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量壽經講座50(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萬德到你心裡來了。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如何下手?下手就是從事開始,拿著念珠念。蕅益大師那個高度達不到。一天念一串起,一百零八粒,慢慢增加,相繼不斷,盡你最大努力。這一點必須要清楚,不然,往生不了。如來悉知悉見不能騙人,盡了你最大的努力,決定往生。依如來教,如教奉行,就是你最大的努力。自己放棄,跳舞、吃館子,這些事情都耽誤時間,功課做的不夠,就不能原諒。你把時間拋掉了,不這麼做,如來還是悉知悉見。從事持達理持,達理持後這一念,念念就無量無邊功德。所以這個部分不光是這部經的核心,是整個佛教的核心!彌陀本願之海最核心的核心,就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一念為什麼這麼殊勝?因為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功德。就得從事念下手,就這麼"南無阿彌陀佛"。直念下去,不管破相不破相,理一心不理一心,般若不般若,都不管,就這麼念,老實念,就行了,一部佛法主要就在這兒!

這兩品所談的對於我們非常切要,我們知道很多很深的道理;知道了很多極樂世界的好處;知道了這是度眾生惟一的方便法門。但是,具體怎麼做呢?是什麼條件呢?這部經很完整就在這個地方。有的經只講方法(談事),沒有說出很深的理,有的談了理而沒有說事。

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具體怎麼做呢?這裡把往生的因很粗的分為三種類型。《觀經》分為九品,就是三中再分三。實際可以無窮無盡地分下去,無量的品。這是從往生之後的水平方面著眼的,這是果。共同的因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一品,就是對前頭的補充。還有其他方面重要的行持,都是正因。行這些正因,將來得到果位,就是三輩往生。這兩品相互補充,同等重要。往生正因之中第一類最殊勝,中間一段稍差一點,後頭又稍差一點,但不能機械地聯繫為第一類正因,就是上輩。中間就是中輩,最後就是下輩。

第一類的正因,"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這裡為什麼單提《無量壽經》?因為"此經"是凈土第一經,也是大乘第一經。就是《華嚴》,就是禪,就是密。是整個佛法中的第一部經,所以單用此經來代表。實際上並不是說就念這一部經,別的經不要念了,是用這一部經代表"讀誦大乘"。大乘之中首推這部經,學凈業的人更沒話說了。

第二句就是"求生彼剎",就是求生凈土。不管學什麼法門,各人有各人的因緣願力,不能勉強,不可能說一個道場都是凈土宗的。除非說開始就是以凈土宗為目的集合的。不然人各有志。但是求凈土確是共同要遵守的。不求凈土其他路是很困難的。如果要希望在這一生中把生死的事情解決了,不求生凈土,可以說是沒有希望。

第三句是"發菩提心",這是共同的。

第四句是"持諸禁戒"。戒是寶塔第一層,沒有戒就是漏器。雖然也做了很多功德,但它存在不了。戒不受則已,受了就要好好的護持,不能夠一下子做到,要懺悔,要嚴守凈戒。

第五是"饒益有情"。這是修行人共同遵守的準則。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薩戒。像我受的是三昧耶戒,是密教的金剛戒。各有各人的戒,都要遵守。要饒益有情,修行是為了利他。普賢菩薩行願品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所以眾生歡喜,諸佛歡喜。我們要做到讓眾生歡喜。所以饒益有情,"三聚戒"中有饒益有情戒。

第六句是關鍵的"憶佛念佛"。跟上頭那個相輔相成。不過是多補充一些,最大的補充就是要念《無量壽經》。念佛是善中之王,捷徑中的捷徑。這是往生正因第一段落中所修的因。結果是,人命終時"如佛色相"。因為他修的是上品因,得的是上品果。具足種種佛的功德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這是一類的正因。

