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百年未解開的繩結,最終拖垮一個王朝

秘方養生

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一代沙皇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即位

彼得大帝

葉卡捷琳娜二世

亞歷山大一世

1892年羅曼諾夫家族的合影

「當今世界上有兩大民族,從不同的起點出發,但好像在走向同一目標。這就是俄國人和英裔美國人……其他民族不是停滯不前,就是歷盡千辛萬苦地前進。唯有這兩個民族,正沿著一條還看不到止境的道路輕鬆而神速地前進。」

1835年,偉大的歷史學家托克維爾發表了《論美國的民主》上卷,在最後部分,他寫下這段話,並給出他的「神預言」:美國與俄國「終有一天要各主世界一半的命運」。

托克維爾說對了後來100多年的世界史,可奇怪的是:對於美國崛起,相關研究汗牛充棟;對於俄羅斯崛起,卻關注者寥寥。

一方面,沙皇不斷擴張,引人反感。

另一方面,俄羅斯的帝國制度被認為難以持久。

可問題是:同樣奉行專制主義,為何同時期的帝國們紛紛走向衰亡,俄羅斯卻能實現富強?

論富,1870年,俄羅斯工業僅佔全球的3.7%,到1896年,已達5%。二十世紀初,俄國石油開採量居世界第一位,機車和車廂產量僅次於美國,鋼產量居世界第四位,煤炭開採量居世界第六位。

論強,彼得大帝去世時,俄羅斯面積僅1511.5萬平方公里,可到帝國末期,已達2280萬平方公里(去除賣給美國的172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仍增長了600多萬平方公里)。它是最早打敗拿破崙的國家,一度成為「歐洲憲兵」。

俄羅斯帝國究竟做對了什麼?為何最終它還是崩潰了?這段歷史留下哪些教訓?種種疑問,可從這本《羅曼諾夫皇朝:1613—1918》(蒙蒂菲奧里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獲得啟迪。個人認為,這是2017年最佳的一本書,絕無並列。

「白撿來的」羅曼諾夫王朝

俄羅斯古代史可分為四段,即:

留里克王朝:又稱基輔羅斯,始於882年,1240年被蒙古西征軍所滅。

蒙古金帳汗國統治時期:長達240多年,俄羅斯一度被分成三部分。

莫斯科羅斯:趁金帳汗國衰落,曾被蒙古扶持的弗拉基米爾公國崛起,1547年正式加冕為沙皇(定都莫斯科),基本統一全俄。

羅曼諾夫王朝:從1613年加冕,到1917年滅亡,共304年。

羅曼諾夫王朝上台頗具偶然性,它本是波雅爾(即大貴族)們推舉出來的「背鍋」角色。

莫斯科羅斯末期,在列強挑戰下,俄國持續動蕩,沙皇一職已無誘惑力。1598年1月,無嗣的沙皇伊凡諾維奇去世時,波雅爾們宣誓效忠其寡妻伊琳娜,伊琳娜卻拒絕接任,出家當了修女。再推舉鮑里斯,亦遭拒,只能硬把他送上台。

1610年,波蘭人攻佔莫斯科,瑞典人、圖希諾賊乘勢而起,俄國幾乎亡國。1612年10月,民軍收復莫斯科,召開全俄縉紳大會,可怎麼也選不出新沙皇。因半土匪的波雅爾們要麼曾投靠波蘭人,要麼曾勾結圖希諾賊,誰都不想讓對方上位。

最終,16歲的米哈伊爾憑藉與前朝皇室微弱的血緣關係,意外當上沙皇,是為羅曼諾夫王朝之始。

波雅爾們選擇米哈伊爾,因為他是文盲,且「不聰明」,所以兩派都能接受。消息傳來時,米哈伊爾與家人正流亡在外,他母親立刻謝絕說:米哈伊爾不想當君主,我也不會祝福他當君主。

在回莫斯科的路上,米哈伊爾「每走一步都唉聲嘆氣」,差點半路逃走,硬著頭皮進駐一片狼藉的克里姆林宮。波雅爾們發誓同心輔佐,可登基前,為爭出場座次,他們卻大吵了一架。

