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按這個方法評價演員的「演技」才比較合適

如何正確評價一個演員的演技?

卓揚,鼯鼠文藝少女,微信號misseris_13

In your choices lies your talent. -- Stella Adler

「在你的選擇之中,說明了你的才能。」Stella Adler 是與 Lee Stromberg 以及 Sanford Meisner 並列的美國現實主義表演三大奠基大師之一(Lee 就是大名鼎鼎的方法派的開創者),而她的這句話就是我觀察演員表演時使用的標準。

對普通的觀眾來說,開心的劇情里要笑,悲傷的劇情里要哭,這是理所應當的事。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些笑和哭都是一種「選擇」,而笑也有一千種笑法,哭也有一千種哭法,這背後有無數次的排練,才會決定最終舞台上呈現出的是哪一種。很多人誤以為表情自然、情緒真摯便是演技,但那只是演員的基本功而已。真正考驗功夫的,正是同樣的劇情下,不同演員會作出如何的選擇,這也是莎劇等經典戲劇久演不衰的道理。

凱特·溫絲萊特就說過,現在回頭看《泰坦尼克號》,會為自己當年青澀的很多選擇而羞愧。在《理智與情感》中她與演技精湛的艾瑪·湯普森對戲,李安在自傳中曾如此評價兩位女演員的演技:「我拍攝《理智與情感》時,凱特·溫斯萊特只有 19 歲,這是她的第二部電影,所以有些事情對她就會比較困難,比如說應付攝像機,還不能意識到它……艾瑪的演技是很純熟的。她可以毫不費力地,一次就表達四五層的情感。但是,儘管凱特相對還比較稚嫩,她卻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可以讓觀眾不自覺地為她擔憂。這對凱特來說很簡單,但是對艾瑪來說就比較難了。」這就是本色與演技的分別。

而艾瑪在《理智與情感》中妹妹瀕危那場戲中,也遇到了困難。李安告訴她,不要去演「悲傷」或者「感動」,而是演「恐懼」,恐懼失去那個靈魂。而「恐懼」這個潛台詞(subtext),正是讓這場戲能夠打動人心的「選擇」。

但凡了解一點表演,就會知道,情緒是不能表演的。你永遠不能演出快樂、悲傷或者害怕(李安說的"fear"在英語中是個動詞),而要去演「動作」(action)和「潛台詞」。而「動作」大部分時候都是「反應」(reaction)——對想像出來的「刺激」(stimuli),比如聲、光、情緒,去給出真實的反饋。這就是為什麼兩個演員配戲時要不斷地「給」對方東西,因為這樣對方才能更好地「反應」,就像打球一樣。所以我國很多電視劇中的演員照這個標準看,都是不合格的。他們大多只是程式化地微笑或者哭喊,而不是針對劇情的刺激給出相應的有機反應。

表演並不在於碎片式的一詞一句,更在於全麵塑造一個合情合理的「人」。角色為什麼會在此處說此話,為什麼會對此情有此「選擇」,背後都有來龍去脈,必須邏輯自洽,否則就難以說服觀眾。這就是為什麼 Stella Adler 還說,「一個演員要鍛煉自己的形體,要訓練自己的聲音,但最重要的是塑造自己的頭腦。」 演員一般都會給角色寫小傳,分析人物的前史,來塑造最終演出中的冰山一角。很多人提到優秀的演員「演什麼像什麼」,彷彿可以在不同的人格間變換,就是因為演員通過連貫的細節設定,讓邏輯「立體」了起來。

舉幾個反例,周迅雖然是個好演員,但我對她在《紅高粱》中的表演完全無法苟同——她只是一貫地在演自己的小家碧玉氣,遇到什麼情況都是一副倔倔的樣子。更加明顯的例子是徐克近年來的片子,包括《狄仁傑》和《智取威虎山》,角色完全被臉譜化,完全看不出完整的動機和人格,白白浪費了眾多好演員。看《智取威虎山》的幕後花絮,徐導似乎是個「結果指導」(result directing)派,直接要求效果,很少講解動機。這在當年一個月趕三個戲的香港電影界可能有它的好處,但對現實主義表演來說可謂大忌——跑偏講到導演去了,不過詹姆斯·弗蘭科(人家可有一個奧斯卡影帝提名哦)也說過,「(作為演員)你只可能和你的導演一樣好。」

