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柯達公司的宿命

的百度我喜歡的文章和圖片以及其他2012-03-20 20:23垂死的柯達帶走了膠片時代

百年老店」柯達,正徘徊在破產的邊緣。消息傳來,人們忍不住唏噓不已,畢竟無數家庭的團聚,無數老人的面容,無數女人的倩影,無數孩子的成長,都和柯達聯繫在一起。生於膠片,死於數碼,這個一路遙遙領先的發明大王,輸給了自己的「親兒子」——正是柯達發明了全世界第一台數碼相機。著名導演馮小剛不禁在微博上感嘆:「一個時代翻篇了,揮之不去的是膠片留在心裡的味道。」131年前,美國人喬治·伊斯曼打算讓每個人都能輕鬆留下自己的影像。為此,他創辦了後來影響了全世界的柯達公司,他所發明的操作簡單、攜帶方便的「傻瓜相機」飛向千家萬戶,柯達膠捲也出現在上世紀路邊隨處可見的膠片沖印店裡。那捲放在黃色長方形方盒裡的膠捲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甚至還出現了「柯達一刻」這個詞,專門指代生命中美好的時刻。直到現在,很多人還能哼唱出柯達廣告歌曲的輕快旋律:「就讓每一刻,掌握在你手中,別讓它溜走。」可惜,「鐫刻美好一刻」的柯達沒能留住自己。柯達官方網站於1月3日發布公告稱,由於柯達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1美元,紐約證券交易所已經向其發出了退市警告。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如果柯達公司出售數碼專利的計劃失敗,他們已經準備好在數周內申請破產保護。「柯達敗落,像一個壯漢猝死,像一個勇士犧牲」從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里盯著柯達一路下跌股價的工作人員,到遍布世界的膠片攝影愛好者,還有曾經用柯達膠捲留下過「柯達一刻」的人們,全世界都在關心這個始建於1881年的老公司的新變化。聽到的大多不是好消息。根據紐約證券交易所公布的數據,從2011年1月11日到2012年1月5日,柯達的股價跌去了93.7%。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和惠譽此前均將柯達公司的債券評級下調至「垃圾級」,去年12月的美國《財富》雜誌甚至將它評為「美國500強10大爛股」第三名。如果把時鐘撥回上個世紀,沒有人會把柯達公司跟「不景氣」這個詞掛上鉤。那時的柯達就像如今的蘋果公司或谷歌公司一樣勢不可擋。在巔峰時期,柯達公司的員工人數多達14.5萬。來自全世界的工程師和科學家都樂意舉家搬到柯達公司所在的紐約州羅徹斯特市。64歲的羅伯特·沙恩布魯克從1967年開始為柯達工作。在他的記憶里,那時候柯達人才濟濟。吃午飯的時候,人們不是去禮堂看電影,就是去籃球場打球,「我們給自己灌輸這樣的意識,我們能做任何事,我們不可戰勝」。「到柯達工作是我的夢想,就算在柯達掃地我也願意。」82歲的保羅·吉爾曼說。負責研髮乳化液的他在柯達工作了33年,柯達超過1.1萬項專利中也有他的努力。柯達創始人伊士曼還專門為員工創立了「工資獎金日」。每到這一天,柯達就會根據企業業績向全體員工發放獎金,這筆錢足以讓柯達員工買一輛好車,或者去高級餐廳大吃一頓。「干這麼有趣的事情還能拿薪水,這讓我有負罪感。」回想起年輕時的樣子,吉爾曼依然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那時候,工程師和科學家們都希望在發明上有所突破。」但從2005年開始,柯達幾乎年年虧損,不得不一次次裁員。時至今日,柯達公司的全球員工人數已銳減到1.88萬。就在1月10日,柯達再次宣布將重組並簡化業務,削減開支。「像一個壯漢猝死,像一個勇士犧牲。」作家章詒和這樣形容柯達的敗落,「無數家庭的團聚,無數老人的面容,無數女人的倩影,無數孩子的成長,都和柯達聯繫在一起。咋說垮就垮了?」「你負責按下快門,剩下的事情交給我們」盡顯頹勢的柯達公司一度風光無限。美國《福布斯》雜誌將柯達公司形容為「極富傳奇色彩的美國攝影公司」。在歷史上,柯達定格了無數傳奇的瞬間。但是在柯達創始人伊斯曼24歲之前,他的人生軌跡都跟「攝影」毫無關係。由於家境貧寒,伊斯曼高中輟學,他在保險公司打過雜,在銀行當過會計。直到他打算去多明尼加首都聖多明各旅行,同事建議他帶上一台相機,記錄下這次難得的旅行。那是1878年,當時照相機像微波爐一樣大,還要用調製好的特殊製劑塗在乾淨的玻璃上當底片。要命的是,這種底片必須馬上使用,幹了以後就不再感光。這樣一來,伊斯曼的旅行不僅要帶上隨身衣物,還要扛上笨重的相機、厚重的玻璃板、三腳架、一瓶又一瓶的藥水以及滿滿一壺水。伊斯曼最不能接受的是,這些笨重的傢伙還不算完,要想拍照,他還要自己多掏5美元,來學習如何使用這麼一堆複雜的設備。最後,伊斯曼沒有去旅行,而是留在家裡反思:如何讓照相變得像拿鉛筆寫字一樣簡單?白天他在銀行上班,晚上回家後他就鑽進母親的廚房搞膠片成像實驗。