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通史專題總結1——中國古代史
一、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進
1.主要含義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包含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個概念。
(1)專制主義:是與民主制度相對立的概念,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
(2)中央集權: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
(3)二者關係:地方和中央都必須服從皇帝一人;專制皇權的強弱與中央集權的程度緊密相關。
2.形成並長期維持的原因
(1)封建經濟(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是其經濟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思想基礎)。
(3)中國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鞏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統治者政策調整,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保證生產發展的需要。
3.歷史特徵
(1)皇權至高無上,帝位終身制和世襲制相統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從決策到行使權力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3)君權和相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隨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始終。皇權不斷加強,相權受制約而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4)藉助神權和思想控制來鞏固政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
4.演變過程、趨勢和本質
5.歷史影響
(1)積極方面:①經濟上,有利於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活動,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為中華文明長期領先於世界奠定了基礎。②政治上,有利於民族融合,抵禦外來侵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鞏固。③思想文化上,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在較廣闊的範圍內傳播。
(2)消極方面:①經濟上,封建社會後期,日益束縛了生產力發展,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造成中國社會的落後。②政治上,以強化君主專製為核心,形成了長期的人治傳統,民主政治無從發展,極易出現政治腐敗現象,形成暴政,派生出龐大的官僚隊伍和特權階層。③思想上,專制統治嚴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國民的愚昧與落後,嚴重阻礙科技進步。
二、古代耕作方式的演進及土地制度的演變
1.古代耕作方式的演進
發展階段 | 耕作方式變化 | 農具的變化 |
原始階段 | 刀耕火種 | 石、骨、木 |
商周時期 | 石器鋤耕(耜耕) | 石、骨、木;青銅農具(少) |
春秋戰國 | 鐵犁牛耕(發達地區) | 鐵制農具(發達地區) |
漢代 | 牛耕普及全國 | 耦犁→一牛挽犁 |
唐代 | 鐵犁牛耕 | 曲轅犁 |
2. 土地制度的演變
(1)演進
①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原始農業時代,土地屬於氏族公社集體所有,由所有公社成員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勞動產品。
②奴隸社會:奴隸主貴族土地所有制,又稱「井田制」。土地為周王所有,諸侯對土地擁有使用權,向周王納貢。
③封建社會: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逐步瓦解。戰國以來形成三種主要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農私有土地)。
(2)影響:土地兼并日益嚴重,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土地兼并嚴重影響政府賦稅收入,財政惡化;農民失去、減少土地,被迫租種地主土地。隨著土地兼并加劇,兩種矛盾突出起來。一是農民與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國家同地主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將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封建政府採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二是直接導致農民戰爭的爆發。
三、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發展與演變
歷程 | 地位 | 原因 |
春秋戰國創立和發展時期 | 儒家思想受到統治者的冷落 | 秦統一後,儒生主張復古守舊,非議郡縣制,站在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對立面,不能為統治者服務 |
秦朝時期 | 儒家思想受到壓制 | 「仁政」「德治」等主張雖然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但在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的年代,其主張不適應當時激烈的社會變革 |
漢代儒學改造時期 | 儒學處於獨尊的地位 | 董仲舒提出「大一統」「天人感應」等新內容,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適應了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
四、古代重要選官制度和監察制度
1.選官制度
2.監察制度
時期 | 官職 | 職能 | 意義 |
秦朝 | 御史大夫 | 監察百官 | 加強了政府對官吏的監督,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成為強化皇權、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 |
漢朝 | 刺史 | 監督王侯與地方官吏 | |
北宋 | 通判 | 監督地方官吏 | |
明朝 | 按察使司 | 監督地方行政與司法 |
五、古代東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較
比較角度 | 中國 | 古代希臘、羅馬 |
形成的必然性 | 區域遼闊→農業文明(農業經濟)→分散的自然經濟:農民需要強有力的政府保護,協調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封建地主階級也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強大的皇權 | 地處地中海沿岸,山多地少,港灣、島嶼眾多→海洋文明,商品經濟發達→有公平的法則及自由、寬鬆、民主的政治氛圍→小國林立、民主政治發達、法律體系較完善 |
發展趨勢 | 趨向專制 | 走向民主 |
政治改革、法律制度 | 加強君主專制;法制是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工具 | 古希臘進一步實行民主,並以法律作保證。古羅馬先是共和,法律限制貴族特權;後是獨裁,把君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
文明延續與否和政治制度的關係 |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科技文化進步,並成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有力保障,使文明代代延續 | 缺乏強有力的權威,國家不統一,經常分崩離析,易摧毀文明,破壞文明的發展歷程 |
認識 | 人類文明史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政治制度,它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時代、階級的局限性 |
