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孩子」進行時:「妄」子成龍————————▲553《深度中國》中國新聞周刊2012

總第553期2012-04-13「拼孩子」進行時:「妄」子成龍

導語:

在叫囂著「愛拼才會贏」的時代,當富二代、官二代的囂張勢頭還未散盡,社會上一片「拼爹」言論橫行之時,有不少無權無勢無金錢的家長們發現,這輩子他們都做不成官二代、富二代了,怎麼辦呢?不甘心的他們,從那一刻開始,就立志去做官一代、富一代的老子——決定「拼孩子」! [詳細]

 2011年發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指出,當代中國人生活的動力呈現一個相對穩定的多元化格局,而排在首位的是子女發展期望,換句話說,「望子成龍」是中國人最大的生活動力。

  「望子成龍」,表達的是父母對於子女的深情厚愛和熱切期望,天下所有的父母,無論地域和國度,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出息、有作為。然而現實生活中,父母親們往往「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反而段演繹出一個又一個「妄」子成龍的故事。

  在叫囂著「愛拼才會贏」的時代,當富二代、官二代的囂張勢頭還未散盡,社會上一片「拼爹」言論橫行之時,有不少無權無勢無金錢的家長們發現,這輩子他們都做不成官二代、富二代了,怎麼辦呢?不甘心的他們,從那一刻開始,就立志去做官一代、富一代的老子——決定「拼孩子」!

  社會下層的家長抱著「不能讓孩子重蹈覆轍」的心愿,舉全家之力傾其所有供孩子讀書;社會中上層的人們懷揣「不能讓孩子還不如我」的底線,動所有關係竭盡全力讓孩子上進;鄉下的家長盼孩子考省城京城大學;城市的家長供孩子申港台海外名校。從幼兒園開始擇校,幼生小,小升初,初生高,邁入大學、研究生院,邁不完的坎,打不完的仗,甚至到找工作,尋伴侶,下一代,從學業到事業到家庭。

  拼,是永無止境的!

  其實,拼來拼去,說到底拼的是錢權、關係、資源,可「拼孩子」,犧牲的卻是孩子的自由、尊嚴、健康甚至是與孩子的關係。

  也有人說,「『拼孩子』也是一種積極的教育,也會拼出成功,孟母三遷何嘗不是『拼孩子』,孟子可以說是『拼孩子』的成功典範」。但是,孟母何曾圖名圖利和人攀比?「拼孩子」不僅不是一種積極的教育,而且反而是對教育的異化。

  但是他們忘了,教育的本身是完善人格而非功利。

  別把「社會競爭太激烈」說成是正當理由,也別拿「優質教育資源短缺」說事兒,更別搬出「社會現實就是這樣」表示無可奈何,放下這焦慮,就事論事,「拼孩子」到底為哪般?!

  願我們的家長能做到,正如電影《寶貝計劃》里唱的那樣:「寶貝寶貝 愛你一輩,不求你有什麼作為,健康 快樂 給你栽培只求你問心無愧。」

家長功利:「拼爹」不成 「拼孩子」社會底層家長:最擔心「長大後你就成了我」

教育焦慮在社會各個階層蔓延,擁有著較多社會資源和話語權的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往下掉」,而生活在社會下層的父母,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上一層樓」。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家長最大的恐懼就是「長大後你就成了我」。... [ 詳細 ]

 

 

每天放學後上籃球課,周六上午學奧數、周六下午學新概念英語,這是賀小紅給兒子排的課外課程表,她的兒子目前在北京東城區的一所公辦小學上五年級。

  和很多北京家庭一樣,賀小紅和她的兒子已經捲入了越來越提前的小升初競爭漩渦之中,為了能上一所好中學而殫精竭慮。

  但和很多北京家庭不一樣的是,賀小紅是一名沒有北京戶口、沒有房子的外來務工人員。因為沒有北京戶口,賀小紅一直在擔憂,不知道兒子在北京的求學之路能走到哪一天。與那些有學歷、收入穩定但同樣「飄」在北京的白領不同,賀小紅和丈夫來自農村,她在一家事業單位的食堂工作,丈夫在一個餐館做廚師,因此,他們還會時常為一家人的生計發愁。

  三重壓力疊加在一起,讓賀小紅過得很辛苦。收入本就不高,還要拿出其中大部分送兒子上課外培訓班,可賀小紅覺得這一切都值得,因為她內心有著一個強大的信念:不能讓兒子輸在城鄉這條分界線上。

  記者最近在採訪中發現,在北京的課外培訓大軍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像賀小紅兒子這樣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弟。教育焦慮在社會各個階層蔓延,擁有著較多社會資源和話語權的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往下掉」,而生活在社會下層的父母,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上一層樓」。像賀小紅這樣雖然在大城市打工,但並沒有真正跳出「農門」的年輕父母,更加渴望能通過教育改變孩子的命運。 社會底層家長擔心孩子「長大後你就成了我」

  曾經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名為《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唱的是孩子對長輩的敬意,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最大的恐懼就是「長大後你就成了我」。

