪,在中華武術的百花園中,你我在用力成本上是最小的、最經濟實惠的。
推手除了能增進身法的水平,另一個目的是練勁。常見學習太極拳有年者,仍未能分辯勁與力。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實不可不分析瞭然,否則學者只會跟太極拳背道而馳,永遠進不了太極拳的門。----不辨勁力,不談太極。力是要經過骨發,往往陷於肩背而不能發;勁則經筋,皮膚及肌肉發放,可達於四肢。力為有形;勁則無形;力方而勁圓;力澀而勁暢;力遲而勁速;力散而勁聚;力浮而勁沉;力鈍而勁銳。此力與勁之不同也。----勁力的形成、形態、速度、散聚、浮沉、鈍銳之別。陽勁以剛勝;陰勁以柔勝。----陰陽勁力之辨。如大風過處,百草俱偃,此為少林拳中之上乘功夫。太極拳亦然,全尚柔勁而不尚拙力。其人呆力愈大愈厚,則巧勁愈小愈促。太極勁以松空為主,能松空便能圓活,勁由柔轉巧,由巧至神妙。----講明松空、圓活、柔順、巧妙、神明的內在關係。雖雲太極拳至大成時,僅尚意不尚勁。然初學者,升階有級,入室由門,必須從勁著手。----「升階有級,入室由門,必須從勁著手」這是我們很多初學者千金難買之金玉良言。很多初學者所犯臨帖之大忌。不學神似,專求形似。常觀那些跟在名師後有板有眼地描紅者自鳴得意象大師。卻不知大師那樣練沒錯,你那樣摹就出了問題,因為大師的內導出他的形,而你摹的形不一定道出內來,武斷地說一定出不了內的東西,因為你一直在追求外形,所以只能得其形而已。拳經云:〔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而階及神明〕。因此懂勁是習太極拳的一個大目標。既然勁之理解是如此重要,特將太極拳之勁撮其大要,分析述明以供學者研究。----勁之重要,不言而喻。它是階及神明的台階。
沾黏勁
即不丟之勁,為太極拳最需要的基本內勁,由推手培養出來。----沾粘勁少不了,不推手難有沾粘。初練時,兩手不知所覺,猶如兩支木棍。漸復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以至周身皮膚,漸生感覺。有感覺,始可沾黏。有沾黏,始可將敵吸住,為我所制。----沾粘勁的產生和作用。練推手時,切忌.爭勝。要適心體認,自己的手上的勁只可透進對方皮膚、肌肉最後到骨膜。勁一到骨便會與對方的力相踫,變成鬥牛。----勁力的分毫尺寸。透皮透肉不透骨,透骨必逢堵。全身要放鬆,手敷在對方身上,有如手錶戴在手上,與對方同步而動。全是從人,不丟不頂,剛到好處。要留心借用地心吸力對身體產生的沉與飄的能量。----你是發動機,我是方向盤。能否動聽你,往哪裡動聽我。注意關鍵詞:身松、敷、手錶、同步、從人、不丟不頂、剛到好處、借用地心吸力、沉與飄的能量。
練習此勁至相當程度後,皮膚上有似雲似霧之氣,如漆似膠,一遇敵手,即不丟離。----知此境界有,見此境界者稀。欲達者有,能達者稀。非但兩手如此,周身皆然。其藝愈高者,氣愈厚,而面積愈大。但此氣不能見,只能自覺,或具有同樣功夫者,互相感覺耳。故藝高之人,於推手時,一搭手即知對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沾黏圓圈面積大小也。----能遇此等高人是緣分,能達此等境界是造化。
聽勁
此聽乃周身皮膚感覺之聽,非用耳之聽也。----此處是觸覺,而非聽覺。聽勁首要心靜,先將已身呆力俗氣拋棄,放鬆全身關節,斂氣凝神去聽,彼方挨我皮毛,我用意進入其骨髓,以權衡對方來勁之大小及方向。----與其說是觸覺,莫如說是意識。形之緩慢是表象,意之迅捷是內涵。同時亦能察覺對方身體頂及丟的地方,逢僵必打,逢丟必采。----周身蓬鬆如一家,沾粘連隨不丟頂。打不是用力,是用重量放於對方僵處。采是將重心往外移,再使重量隨地心吸力往下墮,全是用意,不是用力。要練到隨手拿來,分毫不差。----此處幾個關鍵不容忽視:力與重量,重心外移,重量下墮,全是用意,不是用力。要練到周身皮膚都靈敏,先要全身放鬆,要放鬆,先要中正安舒,要中正,先要做好身法十要 (武式太極拳論—郝月如) ,做好身法先要全神貫注,要神注先要心靜。----此處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反推:心靜則神注,神注則中正、中正則放鬆、則靈敏。走架練功時,常問自己,有否跟隨此練功方法去練。按此法練習,會產生一種特別感覺。自已能放鬆身體某一部份,即能看見他人該部份是否僵。自已愈松,眼與聽勁便愈靈,不自覺的便會朝著〔我獨知人,人不知我〕的方向走去。----先知己,後知彼。〔我獨知人,人不知我〕,無往而不勝。
走勁
練習推手,聽勁進步,與此同時,其它與勁有關之技巧亦會與時並進。----聽勁是基礎,是關鍵。聽得好,其他不好也會好。走勁,即不頂的之勁。----這裡的走也很有講究,走早了丟,走晚了頂。正如上文所言我之勁力如手錶戴在別人的手上,他的手到哪裡,我這表隨到何處。不先不後。形影相隨。對方來勁,有高,低,左,右,長,短,原無一定標準。先要聽來勁之勢,若不懂勢,如何能走?走者,走避人之重力,而不與之相抗之謂也。----改主動為被動。搭手時,一覺對方有重意,即變為虛。如遇偏重,以偏松應之。如遇雙重,以偏沉應之。----此處的幾個關鍵可能不是我用語言所能表白清楚,必須有真正的明師之手把手地明示方能辨清:重意、變虛、偏重、偏松、雙重、偏沉。卸去其力,隨彼力的方向而去、不稍抵抗,使對方處處落空,毫不得力。----這裡的分寸不好,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卸力過早,有丟失之病。卸力過遲,必然頂牛。力卸一半,對方勁入吾之中線,抗。功力不行,受制於人,引進落實;功力強些,將對方放出。然而,以大欺小,讓人不舒服的感覺。走勁之樞紐,全在腰腿。腰腿無功,亦屬徒然。學者不可不知焉。----有不得機不得勢之處,腰腿求之。