有時候,當母親起床到廚房準備早餐的時候,會發現疲憊的伊斯曼和衣躺在廚房灶台旁邊的毯子上呼呼大睡,水池裡則是他一直在鼓搗的瓶瓶罐罐。1888年,這個滿腦子發明念頭的美國小伙所創辦的伊斯曼干版公司,利用塗布機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的軟片片基上,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卷膠捲。為了讓照相變得更容易,伊斯曼還研製了一個長得像方方正正小箱子的相機,裡面裝載著100張膠片,人們只要用完後把膠片送回伊士曼公司沖洗就行了。再也不必花錢學習複雜的膠片沖洗技術,再也不必扛著笨重的行李去照相,伊斯曼的公司驕傲地打出宣傳語:「你負責按下快門,剩下的事情我們來做!」為了讓每個人都能照相,伊斯曼公司將相機定價很低,甚至開創了「買膠捲贈相機」的先河。伊斯曼不斷將一代又一代操作簡易的「傻瓜相機」送到普通人的眼前——價格低廉,無需手動測距對光,輕便易攜,可以隨手放進口袋裡。攝影從一小部分人的「特權」變成了美國街頭每個人都能享受的「開心一刻」。生意越做越大的伊斯曼決定給自己的發明取一個新名字。雖然坊間有關於這段取名經歷的傳說,但該公司的官方傳記寫道,一切其實很簡單,只是一些字母的排列組合。「我一直非常喜歡K這個字母,它充滿力量,尖銳犀利。新名字需要用K開頭,用K結束,剩下的事情只是需要填滿這中間的空白,讓它形成一個發音朗朗上口的詞語。」伊斯曼解釋說,「就這樣,"柯達』(Kodak)誕生了。」「親兒子整死了好爸爸」印有柯達黃色標誌的膠捲曾經風靡全世界,如今行走在崩潰的邊緣。人們唏噓的同時也滿懷疑問。美國《大西洋月刊》用它的文章標題問道:「是誰殺死了柯達?」人們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大多數人都把矛頭指向同一個敵人——當下最熱門的數碼攝影。諷刺的是,發明全世界第一台數碼相機的正是如今被它逼入絕境的柯達公司。言辭犀利的評論者將這個事實形容為「親兒子整死了好爸爸」。1975年,時任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工程師的史蒂夫·塞尚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照相機」——重8.5磅,由16節AA電池驅動,照片記錄在磁帶里。這就是柯達公司的「未來相機」項目。跟熱愛發明的創始人伊斯曼一樣,柯達公司從不缺乏創新。如今數碼相機所使用的許多技術,都是柯達工程師的專利——CCD圖像感測器、OLED顯示器、全世界第一個攝像頭、第一個35毫米彩色膠捲、全世界第一台數碼單反相機……柯達公司並非對未來沒有考慮,他們在「未來相機」項目報告里如是寫道:「隨著技術的進步,攝影系統必將對未來的拍照方式造成實質性的影響。未來相機的照片將存儲在一種穩定性極佳的存儲器里,可從相機內取下以進行播放。照片將保存在膠捲、磁帶或視頻光碟上,並且相機存儲介質將可重複使用。」拖住這個攝影王者前進腳步的,竟然恰恰是它的成功。雖然掌握最先進的技術,但作為傳統膠捲領域不二的霸主,柯達不敢貿然邁入當時尚不明朗的數碼市場,謹慎地觀望著市場。起初,舉棋不定的柯達並沒有太大損失。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世界上絕大多數照片仍採用膠片感光技術拍攝,美國傳統膠捲市場的銷售增長速度曾高達14%。柯達彩印店在中國的數量達到8000多家,這個數字是肯德基門店的10倍,麥當勞的18倍。這些不僅帶給柯達豐厚的收益,也更加堅定了它繼續保守觀望的市場策略。2000年,柯達公司靠每台相機虧損60美元為代價,佔據美國數碼相機市場第二大份額,可是從那時起,市場的膠捲需求開始停滯,公司陷入困境,開始大量裁員,縮減開支。曾在柯達的數字部門擔任產品經理的麥考伊說,在他看來,柯達的衰落絕非不求創新。「早在2000年,我們就知道拍照手機會主導市場。」麥考伊說。他和同事開發過許多無線產品,甚至還開發過一款平板電腦原型機。但是,似乎每一次轉型關頭,柯達公司都押錯了寶。2002年,當競爭對手富士公司的產品數字化率已經高達60%的時候,柯達還不足25%。柯達公司大舉削減相機業務預算,把錢投入噴墨印表機,以期靠它在市場上大翻身。可惜,柯達輸了。生於膠片,死於數碼,這個一路遙遙領先的發明大王,被擋在終點線前銷售利潤的圍欄上,狠狠地摔倒。《大西洋月刊》評價道:「柯達善於發明,卻不善於將這些發明轉換成商業利潤。」如果沒有柯達,世界將會怎樣?如果壞消息繼續從柯達公司的財務部門傳出,也許這個名字很快將成為歷史。回顧歷史,倘若把柯達從上世紀的歷史裡抽出來,眼前的世界可能變成完全不同的景象。且不必說人們可能還要繼續跟笨重而複雜的老式相機打交道,旅行也不會有太多的照片留念。更何況,沒有柯達,就沒有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不過,另一件事可能更為重要。