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中的詠月意境及意境的三個層次

aqssm2007/10/25 14:04:560398收藏導讀:一,意境 在欣賞古典詩詞中,殺豬的更喜歡使用意境一詞,在《詠月意象》一文中也再三使用了意境一詞,只是作者不自覺,而且也沒有加以界定而已。 意境一詞並非新創,肇始於盛唐,源出於詩歌,在王國維那裡有,在宗白華那裡有,在幾乎任何研究中國藝術的領域裡都有。作者棄意境而不用,想必是想獨出機抒,但用「意象」卻是在走回頭路了。 借用作者的意象一詞,意象是「景」,但詩歌或者任何藝術的最高境界都必須融入作者的思想,都必須融入「情」。意境應該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意境的創構,應該一,意境在欣賞古典詩詞中,殺豬的更喜歡使用意境一詞,在《詠月意象》一文中也再三使用了意境一詞,只是作者不自覺,而且也沒有加以界定而已。意境一詞並非新創,肇始於盛唐,源出於詩歌,在王國維那裡有,在宗白華那裡有,在幾乎任何研究中國藝術的領域裡都有。作者棄意境而不用,想必是想獨出機抒,但用「意象」卻是在走回頭路了。借用作者的意象一詞,意象是「景」,但詩歌或者任何藝術的最高境界都必須融入作者的思想,都必須融入「情」。意境應該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意境的創構,應該是讓「景」作「情」的象徵。詩歌的創作,無論古今中外,總不外乎「賦,比,興」三法則。關於三法則,從漢起,人們就一直在完善對它們的註解:「賦者,敷陳之稱也;比者,喻類之言也;興者,有感之辭也」「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物盡者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者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詩歌創作中有景語和情語一說,從三個註解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們的前賢對於詩歌的創作越來越重視「情」這一個人主觀情思。詩歌的情景交融結構代表的是一種主客觀二元緊密結合,而又立足於主觀的哲學精神。一位朋友曾經說過:詩歌就是生活的心靈化董其昌說得好:"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詩緯中說:「詩者天地之心」。在詩歌表現里情和景交融互滲,情因景深,景因情真(「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劉勰),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就構建了一個作者獨特體驗,讀者有會於心的新境, 這樣的新境「皆靈想之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這樣的新境「此種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樣的新境界起端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就是所謂的「意境」,這就是所謂的「境界」。意境有不同的具象,意境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闊度,就不是殺豬的一時能說得清楚了。即使是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想到王國維大師人間詞話,想到宗白華的美學散步,就感到自己是在班門前玩弄玩具斧頭,一臉的慚愧。二,詩歌意境的三個層次藝術創作之所以成為藝術就不可能滿足於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事實上也不可能,我們說過詩歌(藝術)是立足於主觀精神的主客觀二元結構的緊密結合,離開主觀精神更本不可能,即使描摹現實也是心靈對印象的直接反映。因為主客觀的結合的不同就體現出不同的層次,對於這些層次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描述:關於詩歌有人歸納為三種:寫實,傳神,妙悟宗白華歸納為:直觀感相的渲染,活躍生命的傳達,最高靈境的啟示王國維歸納為:造境,寫境;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在西方有印象主義、寫實主義;也有浪漫主義、古典主義;還有象徵主義、表現主義、後期印象派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詞》里說「夫意以曲而善托,調以杳而彌深。始讀之則萬萼春深,百色妖露,積雪縞地,餘霞綺天,一境也。再讀之則煙濤(三點水+項,音HONG 去聲)洞,霜飆飛搖,駿馬下坡,泳鱗出水,又一境也。卒讀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雲,鴻雁高翔,墜葉如雨,不知其何以衝然而澹,翛然而遠也。江順貽說:始境,情勝也。又境,氣勝也。終境,格勝也「情」是心靈對於印象的直接反映,「氣」是「生氣遠出」的生命,「格」是映射著人格的高尚格調。如此等等,林林總總,大約都分為三種,好像和「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很像哦:)套用這三個層次,詠月詩歌大約也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直觀感相的渲染,寫實,借用佛家禪語:月是月,著力的是對月的直觀描述二類,活躍生命的傳達,傳神,也就是說:月非月,著力的是對月的感受和自己的寄託。三類,最高靈境的啟示,妙悟,於是:月還是月,回歸本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循,但確實有妙悟於心,一如我佛拈花微笑關於藝術創作,人們總是追求著更高,劉熙載在評杜甫詩的時候就說:吐棄到人所不能吐棄為高,含茹到人所不能含茹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為深。就是這種吐棄,含茹,曲折,成就了意境的高,大,深,才有了意境的不同層次。