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簡化與規範——從太平天國的簡化字說起
國學正典 2017-02-28閱讀原文
漢字演變有簡化和繁化。「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序)「孳乳而浸多」說明由文到字有繁化的過程。小篆之前的金文很多字還可以左右互換,正反寫。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作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秦小篆對七國文字就進行了文字規範與少量簡化。
楷書定型後,仍有眾多的異體字。如今,漢字從書寫為主的年代轉換為識別為主的年代,我們再來審視簡化問題。我們先從太平天國運動的簡化字說起。
太平天國(1851-1864)運動在文化上一是提倡「文以紀實」「言貴從心」的文風,二是採用俗字即簡化字。
太平天國的印璽與公告、書籍等,採用自唐宋以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還造了若干字)共一百多個,其中80%以上被新中國成立後的《漢字簡體方案》採用。
《康熙字典》里的「國」字有6個(包括武則天造的國字),而太平天國的「囯」是「囗」(wei2)內一「王」。新中國簡化漢字時,有專家建議用這個囯,但是另有專家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能用封建的王國,最後周總理提議王加一點為玉,說口中含玉的寓意好,於是確定「國」的簡化字為「國」。
天平天國的「魂」字寫作「雲人」。
再說說民國政府的簡化字
1909年,《教育雜誌》創刊,陸費逵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中國首次提倡使用簡體字。
1919年,五四運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改革漢字的呼聲漸高。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錢玄同選定了324個簡體字),在當時又稱「手頭字」,這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但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制,包括國民黨元老級人物在內的眾多知名人士起來反對。其中,國府委員和考試院長戴季陶,在國民黨的中央政治會議上當眾跪下替漢字「請命」,要求收回教育部的命令。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廢止。國民政府於是把已公布的命令罕見地收了回去,漢字簡化改革不了了之。
新中國推行了兩套簡化字
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1年擬《第一批簡體字表》(收555字),1952年2月5日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4年擬《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798字,簡化偏旁56個,廢除異體字400個),1955年2月2日發《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把其中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7月13日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515字,簡化偏旁54個),1956年1月31日在《人民日報》公布,全國推行,這就是使用至今的簡化字(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簡化字總表》,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
短命的「二簡字」
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稱為「二簡字」,是沿著第一套簡化字思路繼續簡化,但是問題眾多,遭到廣泛批評和抵制。
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宣布廢除「二簡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共收2235個簡化字),此表在中國大陸使用至2013年。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就剛剛研製出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通用規範漢字表》中不僅恢復了6個繁體字,51個異體字,還擬對44個漢字調整其寫法。由於反對聲音強烈,該字表又作出了一些調整後才於2013年6月5日正式頒布,成為社會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規範。
