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燕》涉及的真實歷史人物介紹——一幕幕血雨腥風的皇位之爭

唐宮燕》涉及的真實歷史人物介紹——一幕幕血雨腥風的皇位之爭

(2013-09-01 14:06:33)

轉載

標籤: 唐朝 韋後 唐宮燕 安樂公主 太平公主 分類: 個人摘錄

《唐宮燕》涉及的真實歷史人物介紹

——一幕幕血雨腥風的皇位之爭

一、一代女皇——武則天

《唐宮燕》惠英紅飾演武則天二、風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

《唐宮燕》李承鉉飾演唐玄宗李隆基三、唐代著名詩人才女——上官婉兒

《唐宮燕》陳秀麗飾演上官婉兒四、唐中宗的皇后——韋皇后唐中宗皇后韋氏(?—710年),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中宗李顯之妻,生懿德太子李重潤、永泰公主李仙蕙、永壽公主、長寧公主和安樂公主李裹兒。神龍元年(705年)中宗複位。勾結武三思等專擅朝政,以其從兄韋溫掌握實權。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封寺廟道觀。景龍四年(710年)中宗暴卒,立溫王李重茂為帝,臨朝稱制。不久李隆基發動政變,擁其父相王李旦複位。被殺於宮中,並被追貶為庶人,稱韋庶人。

《唐宮燕》何賽飛飾演韋皇后中宗(李顯)為太子時,立為妃。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則天廢黜,遷於房州(今湖北房縣),韋氏隨行。在流放生活中,韋氏患難與共,排解了中宗的悲愁惶懼情緒。中宗發誓如能複位,定任她所為,不加禁制。神龍元年(705),中宗複位。每臨朝,韋後即置幔坐殿上,預聞政事。中宗任用曾為武則天掌文書的昭容(宮中女官)上官婉兒主持撰述詔令,以武三思為相。傳說三思與韋後、婉兒私通,韋後的愛女安樂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訓,恃寵專橫,權重一時。當時朝中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

武三思通過韋後和安樂公主,誣陷並迫害擁戴中宗複位的張柬之、敬暉等功臣。中宗對揭發武、韋醜行的人處以極刑,武三思因而權傾人主,作威作福。一批趨炎附勢的官僚集在他門下,其中有五人特別賣命,被稱為「五狗」。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氏所生,遭到韋後厭惡;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崇訓經常侮辱重俊;武三思猜忌重俊,武崇訓唆使安樂公主請中宗廢太子,立她為皇太女。重俊甚為不平,於神龍三年七月發動部分羽林軍殺死武三思與武崇訓,謀誅韋後、安樂公主,因相從的羽林軍倒戈,政變失敗,重俊被殺。武、韋集團權勢依舊不減。

安樂公主恃寵,驕恣專橫,勢傾朝野,她曾將自己草擬的詔敕,掩住正文,請中宗在文後簽署,中宗竟不看詔文,笑而署敕。她和長寧公主(亦韋後所生)、昭容上官婉兒等都仗勢弄權,賣官鬻爵。受錢三十萬即自己寫好封官墨敕(不蓋官印),不經宰相審議簽署,斜封交中書省執行,稱為「斜封官」。當時,以員外同正、試、攝、檢校等名義授官的,就有幾千人。她們又大肆營建第舍,窮奢極欲。安樂公主強奪民田作定昆池,方圓數里;一幅織成裙,值錢十萬。中宗、韋後和公主們又多建佛寺,勞民傷財。其時後突厥攻掠隴右;西突厥別部突騎施部攻陷安西都護府,斷安西四鎮路。內地則水旱為災,戶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卻與韋後恣為淫樂,不理朝政,還處死上書告發韋氏亂政的人。據說,景龍四年(710)韋氏恐其醜行暴露,安樂公主欲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韋後臨朝攝政,立李重茂為帝,史稱少帝。韋後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並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之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睿宗。韋後之亂,終告結束。

五、唐中宗李顯幼女——安樂公主

安樂公主,唐中宗李顯幼女。684年,生於李顯被武則天廢掉帝位貶謫房州途中。出生時,李顯脫下自己的衣服包住小嬰兒,故小名曰裹兒。安樂公主在房州一待就是14年,698年才隨父重返京城,李顯被重新立為皇太子,安樂公主也迎來了新生。705年,李顯即位,對安樂公主尤其疼愛,可謂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但安樂公主做事毫無忌憚、胡作非為、窮極奢欲,絲毫不守婦道。又想仿效武則天當女皇,讓唐中宗立其為「皇太女」,未果,於是毒死了疼愛自己的父親唐中宗。後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安樂公主,追廢為「悖逆庶人」。

《唐宮燕》劉娜萍飾演安樂公主安樂公主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稱。她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後又嫁給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在唐中宗統治時期,她大肆開府設官,干預朝政,賄買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員多出其門。她曾向唐中宗請求立她為皇太女,權力慾望特彆強。她的生活非常奢侈,為了大興土木工程,搶佔民田民房。中宗死後,企圖改朝換代,讓韋後稱帝,自己當皇太女。不料太平公主和當時的臨淄王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安樂公主死前一刻還在梳妝描眉,梳妝後準備與丈夫武延秀狂歡,但未畫完妝便死在亂刀之下。安樂公主生前有很多之最,如:最漂亮的公主;出生時最苦的公主(包括童年);最有野心的公主;最受寵的公主。安樂公主最後之所以失敗,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她不具備政治家的素質。

驕橫任性

唐中宗李顯生有八個女兒,第七女名李裹兒,是中宗被廢后,與韋氏赴房州時韋氏在途中分娩的。因當時情況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為裹兒。李裹兒十多歲時,姿性聰慧,容貌美艷,中宗與韋氏對她十分寵愛,自幼聽其所欲,無不允許,所以安樂公主從小就養成了驕橫任性的脾氣。待中宗被召回到東宮後,武則天看見李裹兒,也格外欣賞她的秀外慧中,遂封為安樂公主。

許配崇訓

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年紀比安樂公主大一歲,常在宮中出入。武崇訓常在宮中偷香竊玉,和宮女做下許多風流事情,以致外面沸沸揚揚謠傳武崇訓上烝祖姑母,傳在武則天耳中,覺得太不堪了,便把安樂公主指配與武崇訓,以平息浮言。臨嫁時貴戚顯宦,無不往賀。宰相李嶠、蘇味道,及郎官沈佺期、宋之問等都獻入詩文稱頌。其實安樂公主與武崇訓已在暗中勾搭上了。下嫁以後不出六個月,安樂公主便產下一男嬰。

