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菩薩是男性還是女性?
套路專家 泛科普視頻自媒體 03-14 17:42 398贊 踩 關於觀音的性別,在《楞嚴經》和《法華經?普門品》中都有記載: 《楞嚴經》卷六,觀音菩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根性及類別的眾生,他可化現三十二種不同的身份,為之說法教化,那便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葯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呼羅伽身、人身、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等的變化身)。
《法華經?普門品》,舉出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身,名目則與《楞嚴經》的三十二身大致相同。那便是: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獨覺和緣覺)、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四大天王之一,印度又視為財神)、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及非人等身、執金剛神身。 但是在梵文的《法華經》中,又只有十六身了:佛身、菩薩身、緣覺身、聲聞身、梵天身、帝釋身、乾闥婆身、夜叉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轉輪王身、鬼神身、毗沙門身、將軍身、婆羅門身、執金剛神身。
觀音在中國由男到女的轉變,是以唐朝的時候為中心,中國的觀音聖像,在唐朝以前,是大丈夫相,唐朝以後,才有女相的觀音像出現。為什麼要將觀音變成女人?根據典籍記載,是因為觀音常常化作女身度人的緣故: 《觀音感應傳》中記載,在唐憲宗元和十二年,陝右地方的人尚不知有三寶,有一天突由金沙灘上來了一位絕色美貌的少女,手提魚籃,到那裡賣魚,許多的男人,都為這個賣魚女的美艷傾倒,向她苦苦求婚,賣魚美女說:「我只一人,怎麼能嫁你們這許多的人呢?好吧,如果誰能在一夜之間背熟(普門品)的,就嫁給他。」第二天,能背者竟有二十人,賣魚女又說:「我還是不能嫁給你們二十個人,能在一夜之間背熟《金剛經》的,我就做他的妻子。」結果尚有十人能背。賣魚女再要他們在一夜之間背熟一部《法華經》,終於僅有一位姓馬的青年做到。但是萬萬想不到,在新婚之日,女的剛到新郎家裡,就患急病死亡,並且立即腐爛,只好馬上收殮埋葬。這位姓馬的青年,心中的悲痛,可謂到了極點。幾天之後,又來了一位僧人,勸他開棺看看,棺中並無屍首,僧人便告訴他說:「這不是什麼賣魚的女郎,實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啊!」說完話,這個僧人也不見了。
上述記載跟楚望台兄的文章裡面載的《法華持驗記》那一段一樣。為什麼觀音常常現身女像?典籍的解釋是:第一,女人的苦難,自古以來,一直比男人多;第二,女人的特性,是慈和的,是柔忍的,例如偉大的母愛,在父性之中是不易多見的。其實根據佛家的理論,到了四聖境界,早已超越三界六道輪迴,無所謂男女性別。四聖: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觀音菩薩,早登佛地,是正法明如來。為度眾生,跡現菩薩,當然超越男女性別,屬大丈夫身。但教化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或現男身,或現女身,全視乎所教化眾生之根性而定。但是為什麼中國的佛教和世人要將觀音刻意刻畫成女人?在愚人看來,只不過是當時的和尚們為了迎合統治者麻痹世人的心理,而將觀音形象塑造成一個大慈大悲救難的女菩薩,因為在當時,女性的神的形象是少之又少的.人們都去拜神了,自有神佛保佑,而不會反抗統治階級了,從而是統治者的地位高枕無憂 39評論