  今年本命年的邱翠華又拿出了賬本,在大女兒名字後面寫上了「40000」。上周,大女兒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開學了,邱翠華為大女兒寄出了最後一筆錢。4萬元是大女兒大學三年的費用合計, 「老大的錢終於花完了。」

  邱翠華跟賀小紅一樣,同丈夫一起從農村出來在北京打工。生性好強的她從18歲起就想在北京闖出點兒名堂,怎奈只上過小學、又沒有什麼技能的她很難實現夢想。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邱翠華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們一定得出來,不能再像我倆那麼沒出息了。」

  她把孩子送進了家鄉最好的寄宿制學校。邱翠華有3個孩子,二女兒文文今年高三,小兒子國慶現在正在上初二。「文文和國慶每年的學費和住宿費大約都是1.2萬,再加上大女兒每年的1萬多,每年光他們上學就得將近4萬元。」

  教育改變命運。而聽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長大的中國人更加相信,擁有「知識」,便擁有了與命運抗衡的力量。

  自己的生活經歷讓賀小紅對這個話深信不疑。

  賀小紅的丈夫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弟弟。當年丈夫上中學時,家裡感到同時供三個孩子讀書實在吃力,老大已經上大學了,不能半途而廢,弟弟年紀小,除了上學什麼都幹不了,最終犧牲了他。

  「現在哥哥、弟弟都有了學歷,在北京工作、安家了,就剩下我們了。他們再怎麼幫我們,很多東西也改變不了了。」賀小紅說。

  在賀小紅看來,丈夫十多年前的那次犧牲,失去的是改變命運的機會。現在他們跟兄弟兩家幾乎生活在兩個世界。

  好在賀小紅所在的食堂屬於一家文化單位,領導對她很照顧,「領導當初要是說『帶著孩子你怎麼上班呀?』我就沒辦法把孩子帶出來了。」賀小紅說。

  當然,希望通過教育這個渠道實現向上流動的不僅僅是農民,還有生活在城市中的其他弱勢群體。

  然而現實情況是,通過這條通道改變命運已經越來越難。

  2010年,《人民日報》即刊發了文章《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文章指出,農民等社會弱勢群體在教育、就業等方面都出現了向上流動的困難。他們中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越來越少,成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的機會也在逐漸減少。

  近兩年,這種流動困難愈發明顯,直接導致了慌亂、恐懼等情緒在這一群體中蔓延,最普遍地表現在家長對孩子不理智的強壓上。

  最近,眼看著文文高考的日子臨近,邱翠華彷彿又回到了三年前大女兒高考前的日子,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他們要是考不上大學,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在邱翠華的人生中,現在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努力工作掙錢,讓3個孩子都考上大學,最好都能進入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最差也要進了鄭州呀」。

  邱翠華在北京一家公司里做保潔,一個月的收入大概是1800元,丈夫跟老鄉一起做裝修,活兒好的時候能掙上一筆,但是也經常「幾個月在家裡坐著」沒事兒干。

  所以,工作之餘,邱翠華還兼了幾份小時工,一年下來還能多掙1萬多元。

  這樣,夫妻倆省吃儉用,也將將湊出三個孩子上學的錢。

  「我們那裡沒出來的(沒到城市來打工的),孩子說不上就不上了。能不能上出來太不一樣了,我拼了命也要讓他們上出來。」邱翠華說。 社會中上層家長期望孩子「至少要擁有體面的人生」

  通道另一頭,處於社會中上層的家長也同樣被恐懼和焦慮折磨著:他們怕孩子跌出自己所處的社會階層。

  袁女士和丈夫一起經營著一家設計公司,雖然談不上大富大貴,但是生活還是相當富足。可是這兩年袁女士夫婦沒少著急,因為他們的女兒今年就要上小學了。

  他們住在一個高尚住宅區,小區外走路五分鐘就有一所挺不錯的小學,但是,袁女士說什麼也不想把孩子送到這所學校,因為小區附近有一個北京市五環內僅存的村莊。

  「圈子,孩子所處的圈子很重要。在這所學校她周圍都是什麼人呀?她跟什麼人接觸就意味著將來她有多大的舞台。」

  為此,夫婦二人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折騰這件事。先是聯繫了國際學校,怎奈他們心儀的學校有的離他們家有二三十公里,有的需要孩子住宿,最後,他們託人花了幾萬元給孩子聯繫了中關村地區的一所名校。

  「家長的心理是社會心理的投射。」北京教育科學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廖麗英說。

  雖然這一代父母大多數都是通過個人奮鬥取得現在的成績和社會地位的,但是當他們的孩子出生以後,卻迎來了更慘烈的競爭。

  於是,家長們只能作多手準備,既要拚命地武裝孩子,還要維護好各種可能有用的社會關係,當然還要準備足夠多的金錢,至少當能交贊助費的機會來臨的時候,家長們不至於讓機會從自己手上錯過。

  孩子每走一步都得拼上家長的身家性命,家長能不焦慮嗎?

