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名篇賞析 >> 聖域詩聯 >> 歡迎你的光臨!

李白名篇賞析 作者:塵涵 | 來源:聖域詩聯網站 | 時間:2006-11-12 | 【大 中 小】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先世在隋末因罪被流放中亞碎葉(今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五歲時隨全家逃歸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青少年時代便在蜀中度過。二十五歲時出蜀漫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西入長安,北上太原,先後隱居安陸與徂徠山。天寶元年奉玄宗詔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權貴被賜金放還,此後漫遊梁宋、齊魯、吳越、幽燕等地。天寶末年,安史亂起,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後王室內訌,李璘兵敗被殺,李白受牽連入獄,獲釋後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肅宗干元二年遇赦,於是返江夏,重遊洞庭、皖南,寶應元年卒於當塗(今安徽馬鞍山)。李白是唐代著名大詩人,他的詩歌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山水詩格調清新,氣勢雄渾,廣為後人所傳誦。   這首詩是李白離蜀東下時所作,描寫了詩人乘舟自蜀中出荊門時的所見所感,表現出一種豪放不羈的情懷。荊門,即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送別,意指江水送自己離別蜀中。   開篇點明自己出遊路徑,詩人來自遙遠的蜀地,遠在「荊門」之外,「楚國」則是詩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荊門山正是蜀、楚交界之處,出「荊門」便意味著離蜀入楚了,詩人在蜀地生活了二十多年,一旦身臨去蜀入楚的交界處,自然感慨萬端,因此,這開篇兩句既點明題意,也是內心感受的自然表露。中間四句描寫出荊門時所見景象。蜀中多山,向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說,楚多平原,向以廣袤開闊而著稱,詩人出蜀入楚,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叢山峻岭頓時消失,而浩瀚的長江在廣闊無垠的原野上滔滔奔流,境象開闊,令人心曠而神怡。詩人乘一葉輕舟順江東下,疾速如飛,天色傍晚,回首西望,一輪月魄沉山,猶如天上明鏡西飛,江上水汽蒸騰,在晚霞的映照中五彩繽紛,猶如海市蜃樓一般。如此景象,真是既浩闊又神奇,這神奇的境界,當然令人陶醉,但詩人畢竟是初次離鄉背井,仗劍出遊,因而對家鄉的眷戀仍時時縈繞於胸。結句即寫出這種感受,家鄉的江水載著輕舟,將自己送到荊門,因此,當此即將離別蜀地之時,詩人油然而生對江水的愛憐和感激,襯托出詩人對故鄉的無限深情。   這首詩將紀行、寫景、抒懷融為一體,繪景開闊,造語奇麗,且將原本是格律精嚴的律體寫得氣勢動蕩,活潑生動,足見詩人駕馭語言的高超技藝,也表現出詩人豪邁不羈的個性氣質。   【古風】(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 

  《古風》組詩共五十九首,本篇原列第一首。該組詩並非作於一時一地,但內容大體不出「指言時事」、「感傷己遭」(胡震亨《李詩通》)兩大方面。此詩重在論述自己的文學理想與詩歌創作主張,針對「大雅久不作」,明確表示以恢復「正聲」為己任,在歷敘戰國後「王風」淪喪、騷人哀怨、揚馬頹波直至建安以後詩壇「綺麗不足珍」的基礎上,頌揚唐代已出現的「復元古」、「貴清真」的文學思潮與傾向,並直接說明自身「希聖」理想。李白崇儒思想,在政治上表現為功業慾望,在文學上則表現為復古精神,此詩對這一思想的表述最為集中。   【遠別離】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雲堯幽囚,舜野死。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此為樂府舊題。天寶年間,玄宗荒廢政事,政權歸李林甫、楊國忠,兵權歸安祿山、哥舒翰,李白即對此有感而作。詩中先寫娥皇、女英與舜死別之古老悲劇故事,並以「日慘慘」、「雲冥冥」、「鬼嘯雨」渲染一片陰暗凄慘氣氛。緊接著以「我縱言之」,便立刻將古老傳說轉化為現實意指。後半又寫堯幽囚、舜野死,暗寓權力旁落之悲慘結局。九疑,即九嶷山,又名蒼梧山,在湖南寧遠縣南,相傳虞舜葬於其地。重瞳,即指舜,相傳舜眼珠有兩個瞳孔。詩的最後再回到二妃之哭,其恨如湘水永無涸絕之期,實則寄託自身對時政憂慮之深。此詩既保持古老故事的完整,又點明作意,且運用楚騷體式,在顯隱斷續的表達中構成惝恍迷離的藝術境界。   【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首詩是李白的著名作品,大約是李白在長安時送友人入蜀之作。據說賀知章一見此詩,尚未讀完,便大為讚賞,稱李白為天上謫仙人。   詩寫蜀地山川的雄奇壯麗,出語驚人,奇想聯翩,充分顯示出詩人超越常人的藝術想像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李白詩歌豪邁縱逸的藝術風貌和噴涌強烈的情感氣勢。