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經》第十二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師利菩薩!
頂禮西天東土歷代祖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的眾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殊勝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威神第一、威德第一、靈驗第一、感應第一、加持第一的《大悲心陀羅尼經》,陀羅尼經共分三分: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那麼以上我們講完了序分,今天進入到正宗分的學習。
經中說:「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那麼這就進入到了整部經典的主體、主幹部分,那麼這個主體、主幹就圍繞著大悲咒以及大悲咒的功德利益、以及修持方法展開。
那麼在這裡先講修持的方法,也就是說,就像我們吃藥,要搞清楚禁忌,如法地去服用這個葯,遵照醫生的囑咐去吃這個葯,服用這個葯,在這裡也是,我們要服用無上的甘露妙藥「大悲心陀羅尼咒」,就要如法地服用,在這裡觀世音菩薩給我們給出來,如何去服用的方法,因此必須要把這些銘記在心,這就是因緣。
然後因緣具足了,那麼得到感應,得到加持,得到成就,這是果報。因緣果報是決定一一對應的關係,那麼因上不圓滿,因上不具足,因上有欠缺,那果上自然會打折扣。所以這些大家必須要如法地學習,學習之後如法地去修持。
首先指出了能受持大悲咒的人,就有這六類人能受持,第一類就是比丘,第二類是比丘尼,第三類是優婆塞,第四優婆夷,第五童男,第六童女,那麼這有六類人,那麼其中前兩種人是出家人,沙門的身份。那麼後面四種人是在家的身份,這些都是對佛有信心,對法有信心,想希求解脫。
所以他們會受持,這裡大悲觀世音菩薩就告訴,說:你們對佛法有純凈意樂,想希求解脫,修持正法的人,要想修持大悲咒,你們應當注意,注意或者具足以下條件。
那麼首先來看一下什麼叫比丘,這裡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是印度梵語,然後我們來看看,它的中文的意思是什麼?其實呢比丘是雪山一種香草的名字,這個草有五個特點,五個特徵,所以用來比喻比丘的五種功德,那麼第一個,就是說這個草它很柔軟,就比喻比丘折服了身心的粗獷、粗暴,比丘身心很調柔。
第二個,就是說這個草它到處蔓布,也就是說這個草它到處會傳的,從一個地方向四方去擴展,叫蔓布,我們說亂草蔓延就這個意思,那麼這個比喻比丘度化眾生,一個比丘度化眾生以一個比丘作為中心,然後度化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最後四面八方的人都被比丘度化。
那麼第三個,這種草是一種香草,就像我們說空谷幽蘭一樣,那麼它很幽香的,這比喻比丘的戒香,戒律的戒香,非常地芬芳馥郁。
第四個,這個草是一種藥草,能夠療治疼痛,比喻比丘能斷掉煩惱。
第五個,這個草它不背日光,也就是說它像向日葵一樣,會隨日光陽光去走的,轉動的,這個比喻比丘常向佛日的功德,比丘不違背佛,隨順,向佛,去效仿和向佛學習。是這樣的。
那麼這個比丘他有很多的名字翻譯,很多的意義,所以多含不翻,一般翻譯過來有如下的意思,比如說,乞士、破煩惱、除饑饉、怖魔……那麼比丘特指出家得度,受了具足戒,受了具足戒的這種人。
那麼在《大智度論》中就講了,比丘他有五種意思,有五個名稱,第一個乞士,也就是說,在印度不管是佛教的沙門還是外道的沙門,那麼都是有追求,都是有理想,都是想提升道德、提升修養要超凡入聖,所以他們捨棄了紅塵的家去修行。
昨天有個居士就給我講,他遇到了天主教,教徒之間就進行了辯論,那麼天主教徒就說,我們天主教很好,為什麼呢?你看我們得神父也好,我們的耶穌吧也好,歷代的這些教皇呢,都要有老婆、娶妻生子,然後就很快樂的。不像你們的佛教出家人,不結婚,不娶老婆不生孩子,這沒意思啊。
那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的,就說這個娶妻生子繁衍後代,這個連最低等的豬狗牛羊,最低等的畜生都能做得出來,這我們在前面講,欲界,包括天上,為什麼色界天要比欲界天高級呢?就因為他遠離了這個,遠離了這個不像打了光棍,知道嗎?他有更高級的享受,那你說你們這個很好的話,那你跟豬狗牛羊其實在本質上,在這件事情上沒有什麼差別,噢,這就是你們教的偉大崇高,高尚。
再一者,我們按照佛教講,每個眾生都可以獨立的,因為都有佛性,最終都會成佛的,不依靠任何外物和外在的人、事,能夠獨立的、自立的,而你為什麼要娶老婆呢?說白了,你不能夠自立過這一生,你為什麼找男人呢?你不能夠獨立完成,所以一個完整的人讓你們活成一個殘缺不全的人,你們對這些很低級的東西都有深深的戀著,那你會有高尚的高遠的志向嗎?不可能的。不過這些我覺得有些時候沒必要在這裡破,但是呢,有時候也聽到我們佛教徒呢和這些外道很低級的一些觀點,我們竟然束手無策,我們竟然沒辦法,所以有的時候我也就多一嘴。
然後還是他們說這個上帝造人是把他的肋骨拆掉一根是吧?那這就其實和他們的這個,你看這個基督教他排斥、詆毀,崇拜泥胎木偶,也就是崇拜偶像,為什麼呢?他認為上帝是沒有形相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沒有形相,有形相的東西,你比如說我們都是有相,我們住在這個房子裡面,你就沒有在外面,他是有局限性的,即使你分身無數,每一個身體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周遍一切世界和空間的,所以他認為無相的。
