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社交正當時:in & nice 史上最詳細產品分析報告(下)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如今,微信好友上千、群組過百、微博大號泛濫,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人脈與社交信息已然過載,超出了我們所能承受和消費的範圍。因此,大家都在積極地探索新的社交產品和社交方式。近期,圖片社交市場驟然興起,被看好是一個10億美金的市場藍海,不禁讓眾人垂涎期待。

本文將為大家帶來以「標籤+貼紙」這一新穎方式切入圖片社交市場的黑馬App:in和nice這兩款產品史上最詳細的產品分析與解讀。由於整體內容較多,將分為《上篇:圖片社交市場分析》、《中篇:產品定位與架構分析》與《下篇:產品交互分析與展望》共3篇,本篇是《下篇:產品交互分析與展望》。

上篇當中我們分析了in和nice這兩款圖片社交應用翹楚的產品定位與戰略、目標用戶與特徵,並且對兩款產品的功能與信息架構做了詳細的梳理、對比和分析。今天則要對這兩款產品進行交互設計上的分析,並且對其未來發展與方向做粗淺的探討。

測試環境

產品交互分析

產品界面對比

打開2款App,一眼我們就會發現它們各具自己的風格。in採用了討好女性的紅色系,配以淺灰和白色作為輔色,美麗不失氣質。同時從中心按鈕到用戶頭像全部使用圓形,所有方形要素都使用了圓角矩形,整體設計柔和,但兼顧了簡潔大方。nice採用了非常出跳的亮黃色作為主色,配以深灰和黑色作為輔色,有型、有范兒,潮味兒十足。同時從中心按鈕到用戶頭像再到內容要素全部使用矩形,只有很少部分按鈕用了很小角度的倒角。整體風格偏銳利,線條感強烈,四處散發著酷酷的感覺。從整體布局上,兩者都採用了突出中心按鈕的底部5屏舵式標籤導航。下面就主要頁面進行對比分析。

拍照與發布

拍照與發布是這兩款產品的核心功能,同時也是所有其他功能的基礎與起點,操作流程分別如下。

in拍照發布流程3部曲

nice拍照發布流程6部曲

不難看出,雖然具體的功能幾乎相同,但是in將整體流程整合的很好,僅僅3步,簡潔高效。而nice將流程打得太散,用戶發布一張照片的步驟太多,給予用戶強烈的繁瑣感,增加了用戶生產內容的成本,對平台內容的生產率造成負面影響。具體問題我們就在下面進行每一個步驟的分解剖析。

a)拍照/選照片

in巧妙的把拍攝照片界面與選取圖庫照片的界面整合到了一起,有效減少了用戶的點擊行為和切換界面的操作成本,使得整體的交互流程更加流暢。

nice的交互方式則令人費解。nice在發布圖片的比例上有著嚴格的限制,假如選取已有照片是縱向的,則發布之後兩側會有白邊(或黑邊),這意味著nice應該更多的刺激用戶進行實時拍照。而nice的交互方式卻是優先圖庫照片選取,拍攝弱化為其中的一個色塊。選取完成之後,還有一個單獨的步驟強制用戶重新裁剪比例,非常不流暢。

作為以曬潮品為主且限制照片比例的nice更應該在交互上刺激用戶當下拍攝,整合圖庫的交互。

b)選貼紙

in的貼紙庫非常的龐大齊全,但是導航分類卻非常的不理想。貼紙庫的橫向1級導航只有推薦、裝飾、卡通、文字4項。其龐大的貼紙內容給予了縱向2級導航巨大的壓力。以「裝飾」類為例,左側導航中共有99個子類,僅僅從上到下滑動把子類名字辨識完就要花很多時間,更何況有大量的子類名稱因空間問題無法顯示齊全;更讓用戶費神狂躁的是,子類的排布是沒有關聯性的,例如」耳朵「和「眼睛」之間隔了多達7個人臉無關的分類。以上的導航與交互方式都致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伴有非常強烈的焦慮感和煩躁感。

nice則處理得更加優雅,直接在圖片下方留出一小部分空間顯示壁紙分類,一次性能夠顯示8個類別,符合人類短時間能夠接受的信息獲取單位數量,向下可瀏覽更多。分類以圖片形式呈現,可讓用戶直觀的獲取貼紙類型,點擊後有具體的貼紙詳情,選取操作簡便舒適。當然,這中方式與nice整體貼紙庫的內容要小得多是分不開的,但是其思路比in要好很多。

