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曼:《大學之理想》
「走出陰影,步向真理。」
——紐曼墓碑墓志銘。
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英國著名的神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及語言學家,自由教育的偉大倡導者,著名的雄辯之士之一。1801年其出生於一個新教聖公會家庭,1817年進入了牛津大學三一學院並於1820年取得學士學位。隨後在1822年成為了牛津大學奧列爾學院的特別研究員,一直到1945年,紐曼都在牛津大學擔任指導教師及道士,而在1945年後,其皈依了天主教,後升任神父和紅衣主教。1851年,他應邀擔任新創辦的都柏林天主教大學校長,並做了一系列演講,《大學的理念》這本書就是這些演講的修改內容及其做的其他有關大學教育演講的集合。
作為西方高等教育史上較早系統、綜合、全面的論述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論問題的著作,《大學的理想》融合了紐曼經典自由教育哲學的思想,反映出較為豐富與深刻的大學理想內涵。除緒論外,全書總共摘選了五篇演講內容,基於「大學(University的性質是一個傳授普遍知識(Universal Knowledge)的地方 」這一邏輯起點及「所有的知識構成了完整的整體的知識」這一基本觀點之上,紐曼從大學的目的、大學教育的內容、普遍知識與專業知識的關係及大學與宗教的關係四個方面勾勒出其心目中的「大學之理想」。
l 大學教育——知識本身即為目的
在前言部分,紐曼就首先指出大學的實質所在——「大學是傳授普遍知識的地方。」這包括兩層意思,其一大學的目的在於發展理智,其二大學要做的是傳播與推廣知識而非增擴知識。而作為傳播普遍知識的場所,紐曼認為,「這些知識本身就是目的所在」。
1.知識具有整體性——自由教育
首先,紐曼認為,知識是一個整體,知識的各個分支是相互聯繫的,因此大學需要提供給學生自由教育。「構成知識的各門學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大學教育中,不應該過分突出哪一門學科,這顯然對其他科學不公平,也會毀壞它們相連的和諧。從學生來說,若只囿於一門學科,就很容易產生「片面追求某種知識的傾向,也會限制學生的心智發展。」所以從為了學生著想的角度,需要「擴大大學所要傳授的學科範圍」,即便學生不可能攻讀所有的學科,但在一種涵蓋了多種整個知識領域的氛圍中,學生也會耳濡目染,將獲益匪淺。形成一種「一大群學識淵博的人埋頭於各自學科,既相互競爭,又相互溝通,相互聯繫的美思想氛圍」,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中,也幫助他們形成自由、公平、冷靜、剋制和智慧的終身思維習慣。這也是紐曼先生所認為的大學培養學生的主要目的。
2.知識本身就是目的
其次,「大學教育的實際、真實充分的目的,不能與知識本身相分離」,並進一步提出,知識本身即為目的,這就是人類心智的本性,這裡的知識也就是一種自由知識,也是紳士知識。因為,除了知識本身自己的價值外,憑藉擁有的知識我們可以獲得更多優勢並有助於他人,但這些都不是對任何直接的目的有益。正如其所倡導的自由教育,也是表達了同樣的思想內涵。自由教育是一種「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作活動」來獲取一種「自由知識」,有用的東西可帶來收益,但自由的東西帶來的是享受,是內在的思考,是理性的獲得,更是一種習得的精神啟示,是一種習慣,是一筆個人財富。從永恆的目的來說,知識應有益於靈魂。「而當知識按照程度變的越來越特殊時,知識就越不能成其為知識。」很顯然,這也就是紐曼紐曼先生所強調大學教育——一種自由教育下「普遍知識」的獲得。
3.自由教育培養的對象——紳士
最後,基於知識的本身目的及自由教育的思想,紐曼先生進一步提出了其培養紳士的主張。在他看來,自由教育就是要培養紳士,培養什麼樣的紳士呢?他需要具有有教養的才智、靈敏的鑒賞力、有率直、公正、冷靜的頭腦、待人接物有高貴、謙恭的風度——而這些品質也都只有在接受自由教育下獲得廣博的知識後才能具有。但紐曼又提到,具有這些品質並不代表能保證你變的神聖、或是變的正直。切不可應貼標籤。自由教育僅僅是一種理智的培養,若要人性的角度,讓人性變的完美,需要道德培育「不是靠消除人性,而是為人性添加一些超越自身的東西,指引它瞄準比自身更高的目標。」
l 大學教育的內容——理智培育
1.大學是接受教育的地方,是理智培養的場所。
這樣的理智培養,需要進行大量的閱讀掌握廣泛的信息,能夠進一步培養讓你就一件事情有自己的思考的能力,獲得一種開闊的思想。而紐曼先生認為,知識的交流則是進一步才智擴展和才智啟發的手段。這樣的交流不是被動的,而是一種「面對噴涌而來的新觀念進行積極、及時處理」的過程,促使心智不斷成長、生長,因為就算「僅僅掌握某一領域的知識,如精通法律或統計學,但也難保無思想狹隘之嫌。」而見識廣博,也並不代表思想深刻。
2.理智的培養需要把握知識的整體與綜合
