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習《論語》 【述而】篇

學習《論語》 【述而】篇

  作者清風楊柳

之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注釋】  述而不作:述,傳述。作,創造。  竊:私,私自,私下。  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誰,學術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說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說是殷商時代的彭祖。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孔子在這里提出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說辭,表面上看是完全遵從傳統的東西,因循守舊,不思創新,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的表現。實際上彰顯著夫子對學問態度的嚴謹求實作風,試想,孔子在當時可謂是大學問家了,可他對學問謙遜恭敬,忌浮躁虛誇,說自己是尊重古人,僅是集古人思想而敘述,並非經自己創作而來。述,有「傳舊」的意思;作,有創始的意思。古人認為:聖人創始,賢人、能人傳承。孔子不能自比聖人,故謙稱「述而不作」,類似今天的一種自謙的調侃。其實,孔子並非沒有創造,不然,哪來的儒教!他這種對學問態度的嚴謹求實作風是值得提倡和學習的。當然,汲取經典的同時,就今人而言,更應當注重創新,因為只有創新,才能促進社會發展,推動歷史前進。  如果說「述而不作」是孔子低調「自謙」的話,那麼,時下一些領導幹部所崇尚的「述而不作」卻是「官老爺」作風的真實寫照。一些領導幹部放鬆學習,不動腦子,依賴秘書,照本宣科,還美其名曰學孔子「述而不作」。由此,本來體現學習態度自謙的「述而不作」,如今被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者發揚光大為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正因為如此,我們一些領導幹部雖然學歷越來越高,但「說話」的水平卻越來越低,離開秘書無法工作,沒有稿子不會「說話」,一脫稿就有可能冒出「雷人之語」,諸如「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之二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注釋】  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  誨:教誨。  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麼難呢?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前面說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里則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靜下心來默默堅持的過程。有的人學習,越學越有興趣;可是有的人學習,越學越感到厭倦。這是為什麼?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興趣。比如玩電子游戲,有些人一上網可以連續打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如果一個人的學習興趣也能濃厚到像對待電子游戲的「網癮」一樣,還有什麼東西會學不好呢?所以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誨人不倦",是指我們在指導別人的時候不感到疲倦,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同樣離不開一個興趣。兩個喜歡打游戲的人,不管他們學問高低,只要談起《紅警》、《魔獸》來,總是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從來不會感到厭倦。當然,要做到誨人不倦的另一個要點就是要有愛心和耐心。最近發生在陜西西安未央區第一實驗小學為部分學生發放綠領巾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據該校教師解釋稱,綠領巾是讓那些學習、思想品德表現稍差的學生佩戴的。且不說你沒有誨人不倦的耐心,但就戴綠領巾所遭受的歧視,將會給孩子們帶來多大的傷害呀!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他來說不是什麼難事,用現在的話說叫「小菜一碟」!可對我們這些蕓蕓眾生來講,特別是處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要做到這些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之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注釋】  徙:音xǐ,遷移。此處指靠近義、做到義。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孔子說:「對品德不進行培養,對學問不進行鉆研,聽到好人好事不能跟著做,有了錯誤不能及時改正,這就是我所擔憂的。」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並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系,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孔子所擔憂的事情,在今天看來仍然是令人堪憂啊!  德,乃立身之本,眾所周知。然德與權錢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德」便成了婊子門前的一個牌坊,有的甚至忘卻世間「德」為何物。於是嫖娼的、賣淫的、嗲聲嗲氣認親的,買官的、賣官的、明碼標價畫圈的,爭錢的、爭房的、爭得沒人養娘的等等缺德行為層出不窮,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不是令人擔憂嗎?  學,不可以已,古今人人皆知。曾幾何時,有文化之人,備受尊重,眼下似乎成了迂腐的象徵。人家在那裡「吃喝不怕遠征難,一擲千金只等閑;肥牛火鍋騰細浪,生猛海鮮走魚丸;桑拿按摩終身暖,麻將搓到五更寒;更有靚女白如雪,三陪過後盡開顏。」你卻在那裡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是格格不入嗎?於是,學似乎成了一種負擔,就連當今的天之驕子們,也弄不清自己的天職是什麼了。近聞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張慶熊在《「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從影星來訪,一堂課35人缺席談起》的文章中發出感慨:「如今的學生已經分不清是學術研究第一位還是娛樂追星更重要!」只為一睹電影《大魔術師》里的影星梁朝偉的尊榮,把張教授的課弄到無人聽講的窘地,不是令人擔憂嗎?  義,是我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現在我們把它理解為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為如正義、道義、見義勇為。這種「義」可謂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過去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豪傑,後來有「英雄流血不流淚」的種種壯舉,由於再後來「英雄流血又流淚」事件的頻頻發生,人們似乎麻木了,那些見義不為,見死不救的一個又一個案例,讓人揪心,人們開始呼喚正義,呼喚良心。這種良知的危機,不是令人擔憂嗎?  善,本指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和人們好的行為、品質。三國時期劉備臨終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說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告誡後人再小的惡事也不要做,即使再小的善事也要做。從犯罪分子的犯罪軌跡看,無不是從小惡開始而逐漸墮落成十惡不赦的。從小偷小摸,到慣偷明搶,到打家劫舍;貪官們從戰戰兢兢,到心安理得,到索賄受賄。都是從小到大,屢教不改。這種現象不是令人擔憂嗎?  此四種擔憂,今天看來,比孔子時代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呀!好在是這些現象已經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我們提出的「以德治國」、建立學習型社會、鼓勵見義勇為、綜合治理不法行為等措施,正在為消除這些擔憂做著不懈的努力。我們究竟還會為此擔憂多久?那只有等歷史來告訴我們了!

之四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注釋】  燕居:安居、家居、閑居。  申申:衣冠整潔。  夭夭:行動遲緩、斯文和舒和的樣子。  孔子閑居在家裡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這一章,記載的是孔子平時居家的生活形態,孔子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墮落時代,生不逢時挫折一生,以常人看來,他的生活一定是愁苦憂悶的,因為我們習慣把心情與事業聯系在一起,心情的好壞總伴隨事業起伏成敗。但這里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生活中的孔子,他日子過得非常舒坦、灑脫,和顏悅色,折射出了孔子不患得亦不患失的超然豁達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家都明白心態決定命運,有很多人把「閑庭信步觀窗外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空雲捲雲舒」當作座右銘,但當受到名利誘惑的時候,許多人難以超然物外,沉迷於宦海沉浮,把自己弄得或大喜、或大悲,情緒變化無常。有人做過統計發現,在宦海沉浮一生的人比正常人平均壽命少活7—8歲。  為了健康長壽,我們還是學學老夫子那種悠然自得的心態吧!