Nick認為:in可以繼續保留整屏的貼紙庫導航,但是首先要擴展橫向1級導航的類別數量至8個左右,這樣縱向2級導航的子類減少到40-50個,然後將4-5個相似或相關的子類貼紙打包為一個小類(如「眼睛」都放在一個小類里,而「眼睛」和「鼻子」的小類歸屬於「臉部」大類)。通過橫向標籤2級導航展示各個大類,下方則顯示大類包含的貼紙小類的示意圖標。點擊小類圖標後,向下滑出抽屜(類似於iOS 5.0中的文件夾展開方式),顯示該子類中的具體貼紙。這樣修改之後,雖然邏輯上是3級導航,但是每一級的選擇跨度非常合理,又有文字與圖標的雙重引導,且自上而下順暢的操作流向與抽屜式的自然展開,都使得用戶在瀏覽和尋找貼紙時的效率與交互體驗都大大提高。改進建議的具體效果可參見以下示意圖。

另外,上方搜索框旁的取消按鈕,很容易讓用戶誤解為取消添加貼紙的功能,但是實際點擊則毫無反應,影響用戶體驗。應該在點擊搜索框之後,再出現該按鈕,平時則進行隱藏。

c)打標籤

2款產品在打標籤的操作流程上基本一直,但是在選擇和輸入標籤的交互上卻有很大不同。

打標籤作為兩款產品的核心功能之一,這裡要多說兩句。

首先我們來看文字標籤,用戶在給圖片添加標籤時,除了非常明確的品牌、地點信息以外,打上心情或者感想類的標籤是最常見也是唯一需要思考和斟酌該怎麼寫的地方。此時,如果彈出一個完全遮擋住之前圖片視線的界面讓用戶填寫內容,而且界面還缺乏適當的引導,會讓用戶不知道該怎麼辦,帶來不小的壓力和焦慮感。

這一點in做得很好,點擊進入標籤頁面後,會自動彈出輸入法面板,並且下方提供有心情圖標供選擇,既方便讓用戶直接選取,又可起到提示用戶去描述此刻心情的作用;而且也把以前用過的標籤以非常簡潔、緊湊的方式呈現在輸入框下方,幫助用戶選擇。很好的起到了提示和引導的作用,減輕了用戶的心理負擔。

而nice並沒有自動彈出輸入法面板,且在輸入框下只提供了歷史標籤作為輔助。通常用戶的心情標籤內容一般都不一樣,歷史標籤的作用不大;另一方面,nice以較大字體的列表形式把歷史標籤進行陳列,使得整個列表非常冗長,而此列表對用戶提供的有效信息很有限(提供5個歷史記錄和10個區別不大),整體布局造成了用戶的壓抑感。

然後是關於地點標籤,用戶如果不是出門旅行,那麼使用以前標記過的地點的概率是非常高的,於是歷史地點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用戶方便快捷的完成想要的標記操作。

in依然很緊湊的提供了歷史標籤的引導信息,並且此時反而不自動彈出輸入法面板,優先讓用戶直接選取。當用戶點擊輸入框時,識別出附近位置,再輔助用戶選擇。

nice位置標籤中的歷史記錄則被收在了列表中「歷史記錄」的選項下,列表其他部分顯示附近的識別信息。姑且不說常用操作卻需要更多操作步驟這一點,進入時為了識別並載入附近的位置大概有0.5~1秒鐘的卡頓等待時間。因此,如果需要選擇歷史記錄則需要先等待卡頓完載入之後再點擊「歷史記錄」進入第二層進行選擇。無論是選擇當前位置還是歷史位置,這都大大的降低了操作效率和使用體驗。

但是,在識別附近位置上,nice很聰明的選取了「大眾點評」作為數據源,因此識別出來的基本上都是餐飲或娛樂場所,非常吻合用戶的使用場景,而in識別出來的大多是小區、學校、五金店之類的,其信息的實際有效率非常低。