《唐宮燕》陸昱霖飾演武崇訓恃寵而驕

不久武則天死後,唐中宗複位,安樂公主漸漸地恃寵而驕,權傾天下。由於中宗長期被廢於房州,韋後和他共過患難,中宗在房州時曾對她說:「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所以中宗複位後對韋後很放縱。韋氏效仿武則天,當中宗視朝時,也在御座左側隔幔而坐。桓彥范勸諫中宗說:「牝雞司晨,有害無利,請皇后專居中宮,勿預外事。」中宗卻並不理睬。

暗中勾搭

武崇訓的同族兄弟武延秀姿度閑冶,且在突厥數年,通曉番語胡舞,比武崇訓年輕英俊,常進公主府閑談。安樂公主和武延秀也不避忌,常常在一塊兒說笑。武延秀見這安樂公主長得真是天姿國色,便一心一意地在這公主身上用功夫。安樂公主看他既威武又英俊,還尋歡獻媚,便也把持不住,二人在背地裡結下風流私情,終日在府中打情罵俏,合府上下只有武崇訓不知情。

許配延秀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氏所生,他經常遭受到韋後的排斥、安樂公主的欺侮和武三思的戲弄,而自己無權無勢,只得忍氣吞聲,但暗地裡卻積蓄勢力。武崇訓唆使安樂公主請中宗廢太子。李重俊甚為不平,神龍三年發動部分羽林軍殺死武三思與武崇訓,武崇訓在李重俊的叛亂中被殺死,安樂公主便樂得與武延秀共敘幽歡,武延秀驟得公主委身,自然格外儘力,沉浸在溫柔鄉里。漸漸的二人明目張胆起來,公然與夫婦一般同起同卧。中宗聞知,索性將安樂公主許配武延秀。韋氏見武延秀翩翩少年,也不禁惹起慾火,後來竟迫令武延秀侍寢,居然母女同歡。

攀比造勢

中宗的另一個女兒長寧公主競相大興土木,廣建宅第,並在裝修的奢侈豪華等方面互相攀比,不僅在建築規模上完全模仿皇宮,甚至精巧程度上超過了皇宮。中宗在金城坊賜宅給安樂公主,窮極壯麗,國庫為之空虛。長安有一個昆明池,是西漢武帝時開鑿的,安樂公主嫁出宮去,心中常記念昆明池畔的風景,便仗著中宗寵愛,請求把昆明池賞給她,划到公主府園地中去。中宗拒絕說:「昆明池自從前代以來,從不曾賞人,朕不能違背祖宗成例。況池魚每年賣得十萬貫,宮中花粉之資,全依靠它。今若將這池賞給你,會使妃嬪們失去顏色。」

安樂公主心中十分懊悶,於是自行強奪民田,開鑿了一個大池,取名為定昆池,隱隱有超過昆明池的意思。池邊草木風景,全照昆明池一樣。池中央仿華山堆起一座石山,從山巔飛下一股瀑布倒瀉在池水裡。另闢一條清溪,用玉石砌岸,兩岸琪花瑤草,芬芳馥郁,溪底全用珊瑚寶石築成,在月光下照著,分外清澈。飛閣步檐,斜橋磴道,衣以錦繡,畫以丹青,飾以金銀,瑩以珠玉。落成的這一天,滿園點綴著燈彩。到了夜間,樹頭燈光閃耀,好似天上繁星。沿池造著許多亭台,招集了許多漁戶、獵戶住在那裡,公主自己也打扮成漁婆獵戶的形狀,在池上釣魚或在山上打獵。

安樂公主集天下巧匠,在洛州昭成寺中,造了一座百寶香爐。爐高三尺,開有四門,架四座小橋,雕刻著花草、飛禽、諸天、伎樂、麒麟、鸞鳳、白鶴等,爐身嵌著珍珠、瑪瑙、珊瑚、寶石、車磲、琬琰,用錢三萬,府庫歷年儲藏為之一盡。她擁有兩件百鳥裙,為曠世珍品。百鳥裙是由負責備辦宮中衣物的機構尚方製作的,采百鳥羽毛織成。此裙的顏色令人眼花繚亂,不知其本色,從正面看是一種顏色,從旁看是另一種,在陽光下呈一種顏色,在陰影中又是另一種,裙上閃爍著百鳥圖案。後來益州獻單絲碧羅籠裙,縷金為花鳥,細如絲髮,大如黍米,眼鼻口甲皆備,神奇而不可思議。

勢傾朝野

安樂公主開府置官,勢傾朝野。她把國家官爵分別標定價格,縣長若干,刺史若干,公開兜售,價款繳足,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還是為他人當奴婢的人,只要納錢三十萬,便由公主立降墨敕授官。一時所授官職竟有五六千人。安樂公主常常自寫詔書,拿進宮去,一手掩住詔書上的文字,一手卻捉住了中宗的手在詔書上署名。中宗愛女心切,竟然也不看到底寫些什麼,簽名了事。因此宰相以下的官員多出其門。常有土豪劣棍,走了安樂公主的門路,忽然詔書下來拜了高官,不但吏部衙門不知,中宗也莫名其妙。

安樂公主自幼養在武則天身旁,很羨慕武則天獨斷朝綱的做法,便異想天開要做皇太女。中宗撫著公主的脖子開玩笑說:「等你母后做了女皇帝,再立你為皇太女也不遲。」安樂公主便天天在背地裡慫恿韋氏,效仿武則天臨朝聽政。韋後因中宗體弱多病,便自行開始獨斷獨行,氣焰一天盛似一天。而中宗終日躲在宮中,找幾個美貌的宮女調笑解悶,所有軍國大事,全聽韋後一個人主持。

一天安樂公主忽發奇想,想起南海泥洹寺里佛像的五綹須,是以東晉謝靈運的真須裝的,於是打發黃門官去將佛須一齊割下來,寺僧根本就不敢阻攔。原來晉朝時候的謝靈運須髯很美,他自己也十分珍愛,每晚臨睡時候,便用紗囊裝起來。後來,謝靈運被殺臨刑的時候,便自願把須髯割下來,施給泥洹寺僧,為裝塑佛像之用。那寺中僧人,每見有人來隨喜,便得意地將佛須指示與人看,如今見安樂公主把佛須一齊割去,心中萬分痛苦。到了端午節,公主妃嬪都聚集在昆明池盛宴鬥草。正斗得熱鬧,安樂公主忽然拿出謝靈運的真須來,眾人都萬分驚詫。

安樂公主的兒子,只有八歲。一天韋後把孩子抱在膝上,下手詔拜為太常卿、鎬國公,食邑五百戶。中宗見韋皇后擅自做主下旨,不把他放在眼中,當時便攔住韋後的手詔說:「且慢下詔!待朕回宮去,再做計較。」韋後聽了,冷冷地說道:「什麼計較不計較?陛下在房州時候,不是說將來一聽妾所為嗎?為何如今又要來干涉呢?」中宗心中愈覺耐不住了,便一句話不說,傳旨起駕回宮。韋後早已不把中宗放在眼中,見中宗負氣回宮,也毫不驚懼,在安樂公主府中飲酒作樂直到深夜。

