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少如1980年太極拳講課筆記(二)
郝少如先生
(四)「身聚神聚」
略談一招一式,如白鵝亮翅的手法,兩膊做成丁字形,左手先一豎,右手一橫,在這兩膊中就包括著剛柔、空松。並在臂、肘、肱、腕、手的每一寸或數寸間,包涵著棚、捋、擠、按等用法。又如下勢的退步,在收前腳的同時,也附帶有剛(骨)的拔高,和柔(肉)的下降,一升一降,兩者同時進行,不可有先後、參差,拳可以不放在身上,所有動作,全在心靜中產生。心不靜則不專心,拳便散亂,一散亂便身不由主,欲要自身有主,必須保持八條線都存在,一舉動就要照顧四面八方。因此,打拳不能離開意識,以意領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從而最後達到忘形。
啟:啟是啟、承。開、合一個節序的開端。啟,就是起勢,也就是拳的開頭。一起勢即要有聚。聚,就是各個身法的組合搓和成一個整體,不可那先那後。但聚是有些」尚氣」的,這不妨事,因為它同時在心靜和腹部放大(氣沉丹田),一起進行。這樣一靜一松就成為「空」(關節脫開),一空便和」尚氣」相抵消。因此,可以使氣沉丹田即存在著聚。聚,包括身聚神聚。要做到聚,切不可散。
在練拳運動中,不要剛不離柔,柔不離剛。剛代表精神,先把精神掌握好,由分開、統一、再分開。剛是先動,同時必須保持柔的跟動。打拳時不可時起時伏、時升時降,像波浪形,必須保持一定的高低水平線,還要保持空、松。一開始練拳,便保持立身中正安祥,兩膊兩腿都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摟膝打掌,後腿不可蹬直,兩上膊不可伸直,為了符合「動宜曲蓄而有餘」的要求。
做身法總是要受意念的支配,沒有它便做不成功,所以在身法之外,的確還存在著意念這個東西。比如身前要豎起一根直線,從頭到腳在垂直線中產生橫的一寸一根,和兩寸間距的一根根前伸線,從上到下,都是同一個尺寸,上中下都是一個枰,猶如身前豎著有刺的屏風。又如,眼視前面遠方目標時,而自己的身、手、腰、腿也要完全一致地向著這個目標發去等等,都是在用意念,這是屬於虛的一面。那麼實的一面又是什麼呢?實的不言而喻就是拳法,拳的勢法。內形又叫內因,外形就是動作,內外相合,就是有虛有實,有陰有陽,有表有里,而合乎太極原理了。
再就」開合」來說,合是收,開是放。
1.要合中有開即外形在合時,有放鬆,又有意念放出而不丟,這就是合中寓開。
2.開中有全,就是手腳開大,意念放遠而放鬆,內中有含蓄,就是開中寓合。
3.開中寓開,就是在形的放大中再求放鬆沉氣,就是開中寓開。
4.合之再合,即在外形合攏時,內中再緊湊含蓄,便是合之再合。
不論怎樣,都是意在外,神在內,主要在蓄勁,勁發於腳跟,形於手指,最終氣沉丹田為根本,用意非用力。
合:合勢是手腳八條線的縮短,不可一條腿落後而拔長,因為拔長便聚不圓了。如要八條線不知用哪條線,搭手不曉得他的剛還是柔,是不行的。
這一講同前三講為四合一,成為一個整體。練拳可以先練慢,後練快。慢可以細細體會,快可以使眼、手、身、步各法靈活,但需要慢而不呆,快而不亂,首先要求形整。如形缺,可以意補,而意缺可以神補,達到身法完整,完整而後勁整,在勁整的基礎上揣摩和用法上的變換活動。
固然,拳的設計和它的理論,要在外形上表現出來,但又要把身體練好,藝術提高,還在分形和意,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實際在即能派實際用場也,每人要用一把尺量一量,已和老師講的話相差多少?缺多少必須趕上多少。若說身體難做好,並不是人人做不好,也不是人人都能練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則不行。所以然,即本身的反應合不合規矩。因此說入門須口授,功夫來自勤學多練,你不來問我,我無法幫你。因此,學者還需要多問,以教拳的來說,要因人施教,根據各人的程度及接受能力而定。
(五)「骨肉分離」
這一講的內容,涉及到推手方面,由於沒有系統的準備,只能拉架一些。
太極拳近似唱戲,動靜本有韻律,唱戲要字重。腔輕,一句尚未吐完已收回來,剛收回又發出去,綿綿內涵。練拳時,一呼一吸,一招一式,輕重緩急要適度。不散、不滯、不偏、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勁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散,滔滔不絕,異曲同工。
觸手挨臂,沾衣運動為轉寰,處處用心窺來意,始於守中,中於行氣,歸於凝神致虛,以虛靈為體,以因循為用。靜以待動,後發制人。後發制人,必有消化他的勁力,欲要消化他的勁力,可變換方向角度。你的動作就是我的動作,我的動作不是你的動作,仍是我的動作,以我為主。
進、退、推、引都宜以陰手,即在下面或後面的手靠近自身,以陰掛陽,陽手會於應自動推進,所以只要多注意陰手,以陰手為主,盤手時宜近,不宜遠。
推手時,能否只用思想,對角走空間路線去打對方的焦點?
