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輕鬆學 卷六(之十)
《楞嚴經》輕鬆學 卷六(之十)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凈,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阿難,如上所說世界上的六道眾生,雖然他們已經從身心當中斷除了殺生食肉、偷盜和淫慾,這三種戒行已經圓滿。」
「但是,如果他們不斷除『大妄語』,則所修三昧仍無法清凈成就,而會成為『愛見魔』之類,喪失佛種。」
【三行】指「攝心為戒」的前三種,即斷殺、斷盜、斷淫三種戒行。
【愛見魔】不捨棄愛、見兩種煩惱而禪修,以此為正道,實則已入魔境,名為「愛見魔」。
其中,以「大妄語」來貪求眾生之供養,屬於「愛煩惱」,名為「愛魔」;錯解「無修無證」之真義,從而發生「大妄語」,陷入種種邪見,例如認為自己本來是佛,所以不需要任何修行,等等,這些屬於「見煩惱」,名為「見魔」。
【如來種】此處指成佛之因地心,即菩提心。
所謂「如來種」,即「佛種」,至少有兩層含義:其一、指諸佛如來與一切眾生共有的自性清凈心,也就是佛性,也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此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可能失去。其二、指從自性清凈心當中發起的成佛之因地心,即菩提心,這個心可以產生,也可能失去。
顯然,本段經文世尊所說的「失如來種」,正是指後者。
那麼,什麼叫做「大妄語」呢?世尊繼續說道: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
「所謂『大妄語』,就是指『未得謂得,未證言證』,以此標榜自己為人世間第一尊貴、第一殊勝的成就者。」
「於是,便對人們宣稱:我如今已經證得了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辟支佛果,或者十地當中的某一地,以及初地之前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菩薩位次。」
「其目的在於,得到大眾的恭敬禮拜,替他們懺悔罪業,以便貪圖種種供養。」
【未得謂得,未證言證】其它經論當中,也叫做「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意思是:尚未得無漏,卻說自己已經得無漏;尚未證果,卻說自己已經證果。
【地前諸位】初地之前的諸菩薩位次,即:十信、十住、十行和十迴向等。
所謂「或求世間尊勝第一」,乃是「大妄語」之目的,就是想標榜自己為人世間第一尊貴、第一殊勝的成就者,好矇騙大眾都前來禮拜、懺悔與供養。
所謂「求彼禮懺」,一切賢聖心地清凈的緣故,如果有眾生恭敬禮拜與供養,便會獲得增福、增慧、增壽等種種利益;還可以懺悔除去種種罪業,獲得健康吉祥;更能夠以此善根,將來迅速出離生死苦海,得證聖果。
其中最殊勝的,就是恭敬禮拜與供養如來,可以種下極大的善根,獲得無盡的回報。此類事迹,佛經當中多有記載。
可是,這些「大妄語」者,僅僅為了貪圖信眾的供養,就不惜「未得謂得,未證言證」,以謊言來欺騙大眾,實屬極度無知。他們未來的業報將在三惡道當中,他們的修行根本無法成就,耳根圓通等三昧也不會現前。
對於這些「大妄語」者,世尊繼續說道:
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這些人就是『一顛迦』之類,他們因為『大妄語』而斷滅善根,銷毀了自己的菩提心,也消滅了佛種。」
「就如同有人用刀砍斷多羅樹之後,此樹就不再生長了;佛陀授記這些大妄語者將會永遠斷滅成佛的善根,不會再有正知正見。他們將會墮落於三惡道的苦海當中,而不可能成就真實三昧。」
【一顛迦】即「一闡提」,指斷滅善根的人。
【多羅木】漢譯「高聳樹」,樹形如棕櫚,高七、八丈,果實熟透為紅色,可食用。多羅木有個特點,一旦被砍斷樹榦,就不會再長大了。其它樹木則不同,即使樹榦被砍斷,還會發出旁枝繼續生長。
所謂「永殞善根」,是指在他們不肯悔改的前提下,將會永遠斷滅成佛的善根。遙遠的未來,在「大妄語」之罪業盡了以後,假如他們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教化,能夠懺悔無始以來的「大妄語」等等習氣,也有可能重新發起菩提心。那時,他們將會重新播下佛種。
但是,這非常困難,因為,他們很難遇到善知識,即使遇到了,由於宿世習氣的驅使,也不會相信。他們往往還會相信那些妖魅邪說,曾經與之有緣的緣故。
因緣不可思議,各位同修請盡量培植自己與正法的善因緣。問:如何培植?