毒死中宗

不久,許州參軍燕欽融上言:「皇后淫亂,干預國政,安樂公主武延秀及宗楚客等,朋比為奸,謀危社稷,應亟加嚴懲,以防不測。」中宗面召燕欽融詰問。燕欽融以頭叩地高聲而言,神色毫不屈服,唐中宗默然不語。燕欽融才步出朝門,便由韋後的手下宗楚客擅令騎士,把他用鎖鏈拿回,擲於殿庭石上,折斷頸項,立時斃命。中宗未免動怒,查問此事為宗楚客指使,不禁恨恨地對那些騎士說:「你等只知有宗楚客,不知有朕么?」宗楚客聽說後十分恐懼,怕皇上會殺了自己,也思來想去,還是入宮告訴韋氏說皇上已有變志。韋氏正因前次中宗負氣之事而耿耿於懷,而且韋後又私通馬秦客、楊均,擔心事泄而招大禍;安樂公主則希望韋後臨朝後自己能做皇太女,所以母女聯合起來,計議毒死中宗。韋氏親自製餅,把毒藥放入餡中。待餅已蒸熟,聽說中宗在神龍殿查閱奏章,便令宮女攜餅去給中宗。

中宗最愛食餅,伸手取了便吃,一連吃了八九枚,還說是餅味很佳,不料過了片刻,腹中大痛,坐立不安,倒在榻上亂滾。內侍急報韋後,韋後徐徐入殿,假意驚問。中宗已說不出話,用手指口,又延挨了數刻,身子不能動彈,兩眼一翻,去了另一個世界。

事變遭報

韋後如願以償地臨朝聽政,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宗楚客與武延秀及韋族諸人,共勸韋氏仿效武則天的故事,併除去相王李旦。誰知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已先一步動手,帶領羽林軍夜入玄武門,肅清宮掖,盡殺韋姓諸人。韋後疑懼之下逃入飛騎營中,有一個飛騎兵將韋後斬首,並將其首級獻給李隆基。安樂公主深居別院,還不知外面的事變,正在對鏡描眉,一個少年美貌男子在一旁陪侍著。突聽得後面一響,正要回頭看,後頸忽覺暴痛,慘呼一聲便倒地而死。

六、唐中宗——李顯

早年經歷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位皇帝(假如武則天不被算為唐朝皇帝的話),在位時間(684年1月—684年2月、705年正月—710年5月)。顯慶元年十一月五日乙丑日(656年11月26日)生於長安,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07年、707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神龍三年八月三日加尊號為應天神龍皇帝,景龍四年六月二日壬午日半(710年7月3日)被韋後毒死於神龍殿,終年55歲,廟號唐中宗,謚號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景雲元年十一月己酉葬中宗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龍泉山)。武后生四個兒子,唐中宗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其兩位皇兄一死一廢之後,李顯被立為太子。

《唐宮燕》謝祖武飾演唐中宗李顯 初次為帝

唐高宗於公元683年12月病死,他於同月甲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嗣聖」。中宗庸弱無能,即位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他重用韋皇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欲以韋皇后之父韋元貞為侍中(宰相職),裴炎固急以為不可。李顯大怒:「我以天下給韋元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聽後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公元684年2月,繼位才36天的中宗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

被廢廬陵

唐中宗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縣)14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嘗盡了人世的艱難。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唐中宗就嚇得想自殺。韋氏總是安慰他說:「禍福無常,也不一定就是賜死,何必如此驚恐。」韋氏的鼓勵、幫助、勸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堅持著活了下來。因此,唐中宗和韋氏作為患難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對韋氏發誓說:「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滿足你的任何願望。」

公元699年,唐中宗被武則天召回京城,重新被立為太子。唐中宗很注意搞好與母親武姓家人的關係,出於這一動機,他決定和武氏聯姻。就這樣,他的一個女兒即後來的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幼女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武崇訓,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唐中宗與武家結親,無疑是想通過裙帶關係穩固確立自己的地位。長安元年(701)九月,他的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少年氣盛,對祖母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深表不滿,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不過,因為牽扯麵不大,武則天並沒有深究。顯而易見,張易之、張昌宗已對唐中宗一家構成了威脅。

二度為帝

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沖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改年號為「神龍」。2月,復國號為唐朝。唐中宗複位後,馬上立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后之父親為王,並讓韋皇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將韋皇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封上官婉兒為昭儀。教她專掌制命,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掌握生殺大權。

韋後同武三思關係曖昧,韋後又十分信用兒女親家武三思,並以此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武三思和韋後的關係十分曖昧,隔幾天就進行一次不正之風。有一天,兩人剛剛「完事」,便在床上衣衫不整的賭錢,唐中宗上完早朝之後,見二人正賭,還興緻勃勃的幫人家數籌碼,不一會,安樂公主來了,幾人越發快樂盡興。張柬之等大臣眼見又要重演武則天的舊事,力勸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韋後反誣告張柬之等人謀圖不軌,慫勇中宗明升暗降,將張柬之等人冊封為王,調出京城。武三思又派刺客在途中將他們刺殺。安樂公主也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則天第二。她要中宗廢黜不是韋皇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由她自己當皇太女。韋皇后和武三思也慫勇中宗廢掉李重俊。李重俊便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於公元707年發動羽林軍共三千多人,殺死武三思父子,又攻入宮中,想攻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因眾寡懸殊,兩李被殺。韋皇后乘機誣陷宰相魏元忠與太子有勾結,將其貶出京城,獨攬了大權。韋後肆無忌憚地大賣官爵,中宗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願去辦。

有個時期,安樂公主自己寫好了詔書,掩住正文拿去讓李顯蓋印,中宗竟看也不看地把印蓋上。就是這樣,中宗聽憑她母女倆弄權,自己則只顧過著淫靡的生活。有一年的元宵節,中宗在韋皇后的慫勇下,帶著公主和宮女數千人,全都換上平民的服裝出宮逛燈市,趕熱鬧。到夜深回宮,一查點,數千宮女逃走了十之五六。怕聲張出去有損體面,唐中宗也只得不了了之。又有一次,唐中宗在皇宮內召見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員拋球和拔河,供他和韋後欣賞。朝臣多數是文官,不好嬉戲,直弄得他們個個醜態百出,尤其是那幾個上了年紀的大臣,體力不支,拔河時隨著長繩撲倒在地,一時站不起來,手腳亂爬。唐中宗和韋後見了,還都開懷大笑。