但是其實他是矛盾的,他有的時候他說無相,但有的時候需要有相的時候,比如說,接引他的這個叫什麼?教徒,幫助他的教徒,甚至他造人的時候他去掉肋骨,那個時候他就有形象了,他沒形相他為什麼有肋骨呢?說明他肯定是有身體的。
所以說就很高級,說佛教的人不是由肋骨,不是由上帝造的,你這個上帝不是造了一切嗎?佛教徒就不是上帝造的了?然後呢不知道他們怎麼的一個說法呢?說呢這個耶穌呢,不是從母親的產道生的,從肋下生的,那釋迦牟尼佛也是從肋下生的,右肋生的。
然後你以前沒學基督教的時候呢,你是從母親產道生的,現在你一學基督教你就是上帝的肋骨造出來的,你就是從肋下生的,真的有的時候看到這些呢,非常非常可笑的這些東西,但是我們有些不聞思經論呢,在這些面前也是啞口無言,所以這個出家乞食他不是社會的寄生蟲,他不是社會的包袱,可以說是精神引導者,精神領袖,否則在家人整天蠅營狗苟、整天渾渾噩噩,只是追求一個慾望,追求一個飲食男女的話,這樣就是生生世世都沒有一個出息。
所以有些有理想、有追求、有智慧的人,出來給他們一個方向,人生的一個方向,你包括現在搞這個科研的、搞心理學的、搞哲學、搞文學、搞藝術的,那麼這些人也就是說沒有直接給社會創造什麼財富,但是呢他們還是在社會高層上面,很受人們尊重的,而這個出家人,追求真理,托一下缽化一下緣,這一點這個就成了寄生蟲了,真的有些帶有偏見、邪見的。這個不公正、不講道理的人是很麻煩的。
所以在印度修行呢,出家乞食這是一種清靜的生活,這就像我是一個心理諮詢師,你到我這裡,我就給你耍耍嘴皮子開導一番呢,你會給我高薪高酬的,是這樣。
那麼第二個,是叫破煩惱。出家人,就要在家人對這個,色、聲、香、味、觸的這些慾望,以及跟冤家對頭的仇恨等,傲慢嫉妒,你看有錢的人就沒有幾個有修養的,一有錢呢腰桿就挺起來了,胸脯挺起來了,眼睛就長到腦門上了,一有權也是,有名聲也是這樣的,這些都叫煩惱,要破掉煩惱。
第三個叫出家人,比丘要出家人,離開了這個像牢獄一般的家庭,到這個山中、林中、阿蘭若、叢林中。
第四個叫凈持戒。清凈持戒。
第五個叫怖魔。就是在三番羯磨受戒的時候要做三番羯磨,在羯磨的時候魔宮會震動。是這樣的。
那麼其中這個破煩惱又叫做破惡,破惡、怖魔、乞士這三者與阿羅漢的殺賊、應供、無生是對應的,那麼這對應。這就是比丘的因果六義。因就是比丘,具有破惡、怖魔、乞士這三義,阿羅漢有殺賊、應供、無生之義。
那麼其實這個比丘、乞士,就是上從如來乃至善知識面前祈求正法、滋養自己的心神,說白了就是祈求正法作為精神資糧,所以他的精神是很富有的,那麼下從俗人乞食,以滋養自己的色身,這叫做比丘。
然後這個比丘尼就是女性的比丘,意思一樣,也有破惡、也有怖魔、也有乞士這個意義的。然後這個比丘尼的這些種類呢就不用講了。然後比丘尼的尼,就是女的意思,就是女性的比丘,女性的出家人,那麼意思跟剛才比丘的意思是一樣的,只不過由於女人的報身,也就是說她的身體,這個由於業力使然,不如男身殊勝,不殊勝在哪裡呢?就是說她的這個生理結構就決定了她沒有很大的力量,她沒有很寬的心胸,她很柔很弱,那麼還有呢,會滋生很多的煩惱,沒有大的志向,所以呢,雖然都是大眾,都有具足戒,但是,她不如比丘殊勝,所以佛在經中比丘排第一,就在這一點。
然後過來是優婆塞,優婆塞翻譯過來叫清信士或者近事男或者近事,優婆塞和優婆夷的翻譯就是清信士、清信女、近事男和近事女的意思。
那麼為什麼叫做近事男、近事女呢,就是親近三寶,親近佛法僧三寶,那或者在家裡設一個佛堂,禮拜、恭敬、供養、承事,或者佛在世的時候,去出世間呢去拜見佛陀,聽聞正法、供養、承事。或者呢,到寺廟恭敬承事出家人,以及念經修行等,這叫近事,以及要修持種種善法,承事、供養、培植福田的緣故,叫近事男近事女,這是近事男近事女,就是優婆塞、優婆夷。
而我們現在講的就是在家男女居士,由於就是說,因緣、緣分不能夠全然地放下,追求解脫,那麼在家人,佛陀也大慈大悲地攝受,給他們傳授一戒到五戒,乃至八戒,讓他們在家也守持戒律以及修持禪定。並且作為佛法的外護,供養、承事、護持,所以我們後來就引生的檀越啊、功德主啊、施主啊、護法啊,就是成了在家居士。
那麼在這裡呢,觀世音菩薩告訴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然後過來童男、童女,我們一般一說童男、童女就是光著屁股的兩個小男孩、小女孩,就認為是童男、童女,或者像漢地的很多圖畫上畫的善財童子就是一個小男孩,這是童子,龍女這就是童男玉女等。
其實這裡的童就是童真的意思,童真貞潔的意思,就是貞潔男、貞潔女。什麼是不貞潔?一說不貞潔大家就明白了。在男女的性慾上這些事情上不清白,做過了行過了,那麼這些就不貞潔了。這個童男、童女,當然就是說我們說這個十四五歲以下的這些小男孩小女孩也叫童男、童女,因為還不懂這些。按世間講情竇未開,不懂男女的欲事,那麼這個時候也可以。
但是佛經中講到的童男、童女是不管他年齡多大,他都對男女的性慾、愛欲、淫慾沒有興趣,能夠潔身自好,能夠保持一個清靜的操守,而且這種人他天生就很純凈,不願意,他認為這種行為是很低級的、很不好的,這叫做童男童女。
其實這種人歷史上很多,這就是眾生的一個特殊的一個業,就不願意呢做這種行為,也不是他生理有問題,不像現在說的一些生理上或者在男女性慾上有問題的,不是這個。所以就是說自古以來呢都有,包括這個基督教也有一些修女,不願意過在家的生活。啊,不願意過的。
這種其實就叫做童男童女,其實這個童男童女是很高級的一步,不是我們現在嫁不出去的這種老女,或者娶不到老婆的,也不是剛才說的這個生理上有問題的,不是這些。