答:一是恭敬供養那些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尤其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年輕僧人,還有苦行僧,他(她)們最需要信眾的護持與幫助,雪中送炭之功德遠遠勝過錦上添花。
二是自己多多靜坐念經,接受如來正法的熏陶,盡量少看經論註解,先要充分熟悉經文,才能夠挑選出如法的註解作參考,而不會被那些添油加醋的邪師們所蠱惑。
三是護持正法的流通,這可不容易,您首先必須具有擇法眼,知道哪些是正法,哪些是邪說。否則,假如盲目流通一些似是而非的註解與開示,那就等於和邪師以及鬼魅們結緣了,反而會從此遠離正法,越來越痴迷於道聽途說。
和前面的殺、盜、淫一樣,那些肆無忌憚的「大妄語」者,往往是得到了各類妖魔鬼魅的加持,他們甚至可能得到了一些鬼神之通,所以才會以聖者自居,才敢於「未得謂得,未證言證」。
結果呢,一失足成千古恨,其生死輪迴將無窮無盡。
一切菩薩與阿羅漢等聖者則不同,他們即便進入六道當中度眾生,也不會以聖者自居。對此,世尊說道: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
「如來滅度以後,將會吩咐諸位菩薩和諸位大阿羅漢,讓他們以『應身』的方式,出生在末法時代當中,顯現為種種形相,救度一切輪迴眾生。」
【敕(音:赤)】告誡、吩咐。
【應身】應緣顯現色身。
對於如來等一切聖者來說,具有「四種身」:(一)法身,天然本具,非生非滅,空而無形,光明自在;(二)報身,行道之殊勝果報身,通常顯現在凈土當中,一方面自受用無盡法樂,一方面教化凈土眾生;(三)化身,神通變化身,不入母胎,直接用神通力變化顯現在三界當中,隨緣利益眾生;(四)應身,同時順應兩種因緣進入母胎,顯現在六道當中救度眾生,這兩種因緣是:慈悲願力因緣(包括世尊的吩咐在內)和個人業力因緣。
在這「四種身」當中,唯有「法身」不變異,壽命無盡,它本空而真實不虛;其它三身,都屬於幻化身,有生有滅。
問:那凡夫眾生有幾種身呢?
答:凡夫眾生具有兩種身:(一)法身,天然本具,非生非滅,空而無形,光明自在,與聖者無二無別;(二)業報身,隨著自己無量劫生死業力所顯現的投胎轉世之色身。
問:那菩薩有沒有「業報身」呢?
答:有,那就是菩薩的「應身」,菩薩明心見性之後,廣發無盡大願行菩薩道的緣故,其「業報身」當即轉名為「應身」,其中兼具生死業力和慈悲大願的緣故,不同於凡夫之「業報身」的緣故。
問:作為凡夫修行人,我們何時才能夠擁有「化身」和「應身」的能力呢?
答:一旦您明心見性已經透徹,發起了真實不虛的菩薩大願,開始依照世尊的吩咐行菩薩道之時,您的「業報身」就轉變為「應身」,順應於菩提道的緣故。一旦您見性成佛顯現「法身」,證得初地菩薩果位以後,依《起信論》等經論所開示,您將會在凈土當中成就「報身」,同時具有「化身」之不思議業用,並逐漸成就千百億應化身,亦名千百億分身,與其他諸大菩薩一樣,能夠在六道輪迴當中廣度眾生。
菩薩和阿羅漢們「應身」出現在人世間,究竟有哪些形相呢?世尊繼續說道:
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這些菩薩和阿羅漢的『應身』,有的顯現為出家沙門,有的顯現為在家白衣,其中包括居士,國主、官員,童男、童女,甚至包括妓女、寡婦,流氓、小偷、屠夫、商販,等等,借著與其共事的機緣,稱讚佛教與佛法,引導他們用身心去信奉與修行,直至將來成就三昧正定,獲得解脫。」
【淫女】指妓女,或者極為放蕩的女性。
【奸】指地痞、流氓之類。
總而言之,人世間有啥樣的人,菩薩和阿羅漢們就可以「應身」顯現為啥樣的人來救度他們。
問:菩薩和阿羅漢如何救度眾生呢?
