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新解 — 尋找曾經失落的中國古代文明

《繫辭》新解—尋找曾經失落的中國古代文明

上古伏羲氏原創《易》是自然的宇宙觀及人生觀,它反映了中國古人對自然的認識水平和智慧傾向。已經通過《繫辭》和《道德篇》等書籍的內容呈現在人們面前。

人們始終還是將研究探尋的目光視野停留局限在對於《易經》經文、象數、占筮體例、大衍之數的解釋上。其實讀《易》並不難,關鍵是要找到打開《易》之大門的思想鑰匙。十翼並不完全是後來人所為,《繫辭》系屬於經文之辭,《繫辭》不同於《易經》,《繫辭》所包含的有關於自然內容方面的思想已經大於《易經》經文。因為《易經》經文在許多內容上是為引申義或迷信卜筮活動服務的,了解《易經》必須得先看《繫辭》。

回歸到文字開始命名時期,即古人觀天制《易》造字時期。中國的文字皆有本義與引申義之分別,大可不必為《周易》中的某些內容而困擾糾纏,因為《周易》中的某些內容距離本義已經甚遠。應該理解《易》之本義主題內容。《繫辭上》新解1、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乾坤只是一種類比象徵,定乾坤而不言天地是為了滿足以天地為樣式和包羅萬象所有的相互作用關係,既有本義又有比喻的引申義。即不只是表示天地,而且還引申類似天地相互作用的各種關係和實體。天尊地卑是排列位置的關係,並無褒貶意義,如「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尊地卑來自於蓋天說。從宇宙的整體上講,天與地進行普遍性的相互聯繫,地順承天而動,天也受地的影響,天與地只在局部存在主次關係,在整體上是互為作用的關係。天文曆法是《易經》的重要內容,而氣則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天地萬物變化是通過氣來完成的,所以中國古人是特別崇尚天,首先將天排列在第一位。天地生出萬物是按照各自的形態從低到高的位置排列的,天在上有氣體,地在下有物體。地球和大氣都分為很多層,不同形態的物質各自形成不同的位置,同時,位置的不同也說明物質形態的不同。天地存在上下的位置關係而不存在什麼尊卑關係,天尊地卑的說法也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統治需要而提出來的。反過來又稱天為「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豈不是差矣?恐怕引起誤會又重新提醒一下要認識相互之間的轉化關係,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不管是以天或地其中的哪一個為動或為靜,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存在有不變的秩序的,物體與氣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天地萬物各種變化運動。剛是指物體,柔是指氣體,或反過來說天為剛地為柔,其實質關係也還是一樣的,就是它們之間存在有相互作用的關係,由於相互作用導致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變化。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是指一年四季所對應的四方,既指地方又指天方,而每一方區域又都產生或存在有不同形態的物質。物以群分是指萬物與天時季節的不同有關,主要是指農作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關係。吉凶的本義是指跟天有關的與時變化的得失關係,並非指現在人為性活動的結果,是指按照遵循自然的變化去做,凡是順者得之為吉逆者失之為凶。因為當時人們農耕稼穡性的活動與天時是緊密相關的,即按照天時去做,該種地時種地,順時為吉逆時為凶。吉凶是指用人的思想價值觀念來看才存在的,如果用自然整體性的思想則就不存在什麼吉凶,只存在相互聯繫的相互轉化相互作用關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在天成象其中還包括日月星辰的作用關係。天中的氣體因為是存在無形無味無聲和透明性的特徵,所以用象來表示它們,地上萬物則是可看可觸摸有形狀的物體。通過觀察氣體的氣象和物體的形狀,就可以知道它們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在天為氣體狀態成象,無形為道;在地為物體成形,有形為理。道是氣體變化之能,生成物之道,氣之道生物在天,理是物體形態物成之理,物之理成物在地。在地也可以稱為道,道者即氣與性,也亦成物之理也。道可以稱為理,而理卻不可以稱為道,即在天卻無法稱為理,若是稱為理,那這個理就是具有引申義之理。即氣化過程中具有引申之道又叫做理,各具其理。天道為一是氣象,地理萬物物體是殊相。氣性實則同一,物體形態各異,萬物萬理一一對應,道主統,理主分,因為萬物的氣性道理共有共通共同。先有氣性後有道理,氣之體和氣之性才是所有萬物轉化的真正本質真相,道理亦即物性使然,這個道理一般是很容易區分清楚的。理的本義是指一種物體形成時的結構,如木、石等紋理和肌理、腠理等。氣之道是看不見的相互作用,物之理是看得見的形態結構,由先看不見逐漸聚變長大以後能看見,見文理變化則內容章顯。道理是成物之因,然後循環不止,宇宙萬物皆由氣之轉化統一,即氣變萬物和萬物氣化。道是隱藏理是顯現的,理為變為快為來為聚變成物體,理變顯明我們容易發現,往往是通過宏觀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完成的。道為化為慢為往為散化為氣體,道化幽隱不容易被發現,因為是通過氣體的相互作用來完成的。物體看似不動而化,於是新變舊,舊變朽,朽變爛,爛化為無,無又變為生,生又變為成有。變是直接接觸,化是通過氣的間接作用接觸。變化的實質就是物質形態的轉化更替,從一種形態到另一種形態的轉化更替。一般人們只注重物變而忽視了物化,由於物化不容易觀察,所以有人認為只有物質實在是真實可靠的,也就容易引起誤會。

中國古人的道理又引申具有普遍意義,萬物創生轉化之道和形成之理,常常是指因果關係的來龍去脈,《易經》用類比陰陽的相互作用變化的道理來說明和詮釋一切事物。目前人們只知道引申意義的道理卻忽視了原來的意義,並非是理念,而是指實際事實。引申之理是強加之理,不是物質自身所具有的。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所以說是物體與氣體之間和地方與天方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雷霆風雨,然後滋潤產生萬物,日月萬物此消彼長。八卦的本義是定方位八方和計時間八季,將每個卦再一分為三於是就又成為二十四節氣。隨著日月星與地球的相互作用,大地一寒一暑,萬物各從其類陰陽感應變化而動。把天地比喻成男女來試圖說明天地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性的關係。天設地造,乾坤運行造化人物,天對人或物的作用是任何人也迴避逃脫不掉的。自然中的天地才是我們真正的父母,也就是我們的父母的祖先,最初也是在天地的作用中產生的。如現在結婚: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的形式仍然保留著原來的古老風俗。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乾之天道我們雖然看不見卻可以認識到,在廣大無邊的天空中有細微柔弱的透明性的氣體在發生相互作用,它是物質形態變化的原因和產生的源頭;坤之大地萬物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我們看不見,但是通過各種不同有形體的物質形態變化轉化,我們還是可以能夠看得見和認識到的。如果我們理解了乾道就會體悟到原來認識宇宙是多麼容易,一切都一目了然;如果我們理解了坤道,就會發現不同形態物質變化的背後原因是那麼簡單,掌握了容易簡單就能夠做很多事情。乾既指天之形象又指天之作用,天中包括日月星氣,而更重要的是又指它們的功能屬性作用。有人說讀《易經》難,其實並不難,易的本意就是容易,關鍵在於沒有弄懂原來的本義,所以才感覺倍加艱難。易字是象形加會意字,本義是指氣體的變化,易的古文有雲開霧散清楚透明和太陽使其變化形成之意。《易緯·乾鑿度》:「上古變文為字,變氣為易。」「易起無,從無入有,有理若形,形及於變而象,象而後數。易各有四義:本日月相衝,又易者,又易,易定。」「變易也者,具氣也。」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正是因為容易所以容易掌握,正是因為簡單所以容易順從去做,因為容易掌握所以按照天道去做事,因為喜歡這樣順著去做所以會取得成功。用八卦把一年的天地萬物時節都描寫清楚,農業就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統治者只要公布曆法,人民各安其事就可以無為而治了。取得人民信任得到民心則可以長久,有了成功則可以繼續努力逐漸發展壯大。長治久安天下太平了則是賢人之德,國家強大則是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個容易簡單的道理要是明白了,也就能夠成位於天地之間的人了,也就是能夠成為天子。這個理字也是引申義之理,即將氣的轉化變化之道引申為宇宙的永恆之理,道理常常是本義與引申義的混合使用而引起許多的誤解。