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科爾沁部落歷史(原創)

  滴滴:拒絕傻等 0元打車   蒙古科爾沁部落歷史(原創)  2014-02-17 09:47閱讀:188  序  蒙古貴族建立的政權,從成吉思汗開始,政策取向均以剛猛為主,即使是對中原文化非常親近的大元帝國開創者忽必烈也是如此(元帝國名稱「元」就是從《周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一句啟發來的)。這使他們得以在短短几十年內,滅金、滅夏滅西遼,並且兩次征服歐洲,最後滅掉南宋,建立起橫跨歐亞擁有四大汗國的大帝國。同樣,這種剛多餘而柔不現的政策,迅速激化了社會矛盾,最後使包括大元朝在內的幾大汗國在100年左右先後衰落,元也被明取代。  但凡事都有特例,在蒙古民族諸多部落里,有一個部落,不僅能征善戰,而且謀略超凡。在明朝末年紛繁蕪雜的政治勢力中,他們的首領審時度勢,最後堅定地幫助並支持滿清政權統一天下,為蒙古民族在以後近300年的大清王朝統治中爭得了富貴和榮譽。這個部落,就是蒙古科爾沁部落。  「科爾沁」一詞,在《蒙古秘史》里被譯為「箭筒士」,即帶弓箭的侍衛的意思。箭筒士是成吉思汗「怯薜」(即禁衛軍)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撒兒直接指揮。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分封功臣名將、諸子諸弟。哈撒兒分得的領地在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和呼倫湖一帶,包括今呼倫貝爾盟的大部分地區以及俄羅斯、蒙古國的一部分。這些地區後來逐漸形成為哈撒兒後裔部落。由於哈撒兒以善射著稱,又統領箭筒士,哈撒兒後裔部落便被稱為「科爾沁」部落。  一、東遷嫩江  哈撒爾逝世後,次子移相哥跟隨在成吉思汗身邊征戰。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歸來,舉行全體蒙古軍人和勇士參加的射箭比賽,移相哥從335步距離射中了靶心,勇奪第一,轟動了整個蒙古草原。為了紀念移相哥高超的射箭技能,成吉思汗專門為他樹立了石碑以作紀念,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移相哥石碑」。上世紀,蘇聯考古工作者在額爾古納河西支流烏盧龍圭河上游的哈撒爾後裔齊王府遺址附近發現了一座石碑,該碑長220厘米,寬74厘米,厚22厘米,  載入中...  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  載入全文  碑文用畏兀兒蒙古文鐫刻幾個大字:「成吉思汗討虜花刺子模國還師,全蒙古國官人聚會於不花速赤孩之際,移相哥射矢中三百三十五步處。」這是現存最早的蒙古文石刻,藏於蘇聯列寧格勒的埃爾米塔什博物院。移相哥碑的發現,是哈撒爾及其後裔封地地域的最好物證。  蒙元時期,哈撒爾及其後裔在蒙古統治機構中擔任重要職務,握有很大權力。哈撒爾家族作為蒙古黃金家族的旁系,與蒙古正統汗系之間保持著密切關係。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勢都兒之子巴布沙,被泰定帝初次封為齊王,並在原哈撒爾封地設立齊王府。後移相哥之後裔來玉龍貼木爾和失烈門也相繼被封為齊王。最終,在元朝「齊王」稱號便成為哈撒爾家族的世襲爵位。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捕魚兒海大戰中北元的部隊基本被消滅,但東部蒙古科爾沁部和西部衛拉特部迅速崛起;他們成為蒙古地區最強大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明宣德元年(1426年)哈撒爾第八世孫阿魯克貼木爾,在阿魯台太師的擁立下以「元氏子孫已絕」為理由,即全蒙古汗位,號稱阿岱汗。  1432—1433年,阿岱汗和阿魯台太師率領一部分科爾沁人東遷,到大興安嶺以東的嫩江流域駐牧。從此,這部分科爾沁人就被稱為「嫩江科爾沁」,簡稱「嫩科爾沁」。仍然留駐原地的科爾沁人,則被稱為「阿魯科爾沁」。  1454年,科爾沁部同東蒙古其他各部一起,為達延汗統一蒙古立下了汗馬功勞。達延汗是蒙古政權退出中原後勢力達到最為鼎盛期的北元可汗。