之五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注釋】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魯國國君的始祖,傳說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謂「聖人」之一。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周公是中國古代的「聖人」之一,孔子自稱他繼承了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的道統,肩負著光大古代文明的重任。周公,自周朝建國以來的人文文化,都是由周公一手整理而付諸實施的,周公可以說是其以前人文文化的集大成者,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對周公的崇敬之情。關於夢,大家可能都有做夢的經歷,可是,你們一般都夢到什麼呢?中國,歷來有夢可預見未來之事的說法,還有專門解夢的書,其中就有《周公解夢》一書。 孔子夢見周公,其意為與先聖心意相通,夢里常能相見,醒則傳揚其道。這可能是孔子晚年所說的話,他倍感社會形勢的不容樂觀,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而且更可憂的是自己年事已高,天年不多,因此而慨嘆自己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意在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大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  孔子的話里似乎藏著一種心愿,竊以為當是「克己復禮」!處在那樣的亂世,他時刻都在想「一旦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從這個意義上看,他似乎又是在對弟子們說:「我老了,無所謂了,遵循周禮,天下歸仁的事就靠你們了」。

之六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注釋】  德:舊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藝:藝指孔子教授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志於道」,就是志當存高遠。因為孔子沒有闡明究竟何為道,我們就姑且理解為一種理想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做人要有遠大的理想。  .「據於德」,立志雖高遠,但必須從人德起步。如果說「志於道」搞哲學思想,那麼「據於德」久是為人處世的行為。孔子告訴我們,思想是志於道,行為是依據德。  「依於仁」,「仁」的內在表現是內心的修養,外在表現則是愛人愛物。.「依於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在於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  「游於藝」,「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孔子當年的教育以六藝為主「游於藝」,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無論幹什麼都能夠得心應手。  孔子這四句話,時下,我們姑且可以把它理解為:理想、行動、德才、事業。一個人要想干一番事業,或者說幹事創業得心應手,你必須具備幹事創業的才能和忠實守信的德行;要展示你的德才,你必須付諸行動;這里還有一個總前提,就是要有理想。人一旦沒了理想,那就是一個純粹的吃飯機器。理想過低,就等於享受一個吃飯的過程,就象放羊娃的理論:放羊——賣錢——娶媳婦——生娃——放羊。因此,我們每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應當「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具備了這些要點,才叫有學問,也才能搏擊商海,遊刃有餘。

之七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注釋】  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餘干肉作為學費。後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孔子說:「只要自願拿著十餘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孔子所說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就是說,凡是繳了學費的人,他都盡心盡力地去教他們。在孔子看來,這就是「道」。2000多年之後,這種「道」被發揚光大了,成了官場的游戲規則,即只要給點好處,他就給你辦事,或叫做「收人錢財,與人消災」。最初還表現得羞羞答答,如找人辦事遞根煙、送瓶酒、吃屯飯。後來發展了,「一根棍兒(煙)不頂事兒,茅臺酒頂一陣兒,要辦事兒,事兒換事兒」。再後來就赤裸裸地「你拿錢,我辦事兒」,真的進入了「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時代。但,偶爾也有花錢不推磨的鬼。有一個叫申不清的人,在某鎮當主管武裝工作的副鎮長,前些年孩子當個兵都需要「跑(花錢)」,有一位農民想讓兒子當兵,就拿兩萬元錢交給申不清讓幫助跑跑。結果,這位農民的兒子兵沒當上,錢倒是沒了。後來,事發了,申不清進去了,體驗了兩年的牢獄生活。看看人家孔子,都是「聖人」級別了,還恪守收了學費就教好學生的「道」,你申不清收了錢財不辦事,典型的不行其「道」啊,用老百姓的話說叫「不照路」,蹲監獄不是咎由自取嗎?

之八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釋】  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隅:音yǔ,角落。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在這里,孔子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家父曾是個教書匠,據他回憶,我們的教育歷來就習慣於「填鴨式」教學方法,老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滿堂灌」之後,老師苦,學生累,形不成互動,教與學不能相長。為了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他從《論語》里得到啟示,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即每節課讓學生提前溫習,正式講課前,先由學生走上講臺講解或做題,然後針對學生弄不明白的問題重點批講。他還把這種方式起名為「邏輯思維」教學法,縣文化教育局曾一度在全縣推廣。後來家父改行了,幾十年後,每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對他的「邏輯思維」教學法仍然是津津樂道,始終認為那是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好方法。

之九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這是孔子的弟子對孔子在參加喪禮時的贊賞,對於我們今天依然有借鑒意義。孔子在參加喪禮的時候 為什麼會吃不飽?不是因為飯菜不合口,是因為太悲傷。換句話說 要是我們在那種場合不去顧及別人的心情,只顧自己的口腹之慾的話,是非常失去禮節的。  這段話啟示我們,一個有修養、有品德的人做事時一定要注意別人的感受。當朋友有了值得高興的事我們就和他一起慶賀,分享快樂。當別人有了悲傷的事,我們就應該對他們表示同情和憐憫。最近網上盛傳的「笑臉哥」,就是因為表現得不協調而引起了網友的公憤。  2011年11月14日西安一家小吃店因液化氣泄漏遇明火發生爆炸,造成9人死亡,37人受傷。爆炸造成的景象慘不忍睹。救援人員在忙著拯救生命,死傷者家屬在哭著尋找生命,但是,前往處置的消防領導竟然表情輕松,其中陜西公安消防總隊總隊長周詳大校更是面帶笑容,春風滿面,被人抓拍發到網上。一時輿論嘩然,有網友稱「笑臉哥」是「周詳大校不周詳,事故現場笑臉揚」。  學點孔子的修養吧!人家孔子遇到喪事連飯都不想吃,而周大校在那種場合卻能表現出那樣的悠然自得,在我們這個富有傳統文化的國度里,能不遭到千夫指責嗎!

之十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古時歌唱與現在的唱歌是不同的。古時詩和樂不分,詩往往要配上音樂以便進行朗誦、歌唱,但在吊喪之日,孔子卻要停止這種活動。因為心有悲戚,余哀未斷,所以一日之內,就難以有其他情緒來歌唱詩文。這里表達的是對死者的哀悼和尊重。  在現實生活中,人死了之後,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哀思,人們習慣於請上一班或幾班嗩吶吹吹打打,以前都是吹些低沉哀怨的曲子,以表現生者失去親人的傷感之情。現在的嗩吶班都不叫嗩吶班改稱藝術團了,那些哀怨的曲子都被歌舞、戲曲和歡快的迪斯科舞曲取代了。人死了,是悲?是喜?我著實搞不懂了。  在困惑中,我忽然想起陶潛的那首《輓歌》:「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意思是,親戚們有的余哀未盡,別的人又已經唱起歌來了。人死了有什麼可說的,不過是寄託軀體于山陵,(最後)和山陵同化而已。要說也是,人死如燈滅,「托體同山阿」也就罷了,你何必還要讓生者為你痛苦吶?!