我們說的簡化字通常是指新中國的第一套簡化字。
以1956年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為例,其中始見於先秦的簡體字68個,始見於秦漢的簡體字96個,始見於三國晉南北朝的簡體字32個,始見於陏唐五代的簡體字31個,始見於宋遼金元的簡體字82個,始見於明清太平天國的簡體字53個,始見於民國的簡體字59個,始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簡體字101個。
第一套簡化字特點
借鑒了連筆、刪減、異體、草書等多種途徑。
1、簡化偏旁部首
1.1草字頭:由篆書而來,花、草,現把斷開的草字頭橫畫連成一筆,約300字(其中約100字字根等又有簡化,如兿為藝)。另有:勞簡化為勞,葉簡化為葉,舊簡化為舊,蘭簡化為蘭。
1.2走之旁:連、速等約160字(其中約30字又有簡化),省一點。
1.3絞絲旁:紙、絲等約270字,按草書省。
1.4金字旁:銅、鋁等約350字,按草書筆意省筆。(釜、鑫除外)
1.5門字旁:悶、問等約80字,省卻多筆。(門)1.6倉字族:艙、蒼等。(倉)1.7侖字族:論、圇等。(侖)1.8見字族:現、莧等。(見)1.9貝字旁:貽、狽等。(貝)1.10真字族:填、滇等。(沒有按照貝的技巧)1.11馬字旁:騙、駿等。(馬)1.12長字族:帳、仗等。(長)1.13專字族:轉、傳等。(專)(草書結構)1.14車字旁:輕、軸等。(車)(草書筆法,不對稱了)15三點水簡化為兩點水的:凌、凈、盜等等…… 一點改為兩點水的:冰(水)(筆畫反而增加了)「冉」字系列簡化字借用篆書筆法反而增加了一豎
2、 二字或多字合一的(約30字):
雲(說話)、雲(雲彩)統一為雲;發(發展)、髮(頭髮)統一為發;後(皇后)、後(後來)統一為後;斗(計量單位)、鬥(爭鬥)統一為斗;丑(牛)和醜(難看)統一為丑;寜和甯統一為寧;雜和雑統一為雜;關和関統一為關;總和縂統一為總;畫和畵統一為畫;裏、裡、里統一為里;囬、迴、逥、廻、廽統一為回;餘、余統一為余;松、鬆統一為松;谷、穀統一為谷;幾、幾統一為幾;徵、征統一為征;曲、麯統一為曲;表、錶統一為表;衝、沖統一為沖;歷、曆統一為歷;幹、乾、干統一為干;復、複統一為復;舉和擧統一為舉,游和統一為游;鬆和松統一為松,等等……
3、取繁體字局部的(約百餘字):
飛(飛)、廣(廣)、開(開)、氣(氣)、雲(雲)、電(電)、處(處)、親(親)、業(業)、務(務)、霧(霧)、兒(兒)、鄉(鄉)、製(制)、餘(余)、塗(塗)、鬍(胡)、鬚(須)、麽(么)、條(條)、様(樣)、與(與)、麗(麗)、從(從)、時(時)、産(產)、厭(厭)、號(號)、點(點)、虧(虧)、獨(獨)、類(類)、幹(干)、趕(趕)、纍(累)、畝(畝)、聲(聲)、離(離)、隨(隨)、墮(墮)、穩(穩)、隱(隱)、寜(寧)、標(標)、懸(懸)、縣(縣)、(桿)、殺(殺)、録(錄)、術(術)、係繫(系)、撃(擊)、習(習)、豐(豐)、尋(尋)、窪(窪)、凖(准)、築(築)、盤(盤)、澀(澀)、殻(殼)、復複(復)、錶(表)、奮(奮)、醫(醫)、雖(雖)、啓(啟)、嶺(嶺)、慮(慮)、匯(匯)、緻(致)等
還有取局部而修改的(約30字):
獸(獸)、傘(傘)、銭(錢)、淺(淺)、還(還)、邊(邊)、顯(顯)、濕(濕)、斷(斷)、爾(爾)、堯(堯)、質(質)、滅(滅)等等
4、有所創新的(會意):
淚(涙):目之水、體(體):人之本、眾(衆):三人成眾等等
1、優點:
簡化字起到了規範漢字的作用(個別字筆畫甚至增加),筆畫變得簡易讓普通百姓學文化的畏難情緒得以緩解,書寫漢字變得相對便利。這在書寫為主的年代是合拍的。合理的簡化也基本達到了簡化漢字的初衷。
2、不足:
很多簡化字是值得商榷的,甚至還造成新的混亂。究其根源,就在於沒有搞清楚字根、字族系統,只是以筆畫簡省為唯一指標。如:
簡化最多的替代符號——又
鳳(鳳)、權(權)、觀(觀)、漢(漢)、難(難)、嘆(嘆)、僅(僅)、雞(鷄)、鄧(鄧)、戲(戲)、對(對)、樹(樹)、聖(聖)、雙(雙)、聶(聶)等等,完全把不同字族的簡單處理了,自相矛盾;
風(風)、岡(岡)、網(網)、趙(趙)、區(區)、鹵(鹵):把不同字根簡化為X,意不可解,而「虱」並沒簡化。等等……
如何評判簡化字?
什麼是簡?什麼是繁?筆畫少就一定簡?筆畫多就一定繁?
書寫簡化、識別簡化、傳播簡化(不立文字)?
如果以日常書寫的便捷為唯一標準,那麼筆畫少就相對簡省,比如「烏龜」寫作「烏龜」。
如果以識別的規律為唯一標準,那麼規律性的字就相對易識,如biangbiang面,筆畫超多,反而能識記。
書寫為主的年代、識別為主的年代,標準在變化。
書寫簡化,筆畫少;識別簡化,更具規律性。
做一個比喻,「自然」簡化(民間俗體字)好比自然界中生態物種的自然滅絕。而「人為」簡化則好比人類對環境破壞的物種滅絕。
1、單獨從字義、字理看,「六書」字理的變異。
有一些簡化字是成功的,但在很多字破壞字形的表意和表音作用,給漢字增加基本結構單位,增加一字多音現象。
2、從對當時的文化學習、社會影響看,解決彼時「當下」之急。實施七十年之後,文化的傳承如何呢?