因為他的原因,他妻子滿都海的察哈爾部落和孫子俺答汗的土默特部落,一直在以後600多年間影響著中國北疆的歷史。因為科爾沁的功勞,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後,沒有把科爾沁屬編入自己所屬的6萬戶,而是尊稱它為「阿巴嘎科爾沁」(漢語譯為「叔王科爾沁」)。科爾沁部在蒙古諸部中享有特殊地位,當時科爾沁部人口已達20萬。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達延汗死後,兀良哈萬戶在漠北漠南叛亂。為了躲避戰亂,哈撒爾14世孫奎猛克塔斯哈喇一系以及內喀爾喀五部封建主們,率本部庭帳東遷嫩江流域,與先前遷入部族會合。這樣,嫩科爾沁部駐牧地開始固定下來。於是,科爾沁這支能征善戰的軍事力量,在懵懂和無意中,闖進了關東紛繁蕪雜的政治勢力中,開始用十萬揮動在馬背上的鋼刀,映照出一幅幅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  二、滿蒙聯盟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嫩科爾沁部首領翁果岱開始向西南擴展,並控制了開原東北混同江口一帶,並控制了女真的葉赫等部。《開原圖說》描寫:「翁果岱立寨混同江,凡江東夷過江入市者,皆計貨稅之。……自混同江以東,黑龍江以西,數千里內數十種夷,每家歲納貂皮一張,魚皮兩張,以此種富強,安心江上。」這樣,翁果岱遏制混同江江口一帶的水陸交通要道後,與蒙古大汗之間的隸屬關係以及明朝之間的貿易關係逐漸疏遠,而與女真諸部之間的聯繫更加頻繁。  明朝末年,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科爾沁部南面,明朝政治腐敗,國力虛弱,但餘威尚存;科爾沁部西北方,蒙古北元在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領導下,想著吞併女真,奪取明朝政權。科爾沁部東北地區,以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為核心的女真族勢力正在迅速崛起,建州女真正在統一女真各部,下一步就將控制蒙古,為入關滅明解除後顧之憂。可以說,科爾沁部落周圍是群雄環視,隨時有被吞併的危險。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林丹汗繼承蒙古汗位。科爾沁部翁果岱乘機派其子奧巴前往察汗浩特朝見林丹汗,本意是想依附林丹汗對抗明朝和女真,但林丹汗對東部蒙古各部無厭的索求和肆意的欺凌,激起各部對林丹汗的極大憤恨,紛紛離開林丹汗,有的投靠了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以求得庇護。  後來,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已波及到蒙古各部,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努爾哈赤派大將布揚古攻佔女真葉赫部,葉赫首領錦太什向鄰居科爾沁求援,翁果岱及其子奧巴率領科爾沁騎兵往援葉赫部,並殺死了努爾哈赤的大將布揚古。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科爾沁部派台吉明安率部眾,深入建州女真境內,掠奪了女真的300牧群和大量貂、鷹等。由於科爾沁部展現出來的軍事實力,努爾哈赤中止了向科爾沁軍事行動,開始探索聯盟的道路。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努爾哈赤聞科爾沁台吉明安之女甚賢,遣使往聘,明安送其女去。努爾哈赤以禮迎親,大宴成婚。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娶科爾沁部莽古思女哲哲為妻,後尊為孝端皇后。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科爾沁台吉宰桑將女布木布泰嫁給皇太極,後被尊為孝庄皇后。孝庄太后嫁給皇太極後,極力維護滿蒙聯盟,深受皇太極器重,後來孝庄生的兒子福臨能夠繼承汗位成為順治皇帝,與孝庄太后關係極大。這我們將在後面專門講訴。  