之十一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注釋】  舍之則藏:舍,舍棄,不用。藏,隱藏。  夫:語氣詞,相當於「吧」。  三軍:是當時大國所有的軍隊,每軍約一萬二千五百人。  與:在一起的意思。  暴虎:空拳赤手與老虎進行搏鬥。  馮河:無船而徒步過河。  臨事不懼:懼是謹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謹慎。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孔子對子路的良苦用心。顏淵與子路同為孔子的學生,顏淵尚文,子路尚武。孔子對顏淵說的不「仕」則「隱」的處世方法,實際上是對子路的旁敲側擊,意在使子路也能尚文。不料子路不服,非要問問老師如果打仗的時候帶誰,心想這下你老夫子肯定得說「惟我與爾有是夫!」。誰知孔子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說我就不跟那些有勇無謀的莽漢共事。最後也指出了合作共事人的標準——「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但不是你現在的子路。

之十二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注釋】  富:指陞官發財。  求:指合於道,可以去求。  執鞭之士:古代為天子、諸侯和官員出入時手執皮鞭開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職事。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孔子在這里以其親身經歷談富貴與道的關系問題,他放過牛,當過倉庫保管員,後來當老師,雖說是「有教無類」,但學生都得「自行束修以上」,不交學費是不行的。再後來在各諸侯國四處奔波,也是在追求顯達富貴。只是因為被 「斥乎齊,逐乎宋,困於陳蔡之間。」 誰也不用他,這才死了心,從他所好,跑回魯國來編詩書禮樂。因此,他認為只要合乎於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於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必須符合於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多麼豁達的人生態度!如果可以求到富貴,什麼下等的活他都願意干,但即使這樣也求不到富貴,那就去干自己喜歡乾的事情好了,照樣開心。現在的人啊,不知怎麼回事,一方面疾呼就業難,一方面出現用工荒,人們想掙錢,又不想干苦累臟笨重的活兒,偶遇公招,千人爭過獨木橋,過不去就當「啃老族」。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貴族是否能學學孔老夫子的心態,放下架子,從高處著眼,從低處著手,進可攻,退可守,啥時都遊刃有餘,富貴了更好,不富貴也開心,豈不是一條很好的人生之路?

之十三

  子之所慎:齊、戰、疾。  【注釋】  齊:同齋,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葷,不飲酒,不與妻妾同寢,整潔身心,表示虔誠之心,這叫做齋戒。  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古代齊與齋同義,清心寡欲謂之齋,古人在舉行國家大典或祭天地祖宗的時候,先要齋戒?現代的說法,就是凈化心靈,清除一切雜念,去除過多的慾望,對所要祭祀的對象懷有最真誠的敬意,想像中如同它就存在於自己眼前一樣,所以孔子非常重視「齋」。對於戰爭,因為孔子身處亂世深知戰爭的危害,特別是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給人類文明成果帶來的破壞,所以他不輕言戰爭。關於疾病,他非常注意自己身體健康,重視對疾病的治理,同時也非常關心他人的疾患與健康情況?所以,這一章說,齋、戰、疾是孔子特別謹慎對待的事,這其實也是現代人應該特別謹慎對待的。  戰爭與疾病,向來是給人類造成災害最多的兩大因素。所以,在外交事務中,我們歷來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絕不輕言戰爭,以免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和災難。在經歷了「薩斯」肆虐的考驗之後,疾控中心相繼成立,預示著我們國家已經把疾病的防治工作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那種不堪瘟神肆虐的悲劇將不會重演。

之十四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注釋】  《韶》:舜時古樂曲名。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韶樂,史稱舜樂,為上古舜帝之樂,是一種集詩、樂、舞為一體的綜合古典藝術。《韶》入齊後,在齊國「因俗簡禮」的基本國策影響下,適應當地民情民風習慣,吸收當地藝術營養,從內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豐富、演變,從而更增強了表現力,更貼近了東夷傳統樂舞,展現了新的風貌。孔子本來就對音樂很有研究,音樂鑒賞能力也很強,他聽了《韶》樂以後,在很長時間內品嘗不出肉的滋味,這當然是一種形容的說法,但他欣賞古樂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也說明了他在音樂方面的高深造詣。  在批林批孔那陣兒,人們時常把「三月不知肉味」與「克己復禮」聯系在一起大批而特批。因為《韶》曾為舜帝登基大典之樂,是古樂,聽古樂而癡迷得長時間不知肉味,加之孔子力主恢復周禮,於是,把癡迷韶樂與「克己復禮」相提並論,在政治掛帥,無限上綱的年代,你不得不佩服人們的政治敏感和聯想能力!在今天看來,孔子癡迷韶樂,就象中老年人喜歡戲曲,年輕人喜歡唱歌跳街舞一樣,愛則所愛,好則所好,都不值得大驚小怪。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當代人無論愛好戲曲、歌舞,還是喜歡詩詞歌賦,缺乏的恰恰是孔子的那種「三月不知肉味」的精神。

之十五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注釋】  為:這里是幫助的意思。  衛君:衛出公輒,是衛靈公的孫子。公元前492年--前481年在位。他的父親因謀殺南子而被衛靈公驅逐出國。靈公死後,輒被立為國君,其父回國與他爭位。  諾:答應的說法。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於是就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麼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衛國國君輒即位後,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要立次子叔齊作繼位人,叔齊卻不從。孤竹君死後,兄弟互相推讓,先後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兩人曾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後,兄弟兩人恥食周粟,逃到首陽山,共采蕨薇以充饑,結果雙雙餓死在首陽山下。封建社會把他兩當作抱節守志的典範。這里,孔子贊揚伯夷、叔齊,而對衛父子爭奪王位極為不滿。這就是孔子,死也不會違背仁,不會違背自己的道。衛君父子爭位,反目成仇,孔子會幫助這樣的人嗎?如果幫了,那不是助紂為虐嗎?因此,子貢推斷孔子不會幫助衛君。所以子貢說:「夫子不為也。」  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為了名利和地位,往往用盡無限計謀,使盡百般巧詐。百姓面前正襟危坐,象神一樣讓人敬畏;同僚之間相互傾軋,象鬼一樣勾心鬥角;見了上司逢迎巴結,象狗一樣搖尾乞憐。尚若孔子在世,定然是「夫子不為也」。

之十六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注釋】  飯疏食,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  在孔子看來,「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有志向的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這種視錢財如糞土,視富貴如浮雲的認識充分顯現了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並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對於我們所處的時代來說,這種認識已受到了相當強烈的沖擊。雖然人們也常常說「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多少都有一些勉強的成分在內,甚至有「狐貍吃不到葡萄 說葡萄酸」的嫌疑。有一首歌叫《女人是老虎》,唱道「小和尚出門去化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見了千萬要躲開······」最後,小和尚納悶:老虎為什麼不吃人,模樣還真可愛,師傅呀,怪怪怪!老虎已闖進我的心裡來。從那些落馬官員的犯罪軌跡里發現,他們也曾經說「錢財如糞土,富貴如浮雲」,可一旦條件成熟,他們就吃起糞土來津津有味,做起浮雲來飄然自得。真如小和尚的話:怪怪怪!話又說回來,吃了糞土壞了腸胃,必然要導致嘔吐,做了浮雲風吹雲散,到頭來是名利皆空。因此,孔子句「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話,值得我們反復咀嚼。

之十七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注釋】  加:這里通「假」字,給予的意思。  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書。  孔子說:「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易》和「知天命」聯系在一起。他主張認真研究《易》,自己又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這表明孔子活到老、學到老的刻苦鉆研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生活中,人們會常說「假如我再年輕20歲,我會怎麼著怎麼著」,這是我們平常人因某些事情沒做好而為自己找的托辭,與聖人「加我數年」不屬於一個概念。孔子說這話的時候,大概已是風燭殘年了,但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學習易經,即使是這樣,他仍舊有遺憾,感到自己如果「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我們何不抓住生命賜給我們的每一天,不給自己遺憾的機會,把該學的學好,把該做的做好,從而不斷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和實踐能力,在大大小小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我們也可以微笑地說:我無愧於自己的生命!