2、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這個聖人原來是指伏羲。聖人觀察天象設立八卦是為了說明天中無形無體的氣象。辭有時沒有象重要,象更能幫助理解和記憶意義。辭由象生,用繫辭來闡述氣象中的變化。了解了天地變化也就會明白了吉凶,而指導農耕與時變化的活動才不會耽誤農時,這些都是因為物體與氣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天地萬物的各種變化。剛柔是指象徵陰陽作用的爻象,相推是指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因此,吉凶說的是將要有失得之象,悔吝說的是將要有猶豫之象,變化說的是將要有進退之象,剛柔說的是將要有晝夜陰陽變化之象。晝夜象徵相互交替的宇宙循環變化作用,導致萬物也隨之變化。六爻的變動象徵著天地人三極的道理。爻者是具有象形象意的符號,是聖人賦予於其陰性與陽性相互作用關係的深刻意義。悔並不是指事後的後悔,而是指事先決定的選擇,悔吝處于吉凶之間可供選擇的中間階段,要是覺得避免後悔還可以重新選擇決定,要是繼續堅持錯誤決定,那麼就有可能變成凶的。《易》的主要作用就是根據卦象的吉凶的提示而進行指導悔吝性的行為選擇,如果只有卦象吉凶而沒有悔吝性的選擇,那麼《易》也就失去更大的意義了。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君子或是指比天子和侯王範圍更大的有修養品德的人。因此君子所居而安者,安其卦者時位也,是因為掌握了卦序所揭示的與萬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君子喜歡而玩味的是爻位爻辭變化,通其爻者適時之變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因此君子安居時觀其卦象而玩味其繫辭,行動時觀其萬物的變化而玩味其占卜,因為來自天地變化內容的啟發幫助,並遵循按照變化去做事,所以吉,無不利。3、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彖辭即卦辭,卦名由卦象而生,卦象取象自然,看似平靜但不是平靜,言卦象是在爻象不變情況下的靜態。爻者就是仿效乾坤陰陽,是指爻位爻象或爻辭,爻辭言爻位是動態變化,用爻象表示卦象其中的變化。自然並不是完全穩定性的存在,物質形態或各種事物而是不斷的在運動變化中存在著的,卦象卻不動,以示形容,卦講靜止爻講變化。也就是在兩卦象之間存在一個變化過程,是由於一個卦象的爻變而形成另一個卦象。即卦象不變卦位變,卦位變化的實質是爻位變化而引起發生的。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卦象沒有變,而是它們之間的爻在變,爻象變化的實質是指爻位上的爻象變化。《易》本身的內容是不變化的,《易》所表示的內容是變化著的,這才能夠應了那句話:以不變應萬變。由於兩卦象之間存在兩個方向的變化,人們可以選擇是否按照卦象指示的天道去做,所以順天得者吉逆天失者凶也。為什麼「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呢?疵者,小毛病咎也。因為處在兩卦象中間階段,既沒有達到凶又沒有達到吉,所以在這個時候錯的改正對的堅持,即如果是採取悔吝行為的善補過者,就會成為無咎者。自古人生誰無錯,任何人也無法保證自己一生不犯錯誤,犯點小毛病對於每個人是沒有多的傷害的,但如果是致命性的錯誤那將是很危險的。從小毛病開始防微杜漸知錯便改,所以後面再次重複「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前面已經說過貴賤並非今天所具有的意思。自然萬物從最小的氣到最大的天地進行整體性考慮都用卦象來表示,人本來就是在自然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的,所以人類只有順應自然天地才會吉,逆之則凶,用繫辭來說明得失。為什麼憂悔吝者存乎介呢?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如雷是容易傷害人的,如果加小心以躲避,就不會發生什麼危險了,所以「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因此卦將事無巨細包羅萬象的從小到大的天地萬物及所有事物聯繫成一個整體,用言辭來說明其中的困難和容易。分別解釋萬物因為其得失的不同情況,各得失其所也就產生了各自不同的結果。4、《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易》與天地准」是一句至理明言,因為《易》是以觀察實際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即以天地真實原形為準,將自然整體天地萬物都概括納入《易》中,所以能全面涵蓋天地之道。仰觀天文其中上有包括日月星辰的作用關係,俯察地理下有地球大地萬物的五行作用關係。天中氣體與地上物體也發生相互轉化互相影響,所以知道幽明之故。幽明是指那些潛伏隱蔽不容易直接觀察到的情況,即道之氣體的各種變化內容。氣為萬物之宗,形上發散清虛成為天中之氣,形下聚合成為濁實地上物體,復又成為物之終,既是原始又是終止。《易》又有周期的循環過程等之意,天地日往月來寒往暑來陰陽交替而興,認識到萬物的原始原因返回源頭,所以知道死生之說。用爻變表示遊魂,死者為鬼生者為神,地上萬物的來源是氣,氣聚為物物散為氣。氣中有細微的精氣,精氣也是屬於物質的一種基本形態,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而轉化成有生命的生物,有生命的生物死亡後的靈魂反又轉變為原來的氣體形態。物中有遊離之氣像靈魂一樣,相互作用而使物質發生變化轉化,這樣也就知道幽明中所潛伏隱蔽的鬼神作用的各種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由於道的作用與天地的作用性相似,故《易》不違天地之道,認識把握本義之道的作用性普遍存在於天下萬物之中,所以就不會犯錯誤。按照遵循天地自然之道的作用去做的引申之義道,引申之義道與本義道是沒有脫離關係的,所以不違背自然或即與自然同行。命是指一個局部事物過程,人只不過是自然整體相互轉化中的一個環節,命也是在道的作用所支配決定的,法天行健只管按照道去做,所以不存在猶豫或憂愁。安土即能厚積德,象天道一樣以周濟天下萬物,珍惜人生熱愛生命,所以天下能互愛而不互害,即生生不息。知道把握整體沒有遺漏而能作用生成萬物變化之道。人在人間吸納交流天地萬物之精神,心在天地萬物之間弄通了陰陽相互作用之道而作為指導認識,為天地萬物鬼神做詮釋。天地萬物的精神固定不變,沒有局限在某處所地方,是所有物質的功能屬性,所以神無方是普遍存在著的,《易》中氣體沒有固定形體是在不斷轉化變化著的,是人類對於真實自然進行真正的理解認識。5、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這句話說得最準確到位,天下萬物莫不及之。陰陽是象意,皆可以用卦氣的相互作用一言所蔽之,試圖用最少的語言來說明最多的內容,陰陽象徵天地萬物之間也都具有類似為男女雌雄功能屬性的相互作用性關係之意。因為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才會引起物質形態的變化,物質形態變化的本身又是指在兩性的作用下引起的,即兩儀陰陽之象還具有屬性功能。凡說陰陽者皆說相互作用關係,具有支配決定相互轉化性的相互作用。一陰並非是一種陰性的氣體,而是多種陰性氣體混合歸之稱為一體,陽性亦如此。二又生一,單一不能生,不是數字一之意義,而是指相互作用關係。陰陽二氣消息變易,陰陽貫穿整個《易經》,沒有陰陽那麼一切都沒有了。只是因為這種形態的氣體目前我們還沒有技術或能力來把它們完全徹底地搞清楚。陰陽還有轉化消長之義。道的本義實際上是指透明性氣體物質在沒有發生變化之前或即將變化時的一種狀態,道既有氣之體又有氣之性,道亦是氣與性使然。道既是指陰陽二氣的混合統一體的未經相互作用之氣,又是指即將經過相互作用而形成為器的氣,即成為物體之氣。老子的「沖氣以為和」是指不停運動和變化著的陰陽之氣,沖氣和合萬物化生。陰陽交感而和,合而能生,生能成物。「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即陰陽之氣交感相互作用轉化成為萬物。陰陽之氣沖合為道為一,和合指即將成還未成,聚合為理成為物體。地上陰陽氣上升為天,天上陰陽氣下降為地。道性者,天地萬物之所能也,即天地萬物之間在相互作用下的相互轉化關係,是「坤作成物」的原因。由此可見這句話在當時也是存在很大的爭議,不同的人彼此理解得也不一樣。偏偏是這個人人耳熟能詳知道的道,卻是很少有人知道,只知道引申義的道路之道,百姓日用道而不知道,因此君子的天道內容很少有人能知曉,所知道的只是表面的那些人為性的東西。人們普遍都認為自己知道,然而知道的卻是道的引申義,本義的道卻是不知道的。道僅一陰一陽而已,廣大悉備,真是太容易了!陰陽,天之性、地之性、人之性、萬物之性也。天中的氣體物質自身所固有的功能屬性,始終有人把這種屬性看作是非常神秘或妙不可言的東西,這種屬性說明凡是不同形態的物質在相互作用條件下都能產生變化。凡是物俱有變化之性,道的功能屬性不是抽象而是與象同時共在的,物性與物質是自身不可或無法分割同在著的,所以又稱為性質。凡言性者是離不開質的,這種性能或功能性是與物質同時存在著的,我們只是分而言之。沒有物質哪來的物性,即性能或功能性,沒有物性的物質是不存在的。談性並非談質,但是性卻是離不開質的,離開質無法談性,而質也是有質必有性,性是質的屬性是指屬於物質自身所固有的。