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這才是最好的中文小說
前幾天去了趟北京,飛機上讀完了一本好書。
不是別的,正是大家都曉得的——錢鍾書的《圍城》。
書太有名,我卻是第一次讀。
讀得很開心,很痛快,恨不能早些讀到,但想了想,早些時候讀,體會不可能這麼深。至少,學生時代來讀,是讀不到這裡面的人生況味的。非得工作了幾年,經歷了成人世界的洗禮,才領略到許多細處的精準與高妙。
下面就簡單談談這本書。
一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長篇小說。他另有一本短篇集子,名為《人·獸·鬼》,除此之外,虛構作品便沒有了。這很可惜,但沒有辦法。時代總是比人大。
《圍城》寫於一九四四年,寫了兩年,一九四六年出版。
算一下,當時錢鍾書三十六歲,正值盛年。但不久,小說就不容易寫了,一擱就是好幾十年,終於等到夏志清把沈從文、錢鍾書、張愛玲重新介紹回來,已經是八十年代。
楊絳在文章里寫,她曾在《圍城》重版後問錢鍾書想不想再寫小說,錢鍾書回答:
「興緻也許還有,才氣已與年俱減。要想寫作而沒有可能,那隻會有遺恨;有條件寫作而寫出來的不成東西,那就只有後悔了。遺恨里還有哄騙自己的餘地,後悔是你所學的西班牙語里所謂「面對真理的時刻」,使不得一點自我哄騙、開脫和寬容的,味道不好受。我寧恨毋悔。」
看到這段話,是很難過的,「要想寫作而沒有可能」並不是一句簡單的話。然而世事如此,假設不得。
我們還是回頭來看《圍城》。
要說《圍城》,真是中國小說中的獨一份。有人說《圍城》是沿著《儒林外史》這一路官場諷刺小說下來的,但到底寫得是現代,里里外外都不同了,影響或許有,終究不是一回事。
回顧現代以來的作家,錢鍾書與張愛玲,倒有許多共通之處。首先,他們兩位都善於比喻,警句熟練地可以批發;其次,比喻寫得高明,也正在於他們的眼光毒辣,能夠看透許多人生的假面與荒唐,且善於聯想;最後,他們都聰明,才氣逼人,甚至有些刻薄。
不同之處,錢鍾書的諷刺是明面上的,是給大家歡樂的,是喜劇的;張愛玲的諷刺則是暗暗地,不聲不響地,呈現出一種「荒涼」的氣氛。
然而不管怎樣,這兩位的衣缽都難有繼承:這樣寫作實在太需要天分了,不是靠學便能會的。
另外,中國人向來不大幽默,建國後,又總是苦大仇深,到了八十年代,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許許多多新東西需要消化,作家們試驗了一番,結了一些果子,也失掉了一些種子。
二
《圍城》最大的特色,當然是諷刺。
諷刺這種東西,是很需要語境的。只有在一個共同的語境中,諷刺才成為可能。比如你聽美國的脫口秀,因為不明白他們的梗,光聽見笑聲起伏,自己卻一頭霧水。
所以,諷刺不僅仰賴創作者毒辣的目光和語言,還需要觀眾和讀者能夠懂得所諷刺的地方在哪裡。
換言之,諷刺發生作用,不僅要求觀眾,也需要諷刺對象的配合,如果被諷刺的對象已經消失,那諷刺也不復存焉。
看《圍城》看得節節稱讚,恨不得拍手,除了說明錢鍾書寫得好之外,也說明,大半個世紀過去,《圍城》里的中國與今天的中國,並未有什麼變化。
下面隨便抄一段,寫得是方鴻漸去報館裡找工作。事情很簡單,但因為諷刺,讀起來卻很有效果,每一個中國人看了都會揚起嘴角:
「報館分里外兩大間,外間對門的寫字桌畔,坐個年輕女人,翹起戴鑽戒的無名指,在修染紅指甲。有人推門進來,她頭也不抬。
「在平時,鴻漸也許會詫異何以辦公室里的人,指頭上不染墨水而指甲上染紅油,可是匆遽中無心及此,隔了櫃脫帽問訊。她抬起頭來,滿臉莊嚴不可侵犯之色,彷彿生前吃了男人的虧,今生還蓄著戒心似的。
「她打量他一下,尖了紅嘴唇向左一歪,又低頭修指甲。鴻漸依照她嘴的指示,瞧見一個十六七歲的男孩子在理信。
「他喚起他的注意道:「對不住,我要找總編輯王先生。」那孩子只管理他的信,隨口答道:「他沒有來。」他用最經濟的口部肌肉運動說這四個字,恰夠鴻漸聽見而止,沒多動一條神經,多用一絲聲氣。」
引文中那句「她抬起頭來,滿臉莊嚴不可侵犯之色,彷彿生前吃了男人的虧,今生還蓄著戒心似的。」寫得真是太狠了,然而看了又大暢快,因為我們也時常有這樣的遭遇。寫那少年口部肌肉的的運動,也非常到位。