e患者說 03-14 17:46 176贊 踩
現在人們心目中的觀世音菩薩大多是一個慈悲為懷的女性,也有的人認為觀音菩薩是一個善良瀟洒的男子。那麼觀世音菩薩到底是女性還是男性呢?今天就來和眾師兄說道說道,解開師兄們心中的疑惑。
首先從觀音菩薩聖尊的造像來說既有男相也有女相,在隋唐時期以前也就是印度佛教剛剛傳入到我國的時候,觀音菩薩是一個男身的形象,有趣的是他的嘴上還有一小撮鬍子,這也成為了他的標誌,他除了形象非常英俊之外,體格也非常的強壯。有濟世度相的風采和神韻,無論是他的站姿還是他的坐姿都明顯是一個男士的形象樹立在我們的面前。
觀世音菩薩以女性的形象出現始於唐代,在唐代時間都是以胖為美的,例如豐滿的楊貴妃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當然,觀世音菩薩的形象也從那時開始慢慢的變化,臉變得豐滿圓潤,眉毛修長,紅色的嘴唇。精緻的鼻子,一縷黑髮披肩,給人們一種慈悲的女性形象。
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在元朝和明朝的時候觀音菩薩就是一個典型的慈悲的淑女的形象了,並且這個形象在人們的心中一直保持到現在。
不管觀世音菩薩是一個男性的化身還是一個女性的形象,他都是慈悲善良,救眾生脫離苦海的活菩薩,這是毋庸置疑的。
生活中的菩薩有時候也指那些具有慈悲和智慧,有能力去了解他人、關愛他人、並且付出行動去幫相別人的人。
菩薩有能力聆聽我們、了解我們,並能用他們的力量和心意幫助我們。觀音菩薩的必要本質是無條件的愛,慈悲為懷。
觀音菩薩到底是男性還是女性、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哪裡有無條件的愛,哪裡有無所求的去幫助他人,哪裡就有觀音菩薩。
9評論符號帝國 03-21 13:14 70贊 踩 觀音就是在玩百變大咖秀!
1.
觀音菩薩常見的幾種身份
No.1 阿彌陀佛的長子
《悲華經》中提到,南贍部洲轉輪聖王無諍念之子不旬,虔誠信佛,發願說眾生若陷於痛苦深淵,如能稱念其名,他必來救濟,使眾生脫離苦海。寶藏如來遂為其授記為「觀世音」。
No.2 為蓮花所化生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中則說,威德王於八萬四千億歲中供養師子遊戲如來,二童子化生蓮花中,此即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觀無量壽經》中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和阿彌陀佛合稱為「西方三聖」。
No.3 雙馬童神
據印度《吠陀》經典記載,早在佛教產生之前,古印度就有了「觀世音」。那時的觀世音是一對孿生小馬駒,叫雙馬童神,它們慈悲和善,神通廣大,受到天竺國民的普遍信仰。佛教創立後,雙馬童神成為佛教信仰的一部分,並稱為「馬頭觀世音」。
佛經記載,觀音早在過去劫前就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因為發大悲願心,要度娑婆世界的苦難眾生,所以來到人世間示現菩薩相,佛教稱為「倒駕慈航」。
這每一種身份都是個高逼格的「二代」模樣,所以觀音的地位可想而知,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居眾菩薩之首。
2.
