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三陰三陽
(我用畫圖軟體畫的上下比例不太合適,不過也恰巧表達了仲景以陽氣為重的思想,呵呵)我註上了三陰三陽的位置,以體現《素問》的【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第2個圖
這個圖表示『外為陽,里為陰』的關係。可見疾病里外發展的層次,當然,其中有快速突破其中一兩個層次而發展的。最里的厥陰和少陽相表裡,在第一張圖裡得到表達。人的厥陰病,不能向少陽表發展則亡於夜。偶認為這就是張仲景《傷寒論》的理論框架!原文地址:再畫一張三陰三陽關係圖作者:小板斧
我想通過這個圖表達1.三陰三陽的表裡關係;2.三陽的開合樞機;3.三陰的樞機就杯具了,變成厥陰為樞機了,而少陰為三陰之表,太陰為三陰之里了。和素問不符嘍
管它,先寫下來再看。三陽關係初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44580881_0_1.html《內經》講太陽為開,少陽為樞,陽明為闔。他們三個相互影響是怎樣的情況呢?《傷寒論》在陽明篇作了闡述:1.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2.正陽陽明者,胃家實也;3.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256條說,陽明少陽合病,必下痢第1點是陽明陽盛陰虛,影響到脾陰不足。在陰陽再領會中說到脾胃陰陽關係;第2點是單純的胃腸道本身的問題;第3點是少陽陽明的關係。這個不好理解。少陽是半表半里,陽明是里。他們合病,如果是陽明得到了少陽的邪熱則更加里熱,自汗的話仲景說用白虎湯。里熱更甚的話腸道出於本能要排熱出去所以下痢,協助熱下痢。少陽內陷那麼它自身必然虛了,同時最外層的太陽得不到里陽而變得衛外不足,怕冷易感冒不怎麼有汗或者自汗冷汗。抑或,太陽孤獨而郁發熱,涉及其腑則膀胱所處尿黃。這個治法,就要升少陽,清陽明,如果需要還要實太陽。升少陽柴胡葛根嘍,清陽明也用得著葛根,火大用些黃芩,下痢用些黃連。或者小柴胡+石膏。如果久病胃虛,小柴胡+左金丸(或生薑瀉心湯)。由此引發開去,如果少陽不是內陷,而是外張,那麼,見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痢者,於黃芩湯』。那麼陽明陽氣孤獨而郁成熱,同樣腸道出於本能要排熱出去所以下痢。黃芩湯中黃芩清熱,芍藥是要把外張的少陽收回來(酸收)。黃芩湯(黃芩(9克)芍藥(9克)甘草(3克)大棗(4枚) )太陽陽明合病,邪熱直接一步內陷到陽明。如果沒太陽什麼事,那直接清陽明即可。用葛根芩連湯,如我之前的分析,是因為喘而汗出涉及到肺了,並且葛根除了生津還有昇陽止瀉,因為邪熱從太陽陷下,太陽太虛,昇陽是此考慮。不用桂枝實表,是因為還沒有到太陽虛那個程度。所以,為什麼太陽和陽明合病就用葛根芩連湯,而太陽少陽合病就用黃芩湯,似乎就找到了合理的解釋。三陰三陽關係討論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44580881_0_1.html今天在新奇軍與飛龍探討了,感覺思想有進一步提高,對這個三陽三陰的認識更進了一步。以下COPY自帖子(其中飛龍的話前面有署名)剛才找到了《太素》里這句話,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taisuzhenben/106-6-2.html#m0-0【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陽氣已虛,氣門乃開,是故暮而收距,毋擾筋骨,毋見霧露。】【夫陽者,生氣也。陰者,死氣也。故陽氣一日而主外,陰氣一夜而主內。一日外者分為三時:平旦人氣始生,為少陽也;日中人氣隆盛,為太陽也;日西人氣始衰,為虛陽也。陽氣虛者,陰氣即開也。陰氣開者,即申酉戌,少陰生也,故暮須收距,無令外邪入皮毛也;亥子丑時,即至陰也,故至陰時無擾骨也;寅卯辰,即厥陰也,故厥陰時無擾於筋,見霧露也,陰衰見濕,因招寒濕病。】從以上可見和《傷寒論》三陽次序合拍。【從寅至未六辰為陽,從申至丑六辰為陰。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三陽已生,能令萬物生起,故曰生陽。