之十八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注釋】  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陜西地區,以陜西語音為標準音的周王朝的官話,在當時被稱作「雅言」。孔子平時談話時用魯國的方言,但在誦讀《詩》、《書》和贊禮時,則以當時陜西語音為準。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雅言,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當時的普通話,孔子在誦讀《詩》、《書》和贊禮時用雅言,可謂是推廣普通話的先驅了。  現在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音規范的全中國大眾通用語言。由於歷史的地理的諸方面的因素,泱泱九百六十萬國土的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化特色,而普通話的語言範本作用,使不同地域的人們有了統一的通用語言。現在,無論是是談生意或是做其他方面的的交流,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普通話,否則,因語言的障礙使人無法勾通。某地一位科級幹部跑部協調過一場重大的文娛活動之後,對講普通話感觸頗深,在總結大會上,一激動就說「不會講普通話就什麼事也辦不成!」不料領導最後講話時說:「我不會講普通話,但我會為老百姓辦實事!」臺下一片嘩然,隨後,科級幹部的話被當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現在想想那科級幹部的話雖然說得過了點,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那畢竟也是人家的切身體會。看看人家孔子2000多年前就知道運用雅言,我們推廣使用普通話還有什麼不可思議嗎?  我們要會為老百姓辦實事,也需要學會講普通話!

之十九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注釋】  葉公:葉,音shè。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雲爾:雲,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提起葉公,不禁讓人想起「葉公好龍」的典故。說的是葉公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這個典故據說是葉公政敵的後人故意貶低葉公而編的故事,葉公實際上是戰績輝煌、樂善好施的歷史人物。這里他想問問孔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也許在他看來,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而自己一生致力於做學問,卻仕途不暢,周遊列國無人重用,猶如喪家之犬,後雖然回到魯國也終未復出,加之老年喪子,想必此人很可能精神崩潰,陷於絕望。因此,便向子路作一打聽。子路也許看透了葉公的心思,要說老師很有道德修養和學問吧?又怕葉公恥笑:他不是說「學而優則仕」嗎?怎麼老弄不來個一官半職?說老師不怎麼樣吧?又不是學生該說的話,師道尊嚴吶!所以就乾脆不予理睬。不料,孔子得知後有些溫怒地埋怨:你咋不對他說我很發憤用功,也很快樂,都快得勁兒死了。言外之意是說:想看我的笑話,沒門兒!  以上都是意撰,沒有歷史依據。不過,現實生活中,若有人向你打聽某個人,你還真的應該想想再說,切不可竹筒子倒豆子——直來直去。須知現代社會,人與人關系復雜,弄不好就會弄得很尷尬。再者,對同一個人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覺,不同的砝碼,你認為好,他人不一定也認為好,如果你說某某某真的是好人品、好德行,那人給你來個「某某某算個球」!你不是自討沒趣?假如你在酒桌上趁著酒興大放厥詞,說些某某某不是人之類的話,不料你對面坐的就是某某某的小舅子,酒後管叫你後悔一輩子。因此,當有人問起某人如何時,如果那人有德無才,你就說那人是個實誠人。如果那人有才無德,你就說那人腦子很管用,口才特別棒。如果那人既無才又無德,你就說那人還算可以,人嘛!哪能十全十美哩!如果那人有德有才,有口皆碑,你就可以象子路一樣啥都不用說,或者說那人嘛,大家都知道就不用我說啦!

之二十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在孔子的觀念當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在於他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這是他總結自己學習與修養的主要特點。他這么說,是為了鼓勵他的學生發憤努力,成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在當今社會上,許多人也深知「人非生而知之者」,然「好古」者並非人人皆能,且多數人認為「好古」乃是做學問人的事情,與己無關。於是,他們就視傳統文化為老古董,把熱愛傳統文化的人看做神經病,他們才是摒棄封建禮教、活在當下的佼佼者。然而,也就是這些佼佼者,由於缺乏傳統的道德修養,正在上演著一個個不忠不孝的家庭悲劇和一出出道德淪喪的社會悲劇,只要你留心觀看河南電視臺8頻道每天播出的大調解節目,你會發現,那簡直是一撥撥沒有傳統道德修養的人,在演繹著一場場人間丑劇撕開來讓你看。每與此,我都在浮想現在真的是人心不古了。  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以前,對於我們來說當屬古人了。時下,我們提倡建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機關、學習型家庭,做學習型人才。好學必好古,因為過去走過的路畢竟有很多經驗可以供我們總結,有好多教訓值得我們借鑒。好古,好學,好借鑒,是我們老祖宗立下的傳統,我們該理直氣壯地發揚光大。孔子一直坦言:如果我還有點知識的話,那是我「好古」、孜孜以求得來的。我們今人若能在學習中繼承和發揚老祖宗的傳統美德,那些家庭中的不忠不孝和社會上的坑蒙拐騙的行為當是越來越少。

之二十一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追蹤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的原因,不得不了解孔子所處的社會環境,春秋亂世,西周以來的一系列古法、禮儀都被打破,整個華夏大地陷入長時間的戰亂,在那些想參與爭霸的諸侯當中,很多人為了證明天子君權的旁落,為了證明自己的霸業,經常搞出些怪異之事,並崇尚武力爭霸,許多諸侯國出現大量的叛亂、爭權奪利之事,諸侯們也不再崇尚禮儀,而是對鬼神之事非常感興趣,這些被稱為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面對這些現象,孔子一直以來都是嗤之以鼻的,他一直都推崇「仁德」,希望能恢復古法,因此他從來不談論怪異的事,從來不給諸侯推薦武力爭霸的計策,從來不參與叛亂,也不讓弟子們參與叛亂,自己從來都是「敬鬼神而遠之」。  要說「怪力亂神」,歷來都是公眾感興趣的話題,上個世紀「文革」期間,「破四舊」(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破得連帶有「怪力亂神」嫌疑的小人書也沒有了,大本頭就更不用提了,於是,人們愈發對妖魔鬼怪感到好奇,飼養室里侃大山聽得最多的就是大人們所了解的《三國》、《水滸》、《聊齋》里的「怪力亂神」故事。現在開放了,不少大眾傳媒在利益的驅動之下,針對公眾對怪力亂神的興趣,通常遠大於對仁義道德的興趣這種心理,時常傳播庸俗、膚淺,顯示出享樂傾向和游戲特徵的文娛節目,使大眾文化趨於媚俗低級。試想,孔子生活在那樣的亂世,還不談論「怪力亂神」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如果崇尚那些低級的媚俗文化,豈不是真的開了歷史的倒車?

