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路遙、賈平凹、陳忠實小說的比較》_秦源遊子

雷達:《路遙、賈平凹、陳忠實小說的比較》 2013-03-06 23:11閱讀: 雷達《路遙、賈平凹、陳忠實小說的比較》時間:2008年7月5日15:00-17:30地點:珠海報業大廈一樓報告廳主題:路遙、賈平凹、陳忠實小說的比較主講人簡歷:雷達先生,1943年生,甘肅天水人,著名文學評論家,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魯迅文學獎評委,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茅盾文學獎評委,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中國小說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兼任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甘肅省文學院名譽院長等,著有論著《靈性激活歷史》、《為什麼需要和需要什麼》、《思潮與文體》等7部,曾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中國當代文學優秀科研獎、上海文學獎等多個獎項,散文《依奇克里克》、《蔓絲藕拾》等曾獲全國報紙副刊銀獎、鐵人文學獎等獎項,主編大型圖書《中國現當代文學通史》、《現代中國文學精品文集》等。主持人:各位市民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還是提醒各位,把您的手機調到震動或是關機的狀況,希望我們大家都可以在關機的狀態,大家可以在安靜的環境當中聆聽學者的講座。第二,有一件事通知大家,從下一期開始我們的文化大講堂將移師到珠海市圖書館(就在珠海特區報的隔壁),我們現在用掌聲感謝珠海特區報對「珠海文化大講堂」34期的大力支持。尊敬的各位市民朋友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光臨文化大講堂第四期開講現場。首先有一個問題要請教大家,雷達老師據我所知他在三個領域當中都像他的名字一樣「聞達於世」。有哪一位知道他在哪三個領域當中成績卓著。第一個是在文學評論,第二個文學創作(散文創作)。且聽我一一道來,雷達老師是「中國文學第一評」,被認為是真正理解作家的評論家。他的文學評論質量最高、數量最大,曾經獲得「魯迅文學評論獎」等一系列我們中國最著名的文學獎。數量最大,有人統計過雷達的文學評論視野幾乎囊括新時期成長起來的每一位著名作家。比如,陳忠實、梁曉聲、賈平凹、王朔、王安憶、池莉、鐵凝、莫言、路遙…等等,一線作家幾乎是一網打盡,這是作為文學評論家。雷達老師作為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多篇散文被入選「百年經典散文選本」,《雷達散文》一書被收入中國「十大學者散文叢書」與余秋雨、余光中等人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齊名。第三個是雷達老師曾經在中央電視台做過著名的足球評論員,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1998年法國「世界盃足球賽」,當時中央電視台特別聘請雷達老師到體育頻道和與黃健翔、孫進平(人名)一道評論法國世界盃足球賽,名稱叫「法蘭西猜想」。三個身份跟雷達老師有很多的聯繫。今天我們請到雷達老師跟我們做的是關於他作為著名文學評論家的角色給我們做的講座,下面就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著名文學評論家、魯迅文學獎評委、茅盾文學獎評委雷達老師為我們開講:《三足鼎立的文化景觀——路遙、賈平凹、陳忠實小說比較談》,有請!雷達:謝謝大家!我在外邊站著的時候,聽見電台的殷總對我的介紹,很多的溢美之詞,其實我尤其害怕人家說我是「中國第一評」,這是八十年代末期港台報紙一個記者寫的。實際上我不敢擔當這個稱號,現在很難說第一、第二。我們現在成長了多少優秀的作家和青年才俊,何況「人怕出名,豬怕壯」,一個人一旦標榜自己第一,就是等於把自己暴露出來,作為了別人靶子,所以我一向是比較低調的。來到最浪漫的城市,我認為也是最人文的城市----珠海,感到非常高興!首先我沒有想到今天來了這麼多人聽講,深圳市民大講堂我也講過,人沒有這麼多(可能當時也有天氣原因,下大雨人沒有這麼多人)。加上我自己也清楚,我不能成為于丹、易中天、余秋雨等等,也不能跟韓寒、郭敬明等人相比,這兩種人是現在文壇最著名的人物,一個是文化研究者,一個是青春寫手。他們是最知名的人士,所以(我之前想)今天能來到他們的一半人,我就感到很高興了,我很清醒。但是很意外還是有這麼多人來聽講,所以我們珠海的組織者還有市民還有讀書界和文學界的朋友,他們的人文素質之高吧,我對這一點表示感謝。這一次講課,原來珠海跟我聯繫的時候說要我報題目,我當時報了兩個。第一個是《新媒體時代的文學》,第二個是今天講的這個。開始通知我說第一個是準備在珠海講,後來臨時告訴我改成了《路遙、賈平凹、陳忠實小說比較》,我就慌了,就下載了一些網路上我的文章,我覺得我還是可以講的。我今天在南海之濱、改革開放的特區、商業化程度很高、休閑化娛樂化程度很高的名城珠海,來談論西部農耕文化比較發達的、相對封閉的三個「土包子」的作品,這是什麼意思?這裡面有什麼意願?因為我覺得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幾個人和我們今天珠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氛圍距離甚遠。他們有的寫陝北高原的,有的寫關中平原的,有的寫陝南山地的。但是我覺得我們今天的題目很有意義,我們不妨看一看這是三位作家對中國的鄉土敘事有什麼意義?看看他們在中國文壇有居於何等位置?他們的成功有沒有給我們一些啟示?還有他們身上還有哪些難以克服的局限性?我想這些的問題通過三個作家的個案,我們可以觀察到當今的中國文壇和中國文學。這個題目我覺得定得好,促成我更多地思考這個問題。這三個作家都是處在陝西省,都是農民的兒子,都有農耕生活的經驗,家中都很貧困,文化程度都不高。路遙、賈平凹是工農兵學員,陳忠實是高中畢業生。但是先說明一下,我在這邊講他們的特點,絕對不是說學歷越低越好,甚至根本不要學歷,現在相反的我覺得學養問題越來越制約了他們繼續攀登,千萬不能要到高中就終結了。同時他們三個人都創造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奇蹟,這個可以不誇張地說。三個人主要著作發行量都超過百萬冊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都超過百萬了,賈平凹的作品要說超過百萬的著作就有爭議了就《廢都》,大概也超過百萬了。三個人有兩個人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路遙跟陳忠實都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賈平凹固然沒有獲得「茅盾文學獎」,但是他獲得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香港「紅樓夢文學獎」,還有法國費米那獎就是女評委獎(作品《廢都》)。這三個人為什麼會取得成功?為什麼不是在我們珠海?我不敢預言說珠海以後沒有這樣作家,但是至少現在沒有出這樣的作家。也沒有出在廣東、上海,而是出在陝西。他為什麼出在相對封閉的陝西?我覺得這一點足以令人深思。他們有極為刻苦創作精神和極為堅韌的品質。賈平凹開始在農村的時候,他每個月稿子在全國旅行的有30多件。什麼叫做旅行?就是他的作品被一個出版社退回來以後,就馬上裝上另外一個信封繼續在別處投遞,所以他的稿件在全國不斷旅行的。路遙的死現在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他累死的,還有一個是路遙的家族有肝硬化史。