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大小天生成

在酒桌上,有人常說:「不會喝酒」。這話說得有點語病,本意是想說:「我不能喝酒。」喝,只是一種簡單的吞咽動作,就像喝水一樣,只要倒入口中,咽下去就是了。能喝與不能喝,是量的問題,能喝不等於會喝。會喝與不會喝,其中卻存有很大的學問。從廣義上講,世界上會喝酒的並不多,有人很能喝酒,但逢酒必醉,酒後無態,行為莽撞,言語可憎。有人不能喝酒,但不論任何場合,千杯不醉,舉止大方,應對瀟洒。至於原因何在,各人自有各人的奧妙。一個人能喝與不能喝,是天然生就的,身體素質問題。因此奉勸酒量小的人切不可與酒量大的人鬥氣。會喝與不會喝,是後天養成的,是個人學識和修養問題。古時有本書,名叫「乾子」,說古時有二個酒量大的人,「巨然八斗,伯仁一石」。在《商芸小說》中說東漢末年有個鄭玄在徐州,欲回北海,袁紹為其餞行,欲將鄭玄灌醉,暗令宴會上三百餘人輪流向鄭玄敬禮,自旦至暮,鄭玄飲酒三百餘杯,毫無醉意。在馮夢龍編撰的太平廣記中,說唐代裴均鎮守襄州,有個侄兒裴宏泰,為鄭滑館驛巡官,有一次州里舉行宴會,斐均的手下忘記通知斐宏泰,宴會開始後,斐均見裴宏泰未到,令人去催請,裴宏泰急忙趕到,裴均不悅,宴會快結束時問宏泰道:「你為何來的這麼晚,對我太不尊敬了。」裴宏泰道:「因沒有接到通知,才來晚了,甘願受罰,請叔父原諒。不過有個條件,請將桌上銀器,盡皆斟滿,我全部飲干,就將酒器賜與我!不知可否?」座上賓客盡皆為其鼓掌,壯其言行,裴均當時立即同意。裴宏泰按酒器的大小順序,逐一飲干,就將酒器藏於懷中,不一會,懷中酒器已滿,桌上仍有一大銀海,弦泰雙手捧而飲之,飲罷,令僕人將銀海伏地,踏扁,卷抱而出。午後宴罷,裴均擔心侄兒飲酒過量,命人前往探望,見宏泰正坐在堂上,召匠人稱量銀器,所得計有二百餘兩。

古人的酒量如此之大,是否因為身材特別高大?在古舊小說中,常稱某人身高丈二,為此必須做些考證。

春秋戰國之前,各諸候國度量均不統一,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統一了度量衡,但秦時尺比戰國時大,比現代尺小。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秦時的尺約等於現代尺的七寸二分,戰國時的尺約等於現代尺的6寸4分。扣除誇張的成份,身高丈二也不過與姚明相彷彿,身長八尺也就更不奇怪。古時的量具採用升、斗、斛、石。斤與兩的重量概念首先出現在以金、銀充當流通貨幣之時,斤、兩首先是貨幣單位。直到解放前,農村計量糧食仍然採用升和斗。水滸傳中魯智深曾說:「先取二角酒來。」古時一角為四升,二角為八升。據范文瀾說,古時的升約等現代的五分之一。解放前的一斗約為五十餘斤,折算起來,二角酒約為八斤。宋時只有米酒、黃酒,酒的度數如現代啤酒,好漢武松景陽崗打虎之前,喝了十八碗酒,折算起來,約等於一箱啤酒。假如武松喝的是現代500白酒,不用十八碗,也早就醉死在景陽崗上,世上會因此少了一個打虎的英雄。

在現代人中,也有一些特別能喝酒的人,據一份小報載:2002年某單位主辦一次晚會之後,邀請晚會演職人員赴宴,女主持人、演員丁建華共喝了11杯茅台酒、11杯啤酒、8杯黃酒、8杯乾紅。作家喬榛在旁大為吃驚,稱揚丁建華「舉杯輕,入口深,眉頭展,一口悶。」並稱丁建華為11、11、8、8。據說某林業局也曾有二個特別能喝酒的人,50年代森調隊有個上官吉剛,一次喝5斤白酒毫無醉意,60年代白酒憑票供應,森鐵處有個司機李某,一年白酒攢在一起只夠過年時喝一次,三、五斤白酒剛覺得心頭熱乎。

有能喝酒的人,也就有不能喝酒的人。有許多人天生酒精過敏。三國演義中寫了個呂布的老丈人曹豹,天性戒酒,因不能喝酒受到了張飛鞭打之後,懷恨在心,勾結呂布奪取了徐州,連劉備的夫人都被呂布俘獲。現代社會中,能喝酒的人畢竟是少數,不能喝酒的人要佔大多數。

為什麼有的人能喝酒,科學家曾做如下解釋:

一、與人體基因有關,少數人體內含有較大量的酒精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這二種物質是分解酒精必不可少的,缺少這二種酶的人就會產生酒精過敏症。

二、與人體健康狀況有關。青年人和運動員的體質好,肺活量大,能為大腦及時補充氧,因此不易醉酒,老年人體質下降,酒量也隨之下降。

三、與人體新陳代謝功能有關,如喝酒大量出汗的人可將酒精通過汗腺排出體外,因此能喝酒。

有少數人認為,酒量是練出來的,要想提高酒量,必須經過「破壞性試驗」。這話說得不但大錯特錯,而且帶有極大危險性,酒量絕不是練出來的,毛澤東的酒量永遠趕不上周恩來,與身體基因有關也。為此提醒經常在酒桌上賭酒的年輕人,遇到比酒、敬酒、罰酒等特殊情況,一定要看開一點,承認自己酒量不行,並不等於其它方面也不行。身體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推薦閱讀:

喝酒就臉紅是咋回事?酒量能練大嗎?
喝酒禮儀 酒量不行的應對技巧
什麼決定酒量?
酒量居然是由基因決定的

TAG:酒量 | 天生 | 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