觀音菩薩的性別界定
這是個……沒法界定的問題,因為觀音菩薩可以顯種種相,隨著不同的環境和對象改變自己的樣貌。因為祂已經超越了六道,真身是以光和意識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可以顯化成各種樣子,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動物,鬼怪什麼都可以的,真心覺得祂的工作內容就是玩百變大咖秀。
5評論
九華山那些事 03-16 08:20 50贊 踩
觀音菩薩本事男,一人中原,與道教結合,王母化身,觀音菩薩,詳情看我文章
1評論
念念觀自在 03-19 17:16 38贊 踩
在佛教中看來,菩薩是無男女相的,因為男女相只不過是眾生的妄執罷了。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出家菩薩觀在家,猶如暴風不暫住, 亦如妄執水中月,分別計度以為實。 水中本來月影無,凈水為緣見本月, 諸法緣生皆是假,凡愚妄計以為我。 即此從緣法非真,妄想分別計為有, 若能斷除於二執,當證無上大菩提。 凡情妄想如黑風,吹生死林念念起, 四顛倒鬼常隨逐,令造五種無間因, 三不善根現為纏,生死輪迴鎮相續。 若人聞經深信解,正見能除顛倒心, 菩提種子念念生,大智神通三昧起。 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由起, 唯觀實相真性如,能所俱亡離諸見。 男女性相本來空,妄執隨緣生二相, 如來永斷妄想因,真性本無男女相。 菩提妙果證皆同,妄計凡夫生異相, 三十二相本非相,了相非相為實相。 若人出家修梵行,攝心寂靜處空閑, 是為菩薩真凈心,不久當證菩提果。
經文中說的很清楚:「男女性相本來空,妄執隨緣生二相, 如來永斷妄想因,真性本無男女相。」
男女二相本來空,因為妄執的緣故,所以眾生隨緣而產生二相的差別。對於佛菩薩來說,本無男女相可言。
至於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而示現的男女相,那更是如鏡花水月一般,不必執著。
《西遊記》之類的說法,只是小說家言,真正有智慧者是不會認以為真的。如果將小說中的說法認為是佛教的說法,那就更不可取了。
在《維摩詰經》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可以作為男女相是妄執的佐證:
維摩詰居士室內有一位天女以智慧折服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尊者悻悻然地問她:「既然你都如此厲害了,為何不轉去女身呢?」
天女回答道:「我隨維摩詰居士學法十二年來,求女人相而了不可得,你讓我轉個什麼呢?就好像幻術師變幻出一個虛幻的女子,有人問這個幻女為何不轉去女身呢?你覺得這樣的問題有道理嗎?」
舍利弗尊者說:「這沒有道理啊。既然是幻術,那就是虛幻不實,沒有定相可言的,又從何轉起呢?」
天女說:「對啊,一切諸法都是如此,沒有定相可得,那你為何還要問我不轉去女身呢?」
於是,天女以神通力將舍利弗尊者變成自己的樣子,而天女自身變為舍利弗的模樣,然後問尊者說:「你為何不轉去女身呢?」
尊者看著自己變成天女的模樣,茫茫然不知所措地回答道:「我不知道我為何會變成女身,又從何轉起呢?」
天女說道:「舍利弗尊者啊,如果你能轉去這女身,那一切的女人也同樣能轉去女身。就如同你非女子而現女身一樣,一切女人也是如此。雖然現為女身,但其實並沒有實在的女身可得,只是因緣聚合而成罷了。所以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這是因為眾生的業力顯現而有男女相的區別,但實際上並沒有實在的男女相可得呢。」
8評論
卿雨潤 03-15 13:18 69贊 踩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其他二聖是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他神通廣大,慈悲為懷,以解脫天下蒼生的苦難為己任。處在厄難中的眾生,只要有需求,大聲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字,他一聽到呼救的聲音,他會根據聲音的來源地,尋聲找到呼救者,對他施以援手,加以解救。