他兩個弟弟跟他差不多年齡的時候已經肝硬化死了,還有一個弟弟現在垂危,他本人也是肝硬化死的,也不排除他是被累死的原因。《平凡的世界》寫到最後的下午,在陝西的朋友擺了九桌酒席要給他接風慶祝寫完,本來他中午可以寫完,但是最後到下午五點還沒有寫完,別人也不敢打攪他。他寫完以後把圓珠筆扔到窗外,大哭一場。當時手全都纏在一塊兒伸不開,最後要用熱水泡才可以伸直,超強的勞動。賈平凹也是這樣,寫《廢都》也好,寫《秦腔》也好,凡是寫重要的作品,他都是閉門謝客封閉在陝西好多天不見人集中寫。陳忠實立志要寫一部磚頭一樣厚的書做枕頭,作為他一輩子的里程碑。所以他大概四五年時間沒有參加任何筆會,他閱讀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作品,而且呼吸當時文學界最新的空氣。他比路遙前進了一步,路遙始終停留在社會歷史文化層面,而陳忠實進入了一個文化化的過程,他吸取了當時農耕文學當中有益的東西。他們都有刻苦的精神,他們都有與農民有血緣關係,他們的作品當中都有一種生命體驗帶來的生命知感,在他們最好的作品可以說有「生命寫作」的影子。我曾經提到生命寫作、靈魂寫作、孤獨寫作。同時他們都有文化的「烏托邦」,他們的理想社會是父慈子孝、和睦的農業文化的男耕女織的生活,賈平凹的《商州》就是這樣的場面,陳忠實的白鹿村是「仁義村」。陳忠實偏重於儒,賈平凹偏重於道。這三個人都很好,是值得研究的現象。我們現在研究這些作家,任何作家都離不開今天的文化語境,越是這樣的文化語境當中我們越是要琢磨他們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意義?我之前準備的一個題目是《新媒體時代的文學》。什麼是新媒體?狹義的新媒體是第四媒體,就是網路。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到人民日報《強國論壇》去,並不是直接對話,是通過一個工作人員跟網民對話。他自己也說會上網搜索一些網民意見,這個行動可以認為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充分地肯定了網路文化為特徵的新媒體進入了一個重視新媒體的時代。在今天,媒體的力量無所不在。我們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告訴大家這兩天我偶然打開電腦,點了一個土豆網看到一個《范跑跑之歌》,有三種曲子唱得都很好聽。我一想啊呀這個變成曲子啦,還有一個是《我站在中石油的48元之巔》,其中講的股民的落差之大,從山峰之巔跌落到深谷里了。今天的網路和其他很多媒體(音像、電視整個信息高速公路)對我們社會中很多東西的影響都非常大,千萬不要輕視(網路)媒體的作用,今天的文學也離不開媒體。誰親近媒體誰就有可能一夜成名,誰遠離媒體就可能默默無聞。有些人的成名跟媒體有很大關係,比如說于丹、易中天、余秋雨跟媒體都有很大關係。我看到于丹講的就有一種「言說美」,她表達得很好,我無法跟她相比。但她也有缺點——只有聽覺的快感,沒有聽覺的記憶,這是「大眾文化狂歡化特徵」。你聽著很高興覺得很舒服,一會兒講到《論語》一會兒又講到《聖經》,她把《論語》講到這麼現代,她講的東西都是貼近現代人的精神需求。現代人精神焦慮啊,在職場打拚遇到很多問題。但是當你聽完以後,你細細地思索她說的真正的學術性的意義和重要觀點其實沒有什麼東西。她是借《論語》、《莊子》談自己的心得,談現代人的苦惱,給現代人提供一個心靈錦囊。易中天情況也是這樣,但他們的成功都離不開比較成熟的央視「百家講壇」。以前易中天也出書也賣書,但書賣得不怎麼樣,但上了「百家講壇」以後,書就賣得不一樣了,發行量就上百萬了,這不能忽視媒體作用了。當市場跟媒體、學術跟媒體連到一起就加倍放大它的能力,媒體的力量就這麼大。前一段時間李安的《色戒》出來,媒體就大肆宣揚這個,好像中國文學沒有什麼了,就是《色戒》就是張愛玲。《色戒》裡面有七八分鐘的床上戲的東西,很多人坐飛機去香港去看這七八分鐘。我是知識產權的堅定維護者,但是我也得益於知識產權的集體侵害,因為我花五塊錢就在北京買了刪節版《色戒》,一看是中上水平不算是李安是最好的作品,但是為什麼全國上下都「色戒」呢?不懂。後來又用五塊錢買了一張未刪節的,不加這七八分鐘還好,加了一看就覺得要刺激沒刺激,要文化沒文化。「敗」,絕對「敗」了。加上樑朝偉又干又瘦,那個耍起來根本沒有什麼力,湯唯還好,但是整個看來就受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媒體又左右這個東西。接下來是「艷照門」來了,一個事接一個事都是媒體在起作用。所以誰忽視媒體的作用,誰就可能要封閉。我在新浪網有一個博客,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名字就叫做「雷達的博客」。我開博客一年雖然點擊率只有34萬多不算很高,但是作為專業博客還算可以的。之後去年就遇到一個事,劉德華當選為「香港十大名人」之首,我當時就寫了「新媒體時代下文學批評的困境」,不知道為什麼當時自己就寫了這麼幾句話:「說到底劉德華也就是唱歌、跳舞、演電影比較出色的藝人,何以達到千萬人景仰的程度,真是費解得很。」當然還有其他的文學方面的內容。後來有朋友問我,你有沒有去看你的博客?我是沒有,他說你去看吧。我一看好傢夥,網上鋪天蓋地罵我,我得罪了劉德華的粉絲了,男女老少全上,他們其他的內容都不說,只指責那一句話。很多人罵我說:你他媽的才費解得很呢,你算什麼東西?我們沒有聽過誰叫雷達,雷達幹啥的?你是不是想出名啊?你還瞧不起藝術家管他叫藝人?你認為他沒有貢獻?他就是貢獻很大。後來有記者採訪我《文學博客擦槍走火雷達身陷網路口水戰》。藝人這個稱謂是港台對藝術家的通稱不含輕視的成分,藝人的身份地位不需要你們去爭取,不存在歧視或拯救的問題,因為他們現在的身份地位不低,所以現在出了「艷照門」事件太能說明問題了,造成男女關係的混亂是需要去拯救的。我當時還講了一個問題,你一定要讓我講我承認娛樂明星的作用也不錯,但是你逼我講真話,十個劉德華也比不上一個愛因斯坦對人類的貢獻。當時網上罵不是一般的罵,人身攻擊很厲害,我馬上就關評論啊。別人說你不要自作聰明,你去網站上去點,去百度裡面輸入「劉德華雷達」看看,一看很多條消息。甚至很多小報紙,包括手機新聞裡面都有我那句話:「劉德華不就是一個唱歌跳舞的人,何以達到千萬人敬仰的程度,真是費解的很」。就這句話被很多人討論,好多人看到這一句話就罵。所以媒體的作用可不得了,但它也有一些積極的東西。它有開放性、互動性、共識性,這個世界發生的很多事情,我們國內很多事情發生的同時我們就知道了,就是因為網路。我之前寫一篇文章如果發表在《人民日表》上,過幾天就有朋友說你的文章還不錯。現在網路就不一樣,你一把文章貼上去了馬上就有反應,有說好的也有罵的,這就是互動啊,這個互動是不一般的。還有一個開放性。大家都一樣是公平的,不管你是幹部是廳長該罵的還要罵,因為大家都是網民、網友。所以我現在養成一個習慣,我寫一篇新的文章就忘了要投報社了,先就貼到博客上去,因為我想要互動。人家罵我我也能夠接受了,我的心理承受能力經過那件事也好很多了。很多報刊打電話問我說,雷老師你那個文章發表了沒有,我說許多我放在博客上了,但是你發到報刊上還有稿費啊網上是沒有稿費的。我最近寫了一篇文章關於地震的《唐山——汶川:聯想與沉思》,最近《中華日報》登了,還有一個報紙偷偷自己就登了,被我發現了。唐山地震第七天我作為新華記者就去了,我當時親眼目睹在死人堆里穿行,我們住在飛機場。當時見了很多英雄和懦夫,見了很多很奇怪的事情。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一篇文章,我們在唐山地震的時候我們子弟兵感天動地。但當時的「四人幫」不知道什麼是以人為本,不但這樣還要殘害你。我們當時不允許外國人進來,那時候雖然我們精神力量很強但是我們的技術手段國力都很弱,那個時候是這樣,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不是以人為本的。我們現在實實在在看到的這個進步最大的地方,中國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全國哀悼」過去只為政治家、政治明星才下半旗哀悼,誰給老百姓哀悼?