之二十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一句名言,給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指出了一條重要的原則——虛心向別人學習,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的缺點引以為戒。進而做到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以使自己有一個好的人緣。  現實生活中,對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說起來都能侃侃而談,實際做起來就應另當別論了,由於人們修養水平的不同,其表現千差萬別,有的甚至令人匪夷所思。有的人總是看到自己的優點,習慣於為他人之師,亦即「三人行,吾必為師焉」;有的人看別人從來不看優點,兩眼緊盯別人的缺點和不足,你就是一塊玉,只要經他的火眼金睛一瞥,準能找出瑕疵來,在他眼裡是「洪洞縣里無好人」;有的人愛與人比,常常拿自己的優點比別人的缺點,越比心裡越不平衡;有的人不是見賢思齊,而是見賢思疾,一旦發現別人比自己強,就千方百計把人家整下去,直至整死而後快。等等,等等,總之就是寬以待己,嚴以責人,懷這種心態的同胞,若能學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個至理名言,想必一定會善莫大焉!

之二十三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注釋】  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後代。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桓魋聽說以後,帶兵要去害孔子。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他認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其實,孔子說這話是為自己壯膽的,試想,一個主管軍政的大司馬,要殺一個人豈不如同割蔥一樣簡單,問題是那桓魋要殺孔子不是多麼光明正大的事,加之孔子當時的名氣,使其欲殺又不能直接下手,於是,想通過砍樹來間接殺害孔子,即使殺不了也算是給孔子一個警告。那麼,桓魋為何要加害孔子呢?據《孔子家語》卷十記載:孔子在宋,見桓魋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朽之速愈。」石槨,就是石頭打造的棺材套子。打造了三年還沒有完成,可見精巧難制到了何種地步。而且,當時桓魋還不到五十歲,身體也健壯,竟然就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為自己的身後之事作準備。孔子見狀就咒桓魋「死了還不如早點腐爛」。桓魋當然是對孔子恨之入骨,加之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倡導仁政、尊王重道,強公抑私,嚴重影響著桓魋等貴族們的既得利益,殺掉孔子無疑是拔掉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也算是孔子命大,在學生的掩護下逃脫了,於是也就有了孔子的這段話。  從桓魋殺害孔子的手段來看,可謂是笨之又笨,如果他們都是現代人,那桓魋很本就不用出面,孔子或遇車禍、或溺水身亡,早就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即便沒有如此,也早已被立案審查了,因為孔子在魯國當過三年官,查是否有索賄受賄行為、是否有失職瀆職行為、是否存在財產來歷不明現象,是否發過反動言論等等,最後就是治不了死罪,也給其弄個活罪難免。

之二十四

  子曰:「二三子(1)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釋】  二三子:這里指孔子的學生們。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乾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民間有一句俗話叫「留一手」,是說師父教徒弟技藝時不全授,留一點看家本事以免徒弟出師後斷了自己的後路,據說這是從老虎跟貓學藝的故事中受到的啟發,老虎拜貓為師,學成歸山自立為王,再見到貓時,欲食之,貓爬上樹曰:虧得我留了這一招沒教你,否則,吾命休矣!基於此,孔子的那些弟子們不免私下嘀咕:老師肯定跟咱們留著一手,沒有把他所知道的東西全教給咱們。於是,便有了孔子的這段表白,常人叫賭咒,即誰要是有所保留了叫咋咋著他!  從孔子的這段話中,我感到他說的很實在,因為教人做學問的老師,可以說都是掏心掏肺地教,唯恐自己的學生學不好。回顧我的求學經歷,教過我的老師可以說都是傾其所識。由於自己入學較晚,無緣進入公辦高中學習,求教於一所村辦高中,學校的層次雖然不高,但那裡的老師全身心投入教學的精神,卻成了我永遠抹不掉的記憶。有一個叫耿遂華的老師,當時教我們地理,課堂上是老師,課下我們是朋友,無話不談,談得最多的是山南海北、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識。參加高考的結果,我的總成績雖然不理想,但地理單科在全市比較靠前。耿老師後來也由民師考入了一所師范院校,畢業後到市一高(中)任教並成為一高的骨幹教師。由此,我感到孔子說的是實在話,因為我對此深有感觸。

之二十五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注釋】  文:文獻、古籍等。  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  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這里反映出孔子的教學宗旨,就是「文行忠信」。  「文」,就是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鍥而不舍,探求真知,做到日有所學,日有所思,日有所獲。少了「文」,沒有知識的積累、文化的熏陶,「質過文則野」,達不到彬彬君子的境界。  「行」,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德行,孝敬父母,舉止文明。並根據自身實際 確立奮斗目標,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做到堅持不懈,善始善終。少了行,光說不練,「巧言令色鮮矣仁」。  「忠」,就是要忠誠待人 ,忠於職守,能夠出色完成自己承擔的每項任務。少了忠,本事再好,就是不幹正事,好像秦檜,為後世所唾棄。  「信」就是要為人誠實,不弄虛作假,不糊弄他人。做到言行一 致,信守諾言。 少了「信」,人就沒有立身之地,即所謂「民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  以上四個方面的互相補充構成一個完整的人格,任何一方面都能不可或缺。少了任何一樣,所形成的人格都是缺損的。  眼下的教育,本人不曾從教,不敢過多評論。兒子今年大學畢業,學的工科,咱不懂,只知道從高中到大學的表現,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當代「憤青」。大學畢業逛書店,帶回來一摞《論語》、《莊子》、《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方面的書,問起緣由,說這些知識還是上中學時學了一點,讀本科就沒有這些課,畢業了,學一點。由此,我似乎意識到了造成當代青年人格不健全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啊!

之二十六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注釋】  斯:就。  恆:指恆心。  約:窮困。  泰:這里是奢侈的意思。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於有恆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對於春秋末期社會「禮崩樂亂」的狀況,孔子似乎感到了一種絕望,因為他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難以找到他觀念中的「聖人」、「善人」,而那些「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卻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看到「君子」、「有恆者」,也就心滿意足了。  在現實生活中,只要你稍微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虛而為盈,約而為泰」者仍大有人在。有一個叫岳豐奇的人,是我小學時的同學,十幾歲初中輟學「接班」當了工人,要說人家也是孰業有專攻,雖然學習不行,但善於公關,靠著一跑二送三認親,文憑越來越高,年齡越來越小,嘿!一不留神成了某職能局局長。人家岳局長那辦公室整得,三面都是書櫃,櫃櫃擺滿經典,可謂滿屋布散發香之氣,盡管大多成套的書籍從來就沒有拆過封!也許有人會問這人水平咋樣啊?這樣跟您比喻吧,看裝束打扮和擺設,就象一杯泡好的頂級毛尖茶,一開口說話,給你的感覺連涼白開也不如。過去只知道說這種人叫華而不實,今學《論語》方知叫「虛而為盈」更為貼切。但不管怎麼叫,人家反正是局長,就連我的老婆都羨慕人家,常常拿岳局長來刺激我:「看看人家岳豐奇,初中生咋啦?確確搗搗,吃得傻飽,你大學生又咋著?干板直正,餓得頭疼!」好在是這岳局長一陣風光之後,因經濟問題被判服刑去了,要不然我非弄到離婚不可。  「約而為泰」,用農村話說叫「打腫臉充胖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人的生活還都不富裕,農村人吃飯都愛端到街上扎堆邊吃飯邊聊天,起名叫「飯市兒」,住在一條街上的人誰家吃啥飯都一清二楚。有一個叫曹二學的人,家裡窮得叮當響,忽然有一天在飯市兒上拿出來烙饃卷了一塊肥肉,為了顯示那饃里有肉,咬一口饃,把那肥肉往下擠一擠,不料,一走神兒那塊肥肉掉在沙土窩里,他大叫一聲:「摔死你個兔孫哩!」話音未落,一隻小狗叼起那塊肥肉就跑。此後,這事兒就成了鄉親們談論「打腫臉充胖子」的典型笑話。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可「約而為泰」的升級版比生活水平升得更高,央視《法律講堂》講了一則這樣的案例:某青年長得風流倜儻,但游手好閑,本出身於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卻到處顯擺自己是高幹子弟,某國稅分局局長,騙錢騙色,騙得許多女青年深信不疑,真可謂比約而為泰還約而為泰!  以上說的都是個案,其實,生活中有的人內在本來空虛得很,可是還非常自滿,自認為是。凡是過分傲慢的人,他的下意識中,一定有很重的自卑感。要原諒他的傲慢,因為他「虛而為盈」。對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也要原諒他,因為他之所以把自己的臉打腫來充胖子,是害怕別人瞧不起他。當然,由此而走向犯罪的,當不可原諒。