生物陽氣,正月未大,故曰少陽;六月陽氣已少,故曰少陽。二月陽氣已大,故曰太陽;五月陽氣猶大,故曰太陽。三月、四月二陽合明,故曰陽明也。】這句話說三陽的次序是少陽---太陽--陽明---太陽---少陽。我覺得在第2個少陽後又進入二陽合明的陽明(衰減階段的合明)才符合少陽為樞的理論,同時也和傷寒論合拍。同時,我認為少陽為樞有2處。一處是此處講的,另一處是在厥陰和太陽之間,由陰轉陽的樞機。故而少陽病有往來寒熱的癥狀,因其在陰陽之間進退。再次感謝飛龍大師!同時,由於太陽主人體一身之表,為人之藩籬,擋外邪之侵,我覺得說太陽為關更為合理。[嘯風之龍]:"關於三陰三陽位序與六經開闔樞的問題,命題實在太大太難,真有鑽一輩子就琢磨這一件事兒的大師。但若按《太素》來解,一字之變,相差甚遠。則未免有太過戲劇性的感覺,可這又是擺在那兒的事實,這一個字害多少人白頭啊"關於三陰的關係,《太素》講太陰為關,少陰為樞,厥陰為闔.楊註解為:『三陽為外門,三陰為內門。內門亦有三者:一者門關,主禁者也。脾臟足太陰脈主禁水谷之氣,輸納於中不失,故為關也。二者門闔,主開閉者也。肝臟足厥陰脈主守神氣出入通塞悲樂,故為闔也。三者門樞,主動轉也。腎臟足少陰脈主行津液,通諸津液,故為樞者也。』我理解為:脾氣不關故大便塘泄,脾氣不升是為關禁有漏,脾不統血是為關禁無力,脾不運濕屬脾氣關禁無力而致濕溢脈外,脾氣不足則四肢無力。。。厥陰為闔,門板,故藏魂守氣。過則陽郁而不升,成濕熱瀉痢或氣機不暢;虛則氣上撞心,心中疼熱,上熱下寒。。。;再甚者,厥陰陽盡而脈微欲絕,此為純陰寒證。少陰為樞,其續三陽之陽明,陰氣初升故稱少陰,再為至陰(太陰)。太陰的『太』按照大的不能再大了的意思,那麼接下來的陰就少了一些,是為少陰,可證少陰為樞。厥陰是少陰合太陰(在陰的衰減階段的合),其陰雖盛然一陽(少陽)已生。可見,少陰也在2處扮演了樞機的角色,其類少陽。1處在降,1處在升。少陰在降處若無,則人心煩不得眠(心火旺不得腎水),此為黃連阿膠雞子湯證,抑或咽喉干痛類證,上熱也;少陰在升處若無,則人陽虛水泛,四肢厥冷,下利清谷,面赤戴陽,但欲寐以補陽,此為四逆湯、附子湯、真武湯、白通湯類證,下寒也。樞機樞機,開也樞機,關也樞機。 升也樞機,降也樞機。[嘯風之龍]:"其實就這一點來看,太素的「關」,比素問的「開」要更生動,更準確,楊的解釋順理推舟,附合內經的一貫風格。開闔樞……文法上看起來更對仗,但這裡如一堵石牆般讓人難以理解關闔樞……更附合內經中經常使用的「喻物」方法,而且三陽、三陰的關係更合理。"我這人水平不高,喜歡『喻物』的方法。我通俗的看,關就是門鎖,闔就是門板,樞就是門軸http://www.mychery.net/forum/bin/ut/topic_show.cgi?id=1306670&pg=4&age=0&bpg=2&del=&stamp=1300868906據此,我重新畫圖如下。
此圖按高低內外看,太陽最高,為表。少陽半表,陽明為里。 太陰為三陰之表,少陰半表,厥陰為里。今晚再翻《內經講義》,讀到這一段有感。「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可見陰陽是相對而言的,陰陽在不同層面上不可比較,言陰陽必有一個邏輯關係方可言。所以,例如,我們不能用『太陰』來統稱為脾。心,在背腹這個層面,為陽中之陽,按說我們應叫『心』為太陽,可是在12經脈上和心有關的只是『心少陰』和『心厥陰』,搞得好像心是以陰為主的器官。這是在不同層面上稱呼陰陽。因為心和小腸互為表裡,按照臟為陰腑為陽的層面,就把心歸為陰,小腸歸為陽。再在臟腑的下一階,心在陰臟中屬於陽臟,所以陰氣較少,稱之『少陰』當之無愧。同樣,小腸在陽腑中就是陽,陽陽則為太陽,合理。中醫基礎理論上有講過這個問題,不過現在通過自己的一些疑問再思考再閱讀,理解這個陰陽更深刻了。另,上文中,『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按照它的邏輯層面,在腹陰中,依次是至陰(脾)---陰陰(腎)--陰陽(肝),這個也符合少陰為樞的關係。同樣,我們看到這裡陰陰指的是腎,而通常我們稱少陰為腎,這個要清楚。通常的稱謂不能用來統稱所有層面的陰陽關係,要注意。【原創】「三陰、三陽」何謂也?河間金棟1.