這一次汶川地震不一樣(下半旗為普通人哀悼),我們有強大的海陸軍,還有龐大的捐款(比如「愛的奉獻」),還有源源不斷的輸血,還有很多的志願者。個體意識、人道意識通通湧現出來了,那確實是大不一樣。中國社會大好前景是以改革開放30年偉大成就做基礎的,沒有這個基礎是不可能的。包括信息的透明、人們的知情權得到很多的保證。但是我的文章也談到一個問題,地震很可能是一個雙刃劍。地震就是火山爆發一樣的,突然在一個瞬間把我們隱退的愛心、良知、勇敢無畏全調動起來了,使我們很感動。把我們隱退了愛心、麻木了的感情(都調動起來了),出現了以「大愛」為特徵的情感來展現。為什麼說災難是「雙刃劍」呢?因為人在危難面前是偉大的,在宇宙面前可能是無助的、弱小的。我在博客裡面寫:上帝看人就像人看螞蟻一樣。這種時候人可能產生兩種東西,第一種東西就是這種愛非常可貴,我們喚醒了我們要保存下去,我們要創造一個友愛的和諧的以人為本的社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說(會想到)生死無常,瞬間幾萬個生命毀滅了,還不吃喝玩樂還等什麼?什麼競爭、前進都沒有用了,就是吃,就是玩就是消費,也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我們並不希望我們精神狀態每天都像在地震的時候這麼緊張,也不是每天都捐款,但是我們希望這種美好的東西長久保存,而且能化為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剛才扯遠了,我們面對現在的文化語境還有很大問題。我們經濟是高速發展了,我們現在是經濟指數發展是9%。我們現在有2.2億網民,4億手機用戶,我們石油消費的是全世界第二,我們水泥消費全世界第一,中國人多蓋大樓蓋得多嘛。我們衛星、神六上天,我們到達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等等,我們有很多自豪的東西。經濟高速增長,但是我們也看到人在經濟慾望面前,會不會成為慾望的奴隸?人會不會變成「車奴」、「房奴」和「物奴」?而沒有精神的存在,我們是不是喪失了「愛」的能力?「想像」的能力?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包括文學在內的文學、藝術、文化,這就回到我們今天講的文學還是不是神聖的?文學是做什麼用的?有一個著名作家說,文學不是鴉片不能治頭疼,文學不是麵包不能療飢餓,但是文學是春天的細雨、夏天的涼風、秋天的朗月、是冬天的暖陽。它能滋潤我們的靈魂,是對生活意義感悟的東西,使人變得更加美好的東西。我們今天討論這樣的問題,我們還是要回到農民的土地上去。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三個作家很難得地創造了一個文學的奇蹟,路遙感動人的到底是什麼?在高校裡面《平凡的世界》是很多年輕人最喜歡讀的書,為什麼?這不能不說到路遙這個人物。最近賈平凹寫了一篇懷念路遙的文章,我也跟路遙也非常熟,路遙是一個處在底層非常貧困甚至受到過很多屈辱,但是一定要出人頭地的人,這個「出人頭地」的慾念非常強。我下載了一些東西:路遙在延川的山坡上指著山下的縣城說:當年我穿一件破棉襖,但我在這裡翻江倒海,18歲就是清澗縣革委會副主任。(賈平凹寫路遙少年的時候)他把一塊石頭向溝里扔去,驚起一群飛鳥。他一邊削土豆一邊惡狠狠地說,我弄長篇你是中篇我就不信我們就打不出潼關。(《平凡的世界》很長一段時間受到冷落)路遙對賈平凹說,狗日的,一點兒也不懂文學。這個裡面(被罵的人)也包括我,雖然路遙是我的好朋友,但是當時他把作品拿給我看。我當時的評價不是太高,我認為《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一個擴大版。我當時說《平凡的世界》兩個人孫少安、孫少平是高加林一分為二,留在土地的那個是孫少安,留城裡那個是孫少平,路遙聽了很不高興,雖然我們是好朋友,所以他後來寫《早晨從中午開始》也沒有寫到我,但是我們一直是很好的朋友。但我後來對他的作品估價很高了,我在《求是》雜誌上寫過文章重新評價他的。但我仍然認為《平凡的世界》的價值主要不是文學價值,第一個是認識價值,第二個是勵志價值,第三個是理想價值,這是我個人的看法。為什麼是認識價值?他是寫1975年到1985年的陝北農村,寫了縣城、礦山、城鄉交叉之間,展現了非常大(當時社會)的畫面,他寫了三個家族,可以讓讀者對農村的認識很寬闊。第二個他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田潤葉等等都是在底層生活的人都不服輸,要從農村走出去要有一番作為。很多高校的學子看了路遙的作品受到極大鼓舞,特別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有一個長篇聯播,路遙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得票最多。路遙是這樣一個人。(賈平凹寫到)路遙領獎回來說,你猜我在獲獎台上想啥呢?我在想:我把他們都踩在腳下了。路遙首先是一個政治化的人物,其次才是一個作家。他的去世一方面我們非常惋惜,一方面很多人鬆了一口氣,因為他給很多人的壓力非常大,他是性格非常強悍的人。路遙跟賈平凹說,你也該歇一歇了,你寫那麼多(作品)還讓別人活不活?他(路遙)身上也有虛榮的東西,他住院的時候說,這個地方(高幹病房)好吧?這是省委常委會專門開會讓我住進來的,所以我們要多角度地看路遙。路遙的《人生》主人公為什麼叫高加林?因為當路遙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在陝北寒冷的冬季,他就知道天上有一個人叫「加加林」(蘇聯的宇航員),所以路遙非常嚮往加加林,所以把主人公名字改為「高加林」,裡面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東西。賈平凹寫路遙的時候說,他是一個強人,強人身上有比一般人優秀的地方,但是也有一般人不可理解的東西。他大氣但是也霸道,讓人尊敬也讓人有距離。他一直都隱瞞自己的病情,大家看上去都說他有肝病,但是他不願意承認。他不願意讓自己的弱點給別人知道,我不明白為什麼他不希望人家知道他的病情呢?我覺得這個背後的心理很複雜,這是一般的要強嗎?他對人生怎麼理解的?我覺得他可能不是在考慮別人,他是不能容忍居於人後,而他又兒女情長,他的感情脆弱、內心寂寞。他是一個有大魄力的人,文學並不是他人生的第一選擇,他幹什麼都能幹成。但是他對文學燃起了火一樣的,熾熱、燦爛的光輝。這是賈平凹對路遙的評論,我比較同意。現在在陝西的延安大學樹立了一個路遙的銅像。路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人,但是他給帶來了非常矛盾的感受。路遙寫《平凡的世界》之前跟我談過幾次,之前他起的題目是《黃土地》,但是後來西安電影製片廠陳凱歌他們拍了《黃土地》,所以他才改為《平凡的世界》。路遙寫得很苦,每寫5000字在牆壁上劃一個道道,他一個道道一個道道地數,看每天寫了多少字就在計算。要詳細地分析《平凡的世界》因為時間比較緊,就不多說了,我在這裡評論幾句,《平凡的世界》是按照傳統的現實主義寫的,85年前後當時很多其他類型(比如香艷小說等等)都已經出來了,但路遙並沒有接受當時流行的外國小說,他說澳大利亞的什麼長毛羊就是不如我們的羊好。他讀柳青的書,柳青寫得最好的是《創業史》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創業史》裡面寫得最好的不是梁生寶,而是梁三老漢、素花、富農姚士傑,柳青的語言很漂亮。路遙讀柳青的《創業史》讀了七遍,深得柳青的創作影響,所以柳青是他文學上的教父。我們總起來看《平凡的世界》是十七年的文學影響,也是新時期文學的重要開篇,就是個體意識增強了。高加林有強烈的個體意識,我們之前都沒有這個意識。曾經郁達夫寫道,五四發現了「人」,這個「人」不是為父母、為君主國家活著的「人」,而是為自己活著的「人」。高加林就是為自己活著的人,個體意識增強了,這是以前所沒有的。我最近寫了一片文章,《浩然,「十七年文學」的最後一個歌者》。