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和孟子的有關資料

孔子和孟子的有關資料孟子 約公元前371~前289 中國哲學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繼承人。他的學說如在《孟子》中所闡述的,許多世紀在中國頗受崇拜。他常被稱為「亞聖」,即在智慧上僅次於孔子。他大約是孔子後200年間的人。 孟子約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鄒①國,即現在的中國山東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後階段,人稱「戰國時期」,因為當時的中國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雖然在孔子傳統的熏陶下長大成人,並一直是孔子學說和理想的強大支持者。但是終於作為一名卓有建樹的學者和哲學家而贏得了尊敬。 加冠後孟子花了大量的時間周遊列國,為許多統治者獻之良策,其中有不少為之洗耳恭聽。因此一段時期他曾為齊國的客卿,但是大體上他沒有任過固定哪個國家的政治幕僚。公元前312年他在59歲時返回家鄉鄒國,盡其天年。他的卒年不詳,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養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對中國的影響主要來自《孟子》一書,該書闡明了他的主要學說。雖然他的弟子對此書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看來是無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調是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它反映了孟子的關於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堅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與孔子非常相似,特別是孟子堅決主張君主應主要靠道德規範而不是武力來統治。但是比起孔子來說,孟子則更加堪稱為是一位「貴民之人。」天是通過人民的眼睛來看,天是通過人民的耳朵來聽「 ②這是他的最著名的論斷之一。 孟子強調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統治者。為民造福是一個統治者的職責,特別是他應該為他們提供道德指南和適宜的生活條件。他所倡導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貿易;輕稅賦和保護自然資源;共享財富而不是弱肉強食。政府要為老弱病殘者提供福利。孟子認為君主的權力是上天給的,一個君主如果不顧人民的幸福,就會失去上天賜給的統治權,而且理應被趕下台。由於這句話的結尾是對開頭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實際上早在約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權力造非正義的統治者的反。這是一種中國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說來,孟子倡導的那些觀點更加受到被統治者而不是統治者的歡迎。因此孟子的建議也未被當時的統治者採納,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這時期內他的觀點越來越為儒家學者和中國大眾所歡迎。孟子在當時已享有很高的聲望,隨著11世紀和12世紀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聲望在中國變得更高了。 當然孟子在西方實際上毫無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完全是由於他用中文寫作的這一事實。老子的《道德經》和《孟子》大體是同一時間在中國寫成的,前者卻被多次譯成各種歐洲語言,完全是因為許多人對書中表達的思想感到新穎有趣。但是相對說來很少有西方人對《孟子》的思想感到特別新穎和深刻。 政府關心老弱病殘的福利聽起來引人入勝,支持輕稅低息看上去也楚楚動人。但是一位美國政治家揭示他主張這兩種方針,而不做許多具體的決定,就有可能受自由分子和保守分子同樣的不信任。孟子一方面表明他支持較平等地分享財富,另一方面贊成自由貿易和輕賦稅,但是都未曾真正考慮過這兩種方針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這種說法對孟子未免有失公允,因為他畢竟不是在參加美國國會競選。一個哲學家提出了一套有價值的原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不一致),即使他沒有具體指出怎樣解決原理中的矛盾,還是值得稱道的。但是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一個象馬基維利亞這樣的哲學家由於把自己獨特的原理表述得比孟子更清楚,因而對人類的思想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但是孟子的著作肯定對中國人有影響。雖然他對儒教的影響遠不如聖。保羅對基督教的影響大(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孟子缺乏保羅的那種非凡的使人改變宗教信仰的才能),但是他無疑是一位有巨大影響的作家。在大約二十一個世紀中,在占人口為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國度里,到處都在學習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幾個哲學家有過這麼大的影響孔子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春秋時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曾做過委吏、乘田等。後來開辦私學,招收弟子,宣傳儒家學說,教出許多有才幹的學生。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勝任司寇。後曾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遊說諸侯,未被任用。在哲學上、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自漢以後,他的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孔子也被歷代封建統治者尊為聖人,影響深遠。其主要思想言論記載於《論語》一書中。 孔子與孟子的區別 孔子與孟子同為儒家文化的大師,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講求「仁者愛人」,但是二者卻有著較大的區別。 首先,從兩人的人格來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則偏向憤世疾俗。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則,要別人大氣,自己就得是個敦厚的儒者長者。這與孔子的人生經歷有關,孔子早年家貧,作過吹鼓手,也放過牛羊,他是自學成才,因而他自然就養成了謙遜的性格,他向長者請教時也總是恭恭敬敬。成材後,他也將這種恭敬的習慣一以貫之,所以才有「有教無類」的思想,他要讓年輕人少走彎路,對年輕人的教誨總是不厭其煩。他是老師,也是長者,所以,脾氣暴躁的子路都會受他的影響,並拜他為師。寬恕始終是他的人生信條,如在陳國,被別人形容為「喪家之犬」,他都不生氣。但在原則上則義正詞嚴,毫不妥協。當他發現魯國國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該他享受的音樂時,他也會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蘊藏著凜凜正氣的。 孟子則不同,孟子更偏向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在那個時期內諸侯們交相攻伐,仁義早被拋諸腦後,「興滅繼絕」的傳統也煙消雲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孟子把個人與社會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懸為己任,自然是看不慣諸侯們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號回蕩在他的心中,這更激起他的憤世疾俗。孔子也憤世疾俗,只不過他最大的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孟子則不同,他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孔子的憤怒是出世,孟子的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邁之情,自信之氣,他越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從對後世文人的人格的影響來看,孟子的影響超過了孔子。 第二,從他們對「仁」的看法來看,孔子是大廈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廈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針對「春秋無義戰」提出了「仁」思想,他並沒有將「仁」的思想形象化具體化,「仁」還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孟子則在「仁」的基礎上將其形象為「不忍之心」,並建立「性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種從社會道德到社會政治的一個飛躍,這種飛躍將能更好的鞏固「仁」的觀念,並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從具體的施政來看,孔子的施政綱領比較簡單原始,孟子的施政綱領則詳細具體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禮樂」二端,他的禮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樂就是「浴乎沂,風乎舞雩,沐而歸」,簡單說來就是簡政施仁。孔子也贊同發展經濟,他很贊同管仲,他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他也贊同用適當的刑罰來懲戒,不過,他不贊成濫施刑罰。 孟子則不同,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可誅殺「獨夫」,雖多了點殺伐之氣,卻表現出其朗朗正氣;他認為樂也當用來治理國家,「古之樂猶今之樂」,為君者當「與民同樂」,以此來教化百姓。孟子不贊同刑罰,只因戰國時期各國刑罰太甚,他認為施刑是「網民」,他倒贊同教化「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而他最贊同的是發展經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無奪其時,十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孟子的經濟就是「教養」二大端,畢竟「倉廩實而後知禮節」。總的說來,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這三個方面,他們的不同主要是時代使然。歡迎光臨本站。轉帖請註明出處!本文來自:洪培欣語文網(hongpx.upweb.net) 原文鏈接:http://www2.upwebflash.cn/peradmin/htmlfile/hongpx/200911150026545739943.htm
推薦閱讀:

「朽木不可雕也!」聖人孔子也愛罵人
你知道孔子和孟子姓什麼嗎?
78、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孔子之「仁」的本質含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現在的「學習了而且時常複習不也感到高興嗎」的意思嗎?
讀思筆記九十一:讀《孔丘教育思想批判》隨筆

TAG:孔子 | 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