滿蒙聯姻,蒙古科爾沁和後金都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聯盟,從此,雙方都走上了輝煌的發展道路,尤其是後金,在蒙古科爾沁十萬鐵甲騎兵的幫助下,逐步統一了中國,建立了近260多年的大清王朝。  即使後來清廷建立,蒙古部落與大清從聯盟變成從屬關係後,清朝也一直遵從努爾哈赤「北不斷親」的遺訓,保持與蒙古的姻親關係。據有關資料提供:從1612年努爾哈赤向科爾沁台吉明安遣使求婚,至1912年清朝滅亡,整整300年間共有118位清朝公主和格格嫁到蒙古各部,其中嫁到科爾沁部的就有24人。現在東北原來科爾沁部所處的封地上,有很多公主府、公主嶺等地名,皆因清皇族下嫁的公主而得名。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建元天命,定都赫圖阿拉。科爾沁部明安率眾親自至赫圖阿拉朝貢,謁見努爾哈赤以示慶賀,科爾沁部之舉,深受後金統治者的禮遇。  明天啟四年(1624年)二月,努爾哈赤遣希福、庫爾纏至科爾沁,在伊克唐噶哩坡(今科左中旗花吐古拉一帶)與奧巴為首的諸台吉刑白馬烏牛盟誓。誓詞曰:「滿洲、科爾沁二國,憤察哈爾侮慢,是用締結盟好,昭告天地。今後滿洲若惑於察哈爾詐謀,受其饋贈,不予聞科爾沁,先與之合,天地降之罪,殃及其身,如此血,如此骨,如此土,俾墜厥命。若科爾沁惑於察哈爾詐謀饋贈,不予聞滿洲,先與之合,降罰亦如之。」從此,科爾沁與後金從聯姻發展到了聯盟關係。  明崇禎元年(1628年),即位不到兩年的皇太極親征察哈爾林丹汗,令科爾沁諸台吉會綽勒郭勒,集合待戰。科爾沁部首領奧巴不忍心殺掠林丹汗及其部眾,只是率部抵達察哈爾邊界,虛張聲勢而還。皇太極十分不滿,派遣近侍索尼(就是後來康熙皇帝的顧命四大臣之一)持信來到科爾沁部,提出與奧巴不再往來,決定絕交。奧巴看了信,大為驚慌,帶病親赴瀋陽謁見皇太極認罪。皇太極封奧巴為土謝圖汗,從此,科爾沁與後金的關係,從聯盟變為臣屬關係。  是年十月,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明朝,科爾沁部土謝圖汗奧巴再也不敢怠慢,立即率其部族圖昧、洪果爾、烏克善等諸台吉23名,以兵來會,衝鋒陷陣,戰功卓著。  明崇禎四年(1631年)皇太極設6部,任命科爾沁台吉滿珠習禮為吏部蒙古承政,布顏代為禮部蒙古承政,多爾濟為刑部蒙古承政。科爾沁部貴族開始進入後金中央政權中任職。  九月,土謝圖汗奧巴病卒。後金汗皇太極悉奧巴去世,為素服垂涕,並遣宗室篇古、額駙揚古利等致祭,尋授其子巴達禮濟農,襲土謝圖汗號。從此,科爾沁部落貴族與皇太極為首的滿洲貴族結成了休戚與共,「憂樂相同」的「臂指」關係,蒙古科爾沁部也就成為後金倚重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說,在以後滿清統治近280年中,蒙古民族被滿清統治者尊崇與禮遇,是與科爾沁部落在努爾哈赤開始的後金時期就對滿清無條件的支持分不開的。  三、輔佐三代清帝的孝庄皇后  清太宗孝庄文皇后,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名字布木布泰,系蒙古科爾沁貝勒宰桑之女,順治皇帝生母,康熙皇帝祖母。生於1613年(明萬曆四十一年),薨於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孝庄文皇后一生經歷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太極、順治、康熙三帝主政,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鬥爭,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世稱之為「清代國母」。  1625年,年僅十三歲的布木布泰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為妻,婚後先生有三女,被封為永福宮庄妃,皇太極稱帝三年時(1638)生皇九子福臨(後來的順治皇帝),被封為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麗質,擁有"滿蒙第一美女"之譽,稱得上清朝前期的絕代佳人。她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孝庄文皇后就『贊助內政』,為皇太極出力。