君權終於壓倒了紳權

米哈伊爾拿了一手爛牌:外有列強崛起,安全難保;內有波雅爾林立,政令不出宮門。

上台後,米哈伊爾將父親贖回(在對德作戰時被俘),讓他主持朝政。

米哈伊爾之父驍勇善戰、足智多謀,騙取全俄縉紳大會同意後,他開始徵收特別稅「五一錢」(即居民財產的五分之一),以此為基礎,逐步積蓄實力。

在米哈伊爾時代,俄羅斯尚存多個政治中心,可君權日盛、紳權日削,幾代積累下來,到彼得大帝,格局徹底逆轉。

羅曼諾夫王朝是全俄縉紳大會選出來的,大會擁有最高權力,這讓沙皇難以安枕。米哈伊爾實力不足,只能隱忍,到他的兒子阿列克謝時,則公開表示:「在我們祖先的時候,從來沒有莊稼漢同大貴族、侍臣和軍政長官一道參加審判事務的事情,往後也不許有。」

彼得大帝乾脆宣布:「皇位繼承人將永遠由在位的君主指定。」1721年,俄國參政院宣布俄羅斯為帝國,彼得成為「全俄羅斯皇帝」。

為獨攬大權,彼得大帝用盡心機。

首先,通過所謂「全醉會議」,終夜與權臣、貴族們宴飲,借著酒勁亂施暴力,讓他們長期生活在惴惴不安中。

第二,每次離開首都彼得堡,他會同時安插幾個人全權負責,冷眼看他們彼此爭鬥。

第三,嚴刑峻法,使手下馴服。

彼得大帝的情婦、宮廷侍女瑪麗與他人有染,被判死刑,彼得大帝親臨刑場,親吻了她,然後平靜地說:「我不能為了救你的命而違反法律。勇敢地忍受你的懲罰,滿懷信仰地向上帝祈禱吧。」

瑪麗剛被斬首,彼得大帝便拿起她滴血的頭顱,向圍觀人群講解起人體解剖學,並親吻了她血淋淋的嘴唇。

孟德斯鳩曾說:在專制政體中,人們越是心存恐懼,這個政體就越完善。彼得大帝可謂做到極致,他努力營造出一副變態、喜怒無常、冷酷的形象,以駕馭手下,但他內心卻高度清醒:

一方面,彼得大帝從不讓自己真正信任的將軍出席「全醉會議」。

另一方面,在公開侮辱波雅爾們的同時,不忘送去利益——將農奴制固化,保證波雅爾們在自己的小王國中持續獲利。在彼得大帝治下,93%的俄羅斯人淪為農奴。

被毒性文化所套牢

從米哈伊爾到彼得大帝均有世界視野,可他們卻堅守專制制度。

一方面,這是俄羅斯獨特的歷史、文化條件所決定。

俄羅斯有漫長的專制傳統,作為金帳汗國的附屬國,羅斯人「對於他(大汗)猶如臣民對待皇帝一般,雖然他們各有其主。如果他們向他交納稅負、贈送禮品、敬獻貢物,他就讓他們安生;否則就會向他們進行掠奪性的侵襲,圍攻他們;他多次殺死他們的男子,擄走他們的妻子兒女,把他們帶到各國去當奴隸」(據阿拉伯史學家艾洛馬里記載,轉引自周厚琴的博士論文《俄國專制主義起源與形成研究》)。

當時俄羅斯各大公們紛紛諂事金帳汗國,借其力消滅異己。數百年沉澱,使俄羅斯產生了一種毒性文化:面對強者,無底線屈服;面對弱者,無底線強橫。

專制制度曾遍及歐洲,但歐洲國王受神權、紳權約束,難享絕對權力,可幾百年來,俄羅斯人堅信「上帝在天堂,沙皇在遠方」,意思是沙皇的權力來自上帝,甚至比上帝還管用。

在此氛圍中,君主不專制,反而會被認為是「軟蛋」「沒魄力」,越強橫、粗暴,越可能被贊為「夠漢子」「一代雄主」。

另一方面,現實壓力太大,沙皇別無選擇。

當時歐洲列強紛紛完成近代化,俄羅斯已被遠遠甩下,再不急起直追,勢必被瓜分豆剖。彼得大帝將俄國的舊東西盡數砸爛,將國外一切新東西都搬進來,這種簡單、粗暴的變革必然代價極大,只能依靠專制力量來維持。

更何況,沙皇本人就是俄國最大的農奴主,專制制度持續越久,他獲利就越多。

德國人為什麼最愛俄羅斯

專制必然帶來失敗,可羅曼諾夫王朝似乎是個例外。究其原因,它在兩方面可能「做對了」。

首先,羅曼諾夫王朝高度外向,沙皇的俄羅斯血緣漸少,德國血緣漸多。

羅曼諾夫王朝共產生18位沙皇,自葉卡捷琳娜二世後,繼任者實為女皇與情人的後裔,羅曼諾夫家族血緣已終結。保羅一世時,尚有50%的斯拉夫人血統,亞歷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只有25%,亞歷山大二世是12.5%,亞歷山大三世是6.25%,末代沙皇則只有3.125%,而他的德國血統則高達96.98%。高爾基曾感慨道:「怎麼能想到,這位沙皇身上只有那麼一滴斯拉夫人的血?」

