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鐘擺 - 左岸讀書
叔本華素來被稱為極憂傷、極悲觀的哲學家,歸納、總結他的哲學思想,可以由這幾句話來描述:人生即意欲(或稱之為意志)之表現,意志又是無法滿足的淵藪;而人生卻又總是去追求這種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
叔本華,這樣一位一生不為吃、喝擔憂、奔走掛慮,不為仕途操心的哲學家,卻把人生描繪得如此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一錢不值,著實讓人感到驚奇。那麼,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呢?當然,如果您喜歡,可以閱讀一下他的《悲觀論集卷》,人們把叔本華的思想比喻為叔本華的鐘擺——也許把悲觀看透了,才能明白幸福的真正含義。
叔本華的鐘擺理論乍一聽覺得刺耳,往深里一想令人十分絕望。他斷言:人在各種慾望(生存、名利)不得滿足時處於痛苦的一端;得到滿足時便處於無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鐘擺一樣在這兩端之間擺動。
難道我們就不能超越叔本華鐘擺嗎?他只給少數人指了一條路:
——如果我們能夠完全擺脫它們,而立於漠不關心的旁觀地位,這就是通常所稱」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最純粹的歡悅」,如純粹認識、美的享受、對於藝術真正的喜悅等皆屬之。
——某些人帶著幾分憂鬱氣質,經常懷著一個大的痛苦,但對其他小苦惱、小欣喜則可生出蔑視之心。這種人比之那些不斷追求幻影的普通人,要高尚得多了。
能夠超越叔本華鐘擺的只是極少數有天賦、有藝術氣質的幸運兒。他們超越了世俗生活中的小苦惱(比如沒錢啊、沒評上職稱啊、沒陞官啊等等)小欣喜(比如有了 錢啊、評上職稱啊、升了官啊等等),從純粹認知(科學的事業)當中得到快樂,從美的享受(藝術的創造與欣賞)當中得到快樂。
有時,我能從寫作一篇小文章中獲得純粹認知的快樂,從讀一本小說中獲得真正的喜悅。我希望能夠因此擺脫叔本華鐘擺,在有生之年活得快樂、充實。
要想擺脫叔本華鐘擺,除了純粹認知和美的享受,還要」經常懷著一個大的痛苦」,那就是直面生命的殘酷——它是那麼無可救藥的短暫,就像朝生夕死的蜉蝣,短短的幾十年過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不管怎麼說,叔本華最後還是成功了,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他之所以會取得這樣的成功,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因素:首先,悲觀主義容易使人感動,這是無需贅述的原因;第二,叔本華擺脫了傳統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觀主義重新解釋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觀念世界裡根本沒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惡與上帝的存在調和——那是另一個大安慰;第三,是他的所謂意志為主,智慧為次的理論,人類的行動決定於「意志」而不決定於「理性」;第四,是他的基本觀念的簡單性,他寫東西的時候,很少使用術語,只用少數易於了解的無可避免和無可代替的專門名詞就夠了;第五,叔本華的文體是19世紀德國人的典型文體,他不是一個創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適當地運用流行的習慣語並證明在德國可以用一種非專家的普遍讀者所能了解的方式來討論形而上學的問題。總之,他替許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種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一向是隱而不現的,因此也是一知半解的。這種感覺還告訴我們,19世紀的進步並不是走向太平盛世的黃金時代。只有在這個時代,那悲觀主義的解釋者和證明者才會發現自己的聽眾。因此,叔本華成功了。
推薦閱讀:
※【左岸·詩詞】重陽節專輯
※左岸,您好:用電腦如何在「飯否」發布照片呢 。 發彩信到 m@fanfou.com 這個郵件地址,就可發布照片了(除此而外的方法呢)。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高出裝逼一般段位的裝逼
※三分鐘,帶你看懂波爾多左岸和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