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要貫穿人的一生

國學教育家張其成:國學教育要貫穿人的一生

本刊實習記者/錢沛涵(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

《華夏教師》2014年第3期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華夏文明。因此,傳承民族精神、弘揚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的責任。但是,時至今日,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正黯然失色,悄然被遺忘。我們看到的是路人失愛、教師失德,夫妻失信……

在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中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要如何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如何在教育中實施傳統文化的教育?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著名國學專家張其成教授。

記者:提到中華傳統文化,人們就會想到「國學」。近年來,倡導「國學」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習總書記提出要傳承中華文化後,出現了全民都學習「國學」的現象。但其實,很多人對「國學」的理解較籠統,您能解釋一下「國學」的內涵嗎?

張其成:好的。國學,就是中國傳統學問或者中國傳統學術,約等於中國傳統文化。確切地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寬泛些,相比起來,國學的範圍要窄一些。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也可以說,國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按照章太炎先生的分類,國學下屬5個學科:經學、史學、子學、文學、小學。經學主要指「五經」,即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春秋經。子學就相當於「諸子百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哲學。史學是歷史。文學就是經史子集中的「集」。小學,就是語言文字學。

國學固然博大精深,但其核心可用四個字概括:一源三流。國學有一個源頭:《易經》。三個流:儒、道、禪。

記者:就現實來看,我們知道,有些學生上學期間研習國學,但畢業後,便很少接觸到國學了。國學教育和國學學習豈不是出現了斷層問題?

張其成:你說得對。其實國學的斷層由來已久。我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國政協會上連續提交了有關國學教育的提案,去年是「加強國學的系統教育,提升中華民族的道德信仰」,主要是針對中小學國學教育的。今年是「加強高校的國學通識教育」,是針對大學生的。國學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大學後,是伴隨人一生的。但是,我國無論哪一級的國學教育都很薄弱。就中學而言,我們比較一下大陸和台灣就知道差距有多大。大陸涉及國學的主要是語文課,高中人教版語文課本,文言文(含古詩詞)僅佔總課文總量的40%多,而台灣地區佔70%多。台灣地區除了國文課外,還有一本《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這是所有高中生必修的。這本書全是「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原文。台灣地區的國學教育遠遠強於大陸,這僅僅是從比例上來說。國學的教育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呢?很顯然,它不僅僅是一種知識教育。說到底,國學教育是一種價值觀的教育、人生觀的教育、日常行為方式的教育、道德倫理的教育。

記者:那麼,對於基礎教育階段,如何讓國學教學切實有效地開展呢?

張其成:國學教育中,重要的是研讀經典,因為經典著作是經過了幾千年檢驗的。國學按照現代學科分類主要是文、史、哲。按照學派分類,主要有儒、釋、道、墨、法、兵、醫、農等等。歷代有許多文史哲經典,有許多諸子百家經典,在諸子之前還有六藝五經。透過這些經典我們能看到歷史上那些活生生的人物,歷代的古聖先賢、仁人志士。這些聖賢為什麼活得那麼自由、瀟洒、開心呢?這些才是我們現代人所需要體味的。

學習國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應試,當然,國學學好了,語文成績肯定會提高的。我曾經當過中學語文老師,雖然那時也是應試教育,但我們努力做到寓教於樂。如果國學教育以知識為導向、以考試為目的,就永遠也學不好了,就變成痛苦的事情了。

我們家長還有一個極為錯誤的觀念,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一旦被限定為知識,人生就被其所累。心理學、腦科學研究表明,人腦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發展程度和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小學階段,是人的形象思維最發達的時候,如果在這一個階段大量灌輸數、理、化等抽象知識,大腦過度開發,會導致成年後創造力下降甚至枯竭。中國人為什麼得不了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沒有創造力呀!跟國外中小學生相比,我們的孩子考試都非常好,但是一提到創造,一提到創新思維,就不如人家了。國學教育主要是為了開發孩子的形象思維、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該以國學教育、文科教育為主。

國學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格健全的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是自信的、快樂的,有人文精神的。我曾經辦過四期公益國學夏令營。其中有一個湖南的女孩子,她始終不會笑。一個小孩子不會笑,是很可怕的。我就問她的父母,他父母說孩子的壓力大,我反問別的孩子壓力不大嗎?我告訴家長說,是因為你們的孩子沒有讀《論語》。這貌似是句玩笑話,其實也不全是玩笑。為什麼不會笑?是因為孩子心中沒有溫暖。為什麼沒有溫暖?是因為孩子心中沒有陽光。為什麼心中沒有陽光?是因為心中沒有愛,既沒得到愛也不給別人愛。所以她不快樂。《論語》就是教我們怎樣心中有愛的。《論語》一萬五千多字中,如果要歸納為一個字,那就是「仁」。「仁」的基本內涵就是愛呀!讀《論語》、學國學就是要教小孩子有快樂,有愛!

人可以沒有知識,但是不能沒有快樂。按照佛家所說,人來到世上本來就是一個「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放不下。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學習國學就是為了修心。心修好了,就是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快樂的人。

記者:正如您剛才說的,小學生有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徵,那如何在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教育呢?