答:據佛經所開示,菩薩(阿羅漢發了菩提心以後,也是菩薩)以「四攝法」救度一切眾生,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所謂「布施」,用錢財物力來救濟眾生,名為「財施」;用佛法之種種教義來開導眾生,名為「法施」;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而救度眾生,或者給予眾生出離生死輪迴的勇氣,名為「無畏施」。三者皆可,也都應當儘力實踐。
所謂「愛語」,就是用慈悲的語言來安慰、讚歎、勸導、鼓勵,乃至於激勵有緣眾生修行佛法,解脫煩惱。
所謂「利行」,就是一切可能的給予眾生解脫利益的行為,都可以隨緣運用。
所謂「同事」,就是與之共事,與之相處,與之結緣,等等,為其作出解脫的榜樣,以身作則,顯現出整個修行過程。
問:菩薩和阿羅漢作為出世聖者,有時竟然會「應現」為妓女,或者地痞流氓以及小偷、屠夫之類,這太不可思議了。但是,這就違背了「攝心為戒」的前三種要求,即:斷除淫慾、斷除殺生食肉和斷除偷盜,既然如此,他們在這樣的「應現」當中,是否還能夠成就三昧正定呢?
答:菩薩聖者「應現」在妓女以及各類罪惡人群當中,主要是為了與之結緣,所謂「未成佛道,先結眾生緣」,有緣之後,再逐步隨緣引導與教化,甚至是在無量劫當中引導與教化,最終幫助他們成就解脫。
至於當菩薩「應現」為這些人時,是否還能夠成就三昧正定,答案是不一定。通常,菩薩是在捨棄這些不正當行為之後,才能夠成就三昧正定,並以此為妓女等人做出了榜樣,引導她們捨棄淫慾、殺生與偷盜,最終走向戒、定、慧的解脫之路。
但不排除個別大菩薩,就在淫慾、殺生與偷盜行為的「應現」當中,同時具有三昧正定,具有不思議神通。例如《華嚴經》上面的「婆須蜜多女」之類,但這畢竟屬於極少數。
問:既然如此,那菩薩在「應現」為凡夫之時,是否知道自己的本來因緣呢?是否知道自己是菩薩呢?
答:這也不一定。通常,在菩薩「應現」這生當中,在他成就三昧正定之前,他並不知道,或者說並不能夠確認自己是菩薩;當他成就三昧正定之後,自然會逐漸明白。
以「寒山子」為例,早年他並不知道自己是文殊菩薩的「應現」,所以一直在積極努力考取功名,結果沒考中,後來才走上了修行之路。或許他得到過高僧的指點,也或許善根忽然成熟了,便捨棄了世間生活而專門修行,其最終成就不可思議,也完全明白了自己就是文殊菩薩的應現。
問:在菩薩如此的「應現」當中,是只有一生呢,還是生生世世連續的呢?