  而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家長把壓力轉到孩子和學校身上,學校再把它那部分壓力繼續轉到孩子身上。一位從事學前教育研究的專家介紹,一次他們去北京市一個示範幼兒園聽公開課,「我們聽的這節課,所有內容都按照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進行設計,誰也挑不出一點兒毛病,但是隔壁教室里卻請來了小學的老師給孩子們上數學、語文課。」

  「壓力就像多米諾骨牌,推倒了一張,後面的就會自動倒下。」北京教育科學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長梁雅珠說。

  最終,整個社會都瀰漫著一種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家長怕孩子學不好輸了未來,學校怕孩子學不好輸了生源,儘管大家心裡都明白,沒有輸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沒有回撤的拳頭是揮不出力量的。家長要明白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

  其實,很多家長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這麼焦慮的,不少人看著襁褓中的寶貝時,都曾經暗下決心:一定要給孩子快樂的人生。

  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這樣的信念很容易就動搖了。

  「教育理想從孩子上學開始就不復存在了。」馬女士的兒子現在上小學四年級。馬女士一直從事教育輔導教材的編寫工作,曾經十分堅定地按照兒童成長規律培養兒子:每到周末他們父母就帶著兒子去爬山、去接觸大自然,或者把小朋友聚到一起開party。

  現在馬女士的兒子已經小學四年級了,「真的很難堅持,」一次,學校開家長會,老師在班上點著兒子的名字說:「×××的家長,您的孩子數學成績下滑了,趕快到外面報個課外班吧。」

  「這樣的談話我一次可以承受、兩次可以忍受,但是次數多了我也會受不了。」馬女士說,「我也會懷疑我的堅持會不會害了孩子。」在慢慢懷疑中,理想被放下了。當有一天猛一回頭時,「你會發現你已經沒有了理想,變成了一個現實的媽媽。」

  廖麗英指出,一個成功的家長不在於有多高的學歷,掌握了多少知識,重要的是保證自己的心態不受社會的影響。

  要做到這一點最為關鍵的是「認清你的人生是你的,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梁雅珠說,這一點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很多家長犯錯誤,多是來自替孩子規劃未來,替孩子作出選擇和決定。家長焦慮的是孩子能不能擁有「我所期待的人生」。

  當家長能清醒地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時,才能找到方向。

  「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成為一個人註定要擁有的東西。」梁雅珠把這些東西總結為三個基石和四個支柱。三個基石為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四個支柱是擁有愛心、有主動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做人做事習慣以及基本的辦事和思維的能力。

  梁雅珠認為,當家長們能這樣思考問題的時候,教育就回到了常態。

  回到了常態,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就能做出正確的和理性的判斷。孩子累了就該休息,屋子髒了就要打掃。教育不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和應付考試,而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說,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教育是有規律的,成功也是有規律的。按照規律,成功會水到渠成,而違背規律「除了痛苦和折磨自己,就沒有別的了」。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現在讀大學比以前要容易了,當孩子獲得了基本的技能,並且得到了基本的發展後,真正影響他們是否成功的「是能力而不是學歷,是情商而不是智商」。孫雲曉說,因此,家長們要放下焦慮,「回到常識、回到生活。」「當你真的回到了常識、回到了生活後會發現,天塌不下來,永遠有路可走,只是看你怎麼選擇了。」(記者 樊未晨)

高學歷父母:最怕「鳳凰窩裡飛出三黃雞」

比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程度更讓人瞠目的是家長們無處不在的糾結和焦慮。「變態」的家庭教育反而成了常態。而那些一邊領著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做皮紋測試,一邊背著孩子託人情、找路子的「變態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職、高知、高薪的「三高」人員。... [ 詳細 ]

  

最怕「鳳凰窩」里飛出「三黃雞」

  高學歷家長「拼孩子」更執著

  「我要殺死你,然後讓你下地獄!」6歲女孩寶兒(化名)沖著幼兒園老師和剛跟她發生過摩擦的小朋友歇斯底里地大喊。

  事後,寶兒的媽媽卻很鎮定地反問老師:「她說這話怎麼了?本來這個世界就是強者生存的,不行就會被淘汰,我女兒是不是班裡認字最多的,是不是班裡最聰明的?」

  「我實在想不出來才6歲的小朋友怎麼能說出這麼惡毒的話。」班主任蘋果老師說。

  令人吃驚的是,寶兒來自高知家庭,媽媽博士畢業,在一個金融機構工作;寶兒爸爸則是軟體開發方面的高手。

  「知識、技能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文化素養就高。」北京教育科學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廖麗英說,這些高知、高薪家長的「心病」一點兒都不少,他們在教育孩子上更容易被「忽悠」、更容易產生焦慮,也更容易把這些負面的東西傳遞給孩子。

  在人口眾多、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的社會環境下,比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程度更讓人瞠目的是家長們無處不在的糾結和焦慮。「入園難」、「幼升小難」、「小升初難」……在白熱化的升學競爭面前,「變態」的家庭教育反而成了常態。

  而那些一邊領著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做皮紋測試,一邊背著孩子託人情、找路子的「變態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職、高知、高薪的「三高」人員。