假使有一個人,從高層建築往下墜落,只要他大聲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字,立刻就會從空中飄來一床床潔白柔軟的棉被,將他托起,慢慢地放到地上,毫髮無傷;
假使有一個人,他身處火海之中,眼看性命不保。只要這個人,大聲恭敬地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他四周的火焰,將立刻變成一縷縷溫柔的春風,他會非常舒服地呆在裡面;
假使有一個人,在航行途中,突然從船上跌進水裡。只要他這個時候,大聲恭敬地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周圍的水馬上消退,他本人也立在平地之上,沒有性命之憂;
假使有一個人,平生作惡多端。在處決時,只要這個人,大聲恭敬地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飛向他的一顆顆子彈,立刻就變成一粒粒牛奶軟糖……
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他一年四季在地球上奔忙,沒有一刻休息時間,目的只有一個:解救眾生。他會讀取每一個用戶數據,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不同消費需求,作出快速反應,提供該用戶最易接受的消費品。當需要點化和感悟喲人,需要一個男性去才能完成任務,觀世音菩薩就變成一個男人,對他加以感化;當需要點化和感悟的人,需要一個女性去才能完任務,觀世音菩薩就變成一個女人,對他加以點化。
所以,幾千年以來,觀世音菩薩時而化身為男人,時而化身為女人,一切視當時的需要,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尋。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性,還是究竟是女性,誰也說不準!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圓滿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2評論范范范范范范范er 03-15 11:46 53贊 踩
從造像上看,觀音菩薩即有男身、也有女相的造型。早期印度佛教初傳入中國時,也即是隋唐以前,觀音菩薩還依舊是男身,明顯的標誌就是唇上的一撇小鬍子。那時的觀音形相大多現王子相,體格剛健、清貌秀骨,有者身披王族衣冠,有者神采悠閑、現濟度相,站、坐之姿明顯是男相;唐代以後的觀音像臉龐逐漸豐腴圓潤,並且雙眉修長、紅唇秀鼻、黑髮披拂,面容更顯俏麗,逐稱為象徵如母慈愛的女性形相了。盛唐時代其著裝似為透明輕薄的裙裾,呈雍容華貴狀,盡符當時的女子美。到了宋代,觀音菩薩才變成了女相,元明之際便成了典型的中國淑女了。事實上大乘佛教對男女性別的看法是:「一切諸法無有定相,非男非女,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世俗人間對男女性別有很大的歧見和分別心,但觀音菩薩神通無邊,無處不在,大慈悲憫,全無分別,其救苦救難之三十二應身沒有男女身之分。為了方便教化不同類型的有情,觀音菩薩隨機應變,應各有情的時代文化、風土人情和知識嗜好的種種習慣、因緣,而自在的示現不同的身相來救拔有情,其中即有男身亦有女容,而此男女相只是方便應化,實際上並無性別之區。總結以上所說,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結論:觀音菩薩的形相在佛經的記載中主要是以男性的形象顯現的。六朝時代,人們傳說夢見或看見的觀音菩薩也大都是男性形相,到了隋唐初期,就開始有一些以女相顯現的觀世音菩薩畫像。在《歷代名畫觀音寶相》中,就影音有唐代打畫家吳道子所繪以女性顯相的絹本觀音畫像,筆法超妙,瀟洒飄逸。