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回族的起源
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薩珊波斯(今伊朗一帶)人安拙汗所率5000人入唐,太宗詔維州(今四川茂縣)安置,授以刺史、拜左武衛將軍,累授左衛大將軍,右監門大將軍,封定襄郡公。這只是成規模入華的記載,事實上,民間的商貿的往來更早,如素以興販貿易為業、持多種信仰(主要是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等)的中亞諸國胡人、薩珊波斯人等早已開始在華僑居或留居,史書中稱他們為「西域胡人」、「胡商」、「蕃客」等。
寧夏「中華回鄉文化園」的「大食人」雕塑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即開始信奉伊斯蘭教的大食帝國佔領薩珊波斯王朝的同年,大食使臣到達唐都長安,兩國外交關係的建立,西域使臣、商人、學者源源不斷地來到中國。此後不久,伊斯蘭教也隨之蹣跚而來。
曾經稱雄的薩珊王朝重騎兵終成歷史661年,被大食人所敗的薩珊王朝王子卑路斯和部下向唐王求援避難,唐高宗封他為右武衛將軍。波斯大酋長阿羅憾率部入唐後任右屯衛大將軍。在長安建立了波斯胡寺、波斯會館。750年前後,西亞地區爆發了反抗伍麥葉王朝的武裝鬥爭,反抗主力是什葉派(多為伊朗人),反抗鬥爭失敗後,有一批什葉派因逃避伍麥葉王朝的逼迫逐漸由西向東遷徙,來到中國北方,作了中外貿易的「牙客」。而今天的回族中,做牛。羊、馬、乾果、古玩等行業「牙客」的人仍有很多。回族中的穆斯林(即信仰伊斯蘭教者)雖多屬於遜尼派,但在宗教細節的某些方面和日常生活中卻有不少什葉派的殘存印記。724—756年,《唐大和尚東征傳》載,天寶年間,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來船,不知其數。並載香葯珍寶,積載如山。其船深六七丈。」他們來華後,有的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從事香料、象牙、珠寶、藥材和犀角等類物品的販賣,並帶回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其他商品。755至763年,安史之亂期間,即安祿山、史志明謀叛,唐肅宗因兵力不足,阻擋無效,為保江山,借大食兵平定叛亂,哈里發「派遣了一支由熟練騎射,勇敢善戰的大食人(包括西域諸多民族)組成的軍隊,在業阿福爾的率領下前往中國,隨後,又發生了史恩明叛亂,這些大食兵助唐平定了兩次叛亂後,恢復了肅宗皇帝的王位,肅宗犒賞西域大食兵,在長安增建—大寺,從各州縣挑選適當女子,配嫁大食兵。於是由揚州等地選女子三千,詣送長安,以為匹配。自此以後,大食兵乃安居中國。」宋代,廣州、泉州、揚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均有大批西域來華商人聚居,即「住唐」,即留居中國不歸,是域外商人的一種時尚。朱彧:《萍洲可談》卷二載:「諸國人至廣州,是歲不歸者,謂之『住唐』。
花剌子模(圖),是一個位於今日西部地區的古代國家,位於阿姆河下游、鹹海南岸,今日烏茲別克及土庫曼兩國的土地上。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由四百五十名回回組成的商隊去花剌子模經商。商隊途經訛答剌時,被該城守將亦難出扣留,花剌子模沙摩訶末下令殺死商人,沒收全部財產,因而引發成吉思汗西征。西征過程中(指1219----1225年的成吉思汗西征和1252----1260年的旭烈兀幾西征),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黑海(亞歐大陸地帶一內海)以東的中西亞廣大地區納入蒙元版圖,此間東來的回回人數量達到幾十萬(有說過百萬),當時的漢人人口也不過數千萬;這些回回人除了部分工匠、官仕、商人、學者、醫師等外,大部分編為「西域親軍」、「諸道回回軍」、「阿速回回軍」、「阿爾渾軍」「探馬赤軍」、「哈刺魯軍」等,被分散安置在中國各地屯聚養牧,上馬備戰,下馬墾牧。1235年元太宗窩闊台實施了「乙未籍戶」制度。回回人除了來自西域的穆斯林外,還有同來的非穆斯林成員,如「術忽回回」(猶太人)、「綠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羅哩回回」(吉普賽人)、拜火教(襖教)、摩尼教(也稱明教)徒、景教徒等,這些都被統稱為回回,正式被當時的政府編入戶籍,名 「回回戶」,自此,回回人就有了正式的中國國籍,與漢、蒙等民族女性結合組成家庭並留居,成為中國一個新的民族。