綜上,在打標籤的交互上,nice更應該學習in的交互方式,in更應該學習nice的數據源選取。

d)發布圖片

當經歷了一系列的編輯、濾鏡、貼紙、標記等操作之後,來到最後的發布界面,此時用戶的想法大都只有「說兩句感想」和「趕緊發出去」兩件事情。

對於第一件事情,in給予用戶的輸入空間更大,除去輸入法面板的位置剛剛好,讓人有一種暢所欲言的舒適感;而nice則在輸入框和輸入法面板之間堆疊了更多元素,且布局不佳,顯得輸入框與輸入法之間擁擠不堪,有一種還有很多操作等著你去完成的焦慮感。

對於第二件事,in醒目且配有人格化的表情按鈕,既友好美觀的促進了人們的點擊慾望,面積又足夠寬大舒適。缺點是用戶輸入完文字之後,一般需要2次點擊去關閉掉輸入法面板,才能看到並點擊發布按鈕。nice的設計中規中矩,但是按鈕面積偏小,不方便點擊,同時會分散用戶輸入文字的注意力,並且容易誘導用戶不輸入文字而直接發布。

因此,in的輸入框布局方式用戶體驗更好,而發布按鈕的布局選擇則取決於產品本身定位是否需要促進用戶對圖片做更多的內容描述,Nick認為初期促使用戶描述更多內容,有助於降低用戶的圖片表達門檻,幫助後台數據做更好的結構化沉澱。

朋友(in) vs 關注(nice)

a)內容卡片

2款產品在圖片內容的呈現上都使用了卡片式的結構。圖片內容的呈現in採用了其創新的雜誌式組圖,非常的美觀漂亮。這是為了配合in上大範圍的多圖內容,也是順應了女性用戶較大的手機屏幕(男性不會隨身帶包,4.7寸以上很難放進褲子口袋)。nice從產品定位上就只支持單圖,因此在這一點上無比較性。

in優先布局圖片內容,然後顯示作者信息,而nice則相反。從用戶的角度出發,通常是先關注圖片內容,發現興趣點,然後再試圖了解作者,因此in的布局更符合關注的流程。nice的布局出於強調「人」本身的理念,堅持把人放在了前面。但是這使得用戶看完圖片,甚至在下面點贊之後,又需要返回上面去點擊用戶頭像,造成意識流向的反覆。但是由於nice的圖片限定為正方形比例,因此作者信息和圖片內容必定能夠在同屏下顯示完整,目前造成的問題並不大。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in雖然具有「收藏」和「分享」功能,且「點贊」與「評論」按鈕旁邊的空間非常富餘,但卻並沒有選擇把相關按鈕放在外面,而是都縮到了「…」里。這樣做減法的行為很好的引導了用戶進行更多的互動行為(收藏和分享不產生用戶之間的互動行為),又避免了圖標的混淆(點贊和收藏都表達了用戶的喜愛,極易誤導用戶),值得稱道。

b)內容滑動方式

in在2.0中的一項重要更新是內容卡片的查看方式,從被廣泛使用的單圖瀑布式(nice也是),改變成為了單張卡片的滑動式(一次上滑一張卡片)。這種交互方式有效地支持了in將來把內容都雜誌化瀏覽的戰略,很好的把圖片自動對齊到最適合的觀看位置,提升了舒適感;同時引導用戶更加專註於單張卡片的內容,提升了內容的消化程度;再加上用戶難以感知所瀏覽到的位置,刺激了查看更多內容的可能。

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十分大膽的嘗試。與此帶來的是,用戶難以快速略過不喜歡的內容的焦急感和無法感知瀏覽位置帶來的不安全感。但是總體上,Nick認為在習慣一小段時間之後,該操作方式能夠被用戶所接受,並且貢獻了更好的內容消化率和查看率,那麼這是非常有探索意義的嘗試。目前2.0版本才剛剛上線,以後可以根據用戶的實際行為數據分析是否有效。

c)氣泡提醒

in最新的氣泡提示是另一個交互亮點。用戶在瀏覽內容的時候,會在右上方出現氣泡提示有新的點贊或評論。用戶可以通過點擊這個「氣泡」來查看具體消息,並方便的回到之前的位置繼續瀏覽。用戶也可以繼續瀏覽當前內容,隨時選擇查看這些新消息。真正做到了:「你看,或不看,它都在那裡」的舒適感。用戶在該提醒模式下,瀏覽的順暢感不會被打斷,因此既增加了用戶本身的使用體驗,又可有效促進用戶往下查看更多內容。