在中國鄉土敘事是一個大方向,中國文學最成功的一塊是鄉土敘事,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作家跟中國一樣)同鄉土有不解之緣。「五四」有魯迅《故鄉》中的潤土、祥林嫂、阿Q;我們30年代有沈從文看到了湘西世界,有《蕭蕭》、《邊城》;40年代有趙樹理《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50年代我們有柳青的《創業史》;60年代我們有浩然的《艷陽天》,是一本充滿了矛盾的書,一方面有有血有肉的人物,另一方面受是八屆四中全會影響以階級鬥爭為綱的人物。(柳青)他的第一部保留的田園詩意比較多,第二部越來越模糊,到第三部政治需要壓扁了藝術,這就是《艷陽天》。這本書的第一句話是:蕭長春死了老婆三年都沒有續上,現在蕭家是兩個筷子夾一個骨頭,三個光棍。生動吧!這就是浩然,他就是用農民的語言,因為他有農民的生活體驗,但同時也受了階級鬥爭的影響。他的書中有很多的內容寫得非常精彩,比如寫到焦淑紅和那個男人兩人在炕頭上默默對視,中間是一個小枕頭。其實那個人是她暗戀的戀人,內容寫得非常漂亮。這就是浩然,我們看文學現象要歷史地看,包括十幾年前的作品。之前我說的是柳青的《創業史》,剛剛又說了浩然的《艷陽天》。今天上午我們的記者小帥提了一個問題,說韓寒現在提出了茅盾、巴金、冰心文筆太差你如何看待?我說第一,每個人有表達自己對文學感受的自由,我覺得他的感受可能是真實的,我並不反感。但是你說文筆差還是不差,太簡單了。因為「五四」以來特別是現在的作家,他們遇上了文言文改為白話文和西文改為漢語,會有一些比較不完善的地方。我們看這個語言跟現在的語言文筆差距比較大,之前魯迅的語言跟現在也是有隔閡的。但你要說差還是不差?比較起來是有道理的。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都是這個時期的人,他們的語言可能更加光滑一些,也許是這樣。但是你說茅盾的文筆太差嗎?茅盾的文筆是比較厚重的,比如《霜葉紅似二月花》就很謹慎。在寫《腐蝕》中一個女特務的日記的時候,語言很精鍊。到現在我還可以背誦《腐蝕》的序言,我非常欣賞。我覺得這樣談文筆可能更加符合實際一些。但是,有些人有片面觀點沒有什麼奇怪的,不必大驚小怪,看「五四」時代的作家還是70年代左右的作家也好,我們最好有歷史主義的態度、比較客觀現實的眼光,這樣可能會比較接近問題的實質。路遙充滿了矛盾,他寫的高加林其實有他的影子,一定要衝出鄉土,一定要割斷農民的臍帶,我不再是農民的兒子,我要去闖世界去,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但是他又讓高加林碰了一鼻子灰,最後還是回到了黃土地,他抓了一把黃土說,我的親人啊!這就是他的矛盾。下面我們說說陳忠實。陳忠實是高中畢業,但是他酷愛文學,我在《白鹿原》展覽館看到他少年時期抄的很多本子,他把喜歡的文學作品的段落抄了很多很多,他是下過苦工夫的。他在寫《白鹿原》之前跟之後是判若兩人。陳忠實突然得道了,他以前寫的作品也不錯,但是無法跟《白鹿原》相比,自小說出版十五年來,改編行為沒有間斷過,前後有秦腔,泥塑,話劇,舞劇,連環畫等等。最近又有蘆葦改編的電影《白鹿原》,他請我們看了他們的本子,我寫了這樣一句話:電影《白鹿原》請不要盲目開機,我寫了十七條意見。為什麼《白鹿原》過了十五年我們還在討論它,因為它的生命力是強大的,現在好的作品太少了,還有哪些小說現在比較值得讀的?我覺得不多。還有一些比較優秀的《古船》、《塵埃落定》、《長恨歌》等等,後來是《白鹿原》,但好的作品不多。當然這個裡面有一個東西,人們對《白鹿原》的期待表達了人們對本民族宏大敘事的期望。我們一個民族有沒有值得自己驕傲的東西?德國人談到歌德什麼感覺?俄國人談到托爾斯泰什麼感覺?法國談到左拉、巴爾扎克什麼感覺?美國人談到辛格、馬克.吐溫等人都是他們的驕傲。我們中國要讓世界承認我們,談什麼呢?《白鹿原》實際上有沒有達到那樣的高度,我們缺少我們民族在全世界被認可的宏大敘事的高度。當然我們的四大名著《紅樓夢》、《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為什麼偉大今天很多的作品就不偉大呢?就是因為《紅樓夢》燃燒著對青年、對美的夢想的追求,對呼喚愛、呼喚美的期待。我對《白鹿原》的評點今年一月份就上市了,第一版已經賣完了,現在已經在印第二版。為什麼《白鹿原》贏得了這個聲譽?這個書第一句話是:「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很多人認為這句話來自於《百年孤獨》的第一句話「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兩個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他第一句話是夠嘩眾取寵的了,一個人娶了七房女人。但是你要往下看,第一句話「橫空盤硬語,平地起波瀾」,當你看了第一房女人、第二房女人、第三房女人等等相繼死去,他跟每一個女人的新婚之夜不一樣,每一個女人的形象不一樣,性格作派不一樣。所以《白鹿原》不是嘩眾取寵的東西,他對生活有深入的觀察。《白鹿原》中的白嘉軒就是一個典型的農民形象,以前就沒有人這樣寫過農民。以前寫中國農民都是寫阿Q式不覺悟的農民。以前鄉土敘事有三大模式:一個是啟蒙模式,一個叫田園模式,一個叫階級模式。這是我們以前的鄉土敘事,比如魯迅先生的阿Q是啟蒙階段的,魯迅自己也說自己寫小說還是十多年前的是啟蒙主義,為這個病態的社會中不幸的人們寫出他的病態的靈魂引起療者的注意。這個啟蒙模式貫徹了一百多年的文學,包括我們的尋根文學還在寫啟蒙文學,有一個作品《爸爸爸》裡面的兵仔就是現代的阿Q。啟蒙就是知識分子來喚醒你的個體意識,發現你的「病」引起療者的注意。再比如說沈從文的《邊城》中描寫的翠翠,這就是田園敘事。實際上他美化田園了,他寫鳳凰的時候湘西也是匪患很多災患很多沒有那麼美好,但是他把湘西變成一個精神烏托邦對抗都市文明,他崇尚自然品性。所以他寫的《邊城》、《長河》、《簫簫》等等裡面的人物,都是田園敘事。語言創造了田園之美,城市很喧囂爾虞我詐,田園很美好就傳統美德,實際上農村也不是這樣。階級敘事就很多了,我們從趙樹理開始,從《小二黑結婚》、《創業史》、《紅旗鼓》、《艷陽天》都是階級敘事。可是我覺得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都不好用這三種敘事里套。路遙受階級敘事的影響比較大,他在《平凡的世界》加入了個體意識。而陳忠實根本不是這樣的,他也寫階級鬥爭,裡面有一個黑娃把田小娥這個性奴隸把她從主人家裡解救出來,然後找一個窯住了進去。在寫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敘事,作者對政治集團的鬥爭有一個批判的超越眼光,主要是通過「關中大儒」朱先生這個人物來表達,他說未來的天下是朱、毛的天下。貫穿這個作品不再是這個階級與那個階級的你死我活的鬥爭,而是禮教和人性的衝突、靈與肉的衝突、天理和人慾的衝突。比如說田小蛾就是追求自己應該得到的愛情和人的尊嚴,但是她得不到。白嘉軒把她吃住了,當然田小蛾也有水性楊花的一面,同時跟三個男人交往,最後她把白嘉軒第三個兒子拉下水了。田小蛾這個人物非常複雜,有一個很典型的情節就是田小蛾死了以後化成蝴蝶給這個地方帶來了瘟疫。很多人到天橋跪拜說要修塔,白嘉軒說絕對不能修塔,我讀到這裡就想起了法海跟白娘子的故事。還有一個人是白靈是白家的小女兒,國民黨的軍統來她都在暗中投了兩個磚頭。她同時愛上了鹿家的兩個兒子,後來嫁給了鹿兆鵬,結果她被活埋致死。《白鹿原》這個作品:正面關照中華文化精神和這種文化所培育的人格,進而探究民間文化命運和歷史命運,但真正的目的是穿越社會,緊緊抓住賦予文化意願的人格。《白鹿原》的出現告訴人們,我們民族的文學思維並沒有停止,作為有社會良知的作家也沒有放棄對精神的思考,這樣大氣的作品,沒有足夠的冷靜,沒有充分的學養是很難輕易寫出來的。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什麼叫民族的「秘史」,秘史是相對於正史而言的,是小歷史。不是政治的那種歷史而是人性的歷史。中國是家國一體的,它是一個家族歷史。