在元代官方文書或詔令中,回回與其他民族也就明顯區分開來,如元代《祥符圖經》對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八類」等。1263年忽必烈敕令設建回回星曆司和回回醫藥司,由愛薛回回掌管該二司,該回回全名為:伊薩.伊本.艾比.舒克爾(原敘利亞人,信奉基督教聶思脫里派,中國稱景教或大秦教),隨後又創立京師回回醫藥院,由他的妻子薩剌主持。回回醫學中的重要醫著有:《回回藥方》為回族醫藥學大型綜合性典籍,作者不明;《海葯本草》,作者為唐末五代時的李珣。祖籍波斯,又名李波斯;《飲膳正要》,此書是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成書於元代天曆三年(公元1330年),作者忽思慧;《瑞竹堂經驗方》,明代中葉所著,作者不詳。1271年,在扎馬魯丁(波斯回回)的主持下,元朝政府正式在內蒙古正藍旗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回回司天台,扎馬魯丁為台長,由他督造的七件儀象,(其中的地球儀早在1267年即由扎馬魯丁首次發明並製成)。通過運用科學的天文儀器觀測天象,編製回回曆。扎馬魯丁及其回族天文學家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中國研究天文學的中心,天文學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280年又設立更強大的回回司天監,任務除了「量天測地」又增加了編製回回曆法。元代回回司天監的設立一直延續到明末。1272年11月,由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弟子亦思馬因,研製的回回炮試射成功,此炮射程遠、威力巨大。此外,先後又有回族兵器製造家發明和引進了"火銃"、"鑌鐵刀(鑌鐵:大馬士革鋼)"等。1273年元世祖對駐防在各地的回回軍隊下令:「探馬赤軍,隨地入社,與編民等」。自此,便有大批的回回軍士,分布全國各地屯田農耕。一般是50家為一社,這是農村的社會基層單位,可以說是後來回回營、回回村或聚居的某家營、某家村的開始,從而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大分散小聚居格局。1276年,著名回回建築師亦黑迭爾丁設計和組織營造元大都(今北京城),亦黑迭爾丁率眾精心測量勘探,既吸取國外先進的建築技術,又充分尊重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有機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的條件和地形地貌特點,設計建造了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建築先進水平相融合的元朝都城和宮殿。與1293年建成。1289年,回回國子學設立,教習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字)。
「景泰藍」工藝製作的湯瓶 「景泰藍」即掐絲琺琅工藝,又稱「大食瓶 」1340年左右(元至正年間),回回人引進了波斯人製作「大食瓶」的銅掐絲琺琅瓶工藝和部分原料,結合中國文化製作成了聞名於世的「景泰藍」。1357-1366年,元朝實行種族地方歧視政策,如嚴禁福建軍民諸色目人等習學武術或弄槍棒,違者教師及習學人並決(杖)77下。此後,又禁止漢人藏兵器,畜馬匹。又屢次詔令泉州大造戰船對外用兵,「民眾實為艱苦」。自元初以來,泉州不斷爆發抗元的農民起義,福建「義兵」萬戶賽甫丁和阿迷里丁不堪歧視,率眾據泉州進行反抗,長達十年之久。與1366年千戶金吉、龔名安等人夜開西城門引陳友定所率省軍進入而最終失敗。陳友定乘機大肆殺戮回回人,致使大批回回逃離泉州,遷徙鄉間或他方,隱姓埋名,至此盛極一時的泉州港開始冷落。史稱「亦思巴奚兵變」。1368年明王朝建立,許多傑出的回族人物脫穎而出。著名開國功臣徐達、馮國用、常玉春、胡大海、丁德興、藍玉、沐英、馮勝、鄧愈、李文忠、華雲龍等人被稱為十大回回。徐達、常玉春、胡大海等大將率明軍北伐的過程中,在保定、滄州、京津、山東直至山海關等一帶留有諸多回回營,形成了大量回族聚居區或村落。明代著名反侵略的英雄麻貴,在日本人侵朝鮮時統兵赴朝作戰,西北戰場上則有達雲等戌邊名將。著名的航海家鄭和、馬歡,剛直不阿清官海瑞海瑞,兵部尚書鐵鉉、工部尚書趙榮、吏部尚書的馬文升、清官孫繼魯等。文化以丁鶴年、馬自強、金大車、金大輿、馬繼龍、閃繼迪、馬上捷、馬錦等為代表。在明代,回回曆仍然是明代主要曆法,與大統歷參用。朱元璋等明代皇帝亦有是回族人的說法。