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宮、後溪穴為主治療頸型頸椎病28例

聽宮、後溪穴為主治療頸型頸椎病28例

朱安寧曹慶評 孟憲軍 徐偉偉 王 昱 劉思宇

(1.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福建廈門 361005;2.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福建廈門 361004)

[關鍵詞] 頸型頸椎病;針灸療法

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筆者採用針灸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28例,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全部28例均來自廈門大學醫院國醫堂針灸科和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禾分部的門診患者,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齡20~55,平均(35±5)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年;參照王啟才主編的《針灸治療學》中頸型頸椎病的分型標準[1],其中寒凝血瘀型18例,氣血虧虛型10例。

所有病例均參照《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中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2]:頸肩背部酸痛、頸肌痙攣、僵硬,嚴重者活動受限。伴有相應壓痛點及結節,椎間孔擠壓試驗、神經根牽拉試驗均正常;X線片顯示頸椎生理弧度改變。

2.治療方法:

取穴:聽宮、後溪、局部阿是穴。配穴:寒凝血瘀型配風池、外關、膈俞、血海;氣血兩虛配肝俞、腎俞、氣海。操作: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選用華佗牌0.25mm×40mm毫針,先針刺健側聽宮、雙側後溪穴。其中聽宮直刺15mm,後溪直刺25mm,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5mm,行提插捻轉瀉法;外關、肝俞、腎俞、氣海均直刺15mm,行捻轉補法;膈俞斜刺15mm,血海直刺20mm,行捻轉瀉法;局部阿是穴行捻轉瀉法,針刺深淺隨局部肌肉厚薄有所區別。留針30min,期間行針2~4次。治療期間停服其他藥物,每兩日治療一次,10次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後統計療效,每個月隨訪至少1次。

3.治療效果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治癒:頸肩部各種疼痛癥狀消失,亦無僵硬感、酸痛麻木等不適感。顯效:頸肩部各種疼痛癥狀明顯減輕,活動時偶有不適拘緊、酸麻感。好轉:頸肩部各種疼痛癥狀減輕,但活動時拘緊、酸麻感無改善。無效:臨床各種癥狀無改變。本組28例患者,治癒19例,佔67.9%;顯效7例,佔25%;好轉1例,佔3.6%;無效1例,佔3.6%。總有效率為96.4%。

4.體會

頸型頸椎病,又稱為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是指因頸椎勞損、退變引起的以頸部癥狀為主,伴有肩背部不適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本病以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多見,多發生在30~50歲[3]。中醫學認為手太陽小腸經在循行路線以及病候上與頸椎病的發病部位、病候多有符合之處,《靈樞·經脈》曰:「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又載:「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靈樞·雜病》亦載:「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因此,筆者在治療該病時以手太陽小腸經為重,採用首尾循經取穴法,通經活絡,獲得良效。

聽宮,為小腸經在面部的尾穴,是手足少陽、手太陽交會穴。三條經脈循行均過頸項部,故針刺聽宮一穴可同時調理三經氣血[4]。另外,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表裡,又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接,故針刺聽宮一穴還可疏通膀胱經與心經經脈,達到驅散風寒、解除表邪、通暢氣血之功[5]。筆者認為治療本病時,針刺健側聽宮穴能激發太陽經脈的經氣、調動心經氣血、條暢頸部諸經氣血,從而達到通則不痛的功效。後溪穴,為小腸經的輸穴,《難經》記載:「輸主體重節痛。」本穴穴性屬木,內經中有「木主疏泄」之說。故針刺本穴具有良好的疏通經絡氣血、鎮痛效果[6]。後溪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督脈總領身之陽氣,為陽脈之海,故針刺後溪穴不僅可以疏通太陽經,更可調攝督脈經氣,使機體氣血調和通暢,達到陰陽平衡。《針灸神書》曰:「項強頭疼痛不禁,試針須使後溪尋。」《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云:「頭強項硬刺後溪。」《針灸大成·通玄指要賦》:「頭項痛,擬後溪以安然。」因此,後溪穴是治療頸肩部疾患的要穴。

《內經》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小腸經從手走頭,與心經相表裡,且在肩部有分支與足太陽膀胱經銜接,在頭項部與督脈相通。因此,這些生理特性加強了小腸經在頸椎病治療中的重要性。聽宮、後溪二穴分別位於小腸經的首尾部位,刺之可使諸經經氣相接,氣血和調,故對以手太陽小腸經循行部位為主的頸型頸椎病有良效。

推薦閱讀:

骶骨骨折的手術治療
胃癌的經方治療 上
漸凍症是什麼病?怎麼治療?
脫髮是什麼病引起的要如何治療
【Earls】外用藥物,外用藥物治療黃褐斑

TAG:頸椎 | 頸椎病 | 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