《白鹿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評價時說,我說這一次是十多年以後重讀《白鹿原》依然感到驚心動魄,我覺得它是有接近於經典的品質,我不敢說就是經典。什麼叫文學經典?義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人名)說過一句話,經典就是你每一次重讀這一部著作都有一種初讀的新鮮感,而你初讀這個作品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很久記憶被喚起的感覺),這才是經典,這個卡爾維諾的解釋。我覺得好文章、好風景是可以激起你憧憬的東西,關於《白鹿原》的討論很多。白嘉軒是什麼人?黑娃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現在等著看《白鹿原》的電影拍得怎麼樣,但是我覺得經典性的東西很難拍的,文學性著作都難以改編,倒是二三流作品比原著改得還好一些。這是講到陳忠實,他現在本人也不準備再寫長篇小說,好像他超越《白鹿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原因也很多,他本身也有局限性暴露出來了。在《白鹿原》本身,雖然陳忠實比較反感「文化包容主義」,但確實有這樣的東西。陝西這三個作家都不會批評農民,去發現農民身上的劣根的東西都比較少,都是維護的。他們的世界是非常溫馨的,這是理想的溫馨的世界。再說說賈平凹,他是多方面的。賈平凹這個人個子不高,比較沉默寡言,比較羞澀、敏感,但是這個綿薄的身軀有很大的能量,他已經寫了上千萬作品了,他的創造力確確實實使我們感到驚嘆。他在長篇、短篇、中篇、散文、詩歌、雜著等都有廣泛的才能。這就很不容易,他不就是工農兵大學生嗎?他哪裡來這些多東西?但是他的創造力非常豐富,他的藝術生命可能還要延續一段時間。賈平凹寫了一些謳歌新生活的作品,比如《滿月兒》之類的,後來寫了嚴峻的城市生活虛無的氣質的作品,受到了批評界的批評,說一個作家可以寫生活的碎片,但自己的靈魂不能破碎。那個時候有很多的評論家都批評他,也包括現在還在世的胡采,那個時候賈平凹陷入了低潮。而有時候故鄉可以挽救一個人,那個時候賈平凹懷著孤獨的心情回到故鄉商州,他一個縣一個縣地走,白天走晚上寫筆記,寫出了散文《商州出路》。當時寫出來領導批判他說把商州寫的這麼黑暗,這麼差,後來寫《商州山路》寫得非常精彩。回到民間,從民間汲取能量,他寫散文《商州山路》奠定了他在文壇的位置。但是八十年代好像是文化大英雄是話語中心,都是民族代言人,可是到90年代商品經濟來了以後,知識分子從文化中心到邊緣和百姓處在一塊兒的處境。精英文化人都失落了,出現了精神危機。賈平凹非常敏感的人,他的危機意識比任何人更加敏感,這個時候他發表了一個小說《廢都》。那時候發行量上百萬、上千萬,盜版鋪天蓋地。但是《廢都》被查禁了,這個是作為個案和文學標準談的,現在也不允許重新出版。賈平凹自己非常看重《廢都》,說是「唯一可以安頓我的靈魂的地方」。《廢都》裡面有很多的框框,大家都知道艷情小說裡面描寫性高潮經常有很多的方塊(框框),有人說這是艷情小說的「雅穢版」,裡面寫到了性,並評論為不僅不節制而且格調還低下,不但描寫了性行為,還寫了性器官。那這到底是什麼書?是糟粕還是另有企圖。我們要談論一下,這裡寫了主人公庄之蝶大量的性行為,但是他的性放縱跟《上海寶貝》的性放縱不一樣。他性放縱以後帶來的是更多的痛苦和難以自拔的精神分裂,而《上海寶貝》這些70後的作品裡,性行為墮落描寫得興高采烈,放縱以後是更加墮落。而《廢都》的主人公是非常痛苦的。在我看來《廢都》直面知識分子的心靈震蕩,裸露知識分子的靈魂元素。八十年代知識分子從規劃更新以後,把民族和國家災難變為自己的個人受難史,知識分子變得先知先覺,知識分子被理想化、英雄化、聖潔化。當時很多的作品包括王蒙的作品是這樣,90年代知識分子從人民英雄滑落到平民百姓,有一種失重感和被拋棄感加倍地放大了他的荒涼感,在這樣的背景下《廢都》出現了。庄之蝶選擇選擇自暴自棄和性放縱的生活方式,企圖以此達到自我救贖的目的。它跟《上海寶貝》不一樣,《廢都》充滿一種絕望感,虛無主義的感覺。《廢都》寫庄之蝶主要是寫古老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頹敗,過去把「士」演變了中國人的生存危機和精神危機。我們看到西京城裡的生活,90年代以後進入了商品經濟時代,很多人都在忙著造假,所以有人說「假煙假酒賈平凹」,整個西京都是假的。大家沒有空來思索生存的意義,只能裹脅聽憑外界軀體作出條件反射的被動反應。「要吹捧就要媚俗要添油加醋要惹出官司,惹出了官司就要打官司,打官司就要去平息官司,平息官司就要賄賂當官的,不能不找人代筆寫文章,代筆寫文章又不能不作假,這樣又惹出新的麻煩。這就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打擾』。人一旦進入一個『連環套』,就欲生不得,欲死不能(這是我的文章《心靈的震蕩》裡面的部分文字)。可是你沒有辦法攔住任何人不進入這個「連環套」裡面去,是飛蛾必然要撲火。大家被原來的文化體制當中被拋出來了,一個個浮躁、彷徨、迷惘變得自己也不認識自己了。庄之蝶的名字來自莊子《中庸》裡面的「我非我」,所以自己都不認識自己。在這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大行其道,大家忙於動作而終止了思考,把思索的問題交給哲學人物,把神秘現象交還給劉老太太,這樣我們面臨的就是物慾橫流、精神荒涼的大廢墟。為什麼庄之蝶這個人為什麼要做性放縱,不斷擴大性對象?他到底要幹什麼?我有一些這樣的設想:庄之蝶不斷地擴大性對象,幾乎陷入肉慾不能自拔,這些是為了什麼?我的看法是首先他沉迷女色是為了逃避現實,還有他需要一種安全感和輕鬆感。堂堂一個大作家為什麼不與文學同樣高深女性來往,偏偏要與沒有什麼文化的女人糾纏呢?其原因就是,他要卸下沉重尋得片刻的輕鬆和麻醉。這並不奇怪,這是脆弱、膽怯、敏感、處於封閉保守和失重狀態下的庄之蝶本人行為的必然。庄之蝶通過性活動暴露出靈魂的複雜,比他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流露要多得多。他的軟弱、他的窮迫,他惡劣的情緒,他的自相矛盾的女性觀,他從小追求美的人性全都跌落在現實中,全可以從他的性事中看出來。我現在還記得,庄之蝶他有一個性夥伴的唐宛兒。庄之蝶把他與唐宛兒的「框框」視為生命力的證明,找到了自己。唐宛兒是因為她不斷調整的新鮮感激化了庄之蝶,他們共同認為喜新厭舊是一種創造性的表現,他們的看法似乎很現代,但是庄之蝶沒有逃出「士」這樣的角色,唐宛兒也沒有逃出封建時候「妾」的理想,他們的關係帶有濃厚的中世紀腐敗的氣息,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看法。但是《廢都》有自己的藝術價值,有人說《廢都》照搬艷情小說,我認為也不是這樣。《廢都》裡面它的語言是活潑的,就生命力的。比如說裡面寫到阿燦,阿燦笑了一下,笑得很硬。說人晦氣了,放屁都砸腳後跟,說你現在紅,不說紅得發紫,說紅得尿血。類似這樣的東西(很口語化的東西)小說裡面到處可以找到,是把敘事的藝術提到了新高度。總體來看《廢都》是這樣的作品:它生存在20世紀末中國的一座文化古城,它延續了本民族特有的美學風格,描寫古老文化的積澱與現代文學的消沉,表現了某些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時空交錯中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機,透過知識分子的矛盾來探尋人的生存價值和終極價值,這原本就是許多大作家及世界文學都在反應的東西,這與世界性文學現象有一定的溝通。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不知道對不對。但是《廢都》是從性方面來描寫,它試圖從這個最隱秘的層面切入,暴露出一個病態痛苦的知識分子。讓大家看到知識分子一旦放棄了使命的信仰將會是多麼地脆弱,多麼地可悲,透過這個我們可以看到浮靡和物化的整個世像。最終《廢都》這本書沒有獲得出版的權力,但是民間有很多流傳。賈平凹在《廢都》以後有很多的長篇小說,比如《懷念狼》、《高老莊》、《白夜》等等,我都寫過評論文章。