之二十七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注釋】  綱:大繩。這里作動詞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繩,在大繩上系許多魚鉤來釣魚,叫綱。  弋:音yì,用帶繩子的箭來射鳥。  宿:指歸巢歇宿的鳥兒。  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這里咋看起來是說孔子的休閑娛樂活動,好像不捕魚,不晚上射鳥是不忍殺生,表示愛動物之心。其實,透過現象看本質,裡面蘊含的是身份的象徵。在西周時期,由於奴隸主貴族完全剝奪奴隸與下民的勞動力,生活過得非常奢侈,於是,除了講究政治行為的禮節外,生活上的行為舉止與吃、穿、玩也都以不同規格來劃分,以不同的等級來體現高低貴賤,如不按規定做就視為違反「禮」。眾所周知,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被傳為千古佳話,這種垂釣被視為上等人的一種娛樂活動。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用網捕魚),那是賤役下民的事,因為他們要以捕魚來維持生計。同樣只用箭射飛行中的鳥也是上等貴族們的一種娛樂活動,而只有那食不果腹的下等人才會去晚上把鳥窩里的鳥也捉來充饑。基於此,孔子作為貴族,又是「克己復禮」的模範,當然不會違反周禮去做那些下等人才幹的事情。  在官本位依然存在的當今社會,等級觀念都不用「禮」來區分了,而是用「規定」來進行規范了。諸如什麼級別住什麼樣的房,坐什麼樣的車,每月可以花多少錢等等,一清二楚,不可越「規」。娛樂活動雖未明文規定哪一等人準許玩啥,但從引入市場經濟中的價值杠桿,就自然把人給分成三六九等了。就說球類活動吧!無論是玩籃球、足球、乒乓球,或其它什麼球,都是球,看看你的玩法就應該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層次了。山裡的孩子拿著自製的木板,在用土坯壘成的乒乓球臺旁打得津津有味的時候,那些「高爾夫」愛好者正懷揣幾十萬元一張的會員卡在高爾夫球場玩著追球的樂趣,盡管那一竿子打出去就可以建一所希望小學,但那種玩法是當代貴族的象徵,希望不希望的管他們屁事!老百姓一輩子也進不了那種球場的大門,有的甚至不知「高爾夫」為何物,還以為是姓高的兒子叫「夫」吶!  至此,孔子不網魚、不射宿鳥就更好理解了,你讓他去干這些事,就象拉著打高爾夫的人到土臺子前去托乒乓球,他會幹嘛!

之二十八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孔子不否認「生而知之」,但他認為自己不是這樣的人,他多次談到他的成績得益於虛心好學。正因為如此,孔子對於不懂裝懂、誇誇其談的行為深惡痛絕。這里又特別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該多聞、多見,努力學習,並以為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象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尚且把自己納入次一等智慧的人群,可謂是一種謙卑的心態,由此令余想起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的名言:「 真正的學者就象田野上的麥穗。麥穗空癟的時候,它總是長得很挺,高傲地昂著頭;麥穗飽滿而成熟的時候,它總是表現得溫順的樣子,低垂著腦袋。」生活中,有一個把自己的書屋起名為「醉翁齋」的齋主,前些年,一方面拚命地工作,一方面湊空練書法,可謂是狂草楷隸行無所不能,沒少題字送人。後來退休了,當他靜下心來專攻書法的時候,越來越感到自己膚淺,恨不得把送出去的字統統收回來付之一炬。確有點象法國數學家笛卡爾說過的話:「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可見,知識越是增加,「無知感」越是強烈,這也許是有成就之人的普遍體會。而那些「不知而作之者」,往往還自以為是,誇誇其談,印度詩人泰戈爾在他的《飛鳥集》中為這種人畫了這樣一幅像:「青煙對天空誇口,灰燼對大地誇口,都以為它們是火的兄弟。」  學習這段話,我們更應該懂得學無止境,只有這樣,才能看到自己無知的一面,進而促使自己多聞、多見,努力學習。

之二十九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注釋】  互鄉:地名,具體所在已無可考。  與:贊許。  進、退:一說進步、退步;一說進見請教,退出以後的作為。  潔己:潔身自好,努力修養,成為有德之人。  不保其往:保,一說擔保,一說保守。往,一說過去,一說將來。  互鄉這個地方的人是很難溝通的,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弟子們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孔子時常向各地的人們宣傳他的思想主張。但在互鄉這個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孔子「誨人不倦」的態度,而且他認為不應死抓著過去的錯誤不放。  學習這段話,我們應從中受到這樣的啟示,那就是在當今社會,要繼承和發揚孔子「誨人不倦,勸人向善」的精神,做好「兩勞人員」(勞動改造和勞動教養人員)的社會安置工作。上個世紀改革開放初期,曾經一度盛行「打開監獄找能人」,原因是有一些「投機倒把」的能人被繩之以法了。現在不一樣了,被勞動改造和勞動教養的人員,都是因犯罪而獲刑或勞教,回歸社會後易於受歧視,特別是在目前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一些回歸人員常常因失落而重新犯罪,且犯罪手段是花樣翻新。有人調侃:監獄就象一所特殊學校,一毒進去,出來則五毒俱全。如果我們都能象孔子一樣胸懷仁愛之心,「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在就業、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一視同仁,人際關系就會多一份和諧,社會將會充滿溫馨。

之三十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從孔子的言論來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只要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追求,不斷地自我完善,就可以達到「仁」的境界,成為真正的「仁」人。  人們常常運用一句祝願的話「心想事成」,如果你連想都不想,那來的什麼事成?「我欲仁,斯仁至矣」,首先,你必須想成為仁人,你才會照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從哲學意義上講,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這些事情我幹不了」,也許他真的幹不了,那是其能力所致,但多數情況是他不想干,或不願意去干。如果你把一件事情交給一個壓根兒就不想乾的人去干,那事情肯定干不好,「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因為他不欲仁,怎麼會達到仁的境界?