所以經中經常出現童男童女的意思就是這樣的。像我們那邊有這個「二寶居士」,他們對這個男性,就說比丘和沙彌不太恭敬,但是他們那邊有一個特殊的現象,我們家鄉那邊,南邊,就是有一個叫老嬢嬢,他們叫嬢嬢,就是她也不出家,帶發的這種修行,她也不成家,這種二寶居士就對她們特別的恭敬和護持。是這樣的。這個從過去到現在都有,那麼以及呢在南方有些菜姑,當然有些菜姑是丈夫死了,等等,但是也有這種童女類的,不願意過世俗的生活。但是又因為因緣呢也不願意出家的。
那麼上次我到了南方的一個地方,也有一個算這種吧,一輩子也就是說沒有成家的,而且在這個兩性方面很清白的一個,她一直走了很多寺廟,也有顧忌,這個出家反正有種種顧忌吧。我就不做分析了,那麼後來終於一個因緣成熟,她從這個菜姑步入到了這個出家人的行列之中。那麼其實這一類也屬於這個童女。
那麼總而言之,這裡就講到,這個童女可以攝在優婆塞優婆夷里,但是她又很特殊的一個現象,特殊的一類人,所以觀音菩薩要把她特殊地列出來,其實這一類人呢他們跟觀音菩薩確實很有因緣的,自古以來就很有這種因緣。
在這個《靈感錄》上就記載了這樣的一個公案,就是有一家吧生了兩個女兒,這兩個女兒都是信仰佛法,不喜歡這種紅塵世俗庸俗的男女生活,但是後來她們母親和哥哥把她嫁,那麼她們兩個都不情願。其中有一個就特別地堅決,在那個時代,叫什麼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就給定了。女兒一點自由都沒有,那麼很快就是到了結婚,要迎娶她,她就特別地痛苦、特別地傷心、特別地無奈,一直祈禱觀音菩薩,然後後來呢就是觀音菩薩就顯靈,說沒關係,過兩天呢你的女婿就會死掉的,結果呢三天之後呢她女婿被牛撞死了,被牛頂死了,然後後來,她就跑到尼姑庵去出家了。出家之後她就是更加精進,感恩菩薩的加被,其實這就是標準的童女類。那麼之後就每一天,五天就誦一遍《涅槃經》,一直就作為自己的功課,修持很精進,屬於童男童女。
那麼凡是想誦持的,「欲」是想,想要讀誦、受持,「誦」就是出聲來誦,「持」呢不一定是,有的時候誦和持聯合起來,反正誦就是誦持,有的時候,就是出聲叫誦,然後心中默默地去念,甚至有些念,特別熟悉這個大悲咒,就像掃描了一樣,每個字都能夠在心前現出來,或者有些就像放這個幻燈片一樣,一個字一個字在心前現,有的時候,心中默念,這些都叫做持,明白吧。
凡是誦持者,「於諸眾生」,對於天邊無際的一切六道苦惱眾生起慈悲心,為什麼呢?這是大悲心陀羅尼,你只有起慈悲心才感應道交跟它相應。這個慈悲心就是看到天下的這麼多的眾生,你看我們現在全世界很多眾生缺吃的、缺穿的、缺住的、缺車坐以及缺這個種種的這個生活用品。這些當我們看到就像一個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生活用度上很缺乏、很匱乏的時候心裡就會很慈愛,就想給予他們快樂。
那麼悲,就是看到輪迴中的這個眾生有種種的這個病苦、生苦、老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以及地獄眾生的火燒火燎、冰天凍地以及上刀山下火海,等等的這些痛苦。
餓鬼的眾生日日夜夜甚至十幾年,聽不到飲食的名字,到處去尋覓,像喪家之狗一樣,到處去看哪裡呢,最多能夠找到一點鼻涕啊、口水呀、小便呀、大便呀、膿呀、血呀去吃一點,很痛苦的。
旁生的眾生,自然界的眾生呢你看我們看《人與自然》,這種天敵的襲擊,天敵的侵襲以及弱肉強食,你看呢我們上次看那個,一個叫做《人與自然》,那個又叫角馬吧,看起來很強壯的,它們要過河的時候,找這個草、找水源的時候,就有很多獅子在那裡等著,河裡面又有那個鱷魚,看到的時候,它們還是有計劃、有安排地大家一塊跳進去,有些淹死,有些就活活地被這個鱷魚……真的看到這些的時候,感覺這個眾生界很悲哀的,剛上岸的時候一群獅子又撲過來,被咬死了,這些鹿啊以及各種青羊呀、黃羊呀,等等這些。真的惶惶不可終日的,到處就想怎麼躲起來,怎麼加強自己的這個防禦能力,攻擊能力,等等,這些。是這樣的在生活著。
以及人間圈養的這些我們看大量地屠殺,大肆地屠殺、宰殺,以及在農田、在山野上來馱東西的、拉車的、拉耙的、耕地的這些眾生們。你想一想現在南方很多地方高溫三十九、四十度的,想一想都很可怕,這些眾生們在感受著這些痛苦。
以及人間剛才講的生老病死等,阿修羅以及欲界天上的眾生,色界天、無色界在那裡整天睡大覺,把光陰日子就過去了,那麼這個行苦,念念、念念的生滅,當這個禪定的不動業消盡的時候如夢方醒,那個時候前世造的善惡業牽引又到下界里去了。
所以,這樣閉起眼睛默默地觀想,整個三界六道的眾生,都是具有無量的痛苦的,所以心中就像父親、母親看到孩子受苦受難,心中非常地悲痛、非常地不忍,就想依靠大悲神咒遣除他們的痛苦,給予他們暫時和究竟的快樂。
這就像昨天說觀世音菩薩為了安樂眾生說這個大悲神咒,我們也是為了安樂眾生誦持大悲神咒。觀世音菩薩為了除一切疾病我們也是誦持大悲神咒,讓天下所有眾生的種種病苦、病痛、病魔都能夠消除。那麼一些眾生夭折、壽命短,那這個時候很痛苦,我們誦持大悲神咒,給他們長壽,願他們長壽;一些眾生貧窮匱乏沒有資具很痛苦,我們讓他們富饒;一些眾生造了種種的佛制罪和自性罪,謗佛、謗法、謗僧,十惡五逆種種的罪,我們發悲心,誦持大悲神咒,消除他們的深重的罪業;一些眾生做世間和出世間的事情有種種的障難、流難,我們發慈悲心,消除他們的障礙,願世間順順利利、圓圓滿滿的,出世間求法、學法、修行,中間一切的障礙障難能夠消除,發這樣的慈悲心。
看到一些眾生被惡法、惡業充滿,善業非常鮮少,想成就善法但是進步非常少收穫非常小,那麼這個時候呢我們誦持大悲神咒,依靠大悲神咒觀世音菩薩、千光王靜住如來乃至九億恆河沙諸佛的加持,讓他們善法功德快速增長,以及呢一些眾生修三乘的正道,善根匱乏,不能夠從一道進入一道,層層的像登上階梯一樣的聖境,這個時候呢我們發慈心,願他們的信、進、念、定、慧等這些善根,以及出離心、菩提心的善根日日增上,像上弦月的月亮一樣,這樣來誦持大悲神咒。所以呢說起慈悲心。