綜觀明代,回族人在諸多方面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博物館中鄭和像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首次出使西洋。在漫長的28年間,鄭和船隊裝載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設備和各種武器經亞非三十餘國,涉十萬餘里,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偉大歷史壯舉。鄭和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達. 伽馬經過好望角早92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14年,他無疑在人類文明史及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為了紀念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2005年我國政府把鄭和首下西洋的7月11日定為中國「航海日」。明洪武青花纏枝菊紋湯瓶1465-1487成化年間,回族人從波斯一帶引進了「回青」(當時稱「蘇麻離青」)、「霽紅料」等明代瓷器所用原料,把各種回回花紋、造型和圖案與中國的傳統相結合,製造除了大量聞名與世的名瓷,使明代陶瓷的製造工藝達到了藝術頂點,到了精美絕倫的境地,這些精美瓷器通過鄭和下西洋、絲綢之路等銷往西域和海外,因而使明代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放異彩,取得輝煌成就。早在1426-1435宣德年間,回族工匠以天方斬鹵砂、紫石、風磨鋼以及金、銀等33種金屬為原料,通過東西亞文化的交流,回漢等族工匠的高超技藝,精工冶煉製造了一批精美的銅製香爐(即著名的宣德爐)。1465-1487成化年間,回族人從波斯一帶引進了「回青」(當時稱「蘇麻離青」)、「霽紅料」等明代瓷器所用原料,把各種回回花紋、造型和圖案與中國的傳統相結合,製造除了大量聞名與世的名瓷,使明代陶瓷的製造工藝達到了藝術頂點,到了精美絕倫的境地,這些精美瓷器通過鄭和下西洋、絲綢之路等銷往西域和海外,因而使明代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放異彩,取得輝煌成就。早在1426-1435宣德年間,回族工匠以天方斬鹵砂、紫石、風磨鋼以及金、銀等33種金屬為原料,通過東西亞文化的交流,回漢等族工匠的高超技藝,精工冶煉製造了一批精美的銅製香爐(即著名的宣德爐)。清代(1644—1911),庫不忍耶、嘎德忍耶、虎夫耶、哲赫忍耶四大門宦及各種枝派,伊赫瓦尼及其支派在西北回族、撒拉族、東鄉族地區相繼產生並就近傳播,一些教派衝突應運而生。這一時期,回族社會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和擾亂。清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原明朝回族將領米喇印、丁國棟在甘州(今甘肅張掖一帶)發動反清起義,擁出明朝的延長王朱識鎊作為反清復明的旗幟。起義軍東進後發展迅猛,連克涼州(今武威)、蘭州、河州(今臨夏)等地,清政府急調陝西三邊總督孟喬芳等率重兵圍剿起義軍,於翌年正月攻破甘州城。米喇印敗退永昌,英勇犧牲。丁國標率余部西走肅州(今酒泉),擁立土倫泰為王,繼續進行抗清鬥爭,十一月,肅州城被清軍佔領,丁國棟、土倫泰和眾多反清將上壯烈犧牲。起義歷時一年零八個月。
回族博物館中所展示的相關歷史文物與史料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 年),在甘肅循化地區發生了蘇四十三(撒拉族)事件;涉及當地很多撒拉、回、東鄉、漢、藏等族百姓,震撼西北,驚動朝廷。蘇四十三事件是由「哲赫忍耶」 (約1741年創建)和「虎夫耶」(約1672年創建)兩個新教派爭奪宗教統治權而引起兩派互相殘殺。蘇四十三的老師馬明心組織新教,編纂《卯路經》,在循化廳撒拉和部分回、漢、藏等民族中傳教,招致另一新教派「虎夫耶」的教主韓哈濟(撒拉族)不滿,遂向地方官以邪教惑眾為名控告,清政府遂驅逐馬明心出循化地方(後被清兵殺於蘭州)。爾後,「哲赫忍耶」新任首領蘇四十三召集該派教徒重與虎夫耶發生衝突,引發了又一輪殘酷的教派爭鬥,後因官府插手,從而轉化成反清起義。公元1784年四月,馬明心之徒田五(撒拉族,又名田富)、張文慶(民族不詳),宣布為馬明心道祖復仇、反抗清政府滅絕哲合忍耶。在蘇四十三失敗後,田五暗中聯絡包括回族在內的各族哲和忍耶教派信徒,鑄造兵器於六月二日與清軍展開大戰。