發現(in) vs 熱門(nice)

in的發現頁採用了從上到下的分段式處理,先是專題與活動Banner,然後是根據內容性質的分類導航(穿搭、攝影、旅行等),再然後是情景話題、標籤、附近的人、達人推薦、品牌專區等。使得所有用戶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分類去找到自己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呈現方式上,根據不同的分類角度,採用了3種不同的導航方式,而且使用了大量圖形化表達,刺激視覺神經,美觀又舒服。

nice除了上部窄小的專題Banner以外,下面都採用了橫向圖片平鋪的導航方式。但是,分類角度是:「新人報到」、「附近照片」、「編輯精選」、」熱門照片「、」最新照片「和」好友贊過「。這些分類角度並不符合用戶探索內容的思維邏輯,也難以切入用戶尋找同好者的需求。內容呈現上,大色塊的分類標題與橫向平鋪使得空間利用率很低,整屏顯示下來,能夠概覽到完整圖片內容的僅有6張,且內容不一。用戶甚至都不知道這個分類下到底有著什麼內容,致使想要進一步探索和瀏覽的慾望大為降低。

in的方式相對華麗,有自己的特點,自成一派,可圈可點。nice的方式則有點失敗,一方面導航布局過於擁擠,有效信息太少,不便於促進用戶探索;另一方面,分類的設置也使得用戶很難從當中找到有效的或優質的內容信息。

用戶個人頁面

在這2款產品當中,任何用戶點擊其他用戶的頭像或ID都會進入到對應用戶的個人頁面。個人頁面中包含了用戶的基本個人信息,及其發出的圖片內容。雖然不是整體界面導航中的5個頁面之一,卻是用戶使用過程中,交互最多和最重要的界面之一。

in的個人頁面像一本小雜誌,個人信息頁面是其封面,之後的用戶內容由卡片一一構成,上下滑動翻頁。個人頁面中的信息齊全,不失美感。

但是,試想當一個用戶訪問另外一個用戶的個人頁面時的場景是什麼?意味著我對這個人產生了興趣,要麼我希望查看TA的圖片中有沒有其他我喜歡的去點贊或評論,要麼我想通過查看TA更多的圖片去了解這個人,也許會加TA關注/好友或直接私聊。那麼,這個時候的需求只有2個:1.迅速了解這個人的基本信息;2.快速瀏覽這個人過往發的圖片,在當中尋找興趣點。

此時用戶的目的就是單純的想要在最短的時間裡去獲得一個人最大量的信息。而我們會發現in的個人信息頁面雖然漂亮,但大部分空間閑置,有效信息完全可以在半頁之內完成布局。其佔用空間最多最搶眼的個人介紹部分,實際上除了被少數人用來做廣告以外,大部分用戶在此處並沒有多少內容,即使有也非常的簡短,不需要這麼大空間。而且頁面中的信息除頭像、城市和粉絲數對用戶認識一個人有較大幫助以外,其他的意義並不大。而當用戶想要快速的瀏覽TA發過的圖片時,看到的卻是詳細的大圖頁面,而且只能一頁一頁的往上翻,完全無法達到快速尋找興趣點的目的。這嚴重的影響了用戶需求的滿足和使用體驗。

nice採用了較為保守的布局方式,上方是個人信息,下方是縮略圖平鋪,但是這樣的布局恰恰最佳的滿足了用戶需求。但是具體來說,nice採用幾乎佔據了一半屏幕的空間去呈現用戶頭像,以突出TA本人這個鮮活的形象,但是實際上大部分用戶的頭像質量較低,視覺效果並不好。而作為交友定位中非常關鍵的自我介紹部分,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被呈現出來,而是需要右滑之後顯示,作為個人的重要形象元素的美觀性也不足。上滑瀏覽之後,頭像部分完全不顯示,欠缺用戶形象的鮮活感。「私聊」按鈕非常有強調性的放在了頁面的最下方,非常醒目和寬大,刺激用戶點擊,這一點與產品定位相符。