詩以感嘆開篇,渲染強烈而感人的氣勢,同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凡三見,分別置於詩的開頭、中間、結尾,使這樣的主題貫穿全篇,為全詩構定基調。描寫蜀道之難行,從上古蜀道的開闢寫起,蠶叢、魚鳧是傳說中上古蜀國的兩個開國國王,「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之久遠,蜀地從來就與秦中相隔絕。經過千萬年以後,直到春秋時,發生了一件大事,秦、蜀之間才辟開了信道。傳說秦惠王許嫁五個美女給蜀王,蜀王派五個大力士去迎接,回到梓潼時,他們看到一條大蛇鑽進山穴,五個大力士於是共拉蛇尾想把蛇拉出來,結果卻把山拉倒了,五個大力士和五個美女都被壓死,山也分裂成五嶺,這樣人們才可以在群山之間鑿石架木,修建棧道,溝通了秦、蜀間的交通。奇異凄美的神話,無疑為蜀道之難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下面轉入對蜀道之難的具體描繪。高峻的山勢,幾乎阻絕日月的運行,深淵無底,尤令人膽顫心驚。善飛的黃鶴不得而過,善攀的猿猴也為之發愁。人若爬上山頂,伸手便可摘取星辰。同時,大山深處,鴟鳥悲鳴,杜鵑啼血,陰森而恐怖,令人不寒而慄。這樣的描寫,進一步為蜀道之難增添了悲涼的氛圍。正是這樣惡劣的地理和險要的形勢,促使詩人對蜀地產生深深的憂慮,他設想,假如有野心家據蜀地叛亂,必將會如豺狼一樣,「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為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這樣的憂慮,溢露出憂國憂民的情懷,也提升了這首詩的品格內涵。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聖人在。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雲台閣道連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備洒掃,麻姑搔背指爪輕。我皇手把天地戶,丹丘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求蓬萊復西歸。玉漿儻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 

  西嶽,即華山,在今陝西華陰南。雲台,華山東北的一個山峰,山峰高峻,如同台形。丹丘子,即元丹丘,李白的好友。這首詩描寫西嶽華山的壯麗景色和元丹丘隱居華山的生活,通過對華山奇景和元丹丘奇人的極度誇張的渲染和描繪,表達出對隱居避世高人的讚頌,流露出對這種避世放蕩生活的嚮往。   詩以強烈的感嘆開篇,極言西嶽華山的高峻壯偉,緊接著寫登上華山遠眺的開闊眼界,黃河從西邊天際向華山奔騰而來,遠遠望去奔涌的黃河卻細如絲帶,進一步襯托華山之高峻。但遠望細如絲帶的黃河到了華山面前,其巨浪滔天的氣勢頓時使人驚心動魄,山嶽被其衝撞得搖晃不已,驚濤駭浪的雷鳴般巨響震徹千里秦川。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既氣勢非凡,又充滿靈異色彩,她長年籠罩著五彩繽紛的祥光瑞氣,每逢河水清澈見底,更是聖君出世的徵兆。由於黃河與華山地理相連,因而描寫黃河的靈異,也就是描寫華山的靈異。據說,遠古時黃河流至秦地被一片無比巨大的山嶽阻隔了流向,天帝派巨靈河神劈山開道,河神一聲大吼用巨掌將山嶽劈開,形成了華山和首陽二山分立,黃河於是從中噴涌而過直奔東海。所以至今華山三峰仍保留著後退欲倒的形狀,崖谷間還有巨靈神劈山時留下的巨大掌印。當時主管西天的白帝更運用金精元氣將崖石化為蓮花之形成為華山的蓮花峰,將白雲變為石台之形成為華山的雲台峰。山川如此靈異,居住於此的人也就自然非同凡響。以下即轉入描寫元丹丘神奇的隱居生活。元丹丘住在雲台峰那連接天空的棧道旁,華山中的兩個仙女明星、玉女為他洒掃門戶,仙女麻姑經常為他輕柔地搔背止癢,他還經常出入天宮,與天帝談天說地。這樣的神仙生活自然令人艷羨不已,於是詩人幻想如果喝到元丹丘從天上取得的金精玉液,自己不也就可以飛升上天了嗎?茅龍,據《列仙傳》說,有一個仙人帶來兩隻茅狗,化作龍,所以叫茅龍。   這首詩中運用了大量的神話和想像,表現了詩人極為豐富的藝術想像力。詩中華山與黃河、山河景色與隱居環境、人間與仙界全都融合為一體,意緒流轉自然,略無拼湊之跡,詩語既精心構撰,又揮灑自如,極見豪逸浪漫之風。   【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見還。 

  太白山,在陝西眉縣城南二十公里,泰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地處漢江與渭水之間,是關中最高的山峰。太白山峰高氣冷,背陰處長年積雪不融,故有「太白積雪六月天」之諺語。   這首詩極力描寫太白山之高峻,通過奇幻的想像,將自己由山引導到天上,從而藉此抒發出胸中惆悵的情懷,以及超脫世俗的企盼。詩人登山,由「西上」而「登攀」,但卻並未止於山巔,而是遇見與此山同名的太白星,太白星為詩人打開天門,詩人便一步踏上仙界,於是身駕輕風,直出浮雲,舉手則星月可摘,四顧則茫茫一片,由登山卻變成了「若無山」,既是奇幻的想像,又極力渲染了山本身的高峻。武功,即武功山,與太白山相連,山勢同樣高峻,故而有諺語說「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自巴東舟行經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   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始經瞿塘峽,遂步巫山巔。巫山高不窮,巴國盡所歷。日邊攀垂蘿,霞外依穹石。飛步凌絕頂,極目無纖煙。卻顧失丹壑,仰視臨青天。青天若可捫,銀漢去安在?望雲知蒼梧,記水辨瀛海。周遊孤光晚,歷覽幽意多。積雪照空谷,悲風鳴森柯。歸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辭山不忍聽,揮策還孤舟。 

