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隨時考考自己

  現代教育越來越依賴考試,考試也越來越被妖魔化。美國也是如此。最近二十年,美國的教育競爭愈演愈烈,SAT、AP 等一系列考試讓高中生們夜不成寐。同時,義務教育階段的「共同核心課程」,也強調對學生和老師的考核,其標準已經被40多個州接受,引起相當的恐慌。在這種背景下,人們談考試而色變。媒體上連篇累牘地抨擊應試教育,稱這樣的教育摧殘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但是,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Henry Roediger在 《紐約時報》上撰文,指出對考試的妖魔化有相當的誤導性。他用自己和同事合作的一系列研究證明了考試之必要。在一個試驗中,他們要求兩組學生閱讀同樣一篇文章。一組學生在閱讀之後馬上「考試」,即在白紙上寫下文章的主要思想。結果,學生們大致能記得文章70%的觀點。另一組學生,則不進行這樣的「考試」,而是重讀一遍文章,100%地複習一遍。兩天和一周後,研究人員對這兩組學生再次進行考試,發現第一組的成績遠遠好於第二組。  這是否證明了應試教育的有效性?也不是。HenryRoediger教授指出,研究表明,最有效的考試,是穿插在學習過程中的小測驗,隨學隨考,並不那麼生死攸關。最糟糕的考試,則是集中在一起的大考,而且其重要性如同命懸一線。這種考試的集中性、重要性,逼著學子們重複刷題,最終考試代替了學習,學生喪失了思考力、創造力。  人腦有天然的記憶曲線和遺忘曲線。新學到的東西,如果不用就馬上會忘。學完後馬上進行小測驗,大腦演習了提取剛剛儲備進去的信息的過程,使剛剛學到的東西活起來。同時,因為學習者知道馬上要測驗,在學習過程中也比較警覺,記憶會更有效率。這樣,考試就被整合為學習過程的有機部分。  美國教育貌似不那麼注重考試。但上高中的女兒說,每天都有考試,只是考試如同家常便飯,大家不會對之喋喋不休地議論。這種小考不僅幫助學生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而且成為特別有效的學習工具:學生記得最清楚的,往往就是考試中錯了的地方。也難怪,美國的大學錄取,越來越注重高中的平均成績,而非SAT。甚至有研究表明:高中成績好的學生,在大學也表現比較好,其SAT的高低並無太大關係。相反,那些SAT分數高而高中成績不好的學生,大學表現也不好。道理之一:高中成績是隨時不斷的小考堆積而成,SAT則是命懸一線的集中式大考。  最好的學習方法,恐怕是不斷進行沒有考試的考試。這一點,我在自己的英語學習和英語教學中就自始至終地堅持。比如,我不讓學生背單詞。但是,在閱讀中碰到不認識的字必須隨時查字典,查出來後要把那個字抄在筆記本上,但只抄單詞本身,不得抄錄釋義。等這樣的新辭彙積累了三四行,就迅速看一遍。因為本子上只有單詞,沒有註明意思,這種複習就成了小考,檢驗你看到這個詞時是否還想得起來。等臨睡前,要把全天這麼積累的詞重新過目,即第二次小考。第二天早晨起來,重複同樣的程序,算第三次小考。這種沒人監督的、自覺的「考試」,其實就像每天刷牙洗臉一樣,是每個人都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  當然,馬上會有人說:整天忙於考試,創造力、想像力豈不都被擠沒了?美國人特別喜歡問這個問題。其實,這樣的問題似是而非。我在《天才是訓練出來的》一書中,曾講到心理學家的實地調查:笨的人,哪怕在自己最喜歡、最熟悉的領域,往往也所知甚少,甚至對一些基本事實都似是而非。聰明人不僅僅是創造力旺盛,而且在自稱毫無興趣的領域中,也會不小心記住許多事情。在互聯網時代,貌似什麼知識都可以在網上搜到,記憶力不那麼重要了。但是,聰明人還是博聞強記之士。這一點和蘇格拉底或孔子的時代並無兩樣。為什麼?因為思想、創造甚至想像,總要基於某種材料。腦子裡不存東西,或存很少的東西,就自然思想貧乏,創造力衰竭。  另外我還需要補充一點:為什麼聰明人都博聞強記?一大原因,是他們不停地對自己進行下意識的小考。聰明人興趣廣泛、好學深思,哪怕是碰到一個自以為並不感興趣的事情,也總習慣要回頭想一下。牛頓看見蘋果落地想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固然是個「神話」,但這故事多少也道出了聰明人的特點:他們往往對一些細枝末節有著常人意想不到的關注。最後你發現,雖然他們對大部分事情的關注都未必有直接的思想結果,但因為這樣的過程,他們的記憶要比萬事不過腦子的人強出幾倍。  所以,我們應該繼續批判應試教育,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每天都考考自己。薛 涌(作者為美國薩福克大學副教授)
推薦閱讀:

香甜美味的豌豆黃,原來在家也可以自己做著吃奧!
李雙江為什麼自信說自己的兒子學不壞?(圖)
願你加倍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自己的核心控制能力不好,有什麼好的瑜伽方法嗎?
微言夜讀 · 親子丨讓孩子學會接納自己,試試這三種方法

TAG: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