一、中國歷代文化特色與社會存在之間的關係
1.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逐步確立,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思想活躍,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由此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繁榮。
2.秦漢: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民族間政治經濟聯繫加強。西漢儒學獨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發展,文學藝術大放異彩。
3.隋唐:盛唐時期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民族融合,文學藝術全面輝煌,同時社會步入正軌,法度規範成為普遍的社會需要。中唐以後,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政治黑暗,出現了大量表達人民痛苦、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作品。
4.宋代:一方面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隨著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擴大,韻律極嚴的詩歌已不能充分表達人們更加豐富的思想感情;風俗畫成為當時畫壇的最大亮點。另一方面,宋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一些作家轉向於採用詞這種更能抒發感情的文學形式,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愛國主義精神。這樣,宋詞便得到了快速發展。
5.元代:城市經濟繁榮和市民階層的擴大,知識分子處於社會底層。知識分子們的愁苦、反抗、逃避現實,通過元雜劇與元散曲(合稱為元曲)來表達。
6.明清: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文化專制、八股取士,從而出現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說和藝術作品。
二、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及手工業與農業的關係
1.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我國古代農業經濟具有以種植業為主、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特點。
(2)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斷改良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
(3)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4)從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製為主導的土地私有制。
(5)從發展區域的變化看: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經歷了一個由北向南的轉移過程。
2.中國古代手工業與農業的關係
(1)歷史上發達的手工業區都分布於精耕細作的農業地帶,農業為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而且有條件將農業剩餘人口轉化為手工業人口,使手工業和農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中國手工業行業結構的特點是以傳統農業社會為基礎而形成的,其發展演變也受到這種條件的限制。中國傳統的手工業行業,多數與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直接相關。
(3)中國小農經濟的生產結構具有開展家庭手工業生產的需求和條件。家庭手工業始終不能擺脫對土地的依賴。
三、全面認識儒家思想
1.對待儒家思想的正確態度:在中國,曾對儒家思想採取過過激的否定態度。如新文化運動中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運動,都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揚產生了消極影響。對待儒家思想,應該採取的正確態度是:既要吸取其精華,又要剔除其糟粕,批判地否定其中的消極因素。
2.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1)儒家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義」「誠信」等道德倫理觀,有助於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儒家強調「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強道德修養,有助於約束和規範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交易活動和行為,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正常、有序地進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5)儒家思想主張的「大一統」思想有利於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
3.儒家思想的消極影響
(1)作為維護封建專制的正統思想,其自身的消極作用也是很明顯的。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體,它所倡導的「三綱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縛了人們的意志和人格,導致保守、封閉的民族性格,不利於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形成。
(2)它所宣揚的封建禮教和束縛婦女的戒律,其負面作用是明顯的。
(3)它所宣揚的等級制度、愚忠、愚孝等觀念更應拋棄。
四、中國古代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較及明清時期中國科技落後的原因
1.中國古代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較
中國古代科技 | 西方近代科技 | |
背景條件 | 封建專制統治;沒有形成科學家群體;沒有建立新的科學體系 | 出現了近代資本主義;出現了科學社團;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學體系 |
領研究域 | 集中於應用型的傳統科技領域 | 集中於天文學理論與研究領域 |
研究方法 | 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方法 | 採用實驗方法,重點放在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上 |
影響 | 推動了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 | 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有力地衝擊了封建統治的思想 |
2. 明清中國科技落後的原因:明清時期中國科技落後的原因:第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所固有的分散性和狹隘性,使近代科學的產生和應用失去了應有的土壤。第二,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科技的發展。第三,明清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使近代科學在中國失去了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文化基礎。第四,教育的落後。總之,日趨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中國近代科學出現的最根本原因。
推薦閱讀:
※總結一下我對歷史學四大創見五個貢獻
※第二周總結,精華之粹
※肩關節穩定性,5塊必知肌肉和處理思路都幫你總結好啦!
※第一期英文名言學習活動總結
※《子平母法總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