  巴東,縣名,故城在今湖北境內。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重慶奉節東,巫山西。巫山,在今重慶巫山縣東,相傳山形如「巫」字,故得名。唐肅宗干元元年,李白因參與永王李璘軍幕,李璘兵敗,李白受牽連而被流放夜郎,這首詩就是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經巫山時所作。詩寫登上巫山最高峰時所見景色,極力渲染巫山之高峻,結合自己當時的心境,寫出遊山的獨特感受。   李白的這次流放,路途迢遙,漫漫萬里,逆江而上數千里路程,月亮已經圓缺十五次了,始達瞿塘峽口,仰望那令人遐想無限的巫山,自然要一登其頂而後快。以下便極寫巫山之高。詩人在登山過程中,似乎覺得巫山高得沒有盡頭,回頭一望,整個巴國盡收眼底,視野極闊,正因立足極高。詩人攀崖牽蘿,登上山頂,就好象來到太陽旁邊,站立在山頂的巨石旁,彷彿已經置身於雲霞之外。向下俯視,登山途中的峭崖深壑已掩沒不見,向上仰觀,則似乎已經靠近了青天。縱目遠望,西可見蒼梧之雲霞,東可見大海之波濤。置身如此高峻之地,詩人不禁發生疑惑,這近在咫尺的青天如果真的可以摸到,那在天上亘古長流的銀河到哪裡去了呢?這樣的景象和感受,把飛凌巫山絕頂的情形表達得既逼真又奇謐。接著再寫「周遊」、「歷覽」,亟欲將巫山美景遍收眼中。然而畢竟秋色已深,山中更是寒氣逼人,巨大的山谷被積雪照亮,滿山的林木在烈風中呼呼鳴響,而日落月起,猿啼聲聲,更令人不寒而慄。   詩人通過大量的聯想、誇張,對巫山的描寫,從極高峻到極悲涼,既表現出登臨絕頂的真實感受,又透露出流放途中的悲鬱心態,景中含情,情化景中,顯示出「移情」作用下的美學效果。   【荊門浮舟望蜀江】   春水月峽來,浮舟望安極?正是桃花流,依然錦江色。江色綠且明,茫茫與天平。逶迤巴山盡,搖曳楚雲行。雪照聚沙雁,花飛出谷鶯。芳洲卻已轉,碧樹森森迎。流目浦煙夕,揚帆海月生。江陵識遙火,應到渚宮城。 

  荊門,即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李白遇赦東歸舟行至荊門山時所作,描寫了出峽以後江流寬闊、原野明麗的景色,表現了詩人遇赦以後愉快輕鬆的情感意緒。   月峽,即明月峽,在今重慶巴縣,山上石壁有圓孔,形似滿月,故得名。在這裡代指三峽。長江流經三峽,兩岸連山,江水逼仄,而一旦出峽,頓時浩浩蕩蕩,浮舟平岸,一望無際。其時正值春季,桃花大汛,江水漫溢,一片平川,綠樹搖曳,恰似蜀中錦江的秀美景象。錦江位於川中平原,詩人由楚地的平闊,自然聯想到川中平原,既是一種比照式的寫景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故鄉情思的自然流露。荊門山當蜀楚交界處,那連綿千里的巴山至此走到盡頭,呈現眼前的則是遼闊的楚地,平原開闊,江水澄澈,水天相映,雲彩飛揚,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人的情緒感受也豁然開朗。時值早春,余雪尚存,新花已放,大雁聚集在江邊沙灘上,黃鶯飛出山谷在花間嬉鬧,以「雁」、「鶯」與「雪」、「花」相映照,則又為自然山水間增添了無限生機活力。詩人一面觀景,一面行舟,經過了江中花香馥郁的小洲,迎面則是一大片蔥蘢綠樹展開懷抱,似乎在迎接著東歸的詩人。這時,夕陽西下,暮靄漸濃,在一彎新月的照臨下,詩人極目遠眺,已隱約可見江陵的燈火,那著名的古迹先秦時代楚國的別宮渚宮城也就快到了。整日行舟,從早晨直至入夜,詩人不僅沒有泊舟的打算,且表現出亟欲前行再探勝境的意向,其輕快的心境可以想見。詩人正是將這種心境揉和在舟行的動態景觀中,從而構成情景相生的美妙詩境。   【梁甫吟】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猰貐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手接飛猱搏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梁甫吟,聲正悲。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風雲感會起屠釣,大人嵲屼當安之。 

  此詩作於李白初入長安之時,自敘「我欲攀龍見明主」而遭小人所阻,抒發激憤之懷抱,並且以「神物合有時」表現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與強烈自信。砰訇,形容大聲。猰貐,是一種傳說中的凶獸,這裡比喻暴政。騶虞,傳說中的仁獸,這裡比喻仁政。嵲屼,不平坦,這裡指不安貌。但詩中對人生理想,並未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通過對當過小販、屠夫的呂尚八十遇文王從而建立不朽功業與高陽酒徒酈食其不費吹灰之力就幫助劉邦取得七十餘座城池的富於傳奇色彩的史事的熱情描繪,使自己完全沉浸於理想追求與自信豪情相交織的濃烈情感氛圍之中。同時,由於自身理想與歷史典範緊密聯繫起來,因而在現實性與歷史性的疊合之中,顯示出其入世精神所蘊含的深厚的歷史意識與文化沉積。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原為樂府舊題,意即「勸酒歌」。