答:多數時候是生生世世連續的,每一生每一世都在行菩薩道,都在與眾生結緣,都在趨向於無上菩提。其因果業力是生生世世相續的,其廣大願力也是不曾間斷的。
「應現」在人世間的菩薩,與普通人看起來雖然差別不大,但其心境畢竟不同。就算是在開始學佛修行之前,就算是在悟道之前,「應現」在人世間的菩薩也會具有諸多優秀品質,例如「上進心」,例如「自制力」,例如「慈悲心」,例如「樂於助人」等等。
在學佛修行之後呢,差別會更大,「應現」的菩薩們在修行上絕不會半途而廢,也不會得少而足,更不會被各種邪師和邪說所蒙蔽,為什麼?因為,所謂菩薩,就是生生世世能夠明心見性的人。人家天生具有正知見,如達摩大師《血脈論》云:「此是生而知之,勝學也」,又怎會被邪師們所忽悠呢。
這些「應身」在人世間的菩薩和阿羅漢們,即便知道了自己的本來因緣,知道自己本來是菩薩或阿羅漢,也不會自我標榜。為什麼?因為,聖者看破了「我執」和「我相」的緣故。
對此,世尊繼續說道: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這些受如來囑託『應現』在世間的聖者們,終究不會自己標榜說我是真正的菩薩,是真正的阿羅漢。」
「他們不會泄漏自己受佛叮囑,『應身』入世廣度眾生的秘密因緣,更不會輕易告訴初學者。」
「唯獨除了,可以在臨終之前,暗暗地留有遺囑。」
【未學】初學者,泛指一切世間學佛人,對於佛法所學甚淺,不堪承受如來秘密教法。
【陰有遺付】暗暗地留有遺囑。
問:如何是「泄佛密因」當中的「佛密因」呢?
答:其一、如來慈悲度化一切眾生,其中因緣極為深廣,非凡夫心量可以企及,故名「密因」;其二、諸菩薩聖者受佛叮囑「應身」入世行菩薩道,乃是以「無生」示現「有生」,雖示現有生有死,卻並不障礙本來的不生不滅,如此不思議境界,非凡夫智慧可以企及,故名「密因」;其三、諸菩薩與阿羅漢「應身」入世度眾生,以慈悲心故不惱害一切眾生,也不惱害一切諸魔及外道鬼神,乃隱其聖心,示同凡夫,故名「密因」。
簡要介紹這三點,如果想要詳細了解,請參閱一切大乘秘密經典。
關於「陰有遺付」,也是菩薩慈悲鼓舞末法眾生的一種方式,如布袋和尚臨終書寫偈語云:「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大家才知道他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之一,從此,大肚子彌勒佛的形相才應緣而生,千百年來一直與無量眾生廣結善緣。
其實,在多數時候,菩薩和阿羅漢們連類似的「遺囑」都不曾留下,何以故?菩薩心無所住的緣故。
可是,那些「未得謂得,未證言證」的大妄語者,竟然為了貪圖名利供養而不惜散布謊言,標榜自己為佛、為菩薩、為聖者,這恰恰暴露了他們的堅固「我相」與無知,乃至於無恥。
因此,世尊呵斥這些人:
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
「為何這些人竟然『未得謂得,未證言證』而迷惑擾亂末法眾生呢?他們不是真正的聖者,只不過是大妄語者罷了。」
這年月,只要你敢吹,就有人敢信。為什麼?因為世間人普遍無知而內心空虛的緣故,即便修行人也總想著要攀上個高枝的緣故。於是,如今時代,乃至於往後,江湖騙子會越來越吃香,尤其是那些比較有學問的江湖騙子,往往會用佛貶道,以道壓佛,以儒家統三教,肆意曲解儒、釋、道三家經典,最終顯出他才是啥都懂的江湖老大,睜著眼睛欺騙大家沒商量。
為什麼?因為你不肯踏實學習原文,不肯千百遍地讀念原文,不肯老實去查字典和詞典,他亂講你根本看不出來。那些所謂「儒、釋、道」三家都通的大師,毫無疑問是啥都不通的江湖騙子。為什麼?因為,即便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師,窮盡一生也不敢說能夠通達一家,更不會允許學生和弟子們這樣評價自己。
僅就佛教來說,自古就沒有哪位高僧敢公然宣稱自己已經通達佛法。只有一個龍樹菩薩曾經以為自己已經窮盡佛法了,可以做教主了。可是,當他到了龍宮裡面,看到了廣本的三藏教典之時,頓覺慚愧不已,又老老實實做回了佛陀的弟子。
法師和大居士講經說法,必須明白自己是在「學習講經說法」,只是把自己學習的心得布施出來而已,自己所講的內容,絕不可以代替經文本身。而且,應當隨時提醒大家比對佛經原文,看看自己所講是否符合經文本來的含義。
《楞嚴經》輕鬆學就是如此,這是我自己學習《楞嚴經》的理解與體會,不代表經文本身。各位同修需要深入讀念學習經文原文,再來參考本文,把其中符合經文的部分留作參考,您覺得不符合的那部分,則應當隨時捨棄。
對於這部《楞嚴經》,不曾有哪位高僧大德敢說自己已經通達,我也一樣,正在一遍遍地學習當中。每學習一遍,就有一遍的收穫,就會得到佛陀智慧的相應加持。大家也是一樣,請認真地一字一字地學習,務必靜心深入其中,才會與法相應,才會得到真實法益。
那些大妄語者則不同,他們為了博取名利供養,不惜信口開河,明裡暗裡自我標榜,甚至以聖者自居。正所謂「無知者無畏」,如佛所說,這些人將會因為「大妄語」而斷滅成佛的善根,落入三途苦海,根本無法成就三昧正定。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那些尚未得到「禪定」,卻標榜自己已經得到「禪定」的人,也屬於「大妄語」的範疇,只是其罪業相對於說自己「證果」要輕一些。
問:真正得到「禪定」的人究竟什麼樣子呢?