去世

公元710年5月,一個地方小官燕欽融上書指責韋皇后淫亂,干預朝政。中宗親自召燕欽融來京詰問,韋皇后指使信黨喝令衛士當眾將燕欽融摔死。唐中宗看了,露出了很難看的臉色。韋皇后怕唐中宗查究她的淫亂之事,安樂公主則希望母后臨朝稱制,自己當皇太女,效法武則天。母女兩便密謀害死唐中宗,韋皇后知道唐中宗喜歡吃餅,於是命令情夫馬秦客配置了毒藥,她親自將毒藥拌入餅中,蒸熟,命令宮女送入神龍殿。中宗正在翻閱奏章,見餅送來,隨手取來就吃。不一會兒。忽然腹中絞痛,撲倒在榻上亂滾,太監急忙去報告韋皇后,韋皇后故意磨蹭,拖了許久才來,見唐中宗痛苦的樣子,還假裝問唐中宗怎麼了。唐中宗已經說不出話來,只是用手指著嘴嗚咽的哭泣,沒多久便死於長安宮中的卧榻上。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龍泉山)。

七、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又名李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三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690年讓位於母后武則氏,被封為皇嗣。公元710年再度即位。公元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歲,葬於橋陵。廟號睿宗,謚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

人物簡介

李旦(公元662-716年):即唐睿宗,又名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子,則天順聖皇后幼子。文明元年、景雲元年兩次稱帝,共在位8年,禪位於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年五十五,葬於橋陵(今陝西省蒲城縣西北三十里處)。

龍朔二年(662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長安蓬萊宮含涼殿,史載「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初封殷王,尋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則天皇后廢中宗為廬陵王,於同月已未日立睿宗為帝,改年號為「文明」。

睿宗立,則天皇后仍命帝居住於深宮,不得參與朝政,所有軍國大事由則天皇后處理,睿宗毫無實權,甚至連干預國家大政的權力都沒有,淪為傀儡。公元690年9月,則天皇后稱帝,改國號為周。廢睿宗,封他為皇嗣,改名武輪,遷居東宮。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又改立中宗為儲君。睿宗則貶為親王,封號相王,他的五個兒子(李成器、李成義、李隆基、李隆范、李隆業)被封為郡王。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五人發動神龍革命,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辟,不久武則天去世。中宗封睿宗為安國相王,隨即辭去。景雲元年(710年),中宗駕崩,傳說是被韋皇后毒殺,少帝李重茂登位,改元唐隆。

同年6月,睿宗的三子臨淄王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討殺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武延秀等。與太平公主一起擁立睿宗複位,廢黜殤帝李重茂,改年號為「景雲」,史曰唐隆之變。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復辟於承天門樓,大赦天下,與其子李隆基一起剷除了韋皇后一黨的勢力。在位初期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太平公主極力想除掉太子,獨攬朝政,時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於太平公主,7個宰相中有5人由她推舉,而李隆基則欲鞏固自身勢力,為繼位鋪平道路。公元712年7月,唐睿宗無法面對與平衡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爭端,禪位於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

開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病逝於長安宮中的百福殿,享年55歲。公元716年6月病死。

《唐宮燕》駱達華飾演唐睿宗李旦主要事迹三讓天下

睿宗一生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聖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後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時年22歲,與高宗登基時的年齡一模一樣。不過,他第二次登基已經是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後的當年,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兒子少帝,即溫王李重茂。兩次即位相距長達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雲譎,令後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於他的兩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於他的「三讓天下」。

一讓母親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的第二天。由於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營還沒有達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睿宗於是就成為繼中宗之後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後,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她能夠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劉氏立為皇后,幾天以後,又把睿宗的長子永平郡王成器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文明,大赦天下。這些都是睿宗作為皇帝的名分應該得到的,然而此時所有國家政治事務全由武則天一人專決,睿宗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同年,武則天又改元為光宅,一年用了三個年號。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則天除了沒有改朝換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經可以隨心所欲了。在此後的一個時期,發生了徐敬業揚州兵變和宗室越王貞等人的起兵。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同時又假意要還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詔復政於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於本意,也就假戲真做,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水推舟,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轉過年來的春正月,武則天把睿宗的幾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如成義為恆王,隆基為楚王,隆范為衛王,隆業為趙王,儼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實上,在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巔的過程中,睿宗這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徒喚奈何的旁觀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曆。同時,改元為載初元年(689)。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從此,為了避諱,發布的詔書就改稱「制書」。為了配合武則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數萬人上表請願,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當時,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之禍,武則天的政治經營已勢不可擋。

處於政治波瀾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於是,在劉禕之死後不再發言的睿宗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並懇請賜自己姓武。睿宗此舉未必是出於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台階,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睿宗和群臣的請求,並於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東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給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皇太子也就成為皇孫,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

睿宗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

作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並不平靜。不知什麼原因,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發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麼會引火燒身,就理所當然地拒絕了她。這樣就得罪了團兒,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然後告發她們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結果,在長壽二年(693)正月二日,劉氏、竇氏進宮朝見武則天於嘉豫殿之後就被處死,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後,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對於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睿宗也不敢發問,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麼事發生。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睿宗竇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龐氏被判處斬,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黨惡逆」的罪名判了絞刑,雖然最後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

二讓皇兄

聖曆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中宗從房陵召回。睿宗「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顯然,睿宗稱病只是一個借口,他是認為自己年幼,不願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按照長幼的次序,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就表明母后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繼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讓,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唐中宗,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這也保護了唐中宗,武則天把兒子接回首都是防止有人挾持他反叛,隨時都可能殺了中宗,睿宗讓位既保護了哥哥,也讓自己有更多機會組織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擴大自己勢力,同時也避免被嚴密監視,一家人這時才被放出來。

結果,睿宗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殺死二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中宗封睿宗為安國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不到一個月,睿宗就上表辭讓太尉和知政事,因為他態度堅決,中宗也只好答應。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把睿宗立為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對這一稱呼,又因為睿宗的堅決推辭而作罷。

由於睿宗的謙讓,他在中宗復辟以後的政治漩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三讓兒子

景龍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幾人集體商議並由上官婉兒執筆的中宗遺詔是由韋後以皇太后臨朝稱制,而以時為安國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參謀輔政。後來,韋後的黨羽認為不應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後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睿宗當作了一大障礙,是對曾經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懷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顧托遺志,而韋後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力的時候,他也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把持了朝政的韋後的陷害。這說明睿宗在躲避政治鬥爭漩渦的衝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

由於倒行逆施,韋後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絡禁軍將領擁兵入宮,將韋後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擁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據史書記載,在這場宮廷政變成功後,王公百官上表,認為國家多難,應立長君,認為睿宗眾望所歸,推舉他即位。在少帝下詔讓位的時候,睿宗依舊上表推讓。在眾人的強烈要求下,他才勉強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於承天門樓,大赦天下。

由於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遜位,前後不足一個月,加上這期間還有韋後臨朝,他實際上並沒有掌握權力,所以無論是唐朝歷史上還是在歷史年表的譜繫上都沒有把他當作一任皇帝。