化勁
化勁由黏勁與走勁而成,不丟不頂,隨感隨化。前進後退,左顧右盼,相濟不離。化之要點,全在我順人背。若能到此境界,則彼雖有千斤之力,亦無所用。化勁非以手或肩化之,全用腰腿。----走即是粘,粘即是走。走粘得好,化勁自然好。這裡的好壞就象小學生和書法家都能寫「永」字,但這同一個「永」字的含金量不同,一個可能是老師昨天教的生字,一個可能是一輩子浸泡而成的「永」字,天壤之別。若用肩或手,是謂硬撥,非真太極拳之化勁也。----這一點我們平常的推手中不會少見。須能順人之勢,或高或低,或橫或直,快慢相合,沾而化之。直來曲化,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使彼勁路變更方向,在乎隨機應用。但往複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使人不知己之勁路,直至對方勢背為止,是謂真化也。----說來容易,做來不易。
勁不可化盡;化盡則己之沾黏勁易斷,而去勢隨之遠矣。又不能化之過後;過後則勢背,不能前進。至於化敵之發勁,須挨敵勁將出未出,將至而未至之頃,隨勢而化,勿太早或過遲。太早未到,無有所化,過遲已著,時機已過。至於化圈之大小,藝愈高者圈愈小,反之則愈大。----化之時機、分寸的恰到好處不經師徒、拳友反覆喂勁、反覆揣摩、常年實踐可能難以企及。藝高者後化即前進;其上身似往後化退,但下步同時已前進矣。陰陽雙濟也。反之初學者泰半以退步為後化,實不知此乃逃避而非真化也。----主動讓步不是化,而是逃。
拿勁
走勁與化勁屬於捨己從人,而拿勁則進一步至從人而由己,使對方受我控制。----走化只是太極的一部分,拿放是太極的另一部分。沒有很好的沾粘走化的功夫,對方不能受制於我,那也談不上拿放。我手沾上對方身體,便須靜心感聽對方的動靜。一聽到勁動,即用意轉到其勁源後,加強引其勁往前,同時自身須在其勁端旁邊流轉,不阻礙其勁前進,繼而令其產生背勢。----這裡我們常常會犯一個錯誤:不是將意轉到其勁源後,在對方不察中,沿著對方的勁力方向增加合力,而是在勁端上引,這樣對方很易聽出你的意向,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進行調整。此引導使之前的方法便是〔履〕勁。此全是用意履對方的勁,不是履對方的身體。對方勁一被引出便難以收回。如強行收勁,只會產生更大的時間,空間差,不能抵擋任何攻擊。推手時,不用去找對方的勁,會自動送上門。如不能聽到對方的勁,要再放鬆自已每個關節,靜心再聽。如仍未能聽出勁源,對方功夫是明顯比自已高,應虛心向其請教。----以靜制動,以靜待動。
上述沾黏,聽勁,走勁,化勁,拿勁在推手中,一下子便全都要用上。這裡的解述只可令學者明白推手過程中的內函。但這隻能說一個大概,因為在推手時程況有不同的變化,而自己亦會隨變化而作出調整。這不是一加一等如二的程序,學者要有開放的思維去學習。----能說得一清二楚的東西往往只是一根拐杖,在活生生的活人面前,會出現千千萬萬個不一樣的勁法,遠不是原則、方法所能包辦的。推手是練習人體神經反射的有效方法。要提高自己的靈敏度及身手的應變,先要在練習時放鬆自己,愈松愈好。----再次強調松的重要性。加上不停的實踐,神經,手,身,意的協調度便會提高,直至用之不必費心機的神明皆段。
初學者先要在推手中推敲及學習上述諸勁,再追求發勁的方法。----現有術,後有招。銀行里沒錢,別空想那漂亮的別墅。到此階段,需有明師帶引口授,方易領會。----是明師,非名師。否則又易走回用力的老路。上文所述,只是往懂勁方向走的最初目標。----這一最初目標也許是眾多太極愛好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最終目標。須知練太極拳進至內動時,很多地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因文字與語言都有其限制,不能徹底的述清楚。----這裡不是賣關子,的確很多東西不應是語言所能包辦的。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目標達到,不可留戀,速要更新目標,才可愈練愈精,更上一層樓。----目標只是更新目標的踏步。即便您爬上山頂,一覽眾山小時,請別忘了在您目力所及之外還有更高的一座山峰默默地聳立在那兒!
推薦閱讀:
※舊文新發:預測阿傑的婚事
※【舊文】憎人富貴厭人貧的轉口港
※日本新舊文化式女裝原型製版與對比分析
※【沉痛哀悼】本刊編委、著名作家陳忠實今晨逝世(附多篇舊文)
TAG: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