李白此詩是在與友人岑勛、元丹丘登高宴飲時「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開篇以兩個極誇張的比喻,形象地描畫出時光流駛、青春消逝的迅疾行蹤,表現出對建功不成、時不我待的強烈的心靈震動,接著寫佯狂放誕、及時行樂的願望,再回顧歷史希企以飲者留名,最後則盡醉以銷萬古之愁,剖露的全然是自我的內心世界。此詩情感表達,如巨浪洶湧,奔瀉直下,正如宋人嚴羽所評「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此其所長」。   【行路難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此詩大約是李白初入長安困頓而歸時的作品。詩中抒寫世路艱難、功業難建之苦悶,同時又表現出積極樂觀的信念。情感波濤起伏,氣勢開闔騰挪。其豪壯縱逸的藝術風格的形成,顯然正是「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內心矛盾衝突以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時代精神感召的綜合作用的結果。作為樂府舊題,此詩顯受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在揭示人才屈抑方面更加深刻,在表現精神品格方面尤見高蹈。   【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雲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長相思》為樂府舊題,多寫思婦之怨。李白此篇擬其格而別有寄託。詩以「美人如花隔雲端」為中心,前後自然分為兩部分。前半寫一個孤棲幽獨者「在長安」的相思情形,後半寫其上天入地追尋以致「摧心肝」的求索之苦。絡緯,是一種蟲名,俗稱紡織娘。全詩以「長相思」開啟,復以「長相思」收束,章法整飭,韻律鏗鏘。表面上看,詩中抒寫的只是男女相思苦情,但「美人」向有理想喻意,「長安」更具政治內涵,深意自在發泄追求政治理想而難以實現之苦悶心緒。   【日出入行】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魯陽何德,駐景揮戈。逆道違天,矯誣實多。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此詩以「日」為描寫對象,涵括了對整個自然大化運行規律的深刻思考。開篇先寫日之出沒運行的永恆狀態,緊接著寫人生之暫促。但詩人並未糾纏於這一矛盾交織的苦惱與困惑之中,而是進而寫出四時萬物興替規律,由此回到日之本身,則其出入,皆自然而然,無需外力推促,所謂羲和鞭日、魯陽駐景,實乃虛妄之言。可見人與宇宙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不能自致永恆,而要獲得人的價值永恆,答案就是「浩然與溟涬同科」,只有達到這樣任運自然的精神狀態,才能與宇宙合一,同時空無限。溟涬,自然之氣,此指宇宙。李白此詩反漢樂府《日出入》之意,表現出樂觀的浪漫主義精神與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關山月》為樂府舊題,主要描寫戍邊戰士思歸之情。李白此詩主旨與前人相同,但在具體描寫中境界則大有開拓。開篇四句以關、山、月這三種主要因素展開蒼莽遼闊的邊塞圖景。中四句由景象過渡到戰事,再由戰事揭示出無人生還之事實,啟開下文。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西。後四句集中寫思歸之苦,突出主題。歷來離人思婦之作甚多,但大多情意纏綿而纖弱,李白此詩則將之糅合於雄闊的背景氛圍之中,便使得情感內涵帶有了悲壯的意味,並展示出渾闊的境界。   【長干行二首】(其一)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十六君遠行,瞿塘灧澦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可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先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古樂府辭有《長干曲》,僅有四句,李白此詩則將之衍為長篇。長干為古建康里巷名,由此可知此詩大約作於李白游金陵時。詩以長乾女子自述口吻,抒寫對遠行經商的丈夫的懷念之情。詩的前半回顧自青梅竹馬的童年到夫妻恩愛的生活,後半寫丈夫遠行,自己獨守空房的思念之苦。語言平實,卻真摯動人。長風沙,是地名,在今安徽安慶東。描寫商人家庭生活題材,在李白之前尚不多見,由此詩可見開元年間大唐帝國經濟繁榮,工商業發展的社會背景。   【塞下曲六首】(其三)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李白《塞下曲》組詩六首,此詩原列第三首。通過對出塞破敵情形的生動描繪,表現了民族昌盛的自信心與國力強大的自豪感。作為唐王朝全盛時期的時代精神風貌的反映,此詩選材表意與初盛唐諸多邊塞詩基本一致,但謀篇布局卻甚為獨特。全詩八句,前六句極力渲染出師壯闊景象與破敵雄豪氣勢,後二句突現感慨,既含有「一將功成萬骨枯」之諷怨意味,又體現「功成然後拂衣去」的獻身精神。如此一來,前六句全然成為鋪墊之筆,而這六句中,則是前三句寫出師之景,後三句寫破敵之勢,結構獨具匠心。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玉階怨》為樂府舊題,歷來都是專寫宮怨之曲。李白此詩亦寫閨中怨情,但構思卻極見高妙,全詩無一字言怨,而幽怨之情暗傳言外。詩寫閨中女子望月懷人,獨立階砌,以致露水浸濕羅襪,可見夜色之深,佇望之久。無奈入室,卻又怕明月照見室內幽獨,故而下簾,既已下簾,復感無眠之夜更難消受,故隔簾再望明月。