質可以是一種物質,而性則是所有物質所共有的。物質性是指物質而不是性,物性與物質性完全是兩回事。性不具有時空性,質卻具有時空性,或者可以說質也沒有變,而是物質的形態在變。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體,感是性的表現,性是感的載體,感就是指相互作用。民咸用之而不知謂之神,窮神知化心領神會,神指物性無法測量,性才是真正本質,尤其是透明性氣體物質的物性,更是令人很難覺察。道之性本義為物變化之功效或相互作用,目前許多人所用性一詞皆以引申義為主,偏離本義故不知性。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自然中各種不同形態的物質就在人們的面前明擺著的,天中透明性氣體物質的作用初看起來不容易觀察發現,然而萬物之間相互轉化的相互作用不管被認識與否,卻是自然普遍存在著的。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萬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生生不息之謂大業,每日更新與天時變化是在道的作用下發生的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易有變而通之即轉換變化之義,易的本義就是變化之氣,「生生之謂易,」道的本義也是變化的,我們知道了變化的真正意義一切將不難理解,萬變不離其宗。宇宙天地萬物生生不息即生之又生循環不止的(既濟又未濟)之謂《易》;「在天成象」之謂乾;「在地成形」順承效法天道之謂坤;知道天地萬物怎樣在無限廣大和循環的宇宙中產生之謂占;下面的「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為之做解釋;究竟哪些屬於陰陽和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看不見聞不著搞不清楚是怎麼來的原因之謂神。神是指相互作用的氣與氣之性是無法或不能測量的,陰陽二氣在當時只是無法嚴格區分很容易被迷惑,現在陰陽二氣並非不可覺察,即現在所謂的正粒子與反粒子即反物質或暗物質。現在的技術已證明氣不再是不可覺察,可以進行比重和進行相互作用實驗。由古代的思辨式轉向可以精確定量的定性可驗證式的實驗。有人認為惟有在我們的感官感知中可獲得到的才是真實的,氣是什麼呢?曾經給予人們多少誤會誤解,以往人們就是忽視了氣的作用關係,它是一切萬物的根基來源。6、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雖然說《易》之象意很簡單,可是所涵蓋的內容卻廣大無邊,以象意說遠處則超出人所能及的範圍,以象意說近處則清靜而正常,以象意說包羅天地萬物萬象之間的內容廣大悉備。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天在沒有發生相互作用時渾然一體,在發生相互作用時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擋,所以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大地萬物都是在天與其日月星辰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坤其靜翕是指大地在靜止時狀態的閉合或收斂,並不是完全的靜止,而是像人呼吸那樣在一開一合其中的一種情況,與日月星辰進行相互作用,因此廣生萬物。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廣指地大指天,還可以合稱為宇宙。配是指相對或配對結合,還可以引申相互作用或相對關係。廣大配天地是指取象整個宇宙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正因為是相互作用而導致變化通行取象而對應四時,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循環不止。日月合明,即知道日月相互作用為明白,陰陽之義取象日月相互作用的兩性功能關係,男女雌雄的兩性相互作用關係導致生產新的生命。陰陽爻又指月象和朔望日。《易》簡單象意的好處是取象大地萬物順承天道而行之的本義之德和引申義之德。天地萬物之間的變化是通過陰陽性的氣體作用來完成的,中國古人由陰陽日月地球之間的相互作用又繼續推廣到五行五星及其它星的相互作用,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產生地球的氣象和萬物變化。《史記·天官書》:「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史記·曆書》:「黃帝考訂星曆,建立五行。」因為天上有五星,所以地下才有五行,五行是指對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作用。陰陽五行只是一個象意象徵性的說法,而實際遠不止是這些,而是還有許多數不清的星星和太陽月亮在與地球進行相互作用,其實質也還是相互作用的關係。「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其稱名也,其取類也大。」五行只不過是對陰陽相互作用的關係進行再次比較詳細具體的補充解釋。金木水火土只是一種比喻,但它不必非得是實體的金木水火土,並不是專門指這五種材料之氣。有人把五行解釋為五種元素,這就使得關於五行的所有學說都無法解釋得通了。五行象徵性揭示萬物之間存在著的既相生又相剋,又互不影響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相互作用的關係。打比方比喻不是很簡單嗎?也不盡然,陰陽五行八卦只是類似比喻而已,但不是。實際上古漢語的行是指五星之氣具有流動傳播轉化的意思,即通過氣體的道來完成的,因為它包含著很廣泛的內容,只好給個代表屬性的命名。古人的天氣不是現代含義的天氣,指的是天有五天各有其氣與地的五行相對應,又與時間上的干支紀年相關,從而產生了與地球氣候和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的運氣。陽曆只孤立地考慮了地球與太陽的運行周期關係,陰曆只孤立地考慮了地球與月亮的運行周期關係,而中國古人的星曆則是從二十八宿及各個星體大範圍的天體所在位置考慮對人、對地球、對生物的影響。陰陽主要是指月亮與太陽或太陽與地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今人只知太陽光對地球萬物施加作用影響,殊不知其它各種星光也對萬物產生作用影響,而且完全是不可忽視的作用。正如屈原《楚辭·九歌》:「壹陰兮壹陽,眾莫知兮余所為。」7、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這個子曰並不是孔子所說,自司馬遷以來皆誤以為是孔子,實屬誤會。老子曰:「因為《易》之內容包羅萬象廣大悉備,所以聖人尊崇仿效《易》之道德而成就遠古中華民族統一大業,成為開闢中華民族文化的宗主;知道尊崇仿效上面的天道,謙恭依法下面的地德;天地定位,因為『《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而《易》在其中運行發揮作用;知道把握住『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才算是稍微懂得一點道的意義和才算是進入道的意義的大門。」8、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聖人觀察宇宙所有紛亂複雜幽深的事物和那些不易觀察潛伏隱蔽之氣的相互作用,而擬其象徵其形狀之狀態內容叫做象。如乾坤象徵陰陽日月男女雌雄相互作用等許多關係之意,總之以卦象包羅萬象來形容各種事物。聖人用心觀察體悟萬物之動,而遵循按照仿效其萬物之動擬其卦象卦序變化,用繫辭的語意以說明爻位變化而引起卦位變化的道理,來判斷吉凶,陰陽之象又可叫做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要想說盡宇宙所有紛亂複雜幽深的事物和那些不易觀察潛伏隱蔽之氣的相互作用,那是不可能說得盡的。要想說盡天下所有事物的變化,變化是有序的,那也是不可能說得盡的。聖人用擬其象徵的卦象爻象和語意形容的繫辭語言《易》來說明對自然包羅萬象變化的詮釋,然後再仿效遵循自然變化而進行各種活動,以適應不同的各種變化。9、「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講君子言行要慎重,機密容易通過語言而泄露。以這些卦中的內容為實例進行解釋《易》實際內容之重要。10、「《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提醒要慎行。先小人後君子或不要斤斤計較才能合作,少說多做為佳,所以才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說法。11、「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講君子謹慎,謀定而後動,就不會犯錯誤了。12、「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講君子要謙虛,有功勞不居功自傲,反而更加有益。13、「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講君子不要驕傲,才能得到人才輔助。