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譯家

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譯家

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四位高僧,被稱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譯家。這四人中,玄奘譯書最多,譯文最精。他的生平我們已經說過,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另外三位。 鳩摩羅什(343—413年):後秦時龜茲人。其父原為印度婆羅門,世襲高位,後出家,遠投龜茲。在龜茲與王妹成婚。鳩摩羅什七歲隨母出家,往來西域各國,拜問名師,研習佛典。他初學小乘,後遍習大乘,並精通漢語,名聞西域各國。苻秦建元十五年(379年),高僧釋道安在長安,極力獎勵譯經事業,聞聽遊學龜茲歸國的僧人介紹羅什在西域的崇高威望,就勸苻堅迎他來華。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堅遣呂光等出兵西域,囑呂光攻下龜茲時,從速送羅什入關。建元二十年(384年),呂光攻陷龜茲,得羅什,但因呂光不奉佛,又見羅什未達高年,便以常人對待,還時常使他乘牛和劣馬來戲弄他。次年(385年),苻堅被殺,呂光割據涼州,自立為涼主,羅什隨至涼州。姚興嗣位,於弘始三年(401年)出兵涼州,涼主呂隆兵敗投降,羅什終於得以東入長安,時年五十八歲。姚興對羅什十分敬重,待以國師之禮。弘始四年(402年),羅什住逍遙園西明閣,率弟子僧肇等八百餘人開始譯經。據《出三藏記集》,他先後譯經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羅什的翻譯事業,成就空前。在內容上,他第一次系統介紹了根據般若經類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緣起之學;在翻譯文體上,一變過去樸拙古風,開始運用意譯之法,使中土誦習者易於接受理解,而為義學開闢了廣闊園地。 真諦(499—569年):西印度優禪尼婆羅門族,原名拘那羅陀。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八月來華。太清二年(548年)八月到建業,受梁武帝禮敬,使住寶雲殿。正欲從事譯經時,發生侯景之亂,離開建業。太清四年(550年)到富春(今浙江富陽),縣令陸元哲迎住私宅,為招集沙門寶瓊等二十餘人,布置譯場,請他翻譯。是年十月起,始譯《十七地論》《中論》等,不久因世亂中止。此後,他因戰亂避居各地,先後流寓豫章(今江西南昌)、新吳(今江西奉新)、始興(今廣東曲江)、南康(今江西贛縣)、晉安(今福建晉江)、梁安(今廣東惠陽一帶)、廣州等地,生活極不安定,一度欲自盡解脫。真諦在華期間,雖因世亂,不遑寧處,但他譯出的經典部卷之多,仍為同時諸譯師所不及。據《歷代三寶記》所載,他翻譯的作品有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內有重出和他家混入的),《開元錄》刊定其譯籍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玄奘(600~664),名陳褘,洛州 緱氏(今河南偃師 滑國故城)人。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Mahāyānadeva,唐言:大乘天,Mahā摩訶(意思為大)yāna耶那(乘)deva提婆(天)。

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 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本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貞 觀元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e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豐富了祖國古代文化,並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典籍,世稱「新譯」。曾編譯《成唯識論》,論證「我」(主體)、「法」不過是「識」的變現,都非真實存在,只有破除「我執」、「法執」,才能達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不空(705—774年):原名智藏,不空是他受灌頂的號。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人,幼年出家,十四歲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金剛智三藏,隨來中國,開元八年(720年)到洛陽。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不空奉朝廷之命,齎送國書往獅子國。因是大唐來使,他在故國受到殊禮接待,逗留三年,搜集大量佛典,有陀羅尼教《金剛頂瑜伽經》等八十部,大小乘經論二十部,共計一千二百卷。回大唐後數年,值安史之亂。他被困安祿山軍隊攻陷的長安,仍秘密派人和肅宗通消息。至德二年(757年)肅宗還都,給予他極高禮遇。在肅宗還都後的十七年中,不空得到朝野傾心崇奉,廣譯顯密經教,灌頂傳法,教化頗盛。

推薦閱讀:

TAG:中國 | 翻譯 | 佛教 | 翻譯家 | 佛教史 |