短短二十字,寫出幽微曲折之情,全詩含思婉轉,餘韻如縷,令人咀味無窮。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此詩寫羈旅夜宿時的思鄉之情。詩寫靜夜之景,以「月」為中心。首句夜宿時見床前月光,第二句誤以為月光為秋霜,第三句寫舉頭望月,三句寫月,由月光到疑惑再到望,在客宿情態的畢現中,可見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的心境。第四句直接寫明「思故鄉」,點出「思」字及思之對象,以望明月與思故鄉對舉,看似突兀,實則意緒流動已水到渠成。這首小詩語言平實,傳神婉轉,「百千旅情,雖說明卻不說盡」(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極耐尋味。   【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此詩摹寫思婦心理。春思之春,既點明時節,又具有男女情愛之特定含義。開篇倒裝,言秦桑低綠之時,燕草方生,以兩地春光之時差逗出兩地相思之情絲。中二句承前起興之句,直賦思念之情,且以「斷腸時」對照「懷歸日」,見思念時間之久與程度之深。末二句突然抓住春風掀動羅帳的瞬間情景,寄寓複雜心緒,既可見對春風不解人意的怨恨,又表明自心不為外物所動的貞潔。清人王夫之評此詩「字字欲飛,不以情不以景」(《唐詩評選》),其實正是觸景生情、亦情亦景之妙境。   【子夜吳歌】(其三)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詩題一作《子夜四時歌》,共四首,分詠春夏秋冬四時,此首原列第三。作為樂府舊題,此體向為四句,多寫女子思念情人。李白則將之改為六句,並用以寫思念征夫。詩以秋夜搗帛制衣寄遠表達思婦希冀胡虜早平、良人罷征之情懷。開篇二句在整個長安的一片月色之中托出萬戶搗衣之聲,可見範圍之廣,聲勢之大。中二句將之定向「玉關」,並化入秋風而成吹不盡之情,可見情深不可止遏。末二句直表心聲,「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征」(沈德潛《說詩晬語》),使思想性大為加強,具有了深刻的社會意義與鮮明的時代色彩。   【江上吟】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此詩大約作於客游江夏之時。詩旨「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樂」(唐汝詢《唐詩解》),通過江上遨遊起興,表達出荒誕求仙、庸俗富貴之蔑棄,對文學事業之歌頌,對高尚理想之追求。頭四句寫江游情景,雖為聲色之娛,但卻由華美描繪,造就絕塵氛圍,表現一種超現實的理想境界。中四句,就人生模式作兩兩對比:愚昧求仙,難尋黃鶴;海客無心,則超然自適。屈原、楚王,皆楚地人物,屈原雖被逐沉沙,其詞賦卻可與日月爭輝;楚雖富貴至極,然其台榭卻早已蕩然無存。末四句先承屈平,活畫自身興會,後承楚王,蔑棄庸俗富貴。全詩情感激蕩,氣勢雄豪,既綿密工緻,又一氣呵成。   【梁園吟】   我浮黃河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天長水闊厭遠涉,訪古始及平台間。平台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淥水揚洪波。洪波浩蕩迷舊國,路遠西歸安可得。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如雪。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雲。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舞影歌聲散淥池,空餘汴水東流海。沉吟此事淚滿衣,黃金買醉未能歸。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暉。歌且謠,意方遠。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此詩作於入長安求仕不得,浮舟游梁宋之時。詩中所寫之梁園系漢梁孝王建,平台系春秋宋平公築。詩寫希望落空、抱負難伸之憂憤,以及以行樂排遣愁懷並對前途充滿自信的複雜心緒情感。首段六句抒寫離長安後的抑鬱情懷,「波連山」既是黃河之實景,又是仕途險阻之喻象。次段二十句由訪古而及昔人昔事,由阮籍詠懷,觸及自身心事,由信陵、梁王、枚乘、司馬相如等前賢之不見,嘆古今之興亡。末段八句再由懷古轉入現實,以及時行樂、待時而起作結,表達出曠達的情懷與進取的精神。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在今安徽貴池西,李白漫遊到此而作歌十七首,此篇原列第十五首。詩以強烈的激情,宣洩報國無門、年華流逝的深重憂愁與怨憤,塑造出超凡脫俗的自我形象。李白懷抱濃厚的理想主義,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出則平交王侯,隱則俯視巢許,抒憤之作亦同樣挺立自我。此詩開篇即以「白髮三千丈」將自身聳立於宇宙中心,正是自我中心形象的逼肖展現。緊接著說明緣愁而生,點出詩旨,同時也使三千丈的白髮具有了雙重意蘊,使奇想奇句具有了震撼人心的邏輯力量。後二句再轉一層,問鏡里秋霜何處而來,進而將思緒引向社會、人生的廣闊領域,使小詩中蘊含無窮深意。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所作,表現了對故鄉山水與友人的依戀之情。首二句寫月,以「峨眉山」修飾「月」,則月成為峨眉山獨佔之月,可見愛月緣於鄉情,而將高懸於秋夜天穹之月同時引入平羌江水之流,則江、天、山、月互映,詩境頓生。