14、「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告誡君子講話不要將機密泄露,機密不被人所知則沒有毛病。15、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象》曰:『負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比喻講君子不貪名譽不露財物,才不會招惹災禍或引致麻煩,那些賊和強盜都是因為顯擺而招至的。告誡天子或侯王《易》之內容很重要,不要將國之利器《易》之真正的本義內容輕易示人。正是因為如此,才致使許多人被作者故意所設的圈套埋伏所蒙蔽糊弄。從古到今有許多人一口咬定《易》為卜筮之書不放,將《易》本義之內容而誤會誤解至今。實際上在今天已經完全沒有必要再採取這樣的方式來取得天下了,應該讓天下整個人類全都知道這個秘密,人類才會昌明。「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這個貞字具有多種意思,恕在此不做詳細解釋。16、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由於上一章作者的意圖昭然,所以本章的真實意圖只有作者知道,所有的讀者都被弄得一塌糊塗。眾所周知過去《易》學歷來有義理或象數兩派之爭,義理派不佔而知吉凶,可是《易經》作者卻也為象數派設計了符合占筮要求的數術,以故意來進行迷惑蒙蔽別人的作用,即模仿日月天地的曆法變化而進行卜筮活動。尤其是最後一句,徹底把《易》神化了,以至於引起種種誤會誤解。大衍之數的本義是指測量計算曆法,有關曆法內容在此我們不必多談,因為我們研究的重點不是曆法,而是現在人們還不太知道的有關氣性方面的內容。《易》顯示給我們天道地德的簡單運行的神奇性質,因此就可以祭祀祐神了。這個神的本義就是「陰陽不測之謂神」。衍表示為由於天地相互作用而衍生演變萬物。此處講太陰曆法與太陽曆法置閏的相互調節關係,即陰陽合曆。三年一閏有餘,五年兩閏則有不足,所以再扐而後掛。「十有八變而成卦」,再加上不用之「一」卦,為十九年閏法;「五歲再閏」,二十年八閏,今不足二十年,去一為七閏即可。365天一年還存在余約1/4天。大衍之數本義是指通過測量的天象然後再計算曆法,以表示形容地上的萬物都是與天進行相互作用而產生形成的結果,並不是完全指進行迷信活動占筮的數術,至於迷信活動,那是後來之事。其迷信內容是用來迷惑矇騙別人的。古人本義與引申義常混合使用,我們應該追究本源義,其中蘊含有豐富深刻的內容。17、《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講《易》內容蘊含思想之豐富。這個道為引申義之道。《易》有聖人之道四個方面:說話崇尚通曉而象意,行動崇尚與時變化而象宜,制器崇尚天地萬物而象形,卜筮崇尚數術後而進行占卜。卜筮並不是指後來具有迷信的意義,至於迷信意義的占筮則是後來所賦予的。遠古占卜是指通過觀察測量日影來決定爻位爻象的變化。卜者本義是指太陽光照在木杆上的影子,又指要看建木日影的變化;占者本義是指建木上的日影落在土台的變化,此口字本義是指地方,形不同源,占的本義為看;筮者本義是指巫者用蓍草或竹子做成用來進行計算的小棍,是與天文曆法數學相聯繫的運算籌碼,筮法即大衍之數術也,作為運算元來計時記數,又指計算也,指要根據占卜觀察所得到的日曆數據進行順逆推算所想需要的日期。正是由於天文占筮活動與迷信占筮活動的混雜才掩飾了八卦的本來面目。確切地說:我們不知道哪些是屬於天文占筮活動還是迷信占筮活動?《易》由觀察天地變化而揲蓍為數,因數設卦,卦以象告以數成。伏羲通過測量日影變化計時立卦,由卦觀象,依象繫辭,而又可以反過來逆推而知吉凶,「極數知來之謂占」知去者順知來者逆,筮的作用是「授民以時」進行農耕性活動,這才是《易》之真正之用處。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講君子掌握《易》後,不管君子將要幹什麼或到哪裡去,去問《易》,《易》會滿足你所要問的,無論遠近幽深等各種事物,都能給你滿意的答覆,要不是天中的精氣之作用,怎麼會能這樣。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由於太陽月亮地球之間與水金火土木等星際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星際之間的位置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就是天文,錯綜其數,即計算萬年曆法。這些天文變化就是我們所看見的天文之象和天下萬物之象,要不是天文星際之間的精氣作用所導致的變化,怎麼會能這樣。《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因為「《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又是指性,《易》中的性不是人為性所制定的,雖然《易》是不聲不響的文字典籍,所以如果按照《易》去行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要不是經過伏羲《易》所揭示的天地萬物精神之性所導致,怎麼會能這樣。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說《易》,聖人之所以能夠揭示天地萬物奧秘的幽深無限,因為是從研究宇宙最精微的氣體的變化之機的道性開始的。因為揭示深遠玄之又玄的天中之氣,所以能夠造就形成產生天下所有的萬物;因為精微無聲無形的氣的變化之機,所以能夠成就天地萬物之務,能理解原來所理解不了的事情,成就天下的事業;因為氣體神秘的性質導致的相互感應作用,所以能夠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遠距離相互作用而人不知。機者,遇也,遇則才會進行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才會變化才會成功。此章與上下兩章各版本不一樣,但並不影響主題內容。18、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段文字表示或解釋大衍之數的來歷,即表示《河圖》《洛書》中的天地關係。天象是仰觀,地象是俯察,其反映效果是不一樣的。以天為奇數為陽爻,以地為偶數為陰爻。在古人那裡九是為大數,言其多意,再多即又為十歸一。表示一開始時是以十進位制進行測量日影變化的,可以表示天乾的一旬。可聯繫上文「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是不是應該將這段放在大衍之數前面?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老子說:「《易》揭示天地萬物從開始到形成或乃至整個循環過程的相互轉化,都是因為道性作用而引起的,僅此而已。」中國古人認為:如果將氣搞清楚了,那麼天地萬物一切的運動變化也就全都知道了。所以聖人能夠會通天下的公道,以定天下人需要渴望的大業,明斷天下人解決不了的疑難,即為了知道準確的季節,測量天時以利指導農耕稼穡活動。《易經》與認識之間的關係。老子:「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莊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缺乏正確認識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或者是危險的,認識的作用是大於一切實用作用的,因為實用作用是在認識作用下的作用。人們一般重視有用而容易忽視無用的東西,其實那些曾被忽視無用的東西往往比有用更為有用,即為大用。「悠悠萬事,惟此為大。」我們並不是反對有用,而是更加重視大用,而且更加具有實用。中國古人是特別注重體用關係的,體用之體是指載體,沒有載體無法談用,體之用為大用,比任何應用更加具有實用。本義體用是不可分割的同一體,引申之義的體用是可以分割成為兩體的,這個用是指相互作用的對象。氣一體而萬用,氣為萬物之本末,前人以無為本以有為末,其實無所謂本末,互為本末。許多人皆知有形之用,卻不知無形之用的天之用為大用,故「法天行健」。形態為體,性質為功,變化為用。用的本義是指相互作用,沒有相互作用也就談不上變化,沒有變化也就談不上有用,用本義是為物之用,然後才有人之用。體是用的對象,沒有體無法談用,本體和主體或用體。用體是相互作用的和有選擇的,體用不可或無法分割,只是分而言之。道為體化為用,體也是變化之體。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如果說中國古人是從愚昧時開始的,那簡直是對中國古人的極大污衊,中國古人是何等的聰明與智慧啊!中國古人《易經》的氣之說早已將認識的問題解決,只是被有些人誤解歪曲了。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因此以蓍草象徵天道圓滿無所不能而來體現其神奇,以八卦方位取象地德使人們能夠知道理解對應以天的作用,以六爻變化之義貢獻告訴給人們《易》之簡單的內容。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聖人用《易》之思想清洗心中世俗的想法,退其身而深藏其思想利器,保持清靜安寧,與民同得失共患難,不自私而成其大私。《易》既將天地萬物相互轉化來歷的神奇秘密以極簡單的方式告訴人們,《易》又將天地萬物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相互聯繫的過程保留其中,還有什麼比《易》更簡單嗎!