複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慾,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第二類正因總為三句:"修行十善","晝夜念佛","志心歸依頂禮供養"。"修行十善。"不能大精進禪定,不能盡持經戒,你就要修十善。殺、盜、淫是身業三方面;妄語、兩口、綺語、惡口是口業四方面;貪嗔痴是意業三方面。身口意這三業造十惡。把這十惡反過來就是十善。例如不殺生,不但不殺而且還放生,不但不偷,而且還布施,諸如此類。光是十善還不夠。沈善登在《報恩論》里寫到:"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你行的善行都可以作為往生的資糧,但是必須要常常念佛和迴向。轉世間善為凈土業的因,不然只是人天福報,享盡福之後還要墮落。這就是"修行十善"。

"晝夜念佛。"經中說:"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這個晝夜思惟的要求是很高很高,不僅是白天而且包括夜裡頭啊!就是沒有間斷的時候。我們下手的時候,就是要注意到保持,像母雞孵小雞,母雞要保持這個蛋的溫度。因有時它要吃東西,但不能因為吃東西忘了所孵的蛋,不回來了,以至於蛋涼了,小雞也孵不出來了。可以中間找食物,跑一跑,但不能使這個蛋斷了暖氣。我們要注意的也是這個事情。現在有許多寺里,僧人因打掃衛生,一天忙的腰酸腿痛,真正要看書、禪定,種種修鍊的時間沒有,很困難。但是凈土法門還好辦,你心中還可以保持這個暖氣。有的知客要招待遊客,還要當導遊,這個時候就耽誤你,可這些事情又很難避免。無論怎樣,心中不要忘了你的小雞,要給它保溫。從這個地方下手,不管是白天夜晚自己都不放棄,抓緊用功,那也就符合趨向這個條件了。夜間念佛有時很自然。記得四十年前,有一次,半夜裡聽到很大的念誦聲音,把自己吵醒了。這是誰呢?深夜這麼大聲念?仔細聽一聽,原來是自己在念。這種現象只發生過一次,那要如果老發生,比現在還要好一點。只要你真實去用功,很自然可以得到晝夜相續。《往生論》里五念法門,一是禮拜,每天都禮拜;二是讚歎,讚歎里包括贊如來。三是作願,要發願;四是觀察,就是憶念功德莊嚴。極樂國土佛有什麼功德莊嚴,菩薩有什麼功德莊嚴,國土有什麼功德莊嚴,這樣的觀察就是憶念。五是迴向。這就是五念法門。就是說,一方面修十善,一方面修往生論的五念法門。

"志心皈依,頂禮供養。"以極虔誠的心來皈依。皈依就是皈命,頂禮就是禮拜,供養就是過去講過的法供養,依教奉行,發菩提心。《往生論》說:"若善男子善女子,修五念門行成就。"老這麼做,必定得生安樂國土,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修這樣的因,感受這樣的果。命終時,佛的願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所以這個人他就不驚不怖,沒有什麼可驚慌失措的,心不顛倒錯亂。有的人到了最後錯亂。我有位親戚,他一生念佛,到了臨終時,罵佛、恨佛,就錯亂了。所以我們要堅持到最後。這事不容易,現在是關鍵。要堅持,不要遇見什麼因緣就不堅持了。這是一切法門中最容易的一種了。但千萬不要把它看容易了。以為這麼舒舒服服,悠悠忽忽地跟玩似的,就可以得到往生了,這不可能。經上提到晝夜,就說明很艱苦。真正如法地修,最後可以往生。這個地方沒說見佛,但必定是見佛。凡是符合條件的,佛都來接引。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凈。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凈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第三類正因是:"修行世善","忙裡偷閒,正念得生"。這類指事情很忙,不能離開家,也不能夠大修齋戒。更難於達到一心清凈。這符合現在。但出家人不屬於這類的很多。出家人的事物比在家人少,有很多時間勾心鬥角,世間所有的毛病都帶到佛教里。曾經因為這個我作過叛徒。我從小在佛教家庭,我是信佛的。後來看到很多出家人、在家人,很多有名的人物,還是慢心在那裡作用。勾心鬥角,很多世間的俗套。那時侯很小,才十幾歲,我就誤解了。我說:"信佛信了半天,學佛學了半天,就是這樣,佛法沒用。"後來到了大學三年級,看了《金剛經》這才明白,不是佛法沒用,是大家對不起佛法。這才不當叛徒了。現在有些出家人,身出家心沒出家。在家人更是如此。這應該怎麼辦呢?這裡指出兩點,一是"修行十善",二是"忙裡偷閒,正念得生"。世間的善要好好的修,忙裡偷閒要念佛。得抓時間,工作完了之後,休息時間,星期天,年假的空閑。"端正身心","當自端身,當自端心"。身要端,不是往沙發上一靠,兩腳蹬到茶几上那种放逸。中國過去都是太師椅,要你端坐,不能像沙發那種坐法,要端正身心。就是在家人,也不能行夫妻之間那些事情,因為你自己要用功啊。不要憂慮,不要淫慾,不要憂慮世間的這些事情。"慈心精進",慈心就是要利他,使眾生得到安樂這種心,精進是勇猛去修善斷惡。《華嚴經》、《大疏》解釋精進很好。"精"是精心於法,心很精純,都在法上頭。不能我想怎麼怎麼樣,我就要當方丈,這都是世間的考慮,這都是不精進。"進"字就更深了。"精心務達",以達為務,精其心在佛法上。拿這個精心,惟以識心達本為務,為事業,名為進。不是想當一個佛學家,這都不是本,捨本逐末。你要識自己的本,本來有如來同等的智慧、功德莊嚴,不顯現,不以這個為務,而搞一些枝枝葉葉的,裝飾門面,這就不精進了。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達本。精進的意思,以這個做為自己的正業,不做這些,就是不務正業。