像風含翠筿提到過這首詩:素蘤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陸龜蒙就只能說是對事物的一種直觀渲染,為花傳神,主於詠物。情景交融最基本的一種就是「起興」: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前三句全是寫景,但最後一句引發了鄉愁,使月光(形象)成為情感(鄉愁)的象徵,成就千古名句。這種吐棄,含茹,曲折,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一篇散文:《記承天寺夜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描寫月光只有這幾個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下如積水空明」,以水喻月,月光如水;」水中藻荇交橫」,借喻,以客代主,由水而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才是真情。如此客主互換,明暗交替,當中的曲折有致真的讓我嘆為觀止。這種意境的層次之分,並非只有詩歌里有,其他藝術領域也一樣,比如音樂,同樣說月光:西方:1,德彪西的《月光》。美麗的旋律暗示了對月光的印象,聽著音樂感覺是在欣賞一幅畫:月光皎潔而閃爍,彷彿置身於晴朗而幽靜的深夜氛圍之中。(德彪西對藝術的追求,他自己就有「印象」一說)2,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關於這首樂曲的傳說(月光,散步,少女,授藝,同情),更是增添了樂曲的意境。(月光的名字是附會的,傳說也只是傳說,但我寧可相信它是真,就像我寧可相信李白是醉後江中攬月而死一樣。這也應該是一種藝術的真實。)中國:1,民樂《關山月》。形象地描繪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2,阿炳的《二泉映月》展現了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透露了這位盲藝人的辛酸和痛苦。也許我們還可以探究國畫,比如,記得在古典某個帖子里提到過的豐子愷的《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還有比如潘天壽的《梅月圖》。三,詠月詩歌的三個意境層次的羅列一類,直觀感相的渲染,寫實,借用佛家禪語:月是月,著力的是對月的直觀描述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杜牧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岑參昨夜秋風入漢關, 朔雲邊月滿西山/嚴武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月黑雁飛高/盧綸月落星稀天欲明/李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韓愈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紫殿青苔滿,高樓明月空。明月懸高樹,長河沒曉天。/陳子昂萬里浮雲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李白片片行雲著蟬翼,纖纖初月上鴉黃。/盧照鄰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杜甫二類,活躍生命的傳達,傳神,也就是說:月非月,著力的是對月的感受和自己的寄託。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擬同生死/張籍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白雲勸盡杯中物,明月相隨何處眠?/高適半江殘月欲無影,一岸冷云何處香。/盛青嶁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白居易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李白楓岸紛紛落葉多,洞庭秋水晚來波。乘興輕舟無近遠,白雲明月吊湘娥。/賈至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杜甫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裡人。/李白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李白三類,最高靈境的啟示,妙悟,於是:月還是月,回歸本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循,但確實有妙悟於心,一如我佛拈花微笑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晏幾道(比較經典,破例)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帶月荷鋤歸/陶淵明(破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溫庭筠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王維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趙嘏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行人遙起廣陵思,古渡月明聞棹歌。/劉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孟浩然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
推薦閱讀:

一種意境,一抹影,一襲人
宗白華的意境理論及啟示
有沒有能給人一種強烈故事感的圖片?圖片來自微博,詳細見水印。?
關於「秋天」的詩歌中,你覺得哪首意境最美?
淺論境界、意境與意象

TAG:詩歌 | 古典 | 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