一個優秀的演員內心一定要有很大的容量,能夠接納和詮釋各種角色與他們過山車一般的情緒。引用自己的一篇系統地學習表演,提高演技,會對日常生活有什麼幫助? - 卓揚的回答:「而學習表演,就是學習如何把脆弱暴露在人前。在外人面前剖開胸膛,伸手進去戳動自己的心,從中爆發出的歌哭言笑,既是角色,也是自己。正常的成年人要在這世界上生存,都早已穿上了鎧甲,隱藏起軟肋,不會總是讓自己血淋淋。」

演員也是人,會反感正常人都反感的東西,比如裸露,比如注視,比如丟面子;而表演必須拋棄這一切,做一個赤子。我的表演老師有個兩歲的女兒,她說她非常喜歡觀察女兒對各種「刺激」的反應,因為孩子的表達尚未經過社會禮儀的過濾,是完全開放而天然的。表演就是一個拋棄自我過濾的過程。

所以即便沒有看過李·佩斯其他的作品,僅憑《霍比特人》我也認為他是個好演員。他在與角色索林對峙時選擇了表現脆弱,僅僅這個瞬間就讓我回味不已。還有瑟蘭迪爾最後與萊格拉斯的告別,他居然選擇了微笑行禮,隱忍不發的離別之情令人心碎。李·佩斯自己也說那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場景。

梅麗爾·斯特里普說過:「表演並不是關於變成一個不同的人,而是找到表面不同中的相似之處,然後在其中找到自己。」在這個核心面前,口音的模仿、形體的轉變都只是「器」而已。

誠然,在真實表演的基礎上加入聲音、形體的變化,難度會上一個量級。就像我老師說的,表演就好像在拋接球(juggle balls),在舞台上隨時要在多個任務間轉換。練習越多,拋接的技巧便會越純熟。

知乎很多偽表演評論會從粉絲的角度出發,過多關注演員的形象氣質。這從某方面來說其實也不無道理,演員的確是有類型的。有句話說,導演的工作中 90% 都在選角上,如果演員選對了,導戲就會很輕鬆。在《雷神》中飾演奧丁的老戲骨安東尼·霍普金斯,在第一眼見到錘哥全副帶妝時說:「這根本就不需要任何表演了!」後來影片的成功當然證明了導演選角的眼光——要知道,當時錘哥和抖森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要在好萊塢大片中擔綱主角,還曾受到製片人的懷疑。但是如果完全把角色塑造的成功歸功於演員的自身氣質,也就是所謂的「本色出演」,未免太低估演員的工作了。

話說回來,「選擇」並不僅僅是對「動作」和「潛台詞」的詮釋,還有很多質性在演員的工具箱里可供選擇,比如位置高低、動作節奏(這個很重要!)、標誌性動作……比如《逆轉未來》中的詹姆斯·麥卡沃伊(就是一美)在與聽金剛狼講述來意的時候,隔著檯燈一彎腰,立刻改變了兩人之間的勢能,實在是個很有意思的選擇(好了你們都知道我是 marvel 腦殘粉了)。

最後推薦大家我最近的心頭好,愛德華·諾頓——他在《鳥人》中的表演無與倫比,從現實穿越到戲劇,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表演意圖(objective)的轉換。大美無言,只有跪舔。

另外再說一句,面癱也未必是壞表演啊,可能是導演的風格問題——君不見《白日焰火》里的廖凡,還拿了柏林影帝呢?

除知乎日報,請勿轉載

查看知乎原文(48 條討論)
推薦閱讀:

球球大作戰交叉吐的方法是什麼?
九星翻卦詳細運用方法 天父卦、地母卦、翻卦,大游年小游年
跳好華爾茲的方法
艾條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歐洲語言特殊字元輸入方法 (轉)

TAG:演員 | 演技 | 方法 | 比較 | 合適 | 這個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