  小時候拼自己

  長大了拼孩子

  毋庸置疑,這些家長的「心病」是孩子。

  馬女士在中關村一家大型軟體公司做公關總監,最近正在跟丈夫鬧彆扭。

  鬧彆扭的原因也是孩子。馬女士一家住在北京市北五環附近,她主張把兒子送到自己家附近的幼兒園,而丈夫偏要把兒子送到離家幾十公里遠的公立幼兒園去。

  「其實,我們的矛盾不僅僅在送哪個幼兒園,」馬女士說,她丈夫來自中國南方的一個小縣城,從「小縣城到大北京再到全世界(馬女士的丈夫是海歸)」全靠他一個人考過來的。所以,他覺得孩子將來要成氣候就得拼學習,他小時候沒人給他創造更好的條件,現在他有這個能力了,所以要讓兒子上最好的學校。

  馬女士介紹,從兒子兩歲開始丈夫就給他報了早教班,現在周末要上美術課、圍棋課、鋼琴課,還有一個半天是在家裡上的外教英語課。「現在兒子快上小學了,他正勸我辭掉工作,專心接送兒子,輔導兒子家庭作業。」馬女士說。

  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走過一條「拼自己」的路,他們一路上靠自己的刻苦和拼搏,在自己生長的人群中「脫穎而出」。

  成功的經驗更容易被複制。

  於是,不少曾經「拼」過自己的父母會自覺地走上一條「拼」孩子的道路。

  每年「小升初」激戰正酣的時候,一些著名升學論壇上都會有類似「我是怎樣打造『牛孩兒』」的帖子被眾人傳看。一位家長在帖子中這樣寫道:「別人拼錢,咱沒有;別人拼權,咱沒有;咱手裡有的只有孩子,所以咱拼孩子。」還有人說:「拼孩子,雖然孩子苦點兒,但是至少孩子還留下了一身真本領,划算。」

  田老師是某著名外語培訓機構的老師,她介紹,在北京同樣的課程往往是設在西邊的班,班班爆滿,設在東邊的班卻招不上多少學生。

  其中的差距很明顯:西邊是北京的高校園區,這裡的家長更相信「愛拼才會贏」。

  對社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更注重孩子的人生規劃

  很多人都說工人背景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沒那麼苛刻,他們往往要求孩子「考上大學」就行,而高學歷的家長「考上大學」背後的要求可能就是清華、北大、哈佛、耶魯。所以,很多人說高學歷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家長對孩子最樸素的期待,無可厚非。而高學歷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期待之所以成為強烈的、不可釋懷的焦慮其實還源於「他們有能力對社會有更清醒的認識,更能現實地看到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差距。」廖麗英說。

  楊濤的兒子去年小升初,他的大學同學正好在北京一所不錯的中學當校長助理,幾個電話過後,同學給他找到了一個共建的名額,通過幾輪考試之後,兒子順利地進入了不錯的中學。「我現在想想就後怕,要不是我的同學能幫上我,我兒子現在可能也被派到哪所差學校了。」

  讓楊濤受刺激的是,他好友的兒子小學成績挺好,但這對夫婦就在學校附近的衚衕里長大,下崗了在家也沒什麼社會關係。「小升初」事到臨頭眼見著周圍的孩子都有了著落,他們心急如焚,後來知道楊濤有門路,就登門拜訪了。「看著他懇求的目光,再看著塞到我手裡的一信封錢,我真不好受。」楊濤說,雖然有心幫他,但是沒能成功。從那以後楊濤更堅定了要把孩子送到好學校去的願望,「我得時刻拽著他」。

  中國的俗語「龍生龍,鳳生鳳」其實更符合「三高」家長的心理期待,他們最怕的就是「鳳凰窩」里飛出個「三黃雞」。

  「所以圈子很重要。」一位上市公司老總聊自己的教育觀時這樣說,他周圍不少職位很高的朋友為了不讓孩子經歷升學之苦,早早把孩子送到國外,「他們認為全球化的時代,孩子只有具有這種國際化的教育背景才能有競爭力,我卻不同意他們的觀點。」這位有著留學背景的家長堅持把孩子送到中關村的學校,別的孩子上的輔導班他的孩子也上,別的孩子經歷的種種痛苦他也要讓自己的孩子承受。他看重孩子身邊的同學資源。「隨著中國的發展,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到其他國家發展,因此,到時候無論我的孩子在中國還是外國發展,他的競爭對手都有可能是他現在的同學。所以,我就要給他選擇最好的中國學校。」

  如此高瞻遠矚的規劃,家長能不累嗎?踐行這樣的規劃,孩子能不累嗎?