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軍攻陷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為表示忠於明室,宣布絕食,誓死不投降。孝庄皇后向皇太極自薦,以大義說服其愚忠,勸降洪承疇。後來洪承疇誘降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消滅亡明的李自成義軍,使滿清最終奪得天下,孝庄應該說居功甚偉。  1643年,皇太極猝死,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視神器。皇太極長子豪格,皇太極兄代善,弟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均緊張地四處活動,不惜兵戎相見。在這關鍵時刻,孝庄憑著自己的寵貴地位和聰明才智,籠絡各方勢力,尤其是關鍵人物多爾袞和代善。最終使其只有6歲的兒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孝庄太后為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並讓順治「以皇叔多爾袞攝政」,稱呼為「皇父攝政王」,同時順治尊孝庄皇后為太后。同年清政權遷都北京。由於孝庄太后的調停,順治的皇位保住了。大清皇權的順利交接和都城南遷,穩固了剛剛奪得天下的大清王朝,清朝大權也逐漸轉移到順治手中。  為了創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漢族上層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於衝破滿、漢不得通婚的慣例,順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當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起到拉攏漢軍將領的作用。清初戰亂頻繁,國庫空虛,兵餉不足。孝庄經常將後宮省下的錢物拿出來賑濟兵民。她這種節省宮中開支賑濟災民的做法,一直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  順治成年後感情豐富,天資聰穎,性格固執,具有高度的理想性,亟欲實現自己"滿漢一體,共享太平"的治國理念,但卻引來了滿州親貴們的激烈對抗,這讓孝庄傷透腦筋。而當年與順治爭帝失敗的博果爾之母貴太妃,暗中結合對於順治不滿的滿蒙親貴,跟順治作對甚至密謀廢立。順治與董鄂妃的百死無悔的愛情,造成滿蒙親貴的仇視。當博果爾不幸被誤傷死亡後,更激化了反對派勢力的仇恨與行動,但都為孝庄一一化解,而無辜的董鄂妃及其幼子、好友,都成了犧牲品。  順治對董鄂妃情比金堅。子殤妃死之後,順治更鬱郁終日,了無生趣,並萌生出家為僧的念頭,尚來不及實行,便在貴太妃"同歸於盡"的心態下,染天花病逝。  順治死後,玄燁即位,號康熙,為後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稱孝庄為太皇太后,時康熙八歲,由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孝庄太后儘力教養幼主。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奪皇權,他灠殺無辜,企圖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堅犟後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鰲拜集團,奪回了政權。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亂時,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亂,她拔出宮中金帛加以犒勞。並在朝廷兵力不足時,讓各大世家的家奴(家兵)組成一支奇兵,不僅平定了蒙古察哈爾部落貴族的叛亂,也為平定三番之亂屢建奇功。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崩於慈寧宮,享年七十五歲。