那麼在慈悲的推動之下發一種誓願,這些願可以歸納在,就是慈悲菩提心上,願眾生或者在因上,或者在道上得到利益,或者在果上得到利益,所以下面發的這些願,要麼在因上,讓他們得到暫時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的這種功德,或者三十七菩提分,或者六波羅蜜,或者戒定慧的功德,這是因上。以及果上,獲得涅槃啊、獲得菩提啊、獲得一切智智啊,得到佛陀的五眼等,這些都要獲得,這個菩提願一定是在慈悲心的推動之下,所以念大悲神咒你要想快速地獲得靈驗、獲得加持、獲得感應,以及獲得成就,必須要用慈悲心,因為它是大悲心大陀羅尼,同類的因才能產生同類的果。它是悲心那你必須要用悲心來跟它感應。
現在觀世音菩薩就代我們來發願,那麼發願的對象是什麼呢?先來祈禱觀世音菩薩,那麼我們其實要修這個法呢就專門要設一個觀世音菩薩的壇城,那麼至少簡單地你設一個佛堂,中間供奉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或者白衣觀音也可以,反正大家有信心的話,但是最好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然後如法地開光,如果坐像的話裝藏開光。之後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程設種種幢、幡、蓋、傘,以及種種珍寶、飲食、燈盞、水果等這些拿來供養,之後在觀世音菩薩面前就發願。
所以這每一個「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都是在觀世音菩薩前來皈命、祈禱、頂禮,是這樣的。這是對境,在菩薩面前發願,願力就很容易成熟,我們這個一個法一個果報要成熟,一個就看對境殊勝不殊勝,第二個看自己的心怎麼樣,第三個看行為。這裡發願主要就從兩個方面,第一個對境如果很殊勝,第二個你的心很誠懇,如果加第三,一般在《百業經》中講發願之前先做一些供養,那麼這個願就更容易成熟。所以我們剛才說設一個壇城,盡自己的力量做豐盛的廣大的供養,清凈莊嚴的供品供上,然後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用大悲心愍念眾生,隨學觀世音菩薩,立下莊嚴誓願,那麼這些願發起來了,在念持大悲神咒,大悲咒就能夠滿足這一切的大願。
因為觀世音菩薩後面也講了,說:誦持大悲神咒,於現在生中所有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就是一切的希求一切的願望都會即生成辦的,今生中的一切所求,乃至我們要成佛,你看,若不生諸佛果者,乃至不能夠,後面說獲得一地二地等等,不成正覺的。
因此這裡這個大悲心稱為滿願陀羅尼,如意陀羅尼,就是能夠滿足我們的願,能夠讓我們心想事成的,所以在這裡再一次提醒,這就是觀音實修的方法,陳設壇城,或者,先以陳設壇城作為一個所依,當後面熟悉的話,自己的心越來越靜,或者像密宗中的生起次第你能觀修的話,在自己打坐心前觀想觀世音菩薩。
當然這個經在她在唐密裡面,應該說它屬於事部、行部的。見解不算太高深的,如果你有很高深的見解,你可以一方面把觀世音菩薩觀想到自己的面前的虛空,具足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莊嚴、無量的神通,坐在我的面前,觀想,然後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發了以下這些大願,之後,專心一意地、恭敬至誠地來誦持大悲神咒,祈禱觀世音菩薩,那麼你在祈禱的時候,這就是跟觀世音菩薩溝通的感應的一個最佳的方法,你隨著你念「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無阿唎耶」等等這些觀世音菩薩他的心,他的大慈悲心、他的大智慧心、他的大三昧心全部被震動了、震撼了,然後你就放大光明、降大甘露,來給我們加持消除我們的罪業,賜予我們的成就。也可以。
如果你見解高的話,你能夠把一切萬法觀為空性,在空性中,自身現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然後生起本尊觀、本尊慢、佛慢,然後再愍念一切的苦惱眾生,發起大慈悲心,這個時候再發以下的大願,在這個基礎之上誦持大悲神咒,那可以說成佛就快了,更快,感應更快。但是這些要有善知識的引導,要有見解。
但我們說到這裡,按照這種外在的觀世音菩薩或者在觀世音菩薩的像面前,或者畫面前以及在我們心前觀想的觀世音菩薩面前,先發大悲心,再對觀世音菩薩發恭敬心、至誠心、虔誠心,發願,之後再誦持大悲神咒,這樣感應也是很快的。
其實過去多數按照這種方式,這叫恭敬祈禱的一種方式。剛才我後面講的那些就要求很高了,至少對這個空性啊、對這個實相啊、對於密宗中的等凈的見解有了解的才會那樣去修。
否則的話你給他這樣教他說觀世音菩薩清凈莊嚴,我這個身體三十六種不凈物,我把自己的身體觀想為觀世音菩薩,這不是糟蹋觀世音菩薩嗎?加上我一個凡夫,跟觀世音菩薩有什麼關係呢?我只能像這個大臣祈禱這個國王一樣的,觀世音菩薩像國王,我像大臣一樣,只有拿出一個恭敬,向這個國王說:啊,求求你!啊,求求你!賜給我什麼什麼。只能這樣。
那麼如果這樣,就說明自己的見解還比較低,那麼我們看這個《凈土十要》之中呢,最高的也是講到,眾生是佛,眾生在實相上是佛,所以如果有那樣的見解呢,你可以把自己觀想,但是沒有的話呢,恭敬祈禱,這個加持也是非常迅速的。
那麼就發了以下的願,剛才其實我已經把這些願呢都講了,發願的對境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發願的前面要做供養,要做供養。然後正式發願的時候就像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恭敬心以及對眾生的慈悲心,其實這些願都是一個菩提心的願,都是上求下化,你歸納呢都是上求下化。