睿宗這次即位後的第二個月,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景雲。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讓位也宣告完成。

綜觀睿宗的三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讓兒子,可謂實屬無奈。不過,睿宗三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於難。」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讓」,倒也未必。只是他這最後一讓,竟讓出了一個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時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說是一大成果。畢竟,開元盛世的來臨,是在睿宗之後的歷史延續。

太極功夫

「太極」,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的年號。景雲三年(712)正月初一,睿宗拜謁了太廟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賀。之後,他又舉行了南郊祭天大禮,大赦天下。「太極」的年號是在完成了這一系列舉動之後才更改的。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並改元為延和。也就是說,僅僅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景雲、太極、延和三個年號。而這一年中,睿宗作為皇帝也是飽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權力的平衡。雖然「太極」年號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這一階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極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後,在選擇繼承人時也犯過難。三郎李隆基因為誅殺韋後、安樂公主以及擁立睿宗有大功;而李成器(李憲)是嫡長子,睿宗第一次稱帝時曾經被立為皇太子。在二人之間取捨,他一時也不便輕易表態。好在李成器明白事理,提出「國家安則先立嫡長,國家危則先立有功」,主動退避。

睿宗選立李隆基為皇太子以後,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間就因為權力之爭發生了矛盾,展開了較量。

太平公主自恃功高,企圖獨攬大權,同樣因功而被立為皇太子的李隆基明察果敢,非等閑之輩,他們之間勢必會有所衝突。很快,太平公主就發現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對其過人的英武有了几絲忌憚。從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對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權勢換一位暗弱易制的人取代他。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間,遇事遷就,採取不偏不倚、擺平兩方的平衡政策,不願意也無法偏倚任何一方。每宰相奏事,睿宗總是會先問:「嘗與太平議否?」再問:「與三郎議否?」當得知了公主和太子的意見以後他才做決定。

總之,睿宗既不開罪於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聯繫。太子、公主雙方互為敵手,卻對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與太子的政治較量中保持著他的皇統地位。睿宗的太極功夫是希望能夠在兒子和妹妹之間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點,希望彼此能夠平和相處,他在這年五月把「太極」年號改為「延和」,其實已經隱隱約約表達了這樣的期盼。然而,政治鬥爭的法則使他的這一追求化為泡影。由於睿宗對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當時的政局中處境不安,以至於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說:當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還有什麼太子殿下!太平公主結黨營私,氣焰囂張,她與皇太子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並公開化了。

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現了異常。作為太子對頭的太平公主一黨借術士之口向睿宗報告:「根據天象,彗星出現預示除舊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災,這顯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東宮。」他們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對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決定。也就是說,根據天象,睿宗要麼傳位,要麼就應當另立太子,不然天災就會降臨。誰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決心「傳德避災」。睿宗還回顧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經歷:當時,他見天象屢有變化,曾力勸中宗擇立賢子以應災異,因中宗不答應自己還一連幾天憂懼難安。他說:「豈可在彼能諫,到了自己就不能呢!」由於他傳位的態度堅決,不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沒有效果,就連太子自己也鬧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宮覲見,連連叩頭,請求父親睿宗皇帝給他個說法。睿宗表示說:「你誅凶定亂,能安我宗廟社稷。現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慮!你若能盡孝心,現在機會來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達了自己堅決傳位的意願,並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這時,他似乎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然而,就在延和元年(712年)七月睿宗正式下達傳位制書同時,不甘心就此罷休的太平公主又提出讓睿宗雖然傳位,還應當「自總大政」。太平公主顯然是想讓李隆基做一個傀儡皇帝。

睿宗為了求得政治的穩定,他以讓位終結自己這次短暫的帝王生涯。他的讓位實際上是拋棄了太平公主,他當然就不能不考慮太平公主的意見。於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說自己傳位以後要不忘國家,表示仍然過問軍國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獄,要與李隆基共同兼理。到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舉行了正式傳位的大典。他被尊稱為太上皇,自稱曰朕,發布政令曰誥、令。新君李隆基即位,他就是歷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稱曰予,處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而玄宗李隆基則每天在武德殿上朝,處理政事。到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的這次傳位給玄宗李隆基即位後的政局埋下了隱患。

最終結局李旦登基,太平和李隆基爭權,雖然李隆基是太子,但太平因為地位特殊,又是擁護李旦有功,所以控制實權,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七個丞相五個是她的門生,李隆基都不敢惹她,一點小事惹了太平就害怕的忙去告罪,李旦雖顧忌李隆基,兒子其實威脅挺大,他是被太平和李隆基擁立的,他在除韋氏的政變中根本沒出力,只是高宗之子這身份才登上皇位,政變是由太平和李隆基兩策劃的,李旦看到太平勢大,怕父子倆都受太平協制,就在太平和李隆基之間玩平衡,但太平越來越勢大,又是武后和高宗之女,身份特殊,李隆基根本不是對手,他無奈之下就選擇逃避,也覺得李隆基有能力,登基三年後傳皇位給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雖然顧忌李隆基,但認為兒子最起碼比妹妹靠得住,李隆基登基使太平陷入了恐慌之中,太平馬上陷入巨大的頹勢,她沒想到李旦這麼快退位,她之前無數次勸李旦廢調李隆基,立別的太子,說李隆基當太子時一直都有二心,李旦雖覺得有可能,但一直在猶豫,換一個太子他可能更受太平協制,李隆基也因為這對太平一直懷恨在心,但李旦健在,他也不敢對太平動手李隆基登基後,因為朝政,李旦對他越來越不滿,覺得李隆基想對他不利,太平也在勸李旦,最後李旦決定派李隆基戍邊,但最後又猶豫沒了主意,推到下一年,戍邊就是廢帝的暗示,李旦也很無奈,李隆基此時緊張得不得了,他很害怕,一旦被廢就只有死亡,最後決定孤注一擲,在下一年戍邊的前一個月發動政變,包圍太平公主府,圍困李旦住的城,軟禁李旦,太平逃到城外的山上,最後傷心之下自縊,李隆基也沒殺李旦,只是終身軟禁,但太平三個兒子都被李隆基處死。

唐睿宗的橋陵八、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約665年—713年),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則天。下嫁薛紹,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後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太平公主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僅僅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武則天的女兒,而且她幾乎真的成了「武則天第二」。作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後被侄子唐玄宗李隆基逼死,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兒子).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被稱為「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令月嘉辰」一詞並未直接體現公主姓名,故「令月」之名有爭議)。

其實,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身體里流動著的是她那極不安分的母親的血液。從小,她驕橫放縱,長大後變得兇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覬覦著那高高在上的皇位,夢想像她母親那樣登上御座,君臨天下太平公主雖不乏心機和才幹,也曾縱橫捭闔得意於一時,但終未能承傳母志,位列九五之尊,只是在史書上留下許多五顏六色的斑痕而已。