平羌江,即今青衣江。後二句承江水寫舟行,由清溪向三峽,明月相隨,而思君不見,懷人之情頓生,未點月而月恆在,寫懷人而月為媒。通篇寫月,實亦寫人,峨眉山月,亦即峨眉山人。此外,四句中嵌入五地名,卻流暢自如,略無斧鑿牽強之跡。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常往來襄漢一帶,與孟浩然友情深篤,此詩即讚美孟浩然隱居不仕的高尚品格,並表露無限仰慕之情。首聯點題,開門見山,一個「愛」字,既剖白內心情懷,又構成全詩主線。中二聯描繪孟浩然高卧林泉、風流脫俗形象,由「紅顏」至「白首」,概括其從少壯到晚歲生涯,棄軒冕、卧松雲,儼然一幅高人隱逸圖,而明寫「不事君」,更突出其高潔品格。中聖,即醉酒,魏徐邈嗜酒,呼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尾聯承此順勢將仰慕之情托出。自然流暢,一氣舒捲,亦頗似孟浩然詩風。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寶十四載,李白自秋浦往涇縣游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釀酒以待,臨行又送別,李白因作此詩留贈。前二句敘事,寫自己即將乘舟離去,忽有人前來相送,以「將欲」、「忽聞」畫出輕舟待發之際突然出現的送別場景。三、四句抒情,先說桃花潭水之深,用以襯托汪倫情意之厚,「不及」二字使無形之情變為可測之象,「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集》),造成情懷既真切又自然,詩境既生動又空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天寶四載,王昌齡因「不護細行」(《新唐書·文藝傳》)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李白聞知後作此詩遙寄。首句寫景,兼明時令,取象飄浮之楊花與啼聲如「不如歸去」之子規,已含飄泊、傷離兩重意蘊。二句即直敘其事,點明題旨。後二句抒情,天涯阻隔,無從相見,只有託付兩地共明的月魄寄去愁心。五溪,在今湖南西部。夜郎,指今湖南沅陵之夜郎,非貴州桐梓之古夜郎國。兩地皆指王昌齡貶所。李白特別愛月,常托月抒情,此詩中的月,更具人格化特徵,以月為最知心,可見世無知音,深蘊遺世獨立之感。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雲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游太清。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後,於上元元年從江夏往潯陽重遊廬山時作此詩寄友人殿中侍御史盧虛舟。首段六句自敘行蹤及平生志趣,為以下仙境之游作好鋪墊。中十七句以濃墨重彩正面描繪廬山雄奇風光,極力渲染其神奇境界,即題中之「廬山謠」。末段六句再回筆寫志趣,自言已與神仙期於九垓之外,暗寓對世俗之超脫與對朝政之失望,並委婉地勸友人引退,與自己同作名山之游。盧敖故事見《淮南子·道應訓》,盧敖游北海遇一怪仙,想與仙同游,怪仙謂已與汗漫期於九垓之外,遂徑入雲中。李白在此,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以盧敖借指盧虛舟,邀盧同遊仙境。此詩想像豐富,境界開闊,筆力如椽,氣勢磅礴。   【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唯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此詩以瀛洲之微茫難求反襯天姥之明滅可睹,在遐想入夢中極力渲染天姥之雄姿偉態。詩中以天姥山為中心,以詩人自身「身登青雲梯」為視點,幾乎囊括了「連天」、「五嶽」、「青雲」、「海日」、「青冥浩蕩」、「日月照耀」等最具代表性的壯偉意象,並在對自然萬物的全般把握中組裝成繽紛多彩的神奇天地與宏偉闊大的宇宙境界。同時,詩中充溢著超凡脫俗的仙游氣息、雄強健舉的豪俠風度、蔑視權貴的獨立人格、出人意表的豪言大語,又使得其繽紛宏大的藝術境界厚積著深層的時代的、文化的、精神的內蘊,成為最足以代表李白詩歌總體風貌的綜合體現。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此詩是開元十六年暮春李白在武昌黃鶴樓送孟浩然赴廣陵而作。首句點明送別之地,而由天下名勝黃鶴樓之地本身,即已包含著詩意的內容。二句寫孟浩然將去之地,而由煙花三月,不僅點明送別時令,而且渲染出一派繁花似錦的氣象氛圍。末二句寫送別景象,由孤帆而成遠影再到碧空盡,包含著送別至別後的全過程及其中所有情節,而帆盡唯見無盡江水滾滾流走,即是寫實,又是一往情深的表徵,更是無限嚮往的具象,「語近情遙,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之妙」(《唐宋詩醇》)。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卻略無哀怨憂傷情調,而是以樂觀的精神與生動的意象構織出一幅鮮麗的送別圖畫。首聯以「青山」、「白水」點明送別地點,同時渲染出詩情畫意的氛圍。頷聯直寫離別,且以流水對法一氣舒展,落筆如行雲流水,亦喻示象徵友人旅程的「孤蓬萬里」略無阻滯。頸聯分寫雙方,浮雲喻友人行蹤不定,落日表自身依戀之情。尾聯具體勾勒別時景象,揮手之間,生動逼真,而化用《詩經·車攻》「蕭蕭馬鳴」更著一「班」字,尤見無限深情。班馬,指離群之馬,以此收束,更增離別之後的孤獨之感。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李白於天寶十二載游宣州,恰遇李華以監察御史身份來宣城辦事,共登謝朓樓,乃作此詩。