正如前面提到,一個人擁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儲備,但不能保證這些內容不是惡劣的,要用一種「將所有事情作為一個總體來關照的能力。」將一切看作是互相關聯的整體,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與相互依存,在不斷綜合間匯聚到真正的中心。這樣的人,才會變感知邊思考,這樣的理智,才不會偏狹、不會急躁,只會耐心克制、只會兼容並蓄、只會平靜從容。因此,我們需要完善理智,必須提升自己,學會綜合,而非東拼西湊,更非超量教育——將一大堆不能吸收的知識裝進學生腦子裡。因為,一切機械式的運轉,被動式的接受都無益於任何啟發與思考,無異於理智的形成與培育。有靈氣的目標和有靈氣的感覺器官,缺一不可。「再好的望遠鏡沒有眼睛去看,也只能束之高閣。」
3.寄宿制對才智訓練的作用
除了交流,紐曼認為寄宿制的學校氛圍也對學生理智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指出,這樣一批「具有敏銳、心胸開闊、富有同情心等特點的青年人聚集在一起,自由地相互融合,毫無疑問,就算沒有教師,他們也肯定得以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這樣一種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思想氛圍中,有利於培養群體形成一種統一的氣質。相反的,過多的依賴課堂教學其實有時候對心智培養無多大裨益。「如果能讓現有的主動的善於動腦筋的才智之士避開學院及大學,而不是讓他們心甘情願地忍受如此沉悶無趣的苦差事,那該多好啊!而讓,具有獨立精神的人能在初步接受基礎教育之後,去圖書館隨心所欲地廣泛涉獵,隨手取下書架上被自己看中的書,興之所至,深入鑽研,那該有多麼大的益處啊!」這樣的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感受的過程,其實更有益於其形成完全屬於自己的人生哲理與詩篇!
l 普遍知識與專業知識之間的關係
正如前面提到,紐曼一種所倡導的就是一種自由教育,那麼面對著實用主義觀點,他又是如何回應的呢?他認為,對心智的培養既包括自由教育(非專業教育),又包括實用教育(專業教育)。什麼意思呢,紐曼所言的自由教育雖然並非為專業教育,但卻具有真實與充分的實用性。因為,「實用的並不見得是好的,而好的卻必定是實用的。」簡單來說,當你擁有了好的品質,如領悟力或獨立思考的能力,它們雖然不是某一項專業技能,但卻能為你或周圍的人帶來「有用」,好不僅僅只是好,好還可以再生出好的東西。這樣一種「好或有用」,不是低層次的、機械的、商業上的,而是一種才華、一種能力、一種真正的個人財富。
在這裡,紐曼先生舉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拿身體健康類比,儘管健康毫無結果,但健康本身是好事,值得追求與珍惜。畢竟健康帶來的幸福如此巨大,如此有益於幸福的獲得,以至於我們會把健康視為好的且有用的。理智的訓練也是如此。為了保證健康,我們需要呵護與鍛煉,而為了保持理智的最佳,我們也需要接受自由的教育。而從職業上來說,長期過於集中某種方式,也容易形成偏執的氣度,更會局限原有的作用的發揮。因此,獲取廣泛的普遍知識,有利於更廣泛思路的形成,也更有利於本職業的發展。
l 大學與宗教的相互關係
演講的最後部分,紐曼先生談了大學與宗教之間的相互關係,他認為宗教對於大學智育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對於大學來說,需要開設這樣的有關宗教的天主教神學。第一個方面,「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是具有宗教思想的」,想要理性得到正確運用,接近於一種天主教信仰,需要通過宗教來教導心靈在理性的指導下行事,促使內心獲得新生。那麼,第二個方面,大學作為一個傳授普遍知識的地方,紐曼認為它沒有理由拒絕天主教神學作為分支而存在。大學知識需要注重整體性,讓各個知識分支相互交錯、相互補充,大學若「不傳授天主教神學,就談不上傳授普遍知識。」基於這樣的觀點,他認為需要教會直接參与大學管理。顯然,這樣的理念與他的宗教經歷息息相關。
綜上,《大學的理念》是基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英國傳統的大學理想受到嚴峻挑戰的大背景下,紐曼先生對大學教育的主要問題所作的理性思考。這樣的一種經典自由教育的大學理想,至今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也仍然對現今的高等教育產生著積極地影響,更可以為我國高等教育帶來諸多有益思考。但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一個在牛津生活了二十餘年的人,不可否認,牛津的精髓—學院制、寄宿制、導師制及其宗教生涯的影響已經深深的融入到紐曼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對此,則非常需要我們運用「理智」來進行鑒別與吸收。
推薦閱讀:
※香港中文大學
※清華北大的老師都在研究什麼?
※黛素藝術學校服裝表演培訓,精心打造適合你的舞台夢
※原來我的室友能過的如此精緻
※不想讓接親犯忌諱?五大學問要銘記,準新郎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