更多的是他在2005年發表的《秦腔》,這本書很成功。它主要是一種細節向前滾動,這個不太好讀。沒有那種吊人胃口的情節,沒有任何懸念,完全是一個生活的聯軸向前滾動,但很多的細節還是有味道的。它主要寫了中國農村的現代轉型,以及中國農村大幅度的轉移人口脫離土地以後的凋敝。(秦腔)它有兩個象徵,一個是土地的象徵,一個是文化的象徵,秦腔也是有文化象徵的。這個作品裡面的很多主人公都有象徵意義,寫得都是農村的解體。為什麼要這樣寫呢?他寫的是無名狀態,如果一個人的一個現象難以形容的時候就是「無名狀態」。為什麼是無名狀態?今天農村的情況賈平凹也難以把握了,他只能如實道來,讓生活自己去說。所以就寫了一大堆雞零狗碎的東西。我們發現有一些可以概括是什麼東西,但是有些東西是難以說清的,所以分為有名狀態和無名狀態,所以它是一本無名狀態的書。《秦腔》很重要也很厚重。但也有人批判,認為這個是垃圾,但是我覺得大部分人認為這本書是可以琢磨琢磨的。接著去年賈平凹發表了《高興》,高興是一個人的名字。寫了一個進城撿拾破爛的人劉高興,這個人不再是阿Q式的農民,而是清醒的、人文的農民。他在西安城裡晃悠企圖成為城裡人,而最終沒有真正成為城裡人的過程。這與我們今天的移民潮、雅鄉土敘事、底層文學相結合了。我個人認為從《廢都》到《秦腔》再到《高興》,賈平凹由城而鄉再由鄉而城,變幻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但它們卻也重複著大致相同的精神走向和審美色調。我以為這主色調是挽悼、傷逝、懷舊,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無處不在的現代性鄉愁和無往不遇的滄桑感。不過,他並不疾言厲色地批判現代都市文明病,他知道自然的法則和時代的潮流是擋不住的,於是他總是一副哀而不傷,貴柔守雌的姿態,感應時空運轉的無情,撫慰靈肉衝突中的敏感脆弱的受傷者。他的人物就是這種人物,通過這種人物折射這個時代。劉高興的生存狀況和靈魂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眾多農民的生存狀態和靈魂,和《秦腔》一樣它仍然是以無名之狀來呈現的。賈平凹在《我和高興》一文中說:「在作家普遍缺乏大精神和大技巧、文學作品不可能經典的當下,作家不妨把自己的作品寫成一份社會記錄留給歷史。」帶有實錄的傾向。我覺得在今天有一個文學現象出現了,我把它叫成「雅鄉土敘事」,中國有60%以上的作家在寫這樣的作品。有兩位作家陳季明(人名音同)、佟大千(人名音同)都已經加入我們珠海了,我覺得加大了我們珠海的文學力量。陳現在已經是珠海某大學的教授,也寫了很多好作品,珠海以後的作家會越來越多。「雅鄉土」敘事就是中國面臨了第三次人口的大遷徙、大轉移、大遊動,很多人離開了自己的故土,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到城市去,但並不真正融入城市,其實他們還會受到歧視,他們經常體驗到在路上的感覺。我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現在中國作家有60%的作家在寫這樣「雅鄉土敘事」的作品,比如我們的田耳的《一個人張燈結綵》、葛水平的《喊山》、遲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等。何謂「雅鄉土敘事」?就是寫當前一大批身在城市但是靈魂還在農村的人,這些作品寫城鄉結合部和城市邊緣地帶。描寫農民進城的靈魂狀態,反映現代化進程中我國農民必然出現的精神現象。「雅鄉土敘事」已經由被動地驅入城市變為主動地奔入城市,由生計的壓迫轉為追逐都市的繁華夢,由焦慮的漂泊變為自覺地融入城市文化,體現城鄉兩不搭界的在路上的迷惘和期待感。城市是當代中國衝突的焦點所在,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形成「城市文化」和「鄉土文化」兩種文化的衝突,從而產生一種錯異感、異化感、無家可歸感。在鄉土誰也沒有辦法抵禦現代化浪潮的襲擊,很多人不願意回去(農村),不但身體不願意回去,精神也不願意回去。而中國現在的文學還不能說把這種很嚴重的精神現實寫出來,真正表現流動人口內心感情的作品寫的還不夠。今天中國農民是在被動地自我現代化,他們不再是傳統的小農,也不是階級鬥爭時代的農民,也不是八十年代啟蒙主義時代的農民,也不再是90年代彷徨的農民,而是自我現代化農民。鄉土記憶在強大的現代化衝擊下,已經變得支離破碎。在鄉下的人也在大量地喪失農民性,成為城市慾望主體的異型,你別看他不了解城市,他們不了解城市人如何生活。但是因為資訊發達他們就成為了城市的異型。這是中國當代農民的現實,但是我們必須要看到,實際上我們這種人口遷移不是真正的遷移,很多人到珠海很長時間也並不是珠海人,他在為別人的城市流汗。要真正找到主體的感覺還很困難,也很遙遠。但是中國這一次大的人口遷移,是中國社會矛盾的焦點。賈平凹先生還在繼續著,他的創作裡面有很多很多東西,需要研究這個專門的作家。總結來看,這三個人有什麼特點?他們有共性,例如他們身上的人民性,充滿生命質感、生命強硬的筆墨,濃厚的鄉土情結底層意識、平民立場。他們不是站在高處俯瞰的貴族和精英立場,他們是平民立場。因為他們有道德理想主義和文化的烏托邦,他理想的就是非常和諧的社會、男耕女織的社會。這三個作家的底層立場和民間情況比較突出,比如路遙是描寫生活中弱者和精神上的強者,雖然居住條件差卻懷抱著高遠的理想和頑強的毅力、高強的品質,與其地位形成劇烈的對照和反差。路遙說過一句話:其實我寫小說沒有什麼可高貴的,跟我們的父輩在地裡面勞動是一樣。他有一個人生觀,他認為人生是充滿苦難的,只有在不斷地和苦難的搏鬥中間人才活得充實和幸福感,如果人不和苦難作鬥爭人就沒有幸福感。他從來不相信機遇和他有什麼好運氣,他說只有誠實地勞動,這是我的信仰。路遙也很嚮往英雄,但是他們都缺乏知識分子的精英意識和啟蒙意識,路遙稍微好一點,陳忠實、賈平凹就比較少,他們都不是貴族化的寫作。另外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把沉重的勞動詩意化、把苦難神聖化、把道德倫理崇高化。路遙寫父慈子孝、好人有好報、有為的青年一定要實現夢想;陳忠實寫的好人應該要有「自耕自種而食,自編自織而衣」;賈平凹把鄉村寫成恬淡詩意這樣的一種烏托邦的生活。總而言之他們三個人由於他們的學養、出身等等問題,他們處在相對封閉環境當中。一方面由於封閉成就了他們的堅韌,而他們的堅韌成就他們的文學成就,另一方面也遮擋他們的眼光。所以他們的作品也有一些缺陷,比如賈平凹的《廢都》,人家怎麼叫「廢都」,不是「廢村」而已嗎?主人公仍然有一股泥土的氣息。特別是陳忠實、賈平凹的作品裡面,陳忠實基本上推崇儒家的仁義道德,朱先生是他的理想人格的神、文化的神,他很少從實際方面思考問題和批判問題。還有賈平凹也缺乏批判的意識和懷疑的眼光,所以他的作品也會走投無路,他不知道如何自救。他往往寫出了生活是什麼樣子,但是沒法寫出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他缺乏一種更高遠的東西。當然他們也有超越,超越了自己的狹隘和舊的眼光,但是對於人的意識和普世價值還沒有在他們的作品當中得到充分表現,現在也很擔心,陳忠實的《白鹿原》後到高峰是不是終結了呢?賈平凹還可以走多遠?還可以寫更好的作品嗎?他們都面臨很多問題,開始我說他們學歷很低,不是鼓勵大家學歷越低越好,給大家找借口。諾貝爾文學家九七年統計了一下有87個作家,他們都不止通曉一國語言。很多人是寫戲劇的,還有著名的詩人,還有很多人都通曉音樂…對我們現在的作家來說,要求太高了。所以要真正地走向世界我們應該要有很高的要求,現在我們中國文學沒有得到世界上廣泛承認,原因很多,我們中譯外的作品很少。我們對外國的文學很熟,都能把這些作品談得很多。但是外國人不知道中國文學,他們所認為最好的中國作品我們聽了都覺得很可笑,他們不知道我們中國的好作家,這和我們的泱泱大國來比的話太不匹配了。文學對一個國家很重要,我們想到了俄羅斯偉大的文學、想到了法蘭西的文學、想到英國的文學,這都了不起,都有里程碑式的作品和代表式的人物。可我們中國有什麼?但是我們要記住,問題不僅僅是翻譯這個是不全面的。我們近一百多年的文學受政治的影響非常大,但這個沒有辦法。