七月初,起義軍的最後據點通渭縣石峰堡陷落,隨後清軍對當地忍耶教派的各族信徒展開了的屠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雲南爆發了以杜文秀為首的反清起義。雲南永昌地區因回漢族「唱曲」發生摩擦,以至釀成官府殘殺回族的事端。杜文秀等為此代表回族上京控訴,但未得到妥善解決。咸豐六年,臨安(今建水)漢族惡霸又屢次製造事端,燒殺回族村寨,而雲南巡撫也密令各地聚團練殺回,激起了回族反抗。是年在杜文秀的領導下雲南回族聯合漢、彝、白等民族在蒙化(今巍山)舉行起義,攻克大理府,建立大理政權,杜文秀被推為總兵馬大元帥。在之後的16年起義鬥爭中,他率領起義軍先後佔領雲南53個州縣,宣布響應太平無國號召,施行輕賦稅、重生產等政策,贏得了雲南各民族人民的愛戴。1872年,清軍圍攻大理。在大理將陷時,他「唯願拚捨一身,以救數萬生靈」,服毒後前往清營,被殺害。時年44歲。1858年(清朝咸豐八年),當時,在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下當地各族人民過著悲慘的生活,既而在咸豐年間各族人民紛紛發起反抗。1858年(清同治11年)12月貴州普安廳(如今的盤縣)的回族百姓在張凌翔、馬河圖等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興義府(如今的安龍)回、漢、布衣、苗等族百姓紛紛響應,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在1866年4月的反清鬥爭中,張凌翔、馬河圖陣亡。1872年5月31日夜由於起義軍內部又出現叛徒,將起義軍將士及其家屬殘酷殺害,部將金萬照也英勇就義,至此,堅持14 年之久的黔西南回族起義歸於失敗!清同治年間(1862- 1874年)陝西境內部分回族因「回勇買竹子事件」遭到當地鄉紳和官員的誣陷欺壓,從而爆發了回族反清起義,起義領袖人物有十餘位,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白彥虎。後終因寡不敵眾,起義過後,陝西原有的七、八十萬回族最後僅剩下西安城內和陝南的二、三萬。白彥虎被迫攜余軍、眷向西北疾渡納林河,逃往俄境,遂定居於今中亞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境內。白彥虎領導的陝西和西北回族反清起義轉戰數萬里,英勇善戰,寧死不屈。今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地的回族(當地稱東干)系這支軍眷的後裔。1912—1949年,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奉行大漢主義,推行大漢族主義壓迫少數民族的政策,一方面宣布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另一方面又不願承認少數民族的存在,整個國家成了各少數民族的大牢獄,是所有少數民族人民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他們把漢族以外的各少數民族稱之為「宗族」(見蔣介石《中國之命運》),或者漢族的分支。國民黨提倡的所謂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也具有很大的欺騙性。既然不稱認少數民族的地位卻為何又提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這不是自相矛盾自欺欺人?是國民黨大漢主義的自打嘴巴。他們不僅歧視回族的風俗習慣,而且還不願承認回族的存在,蔣介石操縱下的「國民大會」把回族稱作「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在大漢主義的威逼利誘下,個別回族軍閥、官僚和部分有宗教特權的門宦教主和把頭們,不但置民族尊嚴而不顧,還加重了對各族穆斯林的剝削和奴役,極端宗派勢力和大漢主義一道,千方百計打擊壓迫回族人的民族自尊,受到廣大回族人民的唾棄和反抗。國民黨這種逆民族歷史而行、與現實民族自尊而不顧的大漢主義行徑給各少數民族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和屈辱。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回族愛國革命先驅郭隆真、馬駿、劉清揚等與周恩來、鄧穎超等愛國人士,一併發起組織了「覺悟社」、「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哈爾濱救國喚醒團」等,提出:「國難當頭,婦女應該從深淵中跳出來,衝破封建束縛,救國救民。