為什麼要上求呢,我求到這種智慧、神通、辯才、禪定,才能夠更好地服務於眾生,更好地奉獻於眾生,更好地救度眾生、利益眾生,所以呢說一千道一萬,歸根到底,上求還是為了下化,總而言之這是一個慈悲菩提心,明白了這一點之後再去修持。
那麼在經中講,如果有大悲心這一法門,大乘的地道的功德如我手中。那我們在這裡發起了慈悲菩提心,再來修持大悲王觀世音菩薩,那大乘道的這個功德很快地都會生起來,沒有發起菩提心的會發起菩提心,菩提心不夠殊勝、不夠圓滿的呢,讓它殊勝圓滿,增長廣大。
真的這個法太稀有了,太不可思議了。那麼這個「願」就是希望的意思,願求的意思,就說我找好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無論是對人也好、對事也好、對物也好,認為這個目標這個對象很好,很殊勝,能夠給我帶來好處,帶來利益的,我就想求他、就想得他,心中想求、想得的心,願求心,就是願。
所以這個時候,就像我們在這個房頂上吊一串香蕉,這個大猩猩看到了它就特別地想要,非常渴望的那種心,想得到的心,就是願。所以我們對於下面的這些,比如說,知道一切法啊,得到智慧眼呀,這些都要,知道一切法相當於正遍知,乃至度一切眾生,這些都是諸佛菩薩願意做的,都是有慈悲心的人最想完成、實現的,所以這些從心中深深地發起一種心,強烈的願望。就像《普賢行願品》中說,「求勝菩提心渴仰」,求這個殊勝的菩提心渴望得到它,就是這種。
那麼下面我們就把文過一下,這是呢我已經是把這段文的修持方法已經告訴,在這裡再重複一遍,要不然我總擔心這些到真正修的時候大家搞不明白,就是陳設壇城,有個所依,在大悲觀世音菩薩面前,然後南無就是皈命、皈敬、頂禮,陳設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壇城,擺設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的像,或者唐卡,或者畫像,這是第一步,那麼如果沒有這些呢就觀想大悲觀世音菩薩,如果觀想也觀想不起來呢,你就想,觀世音菩薩他的法身周遍一切地方,只要你想他在哪裡他就在哪裡,所以你眼睛閉上你就想他坐在你的前方,站在你的前方,這樣呢也會有的,這是發願的對境有了。
之後,第二步就是供養陳設供品,陳設種種的供品。這是第二步。第三步就在觀世音菩薩面前正式地發願,怎麼發願呢?南無就是皈命、皈敬、頂禮,對觀世音菩薩無比的恭敬、無比的信仰、無比的虔誠,以及對無量眾生的慈悲推動了要求觀世音菩薩的加被。
這些願都是觀世音菩薩已經實現的願,已經圓滿的願,觀世音菩薩教我們求這些,否則的話你看很多居士念大悲咒也好,就想僅僅治治病啊,僅僅發發財啊,這些觀世音菩薩能不能滿足呢?滿足。但是觀世音菩薩這裡發的願是菩提大願、弘誓大願、利生大願,這是最圓滿的。
所以在《華嚴經》也好、《入行論》也好、《集學論》也好、《菩提心論》也好,勸發菩提心,菩提心的功德那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在這裡其實是發菩提心大願,發了這個大願,快速讓你善根增長,這叫第三步。
第四步就開始,發完願之後或者端身正坐、或者跪在那裡、或者站在那裡、或者邊經行來開始誦持大悲神咒,那麼到後面念完之後,一定要發願迴向,這樣就是初中後,初善、中善、後善,初善發慈悲菩提心,中間專註地誦持大悲神咒,後面迴向無上菩提,迴向無邊眾生,這樣叫三殊勝攝持。是這樣的。所以這個就把發願的過程就屬第一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又有三點,觀想對境、陳設,這個就不講了吧。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把這個文過一下,觀世音菩薩讓我們發什麼願呢?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就是觀想,或者對著菩薩面前,以對眾生無盡的悲愍推動要利益他們,但我現在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沒有任何能力幫助眾生,所以向觀世音菩薩祈求。那麼祈求要得到果呢先發願,有了願,願力推動才會有行,有了行才能夠得果,所以第一步,立願居先,要發願,我在誰面前發願呢?在您面前發願。為什麼在您面前發願?您是三世諸佛的總集,您是大悲的本體,您是眾生的慈父,所以我在您面前發願,祈求您加被我快速成就。
「願我速知一切法」。唯願您加被我,哀愍我,讓我快速地、迅速地,乃至當下。
「知」,就是了知、通達、明白的意思。
「一切法」。就是一切宇宙萬法、森羅萬象的、千差萬別的法,無論它的因也好、它的果也好、它的性也好、它的相也好、它的作用、它的來龍去脈……,這些完全了知。就像經論中說的百法,這些百法擴展千法、萬法乃至法界中的無邊無量的法,就像華嚴中講到的十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這些法全部了知,全部通達。其實這就是得到佛陀的正遍知,遍知一切法。無法不知,無法不了,無法不明的。
那麼按照佛陀兩種智慧,這就是盡所有的智慧,或者叫做如量智。這個法界中的萬法有多少,無論有情也好,還是無情也好;無論是依報的器世界也好,還是正報的有情世界;無論是凡也好,還是聖也好;無論是有漏也好,還是無漏也好;無論是親近也好,還是雜染也好。所有的這些法,佛陀同時一剎那就能夠遍知。這就是華嚴中的海印三昧。這就是如量智,你有多大的量我統統能夠了知,所以佛陀說法的時候,你讀任何法,不管它是多麼久遠,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不管它多麼多、多麼細、多麼遠、多麼深邃、多麼錯綜複雜的,佛陀都能夠照見。這叫現量的遍知智慧。