經文:《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別論》、《陰陽類論》及運氣七篇等篇中之「三陰、三陽」是如何劃分和命名的呢?2.解釋:2.1三者何謂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天元紀大論》:「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內經》之言陰陽,實則與當時《易》及道家之思想有深厚之淵源,或本源於此等。如《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其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相吻合。由上可見,「一」為萬物之始,天地自然界「太虛寥廓,肇基化元」之宇宙也。《易》始於一,太極者也;分於二,「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分而為二以象兩,兩儀者也;通變於三也,掛一以象三,「三者一之用也」。道家思想,一為虛無之氣,二為陰陽,一二合而為三,從而生出了萬物。傅景華主編《黃帝內經素問譯註》:「其氣三:《易·繫辭》:『三五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三為通變之數。易始於一,分於二,通於三。《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凡有形質者,莫不資生於三。此論陰陽與天、地、人關係,應指《易》所謂天、地、人三才。在人則指形、氣、神三元。《六節藏象論》:『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而為九。』楊雄《太玄經》揭示了三元、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等數的三元序列規律。正象二進位制是陰陽序列演進的數學表達一樣,三進位制是三元序列演進的數學表達。」三者,三陰三陽也,或本源於《易》及道家之思想。2.2三陰三陽《內經》六氣(風、君火、相火、濕、燥、寒)配三陰三陽,是以氣的多少分陰陽,即一陰指厥陰,二陰指少陰,三陰指太陰;一陽指少陽,二陽指陽明,三陽指太陽。如《素問·天元紀大論》:「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至真要大論》:「帝曰:善!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先哲對自然界氣候變化的測算方法及其原理,亦即運氣的測算,主要是以六氣、干支和陰陽五行來進行運算。在測算時以天之風、火、熱、濕、燥、寒六氣配以三陰三陽,亦即以厥陰(一陰)配風,以少陰(二陰)配熱(火),以太陰(三陰)配濕,以少陽(一陽)配火(暑),以陽明(二陽)配燥,以太陽(三陽)配寒。由於熱和火系屬一類,又把火分為君火和相火。中醫經典《內經》認為「天人相應」,故天之六氣則與人體六經(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相互配屬,其具體的配屬關係,前賢已有明述,如黃元御《四聖心源·卷二·六氣解》:「[六氣名目]⑴厥陰風木:足厥陰肝(乙木)、手厥陰心主(相火);⑵少陰君火:手少陰心(丁火)、足少陰腎(癸水);⑶少陽相火:手少陽三焦(相火)、足少陽膽(甲木);⑷太陰濕土:足太陰脾(己土)、手太陰肺(辛金);⑸陽明燥金:手陽明大腸(庚金)、足陽明胃(戊土);⑹太陽寒水:足太陽膀胱(壬水)、手太陽小腸(丙火)。」表裡兩經的配屬關係,《內經》有明示,如《素問·血氣形志篇》云:「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陰陽別論篇》中「三陰、三陽」,是指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即十二經脈,與「四時陰陽分太少」不同。如胡天雄《素問補識》說道:「考四時陰陽,本指四時寒熱而言(《靈·刺節真邪》:『陰陽者,寒暑也。』),熱是由溫發展而來,寒是由涼發展而來的。《至真要大論》所謂『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說明四時寒熱,有始和盛的程度之分,因而四時陰陽,即有少和太的程度之分。