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古之聰明有遠見之人,神武而不好殺不亂戰。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以明白天道體察民情,以百姓之心為心,把老百姓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提倡《易》用而先於為民用,即先解決認識問題,然後再以認識來指導應用。聖人為什麼齋戒?因為山珍海味美酒佳釀使人胡吃海塞狂飲暴食,很容易將人都整迷糊了,所以提出齋戒使心腦清凈與通神明其德。聖人用無私不爭這點來去除雜念,告誡自己來保持其德永遠神明。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比喻天地乾坤之間的物質如同在門戶之間來回相互作用下發生相互轉化叫做變,由於物質變化天地乾坤之間的物質不斷的進行轉化交換周而復始循環不止叫做通。如物換星移或日月年等。「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成象之謂乾。」這個象為本義之象,除了我們所能看見地上有形體的物體以外的天都可以叫做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地成形的物體叫做器。凡是人工製造的東西都是人為性的效法自然,人們在生活或生產中不知不覺還沒有充分的認識自然時就已經利用了自然,遵從天道而使用叫做法。人們都是這樣做而又不知道其為什麼,利用無形的氣和有形的器等天地萬物相互作用發生變化轉化,卻認為自然很神奇,就是平常人所無法認識的自然物質當中所存在的這種功能叫做神。也就是物質的基本性質決定了相互作用,導致物質變化。19、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大極或太極都是指無極無限的宇宙。極,徼也,是指邊界。變化中的太極是指變化中的廣大無邊的宇宙和天空,在沒有發生變化時未分陰陽的無法分辨的混合之氣和即將發生相互作用時開始產生變化的全過程。因為「《易》與天地准」,所以《易》有大極或太極或大一。無限無極的宇宙又可以分為兩儀,兩儀錶示陰陽乾坤日月男女雌雄或陰陽爻等許多具有相互作用的關係。因為天地萬物等兩儀相互作用,所以產生出四時的春夏秋冬或八個節氣和四方的東南西北或八方的八卦象意關係。根據這些關係就可以判斷萬物的興衰得失,所以古人有「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的說法,知道了萬物的變化關係就可以成就大業了。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因此應該效法最大的大象就是天地;最大的往來變化不窮的是四時;天文對於地球萬物的作用顯著而又光明,能讓我們看見的沒有能夠比得過日月,本義明為日月之功,沒有日月自然將是不可想像;崇高沒有能夠比得過天地的物產豐富,意思是不管是什麼東西都是有其用處的,如泥土可以做成陶瓷器皿;效法天道建立天下王道樂土以利天下所有的人,沒有能夠比得過聖人的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的研究探索,因為聖人「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以決定應該怎麼做;能夠成為具有表示年景好壞者,沒有能夠比得過蓍龜的。古人揲蓍灼龜者,並非完全虛妄迷信,因為通過觀察它們在不同的年頭的不同的長勢,其中有信可示幫助參考,不一定有效。蓍草據說是一種爬蔓形植物,每年生長速度很慢,反映當年年景的好壞,將它的藤莖用來計時,後來又弄成一段一段的作為運算元來進行記數或計算活動,所以蓍草被賦予神明。如同現在有些人觀察樹木的年輪,即相當於現在的天氣預報,與人事無關,如果年頭不好,容易引起人禍,應該提前防範。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因此天生神物,聖人效法它們,指蓍占;天地變化,聖人仿效著去做;天顯示出吉凶得失之象,聖人用卦象表示,幫助人們發展生產躲避災難等;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的書,山川河流中蘊含著道理,聖人效仿它們。先見畫其圖,後見寫其書,是指受河圖的啟發發明了以畫為字為書的過程。見前面有關四象的解釋。20、《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講君子得到天道內容方面的啟發啟示幫助而決定應該怎麼樣從事活動,要順天而行則得到天助,取信於民則得到民助,任用賢能則民心所向。因此「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老子說「書籍不可能將所有的語言都記錄下來,語言不可能將所有的意思都說出來。」然而聖人的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就沒有辦法了嗎?不!老子說:「聖人觀察氣象無形象,用卦象來表達意義,設卦象來表示其性質,繫辭其言以盡其卦象具有普遍廣泛性的意義的進一步說明,以達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目的。在爻位變化卦象轉移而又通行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知道吉凶以盡其利,進一步利用其神秘的性質。」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講天地乾坤為《易》的核心內容,天地並建共存,而《易》就存在於乾坤兩個卦象之中了。如果要是沒有乾坤這兩個卦象,那麼也就沒有《易》或一切了。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地上物體轉化形成氣體上升而形成天,天上的氣體是具有相互作用功能屬性叫做道,天上氣體轉化形成有形的物體下降而形成地,地為大器。形而上者散之為氣,意謂無形,即有形之上,形而下者聚之為形。「形而上者謂之道」是指地上的物質由於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形態發生轉化,上升形成為氣體或者是叫做天,即成為氣體時有形有體我們卻看不見,並不是真正的無形無體,因為它們是透明性的氣體物質。「形而下者謂之器」即物體,是指天上的氣體由於相互作用關係下降聚合形成為有形有體的萬物或者叫做地。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對於有形的物體來說,由於在與氣體等物質相互作用下會一點點的化作氣體而沒有了,氣體又凝聚成為物體叫做變。然後又不斷的與其它物質進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叫做通。按照遵循這些自然的變通作為指導思想而進行各種活動叫做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這段話前面已經講過,或是出於某種原因又重複一遍,還是準備作為另外版本?從此以下好象又重新做了解釋,而屬於又一個版本。從內容上來看《繫辭下》明顯的不如《繫辭上》,比較雜且零亂,但也流露出與《繫辭上》不同的內容,主要是以引申義和實際事實為舉例說明。《繫辭上》以解釋《易》來源為主,《繫辭下》以《易》之實用為主。《易經》存在多種版本也是與不同版本《道德經》的原因一樣,是下發給比較親密的侯王以滿足需要,但是重要內容仍然保留在自己手裡。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易》概括窮盡天下所有的奧妙都蘊含在卦象中,使天下萬物相互作用運動變化的原因都蘊含在爻辭中;對於有形的物體來說由於在與氣體等物質相互作用下會一點點的化作氣體而不是真正沒有了,然後又不斷的與其它物質進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再進行不斷的無限循環而無所不及;這些自然的奧妙只有人類能夠知道理解;其實自然已經通過無聲的語言真實可靠的展現在人們面前,就存在天地相互作用和大地萬物相互轉化的過程之中了。《繫辭下》新解21、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焉;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八卦為有序排列,其中包羅萬象;根據卦象再往細往多分就是爻,爻為更小的時間單位或象徵微小的相互作用關係;天地乾坤剛柔陰陽的相互作用,導致萬物相互轉化變化;將天地萬物其內容用繫辭的語言來命名,和詮釋天地萬物變化運動的原因。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吉凶得失或各種變化是由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各種陰陽剛柔象意的關係實體是相互作用的根本,萬物相互轉化是相互作用與時變化的結果。吉凶者是正常的得失之象者也,天地之道的相互作用是無形或有形能看見的,日月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正常的明擺著的,但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得用心腦看就能思考明白。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都是由相互作用的陰陽關係而形成的,即能夠產生變化作用的一對天地關係。