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三峽:詩城奉節
夢回三峽:詩城奉節
奉節古城位於長江三峽最西端瞿塘峽上游出口的長江北岸,古稱夔州、夔府。唐貞觀二十三年,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改名奉節。
1909年美國地理學家張伯倫拍攝的奉節城
我最後一次去奉節,是1986年。那年6月我出差到恩施,返回武漢時專門坐長途汽車繞道去了奉節,準備再次乘船下三峽,去找一找「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感覺。
上個世紀80年代的奉節城
奉節對外交通主要是水路,其次才是旱路。因此,奉節碼頭歷朝歷代都是小城最熱鬧最擁擠的地方。從奉節碼頭上岸,正對江邊的城門是依斗門。此城門始建於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名為「南門」。清同治九年(1870年)奉節城被洪水衝垮,城門城牆均遭到很大毀損。洪水後開始重修,1874年全部修復。修復後原南門更名,取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華」之句而得名「依斗」。在古代天象中,南斗六星,與北斗七星齊名。所不同的是,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新城門全部用條石壘砌,比原城門更加雄偉。登上依斗門,一定要在這裡放眼向東,此時「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的壯麗景色頓收眼底!
1909年美國地理學家張伯倫拍攝奉節城內遠眺夔門
奉節城牆
乘船到奉節的遊人,從奉節港上岸後須得從依斗門進城。沿碼頭拾級而上,走過依斗門城門洞內41級台階,即步入了奉節古城。
奉節港口
依斗門內石階
奉節古城有典型的四川風味。從碼頭到街頭,處處可見拿著扁擔找事做的腳力。那些腳力與重慶朝天門的腳力一樣打扮:赤著腳,衣衫簡單,手上拿著挽著麻繩的扁擔,頭上往往還包著藍色帕子。街上的當地人說話,大聲大氣,全是四川話,麻辣味十足,聽起來特親切。
1909年美國地理學家張伯倫拍攝的奉節城街景
到了奉節,一定要去看看永安宮。當年劉備託孤並非在白帝城,而是在永安宮。永安宮「宮址在今奉節縣師範學校內,亦即劉備託孤於丞相諸葛亮處。」(陳可畏主編,《長江三峽地區歷史地理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我去過奉節師範永安宮舊址多次。永安宮在奉節師範校園深處,這裡林木參天,環境幽靜;草地上有幾株古樹,如蒼虯盤旋彎曲,越發顯得此地古樸秀雅。正如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永安宮》里所說「千古陵谷變,故宮安得在。徘徊問耆老,惟有永安門。」
永安宮舊址
奉節城內還有甘夫人墓,墓址在原縣招待所(後為夔州賓館)院內。墓地舊址上修有一個六角亭,亭內立有一塊碑,鐫刻有「漢昭烈甘皇后墓」七個大字。儘管史上為甘夫人與劉備墓地是在奉節還是在成都長期爭論不休,但是,千百年來奉節民間一直傳說劉備憂憤而亡於永安宮,與甘夫人合葬於一處,為防人盜墓,對外只稱甘夫人墓地。
甘夫人墓遺址
我們那個時代的人,都看過羅廣斌的小說《紅岩》。小說里,江姐愛人彭詠梧犧牲於奉節,並被國民黨政府斷頭懸掛於依斗門邊的城牆上。我專門去找過彭詠梧烈士墓地。當時記得那個地方很不好找,穿大街過小巷,彎彎拐拐地轉了幾圈,最後找到了那個小院子。一進院子,就看見一個形如棺材的大墓,墓後是弧形的矮拱牆,墓邊有幾株鬱鬱蔥蔥的大樹。走到墓地跟前,可以看清墓前有一石碑,石碑正中用楷體刻著「彭詠梧烈士之墓」幾個大字。
彭詠梧烈士之墓遺址
奉節城東南的梅溪河邊,有傳說諸葛亮當年擺下八陣圖的地方。杜甫有《八陣圖》詩曰「功蓋三分國,名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雖說是「名存八陣圖」,但我去了幾次,怎麼也沒見著八陣圖的影子。在我看《三國演義》的印象中,那裡應該是擺著象八卦一樣的石頭陣。後來打聽才知道,八陣圖分成水八陣圖與旱八陣圖,沒有在適當的時間由內行指點講解,根本看不明白(連許多當地人也沒見過)。這莫非是諸葛先生顯靈,不讓我們這些十分崇拜他的凡夫俗子看見那殺氣騰騰的八陣圖,免得嚇住了大家?