答:得到「初禪」以上禪定的人,就好比人世間的「活神仙」,其定力已經超越了欲界天神(一般山神、土地等等神仙都不如你了),必定具有明顯的神通功德,也絕不會再貪染煙、酒、肉、財、色之類,因為,已經超越「欲界」得到「離生喜樂」之微妙禪悅的緣故,其定中受用遠遠勝過人世間各種享受的緣故。
問:可是,佛陀戒律當中並沒有「不吸煙」這一條啊?難道「吸煙」也會障礙禪定嗎?
答:是的。由於佛陀時代尚無「煙草」和「毒品」行業,所以佛陀不曾制定出相關戒律。但是,「不飲酒」當中的「酒」,據古代大德註解,酒是「能醉」之義,實際上就包括了所有的「麻醉品」和「毒品」在內,「煙草」也屬於麻醉品,只是輕微一些而已。
關於「禪定」,據諸多經論所開示,包括「調身」、「調息」、「調心」三個方面,僅就其中的「調息」來說,就不可以吸煙,否則呼吸便會污濁不堪,不可能把「呼吸」調和成為「出入息」。什麼是「息」?那就是指舒緩、自然、無聲、清潔而流暢的呼吸。
「調息」好了以後,天台智者大師曾說過:「隨息即定」,只要您的心念隨著「出入息」觀察,知道「入息」,知道「出息」,知道「出入息」的全過程,而不再有其它雜思亂想,此時,您將會進入最初的「定」——欲界定。
「欲界定」具備了「持身法」和「持心法」兩種功德,可以久坐不疲倦,也不散亂,例如一天一夜,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是,這還不是真正的「禪定」,只能算作「禪定」的預備階段。
真正的「禪定」是指「初禪」以上的「四禪八定」,「初禪」本是「色界天」天神的功德,例如大梵天王,它常在「初禪」當中,乃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神,它完全可以被稱為「上帝」,也不過僅僅是「初禪」而已。因此,人間眾生得到「初禪」非常困難,也非常殊勝。
在古印度,得到「禪定」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山林苦修者,他們往往被尊為「仙人」,具有各色各樣的非凡本領,例如為悉達多太子看相的那位「阿私陀仙人」等等。
至於得到「禪定」的人什麼樣子,請大家百度「廣欽老和尚」,看看老和尚坐禪的照片,真正具有禪定的人就是那個樣子,飲食很少,很清淡,目光炯炯有神,猶如孩童般的天真無邪,已經不在意色身,基本沒有了睡眠,更沒有了男女慾望。
鑒於「大妄語」罪業如此嚴重,世尊叮囑傳承教法的阿難尊者: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凈明誨。
「因此,你要教導後世的修行人,在實修三昧之時,第四要斷除大妄語。」
「這就叫做釋迦牟尼佛以及過去諸佛所共同認可的,第四種決定無疑的清凈光明之教誨。」
這就是「攝心為戒」的第四方面內容,斷除「大妄語」。關於其重要性,世尊繼續告訴阿難: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因此,阿難啊,如果不斷除大妄語而修行禪定的人,就好比把晒乾了的人糞,雕刻成旃檀木的形狀,想要讓它散發出香氣,根本沒有這樣的道理。」
這個比喻當中,「人糞」比喻大妄語者,「旃檀形」比喻禪修的樣子,「香氣」比喻三昧正定及其解脫功德。其含義就清楚了,那就是:大妄語者雖然想要禪修,也做出了禪修的樣子,但他卻不可能成就三昧正定,更不會獲得相應的解脫功德。
這個比喻很精妙,一切修行人都是如此,不僅在於外表的樣子,更在於其內心是否能夠信受奉行如來教法,是否能夠放下攀緣,從而舍離淫、殺、盜、妄這四種染污之行。
有人問:如何觀察別人的心行,從而識別出「善知識」與「非善知識」呢?