之三十一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  陳司敗:陳國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詳,也有人說是齊國大夫,姓陳名司敗。  昭公:魯國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昭」是謚號。  揖:做揖,行拱手禮。  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30歲。  黨:偏袒、包庇的意思。  取:同娶。  為同姓: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周禮規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  吳孟子:魯昭公夫人。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稱為吳孟子,而不稱吳姬。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孔子出來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魯昭公娶同姓女為夫人,違反了禮的規定,而孔子卻說他懂禮。這表明孔子的確在為魯昭公袒護,即「為尊者諱」。孔子以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為最高原則,所以他自身出現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事實上,他已經承認偏袒魯昭公是自己的過錯,只是無法解決這個矛盾而已。  孔子以自嘲的方式,為國君的違禮行為攬過,維護了國君的面子,這一點還是應當借鑒的。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人問你:「您單位里的領導咋樣啊?」你明知道領導養有小三,你能說領導是個扯淡貨嗎?你就是再違心也得說「俺那領導人好,沒啥可說的!」維護領導的面子,也是維護單位和你個人的面子。當然,我不是主張人都去為虎作倀,僅只是就面子而言,以免把自己弄到尷尬的境地。試想,如果問你的人是你領導的親戚朋友,你說領導「扯淡」,那你就真的「扯淡」了。也許,這就是《增廣賢文》上說的「見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的道理所在吧!

之三十二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子與人歌,有人以為孔子善歌,反復吟唱,讓別人跟著學,體現著孔子誨人不倦的精神;有人認為孔子聽別人唱歌唱得好,讓人反復唱,自己跟著唱,體現著孔子虛心好學的精神。  竊以為,古時候的「歌」並非是現代意義上的卡啦OK,歌應該涵蓋詩、樂、舞於一體,於是,這段話就可以這樣理解:孔子與人一起欣賞詩樂歌舞,看到精彩處,要求反復詠唱,自己也在一旁詠詩而和之。  現代的歌就是歌,詩、樂、舞都各自獨立成為一門藝術了。於是就誕生了卡啦OK,最初,在大大小小的飯店裡,都設有卡啦OK舞廳,客人吃過飯之後,都習慣到舞廳里吼一陣兒,然後再跳上幾曲。現在,大一點的舞廳沒了,歌廳也孰業專攻改練歌房了。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在歌舞廳或是在練歌房,那些唱得好的、掌聲最熱烈、伴舞最激情的,必定是領導,因為只有領導是最棒的,盡管那歌唱得跟殺豬似的!人們也許是從孔子那裡得到了啟示,凡領導唱歌,「必使反之」,只是不敢和之。因為你和著領導唱歌,你唱的好了,領導沒面子,你唱的不好,領導嫌丟人。因此,每逢領導唱歌,「必使反之」者多多,「而後和之」者少有。

之三十三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注釋】  莫:約摸、大概、差不多。  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這是孔子的謙虛話,也是老實話。從孔子在文學以及各方面的成就看,可謂是是達到了頂峰,但他自己並沒有認為自己了不起。也就是說孔子在文化方面已經站在了頂峰,卻總覺得自己很平凡,而且還特別小心,覺得自己懂得太有限,不敢以此為足。他說自己在書本知識方面和別人差不多,在身體力行方面,還沒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從這里可以看出來,孔子一是謙卑,二是希望自己和學生們盡可能地從實際能力方面再作努力。  學習這段話,使我對什麼才是「大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某市領導要接待一位大畫家,要求當地文化局長全程陪同。那畫家自稱是徐悲鴻大師的再傳弟子,善畫馬,給某領導現場畫了一匹駿馬。領導拍手恭維「真是大師啊!瞧這馬畫得活靈活現!」當即責成文化局長一定要好好裝裱珍藏,說這一幅畫價值上百萬啊!文化局長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待精心裝裱後,恭恭敬敬地遞到領導面前,不料那領導不屑一顧地說:「不用給我了,看畫那像啥,跟一頭驢似的!」這里,且不說那領導欣賞水平如何,但就說那像頭驢的話,若讓作者聽到足以使其撞墻自殺!由此,我以為追求藝術也好,做其他什麼事情也罷,把自己的手藝練好,把要做的事情做好最為重要,不要拿自己那虛偽的包裝諸如「親傳弟子」、「關門弟子」、「入室弟子」、「再傳弟子」、「多少代玄孫」等等去炫耀。須知真正的大家,是人家孔夫子那樣的謙卑的人。

之三十四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注釋】  抑:折的語氣詞,「只不過是」的意思。  為之:指聖與仁。  雲爾:這樣說。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不過(向聖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孔子一貫身體力行和宣傳弘揚為仁之道,卻一再表示自己不夠仁人的資格,竊以為原因有三:一是把謙遜當作君子的重要風范,二是把虛心好學當作君子的重要標志,三是把「克己復禮」當作君子的最高目標。這里又一次說起了聖與仁,孔子說自己不敢當,但朝這個方向努力,他會不厭其煩地去做,而同時,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誨別人。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與不仁,其基礎在於好學不好學,而學又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重在能行。  最近河南衛視直播的兩期《梨園春》少兒擂主選拔賽,在決定進入年終總決賽的人選時參考了選手們「德」的表現,我覺得導向很好。按照比賽規定,每期獲得分數最高的兩位選手直接晉級年終總決賽,然後評委在其他選手中推選一位也直接進入總決賽。上一期評委們推選了一位被評為當地小孝星的女該 ,這一期又推選了一位被評為全國德育標兵的女孩,評委龐曉戈還專門闡述了推選理由,那就是在教孩子們學藝的同時,還要重視德的培養。藝無止境,德同樣無止境,如果你聽到有人吹噓自己的德行至高無上,你就要觀察這人肯定是個缺德的傢伙。因為真正德行高的人象人家孔夫子,總認為自己做得很不夠,從來沒有標榜過。

之三十五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注釋】  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嚴重。  請禱:向鬼神請求和禱告,即祈禱。  有諸:諸,「之於」的合音。意為:有這樣的事嗎。  《誄》:音lěi,祈禱文。  神祗:祗:音qí,古代稱天神為神,地神為祗。  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為他祈禱,孔子對此舉並不加以反對,而且說自己已經祈禱很久了,但病情卻未見好轉,在他看來祈禱是對天地鬼神的敬意,對於治病沒有任何意義。  人有了病不求醫問藥,而求神祈禱,還真的就是封建迷信。小的時候,一旦有人感冒發燒,渾身打顫,就被疑為鬼神纏身,大人們往往拿起患者的上衣在豆桿或麥秸火上面來回熏烤,嘴裡念念有詞,然後將熱衣服披在患者身上,是為驅邪治病。我沒見過有就此而好起來的病人,見到的是病人的病情越來越重,還被說成是在某地方碰到鬼了,此鬼非常難纏驅不走。現在看來,真的是愚昧透頂啊!  敬鬼神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天地祖先的敬意,使自己更加謹慎小心地做事,而不是求鬼神保佑、偏袒自己,否則,神鬼豈不都成了貪官?還有何公正可言?如果說只要祭拜得多,或誰的祭品上得多,就可以得到更多得福祿保佑的話,那整天求神拜佛就足夠了,還用得著工作學習嗎?

