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傑出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

歐洲現代雕刻藝術界有三大支柱,最巨大的支柱就是羅丹,其後稍晚是布爾德爾,他幾乎是與羅丹同時成長起來的。最後是馬約爾。由於這三大動力的推動,長期處於沉睡狀態的雕刻藝術復甦了,它以精力充沛的形象恢復了青春的活力,近代雕刻之山上又呈現興旺的景象。

法國詩人里爾克說過:「羅丹是一切。」意思是說,羅丹用那麼多千變萬化的雕像在人們面前展現人世間可悲可喜、可愛可怖的眾生相,並且讓人們窺見生命的真實和藝術創造的意義。確實,羅丹的雕塑真誠地把人類生活中最深刻的愛與美揭示出來奉獻給了人們。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 法國著名雕塑家。他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併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走路的人》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生平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裡學習裝幀藝術和製圖。在這裡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Barye 1796~1875)那裡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志,準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 ,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慾望,其中創造慾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樣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羅丹已經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鬥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潁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年譜

1900年奧古斯特·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 1864年,羅丹隨著名動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學雕塑,由於刻苦努力,進步很快。後又到有「小美術學院」之稱的盧浮宮學畫,畫室主人是第二帝國時代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斯特-加里埃-貝勒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羅丹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秀雕刻家的條件。35歲之前,羅丹的個人風格還沒有確定,1875年,羅丹訪問義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讚賞備至,對其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於表現深層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後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於內在的精神氣息。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羅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傷鼻的男子》(1864)、《青銅時代》(1876)、《聖約翰的說教》(1878 )、《地獄之門》(1880-1917)、《亞當》(1880)、《夏娃》(1881)、《加萊義民》(1884-1 886)、《吻》(1886)、《巴爾扎克》(1897)、《雨果》(1897)。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

《青銅時代》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年)

1876年,羅丹以現實主義手法創作了一尊裸體青年像,起初題名《受傷的戰士》,後來雕刻家從他的手中取下武器,正名為《青銅時代》,賦予它以更深刻的意義。雕像表現人類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青銅時代後,從自然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象徵人類的黎明或人類的覺醒。不想這件作品問世時,竟受到猛烈的抨擊,有的批評家說這個塑像是從模特身上翻制出來的模型。為了澄清事實,羅丹從真人身上再翻制一個模型,兩相比較後方真相大白。

《聖徒約翰》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年)

羅丹在1879年創作了《聖徒約翰》的雕像。雕刻家用格外堅實有力的手法,塑造了在沙漠中徒步跋涉、不畏艱險、隨時隨地傳播「福音」的使徒形象。此雕塑深入人物的內在情感,表現了使徒約翰的堅強意志與性格。通過面部表情,可以看出約翰具有堅定安詳的眼神,他仰起頭來,微張著口,右臂伸出,手指著上天,似乎正在一邊步行一邊宣講教義。那邁開的闊步,不是剎那間的凝固動作,卻是在靜止的雕刻中表現出連續的步伐。他採用了全裸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這一題材;更重要的是,雕刻家不僅追求「外在的真實」,而且極力探索和表達「內在的真實」。這雖然是宗教人物的形象,但絲毫沒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據說羅丹使用一位具有村野氣的義大利人做模特,力求在一個普通勞動人民的形象中,表現那長途跋涉者的堅強毅力。在構思中可以使我們體會到作者本人的情感,即在混亂的現實生活中,渴望真理與光明。

《地獄之門》和《思想者》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年)

羅丹在1880年接受了製作《地獄之門》的艱巨任務。雕刻家為此耗費了近20年的時光。他為了表現那些運動中的生命,雕塑了186個分別為情慾、恐懼、理想而不斷爭鬥、折磨自己的形象。這當中,有雄健的軀體,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後來成為獨立的作品。《思想者》便是其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關於《思想者》同《地獄之門》的關係,羅丹在1904年發表過聲明:「關於《思想者》有一段故事,在以往的日子裡,我整天醞釀著《地獄之門》的構思。在一扇門前,但丁坐在岩石上,正在思考著他的詩句。在他的背後有《神曲》中所有的角色。消瘦的苦行者但丁同一切脫離,無任何目的。而我由於最初靈感的啟發,聯想到另一個思想者,一個裸體的男人也坐在岩石上,腳蜷縮在下面,拳頭托著他的下顎,他正在夢想。」《思想者》可以說是藝術家自己的化身,他的深奧思想由於他創造的傑作而顯示出來。在《地獄之門》中,思想者也是被打入地獄的人。在《思想者》的腳下完全可以寫上這樣的文字:「我思索著,因而我被打入地獄。」這個全身都在思考的裸體巨人,成為這個「萬惡世界」的目擊者和痛苦的思想者,他居於《地獄之門》的頂上。雕刻家說過,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感情,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得這種看法的人,裸體是具有豐富意義的。他以身體和頭腦同時沉入永不 停息的冥想。 羅丹常常孤獨地迷戀一塊大理石,靜靜地沉思著,直到在石頭中幻視出美的形象才動手製作。在他工作室里做模特兒是不受拘束的,不必擺規定的姿勢,可以自由地走動。雕刻家仔細地觀察和想像,注視他們的神態與心情。每當發現中意的情態時,立即神速地塑出草圖。羅丹有極強的造型記憶力。所謂藝術上的記憶,指的是儲存直接觀察所得,這是對靈感作出反映並得到發展的技能。他的許多作品就是這樣創作出來的。 在羅丹的一生中,凡是傑出的作品總要引起激烈的爭論,尤其是在晚期的創作中。為了深刻地表達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他不斷追求新的表現手法和新的風格。一種象徵性的、超越時空的形象日漸佔據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有些形象充滿了憂鬱、厭世、傷感的氣氛。在塑造技巧上,羅丹始終在探尋不求形的完整、輪廓不甚明確而富有繪畫性質的手法,同時放鬆對局部的琢磨,強調總體的精神感覺,使人物形象好似從光線和空氣中浮現出來,因而為雕刻中的印象主義開了先河。