  一位作家曾經說過:風可以吹走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

  家長把自己一生的經驗和教訓濃縮在孩子的教育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樣很大。

  雖然兒子已經上了不錯的中學,但是楊濤卻越來越不輕鬆了,他一方面在惦記著3年後如何給兒子順利送入好高中,同時,還要抗衡兒子越來越明顯的叛逆。

  「現在不少家長的教育和孩子的需求是擰著勁兒的。」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說,都說孩子像小樹,小樹就有小樹自然的成長方向,這就是成長的力量,家長的「修枝剪葉」就是教育的力量。如果家長一味依照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修枝剪葉」的話,這兩股力量就會相互抗衡,互相消耗。

  教育力量和成長力量的相互消耗也許就是讓家長和孩子都焦慮的根源。而一些高學歷父母自認自己是教育的成功者,對自己的教育觀念更加執著,他們的痛苦往往也更深更重。

  家長,請把你「優秀」的架子放下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馮女士一直很在意女兒文學素養的熏陶。最近,馮女士參加了女兒幼兒園的公開課,課上女兒背誦了李商隱的《錦瑟》,詩家素有「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慨嘆,5歲女兒一下背了這麼艱深的詩句,馮女士臉上有光,暗想:「沒必要那麼顯吧,簡單點就行啦。」可下一個女孩站起來背誦的竟是《心經》!馮女士頓時感到了差距,不知是否又要給女兒加壓了。

  這就是一個擂台,上台打擂的是一個個的孩子,而真正在乎輸贏的卻是家長。

  「現在不少家長動不動就會說:『我這麼優秀,起碼要把孩子培養得跟我一樣吧。』這其實就是家庭教育的大問題。」北京教育科學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長梁雅珠說。高學歷的家長確實希望孩子優秀,而真正讓他們焦慮的是「如何讓我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優秀」。「這是把孩子當成了砝碼。」梁雅珠說。

  問題就出在這個「優秀」上。

  「當家長把『優秀』的架子放下了,做一個『沒出息』的媽媽了,孩子的教育就開始邁向成功了。」梁雅珠說。

  梁雅珠回憶自己年輕的時候,休息日帶著女兒去看父母,全家人經常一起照相、洗照片、看照片,拿著一本本的相冊,回想著照片上發生的每一個故事。「這才叫生活,普通人的生活。」

  廖麗英介紹,一次去幼兒園聽課。老師課堂上設計了一個教學任務是讓孩子認識菠菜,結果一節課上完的時候,當老師拿出幾張圖片讓孩子辨識時,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找出正確的一張。老師非常緊張,認為自己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其實,這就是一種焦慮,家長和社會對教育的焦慮在老師身上的一種反應。」廖麗英說。

  放鬆下來,生活本來就是一種教育。

「拼孩子」經典語錄

「我望子成龍。我絞盡腦汁要讓我的孩子出人頭地。我害怕他辜負我的期望,怕得要命。每當我想像別人的孩子比我的孩子有出息時,我就出一身冷汗。我不想給這樣的人當爸爸。只有我自己明白我之所以如此望子成龍心切,就因為我不是龍。」... [ 詳細 ]

  

「我望子成龍。我絞盡腦汁要讓我的孩子出人頭地。我不遺餘力要讓他卓爾不群。我害怕他辜負我的期望,怕得要命。每當我想像別人的孩子比我的孩子有出息時,我就出一身冷汗。我怕我的孩子40歲時到他爸爸家度周末還是個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汽車的無名鼠輩。我不想給這樣的人當爸爸,更不想給這樣的人的兒子當爺爺。只有我自己明白,我之所以如此望子成龍心切,就因為我不是龍。」(鄭淵潔《我是錢》)

  「拼爹拼老公都是浮雲,拼孩子才是王道啊~~」

  「拼爹、拼媽咱都拼不過,咱沒那麼硬的路子,也沒那麼多的錢,砸不出個美好的前程來。所以,咱們只能拼孩子,看他自己的本事,孩子要是有能力,將來必定會過得好,咱也能借個光、爭口氣、風光風光!」

  「我認為年輕人「拼爹」不應該,但老年人「拼孩子」可以理解。哪個做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

  「別人拼錢,咱沒有;別人拼權,咱沒有;咱手裡有的只有孩子,所以咱拼孩子。」

  「拼孩子,雖然孩子苦點兒,但是至少孩子還留下了一身真本領,划算。」

  「畢業十幾年後的聚會上都談論什麼?人到中年了拼什麼?拼事業、拼家庭、拼小宇宙……但歸根結底,拼的最多的,還是孩子。」

  「你看看人家,怎麼怎麼的,再看看你、、、、、、」。

  「別人與你在同一個課堂里,同一個老師教的,人家成績怎麼怎麼的好,你成績怎麼這麼差?」

  「我的孩子我做主,絕對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以前一直覺得這種想法很萬惡,違背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宗旨之類之類的。但是,沒辦法,沒有前途和希望,神馬快樂都是浮雲啊~~」

  「作為一個媽媽,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這麼出色呢!真是太讓我羨慕了!」

  「我不要求他做到100%,如果他能做到90%或以上我就滿意了。「

  「爸媽啊,是無能為力了,就盼著你長大之後,能有所出息,出人頭地了。」

  「絕對不能讓孩子像我們一樣去生活」

  「我是走過「拼自己」道路的人,深深懂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很自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不輸給同齡人,至少不能掉隊,愛拼才會贏!」