Nick認為:較為理想的個人頁面,可採用半屏作為封面,基本信息的顯示與之前產品相似,但是應將個人介紹整合至第一屏,並且給予適當的空間大小。背景默認使用該用戶被點贊數最多的照片,進行模糊虛化處理,用戶頭像給予顯示起來更加精美的大小。下部分則顯示用戶所有發布內容的概覽視圖。上滑瀏覽時,用戶個人封面並不完全隱去,而是縮至長條狀半透明呈現在屏幕頂端,保留用戶的小頭像和必要的基本信息,這樣使得用戶的個人形象始終得以強調,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促進用戶的互動。同時,又滿足了用戶快速了解他人、尋找興趣點的使用場景需求。改進建議的具體效果可參見以下示意圖,示意圖僅以nice為例,in的改進建議同樣可以參考。

in記頁(in)

in記頁面是in改版後用於顯示用戶自己相關信息與內容的專屬頁面,主打時間軸的顯示模式。一改之前傳統的縮略圖平鋪模式(平鋪模式依然有作為備用保留,應該是自己也有顧慮),這又是一個勇敢的改變之處。

那麼,實際使用中,用戶什麼時候需要查看自己之前發過的內容?90%的情況無外乎:找出來當面給朋友看或者轉發、查看某組照片的點贊和評論情況、尋找當時的標籤和話題並進入查看……這些使用場景最終都落地於同一個需求:迅速找到某一組照片。如果此時還要通過時間軸模式往下慢慢拉慢慢找,相信都會覺得很繁瑣。因此平鋪模式才是交互的最佳選擇,時間軸模式美觀性大幅提升,適合偶爾自己欣賞,但是實用性大為減弱。另外,此處提供「我的標籤」、「我的話題」的簡潔圖標作為入口也大大方便用戶的操作與思維習慣。

找朋友(nice)

「找朋友」頁是nice獨有的發現感興趣用戶和點贊的創新交互方式。通過左右滑動,快速完成對推送內容的忽略和點贊操作,交互手感非常舒服,有一種盡在指尖掌握的感覺,大大的提升了用戶的使用快感和樂趣,也促進了用戶的互動頻次。

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會有一個兩難之處。通常,當用戶看到擊中興趣點的照片之後,本能的想要點贊,之後是想要查看這個用戶的更多照片,進一步尋找更多的興趣點。而此時在nice的「找朋友」頁面中,如果向右滑動點贊,則圖片消失出現下一張,沒法繼續瀏覽該用戶的更多圖片。而如果停下來進入用戶的個人頁面,又難以找到之前的那張圖片完成點贊操作,迷失在其他圖片當中。兩種選擇均打斷了用戶的思維流向,造成不適感。

改進建議是,如果用戶點擊圖片,則進入該人的個人頁面,平鋪顯示其所有圖片,並定位到剛才圖片的位置。此時可以雙擊點贊,也可隨意瀏覽其他圖片,以便產生進一步的互動。

未來展望與建議

通過3篇長文,我們從圖片社交的宏觀市場到in和nice的微觀產品細節,管中窺豹的探討了圖片社交領域的產品現狀。最後,我們再對未來做一個粗淺的分析與展望。

in:持續優化運營與內容結構,沉澱精華內容與關係數據

in從一開始的定位就非常的專註,垂直於女性社交展開所有的功能和布局。並且,從最近2.0版本的重大更新與運營動向來看,in會向著這條路義無反顧的走下去。女性的垂直市場會是圖片社交中最重要、最有潛力的一塊市場,這個點從一開始in就切得非常的准,並且一直不斷聚焦和改進,這也是in從成立起就一路高歌猛進,大殺四方的重要原因。

短期:通過運營維持娛樂性與新鮮感;結合人工與機器雙重手段解決內容分化現象

in隨時記錄生活中的有趣印記這一營銷概念非常好,眾多女性用戶充滿想像力的貼紙萌圖是最好的證明。但女性也是非常需要新鮮感的動物,貼紙和標籤的玩法過一段時間大家就玩膩了怎麼辦?因此,in在短期未來的運營就非常關鍵了,需要把貼紙庫的內容隨潮流和話題而更新炒作,同時把相關話題運營紅火,不斷引入女性青睞的明星入駐,運作粉絲活動等,總之需要持續地滿足好用戶的娛樂新鮮感。

