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台灣:全世界坐視蔣介石如何收拾殘局
本文摘自《從南京到台北:蔣介石敗退台灣真相始末》,張同新 何仲山 主編,武漢出版社,2011年10月
1949年12月7日,蔣介石頒令,國民黨「政府」遷往台北市。從此開始了其孤處一隅的統治時代。 米爾網 www.junshijia.com
從4月22日南京失守起不足8個月的時間裡,國民黨政府已四遷其地:由南京而廣州,而重慶,而成都,而台北。現在的形勢明擺著,倘若台北再一失守,那麼堂堂的國民黨政府將無處可遷。逃到台灣來的人們,驚魂未定,便開始為將來的命運而憂心忡忡了。
此時的台灣,可謂風雨飄搖,內外交困。
對蔣介石來說,眼下的頭等大事自然是站穩腳跟,保住立足之地,否則什麼也談不上。他深知,這個問題的成敗,主要取決於中共和美國兩方面的動向,所以對於來自北京和華盛頓的任何消息,他都極為關心。
很快,蔣介石迎來了在台灣的第一個新年。元旦的前一天,他攜兒子蔣經國悄悄離開台北,來到台中日月潭的涵碧樓小住。此行原為寄情山水,消卻愁緒,但蔣經國發現,日月潭的青山碧水絲毫引不起父親的興緻,老頭子整日沉默寡言,頭上的銀絲一天天地多起來。
就在元旦的晚上,父子倆從收音機中聽到了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元旦社論。社論莊嚴聲明:在1950年新中國的四大任務中,首要任務就是「以一切力量完成人民解放戰爭,肅清中國境內的一切殘餘敵人,解放台灣、西藏、海南島,完成統一全中國大業。……絕不能容忍國民黨反動派把台灣作為最後掙扎的根據地。」
聽罷廣播,父子倆相對無言,心事重重。
華盛頓如何對待台灣,也是蔣介石至為關心的。
在中共和國民黨兩個政權之間,美國也面臨著抉擇。對此問題,美國政府內部頗有爭議。以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上將為首的軍方人士,更多地從軍事戰略角度估計台灣的地位。他們認為,台灣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屏障,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如失去台灣,日本、菲律賓將受到威脅,因而主張派遣軍事顧問團,協助蔣介石防守台灣。而以國務卿艾奇遜為首的國務院人士,則偏重於從政治角度評價國民黨政權,認為蔣介石政府已腐敗不堪,無可救藥,即使美國介入也無濟於事,因而強烈主張拋棄台灣。國務院的一些蘇聯問題專家則走得更遠,他們不僅主張拋棄台灣,而且呼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認為再拖延與中國建交,只會有利於蘇聯,而危害美國的遠東利益。
結果是國務院的意見佔了上風。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白宮舉行記者招待會,明確宣布:「美國目前無意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利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不擬使用武裝部隊干預其現在的局勢」;「不擬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捲入中國內戰中的途徑」,並強調,「美國政府也不擬對台灣的中國軍隊供給軍事援助或提供意見」。 www.junshijia.com 愛國交流理性平台
隨後,艾奇遜受命在全國新聞俱樂部發表題為《中國的危機》的著名講演,正式把台灣劃在美國的安全防線之外。這是繼白皮書之後,蔣介石遭到來自美國的又一次重擊。此後的數月內,美國及聯合國在報刊或講壇上,不斷辯論應否承認大陸中共政權問題,重新評估對華政策。與此同時,美國開始醞釀從台灣撤離僑民,留駐台灣的只剩下一位「領事」級代表,最高級的「武官」不過是位中校。看來,杜魯門是打定主意坐視蔣介石垮台了。宋美齡在美國無事可做,只好於1950年1月10日離開紐約,黯然返台。 米爾網 www.junshijia.com
美國的態度對其他國家的對台政策也產生重大影響。當時世界一般輿論都認為,蔣介石及其國民黨在台苟延殘喘的時日已屈指可數。所以,跟隨國民黨撤退來台的外國使節僅南朝鮮一家。印度、瑞典、丹麥、巴基斯坦等國則相繼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國民黨斷絕關係。
推薦閱讀:
※漢語真的全世界最難學嗎
※日本或將失了中國卻贏了世界市場?—不執著的博客—強國博客—人民網
※TPP:玩遊戲看懂世界貿易變局
※鳥瞰世界133 宏都拉斯
※[轉] 世界蛇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