到了宋代,以以女性顯相的觀音菩薩畫像更多,如當時錢塘名畫家馬和之,畫過不少的觀音菩薩畫像,都是以女性現相的。再從文學方面的記載來看,在唐代文人筆下,就有不少詩文作品,描述觀音菩薩是以女性形相示現的。如《普陀山志》中記載: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曾乘船南下至補怛洛迦山,登山禮拜觀音大士。他在隨後所作的《觀音大士贊》中,所描述的觀音菩薩形相完全顯現出一位穿戴極細緻的女性的雍容華貴和慈祥端莊:寶冠晃耀圓光列,瓔珞遍身明皎潔。臉如水面瑞蓮芳,眉似天邊秋夜月。繡衣金縷披霞袂, 縹緲素服偏袒臂。玉珈珂佩響珊珊,雲羅綬帶真珠綴。紅纖十指凝酥膩,青蓮兩目秋波細。咽頸如一玉碾成,羅紋黛染青山翠。朱唇艷瑩齒排珂,瑞坐昂昂劫幾何?就以上的結論,我們可以這麼說:觀音菩薩是在中國改變性別的。觀音菩薩為何由男變女?這是菩薩的慈悲,應民眾信仰的需求而示現:人類當中女性便佔了一半,並且女性象徵平和、仁愛、溫柔、慈祥,與觀音菩薩悲憫護生的功德相符。同時,菩薩並非清一色男性,此象徵不論是男是女,只要積極修身養性,精進求取佛道,同樣可獲成就。這在中國民間普遍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觀念的社會條件下是一舉重大的思想突破,也無怪乎觀音菩薩的信仰較於其他的菩薩們的信仰更能深得民心,並特別為女性信徒所崇仰。若針對中國文化而言:母親是「慈悲」的象徵,而觀音菩薩本身所體現的「慈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母性的特質,也就是所謂的「父嚴母慈」。但在佛教傳統中,智慧被視為是女性的特質,慈悲才是男性的特質。菩薩慈愛眾生,與佛陀一樣,所以被視為男性。中國文化向來以母性表徵「慈悲」,因此可以了解觀音菩薩的溫柔女相在中國特別盛行的原因。另外,在印度和西藏的藝術家和工匠們,對於佛像的描繪和創造,往往會一絲不苟地嚴守經典儀軌,絕不創新形相或擅作增減,因此他們的同一類佛菩薩像不管是在繪製的技術上、造型、色彩、神態、衣飾、手印或法器上多是大同小異,而到中國以後就不同了。中國的文人、藝術家和工匠們「隨心造像」,認為只要出於誠心,即使並非經過嚴謹訓練的儀軌造像師,一樣可以造畫佛像。雖說觀音菩薩的女性化並非由當時的藝術家或工匠所發明,但他們確實促使人們經由視覺形相,而逐漸建立起女性觀音菩薩的概念,而那批繪製或雕刻女性觀音菩薩的藝術家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也是反應了當時的流行觀念。最後,不可否認的,是歷代觀音菩薩靈驗的故事、傳說和文學寶卷為民間女性觀音的盛行起了不少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以香山寺妙善公主的傳說和《妙音寶卷》中白衣觀音的故事最廣為流傳。此外,唐代婦女的社會地位相對提高,武則天曾入寺為尼,號稱自己是彌勒轉生,這對於觀音形相的改變,具有其影響力。簡而言之,觀音自印度來到中國,在中國從男身轉為女相的主要原因至今仍無一個定論,不過這與中國的文化思想,藝術的表達方式,時代的演進是細細相關的。
2評論
張峰149764346 03-16 12:52 33贊 踩
觀音菩薩在印度佛教里是男的,是英俊強壯瀟洒的男神,在佛教創立之時正是世俗男性主宰時期,在西天如來的弟子中,是純一色男神沒有女姓,唐朝女皇武則天時代,為了不激起人民的反抗,名正言順當穩皇帝,慫恿手下巫師弄虛作假,來欺騙人民,說一夜天空突洚紅光與荒效野外,朝官派人前呼後擁趕到紅光降落之處,眾人發現有一金人,是一位塑造精美的,絕世美貌少女,他足踩蓮花,手提花藍,就是活生生救苦救難女菩薩,眾人便磕頭跪拜,消息傳通全國,說是上天派了一位女神下凡,來賑救普天之下受苦受難的民眾,她就在皇城內,武則天順理成章成了皇帝,又成了中國女性菩薩。
評論商筋動骨 03-14 20:15 70贊 踩
這是一篇學術文章,本是個老生常談的題目,但有些新說法,可以為對此有興趣的人答疑。如果是虔誠的觀音信仰者,此文可不讀,因為我們從佛經上得知,觀音菩薩可以幻化無量形象,又豈止男女了!