所以月稱菩薩說:「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剎那達所知」。微妙的智慧對一切萬法剎那了知,這就華嚴的海印三昧。大海,大海起波浪的時候呢,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無法映現的。當大海平靜下來的時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的影子,乃至須彌山、七金山等,影子全部都浮現在大海里。就眾生的這個心像大海一樣,但是妄想起伏、神念不定的時候不能照了萬法。那麼當妄想息滅的時候,法界海會就能夠映現一切萬法。這叫海印三昧。
所以觀世音菩薩第一步就是勸我們,引導我們發願。我們現在就對著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你加被我、哀愍我、垂念我,我在你面前立下莊嚴的誓言,讓我快速地了知,像三世諸佛一樣的了知一切萬法,得到遍知的智慧,上求佛果的智慧。為什麼呢?我們有了智,佛陀之所以能夠利益眾生,有智、悲、力。所以先求佛陀的智慧,遍知的智慧。
其實佛陀的十力呀、四無所畏呀這些都是一個智慧。十力就是了達十種類別的法,擴展開來就是十智、百智、萬智、無數智,最後叫正遍知。所以在世尊的傳記中就講到釋迦大名也好,提婆達多也好,很多人想考釋迦牟尼佛,有多少柱子,柱子有多少樹葉?啊,然後他從很多家裡收集的大米都寫上標籤,問考釋迦牟尼佛,這是哪的?那是哪的?世尊一一如數家珍道出來,這就是遍知的智慧呢。
第二個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悲父,哀愍我、加被我。我在你面前發這樣的誓言:願您加被我早一點得到智慧眼。那前面是正遍知,這裡說的智慧眼,一方面說智慧眼,也有照見的作用,照見看到的作用。智慧眼也就是說用智慧的眼睛照亮諸法。
那上面呢正遍知,主要是從盡所有法,或者如量智,這裡的智慧眼主要是從如所有智,了達諸法的實相,了達真如,了達大平等,了達大空性,了達一切不生不滅的,像《般若心經》、《金剛經》、《般若經》中講到的,這種如理智,或者我們說菩薩入定的智,或者講根本智,根本智。真的這些法是很殊勝的噢,啊,很殊勝!我們看了,過去很少有人講這部經,但是講的現前我們看到的,這樣細緻講解的是不多,啊,不多的。這些都是我們有理有據的。
這個智慧眼是佛陀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那麼《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說,這個肉眼呢,那麼它是見境不見人,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啊,以此所以我們求天眼。就是肉眼很有局限的,看了前面看不了後面,看了近處看不到遠處,看了外面看不到裡面,看到白天不能夠看到夜晚。所以求天眼,天眼就超越了這個局限。
那麼天眼呢就是見到因緣和合假名的這些的物,因緣和合的現象的這些東西呢,不見到實相,所謂呢不見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是這樣的。
那麼為了求這個實相,我們求慧眼,也就是說這個慧眼,得到慧眼,見到眾生都是遠離了生滅、一異、來去的實相。遠離了一切貪著,執著。不會分別執著一切法,這叫智慧眼。但是這個智慧眼,主要是斷掉自己的煩惱,煩惱障也好,所知障。
所以《金剛經》中說:三世諸佛,皆從此經出。就是從《金剛經》中講到的般若空性,斷掉了一切煩惱。在《入行論》中也講:「空性能治彼,煩惱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云何不修彼」。
以及開篇,《般若品》開篇中講:「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當啟般若慧。那麼也是要息滅痛苦,所以《心經》中,觀自在菩薩,度一切苦厄,靠的是什麼啊?靠的是空性的智慧。
這個空性智慧主要是入定斷煩惱的智慧。了達平等一相的智慧。直接,這個是度化眾生的一個根本因,但是真正度化眾生的,哦,這個是度化眾生的一個前提,就是菩薩們已經有了這樣的一個智慧。對眾生不執著,對萬法不執著,才能做到不著色、身、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但是你要具體地度化眾生,要靠六波羅蜜,要靠四攝,這就是下面的法眼,所以直接,慧眼還不能度化眾生,要求法眼,法眼是什麼呢?法眼就是讓修行人知道種種的聲聞道,獨覺道、菩薩道,相當於我們三種智當中的道總智,就種種法門,種種方便,這些能夠知道。
那麼證得法眼之後就知道眾生,度化眾生的方便。對,那麼讓眾生得道。但是證得法眼還不能夠遍知眾生,度化眾生的方便道,所以要求佛眼。佛眼是無事不知,無事不了的。是這樣的。其實這個佛眼也是整個眼的總集,是這樣的。
那麼這裡的智慧眼,剛才我說了這些都是有依據的。前面速知一切法,是如量智、盡所有智、正遍智的智慧。主要是了知顯現的法,因因果果染凈等,凡聖等。
那么第二個智慧眼就是般若智慧、空性智慧、實相智慧,主要是觀空,觀無相的,斷煩惱的一種智慧。這兩種智慧,前面可以說是權智,後面是實智。前面可以說是在道位的時候是出定智,後面是入定智,這兩種智慧到佛位的時候達到圓滿。佛以空性智慧恆時不離法界,但同時又照了諸法,這就是《般若無知論》中僧肇大師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以及經中講到的:於第一義諦不動而熾然分別。總而言之,這兩點都是智慧,要發這樣的智慧。