高度外向,所以羅曼諾夫王朝大膽任用外人。拿破崙入侵俄國時,俄軍高級指揮官多是德國人,高層軍事會議使用法語,而法軍中,僱傭軍占多數,只好用波蘭語下達作戰命令。

其次,羅曼諾夫王朝善於煽動民族情緒,以綁架大眾。

沙皇們敏銳地意識到,數百年被異族奴役的歷史,使俄羅斯人產生了強烈的民族情緒,對外人普遍缺乏信任,遇到危機時,只需指出它是「外人」的陰謀,便能迅速達成共識、實現團結。

在戰場上,彼得大帝會提醒士兵「不是為了彼得沙皇……而是為了國家」而戰,而他本人「對自己的生命毫不吝惜,只要俄國和俄國的前程與榮耀能夠永存」。所以屢屢創造奇蹟。

民族主義是羅曼諾夫王朝的萬應靈藥,面對「十二月黨人」起義,尼古拉一世同樣高呼俄羅斯萬歲,構成一幅奇景:號召血統純粹的俄羅斯人愛俄羅斯的,竟然是幾個德國人。

然而,在真相被拆穿前,民眾們卻信以為真,因為這給他們以「沙皇與人民聯手抵抗官僚壓迫」的幻覺,一看到沙皇處理貴族,他們就覺得天理得以昭彰。

錯過了最佳歷史時機

然而,幻覺終究是幻覺。

皇權是自私的,它只為皇家利益服務,離皇權越近,從中分潤的機會就越多,故貴族從中受益遠大於平民。彼得大帝曾制定法律,軍官都列為貴族,文官到8級後也成世襲貴族,想以此打破舊貴族的壟斷,可他一死,此法便被終止。

強悍如彼得大帝,也有做不成的事。

為掩蓋效率低下等弊端,羅曼諾夫王朝變成一架追求擴張的機器。擴張是人人都能看到的,不斷擴張,既讓百姓覺得沙皇「有作為」「開疆拓土」,又給了貴族、官僚們分肥的機會。通過「集體的自私」,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得以緩和。

本該內部解決的問題,卻推給了外部, 在擴張的刺激下,內部問題越積越多,漸至尾大不掉。

葉卡捷琳娜二世登基時,羅曼諾夫王朝進入盛期,是解決歷史拖欠問題的最佳契機。葉卡捷琳娜自詡「開明專制」,她與伏爾泰、狄德羅等人曾長期保持通信聯繫。1767年,在給法典編纂委員會寫的聖諭中,葉卡捷琳娜二世大量使用啟蒙主義者發明的新詞,如自由、平等之類。

然而,當普加喬夫起義危及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統治時,她立刻改口說:「君主是專制的,只有不可分割的集中在他身上的權力,才能在如此遼闊帝國的領土上有效地行使職權。」

像所有專制帝王一樣,葉卡捷琳娜二世也只能從身邊挑選人才,她有很多情人,其中既湧現出波將金這樣的能臣,也不乏朱波夫式的蠢材。

葉卡捷琳娜二世最終未能將俄羅斯帶入新的歷史階段,因為她沒勇氣解開彼得大帝留下的繩結,在她的統治下,農奴制進一步被強化。

達到極盛反而陷入迷茫中

1812年,拿破崙折戟俄羅斯,1814年,亞歷山大一世率兵攻入巴黎,他因此被歐洲尊為「救世主」,俄羅斯再次獲得解開繩結的歷史契機:俄國國力空前強大,暫時消除了外部威脅;亞歷山大一世聲望正隆,這為內部變革提供了資源。

亞歷山大一世提出解放農奴和實行君主立憲制的方案,可在大貴族們的反對下,很快便不了了之,到1820年,一切又回到原狀。

亞歷山大一世為什麼會退縮?有學者認為,生於深宮中的他天性猶豫,當年靠政變上台時,得知反變革的父親死於自己黨羽手中,他竟當眾嚎啕大哭,直到同伴勸他:「別耍孩子氣了,登基去吧。」

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亞歷山大一世從來不是一個心智成熟的成人,他只是在扮演成人,他不願得罪任何人,擔心俄國像法國那樣走向革命。