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提起觀音,在我們的眼前立刻浮現出的是一位頭戴寶冠,身披瓔珞,錦衣綉裙,秋波流慧,玉容含情,左手托凈瓶,右手拿柳枝,足踏蓮台,法像端莊,亭亭玉立的女性形象。千百年來,這一形象似乎已經固化在了我們的頭腦里。「女大十八變,變作觀音面」,在不少人看來,觀音就是一位美麗、善良、慈悲的女性,同時她又能在人們需要的時候及時地給以關愛和救助,殊不知觀音最初從印度傳到中土時是男性形象。
印度佛教的觀音呈男性,是在印度傳統佛教輕視女性,甚至認為女性得道只有在轉為男身之後才能實現的觀念背景下產生的。古印度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存在著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四大種性。女性的地位和首陀羅一樣,處於社會的最低層,是最低賤的一類公民。她們只是男性的附庸,沒有任何的社會權利。《摩奴法典》說:「誘使男子墮落是婦女的天性,……因為在人世間,婦女不但可以使愚者,而且也可以使賢者悖離正道,使之成為愛情和肉慾的俘虜。」[i]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初的佛教徒都是男性,他們出家,割斷和家庭、社會的一切聯繫,過禁慾行乞生活,嚴禁女性入教;並將婦女與禽獸、魔鬼相提並論,認為三者都是佛徒修行學道的大敵和破壞者。原始佛教在創建、鞏固、宣揚自己的理論體系的同時,吸收婆羅門教的觀音信仰創造了自己的菩薩,名叫「馬頭觀音」或「馬頭明王」。[ii]此時的觀音,無論從形象上看,還是從功法與職司上看,都保留著「雙馬童神」[iii]的諸多特點,其形象依然是小馬駒。公元前後,隨著大乘佛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馬頭觀音」開始改作男人身。同時,佛門弟子還對這位男相觀音的身世作了許多新的解釋,把他說成是阿彌陀佛的長子,與其二弟大勢至菩薩輔助其父,弘化佛法,成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肋侍,父子三人合稱西方三聖。
藏傳佛教中,觀音也多呈男相。觀音是藏區佛像供養中最為廣泛的一個神,「蓮花手」是其中最為典型的觀音身形之一。傳說藏族人的起源來自觀音化現的獼猴與度母化現的羅剎女的結合[iv],所以,為了調化邊地雪域妖魔出入的
西藏
的橫野眾生,蓮花手——觀音化現為一面四臂相:二主臂當心合掌結王者印,後右手持念珠,後左手持白蓮花,蓮花開放耳旁,左肩披仁獸皮,身體潔白如雪,以諸寶為飾,頭頂中心變現阿彌陀佛為頂嚴。「蓮花手」 作為藏族的第一位男性祖先以及主要保護神受到極度崇拜。原本是男身的觀音菩薩傳入中土後就漸漸轉變為女身,並固定在人們的觀念中,其中的原因眾多,本人以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觀音信仰的普遍流行。早期流行的救苦觀音是與《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及其它與觀音有關的佛經傳入中土並被譯為漢文密切相關的。《法華經》據傳六齣三存,三存的譯本是:西晉竺法護《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太康七年(286)出;後秦鳩摩羅什《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八品,弘始八年(406)出;隋闍那崛多和達摩笈多《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仁壽元年(601)出。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後,觀音信仰隨著這部經在社會上的流行而逐漸為人所熟知。漢末至魏晉是中國歷史上戰亂頻繁、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利益衝突都十分尖銳的時期,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有一種朝不保夕的恐懼感,特別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廣大人民,受著天災與人禍的雙重壓迫,極力尋求一種超自然的神力的庇護,以擺脫現實苦難的糾纏。《法華經》的譯出,正好滿足社會各階層這種心理需求,比起遠在西方極樂世界、遙不可及的佛,觀音菩薩能夠出蓮座,歷下界,主張「隨類化度」,具有「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v]的願職。觀音信仰便應運而生,加之經中宣揚口誦觀音名號,既能應驗,救苦救難,這無疑又增加了它的吸引力。《法華經》譯出後,僧人們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如梁法雲作《法華義記》八卷,隋智顗作《法華玄義》二十卷,唐湛然補充《法華玄義》作《釋簽》二十卷,使得《法華經》在社會上的影響不斷擴大。因此,觀音信仰在廣大中國民眾中迅速流傳、普及開來。「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形象的概括了觀音信仰在社會上的普遍流行。