詩中抒發年華虛度、報國無門之苦悶情懷。通過對蓬萊文章、建安風骨、謝朓詩歌之豪情逸興的讚美,在歷史的深處勾勒出一個理想化的精神范型。而以此與煩憂現狀作鮮明對照,更激起「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那樣的無從消解的情感衝突高峰。此外,詩中採用時間穿插的藝術結構,強化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表達效果,而且對於「昨日」、「今日」之時間階段性特徵,皆以「棄我」、「亂我」為衡量標準,尤可見自我中心地位。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台在今江蘇南京城西南隅,相傳南朝宋元嘉年間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時人謂之鳳凰,於是築台于山上。李白作此詩時已遭賜金放還,因有感而發。首聯點題,並以「鳳去台空」逗出悵然若失意緒。頷聯承此,直抒懷古之情,以六代興廢,既切合地點,又能暗憂時政。頸聯寫景,描繪出鳳凰台上獨特的視角感受。尾聯即由高遠視線引出遠望長安的心態,而浮雲蔽日已明確由寫景過渡到憂事,「使人愁」三字收束全詩,點明主旨。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南,是著名的山水風景區,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香爐,廬山上的山峰名,因狀如香爐又常有煙霧繚繞,故得名。這首詩描寫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以及詩人遙望瀑布的奇特感受。   詩寫瀑布,先從香爐峰寫起,點明瀑布的位置,並為瀑布鋪墊開廣闊的背景。旭日東升,香爐峰上雲煙繚繞,紫氣氤氳,同時,由於瀑布下瀉,水珠噴濺,霧汽蒸騰,陽光一照,更顯出一派迷濛氛圍,這實際上也是在間接地襯托、渲染瀑布的氣勢。第二句便直接描寫瀑布。瀑布從陡峭的山崖上奔流而下,遠遠望去,如同從山頂一直懸掛到山腳,可見山勢之高峻,瀑布洶湧而下,如同一條寬闊的河流直立眼前,可見瀑水之豐沛。正因山勢之高,水勢之大,才形成如此洶湧澎湃的瀑流,上面是紫氣縈繞的山峰,下面是水流奔騰的深淵,中間懸掛著一條寬闊的大河,噴珠濺玉,水聲轟鳴,這樣的景象,是何等的雄偉壯觀,何等的震撼人心!面對如此壯觀的景象,詩人的思緒開始展開彩翼,馳動起神思奇想。以「三千尺」與「落九天」對舉,他感到眼前那奔瀉而下勢如驚雷的瀑布,簡直就不是人間景象,似乎是銀河之水從九天之上直接傾瀉下來。這樣的描寫,使誇張與比喻、寫實與想像融為一體,在清新自然、準確生動的語言中,繪染出瀑布的磅礴氣勢。短短二十八字,使人如臨其境,其非凡的藝術創造,更使人得到神奇的審美享受。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宣城,即今安徽宣城;謝朓樓,一名北樓,是南朝齊代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故址在陵陽山頂。這首詩描寫了宣城謝朓樓一帶的秀美景色,同時表露出詩人登樓的獨特感受。   宣城地處皖南,向以名山勝水而著稱,所以開篇就以「江城」、「山晚」領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徵。詩人登上陵陽山頂上的謝朓樓,縱目四覽,只見一片晴空萬里,暮靄飛嵐、斜陽夕照之中,宣城一帶山山水水簡直如同一幅彩繪的畫卷。分別從城的東南面和東北面蜿蜒流過的宛溪和句溪,到城下匯合,其所環抱著的城郭如同一片明鏡,景物歷歷在目,澄澈中透現著明麗,而宛溪上的鳳凰、濟川兩座拱橋,倒映清澈的溪水中,在晚霞的映照下,則猶如雨後彩虹一般炫麗奪目。這樣的寫景,無疑使得「江城如畫里」的感受更加生動而具體。時值傍晚,詩人的眼光被裊裊升起的炊煙所吸引,只見城郭內外,蔥鬱的橘柚都已掛上橙黃的果實,而在炊煙的瀰漫中似乎帶有了絲絲寒意,而山風吹過,梧桐的綠葉已開始泛黃,顯出蒼老之色,可見秋色已深。這種寒意、秋色,與前面的明麗山水顯然形成了一種反差,促使詩人的內心頓生感慨,想到自己被權貴排擠,浪跡江南,到這裡來憑弔謝朓之遺迹,有誰能了解自己的心跡呢?謝朓是南朝著名詩人,擅長山水之作,向為李白所欽慕,李白詩中多有讚頌謝朓之句,如「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李白的詩歌創作特別是山水詩就多有學習、借鑒謝朓之處。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指安徽當塗西南長江東岸的博望山和西岸的梁山,兩山夾江相對如門,故名。詩寫長江流經天門山的奇特景象,視野闊大,氣勢雄渾,構景新奇,餘味深永。   這首詩描寫對象是「天門山」,著重從詩人「望」中寫出。詩人縱目遠眺,只見天門山就像是從中間斷裂開來一樣分立長江兩岸,浩浩蕩蕩的長江之水從中奔騰而過,山分兩邊似乎是由江水衝撞而開。這一方面描繪出天門山在長江兩岸峭壁對峙的險要地勢,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長江之水的猛烈氣勢和巨大力量。然而,天門山畢竟崇巒疊嶂,江水至此也不得不改變流向而激蕩迴旋。這樣就把山和水聯繫起來描寫,使山和水形成一個畫面的整體,山離不開水,水也離不開山,山因水而分劈兩半,水因山而回蕩改向。因而,山和水在此成為了一種互補關係,互相構成對對方的渲染和襯托。在此基礎上,後兩句則以動態的視野進一步描寫山水之勢。詩人正在舟行之中,隨著輕舟前行,綿亘逶迤的山勢不斷展現出新姿,長江兩岸的山巒一個接一個地爭相湧出,如同天門之中迎接詩人的仙侶一般,給人以奇特的感受。