"不當嗔怒至誠忠信。"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嗔心是地獄。為什麼嗔心這麼嚴重?因為你嗔恨的時候,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了,對於任何人都不慈悲了。所以嗔心果報很慘。不要嫉妒,應當歡喜任何人的成就,別人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而且他幫了自己的大忙了,這個道理很淺。都在黑暗中,不管哪裡有盞燈亮了都好啊,多少給你照亮了一點嘛。修持就是消共業,有一個進步的就把共業消掉一點。所以你們消了共業,就把黃念祖的業消了一些。為什麼還要嫉妒呢?應該是頂禮才對。嫉妒是個人思想太嚴重了,不願看到別人成功。"不得貪餮","貪"是貪戀享受,"餮"是好吃。"慳惜",慳吝。"不得中悔,不得狐疑。"凈土宗的祖師說,疑是個髒的東西。如果沾好多大便在你的帽子衣服上就不好辦了。疑是這麼個東西。"要當孝順",世善,這是第一,老年人很苦,行動不方便,需要人照顧。也不惹人喜歡,很孤獨,因此要報養育之恩,要孝順啊!"志誠忠信",一個忠一個孝。《無量壽經》把做人的各個方面都點到了,不是片面的。要學佛先要做好人,要以身弘道。所言所行佛教徒要值得人尊敬。反之,別人一看佛教徒就這個樣子,信佛有什麼用?我過去就犯過這樣的錯誤。認為佛教沒有用,就是看佛教徒不夠爭氣。所以要"志誠忠信"。這個忠、信都是指世間法。信是指信用。人無信不立,對誰都要講信用,說話算話,不能欺騙人。忠要忠於國家、人民、事業。我常對居士們說,我從來不贊成擠公家的時間來用功,你應當做好你本位的工作,要真實。

"當信佛經語深",你應當相信佛經里的話,這裡的信跟剛才那個信不一樣,這個信是信願持名的信,指的出世法了。什麼叫做信呢?《唯識論》說:"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真實的德,能夠相信,能夠堅忍、堅持,能夠歡喜,能夠去得到去證實。信的性質就是心很清凈,信佛經語深。我碰到很多居士,他們對於佛經的體會是一塌糊塗,把他自己的理解當作佛的話來體會。佛經語深吶,不是這麼庸俗、膚淺,很深入。這是一個含義。另一個含義:佛法是"無盡藏"。你深入之後,還可以再深入,再深入,永遠無有窮盡。切不可得少為足;還有一個正確,語深是正確,是真理,很深入。有些人信這個信不及了,信別的去了。"當信佛經語深"啊!當信"作善得福",行善必然得到福報。要奉持以上所說的這些法,不得"虧失"。不得有所減少,減損。這一段經文表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