我們處在一個民族自救的過程當中,我們在水深火熱當中,我們的文學必須要起到工具的作用和直接的鼓動作用,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研究文學,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很難很難的。現在說這樣的輕鬆的話容易,但當時難以做到,生存是唯一。所以我們的文學技術、藝術的含量、人文的深厚程度,都不能說可以完全跟世界上平等地對話,激起全世界的共鳴。比如說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各國都拿出了作品,比如《辛德勒的名單》,俄羅斯就更不用說了,美國也有,全世界幾乎都有。但我們拿不出作品,難道是《地道戰》嗎?要給全世界以思考的東西我們沒有。同樣寫人類絕望的東西,但是莫里哀是我們難以達到的高度。並不是我們盲目地崇拜諾貝爾獲獎者,我們既有翻譯的問題也不全是翻譯的問題。比如說對「陝西三大家」來說,或者對現在所有作家來說如何擴大自己的精神資源?如何更新自己的庫存非常迫切,不這樣做就沒有道路可以走了。我經常有一種走到山窮水盡的感覺,變不出什麼花樣,該說的都說了,該玩的花樣都玩了,該寫的題材都寫光了,編故事的人你還能玩什麼新花招嗎?看來看去差不多,沒有什麼新東西。根本問題就是庫存少,消耗得差不多了。現在我們很多東西不增加庫存,消耗性寫作以迎合市場大量的需求,這就肯定難以產生精品。市場要求多而我們少,我們感覺很吃力。市場要求快,而文學規律告訴我們要慢要精,這就發生一種規律和市場的衝突,形成一種悖論。所以我以前說,有些作家意識到現在有很多文字垃圾和泡沫,但是他認為與其被文字垃圾湮沒,還不如加入到文字垃圾行列裡面去,也許還可以在文字的框框裡面獲得一個暫時喘息的機會,這個話聽了很辛酸的,但實際就是這麼回事。現在的文化寫作跟以前曹雪芹不一樣,現在整個文化的生產機制很快,這是一個大的話題。現在就有一個擴大文化資源的問題,到底我們缺不缺資源呢?我們不缺,但我們缺乏整合資源和創造性轉化的能力。陝西三作家就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們每個作家都面臨這樣的問題。你說我們的資源不豐富嗎?我們有傳統思想資源,還有外來思想資源、革命思想資源、民間思想資源、少數民族資源,但是我們用了多少?傳統思想資源的「儒之道」,儒家的「積極應世,天行健」、道家的「天人合一」,釋迦(牟尼)的「生死輪迴、普渡眾生」那裡面都有精華,但是我們很長時間都簡單地以反封建的口號把它否定了。外來資源有聖經的思想、希伯來文化思想,還有西方「民主、平等、博愛」,還有西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資源,可我們用了多少呢?革命思想資源,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傳統思想裡面也有很多精華,我們今天都還可以用啊,今天抗震救災都可以用。可是很多的作家基本上不看書,你怎麼去吸收資源?不但沒有時間看書,甚至都沒有時間生活,一個家庭在一起過一個好好的放鬆的星期天都沒有時間,不停地寫作寫作,這是一種被迫性寫作。還有民間思想資源,比如少數民族思想。我們有幾個作家利用少數民族資源,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范鍾(人名 音同)與洪柯(人名音同)的作品,他們都在少數民族文化裡面吸收了一些東西,還有張成志(人名音同)的作品。我們現在只是進入一個本能、生命等等,所以就出現身體寫作、下半身寫作,沒有別的。我們進入生命意識,那生命意識的內涵是什麼?沒有。我們整個中國文學缺弘揚正麵價值的作品,缺少生命寫作、靈魂寫作,這些都缺。缺原創性,都是些低級的複製品,缺精神的超越性,這些問題也不是一下子可以解決的,今天也不能細講了。總之今天從比較封閉的西北高原三位作家,他們取得的某些成績,他們取得的一定的創作經驗,他們在中國的鄉土敘事中的地位,以及他們本身嚴重的局限性和創作的危機都一一說了。我覺得也可以通過他們折射和看到當前中國文學的現狀。這也是我今天主要想說的話。時間差不多了,我們還繼續用半個小時互動一下吧,我要講的就到這裡。謝謝!主持人:什麼是真善美?雷達老師有一個精彩的回答:科學求真、道德求善、文學求美。今天雷達老師的講座我們可以感受到三個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之美,也感到了著名文藝評論家的文藝評論之美。下面是我們的互動時間。提問:你剛才也分析了目前文學不繁榮的理由,有的時候跟我們的體制有關係。比如說有人主張要取消作協、文聯這樣的機構,因為它限制了作家的創造力,有的進入作協的人都被洗腦過了。比如山東有一個作協副主席寫了《有膽性沒人性》的詩。目前文化的問題跟咱們的體制是不是有關係?雷達:這個問題我比較難以回答,因為我現在也還是中國作家協會的人(開玩笑啊)。現在很多事情都在發生變化,我個人認為有很多適應今天的文化語境和創作環境,服務於作家提供方便,提供生活的方便、創作的方便,設立寫作的獎勵基金,這些還是可以的。要看到我們的國情,(你講的問題)我覺得作家協會還是很有必要,作家協會可以起到橋樑和紐帶作用,關鍵是主持和做這些工作的人,做得怎麼樣?做好了就促進,做不好就促退了。謝謝!提問:我們剛剛說了那麼多文學方面的知識,剛剛雷老師說到生命寫作、靈魂寫作、孤獨寫作。我讀過三毛的《孤獨》、海子的《孤獨》、海明威的孤獨等等。我有一個朋友他說有一次拿作家協會的證去(協會)的時候,看到作家協會是破破爛爛的設備跟其他政府部門的反差很大。因為他以前是大報社的記者,對這個是充滿希望的,現在他感覺到文學這一方面非常孤獨,他覺得對(社會)文學的定位不高,現在很多的網路博客裡面真正有文學資源越來越少。現在比如說安意如、韓寒等沒有經過文學教育就寫作品的,對這樣的現象我想問當代文學發展的地位是怎樣的?雷達:你的問題很多,而且思想還矛盾的。你說「孤獨」是人家不搭理你?還是作協破破爛爛、寫作的人不被人家看好所以感覺到孤獨?這是一種外在的生存的孤獨,而我說的「孤獨」是寫作的時候內在的精神獨立狀態。他深刻地思索人的存在,甚至於走到一個非常極致化的階段,有的作家就自殺。王蒙先生在中山大學講課的時候,有的人說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大作家?王蒙說中國作家自殺的太少了。後來第二天報紙就說王蒙說要中國作家自殺。王蒙說不是要中國作家自殺,而是說文學固然很重要很崇高,但你不要為文學去自殺。另外文學也是精神的追求,而我說的「孤獨」是一種內在的堅持,它和外在受到的冷遇是兩回事。我們更多地主張精神的堅韌,像卡夫卡一樣,不被外物控制和吸引,要保護我們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對生存我孤獨和被冷落,我們要爭取改善環境,萬一沒有改善我們也要能夠承受得起,那才可能寫出好作品。曹雪芹也是十年孤獨中才寫出了《紅樓夢》,也不是在報紙和電視的連篇報道當中寫出來的,那是不可能的。我只能說這麼多,謝謝!提問:您剛才對中國的文學作品前途的憂慮,我也有同感。剛剛你說現在作家缺乏精神的孤獨感,沒有沉澱。第二個提倡資源的整合和吸收問題,我對這一方面有一些不同看法。比如說民族資源、傳統資源、少數民族資源、民間資源,還有革命傳統的資源,你還提到毛澤東同志的革命傳統思想,這個革命傳統資源裡面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是30、40年代的很多著名的作家在解放以後再也寫不出好作品了,還遭到了迫害最後自殺,對中國文化的推殘起到了一個慘不忍睹的推動作用,這樣的資源怎麼樣能整合呢?反而這樣的資源對少數民族資源和民間資源形成了一種破壞。不知道我說的對不?雷達:你說的稍微誤解了我的意思,我沒有讓大家對作家強行執行一些東西(為人民服務),這個不在這個革命資源裡面。簡單地說,毛澤東講了很多話比如說「艱苦樸素」,這個很對。但他也說了一些不對的話。他的話裡面有很多矛盾的話,這個需要我們文學辨析。為什麼要這樣呢?要辨析、整合、吸收、鑒別才行。不是說一看這個人我馬上就虛無主義地(像以前文化大革命一樣地)向人家潑洗澡水,不但潑洗澡水,而且還把洗澡的小孩一塊兒潑掉了。