奉節城東南八陣圖-水八陣遺址
奉節城東大約5公里處,就是聞名遐邇的白帝城。白帝城,原名紫陽城,相傳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四川,自稱蜀王。因見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煙霧升騰,形似白龍,以為白龍獻瑞,乃自稱白帝,並改紫陽城為白帝城。
1946年生活周刊記者凱塞爾遠攝白帝城
白帝廟大門
有意思的是,中國古代大詩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等,無一是奉節(即夔州)人,可為什麼說奉節是「詩城」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古人在奉節城產生的詩歌最多;其二,奉節城是獨樹一幟的竹枝詞發源發祥地。
首先,在中國諸多小城鎮中,古人在奉節城產生的詩歌最多。
奉節在長江三峽西端,遊歷過三峽的詩人們,會在這裡留下由景而生的佳句。那些準備駕舟下三峽的詩人,也會心潮澎湃起而詠詩。李白三次經過三峽,留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千古不朽名句。杜甫曾於公元765-768年客居奉節,這一時期是杜甫創作的高峰期,如有名的「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還有《負薪行》《古柏行》等不朽名篇都是在夔州時寫作的。城東有一處「草堂寺」,就是杜工部當年住的「西閣」。
瞿塘峽(李穎)
古代詩人,凡在詩壇佔有一席之地,無不都來奉節留過詩詞。除了唐代李白、杜甫來到夔州後大發靈感,還有宋、元、明、清朝代,來三峽奉節留下詩篇的詩人絡繹不絕,如楊炯、陳子昂、孟郊、王維、劉禹錫、白居易、蘇軾、無稹、李益、李賀、黃庭堅、王十朋、陸遊……一覽天下雄偉壯麗的三峽,誰不詩興盎然?採擷幾首如下。
白居易在夔州
廣溪三峽首,曠望兼川陸。
山路繞羊腸,江城鎮魚復。
——唐·楊炯《廣溪峽》(節選)
*說明,廣溪峽即今瞿塘峽。
古木坐雲際,歸帆出霧中。
川途去無限,客坐思何窮。
——唐·陳子昂《白帝城懷古》(節選)
三峽一線天,三峽萬能泉。
上仄碎日月,下掣狂漪漣。
——唐·孟郊《峽哀》
賴多山水趣,稍解離別情。
——唐·王維《曉行巴峽》節選
白鹽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蒼穹。
凜然猛士撫長劍,空有豪健無雍容。
宋·陸遊《風雨中望峽口諸山》(節選)
赤甲白鹽相向生,丹青絕壁斗崢嶸。
千江一線虎鬚口,萬里孤帆魚復城。
躍馬雄圖余壘跡,卧龍遺廟枕潮聲。
飛樓直上聞哀角,日落潮頭氣不平。
——清·王士楨《白帝城》
屈指算來,僅是客居奉節兩年多的杜甫,就留下了430多首詩作(其中有多篇是長篇),其他詩人的名篇更是不計其數。可以想見,古代奉節城的街頭巷尾,幾乎每天都在產生詩,而且是佳作。
其次,奉節城是獨樹一幟的竹枝詞發源發祥地。
竹枝詞是一種詩體,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絕。由於此詩體來自民間歌謠,因此民間的口語、俚語皆可入詩,且極少用典,讀起來琅琅上口,雅俗共賞。
竹枝詞發源地是巴渝,學術上沒有爭議。據《樂府詩集》記載:「竹枝,巴歙也。」巴即巴郡、巴渝。只是,巴渝之地這麼廣大,究竟竹枝詞出於哪一個更確切的地方?我比較贊同王廣福等老先生所著《中國三峽竹枝詞》的觀點:「十分明顯,『竹枝詞本出於巴渝』一說既過於寬泛,又有所偏失。應該加以校正,認定竹枝詞起源於三峽。這裡的三峽,不局限於上起白帝城,下迄南津關的長江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以及峽谷兩岸的今重慶市所屬奉節縣、巫山縣,湖北省所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東縣,宜昌市的秭歸縣、宜昌縣和宜昌市區,而是還因歷史地理和文化淵源有所延伸。」(王廣福等編注,中國三峽竹枝詞,重慶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無論怎樣,奉節城在竹枝詞發源區域內,也是竹枝詞的故鄉。
問題是:古代巴渝地域遼闊,為什麼竹枝詞獨與奉節城聯繫緊密呢?