之三十六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注釋】  孫:同遜,恭順。不孫,即為不順,這里的意思是「越禮」。  固:簡陋、鄙陋。這里是寒酸的意思。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越禮,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越禮,寧可寒酸」。  這句話反映了孔子安貧樂道的立場,春秋時代各諸侯、大夫等都極為奢侈豪華,他們的生活享樂標準和禮儀規模都與周天子沒有區別,這在孔子看來,都是越禮、違禮的行為。盡管節儉就會讓人感到寒酸,但與其越禮,則寧可寒酸,以維護禮的尊嚴。在孔子看來,勤儉樸素能看出一個人的志向和操守,也能看出其為官之德。這也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正統思想。  2011年12月5日,網上披露一則這樣的消息:一對身家上千萬的湖南夫婦,駕車200多公里到祖墳拜祭,喝下農藥相擁自殺。死者劉輝斌夫婦自殺約兩個月後,腐爛的屍體才被事發地的村民發現。劉輝斌17歲便到株洲的一家國營企業工作,隨後成為該企業某分廠的副廠長,屬於副處級幹部。2002年前後,劉輝斌辭職下海經商,開了一家經營硬質合金的工廠。生意好時家產上千萬。其子劉昌妙在10歲之前,就被送到廣州一家足球學校練球。後來以體育生的身份,考入華中師范大學。畢業後,劉昌妙一直跟著父親做生意。劉昌妙過慣了富二代的奢侈生活,劉輝斌投資120萬元開了家飯店讓兒子經營,三個月便被兒子轉讓揮霍一空,劉昌妙還在網上賭球欠下幾百萬賭債,劉輝斌的企業和房產也因此被貼滿了法院的封條。最終,夫婦憤懣自殺,兒子下落不明。看來,奢侈不僅僅是越禮,而是更大的犯罪啊!人啊,真的是「成由勤儉敗由奢」!

之三十七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注釋】  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  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孔子認為,作為君子,就應當光明磊落,不憂不懼,具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於是,就把那種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陷於憂懼之中,心緒不寧的人叫做小人。  在生活中,作為君子不要輕易與小人斗氣。曾國藩說過:「君子和小人斗氣,小人必定得勝」,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 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 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 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 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 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 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惡; 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 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顧已私; 君子顧及臉面,小人不計影響; 君子老實做事,小人弄虛做假; 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 君子適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 君子溫和如三春暖風,小人陰險如冬日嚴霜······總之,君子不怕小人但常遭小人暗算,小人懼怕君子卻總要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這是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的腥風血雨留給我們的忠告。  但現實生活中,就是有那麼一些不信邪者,最近網上炒得比較熱的湖南省張家界市城管局副局長龔厚欽當屬典型。龔厚欽1968年2月出生於桑植縣陳家河農民家庭,1988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擔任過派出所民警、特警隊隊長等。曾獲獎章14枚,連續三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稱號,曾被評為「全省勤政廉政先進個人」,「湖南省先進工作者」,「湖南十大傑出青年」,「湖南十大傑出民警」。龔厚欽參加了張家界市政法系統處級領導公選,於2001年初參與組建張家界市城管局,後任黨組成員、副局長。令許多人不解的是,他放著好好的仕途不去發展,最近卻實名制舉報該市市長夫婦染指當地重大工程招標等問題,先是告到省紀委,後來乾脆在網上實名舉報,頃刻在湖南官場引發了轟動。實名舉報後龔厚欽成名了,但也有代價——如今同事見了他都不敢當面打招呼,在湖南官場他顯然成了「異類」。經濟上,他準備賣掉在張家界的房子,以備「長期作戰」。  案子尚在調查之中,勝負難料。但就龔厚欽敢於以卵擊石的精神是可嘉的,同時,其前途和命運也是令人擔憂的。這事如果發生在某些地方,下級敢告上級,早被整進去了。龔厚欽還在上班,也許他有頭上的那些光環為他壯膽,也許是靠公考弄來個一官半職,不需要向誰感恩戴德,也許自己就是兩袖清風、一身正氣,令上司看著頭疼。不然,哪來頂著「異類」的壓力,賣掉房子以備「長期作戰」的勇氣?至此看,龔厚欽之胸懷是坦蕩的,但願能夠「心底無私天地寬」!

之三十八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這是孔子的弟子們對老師儀態氣質的描述。孔子認為人有各種欲與情,這是順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與欲求,都必須合乎「中和」的原則。溫婉和藹固然好,但過分了,易流於軟弱、隨意,孔子用嚴肅莊重來糾正調和。一般人講究威嚴,但往往失之於暴戾,使人難以接近,而孔子能達到「威而不猛」,既讓人感到平易近人,又不能大意妄為。待人接物要時時懷有恭敬之心,但恭常近於不安,孔子又用身心的安泰舒展來糾正和調節。正因為孔子用中庸之道、中和之氣來調節身心,所以他表現出來的是剛柔相濟、恰到好處的修養氣質。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們的稟賦不同,出身、生長的環境不同,受教育的程度方式不同,使得人們的德性表現都有偏頗之處。有的人「溫」,可謂溫文爾雅,溫得沒有一點脾氣,顯得非常窩囊,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己的主見,任人擺布;有的人「歷」,肩膀上馱著一副冰冷的面孔,活潑不足,嚴肅有餘,千金難買一笑;有的人「威」,總擺著一副居高臨下的架勢,給人一種陰森恐怖之感;有的人「猛」,幹啥事都聞風而起,猛若張飛,從來不愛動腦子;有的人「恭」,莊重謙遜有禮貌,但有時對人畢恭畢敬得近乎巴結,在人面前弄得跟孫子似的;有的人「安」,不管東西南北風,我自安然不動,保持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心態,悠然自得。而真正能夠象孔子那樣達到中和即剛柔相濟、恰到好處的人,確實不多見,難怪人家孔子被稱為「聖人」。  眼下人們氣質修養上的偏頗,真的難壞了我們的組織部門。組織部門每每選配班子的時候,總是要把每個幹部的氣質類型反復甄別後,再進行什麼「剛中柔,柔中剛」之類的搭配。否則,就有可能「將熊熊一窩」。  孔子的修養境界很值得我們深思,他之所以能夠溫文爾雅,威而不猛,恭敬安詳,是因為他的一生都在不斷反省自我,糾正自己的偏頗和過分之處,這個過程及結果很自然地在他的儀態氣質上表現了出來。也許有人會說:「咱做不了聖人,因此也修不到那樣的境界」,我以為,我們雖然做不了聖人,但我們可以朝著溫文爾雅,威而不猛,恭敬安詳這種境界去做不懈的努力!哪怕自己過天命、知耳順直至一命嗚呼了,活到老學到老也不枉來到人間走一遭。

評論這張

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推薦閱讀:

Beautiful Soup 手記
歐體楷書學習攻略!(附:歐體結字36法)
洛氏霍克方法讀書筆記20 連載 通過檢查學習
【學易】系統學習易經基礎知識(8)
懶人立子-學習(5)不空 互為

TAG:學習 | 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