答:這可不容易,除非您自己的心已經比較清凈,猶如明鏡一般,那才可以鑒照出別人的心是否清凈。因此,修行不可外求,首先應當「自凈其意」,自己心清凈了,什麼都會明白;自己心不清凈,不可能分辨出「善知識」與「非善知識」。
問:應當如何「自凈其意」呢?
答:凡夫修行人不可能自己做到「自凈其意」,而必須在如來教法的引導下,一邊念經,一邊如理觀察,觀察到了微細之處,自己的妄想就會慢慢轉變為「正念」,正念相續之時,便開始「自凈其意」。那時,第六意識開始向「妙觀察智」轉變,第七末那識開始向「平等性智」轉變。
像這樣念經修行,就是最方便的「自凈其意」之修法。假如能夠給自己創造出天天如此的條件,修行就變得簡單了,也不需要四處去尋找善知識了。
有些人總喜歡到處尋找善知識,可是,以漿糊一般的煩惱之心,怎可能找到真正的「善知識」呢?怎可能認得出誰是「善知識」呢?離開了經教的深入學習,您找到的所謂「善知識」往往是與自己某些習氣相應的「非善知識」而已。其中,有許多就是「大妄語者」。
真正的修行人,尤其是比丘等出家人(不包括那些假和尚),必然遵循如來的教導,絕不會「未得謂得,未證言證」。因為,世尊是這樣教導出家弟子的: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
「如來時常教導比丘,直心就是道場。平日里在行、住、坐、卧四威儀當中,尚且不應當有任何裝模作樣的虛假偽飾,又怎可以自稱已經成就了菩薩境界呢?」
【四威儀】行、住、坐、卧,這是四種最基本的日常行為。
有人問:如何做到行、住、坐、卧「四威儀」當中沒有虛假呢?
答:行走時就自然行走,不要刻意裝作某種美好的樣子,也不要一邊走一邊胡思亂想;停留時就自然而住,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你;落座時就自然而坐,莫在意周圍如何;躺下時就自然躺著,不要忸怩作態。
總之,行、住、坐、卧都要做到放鬆而自然,不偽裝,當然也不放肆,還是要符合禮節與禮貌的。
再問:如何是「直心道場」呢?