目前社會上冷落、忽視、削弱漢字、漢語的現象依然普遍。大中小學教育,為學英語而花費的時間與精力遠遠超過母字、母語。書籍、媒體等存在著大量用語錯誤或不規範的現象。電腦的拼音輸入法,及繁、簡兩套系統的字體轉換,也是錯誤百出(電腦繁、簡的轉換造成的錯誤多達百種以上)。凡此等等,使全民及在校各級學生的漢語水平明顯下滑。2005年高考,一句模仿造句,廣東竟有10萬考生得了0;作文得50分以上者不足7%;古文翻譯1萬份考卷為0。2005上半年,復旦大學漢語比賽,奪魁的竟是外國留學生隊!許多研究生「英語6級,漢語初級」。連英國廣播公司亦驚呼「文字差錯,在中國大陸比比皆是」,「中國人的中文錯誤百出,中國人的英文更是錯誤百出。」(《參考消息》2006年2月15日)
事實證明,六十年來,尤其近十多年來,我們運用漢字、漢語的水平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這一切使我們痛切的感受到漢字、漢語的危機!
3、從對長遠的文化進程影響看,識別為主,文化屬性需彰顯。
著名作家王蒙呼籲保衛漢字;著名哲學史家、文化大師任繼愈先生呼籲復興漢字文化,他說:「漢字問題,不只是文字學的課題,而是關係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的全局性的問題。」「漢字在中華民族的融合與凝聚方面,在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統一方面,功莫大焉。」他呼籲「全民族都應推動漢字、漢字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4、和周邊港台對比、漢字文化圈對比,港澳台保留著繁體字,名「正體字」。
日本在1946年正式推行簡體字,比中國早了整整10年。與中國相比,日本的漢字簡化,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
一、日本在簡化之前,研究確定了現代通用漢字的字量,中國沒有做這個工作。
基於對漢字使用頻率的清查,日本政府於1946年公布了1850個字的《當用漢字表》,1951年又頒行了92個字的專供取名之用的《人名用漢字別表》。這1942個字,就是日本對漢字進行規範和簡化的範圍。不在這個範圍內的字,不做改動。
全盤梳理,清查家底,圈出現代漢語通用字(包括常用字和不常用但現代漢語必須使用的字),是簡體字改革的基礎。這個基礎性的工作如果不做,簡體字改革就沒有一個核心的範圍。恰恰中國50-80年代的漢字簡化,始終就沒有做這個基礎性的工作。
二、日本的漢字簡化,比較重視類推原則;中國的漢字簡化,否認類推原則。
漢字簡化,有兩種主要來源。一種是按原則類推,相同的繁體偏旁,應該被簡化成相同的簡體偏旁;一種是採納民間的「約定俗成字」,這就沒有什麼規律可言了。日本的學者比較重視前者;中國學者則因「群眾路線」(70年代的「二簡字」甚至直接發動農民來造字)而高度重視前者,否認類推簡化的可行性——中國《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收錄的352個簡化字,大部分屬於民間「約定俗成字」。
這就直接導致中國的簡體字,在體例上出現了混亂。
解決之道是什麼?
近期:識正寫簡(識繁寫簡),無論稱為簡化字、簡體字,還是繁體字、正體字,都要通過學習漢字從而進入中華文化的殿堂。否則我們人文的傳承就會逐漸斷裂。
長期:以漢字為核心的中華文化需要全民學習,把文化的土壤培育好,之後文化的生態才能豐富多彩。
對待漢文字的態度,基本就是對待漢文化的態度。站在什麼樣的視野和角度,就決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簡化字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待簡化字的態度和認知,這關聯到人文的根本。
漢文字美學:從這裡,通向漢文化的殿堂……
—————————————————————————
轉自公眾號漢文字美學
推薦閱讀:
※漢字的優越性
※岩畫是漢字的父母
※漢語&日語:結緣漢字的技術分析
※「凹」字的第一筆是什麼?這些漢字筆順規則,你都知道嗎?
※為什麼要用手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