康熙贊語孝庄文皇后一生曰:「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贊宣內政,誕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顧復劬勞,受無疆休,大一統業。暨朕踐祚在沖齡,仰荷我聖祖母訓誨恩勤,以至成立,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敦有今日成立」。孝庄死後,被尊稱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謚號(死後的封號)「孝庄」。因此現在某些電視劇里在孝庄活著時大臣或孝庄口裡稱呼「孝庄」,都是不對的。  四、明朝末年的「天災人禍」  在講訴蒙古科爾沁歷史中,探討明朝滅亡原因,好像風馬牛不相干,其實不然。如果沒有明朝滅亡,就不會有科爾沁300年的榮譽,同時支持滿清的科爾沁也會成為明朝主要打擊的對象。  根據歷史資料,我列舉了明朝滅亡兩大原因及其影響:一是人禍,二是天災,人禍結果是腐敗盛行,官員考慮問題時均以是否自己能得到多少好處為出發點,根本不顧人民的死活和國家安定。比如,明朝官員為自己能夠發到關餉,終止了和蒙古林丹汗從蒙古人那裡購買後金首級的協議。這不僅使蒙古林丹汗政權減少了收入,只能剝削其他蒙古部落,使得蒙古其他勢力快速投向了後金,同時也給了後金更多的生存空間,為後金最後滅亡林丹汗和明朝創造了條件。而為增加土地交易稅收,導致明朝末年土地兼并嚴重和農民生活無靠,在災荒年份只能群起造反。  天災主要指氣溫下降。明朝末年,正是地球遭遇的「小冰河期」。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年—1644年長達七十年的氣候冰河期是最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萬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萬年里也能排進6-7位,是相當寒冷的,可以說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以來,這是最寒冷的時期。崇禎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時期之中段,整個氣溫回暖是在明朝滅亡以後的1650年左右。  其實,從明成祖朱棣時期開始,北半球氣候就進入冰河期,當時北方災情也很嚴重,但當時政治清明,同時明成祖朱棣又開始大量普及從發源於印度的棉花種植,又開始試種耐寒的從南美洲傳過來的玉米和土豆,才使人們渡過去了從溫變成寒冬的氣候。但是,明朝末年的寒冷,不僅比明成祖朱棣時期更甚,如許多地方「夏雪連年」,而且還伴隨著連續七年的大旱(1637~1643年,歷史上通稱崇禎大旱)。我國南、北方23個省(區)相繼遭受嚴重旱災,其持續時間之長、受旱範圍之大,為中國五千年歷史所罕見。隨後,瘟疫流行、蝗蟲災害猖獗。  中國歷史上的大瘟疫流行,多發生於旱災之後。崇禎十四年(1641年),江蘇吳江遭到大疫襲擊,《吳江志》稱:"闔門相枕藉,死無遺類者。"崇禎十六年山西瘟疫出現高峰,許多地方志稱"瘟疫盛作,死者過半",甚至"有闔家死絕不敢葬者"。崇禎十七年春,京師鼠疫大作,造成"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的慘狀。李自成闖軍來到北京城下,竟不遇抵抗。京城實際已是一座疫病蹂躪的鬼城。  一項對甘肅省萬象鐘乳石洞中的石筍進行的聯合研究證明,缺乏降水可能導致了社會動亂和王朝的滅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中國蘭州大學聯合進行的調查報告,發表在《科學》期刊上,報告顯示周期性(相隔300年左右)的亞洲夏季風的減弱,導致中國北方降水量的減少。調查人員發現,夏季風趨弱的那段時間恰好是唐、元、明朝的末期,而這正是人們所知的大動亂時期。無獨有偶,有科學家對以色列耶路撒冷(Jerusalem)附近一處石窟內石筍上環狀沉積物的分析,揭露出當地一段氣候較乾旱時期,時間正好是羅馬和拜占庭帝國衰退期。  