文史學家們公認,將竹枝詞繼承變革並傳播推廣至全國的最大功臣,首推唐朝劉禹錫。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冬天,著名詩人劉禹錫出任夔州刺史,直到他824年夏天調和州(今安徽和縣)任刺史,在夔州任期兩年多。劉禹錫剛到夔州時,就看見夔州城「通衢舞竹枝」的場景。他後來在《竹枝詞序》中說道:「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
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劉禹錫任夔州刺史
劉禹錫到夔州前,已是全國聞名的大詩人。詩詞功底深厚的劉刺史,上任後不久即發現竹枝詞在夔州非常普及,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從理論上深入研究,他發現竹枝詞不僅琅琅上口,且構思巧妙、意象鮮明、節奏輕快,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劉禹錫嘗試著用竹枝詞新詩體寫夔州風情的《竹枝詞九首》,後來竟成為幾千年來的名篇!《竹枝詞九首》錄如下:
其一: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其二: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風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其三: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觳文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其四: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憑寄狂夫書一紙,住在成都萬里橋。
其五: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杯。昭君村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
其六:城西門前灧預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其七: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其八: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個裡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其九: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
經劉禹錫將民間歌謠詩體變革後,易學、易懂、易寫、易流傳。不僅民間歌謠竹枝詞更加生動形象,而且新竹枝詞詩體逐漸升華為能登文人大雅之堂的經典。
清朝描寫北京生活(制傘藝人)竹枝詞圖文
竹枝詞在夔州有多普及,有劉禹錫兩首詩為證。
日落風生廟門外,幾人連踏竹歌還。
——唐·劉禹錫《陽山廟觀賽神》(節選)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劉禹錫《竹枝詞》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由此看出,那時到處有人詠唱竹枝詞,連行人走在路上都不停歇。
經過以劉禹錫為首的大詩人推崇竹枝詞,以至於唐朝中後期,文人都喜好寫竹枝詞。例如詩人方干寫文人飲酒唱竹枝,大醉猶不停:
遊子去游多不歸,春風酒味勝余時。
閑來卻伴巴兒醉,豆蔻花邊唱竹枝。
——唐·方干《蜀中》
唐朝於鵠寫農家女一邊放牛,一邊唱竹枝詞:
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
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
——唐·於鵠《巴女謠》
竹枝詞廣泛流傳,不僅在巴蜀詠唱,傳到江南後也成了夜夜笙歌的美曲。
長江午日酤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
倡樓兩岸懸水柵,夜唱竹枝留北客。
——唐·張籍《江南曲》(節選)
唐朝人喜歡竹枝詞已是司空見慣,宋代許多文人也喜愛竹枝詞。例如,蘇軾、蘇轍、黃庭堅、楊萬里、范成大等都有竹枝詞詩體的傑作。到了元明清時代,竹枝詞流傳更加廣泛,喜愛者數以千萬計。乾隆時期,連弘曆皇帝也做起竹枝詞,寫有《荔枝效竹枝詞》三首傳於後世。據專家估計,從唐開始統計,竹枝詞作品至少有數十萬首以上,遠遠超過《全唐詩》總量。
試想:古往今來,有哪個小城街頭的茶館酒肆到處有人吟詩作賦,全是竹枝詞——「閑來卻伴巴兒醉,豆蔻花邊唱竹枝」?有哪個小城不僅文人詠詩,平民也唱詩——「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 有哪個小城不僅大人愛詩,連兒童戲耍也「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這些兒童不僅以唱詩為樂——「歌者揚袂睢舞」,而且以唱詩為榮——「以曲多為賢」?——惟有奉節!
奉節稱「詩城」,當之無愧。
2012年5月25日於武昌閱馬場
推薦閱讀:
※《三峽》練習
※夫妻職業類型最佳配對====三峽在線
※中央「巡視組」進駐三峽集團遐想
※22種令男生怦然心動的美女類型,你喜歡哪一種?2(多圖)====三峽在線
※《與朱元思書》《三峽》練習題答案
TAG:三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