  「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是尊師重教,特別是現實社會競爭激烈,只有優秀者,將來才能有好的前途,所以一般高學歷的家長更希望「拼孩子」。」

孩子痛苦:無奈而沉重的夢想「嫁接器」「被拼」娃日記:做個乖孩子不容易

一提到分數,那是一個令人頭疼的事。每次考試之前爸爸媽媽總是會說:「考好了,買這買那的獎勵,考不好,就竹板炒肉絲」、「屁股開花......」我就真想對媽媽說:「媽媽,你一天到晚都是分數、學習、學習、分數,難道分數就真的比我還重要嗎?」... [ 詳細 ]

  

小孩有快樂,小孩有痛苦,小孩有喜悅,小孩也有悲傷。其實,當個乖小孩也不容易,聽聽吧,也許,你也會和我有同感。

  一提到分數,那是一個令人頭疼的事。每次考試之前爸爸媽媽總是會說:「考好了,買這買那的獎勵,考不好,就竹板炒肉絲」、「屁股開花......」就拿上次考試來說吧,第一單元的考試捲髮下來,我考95分,他們給我買了最近小朋友們都流行的滑板,又請我吃德克士,那時我可真快樂開心啊,可是快樂的日子總是沒有長久,第二單元的考試捲髮了下來,我只考了88分,我心想這下回家只能受些皮肉之苦了。我前腳剛進了家門,媽媽就忙問我考了多少分?我低下頭小聲地回答「88分」。媽媽的臉色一下子由晴轉陰,比天氣變化還要快,媽媽氣得揚起手就給我一巴掌,面對著巴掌,我無力反抗。只能承受著媽媽所說的「竹板炒肉絲」。

  「暴風雨」終於停息了,我就真想對媽媽說:「媽媽,你一天到晚都是分數、學習、學習、分數,難道分數就真的比我還重要嗎?」

  唉,大人有大人的難處,小孩有小孩的難處,當個乖小孩可真不容易啊!(胡悅 江蘇鹽城市解放路實驗小學五年級)

「拼孩子」等於「痛孩子」

中秋節,工會組織了一次「才藝之星」海選活動。出乎我意料的是,這次很普通的活動,卻驚動了不少家長,有的家庭男女老少出動,幫孩子報名,幫孩子背琴,幫孩子找音樂,幫孩子送早飯。有的家長把海選這個很娛樂的活動看得太認真,大有高考一拼之勢,過於關心海選成績。我覺得這哪是關心孩子,簡直就是拼孩子。... [ 詳細 ]

中秋節,工會組織了一次「才藝之星」海選活動。出乎我意料的是,這次很普通的活動,卻驚動了不少家長,有的家庭男女老少出動,幫孩子報名,幫孩子背琴,幫孩子找音樂,幫孩子送早飯,有的家長還生怕孩子受了委屈,編導嚴格一點就不高興。有的家長把海選這個很娛樂的活動看得太認真,大有高考一拼之勢,過於關心海選成績。我覺得這哪是關心孩子,簡直就是拼孩子。

  跳舞的小孩,本人還是歡喜的。

  唱歌的小孩,本人還是歡喜的。

  但樂器演奏的,較多報名。其中,發自內心歡喜的只有一、二,本人被動聽話甚至悶悶不語不笑者較多,倒是他們的家長最忙乎。

  父母心,可以理解。不可理解的,父母做到這一步,究竟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

  本來,藝術還是要興趣要天賦的,但在父母的逼迫下,沒有興趣也被「培養」出興趣——不會唱歌、不會跳舞,練樂器還是可以把,最起碼笛子、二胡還是學的吧。也還真的,孩子的可塑性強,多少都學了個皮毛。

  一位母親說,為了兒子上大學後有一個愛好,正在惡補一門樂器。但我看他,其實沒有音樂天賦,純粹是機械模仿,表演沒有一點韻味,只有物理意義的聲波傳播。

  一位母親,在海選前,一再要求孩子再練一會兒再試一會兒,搞得其他家長很有意見,口口聲聲,誰不希望自己小孩有個好成績。

  孩子被逼的多,被擠的多,被過早地推向了競技場——我甚至懷疑我們的才藝之星活動是好事還是壞事,因為我看到的只是家長高興,而孩子並不那麼買賬,也許他們自己已經被「賽」疲勞了。(網友:紅色故鄉)

孩子不是「投資」,家長莫要「拼孩子」

拼爹不成,他們就要去「拼孩子」!當自己能力達不到的時候,他們會把這些「夢想」全部轉嫁到孩子的身上,以犧牲孩子金色的童年為代價,去實現他們所謂 的「夢想」。而且,他們根本就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總是讓孩子處於「被拼」的尷尬境地,無法讓孩子體會到真實的父愛母愛,無法讓孩子去享受那份那種剔除功利之外的恬然生活。... [ 詳細 ]

  

圖說:漫畫(翟海軍 繪)