答:略說有三種「直心」:一、心口如一,口中所說與心中所想一致;二、言行如一,所作所為與口中所說一致;三、心地平直,沒有各種執著與扭曲,光明磊落。
能夠做到這三種「直心」,真可謂「直心是道場」,您的心便是道場,別無所求矣。
那些「自稱得上人法」的人,像什麼呢?世尊繼續說道:
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就好比一個無權無勢的窮人,竟然狂妄地自稱為帝王,那不過是在自找『誅滅九族』罷了。」
「何況如來無上法王的種種果位,怎麼可以狂妄地竊取其名號呢?在因地修行時發心不真實,則成就佛果之路必將充滿迂迴曲折。」
「這些不斷『大妄語』的禪修者,雖然也想求證諸佛無上菩提;可就好比那些想要咬掉自己肚臍的人一樣,哪裡做得到呢?」
【誅滅】誅殺滅絕。在皇權時代,如果有人膽敢「謀逆」造反,將會被處以「誅滅九族」的殘酷刑罰。平民自稱是帝王,就屬於「謀逆」罪。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在因地修行時發心不真實,則成就佛果之路必將充滿迂迴曲折。
「大妄語」者雖然也禪修,也想要成佛,但其名利心放不下,所以才會「未得謂得,未證言證」,這樣一來,其「菩提心」就不真實了,摻入了偽詐之心。以這樣的心來修行成佛,必將迂迴曲折,甚至遙不可及。
【噬(音:是)臍人】想要咬掉自己肚臍的人。「噬」:咬、吃、吞吃。
人的柔韌性不足以用嘴咬掉自己的肚臍,同樣,那些不斷「大妄語」的禪修者,也根本無法成佛。反而呢,成魔有餘,成鬼有餘。
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如果諸位比丘,心地猶如綳直的弓弦那樣平直,一切言行都真實不虛。那麼,一旦他們進入三昧正定,就永遠不會有魔事發生。」
「如來印證這樣禪修的人,必將成就菩薩無上正覺。」
【直弦】綳直的弓弦。
【菩薩無上知覺】妙覺菩薩之無上正覺,也就是如來的無上正等正覺。如來也是菩薩,名為「妙覺菩薩」。
所謂「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是指一旦他們進入三昧正定,就永遠不會有魔事發生。為什麼?因為他們心無虛假的緣故,心念平直的緣故。
「魔」從哪裡來?萬法唯心造,魔也一樣,都來自於禪修者的心。心地清凈平直,就不會有任何魔境發生。反之,內心只要還有少許名利、貪慾、愛恨糾纏等等習氣,不入定還好,一旦入定,必然遭遇「魔境」。那不是什麼外來的魔,那隻不過是自己內心習氣與妄想的映現而已。
許多同修總盼著自己能夠得到「禪定」,其實,在您尚未「明心見性」透徹之前,最好不要進入禪定,否則,必將遭遇魔境而不知所措。禪宗大德所謂「不破本參不住山,不破重關不閉關」,正是此意。
見地不透徹,心地不清凈,不得禪定還好,一旦得到禪定,或者住山與閉關,自己無始以來的種種煩惱習氣都將會跑出來,變化為種種魔境與幻境,此時,如果沒有足夠透徹的「明心見性」之智慧,您該如何面對呢?
就我所知的住山修行人當中,半瘋半癲的有,被鬼神附體的有,生病半死的也有。只因他們苦修禪定,卻不肯老實參悟自性光明,沒有「見道」的智慧,縱然得到了「禪定」,那也無異於外道修行人,終究不能夠了生脫死,也無法降伏內心的煩惱。
當然,我也遇到過自自在在住山修行的苦行僧,那基本都是悟道者。雖然很少,哪怕幾人也彌足珍貴。
對於第四種「清凈明誨」世尊小結道: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像我這樣說法,叫做佛陀所說之正法。不像這樣說法,就是魔王波旬所說之邪法。」
世尊的意思是,說禪修時應當斷除大妄語之心,以及種種貪求之心,才符合如來正法。否則,那些說大妄語不障礙禪修,或者大言不慚地把佛法拿來據為己有的,甚至自稱是佛、是菩薩、是聖者的,都是眾魔所說之邪法。
到這裡,關於「戒、定、慧」三無漏學的「攝心為戒」,世尊開示完畢,將其總結為「四種清凈明誨」,即:斷除淫慾心、斷除殺生食肉之心、斷除偷盜之心和斷除大妄語心。在這樣持戒清凈的基礎上,才可以「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禪修便可以正式開始了。
下面,在《楞嚴經》第七卷,世尊將正式解答阿難尊者關於末法時代眾生想要攝心禪修,進入三昧正定,該如何「安立道場」,才能夠「遠諸魔事」的問題。
《楞嚴經》輕鬆學 卷六(終)
◎本文轉自:顯密文庫
推薦閱讀: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22
※大佛頂首楞嚴經(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168個字
※《楞嚴經》輕鬆學 卷六(之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合論(嘉興藏B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