人物生平幼年

太平公主出生年份尚無確切說法。根據她第一次結婚的時間和她的哥哥李旦出生的時間推定,她可能生於665年前後,是高宗和武后的最後一名子女。

太平公主5、6歲時,常常往來外祖母榮國夫人家,她隨行的宮女(一說為太平公主本人)遭表兄賀蘭敏之逼奸,此事引起武則天大怒,加上此前賀蘭敏之曾姦汙未定的未來太子妃,武則天最終決定,撤銷賀蘭敏之作為武家繼承人的身份,流放並中途處死賀蘭敏之。

太平公主8歲時,以替已經去世的外祖母榮國夫人楊氏祈福為名,出家為女道士,太平一名,乃是她的道號。雖然號稱出家,她卻一直住在宮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來求婚,點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則天不想讓愛女嫁到遠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絕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觀讓她入住,正式出家,借口公主已經出家來避免和親。

首次婚姻

681年,太平公主約16歲時,下嫁唐高宗的嫡親外甥,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婚禮在長安附近的萬年縣館舉行,場面非常豪華,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樹木,為了讓寬大的婚車通過,甚至不得不拆除了縣館的圍牆。

武則天對女兒非常寵愛,她認為薛紹的嫂嫂蕭氏和成氏出身不夠高貴,想逼薛家休妻,有人以蕭氏出身蘭陵蕭氏,並非寒門相勸說,才使她放棄了這個打算。薛紹的兄長薛顗也曾因太平公主來頭太大而怕惹來禍事。不過太平公主在第一次婚姻期間,安分守己,並未有不軌事件傳出。

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結束於688年。因為薛顗參與唐宗室李沖的謀反,牽連到駙馬薛紹,但薛紹本人並沒有參加這次謀反,是武則天覺得太平公主嫁錯郎了。武則天下令將薛顗處死,薛紹杖責一百,餓死獄中。當時太平公主最小的兒子才剛滿月。事後,武則天為了安慰女兒,打破唐公主食封不過三百五十戶的慣例,將她的封戶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戶。

《唐宮燕》楊恭如飾演太平公主二次婚姻

不久,武則天曾打算將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給武承嗣,因武承嗣生病作罷(其實並不是因為武承嗣生病,最重要的原因是武承嗣離政治中心太近了,因為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多多少少是由於政治原因而破滅,所以,她不想再重蹈覆轍)。690年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這次婚姻被認為是武則天為了保護太平公主而採取的手段,武則天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結婚的兩個月後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為成為了武家的兒媳而避免了危險。

武攸暨性格謹慎謙退。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間,大肆包養男寵,與朝臣通姦,並曾將自己中意的男寵進獻給母親武則天(即蓮花六郎張昌宗)。

武周時期

太平公主「喜權勢」,武則天認為她長相,性格都像自己,常與之商議政事,但武則天生前從不讓太平公主將她參與政事的事情外泄。太平公主畏懼母親,因而行事比較收斂,對外只大肆裝修府邸,購買別業。武則天朝,太平公主見諸史書的建樹只有為自衛而剷除來俊臣勢力這一件。(有記載稱,薛懷義也是她定計處死的,但也有說法稱,處死薛懷義的是建昌王武攸寧。另有記載稱,太平公主同相王李旦一起作為李家的代表參與了武李盟誓,同樣的,這種說法也存在爭議。)

武周末年,武李兩家矛盾尖銳化,武則天召回廬陵王李顯,立他為繼承人,並通過一系列聯姻將武李兩家聯繫起來,以圖能消弭未來的政治鬥爭。同時,她也開始讓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以及她的兩個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掌握權力。太平公主本人雖是武家兒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擁護者。

大足元年(701年),二張因進讒言害死了兩家的嫡系繼承人而同時得罪武李兩家。長安二年八月(702年),李顯、李旦與太平公主聯名表奏,請封張昌宗為王,為武則天拒絕,改封二張為國公。這次表奏緩和了雙方關係。但不久後的長安三年九月(703年),張昌宗誣告魏元忠與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禮丞高戩,引起武則天大怒,將魏高二人下獄。二張與太平公主及李家的關係徹底破裂。

705年,李家的擁護者、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遜位給太子李顯。太平公主由於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而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其兄李旦封「安國相王」,開府,封五千戶。

中、睿時期

唐中宗複位之後,太平公主逐漸走到幕前,積极參与政治。她受到中宗的尊重,中宗曾特地下詔免她對皇太子李重俊、長寧公主等人行禮。中宗朝,韋後與安樂公主亂權,唯懼太平公主多謀善斷。

景龍三年七月(709年),太子李重俊謀反。安樂公主與宗楚客想趁機陷害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兄妹,遂誣告他們與太子同謀,因主審官御史中丞蕭至忠對中宗流淚進諫,「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太平公主與李旦而得以幸免於難,但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的敵對已明顯白熱化。(也有野史記載稱,上官婉兒因崔湜的原因,與太平公主成為情敵,並投入韋氏陣營)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死。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試圖在韋後與皇族之間謀取平衡,但宗楚客與韋後黨羽商議,改相王李旦為太子太師,架空了李旦,打破了這一平衡。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簡與劉幽求一起參與了李隆基等誅殺韋後的行動,清除了韋氏黨羽,並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相王李旦複位,是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勞而晉封萬戶,三子封王,為唐朝公主權勢之頂峰。

太平公主在協助李隆基政變除掉韋後以後,與李隆基發生權爭。她曾經要求睿宗廢掉太子李隆基,並積極培植黨羽。此時,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經由太平公主任命,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數人外,大多數都依附太平公主。睿宗則試圖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政治平衡,以避免傷害到任何一人。在此期間,太平公主曾勸說唐睿宗下旨,搜集編撰了上官婉兒的著作,保留了這位才女的作品。

覆滅

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傳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改元先天。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發制人,誘殺了左、右羽林將軍和宰相。太平公主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其夫武攸暨墳墓也被剷平。

子女

太平公主共有4子4女,與薛紹生有二子二女:長子薛崇訓、次子薛崇簡,長女薛氏,次女萬泉縣主薛氏,十一歲嫁給豆盧氏,二十四歲去世。與武攸暨生有二子二女:長女武氏,次女永和縣主武氏,長子武崇敏、次子武崇行。太平公主死時,除次子薛崇簡因是李隆基一黨而倖免以外,其餘兒子均被處死。

九、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

武三思,生年不詳,卒於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并州文水(今屬山西)人,唐朝荊州都督武士彟之孫,女皇武則天異母兄武元慶之子,即為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的父親是武則天的異母兄長,與武承嗣的父親是同母兄弟。因兄弟二人對武則天的生母楊氏無禮,被武則天貶職流放。武則天稱帝後,武三思和武承嗣並未因他們的父親而受到牽連,成為武則天的左右手,很受倚重。