說明這個貞字極其重要,恕在此不做詳細解釋。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乾坤的作用所象徵的實體或關係非常真實可靠簡單的沒有遮擋的展現在人的面前,使人特別容易理解明白;爻也是象乾坤的相互作用一樣,效仿天地作用的關係,乾坤只不過是表示天地是萬物整體之間作用的關係,而陰陽爻則是表示微小的物與物之間的作用的關係,表示作用關係是一樣的,而表示作用關係的實體大小是不一樣的;象也者,像此者也,但不是此者也,這種關係應該澄清,以象意的方法來達到理解本義的目的;爻位象的變化是在卦象的內部變化的,吉凶得失是通過卦象來反映表現的,時節氣象發生變化,萬物得失也隨之表現出來,人們的建功立業的活動也要根據這些變化相應調整改變,聖人把這些道理寫進《易》之篇章或爻辭。隤,形容山勢之間高隆,指能起到明擺著的證實作用。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天地的大德是生產生存萬物,聖人想要守住天子王位,就要象天地那樣慈愛百姓大眾。怎麼才能夠將廣大人民群眾聚集起來呢?得有財富或經濟實力,即得使人民群眾豐衣足食,如果民不聊生必然天下大亂。告誡說明君子取財有道,不要為了財富而胡作非為。因此下面以具體的卦爻辭等告訴如何取財行道。22、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講上古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等自然整體,以類萬物之情作八卦的過程。利用卦象之《易》教給人們如何認識自然。既然是「《易》與天地准」,那麼《易》也就無所不能了。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離》,外剛內柔,離下離上,象徵多孔排列為網。利用卦象教給人們捕撈。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益》,震下巽上,損上益下,巽為木在上,震為動在下,象徵木入土耕地。利用卦象教給人們種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噬嗑》,震下離上,離為日在上,震為動在下,象徵日中為市,人民往來不絕,交易買賣。利用卦象教給人們進行貿易。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講《易》被世代繼承和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易》注重變化,效法天地,掌握萬物演化的過程,不亂為而與變化相通,使人民不厭煩,按照相互作用關係而使萬物發生轉化,使民喜歡而安居樂業。《易》窮則變通,合乎天道,通於萬物變化轉化之理,所以國家則能長治久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堯舜等人無為而天下治,是掌握了天地乾坤的大道。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渙》,坎下巽上,「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巽為木在上,坎為水在下,象徵乘舟。利用卦象教給人們造船。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隨》,震下兌上,震為動在下,兌為悅在上,剛來而下柔,象徵載物。利用卦象教給人們造車。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豫》,坤下震上,坤為厚重之地在下,震為驚雷在上,象徵戒備重重中可能將有突發之事。利用卦象教給人們以防為主。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小過》,艮下震上,艮在下為止,震在上為動,象徵用杵搗砸東西。利用卦象教給人們杵搗。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睽》,兌下離上,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象徵弓箭。利用卦象教給人們造弓箭。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大壯》,乾下震上,乾在下象徵上下四方很開闊,正大又壯,震在上為不停運動的風雨,象徵遮蔽風雨的房屋。利用卦象教給人們蓋房子。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大過》,巽下兌上,巽在下為木,兌在上為澤,為地面,象徵將棺槨埋入地下。利用卦象教給人們埋葬。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乾下兌上,澤上於天,君子以施祿及下,象徵史官在書契上寫字。中國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商業動機或政治目的,是沒有什麼必要去編造歷史史實的。利用卦象教給人們書記。從《繫辭》內容上來看《易經》的形成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時代,是經過多少代人努力的結果,以致於現在的人仍然無法完全理解古人的認識,說《易經》是博大精深是一點也不誇張的。23、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易》的本意就是效仿天地萬物萬象,即像也;彖者,用語言裁斷判斷是非因故也;爻也者,就是仿效天地萬物萬象的變動;所以吉凶得失產生於爻之動的變化方向,即由潛伏隱蔽而轉化為顯著。利用卦象教給人們如何做事。24、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根據卦象講君子可以統帥許多史官臣民,史官不可從事二君,若是,則為小人。利用卦象告誡史官事君應該符合卦象天道,不要搞兩面派。25、《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天下萬物相互轉化連綿不斷來往不絕,一起跟著這樣變化啊。問天下還有什麼可以思慮的呢?如果是這樣豈不是「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中氣體都是由不同形態的萬物而轉化形成的,而天下不同形態的物質又都是由天中的氣體轉化而形成的,一切都是自然正常發生的,反問各種物質它們有什麼思慮嗎?肯定沒有,這些都是因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說知道明白《易》包羅萬象概括天地和所有物質的變化及原因,是將整個宇宙的變化及如何做人做事全部包括了,即無須思慮了。「《易》與天地准」,包羅萬象概括天地和所有物質的變化原因以致用也;利用這些就可以安身立命,因為尊崇效仿天道地德也;通過這些,就可知道即將所要發生的事情;如果能夠窮神知化,那麼也就是德之盛也。26、《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講君子不入死地或是非之地。27、《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講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不利。28、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講適時適當的懲治小人,使之改惡歸善,「小懲而大誡」其實是挽救小人,故是小人之福也。29、「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講積善的重要,與積惡的危害,若不是這樣,即恐怕連後悔都來不及了。30、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講君子居安思危,才能安身立命治國安邦。31、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講為官一定要有能力勝任或懂得用人之法。32、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幾者,變化之原因。講君子知微知彰防微杜漸,見機而作,眾望所歸必得天下。33、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講知錯能改,吉。34、天地絪溫,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天地中氤氳之氣是萬物的本源,通過氣的相互作用來生成萬物。《易》的這句話講的就是指相互作用關係。35、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講君子修身養性厚德載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道者凶。36、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老子將乾坤比喻成《易》的辟闔門戶,陰陽相互作用,剛柔交替變化,這樣就理解了天地萬物之間相互轉化的道理,由此而就知道怎樣從事各種活動了。《易》中的名稱包含面很廣,但是不與實際事物相違背。若考察其取類,似乎有萬世不竭之意啊。