世尊有了這個第一種智慧,所以宣說了這麼多的經典。種種差別。你問什麼,無論是問這個外在的自然界也好,天堂、地獄、佛菩薩,像《華嚴經》中講,一到十地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乃至他方世界的事情都能夠說得出來。這是第一種智慧。
第二種智慧,《般若經》裡面世尊安住的那種空性,乃至禪宗、天台究竟的這種止觀中講到的,就是空性離戲的這種智慧。兩種智慧都必須要具備。
那麼第三種,願我速度一切眾生。為什麼要求智慧呢?就是依靠這個智慧來引導眾生,度化眾生的。有了大慈悲,所以就說讓我,我實在不能夠忍受眾生受苦,這是我的老父老母,這是我的兒女。這就像經中所說的,祖師大德所說的,就像一個母親的孩子突然被水沖走了,這個時候這個母親呢她是一個斷臂的母親,特別地著急,只能在岸邊奔跑呼號、哀號:「啊,孩子啊!孩子啊!」等在那哀號。這個時候迫切的心理,就是我有個什麼方法來把孩子救上來。
同樣,我們發了菩提心,觀眾生苦,看到眾生在這個生死大河之中被沖走的時候,菩薩內心實在是悲痛,實在是不忍,所以就想快一點具足能力,讓我長出手,然後拉孩子。讓我有一艘大船,然後把孩子搭救上來。觀世音菩薩當時也是這類的心情。所以說: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就是這樣的。所以也是願我們具足度化一切眾生的能力。那麼這個度化眾生,就是沒有度化的給他度化:未度令度、未解令解、未安令安、未涅槃令涅槃,這其實是在大小乘經論中都是講的佛度化眾生。
那麼不學這些經論,真的你不知道。你就認為未度,這度了不就是沒事了么,怎麼還有個解呢?解了不就行了,怎麼又出個安了?安了不就行了,怎麼又出個涅槃?其實你不知道,這是有四諦,四諦就是包含了輪迴的兩重因果和涅槃的兩重因果。未度呢就說度苦厄,苦諦的痛苦,無量無邊的痛苦要給他度掉,這是菩薩的願力,要度一切眾生的痛苦。這是緣苦諦發的願。
那麼未解者就是被煩惱業力束縛了,所以要解開,所以緣集諦對眾生髮的願,無量無邊的眾生被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束縛,我要用智慧的利劍給他們解開。
未安者安就是:苦、集、滅、道。那麼就是讓他安,安住在寂靜的涅槃。未涅槃呢就是靠道讓他得到涅槃。這是緣四諦而發生的。所以我們度化眾生就是這樣。還有經中說的:沒有成熟的,讓他成熟;已經成熟的,讓他解脫;已經解脫的,引導他到大乘中,讓他獲得授記乃至最終成佛。
這個熟就是相當於這個身上長了一個毒瘡,我們要塗一些藥膏讓它快速地熟了,熟了就能把膿擠出來,然後傷口才能夠癒合。還有就說這個眾生都像生牛皮一樣,這個時候你直接讓他修行是修不了的,所以想辦法讓他成熟,就要熟,這個牛皮調服他,這是一個熟的過程,熟了之後呢要讓他解脫。
所以這個佛法中講得非常非常地善巧的,這個成熟眾生,這些在《大乘莊嚴經論》中講得非常清楚。乃至我就像觀世音菩薩開著一個大慈航到苦海中,然後撈這些眾生,搭救這些眾生,帶到船上,把他們接到船上,開到大涅槃的彼岸。這就叫度化眾生。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觀世音菩薩!唯願你慈悲、哀愍、加被我,願我快速地早一天得到善方便。那麼這個「善方便」,「善」是善巧,善權的意思;「方」是方法;「便」是便易、便捷的意思,也就是說非常善巧的、便捷、便利的一個方法。幹什麼的方法呢?度化眾生的一個方法。
那我們度化眾生一般來講,攝受眾生,度化眾生就是布施、持戒、哦,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個布施又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個布施也講究善巧方便的。其實善方便我們按照十波羅蜜多來講,六地得到的是般若度,增勝,這個僅僅靠般若度剛講的,不能直接度化眾生,因為他主要是斷煩惱,菩薩自利的一種智慧。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菩薩有大悲心,開始開發智慧,怎麼能夠讓眾生得利益,就是第七地的方便度。
有了第六地的這個般若度,讓這個菩薩跟眾生接觸的時候自己不受傷害。什麼叫自己不受傷害呢?自己不起貪心、不起嗔心、不傲慢、不嫉妒,不造種種罪業,所謂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你僅僅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你自己不受染污,眾生還是得不到利益。
所以這個時候大悲推動就開始思考怎麼來幫助眾生,怎麼來救度眾生,就出現了善巧方便。其實這個善巧方便是智慧的用。那個時候就出現了「巧把塵勞做佛事,善知方便度眾生」。是這樣的。
那麼剛才就講到了一般來講方便就是布施,愛語,這個愛語一方面說柔和語,說他愛聽的話,投其所好的話,能夠打動他自心的話,能夠讓他心服口服的話。再一者就是說六波羅蜜,能夠把這個六度很善巧地給他介紹。
利行,就是不僅僅給他講法,還要讓他選擇有緣法。你比如說我們講了這麼多的經,那麼就說各個眾生的因緣不同,到底你讓他修哪個呢?就要觀察到他的根基。有些以大悲咒為主要功課;有些以普門品;有些持觀音聖號;有些念觀音心咒;有些要持楞嚴咒;有些念佛;有些持《金剛經》;有些要拜懺;有些要修塔建廟;有些放生點燈。這些你要給他一個行門,利行,利他的心,修持方法。
利行之後為了讓他不退,你要以身作則,伴著他陪著他走,這叫同事。這是善權方便。一般來講,講到了善方便,那麼觀世音菩薩就已經得到了善權方便.