武三思是一個寡廉鮮恥的小人,為了利祿什麼都幹得出來,仗著自己姑媽武則天大行其道。最終,沒有死於大風大浪,沒有死於武則天被兵諫之時,卻在不經意中死在了血氣方剛的李重俊刀下。

《唐宮燕》寇振海飾演武三思武則天時期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死,中宗李顯繼位,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掌握著唐朝實權。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和自己當皇帝,便大力起用武氏親屬,因此,武三思由右衛將軍累進夏官(兵部)、春官(禮部)尚書,並監修國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史稱武周。為尊崇武氏,武則天追封其先世祖先為皇帝,大封其侄及侄孫們為王。武三思為梁王,賜實封一千戶。武三思性乖巧,善揣人意,善阿諛奉承,所以特受武則天信任。早在光宅元年(684年),武三思與其堂兄武承嗣,就屢勸武則天先殺掉「屈尊位重」的韓王李元嘉和魯王李靈夔等。垂拱四年(688年),以韓王、魯王等和起兵反武的越王李貞、琅邪王李沖等通謀,迫令他們自殺,並盡殺其黨羽,為武則天稱帝掃清道路。垂拱元年(685年)以後,武則天先後寵信薛懷義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三思、武承嗣對薛懷義「皆執僮僕之禮以事之」,「懷義欲乘馬,承嗣、三思必為之執轡。」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他們皆「爭執鞭轡,謂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武三思還「贈昌宗詩,盛稱昌宗才貌是王子晉後身,仍令朝士遙相屈和」。為了討好武則天,延載元年(694年)八月,武三思帥四夷首長請鑄銅鐵為天樞,藉以「黜唐頌周」。「諸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武則天晚年,年邁體衰,厭居宮中,武三思遂創建三陽宮於嵩山,興泰宮於萬壽山,供武則天每歲巡遊。「工役巨萬萬,百姓愁嘆。」武三思討好武則天及其寵臣,有其個人目的,他曾數使人勸說武則天:「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謀求當天子。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雖在宰相狄仁傑、吉項等人的勸說下,決定立子不立侄,並召回其被廢20餘年的兒子李顯,立為太子,但並不怪罪武三思,仍繼續信任重用,聖歷二年(699年)以武三思為內史(中書令),讓他擔任宰相要職。武則天晚年,體弱多病,武三思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掌握著朝廷大權。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中台(尚書省)右丞敬暉、司農少卿桓彥范、相王府司馬袁恕己等發動軍事政變,殺死二張及其同黨,逼武則天傳位中宗,但對武三思的能量和反撲,完全喪失警惕。

唐中宗時期

中宗是個昏庸無能之人,複位後,朝廷實權掌握在皇后韋氏、婕妤上官婉兒、嬌女安樂公主手裡。而武三思與韋後,上官捷妤私通,安樂公主又是武三思之子武崇訓之妻。因此,中宗複位僅兩個月,武三思就通過上官婉兒、韋後的關係,重登宰相高位。張柬之、敬暉等—看形勢不妙,遂數勸中宗殺掉武三思,中宗不聽;要求「抑損其祿位」,中宗也不聽。張柬之等知大勢已去,除了憤慨悔恨,已無可奈何!武三思掌權以後,積極網羅親信,迫害異己。他把打擊矛頭首先對準他最痛恨的幫助中宗複位的新任宰相敬暉、張柬之、桓彥范、袁恕己、崔玄暐等5人。神龍元年五月,中宗給敬暉等5人進爵為王,但卻罷了他們的宰相職務。表面看來是尊寵功臣,其實是削奪他們的實權。

接著,武三思令韋皇后、安樂公主進讒於內,讓走狗侍御史鄭怡構誣於外,很快就一步一步地把敬暉等5人貶官、流放,直至殘酷地殺害。殺害了敬暉等五王之後,大權盡歸武三思,「凡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復之。」駙馬都尉王同皎也是殺二張、幫助中宗複位的功臣,他非常痛恨「武三思及韋後所為,每與所親言之,輒切齒」。武三思接到告密,即令黨羽冉祖雍等,上書誣告王同皎與洛陽人張忡之,祖延慶等,「潛結壯士,謀殺三思,因勒兵詣闕,廢皇后。」同皎等全部被殺。中書舍人岑羲因曾為敬瑋等五王起草請削武氏諸王表,「語甚激切。」中書舍人偃師構當值,宣讀此表,「辭色明厲。」武三思則貶岑羲官,出偃師構為潤州刺史。朝官韋月將、高軫等曾上疏揭露武三思父子罪惡,有司秉承武三思的旨意,表奏「月將當棄市,軫配流嶺外」。黃門侍郎宋璟堅持「月將所犯,不合至死」,大理卿尹思貞也借故要求推延刑期,武三思遂出尹思貞為青州刺史、宋璟為貝州刺史。武三思在排斥異己的同時,對阿附於他的兵部尚書宗楚客、御史中丞周利用等,大力提拔重用,作為自己的「羽翼」和「耳目」。時人把周利用、冉祖雍等斥之為武三思「五狗」。武三思常對人講:「我不知代間何者謂之善人,何者謂之惡人,但於我善者則為善人,於我惡者則為惡人耳。」真可謂以我劃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典型。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後所生,韋後、武三思都很厭惡他。安樂公主,武崇訓夫妻也經常侮辱太子,甚至呼太子為奴。武崇訓又唆使安樂公主請求中宗廢掉太子,立自己為皇太女。太子李重俊氣憤之極,於景龍元年(707年)七月,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發羽林千騎兵300餘人,殺武三思、武崇訓及其親黨10餘人。武三思死,中宗追封其為梁王,謚曰宣;追封武崇訓為魯王,謚曰忠。唐睿宗立,下令將死去的武三思、武崇訓斬棺、暴屍,平其墳墓。

武三思「略涉文史」,曾與魏元忠等撰《則天皇后實錄》20卷。

十、武三思之子——武崇訓

武崇訓,武三思第二子,娶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之女安樂公主。神龍元年,拜駙馬都尉,遷太常卿,兼左衛將軍。降封酆國公,仍賜實封五百戶,尋徙封鎬國公。二年,兼太子賓客,攝左衛將軍。及為節愍太子所殺,優制贈開府儀同三司,追贈魯王,謚曰忠。