傳統文化中的女神信仰的影響,即民眾對女性尤其是對母性的崇拜。其根源是母系氏族社會觀念的一種積澱,那時婦女不僅在生育上有優勢,而且在政治經濟活動中處於領先地位,氏族部落的女酋長、女首領深受成員的擁戴,被奉為英雄加以崇拜。早期神話中的女神形象不勝枚舉,最著名的當數女蝸,她無所不能,具有超時空的創造能力。這種對女性的原始信仰深深地印在民族早期的記憶中,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民族的心理特性。
同時,觀音菩薩自身內的屬性也為其女性化提供了根據。觀音的名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說明她是以慈悲為懷,救世為首的。《華嚴經》卷第四十云: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觀音「隨類度化」,度化一切人,不分男女老幼、貧富貴賤,甚至於不分善惡是非,只要誦念她的名號,就可尋聲而至。能這般無條件地積極關注的,只有母親才能做到。《觀音玄義》卷下雲:「又《如來藏經》亦云,觀音文殊,皆未成佛。」《優婆塞戒經》雲:「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無人中受樂,不為善名流佈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以多有,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觀音為了拯救眾人,而未成佛,施恩不為任何理由,只是給予,卻不求任何回報。能這般無條件地積極關注的,也只有有母親才能做到。一般來說,女性的天性是慈愛柔順,善良敦厚,極富同情心,易於親近。當人們向觀音菩薩祈求救助時,很容易把觀音菩薩幻化為女性,從這一點來說,觀音的女性化更符合其大慈大悲的特徵。在世界上許多大宗教里也能找到同樣的例子,如道教推崇玉帝,而玉帝最為崇拜他的母親瑤池老母,天主教供奉聖母瑪利亞等。
中土孝道思想的影響。漢代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學被確立為國學。在此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傳統儒家思想對中國民眾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其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更是滲透於封建社會民眾的思想意識深處。觀音信仰的流行及觀音性別的轉變與這種孝道思想有著重要關係。《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明確說到:「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人們除了希望觀世音大慈大悲,救若救難,逢凶化吉,消災解難之外,作為孝子和賢妻的最大願望就是早生貴子,傳宗接代。而生兒育女本是婦女之事,求子首當婦女出面;觀音作為送子之神,即是生育之神,這從情理與生理而言,都非女性不可。後世在民間出現的送子觀音等中土化的觀音,更是孝道思想與觀音信仰融合的典型產物。
唐時政治因素的推動。觀音性別之重大變化與武則天之執政及大力宣揚自己不無關係。唐時,婦女的社會地位相對提高,武則天與佛教人士交往密切,她本人也曾入寺為尼,而且號稱自己是彌勒轉生,這對於觀音形象的改變,具有很大的影響。僧人們也為武則天稱帝而大造輿論,《舊唐書》卷一八三《外戚傳附薛懷義傳》云:「懷義與法明等造《大雲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閻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則天革命稱周,懷義與法明等九人並封縣公,賜物有差,皆賜紫袈裟、銀龜袋。」《大雲經》卷四載,佛對凈光天女說:「舍是天形,即以女身當王國土,得轉輪王所統領處四分之一。……汝於爾時,實是菩薩。為化眾生,現受女身。」《寶雨經》卷一載:佛對東方月光天子說,你在中國「實是菩薩,故現女身,為自在主。」武則天因此宣稱自己稱帝是合天意的, 「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記。金仙降旨,《大雲》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寶雨》之文後及。」社會上也作如是觀,如賈膺福在《大雲寺碑》里說:「菩薩成道,已居億劫之前;如來應身,俯授一生之記。《大雲》發其遐慶,《寶雨》兆其殊禎。」宗教中有社會生活的折射反映,人世間既然可以有君臨天下的女皇帝,佛教中也可以有主宰眾生命運的女菩薩。
