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行間穴】行間穴位位置圖及功效

行間穴

來源:小紅提養生網

【導讀】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按摩行間穴有治頭痛眩暈,青盲,雀目、目赤腫痛,失眠,癲癇等。行間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行間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行間穴名解】

行間穴,出《靈樞。本輸》。又名:滎(火)穴。

1、行間。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後吸熱並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2、肝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水濕冷降而成為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肝經滎穴。

背部按摩穴位

穴位保健按摩

蕁麻疹穴位

穴位按摩法

中醫穴點陣圖

失眠按摩穴位

行間

p2p理財公司排名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大部分滯重水濕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只有小部分水濕吸熱脹散而上行,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行間穴位位置圖】

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行間穴的準確位置圖

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布有來自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足背靜脈網及第一趾背動、靜脈。

【按摩行間穴位的手法】

用大拇指指尖掐。

【按摩行間穴位的作用】

行間穴位,屬足厥陰肝經。主治頭痛眩暈,青盲,雀目、目赤腫痛,失眠,癲癇,瘈瘲,小兒驚風,胸脅痛,口眼歪斜,遺尿,癃閉,疝氣,遺精,月經過多,乾濕腳氣,以及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行間穴的功效】

行間穴的主治疾病為: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陰中痛,遺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瘛瘲,失眠,口喎,膝腫,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行間穴主治】

1、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喎等肝經風熱所致病證。

2、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等婦科病證。

3、遺尿、癃閉等泌尿系病證。

4、疝氣。

5、胸脅脹痛。

【行間穴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青光眼、結膜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肋間神經痛等。配耳尖、太陽主治目赤腫痛。

2、治療因肝氣鬱結引起的疾病:配合太沖穴,由太沖穴向行間穴方向掐揉。

【行間穴穴位配伍】

1、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壓;

2、配太沖穴、合谷穴、風池穴、百會穴治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衄血;

3、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氣犯胃之胃痛;

4、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乾咳或咯血。

【行間穴的針灸】

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行間穴的備註】

滎穴。

【行間穴去肝火】

「行間穴」位於大腳趾和二腳趾縫上。它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瀉其心火。而「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心火從這裡散出去了。

溫馨提示:以上【小紅提養生網】的小編為您詳細介紹了行間穴,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您的閱讀!

小紅提養生網:http://m.xiaohongti.com/


推薦閱讀:

艾灸美容的穴位與方法
還睡不著,試試這幾個穴位
常用穴位定位及功能
一生到老胃不傷 活用穴位保健康 (附穴位圖 )
下次胃痛按摩這幾個穴位,比吃藥快得多!

TAG:穴位 | 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