而極目遠望,水天相接之處,旭日剛剛升起,一片白帆時隱時現,引人以無窮的遐想。兩岸青山相對而出,可見天門山山勢之連綿不絕,孤帆一片徐徐移動,可見長江水勢之浩瀚渾茫。詩中的寫景,既抓住天門山的特點作逼真的描繪,又緊緊結合水流的動勢作動態的渲染,由青山、碧水、白帆、紅日的整體構圖,形成五彩繽紛的色調,而青山對峙、江水奔流、白帆飄動、紅日東升,更顯示出雄闊的意境和磅礴的氣勢。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白帝城,在今重慶奉節東的白帝山上。干元二年,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的時候遇赦獲釋,於是回舟東下,經三峽返江陵。這首詩就是作於遇赦東歸途中,表現了興奮輕鬆並且歸心似箭的情感意緒。   從這首詩的藝術結構看,正如王琦所說「未必不少加慘淡經營」,但從情感表達特點看,則無疑可以視為王安石稱李白詩「詞語迅快」的最突出代表。詩寫三峽行舟的經歷,全然是一種近乎奇幻的飛馳前進的速度感。前兩句由「朝辭白帝」的起點到「千里江陵」的終點,已概括了整個行程,且以「白帝」與「江陵」、「千里」與「一日」的時空對照,表明其間的時間與速度的關係。後兩句則進而動態地表現具體行程中的速度感受,本來,三峽沿途,風光無限,詩人卻僅僅得到兩岸山中猿聲不絕於耳的聽覺感受,沿江景物一閃而過,難以留下視覺形象,可見行舟之快,無數猿啼連成一片、恍若一聲,尤感其速,而在這一聲連續不絕的猿啼聲的短暫時間中竟然完成「已過萬重山」的大幅度位移,則其速度之快更是可想而知了。這種以聽覺為中心的速度把握方式,具有主觀想像的奇幻色彩,而表現於想像之中的意象本身即具有美的質素,因此,李白這首詩不僅是舟行經歷的紀實,而且表達了對輕快速度的感受與愉悅,更顯示了人類對「快」的感受的普遍的心理追求。從心理學角度看,「快」的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與愉悅,這是「快」與「樂」緊密相聯的基礎,也是李白此詩之所以達到「驚風雨而泣鬼神」的藝術效果的最根本原因。   【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此詩題下原有註:「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詩中懷念晉代袁宏吟詩被謝尚所賞識之事,而嘆自身懷才之不遇。牛渚,指牛渚磯,即采石磯,在今安徽馬鞍山。謝將軍,即指晉代鎮西將軍謝尚。詩的首聯點明夜泊牛渚。次聯由牛渚望月,觸發情懷,發思古之幽情。五、六句寫自身空負袁宏之才,而謝尚不復可遇。尾聯宕開一筆,預想明日離去之情景,秋風蕭瑟,楓葉飄落,孤帆遠掛,以寂寞凄清的環境氛圍進一步烘托不遇知音的孤獨感受。此詩聲韻為五律,但卻不受格律束縛,通篇不對仗,渾樸流暢,純任天然。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西北,原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山上舊有敬亭,是南朝詩人謝朓經常遊玩吟詩之處,所以被後人稱為敬亭山。詩人在這首詩中,描寫了獨坐敬亭山時所見景象以及心中的獨特感受。   開篇兩句,寫所見眾多鳥兒飛向遠空,隨著時間的推移,漸飛漸遠,終於不見蹤影,而一朵孤雲隨風飄蕩,雖然慢慢悠悠,但最後還是從視線中消失了。「眾鳥」與「孤雲」看似與山無關,但鳥歸山、雲出岫,又都無不與山密切相關聯。而在以鳥、雲間接寫山的同時,著重表明鳥飛盡、雲無蹤,試想,連鳥都飛盡了,最後一朵孤雲也飄逝了,只剩下什麼呢?只有詩人自己,似乎世上的一切都被隔絕了,萬籟俱寂,萬物全無,這就使「獨坐」的「獨」的感受極度突顯出來。然而,在這極度孤獨的感受之後,突然接以「相看兩不厭」,以「兩」打破「獨」,形成意緒的阻隔和邏輯的矛盾,引起讀者的強烈的探究慾望,然後再隆重推出「敬亭山」,而且是「只有」,是獨一無二的,因此,詩人並非真的孤獨,而是有敬亭山相陪相伴,且「兩不厭」,互相之間產生深厚的感情,這就不僅突出敬亭山的地位,而且將敬亭山擬人化了,在詩人的審美創造中,敬亭山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成為了詩人的親密夥伴和朋友。而「只有」二字更是耐人尋味,表明在詩人的親密關係中,敬亭山是唯一的,這實際上表達了對世俗的強烈抨擊,詩人自己曾說過「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這首詩可以說正是對這種內心激憤的一種強烈而獨特的表達。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大明寺讀書,此詩大約是其時作品。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在今四川江油。詩寫訪友不遇,前六句描寫優美之景,實寫「訪」,後二句抒發悵惘之情,實寫「不遇」。前人對此詩評價甚高,王夫之《唐詩評選》說:「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吳大受《詩筏》說:「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可見藝術構思之妙。
推薦閱讀:

雜詩·秋風何冽冽原文、翻譯及賞析
王臣 納蘭容若《憶江南·恨因誰》賞析
詩歌鑒賞分類?賞析
詩中之詩 頂峰之頂峰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奇門六爻法精彩命例賞析

TAG:李白 | 賞析 | 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