不可以,何以叫節節貫串,即首先節節貫串自已身體和對方聯接起來,也通過他身體的節節貫串聯繫於自已,才能達到他的焦點,不過,我和他的節節貫串之前,我的腦筋早已經動到他的某一處的一個焦點,這個焦點,就是我要打他的地方和目標,這就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
一分手就要落到底,落到底就是內形上的一氣松沉到底,不可走一半,或只是到了丹田就急於要打。不言走上中下哪一路,在運動著的手一停,就要沉到底,沉到底再來一下引、蓄、發同步進行即能成功。
引就是聚,引和聚要結合,進來和出去又要結合,回來為了出去,引不是為了聚,舍己在形,從人在用意,舍己仍由已。我可以順勢打對方,這便是隨曲就伸,是靈活運用的。
還有一個比方,引是肉,發是骨,用肉不用骨,用骨不用肉,不可骨肉一起用,故骨肉要分離(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在推手中,整個兩膊同手都具有刀、槍、劍、戟,任憑你用哪一種兵器,或者兩種一起用。每種兵器都有它的用法,看什麼情況,用什麼兵器,先要問一問自己到底有了哪些兵器,先用什麼兵器,哪個熟練就先用哪個。
再談談發勁的根源,即如何行氣運勁,拳書上說,勁起於腳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運勁,運勁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氣,尾閭管住腳腿,大椎管住兩膊及手,又可說行氣在手,運勁在腿,腿肺要有數,然而運用腿腳又叫用意。呼是開,開是沉,呼的形狀在手,是所謂形於手指。其實,呼的根源卻是在腿、在腳,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礎上開出去的,因此,神氣的活龍活現,就是精神在實腿的勁道十足的反映,是實腿的支持和運送,神氣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實腿)隱蔽在內是用不完的。因此,滔滔不絕的根源是實腿。行氣是由於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發勁的根源,呼是因為有沉,沉是為了呼,呼是開,沉是合,這叫開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開,兩者相輔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後,不可分離,這個又叫行於四肢,上佈於兩膊,下支撐八面。開是在沉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實腳上反射出來的。因此,實腳要不怕緊張吃力。
至於怎樣起動對方的腳跟,使他向我傾近?首先要彼此之間的尾閭對換一下位置。就是把他的尾閭放在我的尾根後面,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幫助,概括地講,便是上面引進來,下面攻進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此時的尾進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這就叫做上下相隨,在外形上並不覺得搶坐他的位置。
(六)「蓄勁如張弓」
大椎行氣定手,尾閭運勁定腳。可以先運勁後運氣,最好是行氣運勁相結合,這才是上下相隨。
引是用手法,蓄是用步法,引和蓄要同時進行,引的時候要用粘,不頂不丟緊緊依隨,引時要有計劃,要引五寸的決不讓引六寸。引往任何角度位置,都是和我目前接上頭的。好象目前是一個大人挽著四個小孩(兩膊兩腿)走路,走到哪裡小孩總是牽在大人的手裡。
一起勢就是一動無有不動,不要那個局部先擺好,再動其他部份,局部先動不好,起勢前是無極,到舉動時才是太極,才分陰陽,才做虛實。一句話,就是一動就有了各種身法的組織相配合。最主要的是吊襠管好腿,拔背管好手。也要注意,吊襠時尾椎根要松,尾根不鬆氣就行不到腿腳。與對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統一,亦即周身一家。此外,肩胯要靈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襠不能太過。
引到身前,實際就是引到命門,這是從內形上講,如從外形上講就是引到靠近我身前,再具體點講就是把他吸引落到我的腰腿上。引,還要無中生有,即有外形的手法。還有,雖然收回,而我的意仍在手的原來位置,並沒有丟掉,這就是退中有進,此乃引是為了發,形回意仍在,這叫無中生有。此外,在引回時我的意識放得越遠越好。
推手時要路子多,反應要靈敏,無多求,只要求能多多實踐,實踐能叫你知道所以然。
平時練拳,練推手,要按規定辦事。要一絲不苟,認真鑽研。還要在平時刻刻注意好好留神老師的舉動和神氣、技巧。
推薦閱讀:
※太極土 張義阜 無意風水
※太極拳法之母拳
※簡析陳式太極拳的螺旋纏絲勁
※易太極五式拳譜丨起勢 01—06
※太極拳「以襠代手」密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