另外,如今in上的用戶話題越來越多,但是會發現有很多話題非常的相似,且沒有題主打理,即內容中心的分化現象和缺乏管控較嚴重。這一點在新版本中,通過削弱話題的入口,並且在話題標籤導航中給出了有限的話題數量,一定程度上在把用戶內容聚攏。但是,在這一點上還需要後續做更多的工作,如「addidas」和「阿迪」這樣的相似標籤,就需要人工的幫助與後台演算法的優化去做更多的聚合。

長期:深耕1-2個子類收官擴張期;沉澱優質內容與關係鏈,在穩定期形成粘性與壁壘

in經歷了爆發性的增長,目前仍在持續擴張中,平台中的內容已經具有一定的廣度,接下來要選擇1-2個分類(如穿搭、明星)去做深度。然後持續地把平台中的優質內容篩選匯總之後進行營銷推廣,如製作「in中千萬女性最愛的7類夏季小裙子」、「你想像不到的南北女性偶像差異」等專題內容外鏈出去,吸引用戶進入,同時提升產品辨識度和認知度。

預計擴張期到15年底差不多完成,接下來就要迎接成熟期。屆時用戶的新鮮感大多褪去,之後需要有更多的優質精華內容的沉澱來形成粘性。此時,可以考慮將幾個分類中的優質內容做更加精緻化的提煉。例如把穿搭中的內容精編後,成為用戶自己的時尚微雜誌,在獨立的APP中推送,類似於「知乎日報」的形式,形成產品簇的梯度。

更重要的,是通過大數據的積累把用戶關係鏈沉澱下來。平台中大量的好友關係、互動興趣點、標籤與圖片內容的匹配等關鍵數據進行積累和挖掘之後,所得到的無論是社交關係推薦、信息流商業展示價值還是圖片機器學習價值、用戶興趣分布與預測價值等都是非常可怕的。in通過大規模的圖像識別和標籤信息化,必將很精準的畫出用戶模型,為各行業品牌、商家、線下服務商合作提供了深度合作空間,具備了開放商業生態圈的能力。這些積累既能形成最堅實的競爭壁壘,也能為商業化模式的無限想像提供核心框架。

nice:重新聚焦,快速轉型;回歸內容,重構關係鏈

相較於in的一路凱歌,nice的發展會更有趣味一些。最早定位於男裝導購的「KK購物」,從只對男性開放到轉而向所有人群開放,從只支持服飾品牌標籤到開放自由輸入標籤,從單純的曬潮牌到陌生人社交,nice在不斷的探索中,尋找自我,完善自我,在圖片社交領域中也自成一派,很是優秀。與此同時,正是這樣的探索歷程,使得nice在很多方面都顯得進退維谷,甚是糾結。

短期:重新聚焦目標用戶,以小圈基礎構築關係鏈,回歸內容本身再做關係鏈接

用戶定位方面,最初鎖定的潮人、潮牌不是一個特別深廣的人群,男性為主,意見領袖有限,邊界很小眾。後期發現女性用戶潛力巨大,大量湧入,開始想要往大眾用戶擴張。於是從潮興趣運營開始向泛興趣運營過渡,但這也等同於逐漸放棄了團隊天然的基因優勢和初衷。因此,一邊受著in的影響,一邊又在極力避免同質化而堅守著自我。這種糾結的定位,使得其在後續的產品迭代上沒有明確的演進方向和動力,而且對接的商業模式也相對模糊。

需求點方面,陌生人社交同樣需要使用場景,如果是單純的出於寂寞,那用戶的連接點就是地理位置信息,那麼「陌陌」就是不二之選。nice大量的基於標籤推送個人,遍地都是「私聊」的入口,試想現實中有多少人會:「你也喜歡耐克?好巧我也喜歡,那我們一起喝咖啡吧~」。那麼有多少人會因為標記過一個相同標籤找到一個人,於是就點對點的開聊?如果是出於尋找興趣同好,用戶需求還是要回歸基於內容的圈子。它們需要圍繞興趣內容展開的使用價值和學習價值,再在這之上去構建小圈的人際關係,然後在小圈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建立1對1的關係。而當這種1對1的社交關係確立之後,基本上也是「微信」的事情了。