《加萊義民》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年)

1884年,加萊城約請羅丹為忠魂碑製作雕像,他異常興奮地接受了這一邀請。這個題材是表現公元14世紀英法百年戰爭時期,英軍圍攻加萊市,英王提出殘酷的條件——如果加萊城派出最受尊敬的高貴市民任他們處死,加萊城就可以保全。結果,六位義民為保全城市帶著城門鑰匙,勇敢地走向死亡。雕刻家真實地刻畫了每個義民的心理,力圖再現當年事件的真相,把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普告後世。依照羅丹的設計,雕像直接安放在廣場的地面上,這樣,六位英雄就有極大的感染力量。這一組雕像也成為羅丹藝術創造的永久紀念碑。

《老娼婦》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年)

自古希臘、羅馬以來,所有雕刻家創造的女性形象都以豐滿柔美的造型給觀賞者提供視覺的審美享受,唯有羅丹在45歲時創作的《老娼婦》,令人目不忍睹,可她卻是羅丹藝術中的傑作,是他獨特美學思想的體現。 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位年老的裸體女子,她屈膝低首而坐,似乎沉浸在往日似水年華的回憶中,對比今日如此境地,自然不勝悲哀。對這位全身布滿松樹皮般的皺紋、骨瘦如柴的婦人,恐怕沒有人會認為這形象很「美」,可是羅丹卻認為:「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謂丑,在藝術中能變成非常美」,「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他還說:「自然中認為丑的,往往要比那認為美的更顯露出它的性格,因為內在的真實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皺蹙穢惡的瘦臉上,在各種畸形和殘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顯地呈現出來」。「在藝術中,只是那些沒有性格的,就是說毫不顯示外部和內在的真實的作品,才是丑的 。」人們從這個老娼婦的身上看到什麼,又想到什麼呢?她也有過青春年華,她也有過如花似玉 的面容和身體,何以落到如此地步呢?這是人生不可逃脫的命運,還是社會造成的?羅丹的偉大在於以一種近乎殘忍的真實,把這個悲劇形象的靈魂和肉體呈現在人們面前。

《巴爾扎克像》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年)

巴爾扎克是法國19世紀文壇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激情和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羅丹對他非常敬慕,十分樂意為他塑像。 所以1891年法國文學家協會委託羅丹雕塑一尊巴爾扎克像時,他當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尋常的事業。」 在羅丹10歲時,巴爾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閱讀、考察和研究,前後作了四十多件形象習作,著意刻畫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徵。雕刻家認為,創造形似的巴爾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慮的是他的熱情工作,他的艱難生活,他的不息的戰鬥,他的偉大的膽略和精神,我企圖表現所有這一切」。 羅丹塑造的巴爾扎克是個夜間漫步的形象。文豪習慣於夜間穿著睡衣工作,所以羅丹讓他披著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寬大的睡衣包裹著屹立的巨人。據說原來作的小稿中,巴爾扎克有一雙智慧的手。羅丹在徵求他的學生、助手布爾德爾的意見時,布爾德爾讚美地說:「他這雙手雕得太好了!」羅丹聽後拿起鎚子就砸掉了這雙手,因為他怕這雙手過分突出而讓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現在人們看到的巴爾扎克,雙手被睡袍緊緊遮蓋,面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在月光下好像獨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後,出人意料的是委託人拒絕接受,甚至指責這尊雕像像一隻企鵝、一個雪人、一堆煤、一個怪胎、不成形的幼體動物。還有人認為巴爾扎克像是19世紀末頹廢風氣和精神錯亂的象徵。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認為它「哲理過多,造型不足」。法國文學家協會決定廢除合同,理由是他們在「粗製濫造的草稿」中很難認出巴爾扎克的形象。面對這一切批評、指責,羅丹卻說:「我的巴爾扎克像,他的動態和模樣使人聯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會環境,他與社會生活是不可分離的,他是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他還認為:「〈巴爾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頂峰,是我全部生命奮鬥的成果,我的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

推薦閱讀:

向京:沒有人替我看到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帝王或是名人的塑像,而僅僅只有畫像呢,很多塑像全是宗教塑像,這是為什麼呢?
異形雕塑—Matthew J Levin作品欣賞

TAG:雕塑 | 法國 | 雕塑家 | 奧古斯特·羅丹 | 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