《唐宮燕》陸昱霖飾演武崇訓十一、唐朝節愍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在神龍二年被立為皇太子,但由於他不是韋後所生,頗受猜忌。後來安樂公主想當皇太女,視李重俊為眼中釘,地位更加危險。神龍三年七月,他率李多祚、李承況、獨孤禕之等人,矯制發左右羽林兵及千騎三百餘人,先殺死武三思、武崇訓,並殺其黨羽十餘人。又派李千里分兵守宮城諸門,自己則率兵自肅章門,斬關而入,欲殺韋皇后等人。不幸被攔阻於玄武門之外,士兵臨陣倒戈,斬李多祚及李承況等於樓下,餘黨潰散。政變失敗後,帶下屬奔終南山而去,趙思慎率輕騎追之。最終於雩縣西十餘里為左右所殺。唐睿宗即位後,追贈為節愍太子。

《唐宮燕》陳威翰飾演李重俊十二、唐中宗之女——永泰公主

永泰公主(684年-701)李仙蕙,唐中宗第七女,韋皇后所生嫡出第三女,初封永泰郡主。李仙蕙在其父李顯複位東宮之後,以郡主身份下嫁武承嗣長子武延基。兄懿德太子李重潤和夫魏王武延基私議二張兄弟與武則天內幃之事,為武則天杖殺。根據墓志銘記載事件發生後第二天,身懷有孕的李仙蕙因難產而死,但《資治通鑒》、《舊唐書》、《新唐書》等史書記載永泰郡主亦死於坐罪。中宗複位後追贈李仙蕙為公主,以禮改葬,號墓為陵。1960年9月,永泰公主墓志銘出土。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墳墓被冠稱為「陵」的公主,規格與帝王相等。

十三、武則天男寵——「二張」張易之、張昌宗

1、張易之

張易之(?~公元705年)與其弟張昌宗均是唐代武則天的寵臣。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行五人稱五郎,白皙貌美,兼善音律歌詞。

張易之初以門蔭遷為尚乘奉御。武則天臨朝,太平公主薦易之弟昌宗入侍禁中,昌宗復薦易之。深得武則天的恩寵,歷任司衛少卿、控鶴監內供奉、奉宸令、麟台監、封恆國公,賜田宅玉帛無數,與昌宗專權跋扈,朝廷百官無不懼之,甚至武則天子侄等亦爭執鞭轡,呼為五郎。

武則天晚年,朝政多由易之兄弟專擅。太子李顯(即被廢黜的唐中宗)之子李重潤及永泰郡主竊言二張專政,易之訴於武則天,武則天責太子鞫問,太子無奈,縊殺二人。李仙蕙一說因為懷孕暫時倖免,但後來死於難產。神龍元年(705)武則天病重,大臣崔玄、張柬之等起羽林兵迎中宗李顯複位,誅易之兄弟。《太平廣記》記載,二人在迎仙院被殺後,其屍體又於天津橋南被公開梟首。另外兩個身居高官的兄弟張昌期、張同休也同時被處死。

《唐宮燕》李肖寧飾演張易之人物軼事盡孝荒淫

張易之是個頗有孝心之人,為母親建造豪宅,陳設豪奢之至。(唐·張鷟《朝野僉載》:「張易之為母阿臧造七寶帳,金銀、珠玉、寶貝之類罔不畢萃,曠古以來,未曾聞見。鋪象牙床,織犀角簟,鼲貂之褥,蛩虻之氈,汾晉之龍鬚、河中之鳳翮以為席。阿臧與鳳閣侍郎李迥秀通,逼之也。同飲以碗盞一雙,取其常相逐。迥秀畏其盛,嫌其老,乃荒飲無度,昏醉是常,頻喚不覺。出為衡州刺史。易之敗,阿臧入官,迥秀被坐,降為衛州長史。」)。

張易之的父親死得早,母親阿臧多年守寡。不想,不甘寂寞的阿臧看上了年輕俊秀的鳳閣侍郎李迥秀,想要與之成親,實際上也就是充當臧氏的面首。則天皇帝對才能、人品、容貌都相當傑出的李迥秀非常有好感。因此,偶爾會召他和他的母親到宮中,給予優厚的待遇。婢女出身的母親,享受如此待遇使李迥秀心中很感激皇上。當他知道皇上要把阿藏嫁給他時,心中非常苦惱。他早有妻妾,但又怕為此事犯違敕之罪,讓宗族及個人蒙受不幸。加上張易之的權力威逼,不得已接受這項敕命。李迥秀在張易之和女皇的雙重壓力下被迫答應了這門婚事。可是,成親當夜,阿臧滿臉的皺紋、滿頭的白髮,還是遠遠超出李迥秀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幾近瘋狂,卻無力反抗,只能日日買醉,荒飲無度,終日沉醉,喚之不醒。阿臧和張易之非常不滿,便將李迥秀貶到了衡州擔任刺史。神龍政變後,張易之被殺,阿臧籍沒入宮,李迥秀也被株連,由衡州刺史貶為衡州長史。

殘忍無道

張易之與他兄弟張昌宗、張昌儀三人都是「美食家」,據張鷟《朝野僉載》:「張易之為控鶴監,弟昌宗為秘書監,昌儀為洛陽令,競為豪侈。易之為大鐵籠,置鵝鴨於其內,當中取起炭火,銅盆貯五味汁,鵝鴨繞火走,渴即飲汁,火炙痛即回,表裡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乃死。昌宗活攔驢於小室內,起炭火,置五味汁如前法。昌儀取鐵橛釘入地,縛狗四足於橛上,放鷹鷂活按其肉食,肉盡而狗未死,號叫酸楚,不復可聽。易之曾過昌儀,憶馬腸,取從騎破脅取腸,良久乃死。」

2、張昌宗

張昌宗是武則天寵臣。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行六。美姿容,人稱六郎美如蓮花。武則天寵臣。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行六。美姿容,人稱六郎美如蓮花。神功元年,以太平公主薦,與其兄張易之同入侍宮中,為武則天男寵。拜雲麾將軍、行左千牛中郎將,旋進右(一作左)散騎常侍。聖歷二年,為控鶴監內供奉。歷司仆卿,俄改春官侍郎。與兄易之專權亂政,時人側目。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病,崔玄暐、張柬之等人率御林兵以謀叛罪誅之。

《唐宮燕董祺飾演張昌宗 分享:

0

喜歡 閱讀(656) 評論 (0) 收藏(0) 轉載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唐代著名詩人才女——上官婉兒 後一篇:電視劇《王的女人》中人物角色歷史原型 評論 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 | 為什麼說謝娜楊冪不怎麼懂事 [發評論]

  • 做第一個評論者吧!

    搶沙發>>

  • 發評論 黃山方長英:文友 | 那些遙遠的記憶
    推薦閱讀:

    一個受賄的戚繼光和一個清廉的海瑞,誰更得重用?
    日本通·日本歷史 | 簡史(P2)
    古代科舉考試只靠一道作文題嗎?
    荊軻刺秦王怎麼翻譯?
    你不知道的歷史真相!(珍貴版)

    TAG:歷史 | 歷史人物 | 人物 | 真實 | 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