《易》能通曉古往今來,而闡述原本所不了解的細微幽隱之氣,創造器物而取適當的名稱,辨別事物用辭明斷,則無所不備。其命名很小,但是取的類很大。其意義深遠,其辭是根據事物的實際情狀。其所說的完全符合實際事物的實質,雖然所從事的活動光明正大,而內情別人卻有所不知。因為既考慮自己又兼濟百姓生存,以明失得之報。37、《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非周朝《易》之興,上古早已有之。如《尚書·虞書》:「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講《易》中卦象的各種引申義的有關九德的作用應用的實質內容。九者,言其多也,不止為九,只是講其中的部分以表示其多。38、《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易》之為書並不深奧,它的內容距離我們很近,就在我們身邊。為道之性也隨著物質變化而無所不在,循環而流遍六虛,天上地下經常互相轉化,剛柔交替作用或相互變化,是隨著物質的相互轉化而存在著的,不可經常固定準則不變,唯有隨機應變是合適的。觀察思考卦象中所表示的在道的作用下而使物質轉化變化而知道得失以及得失的原因,使之知道加小心,知道這些道性的作用變化內容謹慎從事。沒有老師幫助,崇敬遵循天地卻能如同得到父母幫助一樣。先要遵循依照爻辭說明而揣度爻象所表示其初始變化的苗頭而揣摩其變化方向,萬物變化也還是有一定的原因,意思是說變不是亂變,而是既有典常,萬變不離其宗,天地中萬物在變而道之性亦不變。道既表示氣體的形態又表示氣體的狀態,在狀態裡面形態是在道之物性的作用下而變化的,而物性則隨著物質形態的轉化而繼續存在,仍然再發揮作用。即使沒有人的作用所為,道也還會隨著其物質自身狀態變化而存在著作用。39、《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耶?《易》這本書探索研究事物的原始原因,並且簡單扼要,以揭示本質實質。六爻就是不同時間階段內的產物。其初爻開始難以知道,而其上爻結果容易知道,這就是本末關係。初爻的內容一旦確定下來,那麼上爻也就有結果了,這就是表示事物發展的整個過程。如果想要將混雜事物說明其是怎麼一回事的原因,那麼就非得有中間的爻位爻象表示其當中的過程。如果想要知道吉凶,根據這些也就可以知道了。聰明的人一看卦彖辭,就可以明白一多半。這些是指變卦所象徵引申的意義。40、《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易》是包羅萬象之書,涉及的內容廣大悉備。從單個卦象上來說,就有表示天道、地道、人道的爻象位置。從初爻開始,每兩爻為一才,所以六爻為三才。這六爻是表示三才之道的變動;由於爻象變動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不同的事物混合在一起叫做卦象的文章;文章裡面所包含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所以凡是順者則吉逆者則凶。文的本義是指紋理,文章是指說明文理的言辭。41、《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周易》之興是在商朝後期,是周文王之盛德嗎?還是周文王與殷紂王之間所從事活動的內容不同?是因為周文王根據《易》中內容提示,處處加以小心謹慎行事,結果是使周文王安全平安的脫離危險,是因為在《易》的作用幫助下使商朝傾覆。正是由於這樣,所以讚美《易》道功能作用強大,用它作為指導思想,無論從事什麼事物活動都能夠成功。按照《易》中所說的那樣從始至終謹慎行事,肯定不會存在什麼毛病,這就是《易》道所起到的作用,即是研究《易》的目的。這些話是後來周朝續記上去的,意思是為周朝取得合法政權做輿論宣傳。42、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乾的作用是天下最剛健而深遠的。如太陽月亮星辰離我們是那麼遙遠,是通過天空與地球物質來發生相互作用的,因為天是透明的,它讓我們看得個清清楚楚。仿效這種德行作用歷來恆久容易,使我們知道怎樣處理解決那些危險。坤是天下最柔順應變的,仿效這種德行作用恆久簡單,使我們知道怎樣處理解決那些阻礙。能夠說服群眾,又能夠知道諸侯們在想些什麼,就能夠決定天下的吉凶而成為天子。所以說由於知道仿效乾坤的變化作用,而就能夠決定一切。天地乾坤設立了位勢,聖人根據乾坤的作用變化來成就其能力,懂天地知鬼神與時變化,百姓自然按照聖人其能力所指引的方向去做。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講《易》引申的變卦斷卦的內容。八卦以固定的卦象表示告訴人們其內容,爻位以變化的爻象和彖以語言言辭來述說事情的變化內容,由於陰陽剛柔的交替相互作用而實現達到卦象階段的吉凶產生。爻象變動有利於言說變化,卦象有利於表示從一個階段到另一階段性的變化。是因為類似於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作用而導致吉凶情況的發生,根據卦象階段之間的爻象變動變化提示而選擇怎麼做,辨別事情的真假和相互作用的關係而知道利害關係是如何產生的。講《易》表示之情況,按照卦象來講,凡是與原來卦象的爻象的變化逆向變動時,即違背天道則凶或不利,這時就應該選擇怎麼做了。即仿效《易》爻辭的方法,結合社會實際來進行判斷,查其言而擇其行。將要叛逆者其辭是慚愧的,心中疑慮者其辭是分歧的,有利之人其辭是很少的,急噪之人其辭是很多的,誣陷善人之人其辭是遊離的,沒有堅持住原則之人其辭是理屈的。《易經》中乾坤兩卦的新解《乾》:元,亨,利,貞。乾的本義是指天,其中包括天中的日、月、星、氣,引申義象徵其它起剛健陽性作用的事物,不言天地而言乾坤是因為乾坤的引申義還有許多取類。元、亨、利、貞是指事物發展存在著的一個過程,即因為有了元亨,才會有利貞,指春夏秋冬時的意義。這些語言具有雙關語或多關語。元者,是指人腦袋上面的天空或氣體,天空中最初的那個氣體稱為元氣,既可以稱為混沌混合之氣又可以稱為陽性的氣體,因為元氣在天,又有大的意思。亨者,通也,由於元氣與其它物質進行相互作用的相互轉化而相互聯繫,故稱為通。由於元氣與其它物質進行相互作用的相互轉化才會產生我們及天地萬物,才會永遠相互循環的存在。天地作用是同時對應著的,為了講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必須分而言之,在古人那裡還是以天為開始說的。利甲骨文字表示莊稼已經長成,此時到了收割的季節。貞字表示成就收藏。初九:潛龍,勿用。在古人那裡奇數表示為陽,偶數表示為陰,九在十以內的奇數裡面為最大的數,所以九具有為大為多為陽的意思。初九是指第一爻,表示冬至陽氣初起之時。在冬至季節初昏時,天空中青龍星象還沒有出現,青龍星象在地下時,故稱之為潛龍。這時候用不著幹什麼,幹什麼也是白乾,意思是指不具備條件時不要徒勞,但是天氣由於陽氣回升溫暖的時候將要到來。「潛龍」為象辭,「勿用」為兆辭,意即前後句或上下句的承繼因果關係,以下雷同。天上的龍是指順著北斗星的勺子把而指向在黃道附近的青龍星象群,地上的龍是一種象徵性的冬眠性動物。龍的原型就是指蛇,蛇是具有靈性效法天道而活動的動物,每年春季二月二驚蟄龍抬頭蛇復甦,秋季龍蟄伏蛇冬眠,應天時而動應地運而生。乾卦爻辭以龍為例進行說明這種過程,以其達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的目的。啟示人也應該遵從天時,而進行從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等各種天人感應的農耕性活動。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初昏看見青龍星象在地上升起來的時候,那些目光遠大的人已經知道應該有所作為,即應該及時播種才會有秋收。大人是指目光遠大的人,現在人們仍然稱目光短淺的人為小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個時候君子終日按照天時進行活動,就算是每天晚上警惕反省要求自己有點過於嚴格嚴厲,即檢查自己在這個時候看看還有什麼應該做而沒有做的,是不會產生什麼大毛病的。九四:或躍在淵,無咎。在這個時候就應該像青龍星象在天上那樣,甩開膀子使勁干,用力伺候逐漸長大的秧苗是沒有毛病的。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在這個陽極大成,各種農作物即將長成的時候,那些目光遠大的人已經知道應該準備下一步怎麼做。上九:亢龍,有悔。到了夏至季節,各種農作物的生長已經達到頂峰,所以提醒注意應該與時變化,避免到時候後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言說四季天象都是在乾或天為陽氣與坤或地為陰氣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然而首先說陽性,即天乾的作用。此說本義看見天象乃為青龍星象的頭部已經入地時為秋天收穫季節,故吉。天象吉在無首,地象利在永貞。《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威寧。此章應該移到前面乾卦辭的後面。乾卦為首卦,其它任何卦是仍然脫離不開乾卦作用的。宇宙是以日、月、星、天、地球為一個整體的,萬物也是在以天中空氣的相互轉化下為開始起源的,並且通過天中空氣的相互轉化而保持日月星之間物質的相互聯繫的。徹底明白這些終始過程,也就明白表示上半年的乾卦六陽爻的時間的形成。後天乾卦又表示在這一年時間內是天中的陽氣在發揮作用,太陽一年從六個不同位置升降起落,形成不同季節的變化。