對於很多熱愛電影的影迷來說,如果歷史抹去了柯達,也許我們就要跟看電影說拜拜了。1892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找到了伊斯曼,這對攜手合作的發明家將40毫米的庫存膠片修剪到35毫米,然後,愛迪生將這種膠片每四幀穿孔,創造了一項發明專利——電影放映機。雖然這項專利被當時法院的法官宣判無效,但愛迪生的35毫米膠片和活動電影放映機卻在日後催生齣電影乃至整個電影工業。「因為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擁有130多年歷史的美國柯達公司面臨破產。這個不幸的消息意味著膠片時代的終結,也意味著《溫故一九四二》將是本人使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著名導演馮小剛不禁在微博上感嘆,「一個時代翻篇了,揮之不去的是膠片留在心裡的味道。」柯達用它的膠捲定格了人類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你所看到的第一張來自太空的地球照片,是由月球探測器上的柯達膠片拍下的。為了拍攝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柯達公司專門為阿波羅11號生產了專門的相機。——世界上第一張X射線拍攝的照片顯示的是倫琴妻子的手,這張膠片也是柯達生產的。隨著彩色膠片的出現,柯達膠片還可以檢測參與「曼哈頓計劃」的核物理科學家受了多少輻射。——二戰期間,柯達微型膠捲技術把英軍的37個「勝利郵件」壓縮到一個。「親愛的朋友們,我的工作已經做完,還等在這裡做什麼呢?」對於熱愛柯達的粉絲來說,柯達的離開並非意外。當柯達公司在2009年宣布停產旗下最有名的膠捲Kodachrome的時候,這款風靡全球74年的膠捲就給所有攝影迷打了一劑預防針——膠片帝王要離開我們了。當這款膠捲在1935推出的時候,《泰晤士報》甚至專門發表了一片文章,讚美這卷神奇的膠捲:「它有五層色彩塗布,這使其顏色濃艷無比,但不要以為它是化學家搗鼓出來的玩意兒,發明者是兩個音樂家。」作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專用膠片,Kodachrome的成像被攝影師們形容為「充滿詩意,優雅動人」,「數碼相機的照片還需要後期修片,而當你把Kodachrome取出相機的時候,照片就已經開始熠熠閃光了」。可是,到了2011年年底,美國惟一一家能夠沖洗這種膠片的小店——位於堪薩斯州的杜威恩攝影店宣布不再收件,柯達膠捲的神話就此告終。柯達公司將最後一卷Kodachrome送給了美國攝影記者史蒂夫·麥克里。1985年他用Kodachrome拍攝的阿富汗女孩,成為《國家地理》封面。在他40多年的記者生涯里,他用這款神奇的膠捲拍攝了80萬張照片。為了給Kodachrome拍出最有意義的最後一張照片,麥克里來到了美國帕克森墓地,逝去的美國內戰退伍軍人埋葬在這裡。他舉起相機,對準了墓地里的雕像,按下了快門。雕像上恰好擺著紅色和黃色的花朵,和柯達膠捲盒子上的畫面一模一樣。「這名士兵的雕像望向遠方,他好像是在回顧過去,又像是在展望未來。」已經60多歲的麥克里說,「Kodachrome,一個膠片時代結束了,就像是短暫的生命,它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在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的校園裡,柯達之父伊斯曼的雕像也保持著望向遠方的姿勢。雖然他一手建立起的柯達公司給許多人的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伊斯曼卻終生鬱鬱寡歡。5歲喪父的他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終生未婚。他甚至感嘆說,自己在40歲之前從來沒有笑過。晚年時,他建立了一棟3.5萬坪的豪宅,有37個房間,13個衛生間,9個壁爐,還有5個花房和1個菜園。家裡有一個大型圖書館,每天還有專人為他演奏管風琴。即便如此,晚年的伊斯曼並不快樂,他飽受孤獨和疾病折磨。1932年,伊斯曼邀請朋友到家裡做客,向他們宣布遺囑:所有財產贈予羅切斯特大學,豪宅也送給羅切斯特大學校長,他可以隨時居住,這棟豪宅後來成了柯達博物館。隨後,他起身送走了朋友們,回到書房,舉起手槍,對準自己的心臟。刺耳的槍聲過後,衝進房間的僕人只看到血泊中的柯達之父。這位柯達之父留下了一張紙條:「親愛的朋友們,我的工作已經做完,還等在這裡做什麼呢?」
推薦閱讀:

斯柯達野帝Yeti都會感SUV
為慶祝Kodak No 1 Camera誕生125周年,柯達公司最近...
這款車能滅SUV神車?斯柯達柯珞克對本田CR-V

TAG:公司 | 柯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