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走過第一個叛逆期,面對2~3歲反覆無常的情緒,父母應該做~

"孩子進入2~3歲真的有叛逆期嗎?我家的孩子變得很愛唱反調"

"孩子生氣時會把東西摔到地上,開始大哭"

"孩子很堅持自己的想法,一直說我不要穿這件衣服、我不要玩這個..."

常聽長輩說「三歲豬狗嫌」,國外則以trouble two來形容這些令家長不知所措的情況,你家是否也有2~3歲的孩子出現這些行為,而你是如何處理這些情境呢?

我的孩子怎麼了?

爸爸跟孩子說:"你把飲料翻倒了,用抹布把桌子擦一擦。"

孩子看一下桌子,回答:"不要!"

原先很聽話的孩子變得很愛唱反調,許多時候都把"不要"掛在嘴邊;堅持一定要某一種東西,而且要顏色、形狀一模一樣的,長得相似也不行,如果要不到就大哭;明明天氣很炎熱,孩子看到衣櫃里的長袖上衣卻說要穿這件出門...。

上述例子,都可能代表著孩子進入人生中的"第一個反叛期",在當他們學著用"我"、"不要"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表示他們正在增加自我意識,追求獨立,渴望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用行動來證明"我長大了"、"我可以!"。

孩子們也可能透過對立的方式,想了解父母能夠容忍的底限到哪裡?在反抗的過程中,了解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以及那些事情可能有轉圜的空間,因此,父母的教養方式儘可能一致,才不會讓孩子有朝令夕改、無所適從、長大後學會看大人臉色做事的狀況。

面對第一反叛期,父母的3種錯誤作法

1.給孩子貼標籤

當孩子挑食而把青菜吐出來,父母訓斥:"你每次都挑食,真是個任性的小孩!"其實孩子也是有不挑食、聽話的時候,但父母經常怒斥指責孩子"每次都挑食"、"是個任性的孩子",除了會讓孩子失去自信,也會認定自己是個挑食、任性的人,反而日後挑食、任性的狀況就會更明顯了。

2.孩子哭鬧,父母就妥協

孩子在百貨公司看到喜歡的玩具,對著父母說:"我想要那個玩具!"媽媽說:"我們家裡有類似的玩具啰。"孩子堅持就是要那個玩具,後來哭到趴在地上大吵大鬧。如果最後父母還是因為拗不過孩子而買了玩具,就會讓孩子有了"只要大吵大鬧,就可以拿到想要的東西"的連結,未來孩子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3.高壓命令,恐嚇威脅

父母凡事都說"不可以!"的高壓命令及指責處罰,不僅會消磨孩子的自信和勇氣,在充滿挫折的家庭經驗中會加深對立反抗、消極退縮、優柔寡斷等等的狀況,父母以為自己管得還不夠嚴厲又加重高壓管教及處罰,形成惡性循環。

父母陪伴孩子的5種可行方式

1理解及尊重孩子

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的想法及感受,倘若孩子的對立行為是合理的,以安全為前提,讓孩子有選擇的自由空間,父母不須處處設限。例如:我想讓孩子穿粉紅色皮鞋,但小桃想穿綠色的涼鞋,後來想想其實也不需要強制孩子的穿著打扮一定要符合我的審美觀。

2以言語、行為稱讚和鼓勵孩子

孩子到超市都想要幫忙推推車、提籃子、買東西,可以跟他說:「謝謝你幫忙提籃子/買東西/推推車,媽媽買東西變得好輕鬆,你幫我好大一個忙」。肯定孩子的行為,不僅讓他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從中培養「我可以對別人有幫助」的自信。父母的鼓勵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尊、有價值的不二法門。

3教導孩子"可以做的事"

大人一直將"不可以"掛在嘴邊,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充滿危險、令人不安,久而久之變得畏縮害怕、不願挑戰與嘗試。與其凡事只說"不可以",不妨將焦點放在"可以做的事",例如:小朋友在遊戲室一直拿球丟人,可以說"不可以把球朝著別人丟,別人會痛喔!你可以把球丟在籃框裡面。"

讓孩子知道不正確的行為,以及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孩子就不會無所適從。

4運用"我..訊息"有效的表達

當孩子在百貨公司因想買玩具而大聲哭鬧,家長先以平和的語氣對小朋友說:"我在你旁邊,等到你不哭為止",等孩子心情比較平復,可以跟孩子說:"媽媽剛剛看到你大吵大鬧給別人困擾,心裡覺得好難過,希望你以後不要再這樣了。"

透過"我...訊息"的技巧讓父母示範對事不對人的溝通方式,也能避免情緒化訓斥的指責。

5運用繪本引導孩子覺察及辨識情緒

2~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增加自我意識,然而受限於語彙表達能力以及情緒的覺察辨識還不成熟,因此經常以哭鬧等方式來表達。父母可以選擇一些與基本情緒有關的繪本,以生氣為例,可運用《火山媽媽和烏雲爸爸》等繪本,協助孩子覺察自己生氣時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並與生活情境作連結,協助孩子覺察及辨識自己的情緒。(點擊查看幫助寶寶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的成長繪本~)

育兒之路有各式各樣的狀況,我也在學習中,大家一起加油!


推薦閱讀:

母親最近幾年動不動因為一點小事就對我指責謾罵,我應該怎麼辦?
被父母討厭是一種怎樣的的感覺?
如果你的子女是同性戀,你會無法接受嗎,為什麼?
父母對子女的無能感、挫敗感 與支配型父母老死不相往來

TAG:孩子 | 情緒 | 父母 | 叛逆期 | 面對 | 陪伴 | 叛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