極度寒冷的時期驟然加劇,糧食產量驟然下降,這對於一個人口龐大的帝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北方的酷寒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移,造成主要影響中國降水的夏季風趨弱,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旱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  崇禎即位以後災情更是進入了谷底。綜合南北方誌的記載,災變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1585年(萬曆十三年)開始變得明顯,但時起時伏,1600年前後開始驟然加劇,崇禎一朝才達到災變的高峰。  明朝滅亡以後,氣溫於1650年後開始快速回升,這才有了滿清所謂「康乾盛世」,其實不過是氣溫回暖後災情減弱罷了。  五、清朝對蒙古實行的三大防禦政策及科爾沁十旗  滿族人入主中原掌握中國的中央政權後,為維護其統治秩序,則必須穩定北方蒙古地區。清廷很明了慓悍的蒙古人對其構成的威脅究竟有多大,儘管科爾沁蒙古對他們在統一滿洲和奪取全國政權過程中作出巨大的貢獻。為此,清廷對蒙古實行了三大防禦政策:  首先,他們繼續採取「北不斷親」的政策,使蒙古成為他們北方堅實的「長城」。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第二次到科爾沁草原,當時四十四歲的乾隆看到自己的「乘龍快婿」色布騰巴拉珠爾承襲爵位任科爾沁左翼中旗第五任扎薩克後,詩性大發,覺得這莽莽蒼蒼的草原,綿延萬里的邊陲,由這些皇室姻親的蒙古王公駐牧,屏藩溯漠,是大清最安全的屏障;深感這道「情感長城」比以往歷代統治者用石頭築起的長城要堅固得多。因而,他對太祖高瞻遠矚,制定的與蒙古王公世結國姻的「基本國策」,讚嘆不已,並寫詩歌頌:「塞牧雖稱遠,姻盟向最親;嗣徽彤營著,綿澤礪山申。設候嚴喧沓,清塵奉狩巡;敬誠堪愛處,未忍視如賓。」  其次,清廷對蒙古實行「一口化」政策,限制蒙古人口生長。這部分內容本人在《蒙古土默特部落興衰史》中詳細論述過,這裡不再累述。  最後,請廷在蒙古地區實行封禁政策。封禁制度規定:蒙古各旗之間不得互侵和兼并;不準越界游牧;蒙古王公擁有領地的使用權,他人不得強佔,也不準招佃、出典或買賣,不準內地漢族或其他民族群眾入旗境居住;各旗札薩克非報清廷批准,不準私出旗界等等。  封禁制度最初為皇太極建立。他把旗的組織推廣到整個蒙古地區,旗如同漢地的縣,領主稱札薩克。同時向蒙古諸部宣布「欽定法令」,嚴格劃定各旗牧地疆界,分定人口。規定有進入別人疆界者「坐以侵犯之罪」。  封禁政策中,蒙古封建主擁有領地的使用權,維護了封建主的特權和經濟利益,使蒙古封建主感到滿意。同時限制各旗封建主互相往來,防止他們串通聯合,威脅清廷的政權穩固。這在清廷200多年的統治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封禁後,科爾沁部落被分屬10旗,主要以嫩科爾沁部為基礎組成。由於10旗在哲里木山下會盟,也稱哲理木盟。地域東臨吉林和黑龍江將軍轄區,西界昭烏達盟和錫林郭勒盟,南靠奉天府,北界黑龍江將軍轄界。這十旗分別是:科爾沁左右翼共6旗和同屬哈撒爾的後裔的郭爾羅斯前後2旗及杜爾伯特、扎賚特旗。  清朝的「一口化」和「封禁」政策,使蒙古族人口日漸減少,勞力缺乏、經濟衰敗,蒙古族人民到了極端貧窮落後的地步。例如清代圖什業圖旗人煙稀少,交通閉塞,沒有城鎮。蒙古族人民在盟旗制度下,被禁錮在各旗境之內。從事畜牧業和生產,逐水草而游牧,生活貧困愚昧,但卻有富麗恢宏的黃教寺廟13處。據1927年統計該旗共有喇嘛983人,占本旗人口1.17萬人的8.2%,佔16歲以上男子6242人的15.8%。  黑膠小雛菊遮陽傘29.9包郵  隔壁老王也用滴滴 簡單方便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2  N  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路吃手冊:6天5晚尋味內蒙古
赤峰路上好風光【內蒙古之旅】
中俄密約突然曝光:北京一舉拿下蒙古國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古迹之薈福寺【圖文】
【鳳凰全球內參】大國「帶不動」的蒙古經濟

TAG:歷史 | 原創 | 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