提問:目前有一個文學過度娛樂化的問題,比如說現在比較流行的一些穿越小說、盜墓小說等等,請問是什麼原因?雷達:我們現在出現了一個專業閱讀、大眾閱讀、網路閱讀嚴重分化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專業閱讀」一般是對傳統意義上的文學進行閱讀,我們覺得哪些作品比較好,可以陶冶性情可以給精神以愉悅的文學進行閱讀;「大眾閱讀」是老百姓喜歡的作品;而網路的形式是廣大網路的群體,更多的是年輕人。我現在到書店裡面就很不理解,最暢銷的是什麼書?第一個是官場小說,第二個職場小說,還有青春小說、校園小說,這些書賣得最好。還有懸幻小說、穿越小說(穿越時光的隧道突然回到過去)、盜墓小說等等。現在我了解的還有一種影視帶動了銷售量,比如《大明王朝的1566》等等,還有一些不是影視《明朝那些事兒》,還有《狼毒花》、《亮劍》等等。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狼圖騰》、《藏獒》賣得比較好。還有官場小說就是《駐京辦主任》、《市長秘書》、《我的女上司》等等,這些賣得比較好。那些官場小說寫得非常直白,甚至不如以前寫的東西,為什麼(銷量這麼好)?就是因為「官本位」在生活當中太根深蒂固了。大家明明知道貪官不好,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要看怎麼貪?另外一個官本位是初衷,一方面他討厭官本位另一方面也想當官,這個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東西,由於這種種原因所以人們就寫官場的東西,雖然文學價值不高。而職場小說就是如何對付經理、幾個人一起競爭、對付上司等等。網路上鼓吹的東西我們確實不喜歡。現在傳統的莫言、蘇童、余華的小說發行量也不大,只是個位數的發行量。但郭敬明、韓寒的書可能寫得我們看著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也是上百萬的發行量。這個現象你還不好解決,如果我們不打造經典就不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可是沒有辦法,我到其他地方講課問大家讀書節是哪一天?好多人不知道。(現場有觀眾回答是:4月23日)。很多人只知道情人節、聖誕節,他們不知道讀書節。剛剛這一位問我有沒有看過穿越小說和盜墓小說,我老老實實回答沒有看過,我也沒有時間看這些東西,送給我這些小說的也不少。我參加過新浪和騰訊網幾次評選,千萬不要小看網路小說,網路寫作是卧虎藏龍裡面有高手有人才這是絕對的。我們文藝的生產力很大一部分隱藏在網路裡面,但是網路又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好東西畢竟少。網路寫作使我們的語言豐富和新鮮了,另一方面也給我們語言帶來一些雜質。網路小說比較複雜,大部分是垃圾,現在也有很好的作家直接在網上寫,像安妮寶貝,李尋歡、張悅然、村樹、痞子蔡等人都是寫網路小說。提問:你說了一個網路文學問題。你也說到現在手機上有一些報紙之類的,目前我們年輕人手機的使用率越來越多,出現了一個手機文學。你對手機文學有什麼看法?手機文學在什麼樣的文學位置和發展方向?另外作為一個應屆畢業生,很多人說修中文文學不太實際,雖然中文文學可以提升人的素質方面(但是比較難以找工作),所以我想問一下怎樣在現實的就業問題和個人提升如何取捨?雷達:第一個問題你說的是手機文學,我覺得這是一個新生命,我是比較贊成的,而且我覺得不可限量。手機的功能正在開發當中,很可能手機將來要代替書本,手機直接可以看電視節目。我們經常會(在手機文學當中)發現一些很精妙、精鍊的、言簡意賅的段子(是比較健康的)。我覺得手機小說和手機文學是完全可行的,在今後發展當中會成為文學一個新興的力量。(手機文學)在表達人的感情的速度上,在表達人的感情的當下性、直接性、互動性方面起到了我們紙質媒體起不到的作用。同時因為手機不能寫很長,所以對精鍊文學語言方面也是非常有好處的,所以我對手機文學是抱支持態度的。我過去好像接受過《南方日報》的採訪,也說到了手機文學,當時我說得很漂亮,但是現在我忘了(要查可以查出來,我當時說的比今天好多了。人就是這樣不可能在每一個場合說得很好)。第二個問題(關於就業和素質提高方面的衝突、商業和實際科目如何取捨),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所以第一要生存,生存非常重要。不管你有多麼美妙的文學夢,第一你要生存,而且你要活得不比人家差,包括你的住房和基本生活保證等等。所以我主張抱著純粹文學夢的人首先把生存放在第一位,在這個情況下打造文學夢,有的人可能打造成功了,有的可能最終只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我覺得這個也沒有什麼。我相信在現在傳媒如此發達的情況下,你如果真有這樣很高的文學才華、很精妙的社會觀察和很厚實的積累,我覺得還是可能會成功,不一定要進作協,我有時甚至覺得非職業寫作比職業寫作更有前途。所以我告訴你第一要去生存,要在人生道路上摸爬滾打,首先是一個生活的強者,然後再去實現文學夢,能實現多少實現多少。提問:文學一個重要的載體就是圖書館,你對圖書館有什麼印象和希望?雷達:現在進圖書館的人比原來少了,我自己也很久沒有去過了。因為平時的閱讀已經覺得足夠了,然後加上又有網路閱讀,不過長時間盯著屏幕也不行。但是圖書館也面臨一個問題,我倒不是想說一些讓圖書館不高興的話,恐怕隨著現代傳媒更加現代化,傳媒手段更加先進和有吸引力,包括圖象時代的來臨,我覺得圖書館要轉型了,不應該是原來那個概念了。它要開拓新的功能,就是和網路銜接和新的媒體相結合的創新方式、服務方式,要使大家在圖書館內能夠得到東西。現在圖書館的業務是受到新媒體最大衝擊的一個,包括報紙的發行量在今後也會受到網路文化的衝擊。我們中國沒有那麼多出版社怎麼養活那麼多文化人?其實我們已經早就飽和了,但是我們出版社還要養活很多很多人,但是沒有辦法中國人太多了。我們必須看到科技的發展無時無刻不在威脅我們的居住環境和我們的位置,我們的位置可能都不穩當了。提問:我看過一個文學評論說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給我們豎了一個「比薩斜塔」,為什麼會有這樣大反差的文學形象?雷達:田曉霞是出身比較高的女孩,而孫少平是農家子弟。其實路遙本身的愛情也存在也寫這樣的東西,在《人生》裡面的黃亞萍是軍官的女兒。可能跟路遙的夢想有關,他對外面的世界也喜歡,對農村以外的東西也喜歡,但他也喜歡劉巧珍這樣土生土長的女孩子。他兩個都喜歡,他就經常在這樣的矛盾當中生活著,文學要有矛盾才有意思、才有差異。為什麼要這樣寫?我覺得這樣寫才最符合生活吧?謝謝!主持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講座就到這裡划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我們再一次感謝雷老師給我們做了精彩的演講。註:本文稿為講座現場文字實錄,未經主講人核實。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2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我的更多文章

  • [轉載]評改一段《白鹿原》
  • [轉載]北大中文系,讓我把你搖醒
  • 雷達來榕開講座
  • [轉載]品若梅花人淡如菊——記書法家曹伯庸先生羅渾厚
  • [轉載]《白鹿原》鄉黨夜話(閻綱)
  • 推薦閱讀:

    區塊鏈中的雷達幣的購買心得體驗
    中國的反炮兵雷達如何在8秒內鎖定敵軍火炮位置?
    去世400年後塞萬提斯的墓用探地雷達找到了 明年開放
    電子對抗兵:現代戰場上不可或缺的高科技力量
    鮮肉雷達蕭亞軒單身啦,她的前任都可以變朋友這件事真是一個迷

    TAG:小說 | 比較 | 雷達 | 路遙 | 賈平凹 | 陳忠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