冬至一陽生,所以立春以後,天氣溫和為少陽;立夏以後,天氣炎熱為太陽。夏至一陰生,所以立秋以後,天氣涼爽為少陰;立冬以後,天氣嚴寒為太陰。古人以四藏配四季,肝主春,故以肝為少陽;心主夏,故以心為太陽;肺主秋,故以肺為少陰;腎主冬,故以腎為太陰。四時陰陽分太少,和經脈的三陰三陽配藏府不同。前者是以寒暑分陰陽,後者以藏府分陰陽……《漢書·律曆志》云:『太陰者北方。北,伏也,陰氣伏於下,於時為冬。』『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為夏。』『少陰者西方。西,遷也,陰氣遷落物,於時為秋。』『少陽者東方。東,動也,陽氣動物,於時為春。』是對《內經》太少陰陽的最好說明。」以上是太、少陰陽名稱之由來,而「陽明、厥陰」者何謂也?《內經》亦有明示。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帝曰:厥陰何謂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王冰次註:「陰交則幽,陽合則明。」《靈樞·陰陽系日月篇》云:「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兩陰交盡,故曰厥陰……兩火併合,故為陽明。」又,《素問·陰陽類論》云:「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按:據下文例,「為經」二字無義,當從《甲乙經》作「太陽也」三字。)……所謂二陽者,陽明也……一陽者,少陽也。」王冰次註:「陽氣盛大,故曰太陽。……兩陽合明,故曰二陽者陽明也。……陽氣未大,故曰少陽。」《類經十三卷·疾病類七》:「按六經之分太少者,以微盛言,故謂厥陰為盡陰。其分一二三者,以六氣之次言耳。如三陰之序,首厥陰一也,次少陰二也,又次太陰三也。三陽之序,首少陽,次陽明,又次太陽,是三陽之次也。」《讀醫隨筆》三陰三陽名義一(論六經、五臟不能強合)三陰三陽者,天之六氣也,而人身之血氣應焉。然血氣之行於身也,周流而無定;而三陰三陽之在身也,有一定之部分,則何也?人身三陰三陽之名,因部位之分列而定名,非由氣血之殊性以取義也。《素問》之敘陰陽離合也,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由此觀之,三陰三陽以人身之部位而定名也,不昭昭乎?部位既定,由是經絡血氣之行於太陽之部者,命曰太陽經;行於少陽、陽明之部者,命曰少陽、陽明經;行於三陰之部者,命曰太陰、少陰、厥陰經。故膀胱為寒水之經,水,陰也,而曰太陽,以其行於太陽之部也;而小腸之為太陽無論矣。心為君火之經,火,陽也,而曰少陰 ,以其行於少陰之部也;而腎之為少陰可知矣。若血氣之行於經脈者,則三陽之血氣,亦營運於三陰;三陰之血氣,亦運行於三陽,豈有陰陽截然畫界者哉?是故經絡之三陰三陽,以定人身前後、左右、表裡部分之名者也,而血氣之陰陽,仍各從其臟腑之本氣求之。不得因其經之行於三陰,遂謂其臟之本氣皆陰也;因其經之行於三陽,遂謂其腑之本氣皆陽也。明乎此,則金匱真言論所謂心為太陽,肺為少陰,腎為太陰,肝為少陽,脾胃為至陰之旨,可以豁然矣。經絡之三陰三陽,以其所行之部分表裡言之也;臟腑之陰陽,以其臟腑之本氣剛柔清濁言之也。明乎此,則腎為少陰,不必強合於君火;小腸為太陽,不必強合於寒水。(余臟仿此。)與夫陽濁陰清,陰濁陽清,諸文之互異,亦無不可以豁然矣。故陰陽離合論曰∶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正疑十二經之三陰三陽,不應臟腑之陰陽也。能知心、肝為陽,肺、腎為陰之為本義,即知十二經之三陰三陽之為借名矣。顧世人習於十二經之三陰三陽,轉疑心、肝為陽,肺、腎、脾、胃六腑為陰,少見而可怪也。豈非徇末而忘本也乎?三陰三陽名義二(直指本義起於分野,而廣引以明之)十二經之三陰三陽,其於臟腑不能執而強合也,前論詳之矣。十二經之三陰三陽,其稱名起於人身之分野,而分野則何為有三陰三陽也?曰∶象於天地之義也。南面而立,陽明在前,陽之盛也,非燥氣在前也;太陽在後,遠而外之也,非寒氣在後也;少陽在側,前後之間也,非火氣在側也。三陰同法。只因分野、方位、表裡以定名,非因風寒燥火暑濕六氣以起義也。故人身之三陰三陽者,虛位也。