下面是說忙裡偷閒,精進念佛。"思維熟計,欲得度脫。"好好的在那兒想一想,我這樣持戒,放棄世間事情,不學別人享受,受一點苦。這不過是很短時間的事,但是從無盡的時間,我得到解脫,而且我還可以繼續救度別人。這樣來深思熟計,欲得度脫。就是要出離啊,晝夜常念。有的大德認為,夜間要是不能念,應該起來痛苦流涕地懺悔。你要求出離,現在要做到不斷暖氣。有的時候有所間斷,但只要一清醒就要阿彌陀佛。如睡醒頭一句就是阿彌陀佛,就是這樣。"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凈佛國。"這種情形之下能夠堅持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都可以往生。"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這是第三類正因之行人,其功德比前兩類差一點,但是所有這些人生到極樂的都是大乘。而且經中稱讚是行菩薩道的人。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是指上面所說行菩薩道的人,所以我們不要懷疑。這些人有沒有發菩提心,因為他們所行的已經是菩薩道,菩提心不言而喻了。在頭一類寫明一定要發菩提心,第二類不像頭一類那麼完整、正規的發菩提心,但行的還都是菩薩道,那也是菩提心。有這種心才有這種行。但具足不具足,廣大不廣大,那又是一個問題了。所以這些正因,都是大乘行者,到了往生之後,都是阿惟越致菩薩。"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想在哪一方世界作佛,從他的願力,隨著他的精進程度,早晚求道無有休息景進的情況,會有一些差別。總之,都會得到。就是早晚不同,不會失掉他們的所願。

"以此義利故",因這些道理很利啊,所以,"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凈土法門是一切諸佛都讚歎的法。這是釋迦牟尼說的,咱們要不信,還算佛教徒嗎?但實際上,大家不大信,這是個大事。都出家了,對釋迦牟尼佛信心還不夠,這個結果很值得警惕。你自己可以問自己,到底是真的假的?如果是假的,那刀山劍樹絕對不虛,不要自己騙自己。凈土法門是十方諸佛都贊,千經萬論共指。"惠以真實之利",這個"利"字有兩個解釋,一個是尖利,說這個道理就像金剛般若。金剛的意思,能摧毀一切,而不被一切摧毀;可以破除一切邪見,而不為一切邪見所干擾。能惠以真實之利。第二,這是利益的意思。真能接受,你就得道了。諸佛所以要出興於世,就是要給眾生真實的利益。所以佛說:"阿難啊,以此義利故。"為此,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都稱讚阿彌陀佛所有功德。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複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佈道化,稱讚佛土功德莊嚴。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複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聽到上面這些話,讚歎阿彌陀佛,都想去瞻仰、禮拜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於是,各都帶著香花、幢幡、寶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去恭敬、供養、聽受聖法。聽阿彌陀佛講經,宣佈道化。聽了之後,自己也可以再為別人轉說,來稱讚佛土功德莊嚴。我到了極樂世界,我告訴別人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因此,十方世界不可說不可說的菩薩都到極樂世界。底下世尊就說頌了。佛說法有兩種體裁:一種是長行,另一種是頌,是詩歌。這詩歌言簡意賅,而且深刻。文字精美,音調抑揚,更容易感動人。

東方諸佛剎,數如恆河沙。恆沙菩薩眾,往禮無量壽。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咸以尊重心,奉諸珍妙供。

"東方諸佛剎,數如恆河沙。"從這往東,一切佛的佛剎。"剎"是剎土,其數如恆河之沙,像恆河沙那麼多的菩薩,"往禮無量壽"。"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這也是如此。"咸以尊重心",都以一顆尊重的心,"奉諸珍妙供"。來奉獻很多珍妙的供品。