這般的警句,書中到處都是。
比如,這句:「對於醜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
比如這番對鄙視鏈的總結:「在大學裡,理科學生瞧不起文科學生,外國語文系學生瞧不起中國文學系學生,中國文學系學生瞧不起哲學系學生,哲學系學生瞧不起社會學系學生,社會學系學生瞧不起教育系學生,教育系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比如,關於人的缺點的比喻:「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
每每看到這些地方,發笑、讚歎之外,沒有別的話講。這就是才氣。
三
當然,除了在不斷的諷刺中獲得喜劇效果,讀這本書,於我另有一種感受:心累。
這心累,便是整本書的要旨。其中一重意思,便是人們常說的「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
這個詞語,很早便在書中出現了,是蘇小姐客廳里發生的,關於婚姻的談話。
慎明道:」關於Bertie結婚離婚的事,我也和他談過。他引一句英國古話,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蘇小姐道:「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鴻漸,是不是?」
小說後半段,方鴻漸的果然走進了婚姻的圍城。但這圍城,當然不只是婚姻,事實上,人的許多願望,都是圍城,書中方鴻漸幾個跑到內地做教師,最後發現學校里烏漆嘛黑,失望而歸,也是圍城。
所以,這似乎便是人生的真相了。夏志清說,《圍城》是一部探討人的孤立和彼此間的無法溝通的小說。
我覺得,《圍城》也是探討人被生活網羅的小說。所以開頭說,如果你還是個少年,對生活還有很多熱烈的盼頭,那這本書未免有些殘酷,但你終於從學校里走出來,開始戀愛,求職,工作,結婚。把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全部經驗了一回,那《圍城》便真的向你打開了。
四
下面來聊一聊小說的結構。
讀《圍城》是很順暢的,因為情節很均勻,而且常常有新鮮感。算下來,故事的時間跨度有一年多,這一年多很重要,因為這本書寫得是一種幻滅,或者說被生活網羅的過程,作者必須要帶讀者經歷。
情節大致如下:
旅途 (留學歸來) - 上海蘇小姐的客廳(戀愛) - 旅途(到內地教書)- 三閭大學(辦公室政治)- 旅途(經香港回上海)- 上海(婚姻生活)
三段旅途是過度,三個地點則是人生狀態的大改變。第一次上海,是青春的愛戀,雖然失敗,但整體感覺是明朗的;第二個地點是內地的三閭大學,經過一路的曲折,方鴻漸越來越萎縮,成為一個「無用」的人,在大學裡,經歷各種辦公室政治,最後被驅逐出境;第三個地點上海,瑣屑的婚姻生活牢牢的抓住了方鴻漸。
小說寫到最後,方鴻漸經歷了愛情、工作和婚姻,精神世界卻螺旋地下沉。
方鴻漸實在代表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一方面受了新教育,渴望自由、獨立,一方面又沒有真本領,性格懦弱,缺乏行動力,很多事情被動得來,最後一步步逼緊,無處可逃。
所以,看這本書,笑著笑著,到最後,也免不了心裡發怵,好好地思量起自己來。
不知道你讀過之後,是什麼感受呢?
-the end-
- 魏小河 -
一條未知終點的河
從 讀 書 開 始
嘗 試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推薦閱讀:
※歷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1-35屆【1978-2012】35CD
※心的詩偈·信心銘講錄 中文版自序
※試論《春江花月夜》的場景、層次 - 詩詞 - 中國古代文學 - 北大中文論壇 www.pk...
※Win7版IE10瀏覽器正式版下載大全(含簡體中文)
※鳳凰衛視中文台意欲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