或曰∶三陰三陽為虛位,而《內經》每言燥病即曰陽明,寒病即曰太陽,火病即曰少陽,土病即曰太陰,熱病即曰少陰,風病即曰厥陰者,何也?曰∶此假其名也。陽明即燥金病假名,不必在身之前也;金氣通於肺,不專於胃與大腸之經矣。厥陰即風木病假名,不必在身之側也;風氣通於肝,不及於包絡之經矣。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俱同此義。此氣病而假其名也,亦有經病而假其名者。胃經病曰足陽明,大腸經病曰手陽明,不必皆燥氣為病也;腎經病曰足少陰,心經病曰手少陰,不必皆火氣為病也。夫人之中於邪也,中於面則於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此所謂陽明、太陽、少陽者,皆以分野言,非以經絡言也,非以六氣言也。邪之中人也,先中於皮毛分野之間,而經絡脈管之中,未能即病也。脈管中血氣不盛,則邪氣滲入脈中矣。有滲入陽經者,有滲入陰經者,有邪已至於三陰之分野,而猶未滲入脈管者。經脈之氣通於臟腑,其機至捷。邪入經脈,則其入於臟腑也,不可御矣。故陽經亦有里證,若邪至三陰分野,而未入脈管,是即三陰表證,猶可汗而愈也。昔人疑《傷寒論》只言足經,不及手經者,論中所稱三陰三陽,只是分野也。足經分野大,故見證多手經分野小,故見證少。若邪入於脈管之中,則氣行有道,脈絡相引,手經亦自有手經之病矣。故《傷寒論》有時及手經病證者,皆里證也。陶節庵曰∶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張景岳曰∶足經脈長而遠,自上及下,遍絡四體,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手經脈短而近,皆出入於足經之間,故傷寒但言足經,不及手經者。傷寒,表邪也,欲求外證,但當察之於周身,而周身上下脈絡,惟足六經盡之耳!(周身者,軀殼也,對臟腑言。)張石頑曰∶只傳足經者,邪氣在身,未入臟腑也;若入臟腑,則不得獨在足經矣。嗚呼!觀於諸家之論,不亦可以恍然矣乎?獨是邪在分野者,概於皮膚分肉之謂也,而病證竟分見某經,劃然各有界畔者,何謂也?(脹論曰∶五臟六腑各有界畔,其病各有形狀。)曰∶邪之來也,必有其道。如中於項,則下太陽,太陽分野,為邪所擁,則此分野中正氣困矣;正氣困,則不能與脈中之氣升降遲速相應,邪雖未入脈中,而脈中之正氣已為所累矣,故周身上下,皆獨見太陽證也。累之日久,則里氣亦虛,邪乃乘虛而內侵矣。總之,邪在分野,見證只在軀殼之外;邪入經脈,見證必及臟腑之中。其有未入經脈而遽見里證者,必是邪氣直中三焦也;直中三焦,則其入臟腑也亦易矣。三焦者,內之分野也;三陰三陽者,外之分野也。分野者,衛之部也;經脈者,榮之道也。三陰三陽名義三(論六經、六氣不能強合,又推論其餘意也。)至真要論曰∶以名命氣,以合命處,而言其病,名謂四象之名。即陰陽離合論所稱三陰之名也。氣,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也;處,人身十二經之部位也。由此觀之,以天地四方之象,起三陰三陽之名,因即以其名加之六氣,因即以其名加之人身,此不過藉以分析氣與處各有所屬,俾得根據類以言其病耳!言者,討論之謂也。其不可以氣之名、處之名,即指為病之實也,不昭昭乎?不但此也,以人身前、後、兩側之表裡,分三陰三陽者,是固常說,熟於人中者也;又有以人身之形層,分三陰三陽者,又有以人之身形分三陽,三焦分三陰者。且也,少陽為一陽,厥陰為一陰,陽明為二陽,少陰為二陰,太陽為三陽,太陰為三陰。三陽為極表,一陰為極里,數由一而至三,即由里而達表也。而脈象之三陰三陽,其表裡名義,則又不同。《素問》曰∶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夫鉤、毛 ,皆浮之象也,而曰一陰一陽,是以一為極外矣。鼓者,謂脈之來而應指也,其脈來見於浮分,而其氣屬陽者,鉤之脈也;脈來見於浮分,而其氣屬陰者,毛之脈也。氣屬陽者,來盛去衰也;氣屬陰者,來衰去盛,所謂秋日下膚,蟄蟲將去也。由此推之,脈見於中分,其來盛者,謂之二陽,其去盛者,謂之二陰可知矣;脈見於沉分,其來盛者,謂之三陽,其去盛者,謂之三陰可知矣。明於斯義,則知一陽結謂之隔,決非手足少陽也;二陽結謂之消,決非手足陽明也;三陰、三陽結謂之喉痹,決非太陰、太陽也。故《脈經》引扁鵲言曰∶出者為陽,入者為陰。脈來一出一入為平,再出一入為少陰,三出一入為太陰,四齣一入為厥陰;再入一出為少陽,三入一出為陽明,四入一出為太陽。