張其成:我認為,要以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為主,寓教於樂。首先要選取適合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國學經典,比如蒙學、四書、古詩詞,讓學生讀,適當講解文意,不必過度詮釋。要讓孩子體會到讀書的快樂。比如,齊讀、領讀、唱讀、輪讀。

讀經典書是快樂的。但是,現在小學生沒有好好讀經典。很多經典被肢解得支離破碎,語文教學就是找出文本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其實國學教育應該重視情境教育和形象教育,要讓學生回到文本所描述的那個場景中去,去體悟古聖先賢的真善美的魅力。要在經典中和活生生的人物對話,體會顏回的安貧樂道、莊子的瀟洒快樂……還可以根據經典內容編排節目。不要當作知識教。所以我一再講,學國學不是學知識,而是開智慧。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叫智慧;而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叫知識。

記者:成人的國學教育應該怎麼開展呢?

張其成:像中年這一代人,緣於種種因由,在中小學階段基本上沒有經過什麼紮實的國學教育。現今的社會中堅力量,比如那些40、50歲的企業家,現在到了什麼階段了呢?我開玩笑地給他們編了一首順口溜:事業進入迷茫期,企業進入轉型期,人生進入更年期,家庭進入矛盾期,夫妻進入涼伴期,子女進入叛逆期。這些人掙的錢越來越多,可能幸福感越來越少;吃得越來越好,可能身體越來越差;住得房子越來越寬,可能心胸越來越窄;溝通的方式越來越便利,可能心靈越來越孤獨。

什麼原因?

沒有信仰呀!當代中國最大的危機就是信仰危機。信仰危機就是找不到根、找不到魂。根和魂在哪裡找?在國學中、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學的作用就是修心。當然這要從幼兒開始,要貫穿人的一生。修心是人生的一個整體過程。成年的成功人士更要修心。

這種修心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天地之心;第二,民族之心;第三,企業之心;第四,個人之心。

天地之心是指什麼?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說,「為天地立心」。說簡單些,就是天理、天道、天命。民族之心是民族之魂,一個民族的優秀精神文化。企業之心,就是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企業的價值觀。也就是說,企業管理者通過修心的過程,能夠煥發企業文化的活力、振奮企業精神,從而能夠使企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做到這些,企業自然能夠做得久。個人之心就是每一個人的個人信仰。

這四心的關係是如何的呢?表面看是從大到小,由外而內,實際上是一個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能片面理解為保護自然環境,這種理解太過於狹隘了。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同心、天人同道、天人同理。中國古人是有信仰的那就是敬天法祖。

中國民族的基本精神就是《周易》乾坤二卦的8個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乾坤精神就是天地精神、天地之道,代表了中華民族兩大精神。自強不息是乾卦陽剛的精神,代表是儒家。厚德載物是坤卦陰柔精神,代表是道家。儒家基本精神是自強不息、剛健堅毅、奮發進取、百折不撓。道家基本精神是厚德載物、自然無為、柔弱虛靜、居下不爭。正因為是一陰一陽、一剛一柔、一儒一道、一乾一坤、一天一地,中華傳統文化才能走到今天。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簡單地說,我認為就四個字「陰陽中和」,這就是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的民族之魂。

國學就是建構你的精神信仰。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找到了信仰,你就幸福了。什麼是幸福?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肯定沒有幸福,最多只是一種快樂,一種短暫的快樂。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偉大復興。是這個時代呼喚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

記者:您剛才說學國學要注重讀經典,您能給具體談談讀什麼、如何讀嗎?

張其成:好的。我一直提倡人的一生當中,至少要讀五本國學經典著作,即《易經》、《論語》、《道德經》、《六祖壇經》、《黃帝內經》。少年和青年必讀《論語》,中年必讀《道德經》,老年必讀《六祖壇經》,至於《易經》和《黃帝內經》則要一輩子讀。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論語》告訴你來到這個世界上要做什麼;《道德經》告訴你來到這個世上不要做什麼;《六祖壇經》告訴你來到這個世界上要往哪裡去。至於《易經》和《黃帝內經》,一則以知命,一則以養生。這樣你的一生才是完滿的。

記者:如您所釋,學習國學對每個人的生活和成長意義重大,而國學教育的滲透和推廣,是立在當代,功在千秋!非常感謝您接收我們的採訪,也祝願您為國學的傳承做出更大貢獻。

張其成:謝謝。

張其成簡介:

著名國學專家,養生專家,文人書法家,國學修心倡導者,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9月生,安徽歙縣人。出身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醫家,為我國首屆「國醫大師」李濟仁、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舜華之長子。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後。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中醫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學課程特邀教授,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理事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名譽主任委員。2009年被搜狐網評為「當代四大國學大師」之一,被譽為「國學修心第一人」。2013年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推薦閱讀:

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
有些機會,因瞬間的猶豫,擦肩而過;有些緣分,因一時的任性,滑落指間;有些感情,因一時的衝動,遺憾一生。
一生一曲一知音,莫負今生有緣人
記住五句話 改變妳一生

TAG:教育 | 國學 | 國學教育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