所以在《普門品》也好,在這個《十一面觀音經》,《觀音經》,《不空絹索觀音經》等裡面,釋迦牟尼佛都殷勤地高度地讚歎,宣揚觀世音菩薩的善巧方便。
那麼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的時候,觀自在菩薩就給他說了這個觀世音菩薩自己就說了,已經成就了菩薩大悲行解脫門,那麼說我以此菩薩大悲行的解脫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讓眾生相續不斷地走向佛道,那麼我安住在這個大悲行門,常住一切如來所,普現一切眾生面前。
你看我們昨天就講受持這個大悲神咒,一直沒有離開佛,但又能夠在眾生面前,你看這個觀音菩薩一直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旁邊坐,但又能夠在整個法界中,尤其在娑婆世界中現身。這也是一個善巧方便。
那麼或者以布施來攝取眾生,或者以愛語,或者以利行,或者以同事,這就是善巧方便——四攝。或者以現色身攝取眾生。所以我們看《感應錄》中有些觀音菩薩現身給他們示現了千手千眼,有的示現是老婦女,有的示現是大姑娘,有些示現是金剛力士,就像我們大悲咒的八十多個本尊一樣的種種形象的。或者不思議的靜光王來攝受。就是有些見到觀音感應的時候,觀世音菩薩身放大光明,以此來攝受眾生。
或者以音聲,就是出現了一些音樂的聲音啊,那麼觀世音菩薩沒有現身說法的聲音,安慰的聲音,或者以威儀,就觀世音菩薩出來了,走也好,坐也好,卧也好。
那麼我到那個什麼,內蒙古觀音寺,當時他們請我去講法,然後就跟這個當家,方丈師父聊天,他就說他們這觀音殿有新的大殿,還有一個舊的大殿。這箇舊的大殿他去帶我禮拜的時候,就給我提到裡面的觀世音菩薩很有來頭,就是過去文革的時候他們要拆這個觀音殿的觀音菩薩,進去就看到觀音菩薩,活生生的觀音菩薩坐在那裡,一言不發,他們以為看錯了。出去就給那些造反派紅衛兵呢就給外面說:啊,不好啦,觀音菩薩坐在那裡。別人、外面的人不相信,他們進來一看,三次都是這樣。後來這個觀音像就沒有拆掉。
不過我去那講經還是挺有信心的,我也去,多次地去禮拜。我到……說一說吧也行啊,那麼在我要離開的頭一天晚上,我就做了一個夢,就夢到了這個觀音寺的老觀音殿裡面的佛像,那麼不過我沒夢到觀音菩薩,是普賢菩薩的像,非常莊嚴。這個普賢菩薩的像好像他們那裡面也塑了吧,反正是我夢到這樣了。總而言之呢還是挺有加持吧。
或者說法,或者現神變,就是示現神通變化,那麼以此來讓眾生的心開悟,得到成熟,或者化現同類,就是你是人的話呢就化現為這個人,與其同居,所以有些觀音菩薩就化現為宰官的夫人啊,國王的這個夫人啊,皇帝的夫人啊,等等的這些,來跟他一塊兒住,來成熟他。是這樣的。這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善權方便。
甚至就說過去是唐什麼宗啊,唐肅宗還是唐什麼宗,反正唐朝的一個皇帝(唐文宗),他特別喜歡這個吃海鮮,海產品。尤其應當是吃蟹,蟹蚌之類的,那麼就是硬殼的那個這種動物,有一天就說這個御廚裡面就得到一個很大的,外殼是金色的一個,這樣的一個蚌吧,那麼就說是怎麼刨都刨不開,但你一敲他那個殼他會張開的,你用刀子什麼的根本敲不開的。後來就說是敲啊敲開之後,發覺觀世音菩薩在裡面,非常清晰的觀世音菩薩,然後就被皇上拿走了。
皇上也很受震驚,後來他就問當時的一個大禪師說這是什麼?說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那麼問為什麼這樣示現呢?就是讓你節用愛物,什麼意思呢?生活節儉一點,不要太奢侈了,太鋪張浪費了,並且要愛惜生命,給他這樣講。這些都是觀世音菩薩善巧方便度化眾生。
那大德讚歎我的恩師,大恩師也說,以這個息增懷誅的種種善巧方便來引度眾生,讓他們獲得解脫。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就要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發願求觀世音菩薩加被,我們以後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要利益眾生的時候,有意想不到的善巧方便。
就像西藏的米勒日巴他的傳記中講:馬爾巴用了九種苦行來凈除他的罪業,成就他,讓他成熟,讓他獲得解脫。中間很多人都誤解認為這個馬爾巴脾氣特別大,特別粗暴的,特別野蠻的,但後來當最後一次苦行,本來還有最後一次苦行,結果讓他的師母給好心破壞之後,馬爾巴沒辦法,只有發了一頓脾氣。
之後就講了他為什麼這樣做。當時大家啊感動得,感動不已。米勒日巴認為:噢,原來師父對自己如此地慈悲,從最初就是特別慈悲的,才會用這種方法。其他弟子也同時感覺:哦,上師度化眾生的方便太善巧了,太不可思議了。這沒有大慈悲,大智慧的人是下不了手的,做不出來,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以後也是生生世世得到大的善巧方便,什麼樣的,只要你有善巧方便,眾生都有佛性的,每個眾生都能度,不能化的眾生一個都沒有的。是這樣的。然後又說:「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要不就講到這兒吧。
推薦閱讀:
※大悲咒修行儀軌及懺悔文
※原】大悲咒發願文里的智慧
※如何能在海城大悲寺妙祥和尚座下皈依?
※大悲咒發願文!
※《大悲咒經》第十七講
TAG:大悲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