以出入之多少,分陰陽之太少,其義皎然而有徵矣。其以出多為陰,入多為陽者,指病脈之反乎常數也。夫三陰三陽之所屬眾矣,引之可十,推之可百;引之可千,推之可萬。獨未聞有以脈之浮沉出入,分屬三陰三陽者,而求之經文,確有此義,故縱言及之,以質之有道者。明乎此,則知三陰三陽之名,隨處可稱而不可互相牽合者也。黃坤載曰∶小腸屬太陽者,火從水化也;胃屬陽明者,濕從燥化也;腎屬少陰者,寒從熱化也;肺屬太陰者,燥從濕化也;少陽、厥陰,木、火同化也。是以六氣強合六經者謬矣。張隱庵曰∶《傷寒論》治六氣之全書也,是以六經牽合六氣也。關於十二正經三陰三陽陰陽盛衰的問題
來自:eatratcat(履霜,堅冰至)2010-11-09 09:39:55在不同的書和媒介中看到過三種不同的闡述,因此比較困惑。第一種是徐文兵老師在國學堂的節目中提到的,他是這樣劃分的,三陽經中陽氣最盛的是太陽,其次是少陽,最弱是陽明。三陰經中陰氣最盛的是太陰,其次是少陰,最弱是厥陰。其理論依據是《素問第二十一篇。陰陽離合論》中說到的「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第二種是在《中華針灸圖鑑》中看到的,原文是「陰陽的消長轉化有一個量變的過程,因此它就存在一個度量的問題。陰由少到多依次稱為一陰、二陰、三陰,又叫厥陰、少陰、太陰;陽由少到多依次稱為一陽、二陽、三陽,又叫少陽、陽明、太陽。」《素問第十九篇。陰陽別論》中有提到過一陽、二陽、三陽和一陰、二陰、三陰。不知作者的理論是否由此而來。第三種我在多處書中都看到過,說是「三陰三陽從陰陽氣的盛衰來分: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為少陰,再次為厥陰;陽氣最盛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我試圖從《素問第二十四篇。脈解》中的內容來理解。把三陰三陽與十二月份地支來對應:三陽來說,正月寅對應太陽,五月午對應陽明,九月戌對應少陽。顯然午的陽氣最盛,正月寅為三陽開泰,陽氣正在生髮,處於中間,九月戌已處秋天,屬於陰中之陽,顯然是最弱的。三陰來說,三月辰對應厥陰,十月亥對應少陰,十一月子對應太陰。顯然十一月子陰氣最盛,十月亥還未達頂峰,則次之,三月辰尚處春季,屬於陽中之陰,是陰氣最弱的。大家不妨說說自己的看法,探討一下。5人喜歡喜歡回應推薦喜歡只看樓主
靜風(薄霧淡影望華山 細雨輕車入長安)2010-11-09 10:39:34三陽經中陽氣最盛的是太陽,其次是少陽,最弱是陽明。--------------------------------------------------------------------------這個關於三陽的說法明顯是錯的了。最盛的是陽明,其次是太陽,再次是少陽。三陰的說法,樓主舉的三種說法中都是一致的。都是 太陰最盛,其次少陰,再次厥陰。所以討論集中在三陽上就可以了。《素問第二十一篇。陰陽離合論》中說到的「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首先,陰陽離合論在通行版本里是第六篇,不是第二十一篇。其次,陰陽離合論主要論述三陰三陽的位置和相互關係,並沒有明確提到強弱問題。「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這句話的理解應該是這樣的:按照足太陽,足陽明,足少陽在人體的分布位置看,足太陽在背面,足陽明在正面,足少陽在人體的側面。如果有一扇門,門軸是足少陽,那麼門開就是足太陽的位置,門闔就是足陽明的位置。這就是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這個和盛衰沒有直接的關係。最盛的是陽明,其次是太陽,再次是少陽。這個在內經里有多處體現,例如:氣血形志篇第二十四,"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 ,陽明是氣血生髮之源,陽最盛是很自然的事情。
推薦閱讀:
※國師廖均卿三陽水法秘訣{下篇}
※《三陽水法秘訣》及《三陽水法》
※從自然的三陰三陽類推人體臟腑
※五運六氣之三陰三陽六氣與人體六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