此外還有一種可能:羅曼諾夫王朝變革的合法性來自外部,正因周邊國家與俄羅斯的巨大落差,讓沙皇可任意壓榨民間、截取資源。亞歷山大一世打敗拿破崙後,俄國成為歐洲之王,整個統治階層在極端興奮中,失去了發展共識——有人主張繼續以歐為師,有人則覺得終於一掃被歐洲文明壓制數百年的惡氣,沉浸在俄羅斯的「獨特性」中。

只有外坐標,沒有內坐標,所以羅曼諾夫王朝為發展而發展、為擴張而擴張,一旦極盛,反而陷入迷茫。亞歷山大一世後期不理朝政,沉迷於神秘主義。

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死於感冒,屍體被放入棺木中,因防腐失敗,不久便臭氣四溢。有傳說稱,他並沒死,而是歸隱山林,這成為羅曼諾夫王朝最大的謎。

不得不改時,大崩潰卻靠近了

19世紀初,俄國糧食出口猛增,成為「歐洲的糧倉」。俄國主要產糧地在南俄,那裡只有一個出海港,且冬季會封凍。羅曼諾夫王朝迫切需要獲得不凍的黑海港口,不得不挑起克里米亞戰爭,卻遭英法擊敗。

隨著經濟增長,俄國工廠需要越來越多的工人,可俄國絕大多數勞動力是被拴在土地上的農奴,即使進工廠,貴族們也隨時有權將他們召回,且30%的資本家出身農奴。

傳統農奴制與近代化之間矛盾日顯,1826年到1854年,俄國各種形式的農民暴動達700多次。

19世紀末,維特出任財政大臣,通過國家強行干預經濟的「維特體制」,使俄國迅速成為先進工業國,可農奴購買力未提高,政府只能靠大量向國外借貸,產品銷售也高度依賴出口,遂使貧富差距日漸拉大,農村開始衰敗。

現實壓力下,亞歷山大二世宣布廢除農奴制,但為時已晚,積弱的社會已無力支撐一次系統調整。廢除農奴制後,農民、地主均未獲實際利益,隨著生活日漸滑坡,他們均認為自己的利益被剝奪了,致戾氣叢集。

垂死的羅曼諾夫王朝依然想用戰爭來解套,卻屢戰屢敗,連民族主義這張牌都打不出來了,沙皇只好下令對反抗的平民開槍。

王朝倒在自造的工具之下

羅曼諾夫王朝焦頭爛額,卻日漸沉入神秘主義中。

在宮廷中,出現了妖僧拉斯普京,他利用末代沙皇愛子患上絕症(血友病)的機會,通過法術表演,暫時改善孩子的狀態,使末代沙皇深信他有「神跡」。

拉斯普京利用末代沙皇的信任,組成宮廷黨,大肆干涉內政,且穢亂宮廷,使其成為人人唾棄之所。

末代沙皇非無智之人,但羅曼諾夫王朝是建立在鮮血之上的王朝。初期沙皇多靠政變上台,進入19世紀後,所有沙皇無一善終。殘酷的權力鬥爭讓羅曼諾夫家族對命運無常特別敏感,越是風雨飄搖,越渴望獲得神秘力量的加持,一次性解決全部問題。

神秘主義本是王朝工具,通過渲染「君權神授」,彼得大帝曾將波雅爾們玩弄於股掌之間,可玩蛇者終被蛇噬,工具最終凌駕了人、掌控了人。

在拉斯普京折騰下,末代沙皇朝令夕改,官員像走馬燈一樣被換掉,終於耗盡了人們最後的耐心。1917年3月15日,「二月革命」爆發,末代沙皇宣布退位。

羅曼諾夫王朝已滅亡了整整100年,它曾經輝煌,卻未能超越歷史周期律。

對於這段歷史,國內讀者常將對中國歷史的認知帶入其中,聞貴族分權則喜,見沙皇專制則怒,其實有些武斷。畢竟皇權與皇權不同,貴族與貴族亦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讀史不應脫離具體情境,否則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的,這就將歷史讀窄了、讀小了。《羅曼諾夫皇朝:1613—1918》的好處恰恰在於,它無法概括,既不是政治史,也不是軍事史,更不是宮廷式,它是一本複雜、多元、有趣的著作,字裡行間,滿滿都是大歷史的蒼涼。


推薦閱讀:

許紀霖:王朝氣數將盡,他能力挽狂瀾嗎
王朝興衰是因為氣數和皇帝昏庸嗎?
一個300年王朝,本可再延續百年,全因一人被「累死」,瞬息滅亡
五、商王朝子姓家族統治時代六百四十四年(公元前1774年丁亥至公元前1130年辛未)·之一
《康熙來了》:一個王朝的終結

TAG:王朝 | 繩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