在幼兒園搶凳子「我爸是科長」;在小學欺負同學「我爸是主任」;在中學搶女同學「我爸是處長」;在大學殺女同學「我爸是局長」。

  網路上蔓延開來的「拼爹」流行語,真實的展現了社會轉型期「二代」們的問題。在高調炫富的現代社會中,有不少孩子們總是認為,縱然自己有一身好本領,也不如有個好老爹。於是,他們喜歡把自己的爹,拿出來比一比、拼一拼,「拼爹遊戲」也愈演愈烈。

  可是,攀比之後,有不少無權無勢無金錢的家長們發現,這輩子他們都做不成官二代、富二代了,怎麼辦呢?不甘心的他們,從那一刻開始,就立志決定「拼孩子」——去做官二代、富二代的老子!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拼爹、拼媽咱都拼不過,咱沒那麼硬的路子,也沒那麼多的錢,砸不出個美好的前程來。所以,咱們只能拼孩子,看他自己的本事,孩子要是有能力,將來必定會過得好,咱也能借個光、爭口氣、風光風光!」。

  於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是成為了這類父母的座右銘。孩子們不情願地被這些家長們,牽著鼻子般地出現在各種補習班、技能培訓班的課桌前。而且,即使是在夜晚睡覺休息前,孩子們也會被嘮叨著「爸媽啊,是無能為力了,就盼著你長大之後,能有所出息,出人頭地了。」在這本不該匆忙的年幼時光中,在本該歡聲笑語的美好童年裡,孩子們在各種被催促、被提前、被競爭的無奈里,滿載著家長的無限期望和寄託,過早地開始了這沉重而無盡頭的競爭之路。或許是家長對於孩子寄予了太多的期望,也或許是「絕對不能讓孩子像我們一樣去生活」的信條,讓這些家長們變得近乎瘋狂起來,他們毫不顧忌孩子的感受,給孩子請家教輔導、安排大堆家庭作業,為擇校而搬遷、為討好老師去送禮,大有為了孩子的前途,傾家蕩產丟失尊嚴也在所不惜之勢!唉,雖說是一切為了孩子,可也的確是可悲可嘆啊!

  儼然,這些家長已經把孩子當成了「投資」,當成了自己實現夢想的延續,他們憧憬著自己有一天,能夠借著孩子的「光」,炫耀一番、揚眉吐氣一把了。只是,在這不斷的「投資」中,家長們並不忘記去時刻關注自己投資的「漲跌」情況,只要孩子成績稍有差池,只要孩子對家長們有一點小叛逆、不服從,家長們就會抱怨不止甚至大打出手,嘮叨聲聲更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勢!「你瞧瞧人家隔壁老王家的孩子,跟你班對班的大,人家能考一百分,你怎麼就不行?!」

  其實,在我看來,這些家長們的美好期望並無過錯,身為人父人母,每個人都會期望著自己的孩子,成為這人中龍鳳,有個光明的未來。只是,我想說,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確實存在許多欠缺的地方。他們不只沒有自己明確的人生態度,面對金錢的誘惑、權利的渴望,他們也沒有客觀的分析和明確的判斷,只是一味盲目的去和他人比較。「拼爹」不成,他們就要去「拼孩子」!當自己能力達不到的時候,他們會把這些「夢想」全部轉嫁到孩子的身上,以犧牲孩子金色的童年為代價,去實現他們所謂的「夢想」。而且,他們根本就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總是讓孩子處於「被拼」的尷尬境地,無法讓孩子體會到真實的父愛母愛,無法讓孩子去享受那份那種剔除功利之外的恬然生活。

  慢慢地,喜歡「拼孩子」的父母,把孩子當做「投資」的家長們他們會發現,自己的期望越高,摔得就會越重。孩子們會在他們的安排里,變得內向、孤獨、叛逆、不服從,甚至形成更嚴重的心理疾病。到最後,這樣畸形的價值觀,不只害了孩子,也坑了他們自己。

  所以,不要把孩子當做「投資」,莫要在生活里去「拼孩子」!孩子的天性是純真的,我們就應該保留他們這份純真無暇;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我們就應該為孩子們爭取這份擁有的權利。另外,每個孩子都會在成長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個體特點與差異,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學會發現並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依據其自身天賦和個性發展,來調整家庭教育的模式,去給孩子創造出更適合他們發展的條件,讓他們更加科學的去接受家庭教育。

放開心態:「無為」即是「有所為」平衡在「有用」和「沒用」之間

我現在拚命堅持的就是,無論如何,每周要留一整天的時間,什麼狗屁班也不上,就讓女兒干點兒沒用的事兒,騎她愛騎的馬,去她愛去的童書世界,看看畫展和童話劇,或者就只在樓下曬太陽瘋跑。哪怕就是為了看她干這些沒用的事兒時燦爛的笑臉,也非堅持不可。... [ 詳細 ]

 李八斤同學今年三年級。自從她成為一名小學生後,她的好日子和我的好日子,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窮途末路——是的,我每天都清醒地、眼睜睜地、無比煩惱地感受著這一點,而且這種滑向深淵無力與抗的感覺一天比一天、一個學期比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比一個學年來勢洶洶。