唐代完成了觀音性別的轉變,自此原本是男身的印度觀音在中土被改造成了女身,觀音最初的「威猛丈夫」的形象在世人的心目中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一位慈悲祥和、面帶母性般微笑的女菩薩。文學作品中對觀音女性特徵的描繪更是隨處可見,唐代皎然的《觀音贊》中有「慈為雨兮惠為風,灑芳襟兮襲輕珮」之句。韓偓的《詠柳》詩也暗示了觀音之女性相貌,詩云:「裊雨拖風不自持,全身無力向人垂。玉纖折得遙相贈,便似觀音手裡時。」玉纖,通常指美人的手指,元代顧瑛《
西湖
口佔三首》詩「薄薄紅綃映雪膚,玉纖時把髻鬟梳」之句便是一例。《西遊記》對觀音女性形象的描寫異常鮮明,第八回中就有如下描繪,「諸眾抬頭觀看,那菩薩:理圓四德,智滿金身。瓔絡垂珠翠,香環結寶明。烏雲巧迭盤龍髻,綉帶輕飄彩鳳翎。碧玉紐,素羅袍,祥光籠罩;錦絨裙,瑞氣遮迎。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vi]在吳承恩的筆下,觀音儼然成為了一位大家閨秀,神情端莊嫵媚,秀美可親。實際上,《法華經》中已為觀音伏下了許多潛在的女性因素,經中記載:「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下文則以同樣的口吻繼續敘述了觀音的其他化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迎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迦身、執金剛身。在這三十三種化身中,至少有比丘尼、優婆夷、長者婦女、居士婦女、宰官婦女、婆羅門婦女、童女這七種人是明顯的女性形像。觀音菩薩具有定、慧二德,主慧德者,名毗俱胝,作男形;主定德者,名多羅,作女形。《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載,觀音菩薩「入於普光明多羅三昧。以三昧力,從其面輪右目瞳中放大光明,隨光流出現妙女形。」)此多羅菩薩光照一切眾生,猶如慈母般之憐愍、救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海。關於其形像,《大日經》載,此尊形像為中年女人狀,青白色相雜,二手合掌,持青蓮華,身著白衣。[vii]這是佛經對觀音性別的說明,她可以根據需要而現身,或男或女,都是按照實際情況而變化的。其實,諸佛菩薩在成就菩提時是沒有男相女相之分的,正如凈土宗省庵大師在《觀音大士像贊》中所說:「大士法身,非男非女,身尚非身,復何所倚。」觀音所以示現三十三身,是為了適應廣大信眾的信仰崇拜的習慣,依相起信,依聲說法,如玄應《一切經音義序》所說:「非相無以引心,非聲無以能解。」
綜上所述,既由於觀音信仰的普遍流行,又由於觀音自身內在的特點,中國民眾的現實需要的心理、中土的文化傳統以及唐時政治影響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一個印度來的威猛菩薩變成了一位中國化的女性菩薩。
注釋:
[i] 參見,[法]迭朗善譯馬香雪轉譯:《摩奴法典》卷二第213、214條,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50頁。
[ii] 密教的六觀音之一。六觀音分別是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提觀音和如意輪觀音。
[iii] 婆羅門教中的「善神」, 象徵著慈悲和善,而且具有無比的神力。它們能使盲者復明,病者康復,殘者健全;又能讓公牛產乳,朽木開花,不孕女性生子。因此受到了古印度先民們的普遍信仰和崇拜。
[iv] 獼猴與羅剎女結合繁衍人類之事,在《紅史》、《賢者喜宴》、《西藏王統記》、《西藏王臣記》等西藏史籍中均有記載。
[v] 參見,《大智度論》卷二七《釋初品大慈大悲義》。
[vi] 參見,吳承恩:《西遊記》(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91頁。
[vii] 參見,《大日經》卷一《具緣品》
評論蓮花鬧海棠艷雪驚雲 03-17 00:30 18贊 踩
神話故事講道:觀世音菩薩,有兩個姐姐。大姐叫觀妙音;二姐觀妙琴;她就是觀妙善。排名第三,三公主。她父親妙庄王。瑤池裡的一條黑魚精逃出瑤池,來到人間為盡幹壞事。天上的慈航大師下凡投胎妙莊家來阻止黑魚精,出生時是第三個,取名為又沙善。
評論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講記(夢參法師)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八
※佛教的解脫道與菩薩道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第十九卷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一節 菩薩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