把握不同時期天象中六條龍的形象位置而進行各種活動,換而言之也就是把握或駕御住天象的變化,與時變化應時而動可至一切。天中的陽氣與地上的陰氣進行相互作用而發生相互轉化,這是天中的陽氣與地上的陰氣各自所具有的功能屬性和相互轉化過程。正是由於這些保持相互轉化作用而持續存在的宇宙廣袤天空陽性氣體乃是利貞,即得到成就收穫。天中的陽氣與地上的陰氣通過相互作用而轉化成為地上的有形體的萬物,被大地所承載收藏。按照天道天時從事各種農耕稼穡活動,必然會得到各種農作物的收穫,於是豐衣足食天下太平。《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此章《象》曰內容應該分別穿插到前面的爻辭後面。象者,像也,引申之義,效天之法也,多指人事活動。健讀為建,本義是指天以斗柄所指方向為斗建,以定此方位為時間標準,天以北極星為中心旋轉不停,故「天行健」。眾所周知人是有感情的,可是卻不管天是颳風下雨,地球每天或每年都均勻的轉一圈,所以君子仿效天道天時而從事各種活動,不受情緒好壞的影響。這才是真正的中華民族精神。條件不具備不要進行活動,應該蓄勢待發做好全面準備工作。一旦具備條件時就應該按照天時天道而進行符合天時天道的各種活動,應運而生應時而動。按照天時天道而進行符合天時天道的各種活動肯定是不會有什麼毛病的。各種事業的鼎盛,是作為目光遠大的人按照天時天道而進行符合天時天道各種活動的結果。但更應該居安思危高瞻遠矚的想到時來運轉天時變化而做好防範措施準備。只是先說天而已,天地是與此同時共同相互作用著的,上符天象下合地理。《彖》為卦辭,依據卦象解釋說明卦名、卦意;《象》為爻辭,依據爻位爻象解釋說明該爻位爻象的象徵意蘊。《彖》也好《象》也罷,都是在為卦象賦予更多進一步的引申意義,不僅只限於一事一物,以致於達到包羅萬象或更多的目的。《周易》中乾卦的以下許多章節已經不是原創,而是後來人補充的心得體會,完全是後來人的因為某些誤會誤解偏離本意而提出具有引申義的說法了,有些內容不是太好,即存在有一定的因為誤會誤解而引起的歪曲之義。並且以下內容的整理工作並沒有結束,很零亂,例如乾卦中本來象辭是描述爻象的,即爻辭,可是卻被混在《文言》一塊了。或者上面的就是象辭,但又不是完全是引申義。在乾卦中爻象被多解釋了兩次。這是一項沒有完成的工作,可能是《文言》的作者想將《周易》整理完善,而後來又由於某種原因,此時的作者已經沒有能力完成這項工作了,留下亂攤子,給後來人造成許多誤會誤解。等待著作為後代人的我們去將它完成。然而這些只是《周易》作者所做的一部分修撰工作,或許《連山易》《歸藏易》就已經開始形成對遠古伏羲《易》進行嚴重歪曲破壞了,但也依稀留下一些原來原創時的內容。如果按照原來的版本行文結構已經無法進行正確的解釋。除了乾坤兩卦以外的其它卦的行文結構體例都是一致的,即卦名、卦象、卦辭、《彖》辭、《象》辭即爻辭。這個版本不是善本,有的本子比這本好一點,但也還是不算太好的,因為《文言》的內容並不是太好。反倒影響原創《易》的意義效果,給人以誤導。《文言》其引申義有很多,每個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做解釋,由個人選擇。《文言》是不是周文王學《易》的心得體會記錄?有沒有文飾之意?修辭解釋說明其意何在?還是後人假借古人之說?文言文是書面語言的大名?很難確定。《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坤者,順也成也,為陰為土為地。坤元與乾元是互為因果關係的,坤元指地上的陰性氣體,與乾元天上的陽性氣體進行相互作用而形成各種形形色色不同形態的物質,反過來又轉化為氣體,物極必反,故亨通,即相互轉化相互聯繫。因為「天地絪溫,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馬者,性溫順者也,指地坤順承天乾;牝者,雌性也,指天乾為生者,地坤為成者;乾天為剛健,地坤為柔弱,比喻大地地球通過與太陽或天進行相互作用能夠像母馬一樣能夠生養產生萬物。「君子有所攸往」,即想搞清楚是怎麼回事,開始也是不知道,後來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即地坤是與天乾進行相互作用才產生的。由於先天八卦西南方位立秋為陰氣始生,東北立春為陽氣始生,地坤總體性為陰,故「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註:這裡的馬、攸、君子不是現在的馬、攸、君子所具有的意思,以後再詳細解釋原義。《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天乾為氣體之極,地坤為物體之極,至為極,意為最初或最大。「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元氣的元,言元為物之原始。天乾本是物質最初的形態,即最基本的氣體,故云「資始」,乾剛健統領於天地,坤柔弱順承於天,坤地上萬物的產生本是順承天中氣體作用或轉化的結果,故云「資生」。讚美地坤厚德載物,不拘物體種類全部保存收藏。通過與太陽或天空中氣體的相互作用,不管什麼種類形態的物體都是相互轉化相互聯繫著的。地上所有的物體都像母馬生養一樣而相互轉化,順承天乾,即通過與太陽或天進行相互作用而生生不息的,故柔順利於成就。所以仿照效法地德而從事各種活動,終究會使事業平安的有所成就。「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乾道,健也;坤德,順也。《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勢廣厚順承天乾載物為坤,仿效順承載物之德。天為氣象,地為土象。初六:履霜,堅冰至。言陰性作用從夏至時開始或發展,別看現在這個時候天氣還很熱,從現在開始天氣就會由熱轉涼。以至於如果初踐微霜,堅冰必然將至,提醒應該看到事態發展的結果。「履霜」為象辭,「堅冰至」為兆辭,以下雷同。《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初踐微霜堅冰將至是陰性氣體在與陽性氣體作用下開始逐漸凝聚深化,按照這個情況繼續發展,一直到結冰為止。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到這個時候,這樣的作用或發展存在於整個大地。參考《老子·德經》:「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知道老子的文風與這句坤卦爻辭文風很象。不習指不多餘炫耀,既有坤以簡能的簡單之意,又有乃順承天的意思,當然也就沒有什麼不利的事情會發生。《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地坤與天乾的這種作用而形成的向陰性方向發展的運動是整個大地都存在的,這是明擺著的事實。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在這個時候仍然繼續發展,順承天道作用,雖然這個時候沒有成功,但終究是可以形成的。這是一句特別明顯的雙關語,《易》之語言具有一語多義性,即或具有多關語功能作用,既有本義又有引申義的同時使用,企圖以最少的語言來達到說明更多的事實內容的目的,所以對於有些人來說也就容易發生誤會誤解了。《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順承天道的與時變化,發揮作用是大地的品德。***,括囊,無咎無譽。在這個即將形成的時候比喻地球要將口袋嘴紮緊,不要將各種物質散失掉,又暗指按照大地全部包括收藏品德這樣去做是沒有什麼毛病的。《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古代的史官一直在玩弄一種謎語性遊戲活動,並在這種活動中受益,提醒注意保密是沒有什麼害處的。所以又造成現在的許多人因此對《易經》而引起許多的誤會誤解。六五,黃裳,元吉。陰極大成,在這個時候整個地球的各種物質終於形成,然後還會開始相互轉化。大地的土壤呈現出一片土黃色,像穿了一件黃色的衣服一樣。《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古人天子或皇帝因此崇尚黃色,六五為陰爻尊位,得土德之正,五行配五方,土在其中,寓意與此,故「含章可貞」「文在中也」。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在這個時侯天與地進行相互作用,其天的玄色與地的黃色就像血一樣混合在一起不容易分辨,意思是指將要陰極轉陽。《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天與地相互作用進行到一定程度,就會物極必反陰極轉陽,反覆無窮無限循環。用六,利永貞。用六,即地坤陰性在天乾陽性的作用下是永遠貞存的。《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用六以陰性象徵性的作用揭示出宇宙天地萬物的整個變化過程。名為用九與用六,實則為利用用陽與用陰的相互作用關係。乾卦元亨,坤卦利貞,坤是在乾的作用下,坤卦的元亨沒有乾卦的元亨意義廣泛。《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其它卦也只是在乾坤兩卦作用過程中的各個不同階段的內容表示,故不多做詳細解釋。

推薦閱讀:

日常屍體如何防腐?
中國古代四大賢后
古代名妓為何多為「才女」
凝霜寒雪楚江南!
中國古代舞蹈-兩漢舞影

TAG:中國 | 古代 | 古代文明 | 文明 | 失落 | 尋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