  上個月的一個周末,我帶她去今日美術館看一個兒童畫展覽,那些充滿童趣的塗鴉看得我們母女都非常歡樂。可是,偌大展廳里,李八斤的個頭高出所有看畫展的孩子一頭還多。很明顯,周末有這個閑心在美術館裡晃的,多是學齡前兒童。三年級及以上的學生們,大部分都悶在各個補習班裡。

  我從來不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媽媽,李八斤從小也和別的孩子一樣,上過各種各樣的「班」,學學這個學學那個,什麼鋼琴、跳舞、騎馬、擊劍、游泳、輪滑、跆拳道、健美操、瘋狂科學、樂高拼插、丙烯畫等等全都試過。小孩子總要學點什麼,要不然精力沒處消耗,還不得把她媽累死。給她報班,在我,一直就是三個目的:一、鍛煉身體,所以運動類偏多;二、增廣見聞,什麼都見識都玩一下;三、有人帶著陪著她玩,讓她媽躲會兒懶。而且報班的大前提一直是:你想嗎?你願意嗎?

  我這種目標導向不明確的報班行為,在李八斤上了小學之後,就遭到很多前輩媽媽和同批次媽媽的批判。她們告訴我,這「沒用」!她們告訴我,鋼琴是「沒用」的,不如學一樣民樂或進合唱團「有用」,某某孩子就因為唱低聲部「小升初」時被名校點招;她們告訴我,這樣蜻蜓點水、漫天花雨地報班「沒用」,「有用」的是把某一項練成「特長」,比如擊劍在什麼級別的比賽中拿到名次、健美操在什麼團體賽中獲獎,就可能成為「小升初」中「有用」的證書。

  我實實在在地被證書嚇到過。家長會,學校放央視做的節目,本校的優秀學生訪談,比李八斤高一級的四年級女孩,從一個大紙袋子里往外掏證書,一大沓子,摞起來有小20厘米的厚度,據說都是參加各級科技競賽獲的獎項。我的天!別說得獎,光是參加,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參與多少種賽事才能攢出這樣的資歷呀?我不認為女兒有這樣的精力和時間,像我這種馬馬虎虎的媽媽,也沒這個心思。有這許多工夫,我寧可讓她多傻玩兒一會兒。

  所以我被批評為不負責任。我受到最語重心長的一次忠告是這樣的:你看,我也是一星期開車拉著孩子到處跑,你也是拉著孩子到處跑,可你凈干那「沒用」的事兒!白受累了!

  我被這些好心的勸告搞得非常沮喪。「有用」真的那麼重要嗎?有必要給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那麼多「有用」的教育嗎?

  我當然也希望李八斤同學能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但作為媽媽,我其實更願意女兒首先是一個「有趣」的人。我見過很多可能「有用」但確實乏味蒼白的人生,我覺得那樣的活法不夠好。我希望女兒有一顆豐富的心靈,能夠觸碰、感知、體味、享受到生命中那些繽紛有趣的部分,我祈望她生活健康,靈魂豐滿,活得不那麼功利現實。

  在「有用而無趣」和「有趣而無用」之間,如果我能自由選擇,我會一直選後者,我相信,那也會是孩子出於天性的選擇。

  可是我能不管不顧地自由選擇嗎?

  在下決心跳出現有的教育體制之前,我還真沒這個膽兒。所以我已經扛不住地讓她上了一個奧數班。因為「大家都上」。我有時候會恨自己沒出息,太容易被「大家都」裹挾,但我真不是意志特堅定的媽媽。其實這班上得也相當消極,既不要求她做題,也不督促她複習,基本就是「熏著點兒吧,多少會點兒吧」,意思一下得了。有時候想想,簡直是白花錢瞎耽誤工夫。相當於買個心理安慰:好歹也跟著「大家都」了,不算我耽誤孩子哈。

  我知道自己在身邊聲勢浩大的「有用」聲中越來越心煩意亂,以至舉棋不定、糾結不已,已經進入忽左忽右、逐漸迷失階段,嚴重憂慮自己遲早有一天違背初衷、南轅北轍。

  我現在拚命堅持的就是,無論如何,每周要留一整天的時間,什麼狗屁班也不上,就讓女兒干點兒沒用的事兒,騎她愛騎的馬,去她愛去的童書世界,看看畫展和童話劇,或者就只在樓下曬太陽瘋跑。哪怕就是為了看她干這些沒用的事兒時燦爛的笑臉,也非堅持不可。(周珣)

成功不只是有一種,亦不可被複制。縱然你有拼自己的自由,但給與孩子生命並不意味著他就是你的私人佔有,更不是你寄託慾望滿足功利的工具。拿孩子們比來拼去,也許會成功,誰又能保證不是傷痕纍纍問題重重?
推薦閱讀:

《新聞周刊》:死後重生——不安全的捐獻器官
看,同性時尚范兒!————▲457《深度中國》中國新聞周刊2011
《時代》《新聞周刊》專訪梁家傑

TAG:中國 | 孩子 | 新聞 | 成龍 | 深度 | 周刊 | 新聞周刊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