愛國不分男女,救國不能後人」的革命口號。積极參加、組織和領導反帝反封建的遊行、示威、宣傳、請願等革命活動,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1930年,反對國民黨大漢主義的回族青年會在北京成立。1930年北平(北京)各高等院校的回族學生倡議並創立了「回族青年會」,創有刊物《回族青年》,強烈反對回族是漢人信奉伊斯蘭教的歪理邪說,維護回族是中國的一個獨立民族的尊嚴,只有實行民族自治才能解決回族問題。回族青年會在1937年,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停止在北平活動。後於1939年在重慶復會,因國民黨政府反對使用「 回族」這一稱謂,被迫改稱「中國伊斯蘭青年會」,會刊改稱《伊斯蘭青年》,在大後方各地廣泛設立分支會。1945年該會負責人薛文波、馬汝鄰等駁斥蔣介石不承認回回是民族的說法,再一次提出回回是一個民族,並為爭取民族權利展開各種活動。1937年10月,「蘆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爆發。同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下,河北省定州市(保定地區)回族青年的劉文正、馬永恩、馬國忠、白振武、白仲慶等,在中國共產黨員肖秉鈞的指導和幫助下,在定州(原定縣)、安國一帶組織起了「回民抗日義勇軍便衣隊」和「回回鐵血抗日救國隊」,點燃了華北回族保家衛國地抗戰火種。隨後又吸收了冀中各地回族愛國青年,組建了「人民自衛軍回民幹部教導隊」,隊伍主要以回族青年學生和青年農民組成,轟轟烈烈地掀起華北回族的抗戰浪潮。
威鎮敵膽的馬本齋及其領導的回民支隊1938年1月,滄州地區獻縣東辛庄的回族愛國青年馬本齋組建了「回民抗日義勇軍」,並與同年3月與定縣、安國一帶的「人民自衛軍回民幹部教導隊」合併,組成了馳名中外的「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此後河間、滄縣、安國、青縣、交河、任丘、無極、藁城等回族聚居區的回漢愛國青年紛紛積極加入進來,隊伍的力量在戰鬥中不斷壯大。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馬本齋帶領回民支隊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中,歷時八年,八百餘戰,拔城上百,殲敵逾萬,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贏得了「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稱號,被毛澤東稱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日偽軍多次重兵圍剿回族隊伍,均未得逞,遂惱羞成怒,將馬本齋母親逮捕。馬母在敵人軟硬兼施下寧死不屈,絕食而亡,其民族氣節和大義行為激勵了各族國人。1944年馬本齋司令因病在山東莘縣逝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均送以輓聯,以示悼念。朱德總司令敬輓:「壯志難移,漢回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此外,還有津南地區的渤海回民支隊;活躍在山東、山西、雲南、東北、安徽和陝甘寧邊區等全國各地回族組織的回民支隊、騎兵團、義勇軍、突擊隊、自衛隊、東北抗日聯軍、挺進軍等回族抗日救國隊伍,新疆回族文化促進會發動全疆回族捐購飛機一架,支援抗戰。從前線到後方、從城市到鄉村……只要有回族的地方,就有抗戰的激情與烽火,回族的英雄兒女為抗戰作出了巨大犧牲,建立了不朽的業績。全體回族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緊緊聯繫在一起,共同譜寫了一曲回族人愛國的雄渾悲壯之歌。在異常屈辱艱苦的歲月里,無數中華各族人民英雄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寧靜祥和的幸福生活。1937年,日本侵略者以甘、寧、青三省回族聚居區為重點,故意誇大回漢之間矛盾,倡言「回回本非中國人,來華以後,除遭受欺凌外,無它收穫」,「抗戰是為了漢人,日本人與回回沒有矛盾」等挑撥回漢關係,以幫助建立「回回國」為幌子欺騙迷惑回族群眾。日本人川村乙麻等人假借皈依伊斯蘭教之名接近回族,搞宣傳分裂活動。但馬鴻逵堅決反日及馬鴻賓出兵綏西抗日的堅決立場,使日本侵略者在寧夏等地建立「回回國」的陰謀徹底失敗。甘寧青一些回族軍政領袖—國府委員馬麟、馬鴻逵、馬步芳、馬鴻賓、馬步青等在抗戰以來,也不止一次的表示忠誠擁護全國團結抗戰,並實際參加抗戰。