暢發和雅音,歌嘆最勝尊。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聞佛聖德名,安隱得大利。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暢發和雅音",從心中流露出來叫暢發,聽了很和很雅。

"歌嘆最勝尊",來歌頌讚嘆最勝的阿彌陀佛。

"究達神通慧",佛的功德是究竟的達本。神通智慧都洞達了。神通智慧《六波羅密經》講了一點。佛說:"神通者,能以通力見極微色"。因為有通,能見極微色。極微細,蒼蠅腿上的細菌,大家看不見,用放大鏡就看見了。這還不是極微。現在科學能放大若干若干倍,還不能說看到極微色。神通不需要器械,眼睛能看到極微色。智慧是用清凈的法眼,看到一切極微之色。知道這個本性是空,色即是空,無所取無所著,這就是智慧。聞世間極微小聲,是神通;於諸聲悟無言說,離諸譬喻,是名智慧。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神通;了諸有情妄想心非心是名智慧。於過去際悉皆憶念,是名神通;了佛土空,是名智慧。了知根性差別之相,是名神通;了勝義空,是名智慧。能知諸法,是名神通;了俗如幻是名智慧。對於這些神通智慧,都究竟通達叫作"究達神通慧"。

"游入深法門","法門",肇公注《維摩經》講:"言為世則謂之法"。你說的話,可以作為世間的準則,稱之法。就是法度,就是軌則。"眾聖所由謂之門",一切都要經過這兒。聖人就是經過這兒成的聖人,就叫做門。"法門"就是佛所說的軌則叫做法。這個法就是眾聖入道的門,是究竟原理的法門,達到究竟了。什麼叫做"入"呢?《凈影疏》說,究本叫入。窮盡了其本,如同找黃河最初的發源地,找著了就是窮其本。這樣來找我們的本心,但本心不像黃河有個地方。所以世間的比喻不能解釋佛法,都不夠啊。"游"是世間之游。《會疏》解釋,出入無礙叫做游,很自由自在。這個游等於"遊戲三昧"那個游。佛的這個境界,不要把它看的很執著。就像孔子問大家志向,有的說領兵,有的說搞外交,有的說搞經濟。曾皙說:"到了春天,換了便服,幾個同年人,帶幾個童子,到郊外溫泉洗洗澡、乘乘涼,累了後唱著歌回來,我的志向就這樣。"孔子聽了嘆曰:"吾亦與皙同也"。我跟你一樣啊。所以,聖人就是聖人吶。對游字的體會,很自在,很自然,沒有那些做作。這裡"游入深法門",是大家對阿彌陀佛的讚歎。不但入法門,是深入這個法門。所以《會疏》解為出入無障礙。

"聞佛聖德名"。就是說我們聽到佛的聖德名號,大家都能得到好處。在願力當中,有聞名離苦、聞名得福、聞名發心、聞名得忍、聞名得安穩。"聞佛聖德名",就安穩得到大利益。聽到這個名,是第十七願"十方讚歎"。大家要持名,就都可以成就彌陀願海,同證無上菩提,得大利。"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種種供養中,主要是法供養。一般的都是奉獻物質上的東西,這個很輕,微不足道。《普賢行願品》中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又"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這個菩提心很重要,不能離開菩提心。這些供養勤修而沒有懈倦。以上皆因佛功德,而不可思議。

極樂世界這個殊勝的佛剎。"國中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微"字進一步形容這個妙,這個妙更微細,妙中之妙,難思議。說不出來,不可言說,所以說"微妙"。"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這個極樂國土是佛的"功德普莊嚴"。怎麼極樂國土是佛的普莊嚴呢?《往生論》說的,極樂世界國土功德,菩薩功德,一共二十七種功德,入一法句。一法句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法句就流現這二十七種莊嚴。所以這一切莊嚴就是智慧之所流現。這個法身智慧的功德所莊嚴而成就的極樂世界的種種依報、正報,一切都不可思議。經中說,極樂國土"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所以說"諸佛國難比"。


推薦閱讀:

無量壽經講座(30)
卜筮講座 三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七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三
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67)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