nice最為主打的就是標籤功能。首先從玩法的角度上講,隨著時間推移和競爭對手的加入,標籤玩法已不再新鮮。從模式的角度上講,nice一直寄希望於通過標籤作為用戶的特徵描述去匹配1對1的人際關係,而弱化了內容本身的運營和沉澱。撇開目前標籤內容分化嚴重的現象不說,這些零散的標籤在現階段還不能夠把一個用戶肖像化,目前需要的是結合內容運營去生產標籤,再通過數據的積累去挖掘和沉澱用戶肖像和關係。如果陷入為打標籤而打標籤的境地中,很容易混淆使用產品時在形式上與需求上的區別。

中期:三條道路擇其一,快速找到最佳形態轉型,認準方向不斷迭代演進

因此,對於現在的nice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迅速找到合適的產品形態,進行戰略轉型,然後在這個方向上迭代演進,畢竟用戶在市場開拓初期已經陪伴著探索了一段時間,如今後進的in目標明確發展迅猛,用戶不會繼續耗著。

基於內容的社交平台,通常都有小部分的內容生產者和大部分的內容消費者。一般生產的內容最常見的有兩大類動機:社會價值(尋找他人的認同感)和娛樂價值(傳播樂趣)。如果從普羅大眾的範圍來看,男性基於社會價值觀等綜合的原因,會需要更多的自我認同感,在網路社交中主要體現為豐富的知識、對事情的見解、高超的技術和富裕的生活,即使是在娛樂價值方面通常也不忘體現自己的看法或幽默,所以每個人的朋友圈裡都有若干段子手。因此,除了小部分男性因為有著攝影這樣的特長能夠更好的通過圖片形式展現自己以外,其他方面都難以通過生產圖片內容的形式去表達。而女性在社會認同方面,則更多的體現在外表與視覺表達,同時娛樂傳播上也更樂此不疲於各種生活瑣碎中的小物。這都決定了除去在攝影、設計等專業領域之外,女性會是圖片內容的生產和消費主力。

於是,我們會看到如果從基於消遣價值的角度,男性在圖片社交上是不怎麼活躍的。

1.in很好很專註的在女性領域耕耘和收穫著,那nice要麼摒棄初衷,在女性市場上與in拼個你死我活;2.要麼改頭換面去攝影設計這樣的專業領域和LOFTER之類進行廝殺;3.或者,走一條獨特的路,回歸內容本身,認準1-2個分類中的內容(如品牌、運動、汽車等),弱化消遣價值,強化傳播、學習、使用價值,致力於打造基於興趣的小圈,強化小圈用戶的群體性和粘性,再在此基礎上去構建個人關係鏈。

前景大好,拭目以待

如今傳統社交領域逐漸步入紅海,整個資本市場都對圖片等新興社交領域展望無限,國內在這一領域一直沒有標杆性的產品出現,如今in和nice都捷報頻傳,某種程度上開啟了國內圖片社交領域的新篇章。Nick自己在此次詳細分析的體驗和思考過程中,也是受益良多,更是深刻的感受到了大眾用戶對此的熱情和活躍,以及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業價值。無論是對用戶新興社交需求的滿足上,還是從關係鏈挖掘、品牌影響力、用戶喜好數據、商業流量引導等方面,都可謂前景無限,令人心情澎湃,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關聯閱讀:

圖片社交正當時:in & nice 史上最詳細產品分析報告(上)

圖片社交正當時:in & nice 史上最詳細產品分析報告(中)

圖片社交正當時:in & nice 史上最詳細產品分析報告(下)

Nick 萬力之:-3個月產品汪,裸辭世界500強職業經理人,只為成就產品夢,努力應聘中,汪!

本文由 @Nick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什麼叫產品力?產品力由哪些因素構成?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既遂與未遂並存時的定罪處罰
759個配方奶粉獲批 國產品牌佔八成
關於移動端提示(dialog、toast和snackbar)的一些思考
治療痔瘡的民間偏方 多種方法治療內痔外痔 ,治療痔瘡的民間偏方 - 去痘印最有效的產品_最...

TAG:圖片 | 產品 | 產品經理 | 圖片社交 | 產品分析 | 報告 | 圖片社 | 分析報告 | 經理 | 人人 | 分析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