在每個抗日的戰線上,正規軍與游擊隊中,以及一切抗日團體與抗日工作中,處處都看見回族同胞與非回族同胞親密地站在統一戰線上,為保衛祖國,為爭取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而戰。1938年中日武漢會戰,時任中山艦艦長的薩師俊(海軍宿將薩鎮冰的侄孫),擔負起武昌一帶的警戒任務。10月24日上午,中山艦遭遇日本轟炸機輪番俯衝投彈。在激烈戰鬥中,艦長薩師俊始終指揮若定、沉著應變,在腿被炸斷、手臂受重傷的情況下,仍堅守崗位,並振臂高呼「全艦官兵努力殺敵,誓與本艦共存亡。」15時50分,中山艦沉於武昌金口江底,薩師俊壯烈殉國,時年43歲。薩師俊是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捐軀的職務最高的中國海軍軍官和唯一的軍艦艦長。1939年1月,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寧夏海原縣回族愛國青年馬國琳、馬銀貴、馬少敬等,提出了回族「武裝自己,殺官劫庫」,「反蔣抗日、尋找民族活路」等口號組織起義。一月之內起義軍發展到9000多人,在攻打反動武裝民團、懲處作惡多端的鄉霸劣紳鬥爭中接連獲勝,前後消滅國民黨正規軍和地方武裝2000餘人,海故數百里山區成了起義軍的海洋。但起義軍遭到了國民黨第八戰區司令官兼甘肅省主席朱紹良的鎮壓,最終以失敗告終,歷時40多天。同年四月,在馬國瑞、馬國王、馬英貴、馬思義等率領下,第二次起義爆發,起義隊伍制定了「打倒欺回滅教的國民黨,為死難的回族同胞報仇」、「救國救民,受壓迫的回漢人民是一家」、「五族共和,打倒蔣賊」等口號。起義軍很快發展到1萬多人,在國民黨的重兵包圍和飛機大炮的轟炸中,傷亡慘重。後由馬思義帶領1000多人突圍成功,5月發起了第三次起義,給敵軍以重創,但起義隊伍損失也很慘重,後馬思義帶領義軍奔赴邊區,受到邊區軍民的熱烈歡迎和毛澤東的親切接見,起義軍經批准遍為「回民抗日騎兵團」,為抗日戰爭和西北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1年,延安以「回回民族問題研究會」署名出版了《回回民族問題》一書。該書以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民族觀為指導,從歷史到現實,從政治到經濟,從民族與宗教關係,客觀全面地闡述了回族問題。針對當時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政府的大漢族主義,「否認回回為一個民族,否認回回問題為民族問題,而將回回民族問題簡化為宗教問題,將回回問題的解決簡化為漢化教育問題」的錯誤政策,該書進行了嚴肅批駁。對於長期以來,「由於大漢族主義長期宣傳、教育的影響,不但有些漢人懷疑回回是一個民族,對於回族和伊斯蘭教的來源及其相互關係不能了解;甚至某些回族人中也存在著同樣的懷疑和不了解」的狀況,該書也從多方面給予了回答和解釋。同時,該書還正確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指出了回族解放的道路。《回回民族問題》一書的出版,得到回族人民的極大擁護,更加鼓舞和堅定了回族人民抗日鬥爭的熱情和信心,使廣大回族同胞認清了誰友誰敵,在抗日解放鬥爭中積極發揮了回族固有的勇敢精神。該書對研究回族問題也起到了的重要指導作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始對國內各少數民族給予正式承認,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有九族系屬公認:朝鮮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維吾爾族、瑤族、彝族、藏族,不待查驗自然成立。回族人有了本民族的自治區,自治縣、自治鄉等,當家做主的權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得到真正體現。此後又分兩個階段對其他各兄弟民族,根據民族特徵理論、歷史發展和現狀和本民族意願分別進行了認定,使各民族結束了封建皇帝與封建軍閥等的剝削和統治,得到了尊重和平等地位,新中國的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積極擁護。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回族人口數為9816802人,在我國56個民族中排人口數量第四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